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幼儿园教育教学创新论文大全(14篇)

幼儿园教育教学创新论文大全(14篇)

作者:ZS文王 幼儿园教育教学创新论文大全(14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常见的写作错误和陷阱,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准确和流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启迪。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论文

民间美术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而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有益课程,它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间美术与民俗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将民间美术作为弘扬民族艺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美术这一幼儿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民间美术的感染、熏陶下,去欣赏它,认识它,激发起幼儿对民族艺术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建立起了最初的民族文化艺术经验,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创造奠定扎实基础。在幼儿所熟知的春节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窗花、年画、脸谱、面具、泥人、面人等,为幼儿的民间美术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剪纸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古老的民族记忆。

一把小小的剪刀,几张普普通通的纸,就能剪出飞禽走兽、植物、建筑、人物故事,就能剪出一个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正如鲁迅所说的,剪纸始终是伴随着人民生活的民间美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在开展传统节日教育中我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剪纸这一幼儿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想法,引导幼儿在感受节日快乐的同时,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表现力,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艺术的情感体验和最初的民族文化艺术经验。

一、家园互动。

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及已有经验中国传统节日许多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要发挥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必须家园双方共同从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入手,互相沟通,家园一致,才能使节日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成效。在开展春节主题活动时,我们把主题活动的预设内容贴在家长园地,并给每个孩子发放家长信,主动和每位家长联系,使家长了解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共同和孩子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料。春节前夕,家长和孩子共同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带孩子在串亲戚时,引导幼儿观察过节时人们是怎样布置家里环境的;亲自带孩子逛庙会等等;回园后,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有主题的谈话活动,从谈话中了解到大部分孩子们对环境中的贴“春联”、“福”字、“窗花”、“挂件”和挂灯笼印象深刻,对庙会中的风味小吃、游艺项目、民间工艺品和各种玩具非常感兴趣,了解到幼儿的关注点及已有经验,我们帮助幼儿将零散的经验加以归纳梳理后,有重点的引导幼儿欣赏节日环境中的窗花、挂件等剪纸作品,激发幼儿对剪窗花的兴趣。

二、创设欣赏、操作及展示。

教育环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展节日教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效教育途径,根据幼儿的关注点和已有经验为幼儿创设相适应的环境,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一)观察欣赏不同层次的剪纸作品。

我们有意识的投放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剪纸作品,如:有技艺精湛的民间手工艺人剪的窗花、有老师剪的窗花、有哥哥姐姐剪的窗花、还有班上小朋友尝试剪的窗花等。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欣赏,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剪纸艺术的熏陶。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剪纸操作材料。

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持,我在美工区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并放在易于孩子取放的地方,孩子们可以任意挑选。有质地、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纸张供孩子选择,有普通剪刀及花边剪刀等,让幼儿尝试、体验不同类型剪刀剪出的不同效果;为他们提供老师、小朋友带来的剪纸工具书、剪窗花的步骤图供幼儿自主学习;此外,废纸筐、垃圾箱也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剪纸习惯提供了物质保障,活动中孩子们能自觉地把剪下的碎纸放到废纸筐里,活动后把废纸倒入垃圾箱,丰富而自主的环境为幼儿探索、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孩子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剪纸习惯,而且剪纸能力有了不同程度提高。进而在“庆端午、赛龙舟”的活动中,孩子们更加主动的用剪纸方式剪龙舟、制作装饰海报。活动时孩子们尝试用各种方法剪龙舟,有的用长方形纸直接剪出龙舟的外型轮廓,在龙舟的身体上通过镂空剪、折剪的方式进行装饰;有的用剪拉花的方法剪完后,将其修剪出龙舟的外型,再把画好龙头剪下来贴在龙身上;有的用牙膏盒剪出龙舟的身体,再把两边翻出做龙头,龙舟两头剪出龙头龙尾,做成立体的龙舟。孩子们剪的龙舟从一个小月牙似的纸条慢慢出现了龙头、龙尾的样子,有的龙舟还剪出了漂亮的龙鳞;龙舟也从平面的逐渐变化为立体的。不同的龙舟剪好后,孩子们用牙膏盒剪的龙舟放在桌上玩赛龙舟游戏,将自己用纸剪的龙舟展示在墙上,比比谁的龙舟最漂亮。孩子们通过亲自操作、感受、体验,激起了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提供展示剪纸作品的空间。

孩子们的作品剪好后,都希望得到老师、小朋友的认可。因此,我们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展示幼儿的剪纸作品。如在开展春节主题活动时,我把孩子们用不同剪刀剪出的窗花贴到教室的门上、窗户上布置环境;把窗花一个一个连在一起,做成一个窗花的帘子,悬挂在教室的墙上;还利用窗花从房顶上悬垂下来做成小隔断,来划分美工区;根据幼儿喜欢用手触摸作品这一特点,我用榻榻米搭成三棱形的小展台放到教室后面的“小火车”柜子上,方便幼儿随时把在美工区剪好的作品展示到上面;此外,我还利用展板的形式展示幼儿作品,我们把每个幼儿剪的小窗花组合成了一个大窗花贴在上面,使每个孩子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小朋友互相之间说一说喜欢谁的,自认为剪纸不成功的孩子都能从大窗花中找到自己创作的那一小块,从而奠定了孩子对剪纸活动的信心。而从孩子们对同伴作品的品头论足中,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剪纸的理解及喜好。在庙会活动时,孩子们自己用剪纸的方式布置摊位,吸引小朋友驻足观赏,并把自己在庙会上剪的窗花送给弟弟妹妹。

这一系列活动逐步帮助孩子们把对节日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其内在的经验,促使孩子更愿意、主动尝试剪纸活动。

三、关注不同能力幼儿,激励幼儿点滴进步。

(一)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共同促进幼儿进步。

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喜欢通过模仿来认识这个世界,同时有了初步的竞争意识。在激发能力强的幼儿互相竞争剪纸的时候,如何更好的照顾到能力稍差的幼儿,使更多幼儿都乐于参与剪纸活动,这一问题更显紧迫。经过观察,分析原因,发现班中能力比较差的幼儿一般在家中得到的锻炼机会较少,家长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从未让孩子动过剪刀或很少使用剪刀。由此看来,帮助家长认识到幼儿使用剪刀的好处及如何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家长认同了,才能更好的配合老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剪纸氛围,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月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班中进行剪纸活动时,其他小朋友都自信的拿起剪刀剪了起来,我发现月月连剪刀都不会拿。看着孩子孤立无助而又紧张的样子,我轻轻走过去,小声对她说:“我来帮你。”顺势拿起剪刀放到她的手里,并鼓励她:“不用着急,只要你学会拿剪刀的正确方法,小剪刀不会让你受伤的,而且小剪刀很愿意和你做朋友,你试一试。”除了运用鼓励的方法,我还创编了许多儿歌,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此外,我利用游戏区等机会,耐心的教她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当孩子颤颤微微的.用剪刀剪下一块不规则的纸片时,我兴奋的搂住她,鼓励她继续剪,我想不一定剪得像什么,只要她敢用剪刀就很棒。当月月拿起剪刀继续剪下去时,我微笑着鼓励她,和她一起为剪出来的“不像样的作品”命名:“月月剪了一粒米、许多薯条……当她小心翼翼的剪出第一个房子形状的作品时,我和孩子都很激动,我将孩子不同时期的作品及时收集起来,贴到她的作品集里,并利用幼儿园半日开放的机会,抓住时机与家长进行沟通,将孩子的作品集呈现给家长,让家长看到孩子剪出房子、小花,当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与进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说明,要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教师要用心去观察了解幼儿,想办法让孩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并让家长感受到、看到,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这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

(二)合理评价,增强自信。

1、教师的合理评价幼儿的自信心来自成人的肯定,他会把成人给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会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评价幼儿的作品,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2、帮助家长正确评价幼儿除了教师,家长也是帮助幼儿自我认定的关键角色。而教师更应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剪纸方面的优势及剪纸的好处,指导家长学会正确评价幼儿剪纸作品,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大的学习及创作的机会,有利于幼儿的自信心的建立。如:在家中为孩子准备剪纸用的小剪刀,各种纸张,为孩子剪纸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指导家长为孩子营造作品展示的空间,在春节活动中,允许孩子把自己剪的窗花布置到家里,积极肯定孩子的作品,来客人时鼓励孩子主动向客人介绍他的作品,以增强幼儿的自我认同感。

通过在传统节日中开展剪纸活动的研究,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的让人吃惊,使我在惊叹孩子点滴进步的同时,重新去认识孩子、读懂孩子,更加充满信心的继续我和孩子们的剪纸之路。

一、剪纸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剪纸教学要突出基础性。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小班年级的孩子刚接触剪纸,剪纸活动的设计就要从拿剪刀开始,剪纸的作品也是教师提前辅助画好线,幼儿沿线剪切;中班年级的孩子可以根据样稿进行模仿训练,会简单的对折剪和三角折剪;大班年级的孩子能够在自画自剪的基础上,进行样稿创新,最终独立完成一幅带有背景的剪纸作品。也就是说剪纸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这样才能发挥出剪纸的作用。

二、剪纸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根据幼儿阶段性的认知和经验,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的贴近幼儿生活各类事物(包括动物、植物、人物、故事情节等)为内容。

前阶段,幼儿园举行师幼剪纸大赛,我们组选择的剪纸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之所以选择这一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小蝌蚪找妈妈》是我们大班主题教育的内容,幼儿熟悉内容;另一方面《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在剪纸过程中,我们组的两个孩子,一会儿剪小蝌蚪,一会儿剪水草,一会剪乌龟,剪出来的效果都很好。

所以说,贴近生活的剪纸内容,幼儿更加熟知选材的形象,这对于幼儿剪纸的潜能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剪纸活动的设计要游戏化、情节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创设一些游戏情节,让孩子去探索,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大班《环保小卫士》这一主题里,我设计了一节《美丽的草原》这一剪纸课,在活动之初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原来青青的草原被破坏了,牛儿羊儿没有了家和食物,它们特别需要小朋友的帮助,希望小朋友帮助它们重新建造美丽的家园。这样,孩子的爱心都涌了出来,纷纷拿起小剪刀,帮助牛儿羊儿剪小草,盖房子,一会儿美丽的草原又青青绿绿了。

所以说,将游戏作为教学活动实现的途径,不仅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给幼儿带来快乐。

