首页>工作计划>最新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选6篇)

最新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选6篇)

作者:GZ才子 最新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选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篇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提质的新常态,林业发展也进入到生态减压、增量提质的新阶段,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一是主导需求的新变化。我省是工业大省、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多地少,森林资源更少,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林木蓄积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生态承载压力较大。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由木材和林产品转变为生态产品,人们对改善生态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二是资源配置的新变化。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一些行业和领域产能过剩、投资趋于饱和。纵观世界许多国家,在经济转型发展时都把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重要举措。上世纪30年代,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实施的罗斯福生态再就业工程,增加了1亿多亩森林,为300万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下滑时,日本政府通过实施《保安林整治临时措施法》,保安林面积增加了2倍多,同时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三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变化。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更加突出,必须从依靠拼生态资源、拼农资投入,尽快转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承载能力上来。中央提出的“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其中,退,就是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治,就是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这都为林业发展腾出了新空间。四是农民增收的新变化。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了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已接近承诺上限,加大“黄箱”支持也遇到了“天花板”,传统农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在减退。而国内林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省是林产品出口大省,林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很大。20xx年中央财政投入林业的资金为1517亿元,对林业的支持量只有林业总产值的2.88%,远远低于国际要求8.5%的上限。因此,我省林业在争取国家支持,促进农民增收还有很大的空间。五是执政理念的新变化。党的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更加重视和支持,生态优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涉农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护机制,等等,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把林业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在今年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中,又把林地、湿地面积增减变化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提高了林业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新常态、新变化,既为林业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及时调整林业的发展布局、发展方式、政策措施,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以绿色山东和生态山东建设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坚持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法治保障、科技驱动,大力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强大功能,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提供良好生态。20xx年主要任务目标是:完成新造林300万亩,完成新育苗35万亩,中幼龄林抚育34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5%以上,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增长240万吨以上,碳储总量达到1.1亿吨,林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以上。

三、强力推进大造林行动,坚决完成造林任务

郭树清省长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入开展大造林行动,实施退耕还果还林工程,推进水系、路网、村镇绿化”,这为全省造林绿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赵润田副省长多次强调,要把“十二五”任务目标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决完成。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5%的目标,需净增有林地面积230万亩,考虑到林木采伐和造林成活率等因素,全年必须完成新造林300万亩以上。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思路,实施好水系绿化、荒山绿化、退耕还果还林、农田防护林和村镇绿化五大生态工程,为荒山披上绿色衣装,为河流道路搭起绿色走廊,为农田架起绿色屏障,为乡村撑起绿色荫凉。

水系绿化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山东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姜异康书记对此高度重视。20xx年12月25日,姜异康书记参加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第二组讨论时,专门就水系绿化作出指示:山东林业的出路在哪里?外地人来山东,普遍感到山东的路好、树好,说明我们的绿色通道建设还是很有成效的。下一步,除了山区绿化外,要重点搞好水系绿化,大力营造沿江、河、湖、海大型防护林带。不但能净化空气,优化生态,美化景观,保护水源,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增加森林覆盖率,而且为周边农民群众提供新的产业,让农民不光靠水吃水,还可以依林治富。我们一定要按照姜书记的指示要求,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障水质安全为目标,以黄河、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干线、沂河、沭河、马颊河、徒骇河、大汶河等主要河流为重点,完成水系造林230万亩,努力使我们山东的河更美、水更清、树更绿。

荒山绿化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是我们自己的“责任田”,也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难点。目前,我省有宜林荒山250多万亩,裸岩117万亩,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区和胶东低山丘陵区。实现三年基本绿化的目标,今年是关键之年,要以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力争完成荒山绿化100万亩。任务量较大的有临沂、潍坊、济南、淄博、烟台等市,希望这些市要高度重视,采取硬措施,拿出硬办法,如期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要坚持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国外资金等多种途径,增加荒山绿化的投入。要坚持实行成方连片综合治理,一治一座山头,形成绿化规模效应。

退耕还果还林工程。目前,全省1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520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230万亩,基本属于“望天田”,农耕效益很低,水土流失严重。要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机遇,组织实施退耕还果还林,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木本粮油作物,建设“山上粮仓”“山上油库”“山上果盘”,既能增加造林面积,也能为解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农田防护林是有生命力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生态屏障。要以鲁西黄泛平原为主,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补助试点,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以路、渠、沟绿化为重点,科学搞好规划设计,建设大网格、宽林带模式,今年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00万亩,为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要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全省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仍有5640公里绿化标准不高,亟需改造提升。今年要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为重点,改造提升绿色通道公里,大力营造混交林,做到景观优美、特色突出。

村镇绿化美化是生态文明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xx-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省建设约7000个农村新型社区,行政村由6.5万个减少到3万个。各地要主动对接规划,对新建社区和保留的村庄,健全完善社区、村镇绿化规划,以街道绿化、庭院美化、风景林、环村林带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绿树成荫、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对合并减少的村庄,在保护好原有自然风貌和古树名木的前提下,要积极争取将原村庄占地用于纪念林、风景林建设,确保留得住乡愁和乡村记忆。要抓好602个新一轮“第一书记”帮包村绿化美化工作,确保全省10%的村和15%的乡镇达到绿化示范标准。

四、加强资源保护管理,确保资源安全生态安全

我省现有森林和湿地资源,是几代务林人辛勤培育管护的结果,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管理。

