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热门17篇)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热门17篇)

作者:QJ墨客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可以作为您编制教学计划的参考。

《曹刿论战》教案

一、忠实原文,把握重点。

改写此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但一定要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分析重点要点、人物性格、 事件的主要意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问题,把握重点后再加以改写。 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前提。

二、联想想象,合理拓展。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字字落实,也不能固守原文简单地解说,抑或把原文抛在一边,信马由缰地另起炉灶。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张开思维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拓展,比如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在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等。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关键。

三、细腻描绘,凸显个性。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等描写,尤其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样才会 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比如曹刿与乡人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鲁庄公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如果 运用生动的文笔细腻描绘曹刿 的神态和曹刿的远见卓识,乡人的目光短浅便凸显出来了。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嵌入对长勺之战的场面描写,通过作战场面来渲染烘托人物。这是改写获得成功的手段。

《曹刿论战》改写

庆功宴上的箴言

锣鼓喧天,马嘶阵阵!人们载歌载舞,祝贺王者之师凯旋!葡萄美酒夜光杯,庆功宴渐入佳境!鲁 庄公看着眼前醉人的景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各位王公大臣,各位将军勇士们,下面有请曹刿先生为我们解密本次战争的奥妙!”如雷的欢呼声中,曹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人们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了他。“此次战争胜利的秘诀,可用两个字概括--‘勇气’!”“啊,勇气?”台下 传来一片疑惑声。“对,各位一定清楚彼消我长的道理,敌人三鼓之后,我军才一鼓出击,正是很好 地利用了它!”“妙哉,妙哉!”连庄公也在一旁大声喝彩!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几天前的那场战争。

激战前的唇剑

“大王,齐军进犯,来势凶猛,您肯定准备得相当充分了!”曹刿试探着问。

“哈哈,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位王公大臣 ,黎民百姓的饮食起居,哪一样不是 我的情系所在?我与他们分享美味佳肴,赏赐贵重财物,这些也都分明彰显着我的圣 贤之举!”

“您的这种赏赐都发放得非常妥当吗?他们一定会服从您吗?”曹刿进一步追问。

“我经常祈求神灵的庇护,向神灵忏悔,到时苍天定会睁开法眼!”庄公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您这只是欲盖弥彰!”曹刿一针见血地 说道。

“那……那……那我就心系百姓冷暖,和各位大臣忠于职守,为百姓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园!”庄公最后无奈地说道。

“好!善哉!大王胜券在握了!”曹刿激动地说道。

沙场上的决断

双方阵势如强龙对恶虎!

双方将士都摩拳擦掌!

咚咚咚,敌军率先擂响 战鼓,声震蓝天。敌军将士跃跃欲试,敌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庄公正要挥剑击鼓,曹刿及时阻拦。咚咚咚,敌军战鼓已过三遍。敌军将士这时已有所懈怠,兵器也纷纷放下。“大王,时机已到,击鼓进军!”咚咚咚,鲁军擂响战鼓,声震蓝天。鲁军将士手握兵刃,鲁军战马前蹄腾空而起,尘土飞扬!强敌在瞬间灰飞烟灭!

本文改写得非常成功,不仅紧紧抓住了原文的中心,而且形式新颖。主 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三个小标题“庆功宴上的箴言”“激战前的唇剑”“沙场上的决断”结构 整齐,概括精练,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二是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将庆功的场面放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写出战争的准备和经过。另外,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非常富有个性化,战争场面的描写语言简洁,但扣人心弦。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

鲁庄公——鄙。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自己翻译文章,自己总结,自己品析人物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避免了教师絮絮叨叨的讲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刿论战》教案

本教材是语文版的八年级(上)的文言文。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文中的道理在现在依然的较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了,初步具有依据参考书和课文注释来翻译课文的能力了;且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提问能力了。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来看,可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在第二课时则让学生针对课文来自由提问,然后再将问题抛给学生来解决,若不能解决再由教师点拔解决;在第二课时则可添加一个探究题“你是如何看待机遇(会)的?”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战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言敌情,正确运用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时机。