四、尊重幼儿差异,鼓励幼儿不断创新。

剪纸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创意。在幼儿剪纸活动过程中,教师提供基本的样稿,并鼓励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在设计剪纸活动时更要注意这一特点。

例如,我们大班的孩子在剪纸的基本技能方面都已经掌握了,在练习课上我都会出两种样稿:一种是基本的折剪法练习样稿,一种是加了一些花的样稿。这样基础差的孩子就按照基本的样稿练习,而基础好的孩子可以在样稿的基础上进行花样剪纸,如镂空剪。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去发现新的创意,创造出显示个人独特感受的剪纸作品。

总之,剪纸是孩子感知外部世界,发现自身潜力的一个过程。剪纸可以培养幼儿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并且带动大脑的开发。合理地设计幼儿剪纸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技能,而且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谈大班幼儿剪纸特色活动的开展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手工制作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而在每次手工制作中,孩子们对剪刀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喜爱,每当手工课结束,孩子们都显得都意犹未尽。但是在幼儿不制作时,剪刀在孩子手中就显得特别不安全。为了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也为了进一步延伸剪刀带给孩子们的无穷乐趣,我们把剪纸引进了孩子们的活动中。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渊源流长。它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蕴涵着天地万物,内容丰富多彩。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它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也就是说,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手指动作的训练能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事先想好布局,这样可锻炼幼儿的统筹安排能力,使幼儿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剪纸还需要幼儿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灵活地剪出物体形象。剪纸时纸的转动,可锻炼幼儿的造型能力和空间方位感;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促进幼儿美感的形成。另外,剪纸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耐心、认真细致和干净整洁的习惯。为此,我园一直把剪纸活动作为艺术特色的一种具体体现,且把剪纸活动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摸索实践。

首先,我们教师先深入剪纸活动。为了了解剪纸和对剪纸有更深的掌握,我们园长购买了大量有关剪纸的书籍和资料,让教师们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发展,从剪纸入门开始,进而掌握剪纸教学的种类和方法。可如何引导幼儿对剪纸感兴趣成为我们的首要问题。于是我们先从创设剪纸环境入手。由于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平时接触的很少,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使幼儿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教室里墙面和门的布置都是活泼富有童趣的剪纸画,在窗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窗花,并经常带幼儿观看搜集的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作品,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剪纸就是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状的,他们也特别感兴趣。因此收集了这些”喜“字,并展示给幼儿看。幼儿看后,要求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活动后,每个幼儿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

然后我们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剪纸活动。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均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大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在使用剪刀的能力、对剪纸的认知方面,有了前两年经验的积累,在剪纸活动中就显得易懂和易掌握。在剪纸活动中,我们教给幼儿剪纸的基本方法,同时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幼儿进行剪纸活动,需要掌握剪纸的技能包括:剪(目测剪直线--把方形的纸剪成长条或小碎片;目测剪,幼儿开始学习剪纸,比较适合目测剪。目测剪即凭借想象直接把纸剪出一定形状,目测剪没什么要求,幼儿可随意地剪自己喜欢的物体,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及练习使用剪刀、曲线剪、折线剪、沿线剪、折叠剪等)撕、刮等方法,但无论是成人或是幼儿,技能的熟悉、掌握是通过引导逐步形成的,尤其是幼儿,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具体、形象的形式。刚开始实施剪纸教学的大班幼儿,对于剪纸,只会无目的地随意把一张纸进行操作,这时去要求他们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我们就设计剪小花、剪小草等内容,让幼儿逐渐地由无目的、无意识地剪转入有目的地剪纸。

其次结合主题活动,让剪纸走进家乡齐文化。我们先根据主题教学内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把各种图形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使幼儿感到有趣并易于理解接受。比如在〈春天在哪里〉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先教幼儿学习剪简单的蝴蝶、风筝、太阳、大树、云彩、小朋友、小草、鲜花等物体,然后引导幼儿开始有目的剪纸,创造出简单的造型,来组成一幅完整的春天的剪纸作品,孩子们创造在剪纸技能培养的同时,创造力也在慢慢地发展起来。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参与感受,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把家乡的齐文化融进剪纸活动中。我们跟孩子一起学习齐文化的精髓,例如齐刀币、齐国乐舞、蹴鞠等,在认识的基础上,齐文化在孩子的剪刀下表现的可爱亲近,古老的东西在孩子的作品中,活灵活现。

另外,我们还将剪纸融入到了一日活动中。在剪纸活动中,我们注意剪纸作品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趣味操作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智慧。剪纸可以灵活地剪出物体形象外,还可以用它来进行游戏或美化环境。如:剪窗花、拉花、吊饰等;剪的脸谱还可以制成有趣的面具进行操作游戏,如:我们用剪出来的各种图案装饰服装,然后带孩子进行服装表演等,激发了幼儿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也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剪纸与绘画粘贴相结合,丰富了作品。由于技能的限制,幼儿的剪纸作品不能准确的表现物体,如:剪蝴蝶、花篮其中细小的部份:蝴蝶的触角、花篮的提手,幼儿很难剪出,可指导幼儿用笔画出。有些面积大的物体,如:衣裙、房子,可指导幼儿剪装饰图形或图案贴上,使作品更丰富,美观。

剪纸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允许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幼儿的创作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说得清。让幼儿评价自己的艺术创作,还能给幼儿提供一次情感宣泄的机会。记得在讲评《海底世界》的剪纸作品中,请孩子们剪自己知道的海底生物,大家都讲了自己所知道的海底动植物,其中一个胆子较小的孩子曹文静却轻轻地说:”老师,大海里还有海绵宝宝呢,我们可以剪一个正方形,掏去两个圆洞作它的眼睛。“由此我们可看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表述方式,只有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作品,对以后幼儿的创作活动起着十分大的作用。

在整个剪纸活动中,我们有了一定的收获。先是剪纸作品游戏和美化了环境。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我们的家庭宣传栏的装饰全部用剪纸的形式来表现,在教室的玻璃上贴上各种镂空的剪纸作品,教室内设置幼儿作品栏,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乐的气氛,激发对剪纸的兴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其次剪纸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集体精神。一般的剪纸活动,我们的大多以孩子个人动手剪为主,但在创作过程中,单是个人剪,有的时间来不及,有的因想象到现实未能剪出好的作品来感到遗憾,总之不尽完美。因此针对几次的活动中得出经验,以五六个孩子为一组共同进行集体创作剪,在活动前让每个幼儿都参加讨论、研究,再进行合作剪,效果会更佳。如:在进行〈春天在哪里〉这个主题时,在分组前,让能力强的幼儿当小组长,让他去请几位小朋友,然后教师适当的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在剪纸活动中再适宜地指导他们,进行自由剪出自己擅长和喜爱的形象来,并协调的来布置画面。虽然在前几次都发现孩子们不遵守规则,剪贴出来的作品也杂乱无章,但经过伙伴们的相互争论和比较,按放的位置很恰当合适,孩子们非常成就感,与同伴合作的也很开心。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剪纸活动,老师和幼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如何让幼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剪纸水平,如何让幼儿的想像力、记忆力、思维等不同的能力都得到发展,需要我们思考和计划;二是如何让剪纸更大的融入到主题里,把剪纸与每个主题更好的结合,也是我们要继续认真细致摸索和实践的。相信我们,在剪纸这片天空中,会快乐地越飞越高!

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创新游戏策略探究论文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摘要:幼儿时期是个体各项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而言极其重要。幼儿教育应当重视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其发展水平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制定。对幼儿的游戏教育进行极力推荐,对推荐原因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著名学者卢梭曾说过:“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由此可见,对于个体的教育应时时刻刻引起注意。幼儿时期的个体,其各项能力的发展均处于初级阶段,此时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发展情况的切实了解上。分析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笔者发现,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常常被当作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做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规定。在自身的教育过程中,笔者常利用各种各样的游戏辅助教学。笔者认为,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充分提高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能够有效对幼儿进行教学,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一箭三雕。笔者在本文中对游戏教育进行推荐,并根据自身经验提出相关建议。

一、设置游戏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实质上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驱力,是激发幼儿不断进行学习的最好动机。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笔者曾对一些幼儿园进行过探访,发现幼儿园的一众装饰均是为了幼儿所设计的———地面上靠右行走的小脚丫贴纸、半人高的洗手台、色彩斑斓的各种教具……幼儿会有专门的舞蹈教室、活动教室、音乐教室等,这些就是笔者所谓的教学环境了。那么,游戏环境呢?结合几个例子进行说明,如果在这节课上,我们要学生进行捉迷藏的游戏,那么,空旷的场地是否适合进行此类游戏呢?如果我们要学生进行丢手绢的游戏,那么,狭窄的空间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呢?为避免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需要对游戏的性质进行了解,需要对游戏所需的时间、空间进行分析,最后对学生提出进行游戏的要求,从而使幼儿更好进行游戏。如我们要学生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为避免学生在教室中因空间不足而导致摔倒这一情况的出现,就会选择空旷、辽阔、安全的场地来进行游戏。简言之,就是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游戏环境的设置,充分激发学生的游戏兴趣。

二、进行角色扮演,完善学生品德。

根据游戏的目的性进行划分,游戏可以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游戏,创造性游戏又包括角色扮演、建造、表演。笔者此处所谈的,就是创造性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幼儿活动中,时常出现角色扮演,比如幼儿会在对他人说话时,模仿父母对他人说话的语气。最常见的角色扮演游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过家家”。笔者此处提倡通过角色扮演对幼儿进行教学,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塑造他们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时,往往先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大背景,“过家家”“抬花轿”等,均是笔者用来进行角色扮演教学的游戏。游戏教会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也教会他们团结起来相互合作,类似于此等优秀品质,幼儿在游戏教育中即可获得。对于学生来说,角色扮演可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游戏产生兴趣,从而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教师参与游戏,及时评价游戏。

游戏教育既然具有教学和游戏的双重效果,且是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推荐的教学方式,必然应在幼儿的教育中有所重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参与到游戏中,调节游戏的进程,教师对于游戏的参与,有利于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心灵的距离,也有利于教师利用游戏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另外,教师对于游戏的进程应及时评价,这才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导向。例如,在幼儿进行“过家家”游戏时,扮演爸爸角色的幼儿会模仿爸爸的样子对扮演孩子角色的幼儿进行教育,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不同的扮演者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偶尔会出现超过正常范围的模仿,如打骂、体罚等。此时教师应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并告诉幼儿这样是不正确的。适时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个体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为结合起来的手段,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将自己的经验适应于已有的知识结构。简单来讲就是,游戏可以帮助幼儿的各项能力获得发展,并可以使幼儿的知识经验架构不断得到完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对各种适用于幼儿的教育教学方式予以关注,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从而寻找出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帮助幼儿不断获得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楠.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9.

