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论文机制探究(优质17篇)

论文机制探究(优质17篇)

作者:影墨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网络社会由处于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民族背景以及国家背景下的网民组成,所以可以说网络社会跨越了文化以及时空,也正是因为网络社会具有这样的特点,在网络社会中,不仅可以发现人类共有的价值观,而且也可以发现不同价值取向与道德意识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事实上,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与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虽然具有相同的一面,但是也具有差异的一面,这些相同的内容是网民从现实生活中带到网络社会中的,而具有差异的一面则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无论是道德意识的生成、道德规范的养成还是道德冲突的协调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而为了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得到强化,就应当重视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则应当遵循网络社会中道德意识生成、道德规范养成以及道德冲突协调的机制。

一、网络道德构建中的平等原则与协商原则。

(一)坚持基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协商。

网络社会道德生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协商性是网络社会道德所具备的最基本特征。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体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中,所以主体之问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文化的冲突时刻存在并且难以有效消除。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并没有要求网民遵守的明确秩序规定,同时也没有类似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权威来发布统一规范来约束网民的思想以及行为。事实上,犬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社会抱有极大热情的原因就在于网络社会中并没有权威,也没有社会等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的真实意见,并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以及他人意见的看法畅所欲言。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网民对网络社会的认识可以看出,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而网络社会中所具有的平等性义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道德规范如何产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对象是谁,网络道德规范需要谁来维护等。值得庆幸的是,从理论上来看,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的确是可以产生的,这种道德规范的推行者、对象以及维护主体都是网络社会中的个体及网民群体,这些道德规范可以一部分是来自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另一部分则是网络社会所作出的创新。两部分规范在持续的冲突与融合中、在网络主体不间断的平等协商中形成关注每个主体意愿,符合每个主体需求,能够被大多数个体接受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社会中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能够符合网民群体共识并逐渐形成。

(二)授教者与受教者平等交互。

第一,在此过程中,产生网络道德以及胁商的基本前提是平等沟通。由于网络社会中的主题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问并没有长幼之分与上下级之分,更不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差别,所以通过网络开展的交互行为都是平等主体之间所开展的交流和沟通,只有重视这种平等性才能够确保网络社会道德关系的形成,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协商。反之,如果在现实社会中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并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个体与单位仍旧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出现,那么平等的环境也就被打破,而作为大学生则不会愿意在网络社会中与这种角色和身份的个体进行沟通,自然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就难以形成,协商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话。所以无论是社会德育上作者还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网络社会中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个体,如果他们的形象依旧居高临下,如果他们的教育内容仍然抽象空洞,则在刚络社会中不会出现愿意与之沟通的其他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的对象都难以找到,而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也只能是徒有虚名。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交互。网络社会中的主体具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史化背景,所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取向中产生的冲突难以避免,同时不同网络主体对网络社会中产生的新生事物以及新生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道德判断差异所产生的。只有各个主体能够互相理解,才能够实现平等的协商。所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需要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追求、愿望以及需要做出调研,同时要理解大学生所具有的价值追求、愿望以及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与大学生针对需要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开展协商。第三,网络道德产生与形成的`过程需要必不可少的反复磋商。要在网i络社会中实现如同现实社会一样统一的规范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构建网络道德的目标存于最大化地实现统一的规范,而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在于重视网络主体之间进行反复磋商。开展磋商的过程同时也是互相适应、互相理解的过程。在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使用现实社会中的规范以及要求来约束学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要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差异,并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从而推动网络道德教育机制构建中协商的达成。第四,协商的结果是公式的达成。网络道德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包括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漫长以及大学生’对规范进行接收的过程的漫长。当前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引导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对自身的道德追求做出认知,井将不伤害他人作为基本道德原则。

二、网络道德构建中的自主原则。

现实社会中与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相关的规范主要来自于行为习惯以及对传统的继承,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虽然受到了现实社会的影响,但是网络道德在构建过程中行为主体选择哪些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作为约束自身的使用原则则完全由社会个体自主决定,网络文化无中心以及自由平等的特征决定了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网络道德的构建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主体自主构建的道德体系。