要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深入落实《山东省实施森林防火条例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森林防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要严格管控野外用火,加强火灾隐患排查。继续开展森林防火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体系,抓好森林防火综合调度指挥平台、重点林区防火道路、水源地、防火隔离带等建设,在重点国有林区全面推行徂徕山林场的防火道路网、林区水源网、林火阻隔网、森林防火设施电力网、视频监控网、瞭望管护网等森林防火“六网”建设,探索推广无公害灭生性除草剂打造防火隔离带的经验做法。要推进森林航空消防工作,全力做好m-26直升机的购置、托管和运营,切实增强预防、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

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认真贯彻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搞好监测预报,加快推进检疫审批改革,积极推行社会化防治和无公害防治,加强防治基础和应急防治能力建设。继续推行飞机防控、综合防控、联防联控,巩固扩大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成果。

要加强森林抚育经营,这是提高森林质量的根本之策。目前,我省用材防护林每公顷蓄积量为26.56立方米,全国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85.88立方米。这既是我省林业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发展潜力。如果通过抚育经营将森林单位蓄积量提高一倍,就相当于将森林面积扩大一倍,这对于我省林业空间发展不足的省份,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现有林特别是新造林的管护,探索市场化管护新机制,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要科学编制并认真落实森林经营方案,加强森林抚育经营,逐步改变树种单一、造林密度大、林分质量低效益差的状况。要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搞好退化防护林的改造升级,组织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工作,努力增强森林的功能和效益。

要加强湿地恢复保护。湿地的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近期,姜异康书记专门听取了全省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的汇报,对湿地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省政府即将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严禁将湿地开垦成耕地,严禁在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搞商业性开发,严禁各类开发影响和破坏湿地生态功能。要加强湿地的恢复治理与保护,今年恢复治理湿地120万亩,新建国家湿地公园8处、省级湿地公园10处,新增湿地受保护面积150万亩,尽快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五、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我省是林业产业大省,林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林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高端产品少,知名品牌少,市场影响力不大。要大力发展林业二、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形成“第六产业”。要加强林业品牌建设,加大国家级、省级名牌林产品的培育和宣传推广,打造更具市场优势的知名品牌。要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林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推进无公害林果区标准化生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事件。要充分利用国家财政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着力培育木材加工、果品贮藏等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要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开展“齐鲁森林人家”创建工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要引导和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建设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要抓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选育优良品种,推行规范的种植方法。要抓住“一带一路”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好国外资源和市场。要继续举办好现有的涉林交易会、博览会,打造展会经济。

六、全面深化林业改革,推进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近年来,我们通过深化林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但从总体上看,林业改革相对滞后,深化改革任重道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部署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林业综合配套改革。要进一步完善集体林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落实和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权,维护好林农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库,制订全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制定《关于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启动开展省级林权管理示范中心创建活动,规范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有序推进集体林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绿化基金和碳汇造林新机制,继续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林业领域,建设生态林场、休闲林场和特色果园等。加强果品和苗木花卉等林业合作社建设,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森林保险工作,继续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扶贫项目开发、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不断增强森林功能,提升国有林场发展活力,继续走在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前列。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家林业局和省厅将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林业行政审批事项,要研究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和办法,强化管理和服务,该管的一定要管起来管严格,该放的要坚决放开放到位。

要探索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对领导责任的量化考核。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实到市、县,落实到山头、地块,制定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制原则和管理办法,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要研究制定完善森林、湿地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管理办法,解决占用林业资源成本过低的问题。积极探索商品林采伐管理新机制,确保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七、实施依法治林战略,为林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对林业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制观念,全面加强林业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林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要加大林业立法力度,《山东省森林资源条例》颁布实施后,争取尽快出台《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山东省古树名木管理办法》。要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公众更好地知法、懂法、守法。要强化森林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新招录干警的教育培训,提高干警队伍整体素质,严格落实“五条禁令”和警车使用管理规定,确保不发生违法乱纪现象。要加强森林公安执法办案场所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执法办案能力和水平。要推广郯城、昌邑等县市的经验做法,加大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要组织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眼镜蛇三号行动”等专项行动,曝光和查处一批大案要案,重点清理排查土地整理中违规破坏森林资源、工业园区建设中违规占用林地、随意调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问题,坚决遏制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非法侵占林地的现象,巩固保护林业发展成果。

八、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升林业发展水平

发展现代林业,根本上要靠创新驱动,给林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我省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与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林业前沿研究和基层队伍比较薄弱,从事林业科技的高端人才匮乏,林业科技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快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瞄准林业科技前沿,聚焦国内林业发展需求,努力在生物育种、森林经营、困难立地造林、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点领域,破解一批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掌握一批关键技术。要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充分利用好全省森林、湿地资源清查成果,建立森林、湿地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为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森林、湿地资源打下基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在科研单位和林业企业之间双向流动。

给林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给科技人员插上奋斗的翅膀。要配齐配强县、乡两级林业科技人员队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要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考核奖励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人才使用、引进和奖励政策,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创业环境。近期,省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的意见》,要求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每人都要联系服务一位专家。各级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荐林业专家,增强林业专家与党委领导的互动影响,通过专家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社会影响力。

要加大林业宣传力度,组织开展“生态文明齐鲁行”“寻找最美森林、最美湿地”等专题宣传活动,继续开展“关注森林”宣传实践活动,抓好林业生态文明单位命名创建工作,办好“山东林业网络电视”,不断提高林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年,也是林业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的关键之年。各地要精心编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认真谋划今后五年和更长一个时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实现更大发展。

同志们,做好今年林业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加快推进绿色山东美丽山东建设,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看过副省长林业工作会议讲话的人还看了: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篇二

