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七年级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热门21篇)

七年级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热门21篇)

作者:影墨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如果您正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教案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前置作业: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一情景导入。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三、小组讨论。

1、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2、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四、交流展示:生汇报讨论所得。

五、拓展延伸: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六、课堂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七年级语文课教案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一课时。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件教案资料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使学生增加自己的识字量,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虽然识字量少,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拼读音节的能力,在这个时期,开设阅读课,既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拼读音节的速度,又可以认识和巩固常用汉字,扩大识字量。这个阶段的指导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铺设好过渡的阶梯,引领学生认识书籍,走进书籍的殿堂,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看。首先,教师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参观,亲自看一看那些内容丰富的图书,听一听图书管理员饶有趣味的介绍,使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其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中、高年级学生组织的手抄报展览、故事会、朗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讲。在看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喜欢读书、读书成才的故事和有关书的格言,让学生认识到书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语言。

3、听。低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在起步阶段。就要借助“听”的力量,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些内容生动有趣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也可让那些平时喜欢读书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此时再让学生开始阅读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低年级儿童是从兴趣的角度去读书的,至于怎么读和应该读懂些什么,他们并不知道,教师应从方法上多给予具体的指导。低年级儿童采用的主要是精读法,在阅读时应该遵循“五步读书法”,做到“四个结合”。

五步读书法:

1、审题设疑。即读一篇文章之前要让学生根据题目自己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读,有利于边读边想,要比无目的的读效果要好得多。

2、粗读感知。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较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读时,读得不太连贯,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读上,缺乏对读物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对内容的初步感知上。

3、细读理解。这一环节是对读物内容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在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抓住读物的主要内容。

4、诵读积累。在对读物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写得好的词、句、段,反复诵读和揣摩,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5、总结收获。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要问问自己:增长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这最后一步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个结合:

1、拼音与文字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读物大多是拼音读物,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少,在读书时对拼音的依赖性很强,有的同学干脆只看拼音不看文字,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目视双行,做到阅读时拼音与文字相结合。

2、文字与插图相结合。能借助读物种的图画阅读。这是因为儿童读物大多有精美的插图,起着补充文字的作用,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内容,丰富想象,增强语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插图相结合。

3、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想是读书最基本的方法,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读书时喜欢大声朗读,没有思考的习惯,也不知道思考什么,因此教师要根据读物内容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读的效果。尤其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会默读以后,就要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一是加快阅读速度,二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4、阅读与笔记相结合。读书笔记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有很多好处,因此,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既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又有利于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件教案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和偏旁“火”“扌”“氵”“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首先,通过让学生听歌曲《我有一个家》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交流歌词里唱了什么内容,随即导入课文的学习。随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交流家里都有些什么?并指导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出示文中的字卡。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在学习字卡的同时,引导用字扩词、进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认识,游戏巩固识字、识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为长辈做事,学习做个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认识14个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字卡、录音机、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歌曲《我有一个家》。

2、指名交流,歌里唱的是什么?

过渡#一年级#导语:是啊!孩子们,有家的感觉可真好!真幸福!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识字一”的第3课《在家里》,来!孩子们,把课题一起读两遍。

二、引导观察。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进行说话训练。

孩子们!瞧!这是小星的家。谁来告诉老师,小星现在正在家里干什么呀?(为爸爸、妈妈送上水果)。

你知道孙老师为什么最最喜欢小星吗?(因为小星在家里有礼貌,尊敬爸爸、妈妈、爱劳动……)。

小星的家里还有谁呀!他们在干什么?

指名交流:在小星的家里有些什么呀?

指名交流:家里有这么多东西,我们这样讲有点凌乱了。老师给你一个句子,请你选择三样东西,用“小星家有……有……还有……”把它们串起来。

教师范讲。

同桌互说,然后指名交流。

三、读熟词语。

#一年级#导语:小星把他家里的这些物品的名称,也像孙老师一样做成了字卡,贴在了课本49页的挂图下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

还有读到昨天我们预习时,圈出来的生字时,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读准字音。

自由地词语、开火车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玩猜谜游戏。

过渡#一年级#导语:读好词语,我们玩个猜谜游戏,好吗?

听好了,谜底是打一家里的物品:

老大天天演戏(电灯)。

老二每日作文(电视)。

老三千里传声(报纸)。

老四送来光明(电话)。

四、识记生字。

#一年级#导语:看着你们猜谜语这么开心,生字娃娃也急着要跟你们交朋友呢!来,我们用掌声把他们请出来!