[2]闫霞.论幼儿游戏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创新游戏策略探究论文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持续推进的情况下,中学物理教学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促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能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在联系生活实际的物理学应用等方面形成科学的习惯。

关键词:中学物理;创新能力;物理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天优势。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出自身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物理学思维的框架之下,与其他学科进行巧妙的融合,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产品的生成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所学知识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要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及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培养创新能力的巨大优势。所以,在物理教学改革中,开展创新教育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物理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要首先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对一门学科有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动力会更足。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以及探索欲望的推动之下,学生就更容易有一些创新发现,并能创造出新产品。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就是比较常见,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及时了解物理学当中的实验及前沿发展等内容。而且由于互动性和直观性,也促进了学生对于很多经典物理问题的理解和认知。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合起来交替运用,既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教师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入竞争的相关机制,让学生保持更为强烈的学习劲头。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当充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尽量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实现良性循环。

实验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激发,所以,实验本身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兴趣,并且广泛搜集资源,为自己的创新研究做更多的基础工作,以便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要能够由浅入深地将一些具有高难度的知识点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跟随着老师的引导,通过探究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增强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要特别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特点,选题的宽窄度要适当,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狭窄,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拓展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所以,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组成探究学习小组,由组长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学习中各司其职,发挥出团队的更大力量,让小组成员之间有相互的交流,互相分享,深入研究并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先指导学生在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电热器的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等相关资料;接着又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分组去收集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学生们热情很高,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通过各种渠道去完成收集任务。学生们把收集到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小组之间也形成了比较热烈的竞争的模式,在同一组之间通过辩论、合作等方式,使得学习探究的过程变得精彩纷呈。

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学物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演示,也需要通过实验发现更多的物理学规律,所以,实验正是物理这门学科非常显着的一种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验的时候,有更多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例如,在讲关于摩擦起电现象的`内容时,我们可增添这样一个实验题:用两根很细的锡箔纸做成小手的形状,分别挂在起电器的金属球上,然后开始摇动手柄,奇妙的现象发生了:可以看到两个小手“友好地握手”。于是教师追问学生,如果把这两个小手同时挂在一个金属杆上,情况会怎样?在让学生猜想时,大家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且对于观察到的结果也有很多分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做实验观察这样的现象。经过亲身实验,学生对于摩擦起电的现象有了更多的理解,所以这样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四、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班集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形成物理学教学的融洽、合作、创新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发明比赛、论文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物理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痛点,并从物理学科知识的角度去解决这些痛点,从而让他们将物理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物理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度。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创新教育的影响之下,主动进行物理学习,主动将物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红军.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阮存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j].教育评论,2007(3).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论文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抽象活动,并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轰轰烈烈,但主要是跟风,一会是瑞吉欧,一会是田野课程、蒙台梭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人认为,目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目前幼儿园数学教材琳琅满目,近年来虽然《纲要》已明确指出了教学内容和目标,但不够具体。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还是沿用十年代的全国教学大纲的数学教学内容。其内容浅、容量少,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而且内容重复较多,教师难于把握。由于现代社会数字化和各种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中班学了10以内数的守恒、比多少、相邻数,到了大班还要学习数的守恒、组成分解和比多少,学前班、一年级也还得学。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探讨也没有动力,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目标。

(三)操作材料单一、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而且给孩子操作的材料很少。陈旧枯燥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形式简单。

有的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依赖幼儿用书,仅以幼儿用书和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直接给幼儿。其次忽视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10”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第三,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脑子里灌死知识,造成幼儿被动接受知识。

本人根据多年的幼儿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统一教材。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部署,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系统地加深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重复无效的教育。

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与个位的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

2.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2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

3.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转变观念,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和发展需要。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

(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

(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应转变观念,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和发展需要。

1.创造主题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每一个情境的创设,我们都要考虑和体现幼儿学习的“六个性”,即: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独立性、选择性。幼儿喜欢听故事,在教授新的数学知识前,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所需要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设计编写一些生动有趣、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数学故事和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幼儿通过听故事、阅读欣赏故事、表演故事等方式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去主动理解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幼儿学起来轻松愉快,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充分调动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开放式的有效提问。

教师的引导和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呢?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常规思维中,我们常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正向思维,若反道而行之,效果会不同,更引起幼儿的注意。再次,从对比入手。对比是一种让幼儿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按大小分类》的教学中,“为什么大书要放在大筐子里,小书要放在小筐子里呢?”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从两物间的对比入手,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最后,从难点入手。如“大小积木混在一起怎么办?”“小动物们去看电影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坐,他们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有些难度,但答案不止一个,具有更广阔的开放性,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

3.把数学教学融于游戏中去,让幼儿在玩中学。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单双数时,可让10个小朋友排好队,并给他们编上号,让他们单号或双号出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可请10个小朋友表演乘车,上车几个人,车下还剩几个人,合起来一共几个人;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数,可让他们玩扑克牌、找朋友等游戏。实践证明,幼儿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纲要》要求“幼儿园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数是抽象、概括的。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采用直观式教学,提供足够的教具、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教师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情景,提供学具让幼儿动手操作,能使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充分表现出来。

总之,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是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抽象活动,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的思维充分得到发展,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出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幼儿一定会对这门抽象的学科感兴趣。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论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3~6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语言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外界压力的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他们缺乏语言的识别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示范,幼儿的语言就得不到正确的发展。幼儿园相对于其它阶段的教育来说,最大的特点是教师的口语使用特别多,这是由于幼儿阶段独有的特点决定的。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笔者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角度谈了培养和提高幼师生语言专业素养的思考,目的是使其能尽早成为合格的幼教工作者。

一、了解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研究的新进展。

任何一种教育的过程都贯穿着一定的指导思想(即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它们对教育的效果产生决定作用。新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观提出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新要求。

目前对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产生指导作用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观念:(1)完整语言的观念;(2)整合教育的.观念;(3)活动教育的观念。

在学前期,语言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样的效果,促使学前儿童的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必须了解的问题。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划分为4大块面,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4个主要部分。

随后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在交流和运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的指导思想,基于此,我们更应该明确新形势下对幼师生的基本要求,研究培养和提高幼师生语言专业素养的有效策略。

二、明确《纲要》《指南》背景下幼师生的语言素养培养目标。

(一)基本技能。

1.具备用标准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掌握发音要领,具备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掌握词汇的基本知识,能辨析和解释词义,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用词能力。

2.掌握朗读、复述、讲故事、交谈等技巧,具备一般口语交际的技能。

3.掌握倾听技巧,养成耐心、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具备较强的倾听能力,提高理解、判断、概括、记忆等逻辑思维能力。

4.掌握阅读欣赏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具备较强的分析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专业技能。

1.使用较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

2.日常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节奏和谐,语调生动。

3.口语表达充分考虑儿童特点,情感充沛,语言贴近幼儿心理,语气、表情、体态经常根据具体情况变化。

4.教学中善于听辨、理解儿童的发言,学会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课后善于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

三、探究培养提高幼师生语言专业素养的策略。

(一)整合学前专业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

目前,高专学前专业开设的语言文学课程主要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师口语、幼儿文学、大学语文等。

从课程的设置看,从教学的不同角度基本满足了学前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但是,根据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现代新语言观的要求,幼师生语言知识的理论程度还需加宽、加深,本着“课程价值上要博,尽可能让学生基础宽厚”的原则,建议开设“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课程。从课时考虑,可以把现代汉语与教师口语中的语音知识进行整合,既能使幼师生对母语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又能突出教师口语课专门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特点,重点培养和提高幼师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和水平,使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

(二)构建学前课堂教学语言培养模式。

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应把语音知识的学习和口语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能离开这两个中心去谈幼师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指导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去思考,指导学生观察研究,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懂得“怎么学”,而且学了“会用”,进而达到“会教”的程度。课堂上按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三个步骤进行,其中贯穿着“关注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能力,理解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启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创新,激发学生的灵感”的指导思想。按照发现现象——研究特征——总结规律——指导实践的思维规律进行。再通过合作学习,扩展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学会倾听和评价的技能。

(三)训练技能,掌握幼儿教师语言表达技巧。

1.普通话训练。掌握口语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幼师生首先要熟悉汉语拼音方案,具有流利的普通话听说能力。结合普通话辅导与测试,强化普通话的辨音和表达能力。组织绕口令、演讲、讲故事、幼儿文学朗读比赛、儿童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2.说话思路训练。可通过口头缩写、扩写、改写,写发言提纲来进行。

3.快速组织语言训练。问题抢答,即席发言、会话、口头复述、口头作文、辩论、幼儿园教学情景模拟,等等。

4.培养语感的训练。学生通过美文诵读分析,培养语感,同时活跃思维,提高观察、感受、理解、鉴赏的能力。

(四)开设专题讲座,了解前沿信息。

邀请幼儿教育专家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介绍国内外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的新动态,激活学前专业的课程改革,培养幼师生适应幼儿教育的新形势,同时也体现出幼儿师范院校在某种程度上引领学前教育发展的作用。

(五)做好教育实践中的反思总结。

每一次安排的见习、实习,都是积累“临床”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帮助幼师生积极进行教育实践反思,把教育实习的感悟提升为今后的教育智慧。见、实习中把以下几方面作为重点:

1.如何处理教学语言与幼儿心理年龄特点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幼儿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3.了解幼儿教师营造语言运用环境的方法。

4.了解幼儿教师灵活机智的教学语言的作用。

幼师生通过有目的的教育见习、实习,写成总结性的教学反思材料,不断地积累早期语言教育经验,不仅会促进自己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争取尽快成为称职的幼儿教师或幼儿园管理人才。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论文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

1.明确操作目的。

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

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

5.讨论操作的结果。

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

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

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

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

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必须突出重点。

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

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幼儿数学教学的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这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幼儿中、后期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幼儿运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两种促进幼儿初步推理能力的方法。

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论文

对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已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了明确的规定:第一,教授给幼儿数学知识以浅显基础为主;第二,将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第三,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从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以上四点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开展教学。我们的分析思路是:充分考虑幼儿的在生理上限制的基础上,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出发,不仅仅是简单地教授幼儿进行一些数学运算知识,还要让幼儿热爱这门学科,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从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出发,兼备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能力以及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从小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我院各班就具体制定了以下课程体系。