老师们、同志们: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全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奇葆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组织实施《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以改革创新推动四川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实现从缴费到免费的重大跨越;职教攻坚大力推进,职普招生比例超过1︰1;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迅速迈进大众化阶段。各级各类学生总规模居全国第4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年,其中新增劳动力达到11年,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更优教育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推广。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级政府分级管理教育的体制逐步完善。以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逐步建立。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依法治教等积极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四)教育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不断增强。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达到901.1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从年的87.2亿元增加到631.3亿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区域、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高校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增至21名,长江学者13名。

(五)民族教育取得显著进步。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先后有44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51个县(市)全部普及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19.83%提高到100%。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各类学校3853所,在校学生128万余人,在校生规模比2000年净增40余万人。培训民族地区学校干部和教师10万余人次,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深入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组织万名左右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今年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彝区。

(六)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大。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取得明显效果。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10年来,高校分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69项和821项,均占全省1/3以上。仅20xx年推广转化科研成果近600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40个亿。高校已经成为我省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生力军。

教育的跨越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教育系统奋起危难,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学校重建任务基本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省近100万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丰富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谱写了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实践证明,我省广大教师是一支值得信赖、经得起考验的队伍,无愧于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科学确立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组织制定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整体谋划、超前部署今后1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省委、省政府对制定《规划纲要》高度重视,省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进行研究和审议。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采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力求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教育理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总的来看,《规划纲要》贯彻了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提出的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

第一,面向未来,坚持优先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1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西部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两基本”,是四川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两建成”是实现我省进入创新型社会、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个目标既体现了四川跨越发展的定位,又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标杆。把跨越发展作为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赶上全国步伐的跨越。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全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四川经过过去10年的跨越,教育发展已经全面接近全国水平,有基础、有能力、有必要实现第二次跨越并达到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一个是引领全省发展的跨越。强省必先强教,基本实现现代化必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两个加快”首先要有教育的跨越。

第二,注重内涵,坚持提高质量。当前,四川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规划纲要》立足于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质量作出了部署,重点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六个推进”上。

第三,抓住关键,坚持改革创新。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为此,《规划纲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既把改革创新的思想贯穿全文,又对体制改革作了重点表述。同时,根据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规划设计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等十大方面改革试点,基本覆盖了四川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四,强化贡献,坚持服务社会。实践证明,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纲要基础上,我省把“服务社会”增列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既强调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又强调拓展教育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尤其强调从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和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适应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全面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四川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未来10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不动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等方面的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教育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在全省工作大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必须首先做到“三优先”。一是规划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教育发展作为重点领域;二是教育投入优先,财政预算和重大投入项目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性转移支付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三是资源配置优先,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贯彻落实的体制和机制,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问责制,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全局、关系未来的百年大计。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善于创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人才,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一要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创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基点,又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吸收现代化营养。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二要坚持能力为重,创新人才模式。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上来,放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上来,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上来。三要坚持全面发展,健全素质教育的合力推进机制。尽快完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结合为手段,合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让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创新招生考试和用人制度,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导向。

(三)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但在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狠抓学校办学的关键环节,努力办出更多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校。一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办学。重点围绕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两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符合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二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能办出好的学校。我们要把师资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职业院校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校着力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要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对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要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形成以教学实绩为首要内容的考核导向,对农村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三要遵循教学规律,大力支持教育家办学。认真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努力营造有利于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家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造就一批教育家并通过他们办好一批风格鲜明的知名学校。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在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学校重建基本完成,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提升,要倍加珍惜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管理好、维护好、运营好地震灾区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重点要围绕解决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一是以完善机制保障教育质量提高。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解决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使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攻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统筹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在全省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城市和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推行校长、教师一定年限合理流动制度,努力缓解“择校”矛盾。三是以推进新一轮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支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四是以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强化教育服务。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加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及部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

(五)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着力形成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要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按照事权职责和财政体制,构建“分级负责、相互匹配、统筹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三个确保”的要求,确保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在年达到18%,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各市县都要按照这一要求,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保证落实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集中财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和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使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相适应。坚持勤俭办教育、集约办教育,严格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公办学校的债务负担。完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效益。二是继续加大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三是非义务教育要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助学制度。

大力推进多元办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8200多所,在校生193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12.3%,成为社会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看到,对民办教育如何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如何加强扶持和激励,形成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教育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坚持放手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办学,鼓励社会力量独立或共同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断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二是坚持政策扶持。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推动民办学校规范办学。鼓励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努力办成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

四、全力保障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今年是国家和我省《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我省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动之年,意义十分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

一要全面落实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一项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扎实抓好各项工作。

二要抓好项目实施。《规划纲要》以加强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八九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重要环节,涵盖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部重点领域,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要以项目为载体,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举措、加快推进,力争5年初见成效、10年面貌根本改变。对改革试点项目,要把握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大胆探索;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调研,找准目标,系统推进;要加强分类指导,动态调控、推广典型,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

三要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配套、符合我省实际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大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力度,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类学校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管理职责。要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特别要加强对《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四要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互动。要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讲工作,让社会公众了解纲要并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支持教育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资助学,营造重教兴教和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加快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建设、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篇三

这次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经济工作,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强调在明年经济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福建实际认真贯彻、全面落实。