这些生字,你会什么办法,记住哪一个?随机认识“氵”,认识提手旁,认识火字旁。

玩开碰碰车的游戏(出示小黑板)。

五、书写生字。

咱们原来就认识的几个老朋友也来了!打个招呼吧!上、下、土、个。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这节课,咱们先来写两个:上和下,写之前,咱们先来认识一个这课要求我们认识的一个新笔画。“、”。

1、认识新笔画“、”。

2、引导学生观察“上”和“下”在田字格中每个笔画是如何占格的。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练写。

5、评价学生的书写。

六、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回家后认一认自己家里都有那些物品和家用电器。

2、与家长合作一同制作生字卡,贴在物品上,争取识更多的汉字。

四年级语文课件教案

1、知识与技能复习文章的生字,准备听写。

2、过程与方法将文章分段,理清各段大意,理解文章中心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将文章分段,理清各段大意,理解文章中心主旨。

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说教法、讨论法。

收集有关一二八事件的资料及相关视频。

1、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同学们,在放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去街上卖过报纸?(学生举手)请学生谈谈为什么会上街去卖报纸。(体验生活)。

同学们现在卖报纸是为了体验生活,大家知道吗?在解放前的旧社会也有许多和同学们一般大的孩子上街卖报,可他们却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今天老师就要介绍一个卖报纸的小姑娘给大家认识。齐读课题。

2、新课学习。

了解小女孩的生活状况,要认识这个小姑娘,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生活怎么样?自由朗读全文。(生活贫穷悲惨)。

教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她生活贫穷悲惨?(小姑娘没有家到处流浪;小姑娘的父亲一直生病,上街卖报纸帮妈妈维持生活;天很冷,小姑娘冻着双手卖报,但买报的人很少。)。

这个生活悲惨的小女孩在旧社会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可为什么这个小人物的故事能流传至今呢?(因为聂耳为这个小姑娘写了一首歌。)。

聂耳为小女孩写歌,聂耳是谁?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聂耳。介绍完毕,师质疑: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聂耳是一位非常的作曲家,他又是怎么与这个毫不起眼的报童认识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报童的叫卖声像钉子似的把聂耳的双脚钉住了。)师出示句子。问:在这里出现了一个修辞手法,是什么?(比喻)。

全体齐读句子,学生思考:比喻的手法用在这里是要强调什么?(报童的叫卖声对聂耳很有吸引力。)报童的叫卖声让聂耳让聂耳停下了脚步,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听到叫卖声,聂耳心中会想些什么?(这个小女孩真可怜,这么久都没人买她的报纸;好可怜的孩子,我应该帮帮她。)聂耳就是带着这些想法走进了小毛头的生活,那接下来他具体会为小毛头做些什么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3——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二年级语文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健康的价值取向。

2、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和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前置性作业。

1、根据你查找的资料说一说老虎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导入新课)。

2、浏览课文,检查识字,理解词语。

茂密犹豫不决冷笑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半信半疑狡猾东张西望。

3、学生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对狐狸的做法是怎么看的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看一看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三、小组展示。

1、学生质疑。

(1)“狐狸眼珠子一转”这是什么样的神态呢?大家共同表演一下。

(2)表演动作猜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2、教师质疑。

(1)看到老虎犹豫不决,这时狐狸会想什么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课本剧表演。

四、教师总结。

狐狸真是太狡猾了,他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都吓跑了,后来人们就把借助、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的这种行为叫做“狐假虎威”。

五、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你想对狐狸说点什么?想对老虎说点什么?你喜欢狐狸吗?为什么?

(2)说一说在你身边有没有“狐假虎威”的事情?

六、作业布置。

日记:续写《狐假虎威》,看一看狐狸和老虎第二次相遇会发生什么事情。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的层次及时间表示:

a、全文共四个层次。

第一层:(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第二层:(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第三层:(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第四层:(16——20)写登月归来。

b、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同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三、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畅谈:尽情地谈。昂首挺立: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四、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六、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五年级语文课件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忧郁、呜咽)。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鸟儿的资料,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中概括出相同的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3.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具准备。

课件、写有小标题的卡片。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旧知导课,激发学生的已有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三年级时学过的课文《一只小鸟》吗?