1)图文并茂,认识数字1到10,并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目;

2)会比较事物的快慢,对事物的粗细、厚薄、高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

4)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6)对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等平面图形要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它们的不同之处;

7)了解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观念;

8)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并识别数字,初步理解跟数字既联系又简单的概念,比如数量、颜色、距离、重量、方位以及时间。

2.1幼儿园数学教育是按照教学目标去开展教育活动的全面发展教育之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实施受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限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规定,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情感、态度等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在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片面性,教师都认为幼儿数学教育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也是只要学会知识就行了。针对这个现象,幼教教师应加深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在教学中全面把握教学目标,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知道如何去学习的学生,这才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态度、智力技能出发,幼儿在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很多事物能感受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幼教老师的教学应当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反映生活。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数学教育,与此同时幼儿数学教育满足了儿童生活上的需要,也满足他们认识事物的要求。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当从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出发,在结合教育内容的同时,明确幼儿发展目标,使各教育活动围绕实现目标开展下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质量。

2.2创新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思想上比较保守单调。表现在课堂中,习惯从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出发,单一地强调了数学教育的直观性,在教学活动中重点采用教具进行演示,由此引入数学概念,主观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幼儿身上。比如说,单以铅笔和水果为教具,教师就上完一节课。下课以后教师也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太理想,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陈旧保守,单调枯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只有打破这种传统保守的教学模式,才能提供我们的教学质量。不但要在课堂之中为幼儿讲授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适用性。比如说,让小朋友回家后,去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还有在自己家里桌子有几个位置,放了几张椅子等,在生活中去教育孩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传统教学中的实物教学法为主和以采取情境设置法为辅。教师设置适宜的场景,比如说“喜洋洋和灰太狼”,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小朋友为喜洋洋和灰太狼准备衣服,城堡等等。用小朋友生活中所熟悉的故事来设置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只要情境设置的合适,不但巩固幼儿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为将来幼儿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地基础。

每个幼儿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环境与资质上各有差异,从而导致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上存在着区别,因此幼儿的数学教育要注重关注幼儿的个体性发展。每个幼儿在教师眼中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促进所有的幼儿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在实际上,大多数的幼教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看到了幼儿教育的一般性,没有看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特别体现在忽视儿童的个体差异上,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分层次地去对待每一个都个性不同的幼儿。我们创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参考依据,实施差异教学。实施差异教学让每个孩子的智能都各具特色。教师应在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学生的过程中,去重视幼儿具有的多元智能,并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客观充分尊重幼儿存在的个别差异。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发展和一般发展都备受关注,包括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从个体上来讲,幼儿的思维发展和一般发展之间又是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因此,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3、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提升数学能力。

3.1开展情境教学,利用适宜的问题生成一个个情景。

这样是运用最少的时间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主动的以较好的状态投入教学过程中去。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如故事、谜语、游戏、图画等,让幼儿触景生情,有所思,有所问。在情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幼儿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小班数学活动《认知数字5》的教学目标是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我们可以利用5个人、5张椅子、五个碗等图片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庭。让幼儿以自己的家为具体情景,在介绍自己的家人、自己家里的布置的时候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找一个合宜的时间,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周围的事物哪些东西也有5个?从游戏中活跃气氛,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3.2自主探究教学方式。

为幼儿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整个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如何自主探究教学方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对传统教学内容输入新鲜的血液。

使幼儿了解到数学的适用性,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在教材上增加以钟表与时间、旅行线路、价格与购物、生活用品的面积、体积等为内容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所有数学活动中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问题解决,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实用价值。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们创设了小商店这样一个情境,提供了玩具汽车、各类学具、故事书等作为商品,并分别标上1元、2元、5元不等的价格。为每位幼儿准备了1元、2元、5元的钱币,引导幼儿学习加法:花5元钱买商品,你可以怎样买?每样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会让幼儿采用尝试的策略,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不同的组合方式,如:1+1+1+1+1+1=1+1+1+2=5、1+2+2=5。幼儿在提问、思考、讨论和探索中成功地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自信,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3.2.2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

幼儿总是通过动手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满足好奇心的目的。探究型幼儿数学教育活动需要适宜的材料。为此,我们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幼儿兴趣的具有多方面联系的材料,以便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亲历探究过程并发现规律。大班数学活动《学习测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长短不一的绳子、玩具棒、竹竿、直尺、三角尺等工具让幼儿自选,自定测量对象:课桌、门、窗、柜子、小朋友的身高等,将测量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分析比较,最终获得结论。

3.2.3多样化的探究方法。

我们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归纳为abc三种形式:a.问题―操作―发现、结论。b.问题―猜想―论证―结论―评估与交流。c.提供旧知―联想迁移―验证结论。我们以大班数学活动《交集分类》为例,在此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a。由于“交集分类”是很抽象的概念,学习重点在于理解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含义。我们从男孩女孩最喜欢的玩具作为载体,请幼儿分别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图片放入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男孩女孩会有一些共同喜欢的玩具,如何为这些共有的玩具造一个新家,而这个新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既是男孩喜欢的玩具的家,又是女孩喜欢的玩具的家。

3.3加强交流,深入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有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第一,将小朋友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问:你如何评价他人的探究成果?这样的问题方式,不但丰富教师开展幼儿活动的经验,加深对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幼儿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二,自我反思。幼儿可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思考:我是如何进行探究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惑?通过这样的反省,有利于幼儿深刻认识自己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提高以后再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幼儿的推理和解题的能力,并不是单纯让幼儿获得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对幼儿用多种方法证明他们的答案、思考过程以及推测的结果的这种行为进行鼓励,树立幼儿独立思考的信心,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论文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在幼师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师的直觉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幼师的职业素养水平,强化幼师的幼儿教育技能,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助力。本文简要分析了直觉思维的定义与特点,深入探究直觉思维在幼师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凸显数学教学在培养幼师专业素养与技能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直觉思维;幼师教学;数学课程。

如今,很多国家已经将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优先发展的内容之一。幼师必须全面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素养、问题解决素养、逻辑思维素养与反思素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引进直觉思维的培养,通过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艺术审美鉴赏、观察发现、数学思想运用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拓展幼师思维,激发幼师思维活力,从而培养幼师的直觉思维,充分发挥幼师想象力,实现幼师的全面发展。

一、直觉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一)直觉思维的定义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直觉思维的解释就是:以“直觉”“灵感”等不同的形式存在,通过把握现有数据、信息与问题,结合自身数学知识储备与数学学习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内涵迅速识别,同时洞悉其客观规律,能够直接理解与综合判断。利用直觉思维能够快速思考,通过简化、概括等不同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大大简化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数学问题。比如教学人员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幼师能够迅速结合自身经验、储备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在幼师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是一种普遍存在却又具有一定差异的思维模式,集中体现于问题解决中;通过以往的数学知识储备与数学学习经验,整体上把握数学问题,快速传达信息,透析问题本质,针对问题提出某种以直觉为核心的问题解决思路。比如通过对“点、线、面”的分析、判断与对比,明确位置的最佳确定方法;或者根据直觉选择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学习方法与论断,构建数学学习体系。

(二)直觉思维的基本特点第一,简约性特点。直觉思维的运用能够大大简化数学问题的推理过程,从整体角度把握问题、定义问题,充分调动自身知识储备与数学技能,做出相应的推理与分析,进而正确判断。这一过程就是人们思考的过程,是简化的问题推理过程。第二,创造性特点。在常规数学教学中,人们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需要保证较强的逻辑性与严谨性,确保各个思考环节环环相扣,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也体现出数学的规范性与逻辑性。这种逻辑思维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不利于发散思维,而直觉思维则为人们提供大胆设想与尝试的平台,因此直觉思维具备一定的创造性。第三,鼓励性特点。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基础思维,比如:在传统教学中,正确具有唯一性,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厌倦感与畏惧心理;而直觉思维本身不存在对错,学生基于数学知识储备,充分发挥自信心,大胆做出尝试。因此,直觉思维本身具备对学习参与者认可与鼓励的功能。

二、直觉思维在幼师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知识形成过程体现直觉思维的运用在幼师数学教学中运用直觉思维,可以借助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幼师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印象,从而启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需要将大量的数学概念、基础知识传递给幼师,幼师需要理解、掌握、运用这些知识;此时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形式为学生展示各数学知识,演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幼师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直观体验和形成直觉思维。之后,教学人员需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为幼师指明某问题的解答方向,鼓励幼师大胆设想,运用直觉思维猜测问题的答案与解决思路,从而启发幼师的直觉思维。

(二)以艺术审美鉴赏引导学生形成直觉思维在幼师数学教学中运用直觉思维,教学人员要考虑幼师岗位工作的特殊性,把握幼师的艺术审美素养,开展艺术审美鉴赏,通过鉴赏活动丰富数学教学过程,引导幼师更好地形成直觉思维。在数学不等式求证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要考虑到“从常规方式入手证明具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幼师观察数学不等式的基本特征,分别从“对称美”“统一美”“构造美”等不同思考角度,鼓励幼师感受不等式中的审美价值,根据其结构联想到函数方程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不等式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幼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审美素养,大胆设想数学问题解决方向,从而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形成良好的直觉思维。

(三)以观察发现提升直觉思维水平教学人员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师的观察力,促使幼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此提升幼师的直觉思维水平。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要引导幼师观察问题本身,比如观察问题的数式特征、数形结合特征、图形特征与关系特征等,将数学问题与自身知识体系相结合,充分运用直觉思维,敏锐想出对策,高效解决问题。在三角函数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要让幼师观察题目的题设与题干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形变化规律明确相关数据信息,发现隐藏信息,洞悉结构关系,强化直觉思维。

(四)以逻辑互换强化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幼师的逻辑思维,以逻辑互换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之间是相对独立、互为补充的,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幼师的逻辑思维启发直觉思维,以直觉思维推动逻辑分析过程。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学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让幼师按照自己的直觉选择其中一个答案,以“反向推理”的方式,鼓励幼师论证自己的直觉,倒推问题选项的正确性,从而形成数学思考过程,论证幼师直觉的正确性,让幼师在实际论证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直接思维认知与直觉自信,进一步强化幼师的直觉思维能力。

(五)以数学思想运用夯实学生直觉思维基础教学人员可以运用数学思想培养幼师的直觉思维。在高等教育数学课程中,数学思想分别包括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规律等,这些概念是幼师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运用能力的重要资料。因此,教学人员可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不同的数学思想,比如根据数形结合思想为学生提供三角函数、几何图形等不同问题,让幼师反复转换这些问题的“数”与“形”,促使幼师逐渐掌握其中规律,形成一定的直觉认知,使其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迅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快速完成问题转化,凸显幼师直觉思维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直觉思维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思维模式之一。教学人员要想强化幼师的数学综合素养,就要优先培养幼师的直觉思维,促使幼师在今后的工作中灵活切换自身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合理运用直觉思维,为幼儿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教学服务。在实际过程中,教学人员要根据幼师数学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入手,启发幼师的直觉思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直觉思维,通过逻辑互换与数学知识教学强化学生的直觉思维。

参考文献:

[1]邢玲.基于就业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4).