今天的会上,黄小晶省长将对我省今年和“十一五”期间经济工作进行总结,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这些都是经省委会研究的,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现在,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推进福建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即将过去的20xx年,我省可以说大事多、喜事多、难事也比较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召开了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明确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组织开展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积极推进与央企的对接合作,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提速提效和项目落实;用好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大力推进平潭开放开发,深化闽台各领域交流合作;集中财力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及时推出十个方面的惠民实事,有效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一系列举措把谋划思路与推动落实结合起来,把突破重点与统筹全局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化解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3800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19.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20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3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7380元,增长10.5%;其它各项经济指标大都恢复到甚至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在原有基础上也迈上了新台阶。今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十一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统筹全局,谋划和推动全省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二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省委省政府组织拉练检查,到省外学习考察,有力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热情和干劲。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无论是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还是调控稳定物价,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践证明,只要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百姓,我们就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贯穿于重大决策的全过程,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顺应民意,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些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即将到来的20xx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五年发展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十分重要。从有利条件看,一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逐渐减缓,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有利于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参加竞争与合作,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二是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保持稳定持续,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加快发展;三是ecfa的全面实施,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使闽台深化交流合作迎来了新机遇;四是经过“十一五”的不懈努力,福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方方面面积极参与海西建设,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牢牢把握并用好这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努力使我省的发展更好更快。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一是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二是ecfa签署实施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吸引台资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高铁”时代的到来,可能使先进发达地区对我们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大;四是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我省发展面临着“标兵离我更远,追兵离我更近”的严峻形势;五是我省在经济总量、产业竞争力、发展平衡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综合分析世情国情省情来看,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我们要坚定信心,应对挑战,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上讲,主要是思想解放上的差距。其次,在干的过程中解放思想。要先干起来,把解放思想落实在发展思路上,落实在具体项目上,视野更开阔一些,办法更多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抓住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和科学发展的水平。第三,要用好先行先试的政策。中央给我们最大的政策就是“先行先试”,这四个字给了我们无限的创造空间,用好了,就可以活力迸发,财富涌流。我们不能叶公好龙,守着政策要政策,政策来了不会用。福建有着敢闯敢试、爱拼会赢的优良传统,在强者更强、快者更快的区域竞争中,迫切需要再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探索、勇于超越,积极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办法,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跨越发展。

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明年我省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促增长、调结构,统城乡、惠民生,深改革、大开放,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省委、省政府研究提出明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做到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提高同比例。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结合起来,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不断壮大总量、提高质量;要统筹城乡、保障民生,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以更宽阔的视野和胸襟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继续打好“五大战役”,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干事热情,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起好步,“开门红”。

二、突出主题主线,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主线,坚持好字当头、能快则快、又好又快,推动跨越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要做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工作。当前,投资拉动、项目带动仍然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关系我省经济总量与结构、质量和效益,关系发展后劲与民生改善,关系扩大有效需求。我们要注重统筹投资总量、结构和效益,实现有效拉动。进一步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依靠增量投入,可以弥补产业缺口和结构短板,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在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的同时,要着力在优化投资结构上下功夫,使扩大投资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最终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重点放在支持“三农”、产业发展、民生改善、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领域。坚持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较快增长。在继续抓好在建项目建设的同时,抓紧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要下大力做好与央企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保障工作,完善配套条件,降低商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确保对接项目早日落地投产,要毫不松懈地继续争取央企的项目支持。扎实抓好十大重点新增长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确保投资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有效扩大社会投资,大力引进国内外投资。积极发挥政府和国有投资的带动作用,努力撬动社会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明年省委省政府将举办民营企业重大项目对接会。要细化产业分工目录,围绕产业链引导项目招商,大力吸引更多的跨国战略投资者,真正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本跟进的格局。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同时,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项目投资、企业融资的支持。扩大投资,必须从完善投资体制、建立投资效益保障制度、考评机制以及加强具体项目管理入手,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千方百计提高投资效益。

二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重点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要继续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主导产业,推动有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促进主导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形成从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发挥更大带动效应,努力形成有较高经济效益、在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占有较大份额的品牌产业和产品。要突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力争明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要精心打造产业链条,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产业链延伸,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着力发展壮大有规模、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基地。要坚持产业集聚和港口群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另一方面积极把港口群建设成为物流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吸引物流企业和航运、公路、铁路企业进驻合作,建立以港口为核心的供应链服务体系,通过供应链带动临港产业链延伸,引导和促进临港产业集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要努力把旅游、物流等培育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产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打造中央商务区,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积极拓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建设大型专业集散市场,努力形成服务业发展集聚区,进一步带动居民消费,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载体作用。加快建设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区功能,加快建设卫星镇。

进一步促进通信网络、城际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加快同城化步伐,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集聚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省跨越发展,必须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省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今后五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实现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跨越的关键环节。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确保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积极探索企业债券、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社会融资体系,确保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政府要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信息、金融等企业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打造数量众多、技术先进、充满活力的企业群,促进迅速成长壮大,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引进创新团队和风险投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好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高端研发人才来福建创业,更多的风险资本来福建投资,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福建落户。

三、做好做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我们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坚持“两手”都要硬,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抓民生,扎实办好惠民实事,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要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积极意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的内涵应该既包括较快增长,也包括合理分配,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没有持续增长,分配就缺乏物质基础;没有合理分配,增长也会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并强调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矛盾比较突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事关全局,要坚持在抓增长的同时,把搞好收入分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的紧迫工作。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从能够做的做起,进一步搞好收入分配调节,做好保障和扩大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困难群体的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二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办法,逐步解决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着手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使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确保各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投入和民生支出。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性。要加大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临时困难补助发放与价格波动联动机制,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要持续抓好“四绿”工程,如期完成植树造林650万亩的任务,加强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创造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

三要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当前正值社会矛盾多发期,迫切需要我们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要认真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要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注重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跨越发展的活力动力