有一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鸟,每天和爸爸、妈妈过着快乐的生活。它喜欢飞上枝头,放声歌唱美丽的大自然,清脆、柔美的歌声吸引了树下的孩子。

可是,有一天--(师生齐读)他们用一粒石子打中了这只正在唱歌的小鸟,殷红的鲜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落到地上来。从此再也没有听到小鸟的歌声了。

师:这令人痛心的一幕还犹在眼前。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的鸟类也有各自不幸的遭遇。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鸟儿的侦察报告》。(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鸟儿发回了哪些侦察报告?

2.交流: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如果我们要给这四份侦察报告写小提纲,你觉得哪一句话比较合适?

这四份侦察报告大都写明了“谁怎么样了?”哪一份的题目不是这种句式?(第三份侦察报告)浏览第三份侦察报告,用这种句式自拟小标题。(海鸥无法飞翔)。

齐读四个小标题。(相机指导“孵”的读音。)。

过渡:鸟儿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不幸的事呢?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份调查报告。

(1)自己读一读第一份调查报告,说说野鸡妈妈为什么孵不出小野鸡?

(2)如果你是野鸡妈妈,你的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从“忧郁”、“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可以看出野鸭妈妈很伤心。)。

(4)看了这份侦察报告,“我真替”--(引读)“生活在山林里的那些鸟儿担心。”作者担心什么?(板书:担心)。

(5)看来,同学们也和作者一样担心鸟儿的命运,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

过渡:其实,作者担心的还不仅仅是野鸡妈妈,让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三份侦察报告。

2.自学第二、三份侦察报告3、我们能给鸟儿以什么帮助呢?(法律;在山林多设立一些警示标语,如:鸟儿也有生命,请你网下留情;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等。)。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感到很欣慰。看--(放录像)。

(教师解说)百鸟争鸣,展翅翱翔,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幅和谐的美景,相信不仅仅是作者,是同学们,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引读:仰望天空,我希望--(学生齐读)。

(板书):保护鸟儿,这真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发出的呼唤,再读一遍。

作业设计:

请你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搜集的有关资料,用第一人称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学反思:

《鸟儿的侦察报告》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鸟儿朋友给作者发回的四份侦察报告贯穿全文,控诉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读后令人警醒。本文语言优美,平实浅显,层次非常清晰,结构相当严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目前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好,所以我设想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反复品味,并通过有关图片、配乐、录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旧知导课,激发学生的已有情感:

上课伊始,我用讲故事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回忆了三年级时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只小鸟》,由那令人痛心的一幕揭示出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的鸟类也有各自不幸的遭遇。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的传授中。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在学习这四份侦察报告中,我始终抓住两条感情线索:一是报告中的鸟儿受到伤害时忧伤、痛苦的心情。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复朗读感悟。二是作者看到侦察报告后的感受,抓住作者的心情,让学生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在处理这四份报告的有感情朗读时,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我抓住“连海上的鸟儿也受到了威胁,我真感到不安极了。”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引起共鸣,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当我们学习到失去这么多鸟类朋友后,作者的情感已达到了高潮,所以在此设计一个句式练习:失去了这么多鸟类朋友,我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用成语汇报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不仅丰富了学生语汇,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1)默读第二、三份侦察报告,边读边标出一些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2)请同学们抓住感触最深的一份报告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二份侦察报告:“哭泣”,“呜咽”,“已经不是第一回啦”。(如果学生感触很深,可指导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同一段话抓住不同的词语加以体会,这是个学习的好办法。

过渡:就用这种方法,谁还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第三份侦察报告?

第三份侦察报告:“真糟糕”,“令人奇怪的是”,“没想到……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同学们抓住了重点的语句读懂了这两份侦察报告,真了不起!请两位同学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两份侦察报告。

连海上的鸟儿也受到了威胁,我真感到--不安极了。(引读)(板书:不安极了)。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安极了?(现在,不仅山林里的鸟儿受到了伤害,连海上的鸟儿也遭遇到了不幸,不同生活习性的鸟儿都有可能面临灭绝。)。

小结:对啊“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惨遭不幸,作者怎能安心呢?正当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之际,我又收到了第四份侦察报告,竟然是一份--(加急电报),一看,原来是我的鸟儿朋友--(迷失了方向)。

3.指读第四自然段。

(1)请你自己揣摩一下我们的鸟儿朋友迷失方向时的心情,有感情的读一读。

(2)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评价一下她读得怎么样?(评:抓住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读出鸟儿朋友的难受及在危急时刻急于求救的心情。)。

(3)看来,大家也深有同感。既然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好吗?