[2]李红.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评《学前基础数学(下册)》[j].中国教育学刊,2020(6).

[3]秦美娣.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

[4]周师虹.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

[5]丁黎明,赵冬.学前教育专业数学直觉思维的教学应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6]王金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思维对未来职业应用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

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现阶段礼仪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如何将礼仪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以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展开讨论分析,旨在为幼儿园有效的开展礼仪教育提供和借鉴,使得礼仪能够从人才的启蒙教育阶段开始得到重视。

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艺术,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使得生活与工作环境更加和谐。所以若想使得礼仪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必须将礼仪教育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与细节,使得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礼仪的魅力,养成讲礼仪的行为习惯。

1.礼仪教育生活化的需要由于幼儿所处的特殊年龄段,使得其在学习和理解能力方面不够成熟,如果单纯进行课程化、理论化的礼仪教育,效果一定不够明显。因此,需要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更具科学性。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有意识的融入礼仪教育,能够使得礼仪教育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相整合,进而使得礼仪教育能够脱离生硬的讲台,走进学生的生活。2.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需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能够使得幼儿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每一种状态、每一个细节中感受礼仪的魅力,在脑海深处能够建构出礼仪的“模型”,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各项礼仪进行使用,最终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的需要。

1.礼仪教育与教学实践相整合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学科教育是重中之重。因此,若想使得礼仪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必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将礼仪教育进行正确的把握,使得礼仪教育能够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将原本生涩的礼仪教学内容变得活泼生动、易于理解。例如,在《小熊做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轻敲门、如何与客人进行问候、做客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等礼仪进行重视,使得幼儿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感受礼仪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将礼仪教育与教学实践相整合的目的。2.礼仪教育与生活细节相融合幼儿园教育是根据不同儿童年龄段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势必与周围的伙伴、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将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将礼仪教育与每一个生活细节进行整合,使得孩子能够随人、随时、随事、随地、随境的接受礼仪教育。例如,在午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排队、礼让、节约等礼仪内容进行渗透,使得能够认知礼仪是一种美德。通过此种日常化的渗透,儿童可以对礼仪教育的内容在现实中具有实践的经验,进而使得生活与礼仪更加贴近,促进儿童自然的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的行为中,进而达到礼仪教育的真正目的。

1.礼仪教学形式多样化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诸多家庭呈现“4+2+1”的模式,即“四位老人、两名家长、一个孩子”,使得“公主病”现象严峻,导致儿童礼仪缺失。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孩子创造讲礼仪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针对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寓教于乐,所以教师应该将故事启迪、游戏童谣、情景表演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与礼仪教学相整合,使得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得礼仪常识、养成礼仪习惯。2.构建鼓励性评价机制若想实现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构建鼓励性的评价机制非常关键。幼儿教师应该对儿童在一日生活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的关注,对于一些在礼仪行为上表现良好的小朋友进行及时的鼓励,促进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对礼仪保持高涨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结语。

幼儿园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园礼仪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的要求,是促进幼儿能够在生活中感受礼仪、了解礼仪、认知礼仪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我们经常强调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但在实践中,有时教师的某些教育行为与“让幼儿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并不匹配,这促使我们反思教师教育行为的合理性,也促使我们深入观察幼儿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幼儿语:我们喜欢爱笑的、高兴的老师。

——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不但要管幼儿吃喝拉撒睡,还要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付出的心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家长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状况下,有些教师会不由自主地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如对幼儿的提问不予理睬,神情严肃,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等。但是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希望看到教师生动的、充满爱意的笑容。

笔者曾对某大班幼儿做过调查,发现幼儿喜欢a老师,理由是a老师“笑着说话”“高兴”“不发脾气”。从a老师的日常工作中,我们观察到她性格开朗,总是乐呵呵的,很少有生气的时候。有一次,两个幼儿争抢一个皮球,她面带笑容走到他们面前不愠不火地说:“来,看老师拍个新花样,很好玩的。”幼儿看到教师玩出新意,自然拍手叫好。这时,a老师又说:“来,看你们谁能抢到老师的球。”玩了几分钟后,教师问幼儿:“一起玩好玩吧?”球好玩吗?”两个幼儿不好意思地小声回答:“不好玩。”

从对某幼儿园大、中班幼儿的调查来看,中班80%的幼儿、大班98%的幼儿都喜欢教师始终面带笑容。这种笑容不是强打精神装出来的,而是教师对现实生活乐观情绪的自然表露,是对幼儿发自内心的宽容和理解,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技巧的高度自信。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幼儿语:老师批评时要悄悄地说,好好地说,要讲道理。

——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不要训斥幼儿。笔者曾在调查中间幼儿:“如果你做错了事,希望老师怎么办?”50%的中班幼儿和75%的大班幼儿希望教师讲道理,具体做法是“好好说”“原谅”“说说我哪里不对”。有位幼儿还希望教师不要将他的错误告诉其他教师,“跟别的老师说不好”。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但教师是否从幼儿的角度认真考虑过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呢?我们又如何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呢?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例如,中班的兵兵不喜欢喝牛奶,就用杯子与对面的幼儿玩碰杯,不料牛奶洒在了桌子上,正巧让教师看见了。兵兵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怯生生地看着教师。教师注视着他胆怯的眼神,用温和的语气问道:“有没有弄脏衣服?”然后走到兵兵身边仔细观察,说:“来,我们拿抹布擦干净吧。”教师带着兵兵一起把桌子擦干净,然后柔声对兵兵说:“以后喝奶要小心,不要玩,好吗?”兵兵顺从地点头表示接受。教师没有用严厉、激烈的语言批评兵兵,而是始终以温和耐心的态度与他交流,既消除了兵兵的紧张心理,也更好地教育了兵兵。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温和的言语沟通胜过激烈的训斥,一个恰当的身体语言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幼儿语:我们喜欢老师跟我们一起玩。

——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在某中班,宣宣、甜甜和扬扬正在玩“娃娃家”游戏。宣宣在玩玩具,甜甜在给娃娃穿脱衣服,扬扬在烧饭,每个人都各玩各的。教师见状到“娃娃家”,问:“我可以进来吗?”接着,教师又问:“谁是爸爸?谁是妈妈?”幼儿一一回答。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又陆续问:“我们干什么呢?”“妈妈做饭,爸爸做什么呢?”“姑姑、姐姐、妹妹做什么呢?”教师适时介入,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变成了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笔者在幼儿园观察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浅谈对幼儿语言的培养。

随着21世纪的飞跃进步与发展,社会不断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也进而提高,尤其是对幼儿思维发展非常关心。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的活动,对孩子的语言影响很大。语言甚至于渗透在各个领域当和一日常规生活当中。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在教学主题课程活动和一日生活活动中。

一、一日常规生活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一定环境及自然状态下,幼儿受内在需要的驱动,自发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创设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学具、玩具,让幼儿自愿、自由地进行活动。

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热情发展开的,避免教师但方面直接的“教”。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非正式活动正是通过一个比较宽松、自然的环境,让幼儿在贴近生活的状态下,自发自主地运用语言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

1、宽松、自由的环境,走近自然让幼儿自由自愿说。

孩子入园时都比较害羞,这时教师应善于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

让孩子走近大自然。孩子们闻闻花香,摘小花,触摸小草,拥抱大树,捡树叶。孩子们会自言自语,也会大胆放松地与伙伴们分享快乐。

2、丰富、有趣的学具和玩具,让幼儿可边玩边探索边说。

教师为幼儿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学具、玩具,让幼儿自愿、自由地进行活动。孩子在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进行操作的探索过程中。完成幼儿的初步语言。

3、反复、多次的尝试,让幼儿练说。

在日常生活中多次的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才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一天的餐点时间,我都会问孩子们:厨房阿姨做饭很辛苦,她们送饭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礼貌的说一句什么呀?孩子们自然地说“谢谢阿姨”“阿姨辛苦了”。这样每天都坚持,既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也多一次练习说的机会。在进行户外散步的活动,遇到别班的老师和孩子的时候,适时地嘱咐孩子礼貌打招呼。在看到兴趣班的作业,和幼儿园内漂亮的环境布置,我会让孩子细心观察,都有什么事物?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你觉得怎么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说。孩子一般会说“好看”好看,还可以用什么词来说呢?“漂亮,真美丽”。这样增加孩子的词汇,也就有练习说话的机会。由此可见,一日常规生活给了幼儿更多说的机会,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效的。

二、教学主题课程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师生活动及同伴互动的幼儿学习活动。一般以集体方式进行,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进行。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老师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当伙伴之间出现措词不当的时候,幼儿会学习或纠正伙伴的错误,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引导幼儿运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并逐步使幼儿养成愿说、学说、乐说的习惯。

1、主题、生活的经验,让幼儿愿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通过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说的练习与幼儿在主题生活中获得的体验,使幼儿在正式的数活动中有话要说,有话愿说。例如:小班语言综合活动《会变的圆圆圈》中。提供了水、盆、牙签、墨汁、和肥皂液这些材料。开始可以让孩子自由发言,说出这些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日用品的名称和作用。师不急着做归纳,而是示范操作有圆圈的水盆,启发幼儿,“牙签、墨汁、和肥皂液,这些东西在水里会变出许多会变的圆圆圈,你们知道怎么变出来的吗?”请幼儿自由讨论。在课程中……孩子们对日用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一点生活经验,孩子们就会很乐意去说。

师示范后,让幼儿参与操作。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带着好奇一边操作,一边自言自语,然后惊喜的笑着,说着。通过亲自操作,幼儿感受到探索科学的快乐,并且乐意把自己的快乐与伙伴们分享。