(一)坚持共建与尊重基础上的自主自愿。

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个体都是独立平等的,网络社会中不存在诸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等角色的划分。在网络社会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德育教育工作者都在网络道德构建中扮演者构建者、实施者以及监督者的身份。网络德育的这种自主构建机制首先由网络社会中个体的独立意志体现出来。第一,网络社会结构所具有的无中心特征打破了现实社会对社会个体的限制,使社会个体具有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广阔空间,每个活跃于网络社会中的社会个体都不会受到和现实社会中一样严格的强迫与管制,他们在网络上的一切行为,如发表言论、参加网络活动、组建论坛等都是个体一直的体现;第二,网络德育所具有的自主构建机制体现在对网络道德观念的自主构建中。网络社会中的社会个体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以及消费者。网络中的行为个体可以将自己对现实社会道德的认知认及在网络中的时间为依据来对网络道德观念进行自主的重塑;第三,网络德育的自主构建机制体现在对网络德育的自主选择与资源接收方面。换而言之,网络德育的完善是否科学、是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以及德育教育具有针对性都对大学生是否接收网络德育产生着并非决定性的影响,而对学生是否接收网络德育产生着决定性影响的则是学业的独立意志以及是否愿意选择;第四,网络德育所具有的自主构建机制还体现在网络社会个体的共建与尊重方面。网络社会中的个体是自由而独立的,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够强迫其他个体来做出哪些行为和改变,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网络,网络社会中的个体并不是孤立的,他们需要与其他个体之间开展交流与互动,他们也需要对他人的道德追求与生活方式进行包容和尊重,这种包容和尊喜使网络道德共识的形成具有了可能性。

(二)引导和遵循开放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追求。

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德育构建的重要主体,当他们对网络活动进行积极参与的时候,就发挥着构建网络道德、执行网络道德以及监督网络道德的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具有着较浅的生活阅历,他们对现实社会道德的认知往往是在具有封闭性的学校系统和家庭中得到的,虽然在封闭的德育教育环境中,在内容上具备高度一致性、在价值观念上具备一元性可以得到较好的教育成效,但是网络社会中却具有着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具备开放性的文化信息,并且当前并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作出过滤与筛选,这种控制手段的缺乏直接增大了学生在辨识网络文化方面面临的难度。另外,接触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容易产生跟风心理、行为以及明显的波动,这对于网络道德的形成以及发展产生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封闭环境中构建的道德观念并没有太大能量来抵御开放环境带来的冲击,学生稳定而健康的道德认知需要经过复杂且开放的环境作为考验来逐步构建形成,所以强化网络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依靠对大学生追求美好愿望和自我发展等心理的激发,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以批判的视角来认识与辨别真善美并具备较强的自主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则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勇气和敏锐性,让学生善于发现网络中新的事物以及新的文化现象,并敢于对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规范作出自主创新。

三、网络道德构建中的自律原则。

(一)以现实社会道德自律实现网络道德自律。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是否能够严格自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犬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表现、价值取向以及思想道德。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网络以及网络活动都具有虚拟性,换而言之就是不真实性,所以没有必要对网络中的行为以及思想进行过高要求。并且无论是在网络社会中的不恰当行为还是不恰当思想,包括网络犯罪在内的产生都往往是因为行为主体认为自身的真实身份并不被别人知道,所以也没有必要按照道德标准约束自身的行为,所以许多社会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形象与网络中的形象总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性普遍体现在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许多人在网络道德标准方面的高度要低于在现实社会道德标准的高度,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直接导致了网络社会中信任感的缺乏。从大学生群体来看,虽然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道德标准差异的产生与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具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并非是导致大学生产生这种道德标准差异的唯一原因。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的学生往往能够在网络社会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和文化,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欠缺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并且崇尚自由主义的大学生则往往难以抵御网络社会中不健康内容与文化的诱惑而会对自己进行放纵。这种现象说明了,大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严格按照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以及道德意志所决定,而对于受到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大学生,则应当重视其道德意志的培养以及道德自律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大学生价值观稳定度以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