过渡:收到这份加急电报,我马上设法去营救我的鸟儿。可是--(引读)我没有找到它,他再也没有飞回来。

4.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过渡:吃草籽的鸟儿,吃害虫的鸟儿,吃鱼儿的鸟儿,还有我的朋友,他们全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引读)。

(1)失去了这么多鸟类朋友,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

句式练习:失去了这么多鸟类朋友,我__________________。(悲伤不已、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十分痛惜、我的心都在滴血、我的心好像被插上了无数把刀子,痛彻心肺。)。

你们已经和作者一样,把鸟儿的生命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板书:十分痛惜)。

(2)那么,你想过鸟类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伤害吗?(人类的自私自利破坏了生态环境)。

师小结:在我们青岛的崂山、浮山,由于人们的私心,每年仅是死于粘鸟网网下的野生鸟就有上万只,这样的数字真是让我们触目惊心,感到非常愤慨。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

(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

(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

(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

(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

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拓展阅读。

(四)合作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2题略。

3、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4、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归纳本文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七年级语文课件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本篇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明白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课的教学计划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实验教材的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四、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3、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4、认识450个汉字,会写350个生字。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6、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7、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8、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9、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10、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五、教学措施:

1、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寻取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授课能力。

3、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看书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4、加强直观教学,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5、加强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是需要长时间不断的进步,将他们的基础打好了,就是夯实基础,在坚实基础上加深学习,这是很好的情况,可以使各方面的成绩得到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所有一切教授给学生!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七年级语文课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感受妈妈的爱,懂得感恩,用行动报答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摇篮曲》。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创编所需的图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摇篮,提问:看,这是什么?

幼:摇篮。

师:对了,是摇篮。摇篮有什么用呢?

幼:小宝宝睡觉的。

幼:我们小时候可以睡在里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幼:很舒服。

幼:感觉很暖和、很温暖。

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身体摇摆的动作,很好地感受到了睡在摇篮里舒服的感觉。)。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的它的摇篮。

幼:妈妈是宝宝的摇篮。

幼: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吹起来,它的摇篮。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评析:一开始出示课件,让幼儿欣赏诗歌中漂亮的场景,没有加上配音,让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猜测生活中的一些摇篮,第二遍加上配音朗诵,让幼儿欣赏画面的同时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熟悉诗歌的内容,为学习、朗诵诗歌作铺垫。)。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

(评析:请幼儿试着用诗歌中的话来说说,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熟悉诗歌内容,并看着图完整地复述句子。)。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3)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4)分析句式,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幼:都有摇篮。

幼:最后一句一样,它们都睡着了。

幼:小宝宝都睡在摇篮里。

(评析:让幼儿看着图片来进行句式分析,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便于幼儿去分析整理句式,发现四句诗歌的共同之处。)。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的课件,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的睡着的?

幼:白云摇着它,它就睡着了。

幼:到了晚上星星就睡着了。

(2)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引导幼儿说一说,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评析:动用作表现白云、浪花、风和歌声的轻柔,去体验这些摇篮的特点。)。

3.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看着图把这首诗歌完整地朗诵一遍)。

(2)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

幼:轻轻的声音。

幼:不能太吵的声音。

幼:好听的声音来朗诵。

(4)引导幼儿用轻轻的声音来朗诵诗歌。

师:那我们就用轻轻的、好听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

4.表演诗歌: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看谁做得最美。

(评析:通过讨论,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朗诵这首诗歌所要注意的声音,用轻轻地声音进行朗诵,意境很美,感受诗歌意境美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轻柔的热点。)。

(三)发展想象,仿编诗歌。

1.蓝天里出了有星宝宝以外,还会有谁?

幼:蓝天里还有太阳。

师:那我们试试,把太阳编到好听的诗歌中去。(插卡的形式,把原来诗歌中的白云图片替换为太阳,连贯地看图朗诵整句话)。

2.大海中除了鱼宝宝,还会有谁?

3.花园里出了花宝宝外,还会住着谁?

4.把创编的内容看着图完整滴朗诵,提醒幼儿用轻轻地,好听的声音进行朗诵。

(评析:用插卡的`形式让幼儿进行创编故事,幼儿能看着图片完整地进行创编,既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也使得幼儿朗诵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进行完整地句子创编。)。

(四)感谢妈妈。

1.妈妈很辛苦,把小朋友照顾地很好,妈妈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呢?