2、学习生字词,了解字词意思及用法。

3、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的特点。

4、分析人物的形象。

5、背诵全文。

1、学习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2、重点分析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

关于战争“取信于民”的思想,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据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由一学生到讲台上来介绍两句名言(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说明推荐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提问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1、“机遇是不会第二次敲门的”,每个人都应善于抓住机会,而曹刿就是因抓住了“齐鲁之战”这个机会而成为一个有名的军事家的。

2、请学生列举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3、请学生介绍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4、简介《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句中停顿,进行朗读指导。)

3、全班朗读。

先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课前三分钟:由一学生介绍两句名言(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说明推荐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由提问课文内容然后导入。

生提问一个问题后即由其他学生马上回答。

师提醒注意:1、两个人物的形象及评价。

2、本文的结构及写作特点。

你是如何看待机会的?面对机会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精彩片段:

宝龙同学问:“曹刿论战”这个题目能否用其它的题目来代替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勇勇:可否用“长勺之战”?

慧芳:还是用“齐鲁之战”比较直接……(话未说完马上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抢着回答)

娟娟:不行,还是用“齐鲁长勺之战”这样既可以点明交战的双方又可以点明交战的地点。(快言快语的说完自己的观点)

森波:三个题目都不行吧……(又被抢断)

勇勇:你说怎么不行呢?我觉得这很好啊。

森波:你们听我把话讲完嘛。我觉得课文主要讲的是有关战争的经验,而对于战争的场面则用很少的语言来介绍,所以我觉得还是用原来的题目比较好。

辉利:不,我觉得题目还是用具体一点的好,像原来的题目范围太大了。

宛靓:我来说几句。我是赞成晓玲的意见,课文里面描绘战争的场面比较少,只有寥寥数语,而描述战前准备和战后谈战争的则比较多。还是用原来的题目会比较好。

有好几个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这时不换题目的人比较多了,但是还不能够统一答案。

我就引导同学们再把文章看一遍,找出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什么好处?再结合课文的题目想想。

同学们纷纷翻书,把文章重新看了一遍。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则同桌讨论……一会儿,就有人举手了。

森波:老师,我找到详写的部分了。课文的第一段为详写,在这里详细地介绍了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彬红:我也找了一个地方。我认为课文的第三段虽然很短,但是却很详细地分析了战争中所采用的战术的原因,所以它也是详写。

(在这里学生又争论开了)

……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确定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为详写部分,第二段为略写部分。这样就能够解决宝龙同学的问题了,这篇课文重点是描述曹刿的作战理论而不是描述战争场面,所以不能用其它题目来代替课文的原题目。

本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在第一课时中,学生的自我翻译及小组合作边朗读边翻译课文做得不错,真正有落实,学生学有所得。在过后的测试中就体现出来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的提问能力进一步体现出来了。让我不禁叹为观止。原来学生的思维一旦开动起来,是有那么多令人吃惊的东西出现啊。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一环扣一环,从中也把课文的内容理解了。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对课文的学生不是死的、不是纯粹等着老师的分析,而是主动的、自发的去探索。

除提问外,在课末的有关“机遇”的交流中,学生的争辩使得课堂的气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宛靓同学把机遇比成“苍蝇”,有很多同学就站起来反对,此起彼伏地站起来,这种情形还是头一次见到。以后这样的辩论可以多引导,也可以专门举办辩论赛。但是因要下课了,不好拖课,我就没有对宛靓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种比喻是恰当的。在下一节课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理由,树立了同学们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我是听了蔡老师的第二课时的课,认为本节课较好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老师精心备课,课堂上的引导恰到好处。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耐心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拔、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老师的定位是正确的、合理的。

2、学生的提问能围绕着课文内容。不仅提出课内的,还能以课文为本来提出课外的相关问题。

3、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这不是演练出来的,而是在平时上课中就有此类训练。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中肯些。如有一个同学把机遇比喻成苍蝇,这个比喻可以说是不恰当的,因大家都知道苍蝇是一种令人听了都觉得恶心的东西,也可以说是这个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是平时上课不是公开课,所以蔡老师只让同学们来评论自己没有进行适当的评价。

《曹刿论战》教案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2课时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齐读第2、3段。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背默3、4两段。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1.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利用工具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理解品味语言的习惯。

2. 学习曹刿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课时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选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义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正音。刿( ) 又何间焉( ) 鄙(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 辙( )夫战( ) 轼( ) 旗靡( )

1. 听读理解。

(1)曹刿为什么要去求见鲁庄公?