2、自然、形成的习惯,让幼儿会说。

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同伴在一起,而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会说。因此在教育教学主题活动中,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常进行一些合作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进行讨论、协商,需要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根据同伴的态度和行为,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逐步养成说的习惯,切实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去年,我带的大班有个说话结巴的孩子。每次上课回答问题,因为比较急,说话就结巴。我观察了几天,他不是反应慢,而是由于思路跑得很快,急于表达,才结巴。我鼓励他想好了理一下,慢慢说。说错也没有关系……为了让他能更大胆地说,我就经常有意地在游戏中设计开放性的提问。答案是多元化的,鼓励孩子天马行空想象。平时也经常和他开玩笑,多给他们一个笑容、和肯定的眼神,让孩子喜欢说话,善于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他慢慢地会地说话很流利。于是,我又让他试着把知道的有趣的事情说给身边的同伴听,一个学期下来,发现他其实善于说故事,是个能说会道的孩子。

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躇而就。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要在教学主题课程活动和一日生活活动中。

唤起幼儿注意不断提高自我,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在日常谈话中培养3--4岁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3至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形。也就是说3-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最最关键时期。但通过与3-4岁幼儿的接触后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以下现象:

3-4岁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有的幼儿能较好的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幼儿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存在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代词使用混乱、发单音节多于发多音节、用词不规范、语句不完整等现象。针对以上的现象,结合自己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探讨,个人认为采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促进3-4岁幼儿口语的发展。

谈话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交往,即以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或讲等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一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谈话活动。基于3-4岁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的氛围使用谈话方法更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

一、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如:我班的xx、xx小朋友,一个似有满腹经文,一个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金口难开”。为了“锹开”他俩的“金口”,我们经常靠近他们,与幼儿谈他的家人、谈趣事,谈近来他们关心的事,对他俩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地表扬,多给他们一个笑容、一个抚摸、一个搂抱、一个吻都将成为让幼儿说话的一把金钥匙。几周下来,xx愿意与同伴交流了,xx肯主动地告诉老师他做了什么事了。这时我们发现原来他们并不是两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其实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都还不错。特别是xx他语言词汇,因此艾佳能正确地使用量词、色彩的形容词进行口语表达。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宽松的语言环境是发展3—4岁幼儿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发音正确与否,词汇的掌握情况,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的层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展幼儿的口语。

(一)教师通过与单独或少数幼儿谈话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少数幼儿谈话中,可以比较具体的掌握每个幼儿的口语发展水平,增加指导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以下谈谈在个别谈话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幼儿发音不清晰、发单音节多于多音节。

幼儿虽然已有3-4岁,但仍有个别幼儿口语发展较慢,出现发音不清晰或只发一个单词句。如我班的xx、xx小朋友发音不清,对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常说“不”“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指导幼儿慢慢的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并放慢讲话的速度,要求幼儿将事情的大意用一句话讲清楚。

2、代词使用混乱。

代词的使用对3-4岁的幼儿来说相对较抽象和较困难。他们较分不清“你”、“我”“他”的关系。如:我班的xx小朋友在开学初哭着要找妈妈,可他却说“我要找你妈妈啦!”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们单独与他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拿出各自喜欢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指导泽真学说短句:“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是他的***”。从而让他分清三个代词分别所代表的对象。

3、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

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而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由于3-4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较差,以至出现语言构思不严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正确等现象。如:有一4岁的幼儿对我说“我有新笔,妈妈买的,昨天。”这就是幼儿因上述原因出现的现象,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指导教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慢慢地幼儿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二)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的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发音及病句。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家庭中的日常谈话对幼儿口语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着丰富词汇、发展口语的很多有利条件。如:幼儿接触到的词句都是与具体事物、具体动作同时出现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易于加深幼儿印象和理解。家长应善于抓住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的时机:在教幼儿穿衣服时,教幼儿正确叫出各种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幼儿说出盥洗用具、盥洗动作、面部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带幼儿外出时,主动与幼儿交谈,向幼儿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句。

在家庭中的日常谈话中,家长最容易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问题,如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口吃或语病等。发现以上任何问题,都能通过示范及时纠正,要发展3-4岁幼儿的口语就事半功倍了。

让幼儿在快乐中阅读绘本绘本阅读教学中的指导策。

略论文。

“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幼儿园,走近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纯文本阅读的局限。绘本中的图画都非常精美、形式多样,多数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手法,或水彩,或剪贴,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受美学。它还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开拓孩子的想象空间,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本学期,我采用多种指导策略,让孩子们亲近绘本,快乐阅读。

一、愉快地情感体验,是孩子走入绘本世界的钥匙。

绘本,图文并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可以帮助孩子更轻松的认识世界。在指导大班幼儿阅读绘本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来理解心理的发展变化,学习归纳主题及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他们用直观的方式,通过调动人的最原始的感觉系统--看、听、想,感同身受。一本好的绘本,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

在我们开展绘本阅读前,首先我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感体验的能力来删选绘本。在阅读前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需要,有意识地阅读图书,阅读后鼓励幼儿大胆提出尚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质疑,并根据幼儿个体的不同差异,因人而异地进行适度的指导,使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

如在我们进行的绘本阅读活动《逃家的小兔》时,孩子们看到封面上的小兔和兔妈妈的可爱模样就已经非常感兴趣了,孩子们开始猜测:小兔和妈妈会说些什么悄悄话?„„带着疑问,孩子们开始完整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禁不住“哈哈哈”大笑,原来他们看到了小兔每次逃家都会被妈妈抓住,我又接着问:“小兔是怎么逃家的?”“妈妈是怎么抓住小兔的”?逸涵说:“小兔想变成河里的鱼逃走,妈妈就变成钓鱼的人把它钓上来”。松霖说:“小兔想变成高山上的岩石逃走,妈妈就变成登山的人走到它面前”。„„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表情愉快,享受到了绘本阅读的快乐。

二、多种阅读方式,增加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绘本都比较唯美,版式精到独特,以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翻开一本本大大的绘本,那精美的纸张、优美的画面在赋予孩子审美的同时,也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在与大班孩子们进行绘本阅读时,并不是将一本书平铺的观看和直述。需纵观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运用一些技巧,将阅读活动开展得丰富、多样,才能让孩子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通常,我都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阅读:

方法一:遮盖部分图片激起幼儿的想象。可以将画面中的人物、动物和情节做一些适当的遮盖,便于孩子们调动已有经验,加以想象和思考,建立故事前后的联系。例如在我与孩子共同阅读《逃家的小兔》时,我就将故事的后半部分遮盖了起来,让孩子们根据前面的故事情节来猜测故事接下来将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或结局。孩子们在讲述中都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故事的想象进行大胆揣摩猜测,并运用了句式“如果„„我就„„”进行了创编,很丰富,也很有趣。

方法二:回翻阅读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回翻策略,帮助孩子们把阅读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通过重点内容的反复阅读,使孩子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故事发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故事意义。

方法三:根据故事内容创编绘画,自制新的绘本。有趣的绘本能让孩子百读不厌,并且希望自己能成为故事中的一员。让孩子根据故事的模式,利用已有经验,创编一本属于自己的绘本,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不仅为幼儿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挑战,更能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和提高。例如我与孩子们共同阅读了《我家是动物园》,书中用动物园中的不同动物的特征来介绍了祥太家中的每位成员。孩子们兴趣浓厚,刚阅读结束,就迫不及待的来介绍“我们大三班是个动物园”,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来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同时,在活动区中,孩子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制成了图书,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书本。

这个活动让我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孩子阅读的兴趣点则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发掘,不同的绘本需要不同的阅读方式,从而让每个孩子自主的参与到阅读中来,享受绘本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创设支持性的阅读环境,让幼儿遨游绘本世界。

首先,是图书的准备。提供足够丰富的自主阅读材料,对大班幼儿显得很重要。而阅读内容的更新、形式的变化也能促使孩子们萌生新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轻松的阅读氛围。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绘本都是幼儿所喜爱的,正文一定是孩子精读的部分,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师或家长把绘本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在教师给孩子读图画书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图画。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阅读绘本所给予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孩子们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而当我们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时,仿佛自己也穿越时空回到了童年时光,眼中的世界也因此而变得更美好。就让我们与孩子共同去亲近绘本,感受阅读阅读的魅力吧!

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人们常会感到不惑:孩子不识字,怎能阅读呢?其实,婴幼儿阅读与学龄阶段的阅读大有区别。那么,什么是早期阅读呢?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应该是终生养成性的教育,阅读是将要伴随孩子一生成长的活动,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培养小班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早期阅读培养早期阅读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启孩子的智慧,发展今后学习所需要的阅读预备技巧,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人们常会感到不惑:孩子不识字,怎能阅读呢?其实,婴幼儿阅读与学龄阶段的阅读大有区别。那么,什么是早期阅读呢?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应该是终生养成性的教育,阅读是将要伴随孩子一生成长的活动,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培养小班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去做好。

首先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阅读区环境,我们在教室的一角创设了喜羊羊图书吧。图书吧环境温馨舒畅,里面供阅读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有图字并存的识字卡片,形象生动;有带图示的儿歌、谜语;有根据特色活动后自制的大图书;还有故事的背景图及供边讲故事便插入的教具,便于幼儿操作表演;还有各种各样适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大小图书。鲜艳的色彩、丰富的画面内容、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一下子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走进图书吧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字迹所喜欢的阅读材料,大胆操作,大胆表达。

其次选择适合小班孩子的早阅活动教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主要通过看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进行阅读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教材时总能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挑选一些画面简单,颜色鲜艳、直观形象的故事内容供幼儿观察想象,进行表达表现。如早阅活动《小猫钓鱼》就很适合小班孩子,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一下子就能看明白画面的内容,理解了小猫钓不到鱼的原因,在活动中孩子能真正感受到做事要一心一意的含义。还有南师大绘本活动《两个娃娃》也非常适合孩子,画面内容简洁明了,孩子较易理解,同时也能给与孩子一定的想象空间,又能很好的起到教育作用,通过活动他们直观的认识到进餐时要讲卫生,不然蚂蚁就会爬到你的身上。这些活动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就更浓厚了,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活动后还会自己到图书吧中再次翻阅,有时还会和同伴在此分享交流故事内容,寻找故事中有趣的画面内容。