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动力。我们在天津、广东和江西的学习考察中深切地感到,他们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在很大程度上靠改革开放,靠体制机制的创新。我省过去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要推进跨越发展,更要靠改革开放。明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我们要立足新的起点,以更大的气魄、更快的步伐推进我省改革向纵深发展、开放向更高水平提升。

一要以更大的决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新一轮发展中,我省要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就必须敢于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打好体制改革攻坚战。中央已对明年深化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我们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政府要积极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要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学习借鉴深圳、顺德等地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我们要通过试点探索推进扩权强县、强镇改革和举措,进一步激发县域活力。

二要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开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方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做好对内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当前,我省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各种要素流动更加便利快捷,对内对外开放既有新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要素积聚的环境,形成相对于发达地区的“洼地优势”,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到我省聚集。要加快完善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设施,抓紧推进陆地港、电子口岸建设,鼓励支持内陆省区依托我省港口建设飞地港,充分用好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构建更加完备的对外对内开放“大通道”。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区域的对接合作,借助港澳侨台优势,扩大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中不断提高参与竞争合作、抵御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推进招商引资。要积极调整外贸结构,支持企业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战略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境外投资领域,支持省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兴业、开发资源、开拓市场,进一步推动外经贸形成较快发展势头。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凝心聚力、心无旁骛抓发展促跨越

完成明年经济工作各项任务,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好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的贯彻落实,为促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一要以市县乡党委换届为契机,优化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地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按照中央的部署,从明年开始,我省乡、县、市党委将自下而上进行换届。要抓住这次换届的契机,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各级党委要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坚持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在干中考察、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真正把推动跨越发展上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中纪委、中组部将召开专题会议对严肃换届纪律作出部署,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要把人才工作切实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在引进、培养和使用高端人才上下功夫,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使各级干部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二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在打好“五大战役”中建功立业。要围绕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到项目、细化到单位、分解到个人,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完成重点任务、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重点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新基层党建上创先进、争优秀,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效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

三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推动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集中一段时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着力在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摸清制约发展症结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勤于做事,敢于担当,务实高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对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对部署了的工作要加强督查、一抓到底。要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对在工作中散漫拖沓、推诿扯皮,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影响的,要严肃处理。

四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形成齐心协力抓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要加强思想发动,落实组织保证,认真做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各地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突出成效、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把打好“五大战役”中所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保持好、发扬好,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

当前工作繁忙、任务繁重,我特别强调一下年终岁首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一要谋划安排好明年工作。进一步把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安排好,特别是对明年发展起步开局具有带动作用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要早筹划、早部署、早准备。二要关心好群众生活。元旦、春节将至,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受灾地区、困难群众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精心组织好春运工作,加强“两节”期间城乡市场供应,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让老百姓过上欢乐祥和的节日。三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案措施,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四要重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两节”期间,要严肃查处突击花钱、收送“红包”、奢侈浪费等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树好形象。

同志们,明年是福建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改革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篇四

同志们:

全省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会议,也是一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部署教育改革的重要会议。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特别强调要切实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工作。这次会上,曹卫星副省长对推进教育改革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提出了具体意见。刚才,与会同志围绕曹省长的讲话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几个文件,联系实际进行了认真讨论;有关市县政府和高校代表还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改革经验和做法。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准备充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得很成功,必将对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活力,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今天的会议结束后,请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抓紧传达学习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总体目标,立足当前实际,紧紧抓住重点,采取有力措施把本次会议精神贯彻好。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简要讲几点意见:

一是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深刻理解做好教育和教育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改革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把教育体制改革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协调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教育改革工作,统筹制定改革方案,统筹推进改革实施,统筹进行督促检查,统筹开展宣传推广,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

二是要把握内涵、突出重点。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涵。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方向,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罗志军省长特别强调,要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等问题。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最关注、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下一步的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要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统筹全局,整体推进,特别要把人们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解决好,集中力量办成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教育改革大事。

三是要认真研究、稳妥推进。教育不改不行,乱改更不行。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时,首先要吃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推进。要认真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要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要坚持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问计于教育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汲取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智慧。要在充分调研和讨论基础上,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措施、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条件、责任主体、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等核心内容。新时期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既要坚定又要稳妥,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些敏感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由点到面,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推进、引向深入。

四是要求真务实、确保实效。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处于攻坚克难阶段,这更加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古人说“不患无策,只怕无心”。有了高度负责的精神,就会发现问题、找到办法、克服困难,原本能办的事能办得更好,原本难办的事也能办得很好。各级政府要对做好本地区的教育改革负总责,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一些重点改革项目,更要集中力量来抓,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推进教育改革,是对从事教育工作领导干部的一次考验,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和水平也将在推进改革中得到体现。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研究新对策,解决新问题。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既积极进取,又务求实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改革各项任务。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这次会议要求,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省教育改革新局面,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篇五