(2) 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获胜一方由谁指挥的这场战争?

2. 课文解析。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突出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特点,行文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记言名篇。

1.熟记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背诵课文。

3. 完成书后习题。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1、积累文言词语21个。

2、能脱离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并背诵。

3、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完成两个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一、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弱小的鲁国迎战强大的齐国。结果在鲁地长勺战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场战例的指挥者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二、朗读正音: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徧

3、小信未孚

4、夫战,勇气也

5、望其旗靡

三、梳理文章思路:

请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述课文内容。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

四、疏通文意,积累实词

(采用质疑释疑的方法,让学生先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其它同学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中间适时穿插理解实词和翻译的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1、结合词语的文言语境理解。

2、借助平时文言实词的积累,进行推断。

3、结合文言语法知识。

4、参照字形来理解。

翻译的原则。

1、直译要准确

2、句子要通顺。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有意识地落实到数量上)

重点实词(12个)间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异义词语(3个)牺牲狱可以

通假字(1个)徧

一词多义(5个)师故请间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两狼之并躯如故。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既克,公问其故又何间焉?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课文中一词多义的词还有很多,学生课下积累。)

五、试背课文

六、小试身手

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楚人未既济。

(2)公伤股,门官歼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3、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七、齐背课文。

八、作业

试把本文和《子鱼论战》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1个。

2、能脱离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并背诵。

3、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两个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弱小的鲁国迎战强大的齐国。结果在鲁地长勺战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场战例的指挥者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二、朗读正音: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

3、小信未孚。

4、夫战,勇气也。

5、望其旗靡。

三、梳理文章思路:

请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述课文内容。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

四、疏通文意,积累实词。

(采用质疑释疑的方法,让学生先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其它同学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中间适时穿插理解实词和翻译的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1、结合词语的文言语境理解。

2、借助平时文言实词的积累,进行推断。

3、结合文言语法知识。

4、参照字形来理解。

翻译的原则。

1、直译要准确。

2、句子要通顺。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有意识地落实到数量上)。

重点实词(12个)间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异义词语(3个)牺牲狱可以。

通假字(1个)。

一词多义(5个)师故请间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两狼之并躯如故。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既克,公问其故又何间焉?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课文中一词多义的词还有很多,学生课下积累。)。

五、试背课文。

六、小试身手。

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偷兄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驼撸皆我敌也。虽及胡t,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楚人未既济。

(2)公伤股,门官歼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3、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七、齐背课文。

八、作业。

试把本文和《子鱼论战》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本文设计上仍用了一直贯用的自读自学式古文教学。一导课上采用了直导质疑式。由学生读题目找关键字入手。学生们很快找出了”论”字,让学生接着猜想本文写的重点会是什么?会采用什么顺序?通过读文本验证。

二自主学习。

在这一环节上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讨论解决方式翻译课文。重点提示了古今异意词和词类活用等疑难,学生在翻译上问题不大。第一课时重点放在了读译上。研读为什么略写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的写法特点,积累三段中出现的词语一鼓作气南辕北辙所向披靡等。

第二课时重点问题研读人物形象。

在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上,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从文中找出一个可作课文线索的词,并分析其表现。学生们很快找出了“远谋”一词并根据下文找出了曹刿远谋的表现,战前三问取信于民,战中把握作战心理,战后善于观察敌情。结合有关品析后顺势引出了肉食者鄙的表现:战前寄希望于臣子神灵战中贸然进改,战后不明原因。

2从文中找出一你认为关键性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学生很快找出并从结构内容上做了到位分析。