二、培养幼儿正确翻阅图书的方法幼儿的阅读开始往往是从听开始的,他们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念儿歌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倾听能力得到培养。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看书的方法,然后慢慢过渡到让幼儿独立看书。小班刚开始大部分幼儿是不会正确翻看图书的,他们对图书的结构分不清楚,不知哪是封底,封面的。拿到一本书,就随便翻,不管是从封底翻还是从封面翻,只要有画面,有文字就可以了看了。这时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我们把一本书比做是一座房子,封面是前门,封底是后门,页码是小房间。看书时要把前门打开,走进小房间,小房间里会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看完故事就要从后门走出来,最后把门关上。在看故事时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右下角一页一页的翻。这样的方法具体形象,幼儿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幼儿习得正确的翻书方法。

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起阅读,通过教师边讲故事边翻阅图书,为幼儿建立一个有力的学习榜样。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些正式的小图书阅读活动,让幼儿知道看书适应一页一页的翻看,只有一页一页有序地翻看图书,才能看懂整个故事,懂得画面与画面间的联系。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有序翻看图书的益处,习得有序翻看图书的方法,同时,让幼儿知道看书时应看懂前一页再看后一页,边看边想,理解每幅画面的含义。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仔细观察画面,定下心来看书,真正投入到故事中。从而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一学期中,除了每天的图书吧阅读活动和每周两次的早期阅读特色活动之外,我们的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如餐前小广播活动,天气预报员活动,睡前讲故事活动,童话剧表演活动,每周一次图书借阅活动,公益广告秀活动,一次次的活动中,孩子的看、听、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表演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了,特别是在童话剧展演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四、重视亲子阅读,发展能力研究表明,许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而很少能有与幼儿共同阅读的时间,亲子阅读如果少了父母的参与和榜样作用,幼儿对图书的好奇和探索不会持久。亲子阅读是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感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感受父母之爱的重要途径。亲子阅读看起来似乎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认识许多字,而且能学习到许多语言。孩子听故事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孩子听故事,会使他产生许多联想、许多疑问,诱发他思考许多问题。所以,亲子阅读不但为孩子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而且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逐日聪明起来。我们经常向家长宣传一些亲子阅读的好处,让家长明白培养小班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更注重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活动。在长期的亲子阅读过程中,孩子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我班廷廷妈妈向我反应,他家孩子特爱阅读,而作为妈妈他也很乐意陪孩子一起阅读,有一次,他们共同阅读了一本关于恐龙的书籍,在阅读中孩子知道了食肉恐龙与食草恐龙的不同之处。看过之后妈妈到不放在心上了,可是孩子已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指着书上的恐龙问妈妈:“妈妈这是食肉恐龙还是食草恐龙。”妈妈随意回答了一下:“食肉的。”“不不是的,它是食草的。”“你怎么知道?”妈妈感到非常惊讶。“上次你不是给我讲过的吗?头小、脖子细长的恐龙是吃草的。”“喔。”妈妈感到非常高兴,原来孩子的求知欲是这么强,且记忆力也很强,观察能力也正逐渐增强。她也因此更乐意和孩子一起阅读了。

总之,早期阅读对人生成长进步产生重要作用,它是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我们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早期阅读教育应面向全体幼儿,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有充分注意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在的差异,在满足全体幼儿发展需要的同时,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只要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正确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幼儿阅读的技能和水平。让幼儿园教学活动和家庭教育充分结合,使幼儿能够在接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早期阅读训练的同时,切实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为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孩子,我们一起飞翔。

“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孩子”这么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伴随着我走过了夏的炎热、秋的凉爽,迈进了冬的寒冷,我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倾注最高热情,踏实、勤奋的让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记得泰戈尔说过:“花的视野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绿茵。”幼儿教师的职业是琐碎的,细小的,他没有高科技的累累硕果,也没有建筑事业的立竿见影,更没有诗人的浪漫和洒脱,她像绿叶一样平凡,但却孕育出新的花蕾,在枝头绽开迷人的笑颜。

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喊妈妈到欢声笑语的问老师早上好,从满教室的跑到坐在小椅子上倾听老师讲故事、合着琴声一起唱歌,使我感觉满满的希望,满满的力量,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努力有了收获。

家长们与其说谢谢老师对孩子的照顾和引导,不如说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体验着其中的乐趣!我们是飞翔在广阔天地间的小鸟,终有一天我们能冲向云霄!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论文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我校幼儿教育专业以一线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方向,考虑到幼儿教师工作的合作性,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其在进入幼儿园后,能更好地与同事合作、向同事学习,更快地适应和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本人在《活动设计与实践》课教学中,一直坚持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愿学、要学、乐学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与技能。

一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我在教育活动设计课和教育实习中,尝试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课程内容;其次,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们扮演不同角色,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具有不同能力水平和特长的学生一起学习,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再次,教师要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干预,在需要的时候提供辅导和支持;最后,师生对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给予分数,小组成员分数相同,荣辱与共,获得的成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在集体教学中曾经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变成了乐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积极参与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腼腆女孩也愿意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争持不下时主动请老师指导,自信心和合作能力也有所发展。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某些小组的活动作业其实是个别同学的劳动成果;课堂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总是无所事事充当旁观者,作业模拟时简单了解一下自己的任务,对答上就好;组长往往忙的不亦说乎。这些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为此我组织了高三的全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和不计名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她们对合作学习的看法和感受,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效果分析。

1.合作学习的益处彰显。

小组成员的产生是自由组合而成,小组长的产生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志同道合有利于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小组讨论有利于拓展思维,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能提高参与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同伴交流,促进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能集思广益,提高学习质量和实践能力。对于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合作讨论能让自己获得同伴的理解和共鸣,还能在合作的同时学会思考;有利于集中解决问题,提高效率,顺利完成实习;共同备课、共同反思不仅能集思广益,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还能让学生熟悉各类型、各领域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尤其是共同评价、共同反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能力和让学生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

2.合作学习的弊端暴露。

小组的自由组合有时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组合,能力弱的同学组合,达不到活动的高效;有的小组长缺乏领导技巧,讨论有分歧时难以协调;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有些人来说小组活动比独自学习耗费的时间更多等等。

三合作学习的改进措施。

根据学生的意见和我在组织合作学习中的思考认为:成功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具备足够的合作技能,能够集体制作合作目标,优化整合资源,进行科学分工,组长能发挥极强的领导力。对于统一评价所产生的矛盾,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就必须探索出一种对每位成员都具有激励和制约作用的评价方式,同时不能违背合作学习的本质――小组成员荣辱与共,获得的成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对未来的合作学习做以下改进:(1)教师应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干预和支持,对缺乏合作经验的学生,要单独交流,让其明白合作学习的目标。(2)采取科学的方式分组。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合理调配:不同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避免了能力相当的同学各抒己见而达不成决议,而苦恼、低效。(3)明确组长的职责,组长要领导小组制定目标,分工明确,让组员树立团队意识,组长有优化组合组员的权利,有被淘汰的组员,老师要对其进行培训后再申请加入。(4)小组人数应控制在3~4人左右,以往小组人数太多容易出现个别人浑水摸鱼的现象。(5)评价方式改为组长、组员、课代表、老师共同参与的打分制,通过小组汇报任务时的表现、小组活动讨论发言次数、小组采纳其意见多少,在小组共同得分的基础上,上下浮动5~10分左右,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6)呈现目标成果时,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每小组4人,4次活动的主讲不能重复,避免对他人产生依赖。

在对“合作学习”的效果研究和实践后发现,合作学习在提高中职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减少学习焦虑,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提高学业成绩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能够保证学龄前幼儿对于中国礼仪知识有着更加全面的掌握,幼儿园需要结合实际状况来开展相应的礼仪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还有待完善,教师选择的礼仪教育方法和途径较为单一。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幼儿园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对全方位的礼仪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构建,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得更加显著的礼仪教育效果。

中国作为一个著名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化精神结构中的“礼”地位较为显著,“有礼、好礼、注重礼仪”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需要对其进行发展和弘扬。但是,在实际研究中不难发现,幼儿园有很多孩子对于礼仪相关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在幼儿园开展相应的礼仪教学工作有着较为显著的意义。

通过相关的观察和分析,很多幼儿对于礼仪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很容易出现礼仪缺失的现象。[1]例如,为了能够让幼儿懂得尊老爱幼,教师常常会问道,xx,你买的炸鸡腿真香,能不能给妈妈或者爸爸尝一尝啊,这时,很多幼儿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对于这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不难发现幼儿对于礼仪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待提升。面对幼儿礼仪行为缺失较为严重的现象,很多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在对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了解之后,不难发现很多礼仪教育工作中还缺少预见性和系统性的要求。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随机,也就是遇到幼儿的不文明现象之后,随便实施礼仪教育,整个教育方法有着明显的即时性,指向较为明确。[2]但是,这种随机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只能够在教师视线范围之内,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只能够针对个别幼儿或者一部分幼儿开展,难以兼顾到所有的孩子。这种随机教育方法的发生方式大都是语言提醒,若想让幼儿能够明白不能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教师一般会在讲道理的方法效果不明显之后,使用批评、厉声警告等方法,从而导致礼仪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我国现阶段幼儿园礼仪认知或者礼仪行为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整个教育内容达不到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教师选择的礼仪教育方法和途径较为单一。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教师要能够对礼仪教育内涵进行把握。

礼仪教育有着较为丰富的含义,幼儿园礼仪教育内涵也相对丰富。从教学内容来分析,包括体态、面部表情以及谚语等个人修养;包括通联礼仪、交往礼仪、应酬礼仪、餐饮礼仪以及聚会礼仪等。[3]虽然分类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全方位的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生活、家庭礼仪、个人利益以及公共场所礼仪等。教师在对礼仪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需要坚持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他律、无律到自律的具体发展规律,从而保证幼儿礼仪教育的预见性和系统性更加明显。幼儿礼仪行为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所以,全方位的幼儿园礼仪教育活动还要包括各种不同的对象关系,并适当地凸显出礼仪。

在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工作时,需要从根本上发挥出榜样的作用。幼儿有着较为强烈的可塑性,并且能够对各种行为加以模仿。所以,幼儿教师需要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遵守各种礼仪规范的要求,保证言传身教的统一性,从而处处、时时为幼儿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