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对建设工作高度重视,韩寓群省长亲自为这次会议致信,这对建设工作是极大的鼓励和有力的推动。刚才,会议传达了韩省长的致信,表彰了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热烈的祝贺!过去的一年,全省建设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省委工作会议、6・22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和烟台加快发展现场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顺利通过省部联合论证,为加速半岛城市群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战略思路,为推进今年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二是建设事业改革快速推进,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建设领域招商引资完成15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亿美元,在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市场化水平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三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脏乱差现象得到遏制,绿化美化成效显著,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威海荣获“联合国人居奖”,青岛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烟台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考评,还有一批城市受到省政府表彰。四是规划设计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形成了一批展示发展成就和城市形象的新亮点。五是各项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村镇建设投资分别递增47%、46%、15%,合计达到125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5%,初步测算,为全省经济增长贡献了1.3个百分点。六是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首战告捷,房屋拆迁工作措施得力,省政府提出的春节前100%的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目标基本实现,受到国家建设部的充分肯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建设厅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跟的是紧的,抓的是有力的,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建设工作是满意的。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建设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从国家宏观形势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周期,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的总体势头不会改变。从我省形势看,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取得显著成效,去年gdp达到124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12.8亿元,gdp增长13.7%,增速创六年来新高,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已深入人心,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雄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最近一个时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今年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月2日,张高丽书记在济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场会上指出,做好今年的工作,总的就是要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张书记还要求,一定要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加快建设,干出水平。韩寓群省长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努力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今年的建设工作必须放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抓紧抓好。要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村镇建设的投资,投资力度不能减,增长幅度不能降,发展速度不能缓,确保城乡面貌有明显变化。这是今年建设工作的主基调,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基调。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国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在对宏观政策作适度调整,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国家对部分项目贷款控制更加严格,城建资金紧张的状况难以缓解,这对建设工作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意志,再鼓干劲,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大方向,坚持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保持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关于今年的工作,焕彩同志还要做具体部署,大家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建设工作实际,再强调几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把握全局,树立和强化科学的发展观

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不仅是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工作的根本指针。去年12月16日,曾培炎副总理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是“五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好的公共产品,维护城乡居民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全面发展,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正确履行公共管理服务监督职能;坚持协调发展,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互动,切实保护耕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注意节约水、土地、能源和资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资源,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树立和强化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些年来,我省建设工作发展速度很快,城乡面貌特别是城市面貌变化很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工作快速推进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比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着规划设计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管理体制落后、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在方式方法上还存在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甚至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解决。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克服”:一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把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注意克服抓城市多、抓乡村少的问题,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编制和实施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三个都市圈规划,在规划编制和建设投资上适度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注意克服就城市论城市、各个城市各自为战的问题,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从更大的范围入手,协调好城市定位、规模和布局,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保、产业共兴、城市共荣。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民服务上,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贡献率,注意克服重视发展速度而忽视群众利益、重项目而轻环境、重建设而轻管理的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努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四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各种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搞好各类项目规划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历史文脉延续放在战略的、全局的位置,坚决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水资源、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等,注意克服在规划建设中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各种问题,绝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城市一时的快速扩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建设工作的灵魂,如果我们真正落实好了科学的发展观,把它体现到建设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建设事业的发展就一定能上一个大的台阶。

二、统筹兼顾,科学指导,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发展的动力和压力进一步增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与江苏、浙江和广东相比,从近年特别是去年看,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低于他们,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尚有较大差距。最近我看到一个资料,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就达到了42.9%,据分管省长讲,去年又提高了2个百分点,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我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就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相协调。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全省的城市化水平要提高1.5至2个百分点。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分工和布局合理、功能和承载力强劲的城镇体系,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良好的载体和支撑。

(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们推进城市化坚定不移的方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城镇的布局在地域上要协调,各类城镇的规模、比例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内在要求也要协调。与南方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城市发展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适应现阶段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去年我们提出,“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发展城市群,凸现城市带”,这是我们结合山东实际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具体思路,符合中央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今年之所以再次强调这个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大家把握全局,坚定信心,用这个总体思路来统领和指导我们的城市建设。要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龙头带动、完善体系、辐射集聚、服务经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东部城市要发挥优势,率先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好示范带动作用;中部城市要加速崛起,承东启西;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实力,跨越式赶上。小城镇的发展要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和中心镇,不能遍地开花。

(二)全面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我省从1993年开始进行到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编制和审批工作。但是,近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之快,大大超出了我们原来的预测,现行的总体规划已明显不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城市在飞速发展,规划必须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只有从规划上提升,才能有效指导和调控城市发展。另外,当前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将对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进行调整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抓得好不好,对全省今后五到十年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不能走在前面,就无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衔接,就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制约。张高丽书记提出“三高”要求后,不少城市开展了发展战略研究,为修编总体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是各级政府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建设工作的重点。这件事关系重大,省建设厅正在考虑意见,近期将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待省政府研究同意后,省里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大家回去后不要等,从现在就要积极做好准备,抓紧往前赶,越早越主动。具体工作中,要按法定程序审查报批,请名家、聘高手,严把规划质量关,确保一流的编制单位、一流的编制人员、编制出一流的规划成果;要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合法用地的原则,搞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三)大力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阵地。当前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第一,认真实施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去年底已经通过省部联合论证,专家公认是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今年,实施这个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突破性措施,取得实质性进展。半岛地区各城市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认真实施,千万不能束之高阁。省建设厅和有关部门、有关城市,要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好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和山东沿海海岸带规划,上半年完成编制和评审,下半年实施。要统筹安排半岛城市群区域性的重大基础设施,特别要搞好半岛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防止和避免重复建设。第二,要编制好济南都市圈和济宁都市圈规划。编制这两个规划,对于带动我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济宁都市圈规划编制已经启动,要确保上半年完成。济南与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6个设区城市,都可以在1个小时左右通达,这样的条件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也是不多见的。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下半年启动济南都市圈规划的编制。第三,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去年全省城市建设投资达到300亿元,今年的增长幅度不能低于30%,要力争达到400亿元。要把投资重点放在能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上,特别要着重抓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各地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定要加快进度,南水北调沿线的要确保底前全部完成,所有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都要确保正常运行。要认真落实好省里出台的收费政策,加快理顺污水和垃圾处理价格,上半年要确保到位。