3在人物分析中从文中哪个句子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曹刿(庄公)时,”对曹刿点评到位。但对庄公形象仅停留在愚笨,胜了不知原因上,不会深入文本读出鲁庄公的'善于用人,诚信,善待大臣敢于放权用人不疑等。只得引导学生再读三问三答句和指挥作战语句,很快学生读出了不怕牺牲不耻下问同甘共苦的庄公等。

4这样轻易就分析出了鲁胜齐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环节。

出示了“宋楚弘之战”(子鱼论战)一文,让学生通过读原文,读译文。对比分析宋襄公鲁庄公,曹刿、司马子鱼形象,可惜时间不太够。在品读子鱼形象时,学生发出残酷的叹声,我顺引出了当年对越反击战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战争中对敌人同情就是对自己残酷,战争残酷和平不易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要有颗爱心。

在学生们的深思中结束了本课。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是记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的对话,再现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这么短小的古文,又没有太多难懂的字词,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好的本班来说,应该很简单。

针对这篇课文,我按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了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朗读,对照课下注释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围绕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在教学时,我围绕全文的主旨句展开,首先提出问题:“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大多数学生都能快速找出来。然后从“战前”、“战中”、“战后”三方面分析,最后顺利归纳出人物形象。两节课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下课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庄公也有远谋。”我听了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心想:别是哗众取宠吧,我揶揄道:“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说:“庄公知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说明他有远谋。”我说:“庄公是在曹刿的再三启发下,最终才认识到作战要靠人民,这只能表明庄公不是一个昏君而不是远谋。”学生又说:“刘备打仗十有九败,后来他三请诸葛亮并重用他,才得以三分天下,人们都说刘备有谋略。庄公重用平民曹刿打了胜仗,为什么说他没有远谋呢?”

又一个学生接着说:“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问曹刿取胜的'原因,为什么是‘鄙’的表现呢?”

我无言以对。是啊,纵观历史,国君并非个个能文能武、高瞻远瞩,但只要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不耻下问应该是虚心的表现,怎能是目光短浅呢?这两位学生反传统的观点,很值得探讨。

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选入教材多年,我也教过多遍,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毫无异议地灌输给学生,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历史时代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现在,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学生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整齐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淡化课程教学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采撷知识的果实。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读读,译译,我再串讲全文,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

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两个主题进行:一是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二是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其中第一主题又是第二主题进行的基础。

环节点评:

第一主题以探究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为起点,调动了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研究热情。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不但观察了草履虫的独特外形,还发现了草履虫大多时候都是身体旋转前进,凹陷的口沟迎向水流,只有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才会后退,调整方向后再次前进。为了能清楚的看到草履虫,实验中我们用到了棉花纤维。棉花纤维的用量很关键,太多了会影响视野,草履虫在棉花纤维间若隐若现;太少了又难以起到阻碍作用。有学生发现如果取到的草履虫培养液恰巧存在有机物团的话,就会吸引很多草履虫前来取食,这样即使不放棉花纤维,草履虫也会“乖乖”聚集在一团,很容易观察研究。个别学生甚至还利用照相机等器材拍到了草履虫的活动情景。所以在后续班级的实验中,我改变了取表层培养液的方法,而是将培养液摇晃均匀,这样在取培养液的时候也能取到底部的沉积物,便于学生在观察时能看到取食中的草履虫,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在分析单细胞生物特点时,学生对于生物类群的认知已达到三界分类(植物、动物、菌类)的水准,但具体哪些形态结构特点属于植物,哪些是动物,哪些是菌类则仍停留在感性认识,并不系统和准确,所以本节课中有必要明确一下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标准(具体内容见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体会各种类别生物在细胞层次上的不同和由此决定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发现单细胞生物在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样性,并以此为基础,在程度较高的班级引出五界分类,提高认知程度,是一次积极有效的尝试。

第二主题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课前查阅单细胞生物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很多种类的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所了解,所以这部分是对资料的抽提和升华,从生物的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推导出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各班学生中均有人能指出单细胞生物中既有衣藻这样的生产者,也有草履虫这样的消费者,亦有酵母菌这样的分解者;既能起着积极作用,也能酿成生态灾难(赤潮等)。在不强调与人类关系的前提下,同学们更能全面的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生态作用。