从幼儿年龄特点来分析,幼儿园礼仪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开展和实施,避免出现形式单一、抽象枯燥的教学现象。[4]教师可以通过手工制作、观察比较、游戏体验以及讨论交流等方法来开展相应的礼仪教育工作,让幼儿能够在感知之后对其进行实践。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师就需要对相关教育工作进行实践,并且紧紧抓住先私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机会,通过情境创设、移情教育、角色扮演、观点采择等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多练习、巩固礼仪知识的行为,从而让他们能够对各种礼仪知识进行学习,形成一定的礼仪行为习惯。

为了能够让幼儿养成更多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不断对礼仪教育活动进行渗透。例如通过各种文化长廊来对不同的礼仪知识进行创设;利用漫画的方式来对各种文明行为进行诠释。社会和家庭也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关的礼仪教育工作,营造出更加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5]通过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提升礼仪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还要与家长进行主动沟通,营造出较为文明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幼儿在这种和谐的礼仪环境熏陶之下发展成才。

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创设有利于幼儿对各种良好的礼仪行为进行巩固,所以,教师还要与周边社区做好联系,并在社区内开展各种教育工作,获得更多居民的支持和配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结语: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很多教师进行施礼教育活动时,难以兼顾受礼教育工作,从而导致整个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教师只有引导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充分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引导,才能够保证整个教育工作获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礼仪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为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整儿童将起到重要作用。幼儿的礼仪是幼儿园园风和幼儿精神风貌的缩影,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园风、教风、学风能起积极的作用,并且礼仪蕴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生活的每时每刻,而且具有具体明了、简明易懂、操之易行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通过“探索型主题教学”活动、生活化的礼仪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将礼仪行为养成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寓礼仪教育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游戏活动之中,变理性的说教活动为感性的趣味活动。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礼仪行为得到规范,同伴之间团结友爱、礼让友好、互相合作,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涌现出一批批“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新苗。

礼仪,通俗的解释就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貌及方式,是交往的规范,即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有时甚至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是关系到国格、人格的大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礼仪教育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例: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中提出了教育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因此礼仪教育是各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长期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在具有聪明活泼、知识开阔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独断、霸道、无礼、自私等缺点。学前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非常牢固的,往往影响人的一生而成为个人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由此可见,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需要,它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因此,我们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之前,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规范,努力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要求教师在上班时不穿拖鞋,不披长发,幼儿招呼要回礼。在行为上,要求老师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仪表上衣着大方,不化浓妆,不穿奇装异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在工作中,要爱生如子,关心学生,以理服人,不体罚学生。对待同事团结谦让、互敬互帮。努力形成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群体,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努力为幼儿良好的精神氛围。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而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分交往礼仪、就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就餐礼仪包括餐前礼仪包括餐前礼仪、使用餐具礼仪、就餐时的礼仪、餐后礼仪。仪表仪态礼仪包括:仪容、形体礼仪、穿着礼仪、坐立行的姿态。

三、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如果常规教育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对幼儿的礼仪教育。这就是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园的卫生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一项内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影响。因为卫生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卫生习惯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个人卫生教育以样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教育以常规教育方法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

(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来己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人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幼儿园要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舍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遵守寝室规范、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生活习惯教育一般以规范和制度影响的养成教育方法为主。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人的行为习惯是人的文明素质的外在表现,坐、立、行的姿势是否正确也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中国俗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要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还不具备达到这种标准的条件,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

(四)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礼貌不花钱,但却能换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我国在近几年的改革开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五)规范的养成教育。

幼儿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这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做早操时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不大声喧哗;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礼仪儿童队员服饰统一、整齐,齐步走向旗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国旗,全场师生行注目礼等等。遵守集体规范教育应以养成教育和常规训练为主。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同样可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手工课《做灯笼》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西用,象剪刀、胶水等。我们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但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有的幼儿因跑、跳的时候撞到别人了,老师可以随机教育,让幼儿向别人说“对不起”。我在组织幼儿上体育课《好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求幼儿要和别人友好相处,不能抢东西玩;当你在街上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时,要主动打招呼。走的时候要说“再见”。在语言课中,我们通过故事、谈话、情景表演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例如:语言课《小熊你早》,我们通过故事中的内容,向幼儿讲解礼仪方面的知识。“小熊很有礼貌的,它早上起床的时候,看到别人都说:早上好!小朋友,你们也要向小熊学习哦!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结果,我们班的幼儿通过学习这故事,每天早上都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孩子们都说:“我也要向小熊一样有礼貌,做一个好孩子!”还有,语言课《公共汽车上》,我创设了情景表演的舞台,首先让幼儿听一听录音机中人物的对话,然后让幼儿坐在一辆老师自制的公共汽车上坐着,当有老奶奶、老公公上车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结果幼儿都大声讨论:“我会把我坐的位臵让给老奶奶、老公公坐,因为他们的腰站久了会痛的。”“我也会让老奶奶、老公公先坐,因为我奶奶、公公很爱我的。”……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幼儿就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通过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礼仪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常识课《看望小动物》中,组织幼儿到幼儿园的周围参观。他们来到动物养殖场上的时候,看见小白兔了,幼儿都会主动地说:“小白兔你好,我们来看你了,你还好吗?吃饭了吗?”我们要求幼儿当有客人来的时候要请他们坐下,并双手做请的动作。有人来到教室时,幼儿们都主动搬椅子请人坐下,然后,他们还懂得倒一杯水给客人喝。结果,班上的家长都和老师反映,我的小孩有礼貌,他们会自己招呼客人的。我们作为老师,听了心里都很高兴。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例如: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别人家的小弟弟、小妹妹等等。

所以要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各项礼仪的表现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礼仪教育目标。促使家长能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消除幼儿二面性行为表现。

六、加强社区幼儿礼仪实践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礼仪行为习惯虽然也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但这种迁移的力度弱。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幼儿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组织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

如我们在组织主题活动中能过组织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往,同时引导幼儿心中有他人,购得食物与成人一起分享。在组织亲子春游绿色世界活动中,活动前我们让幼儿一起讨论公共场合的礼仪行为要求,活动中引导幼儿争做文明的旅游参观者,文明对待公共场所的一切设施设备,文明对待小动物,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督促影响着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的妈妈随手把擦汗的纸巾扔在地上,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这样是不讲卫生的,应该把纸巾掉到垃圾桶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能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参考文献:

(一)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二)孙云晓、邹泓主编的《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

(三)孙云晓、张梅玲主编的《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

(四)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幼儿园礼仪教育教学论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幼儿行为习惯和情感经验方面的培养,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形成坚强、勇敢、自信、谦让和友爱等良好品质,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礼仪教育对社会和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正常的生活需求而制定的最基础的道德规范,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等传统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1]。幼儿园礼仪教育就是要培养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幼儿园时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错过2.5~6岁这个最佳养成期会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就社会与国家而言,礼仪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社会的生活习惯和道德风尚。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和终身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的指引下,礼仪教育已经受到了国人的重点关注,小学、幼儿园也开设了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礼仪教育对幼儿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实现。研究发现,智商相同的学生分别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和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到了大学二年级他们的英语水平是相同的。也可以说,知识和技能在任何阶段都能学到;而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一旦错过了关键时期,就会对幼儿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对于幼儿个体来讲,礼仪是今后生活、工作中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的外在体现,也是幼儿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幼儿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些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幼儿对外界事物处于一种积极的准备、接受状态,如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和刺激,他们的一些行为能力就能够快速地发展形成,并产生久远的影响。幼儿园时期幼儿可塑性非常强,对外界的各种信息非常感兴趣,在这个时期,教师如果加以科学的教育和积极的指导,就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现在的中国家庭中,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条件比较富足,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全家围着幼儿转,长期的溺爱使幼儿的礼仪意识变得淡薄,开始以自我为中心,骄纵跋扈,不懂得宽容和谦让。因此,幼儿园担负着重要的礼仪教育责任,幼儿园礼仪教育可以为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礼仪教育发展。

环境对于幼儿园礼仪教育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应当充分挖掘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礼仪学习资源,使整体环境布局更具科学性,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文明和礼仪习惯[2]。首先,教师要重新认真审视幼儿园大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就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文明礼仪的存在。比如,教师可以在卫生间和水龙头旁贴上“请节约用水”的标识图片;幼儿休息的地方可以设置“不要吵闹喧哗”的趣味小提示,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教室的环境布置也非常关键。比如在布置活动室墙壁时,每个班级都要开设“文明宝宝”“礼仪之星”等活动专栏,并根据每周不同的教育主题对墙壁进行装饰和调整。在教室的阅读角要设置有关幼儿礼仪、道德教育方面的书籍和图片,让幼儿在观看画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另外,教室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整洁、清新的环境,并设置一些礼貌和文明用语,让他们在美好的氛围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构建礼仪教材体系,促进礼仪教育持续发展。

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幼儿园礼仪教育要做到常规化;而构建礼仪教材体系是实现幼儿园礼仪教育常规化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幼儿园要积极组织发动幼儿教师开展礼仪教育研究活动,深入探究幼儿礼仪教育活动案例;并且把征集到的优秀教育活动方案编辑成册,纳入幼儿园礼仪教育资源库中。活动方案的实施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头脑中把抽象的礼仪道德知识具象化,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其次,教师还要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的礼仪教材体系。为了使良好的道德规范和传统文化深入幼儿园师生的日常行为中,在构建礼仪教材体系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创造出具有本园特色的礼仪教材体系。比如,教师可以以幼儿喜欢和熟悉的故事、儿歌和舞蹈表演等为素材自创礼仪教材,使幼儿园礼仪教育更加符合自身状况、切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从而更加具有鲜明的特色。最后,幼儿园还必须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和礼仪素养的培养。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力,而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幼儿教师要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自己的礼仪素养,让幼儿在教师的带动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礼仪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三)家校联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礼仪教育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在家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教师。要使得礼仪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实施幼儿教育。幼儿不仅仅在幼儿园里接受礼仪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进行礼仪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幼儿,并配合教师解决幼儿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幼儿自身特点的教育策略。比如,针对一些个性较强、比较调皮的幼儿以及个性内向、不爱说话、胆小害羞的幼儿,教师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制定出合理的教育引导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实现家校教育的统一。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幼儿礼仪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况开展礼仪教育。比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实际的生活情景,为幼儿礼仪知识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如幼儿园可以设置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场景,当客人来访时,应当使用礼貌用语主动打招呼问好。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与人交往的礼仪。

三、结语。

总之,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在生活细节上渗透礼仪教育,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采用多种方式和趣味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逐渐提升他们的文明礼仪意识,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2]刘晓乐.浅析如何进行幼儿教育[j].好家长,,(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