(四)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要站在落实“三个代表”、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度,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发挥好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最近,省政协的同志提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建议。韩省长看后,做了重要批示,要我们深入研究,抓好实施。首先,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要按照三年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目标,全面开展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调整修编。规划期要到,与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致起来。30个强县今年要完成70%,其他县市要完成30%。市、县两级要对村镇规划编制安排专项扶持和补助资金,乡镇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小城镇规划。其次,要大力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小城镇建设投资达到194亿元,今年国家将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我们要抓住机遇,确保增长16%,力争20%。为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为重点,加快建设和改造村镇基础设施。要狠抓现行支持小城镇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培训、小城镇社会保障等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新政策、新做法。各地要加强小城镇建设调研,抓好试点,典型示范,分类指导。

(五)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市场化改革力度。今年,各级政府要把贯彻省政府74号文件,深化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项改革的目标和政策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烟台、潍坊、济宁三个试点城市要加快推进,年内改革要基本到位,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其他城市3月底以前必须拿出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生产性、经营性单位年内要全部完成改制,管理性、作业性单位也要积极推进,为两年完成改革打好基础。要通过改革促进行业自身发展,提倡产业资本介入,提倡增量资本进入,提倡与能够长期投入、具有技术和经营管理优势的投资者合资合作,不要搞单纯的股权转让、资产变现,更不能一卖了之。要保持稳定,改革过程中要确保产品和服务正常供应,确保原有的财政投入和补贴不减少,确保人员分流安置稳妥进行。这项改革涉及许多难点热点问题,城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同时,要整体配套推进建设领域各项改革,把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行业的改革向前大大推进一步。要积极借鉴南方先进城市的好经验,加快推进城建投融资的市场化、社会化,按照市场规则搞好城建项目的运作,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建设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做建设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不移地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贯穿建设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作为我们改进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切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解决好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三年“清欠”目标,今年的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要扎扎实实落实好省政府制定的十条意见,春节前形成的工作机制不能变,工作力度不能减。今年要做到“四个确保”:确保农民工工资不产生新的拖欠、工程款不出现大的拖欠,确保所有拖欠单位全部制定还款计划并报建设主管部门备案,确保清偿拖欠工程款总数的50%,确保建立起从源头上预防拖欠的长效机制。为此,要制定详细的清欠计划,按月份、按季度排出清欠进度。要改革建筑劳务使用办法,积极发展成建制的建筑劳务企业,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禁止包工头承接或分包工程,杜绝零星分散用工,实行工程总承包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连带责任制,建立建筑工程劳务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加快建立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担保等制度,推行建筑施工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工程款等问题。对顶风而上,造成新的拖欠和长期恶意拖欠的,要坚决曝光一批、查处一批、清出一批。

(二)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监管,保护好被拆迁群众合法权益。随着拆迁量的不断加大,因补偿不到位、工作简单粗暴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群众上访居高不下,在少数地方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上下关注的一大热点。做好这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依法办事,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和《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合理制定拆迁补偿安置标准,定期公布供拆迁评估使用的区位价和各类房屋重置价。做实做细拆迁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拆迁项目合法、拆迁主体合法、拆迁程序合法、补偿标准合法、拆迁补偿资金到位。要进一步完善拆迁政策,依照国家和省《条例》,调整完善各城市的实施细则。对拆迁户中的“双困户”,要给予适当照顾,进行妥善安置。同时要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最大限度地化解潜在的矛盾,为拆迁工作扫除障碍。

(三)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当前,我省房地产市场形势总体是健康的,但是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高档商品房偏多,面向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住房偏少。韩省长在人代会上提出,“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从现实需要出发,我省的住房供应体系应根据收入差别区别对待,建立五个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一是对极少数失去工作能力、没有收入来源的特殊困难人员,由政府无偿提供救济房;二是对最低收入的家庭,政府保障其租住廉租住房;三是中等偏下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政府对建设标准和购房人资格要严格规范;四是中等收入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房,政府要采取相关政策,增加供应,降低建设成本,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五是高收入家庭购买高档商品房,政府要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合理调控。总的原则,就是控制高档商品房,增加普通商品房,规范经济适用房,保障廉租房,提供救济房。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就是把除高档房以外的各类住房捆在一起,扩大供应,规范发展,改善城市绝大多数居民的住房条件。去年全省完成住宅建设投资584亿元,今年的投资增幅要确保20%以上,力争达到30%,其中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要达到600万平方米。“安康居住”工程的各项指标要分解到各市,年底省政府要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关注和解决的,是城市失业下岗人员、破产倒闭企业职工、享受“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主要是廉租房和救济房。要抓紧摸清底数,划定住房解困范围,制定解困计划并尽快实施。各地可通过收购房改房、二手房、空置商品房等途径,采取实物配租或无偿提供的方式,让部分住房特困户住上廉租住房或救济房。同时,要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加快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步伐。

(四)进一步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是环境整治三年攻坚战的关键一年,要继续以“治脏、治乱、治破、治暗”为着力点,基本消除面上的脏乱差现象。在巩固城市主要地段整治成果、继续打造亮点的同时,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主题,把整治小街小巷、老城区、旧居民区作为重点,使整治活动更加贴近普通群众,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今年省里要把这一条作为重要指标进行重点考评,各城市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方案,加快实施。同时,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年内要构建起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框架,明年进一步调整完善。通过三年努力,确保实现基本消除脏乱差、基本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两个目标。

(五)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质量和安全是建设工作永恒的主题,必须紧紧抓在手上,一刻也不能放松,确保不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和恶性安全事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质量安全责任制,严肃追究质量安全事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改革政府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方式,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要深入落实好《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确保燃气安全。要继续组织开展好建筑市场综合检查,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主管部门行政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更强的威慑力。