幼: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要喂我吃饭。

幼:妈妈生宝宝的时候,要去医院动手术,很痛的。

幼:妈妈要给我洗衣服,做饭给我吃。

幼:妈妈每天都送我上幼儿园。

2.妈妈这么辛苦,你想怎么感谢妈妈呢?(和旁边的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感谢方法)。

幼:上课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妈妈就会很高兴。

幼:我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幼:妈妈回家的时候我给妈妈拿拖鞋。

幼:我帮妈妈扫地。

幼:我给妈妈唱首好听的歌曲。

3.幼儿讲述感谢妈妈的方法,教师进行小结:感谢妈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送给妈妈一句好听的话,亲手做礼物送给妈妈,帮妈妈干家务等。

4.布置感恩小任务: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自己的妈妈。

(评析:回忆妈妈平时做的时候,很多的小朋友都能说出妈妈的辛苦,有的幼儿还想到了妈妈生宝宝时的辛苦,都说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考试得100分来报答妈妈对自己的爱。报答妈妈的方法很多,没有局限在送妈妈礼物这个方面,思维很活跃,能说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延伸:

1.将图片放在语言区供幼儿自己练习朗诵诗歌。

2.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谢妈妈。

附内容: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1、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学会从文中准确概括关键句、中心句的能力。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的特点,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1诵读法。

2、质疑研讨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认识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2、作者简介:见《基础训练》第28页和课文注释一。

3、完成《基础训练》第二题。(第28页)。

三、课文研读,整体感知。

以《基础训练》第四题为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

1、仔细阅读1-5段,作者在莎莉文老师出场前作了大量的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给读者留下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明确: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后,海伦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1)生命的原貌——黑夜(请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海伦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的生活)。

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师走进我的世界。

第3段“安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第11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第12段“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4、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如“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体现她的爱心;“莎莉文老师很耐心地教我”,“莎莉文老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指出我的错误”等句子体现她的耐心;从她教育海伦的过程中,又可见她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

5、海伦身上这个奇迹性变化能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二是海伦本人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再次了解海伦。

课件,介绍海伦的成就。

海伦凯勒(helen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作品。1968年6月1日海伦逝世,1971年国际狮子会的国际理事宣布将每年6月1日定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杰出的人物。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五、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

2、熟读课文,并完成《基础训练》第五题。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第一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七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德育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课上三分钟: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党的基本路线。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目标。

(1)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速读课文,积累文中基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七年级语文课文《风雨》教案七年级语文课文狼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风雨场景,梳理文章内容。

2、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体会修辞手法及侧面烘托的运用。

3、掌握和练习一些写景技巧。

一教学流程:

1、导入首先,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出“风雨”这一信息。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风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荣,或清或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名家的文章,看看他给我们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作者简介贾平凹(讲解“凹”字写法)。

3、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

4、“感”风“悟”雨。

(1)、朗读课文,并找出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风雨怎样的特点?

第1段:树林全貌(像面团,形态扭曲);第2段:垂柳(乱得像团麻)、杨叶(千万次变得模样)、芦苇(倒状破裂出声);第3段:断绳羊(惊跑跌倒)、女孩(牵羊回不了家);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第5段:鸟巢(掉下)鸟(尖叫落地);第6段:废纸(乱飞乱粘贴)猫(全身精湿)瓦片(像树叶飘落)。

第7段:浮萍(凸起被冲上塘岸)鱼(被冲上塘岸);第8段: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小孩(叠纸船)。

明确:作者通过对事物情态的描写来展现风雨之猛烈。

七年级语文课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可以充分看出,我班学生性格比较活泼,上课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善于思考,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读书解决问题,在发表意见的时候能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习方面养成了一定的好习惯。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纪律性不强,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要想在课堂35分钟里要成绩,课堂纪律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在阅读及词语积累方面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自然、观察与发现、国际理解和友好,可爱的动物,神奇的科技世界,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神话故事,传说和寓言。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识253个字,会写284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在精读课文及略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三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观察生活,体验发现的快乐;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魄力;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阅读神话、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53个字,会写384个字。累计认识2397个字,会写1771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本册要求学生认253个字、写284个字。要求认识的识字量,这是下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量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

(二)阅读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

(6)开展合作学习。

七年级语文课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不逾矩()()。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曾()子。

一箪()食曲肱()而枕之。

2.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第五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