探究性:

1.自主探究。

本节教学中,我们做了几点尝试,如单细胞生物的相关资料在课前准备环节完成,既能产生相关思考,又能为课堂上留下更多的交流讨论时间;教材观察草履虫实验要求加棉花,这节课则则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允许学生使用照相机等电子器材,留下自己认为有可取点的照片及视频资料,第二课时在班级中分享,温故知新。

2.模拟探究。

在五界分类的内容上,不直接给出标准,而是以书上眼虫等单细胞生物为例,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生活的特性,不同于以往对于植物和动物的认知,从而提出原生生物的概念;在对大肠杆菌的分析过程中,引出细菌和真菌的不同,提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这部分内容通过模拟新概念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思路,使学习更贴近科学研究。

曹刿论战教案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3

1、了解《左转》和写作背景。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 又何间( )焉 鄙( ) 弗( )敢专也 小惠未遍(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辙( ) 轼( ) 旗靡( )

3.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 ) 忠之属也( )

公问其故( ) 一鼓作气( )

4.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6.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1.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2、分析课文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曹刿的身份怎样?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5)“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9)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利用工具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理解品味语言的习惯。

2.学习曹刿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选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二、背景介绍。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义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三、教师范读、正音。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公与之乘()辙()夫战()轼()旗靡()四、课文探究。1.听读理解。(1)曹刿为什么要去求见鲁庄公?(2)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获胜一方由谁指挥的这场战争?2.课文解析。(1)第1自然段探究。通过第1自然段的阅读,你怎样看待曹刿这个人物?同乡人的劝阻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下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庄公的“鄙”?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怎样的人?“何以战”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关键?为什么说这是“忠之属也”?又怎样理解它是战前准备的核心呢?(2)第2自然段探究。在这一段中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你如何评价曹刿的军事才能?(3)第3自然段探究。历来人们对鲁庄公的作为、做法评价不一,你如何评价鲁庄公?本文题为“曹刿论战”,从文章选材上看是如何突出“论”这一特点的?五、课堂小结。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突出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特点,行文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记言名篇。六、布置作业。1.熟记书下注释中的实词。2.背诵课文。3.完成书后习题。

《曹刿论战》教案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如何来讲这篇课文呢?我就让学生有多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在整个教学过程来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朗读。

朗读是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3、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思想教育。

课文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要引导学生。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4、分析个人物形象要培养多角度思考,学生自己就发现鲁庄公是一个很好的人物形象,不象曹刿所说的那样“鄙”。有的同学能够例举证明。还有的同学能够辩证地看待鲁庄公这个人物,都有不错的表现。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

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

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我。

们所要学得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读准字音。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xx你先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可能读错的字词。

刿见鄙孚堂。

4、生齐读板书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课文。

1、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如有疑问可问同学,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自学暂停,下面译讲课文。

xx,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更正。

依次一人译一句。(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

估计有疑难的词:

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轻视,看不起。

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牺牲。

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何以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比以信:按照,根据。

必以情:按照,根据。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

1、下面请大家读背课文第1自然段,先各自练习读,准备背,比一比谁能在5分钟之内准确、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习背。

3、检查背诵。

指名背齐背。

4、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会正确朗读课文,并会译讲、背诵第1自然。

探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刿论战教案

1.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 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间(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战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与之乘( )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积累实词:

第一段

(1)齐师( )伐( )我 (2)公将( )战( )

(3)肉食者( )谋( )之 (4)又何间(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战

(7)衣食所安( )(8)弗( )敢专( ) (9)小惠未徧( )(10) 小大之狱( )

第二段

(1)公与之乘( )(2)战于( )长勺

(3)公将鼓( )之 (4)败绩( )

(5)公将驰( )之(6)其辙( )

第三段

(1)既克( )(2)公问其故( )(3)一鼓作( )气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难测( )也(8)惧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3、理清线索: 提示: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与信”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 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4、 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