同志们,今年建设工作的任务光荣而艰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再强调,今年是工作落实年。大家要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像张高丽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想干、会干、干好”,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做出新的贡献。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篇六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回顾总结成绩,深入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过去五年,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改善,“普九”的历史任务全面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中等职业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教兴乡兴县工作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学科、门类更加完善齐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教育系统保持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局面,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刚才,东福同志作了全面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所作的重要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为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教育战线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省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要坚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级政府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先规划、优先部署、优先投入、优先检查、优先落实。优先就是要超前一点、偏爱一点、更加重视一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时期新阶段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使中央和省委的重要决策成为各级政府、学校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长远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全局的意识统筹教育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风险。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都要放在提高质量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加要求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和谐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推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要夯实公平的基础。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它的文明都要大得多。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教育资源配置入手,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均等受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前,最应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人民政府没有高举公平大旗的话,又怎样在老百姓那里求得公平。如果以前的不均衡是当时的政策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话,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再不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便是违法。其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也不能有丝毫的改变。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迁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再次,要确保和谐稳定。教育系统点多面广,教育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学校的安全稳定事关社会稳定大局,高等学校更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必须切实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着力实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五大惠民工程”,将教育协调发展工程放在首位。围绕实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推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实施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不折不扣地落实《义务教育法》,扎扎实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推动城乡之间、强弱校之间校长教师流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中小学。要确立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两个公平:即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前,在政府一下提供不了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至少应该“确保底线”,在一定范围内做到有限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规划和实绩的重要指标,制止一切“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建设的行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必须要强化政府责任,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教育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做到“三个努力”: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要落实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农村学校保障水平,力争今年秋季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确保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接受免费教育。要改革招生考试办法,加大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薄弱初中的比例。各地要从保证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下大力气解决城市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的“择校”问题。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要一手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手抓改造薄弱学校。要真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法律规定,实现生源分布均衡。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择校生”问题。纪检、监察、教育、公安等部门联合解决“人户分离”、“换户”等不规范行为。要以市为单位,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做到校舍、设备、师资、生源四个无差别,进而做到教育质量无差别,三至五年内彻底解决这一人民群众十分不满的老大难问题。再用更长一点时间,实现城乡教育无差别。真正实现和谐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落实《义务教育法》,彻底理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避免由于管理混乱而导致的学校争教师、争生源、争经费从而导致城乡教育差别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进一步加剧。要加强中小学建设力度。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使中小学布局合理。努力改变目前中小学建设滞后于城市、城镇建设而导致的就近上学难的问题。各级市县区政府要协调规划、城建、土地、执法、教育等部门,加强对改建、扩建、新建住宅区学校的规划、建设、交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管。目前应对各地已建居民住宅小区的配套中小学建设和交付使用情况彻底清理,并做出相应处理。今年特别要确保完成省政府向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中“在大中城市、县城和乡镇新建、改扩建500所中小学校”的任务。

要认真落实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大力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维护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切实做好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化解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在优化教育结构上下功夫

优化教育结构,是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着眼于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长,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当前我省教育实际来看,义务教育已完成“普九”的历史性任务,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上来。高等教育经过持续建设,也已经形成了规模、层次、结构、门类基本合理完善、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完整体系,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合理定位、分层次办学和提高质量上来。但职业教育由于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弱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优化教育结构的主要工作。要进一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把握普通高中的发展节奏,把增量部分主要放到中等职业教育上。要进一步强化“以市统筹”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校舍设施、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等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每个县、市办好1所职教中心的目标,提升全省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要特别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要在坚持办好骨干公办学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要制订政策,大力鼓励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就业观,创新办学模式,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批技能实用人才,建立与我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努力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生命线。各级各类教育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行为习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实施好新一轮高中课改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促发展。要尽快改变个别院校管理松散、治学不够严谨、社会信誉度不高、家长学生不太满意的状况。同时,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广大青少年得到健康成长。

(四)在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这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从教育自身讲,也必须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要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主动承担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深入推进科教兴乡兴县工作,努力使农村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城镇化建设,按照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和一大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我省高校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绩和重要突破。在今后教学科研中,要围绕我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紧紧抓住我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学校与企业、行业、产业合作的结合点,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在增强教育活力上下功夫

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断增强教育活力。继续深化教育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已经建立的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大力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教育,以此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活力。要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鼓励省内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外大学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办学,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师教育机制,探索新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全面落实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广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实习顶岗支教的经验做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想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三、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对教育工作多关心、多重视、多支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各级领导任期教育目标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之中,狠抓工作落实。对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要有解决的方案及措施,尤其要注重解决那些关乎全局的问题和矛盾。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级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责任到人,措施得力,狠抓落实,坚决制止乱收费,杜绝恶性事件发生。省政府将继续把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各地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从今年开始开展教育工作先进县评选活动,对教育工作好的县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

胡锦涛在去年8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省委、省政府在和谐山西推进会上也明确提出,经费要向教育领域倾斜,努力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稳定持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经费分担责任。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同时,要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依法使用教育经费,科学使用教育经费。

(三)真抓实干,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大政方针已定,现在的关键就是抓好落实,务求实效。如果不抓落实,再好的思路、再好的政策,都是一句空话。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教育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真抓实干。近年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有些地方没有真正把这些惠民措施落到实处,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必须要引以为戒。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倡导“贵在落实”、“重在落实”的工作理念,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要在全省教育系统营造一种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的良好风气,真正做到抓工作锲而不舍、深之又深、细之又细、实之又实,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也为新时期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再接再厉,团结奋进,为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