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自律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道德在推动人类生存与发展方面的作用。道德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追求与需求,道德存在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让人们能够进行更有意义的自我追求与享受。只有道德内化为人的精神品质与信念,才能够在网络中发挥出对自身进行约束的作用;其次有必要在复杂而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观,以确保学生道德观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并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在大学生教育中,传统的较直观引导以及德育教育往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开展,当大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后则往往会无所适从,会发现自身所养成的道德观念与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面对这些差异不能辨别的基础上,社会现实会逐渐弱化大学生道德观念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所以在个复杂而开放的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有助于学生道德观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在这一方面让教育回归生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生活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对复杂的环境进行感知,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进行比较和认知,让学牛的鉴别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面对开放复杂的网络环境仍然能够坚持自身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第三要强化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网络技术以及网络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人们提供着新的文化元素,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自身没有遇到过的事物以及思想,并且自身的思想与这些思想会产生冲突与碰撞。但是事实上我们又无法改变网络社会,让网络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世界,所以为了强化学生存网络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包容与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善于发现其他文化、价值观、道德思想中蕴含的真善美元素,并对其他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念中的其他元素做出判断与抵制,适时地对自身网络行为作出调整。

四、网络道德构建中的链接主导原则。

(一)以德育教育网站成为主导节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主导链接意愿。

由于网络中具有较大的信息量,所以即便是每个人都享有在网络中发布信息的权利,但是所发布的信息却难以保证具有较大的阅读量。以微博以及qq等通讯工具为例,虽然当前社会群体普遍都具有自己的qq和微博,他们开通qq与微博的动机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并将自身的情感与他人分享,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微博以及qq空间只能够得到主人的孤芳自赏,当然那些名人的博客属于例外。而在以往的网络德育教育研究中,虽然许多研究者部提出了构建德育网站以及在网络中发布德育信息的思路与观点,但是却很少考虑大学生在链接这些德育网站方面的意愿。事实上,当大学生群体不愿意浏览这些网络和信息的情况下,这些网站的构建以及资源的发布所发挥的效用也就为零,这些网站的构建以及资源的发布不仅不能够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发挥出作用,而且产生了一定的资源浪费。网络中能够被网民广泛链接的网页和网站数量很少,并且也是因为他们被网民所热衷链接而成为了搜索引擎愿意推广的对象,如果将网络中的信息点以及网页等都看做节点,那么这些网页和网站则是中心节点,他们几乎主导和统治着网络中的链接。困此,通过构建网站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霈要让德育教育网站成为主导节点,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网站的影响力,才能够发挥出网站在大学生价值观引导语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二)基于大学生需求构建道德网站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文化是一种依靠注意力进行推广与传播的文化,注意力不仅能够调节人们的心理过程,同时能够调节人们的操作活动,所以对于依靠点击率发挥德育作用的德育网站来说,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点是应当竭力做到的。网络中激烈的竞争使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而紧俏的资源,大学生在网络中往往会将注意力浪费在无用信息以及有害信息上,所以通过构建网站来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要求在网站的建设中能够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竭力吸引大学生注意力,避免去制作纯粹为了开展教育而打造的网站,而是耍确保网站内容的喜闻乐见。另外,德育网站的构建也可以利用其他品牌网站的传播,让其他品牌网站重视对德育信息的录入与呈现,从而发挥出这些网站的德育功能。在这一点上,品牌网站应当认识到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将对自身资源进行利用以有效引导学生思想潮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当做自身需要履行的媒体责任。

黄河工程管理的运行机制探究论文

摘要:

工程变更对建筑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在进行工程变更过程中,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就对工程变更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下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变更管理;策略。

1工程变更管理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概述。

1.1工程变更管理含义。

工程变更指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计价方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允许的条件下,监理人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下达指令对已通过批准的施工方案或原招标文件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工艺、尺寸、材料、功能、施工方法、工程数量等任一内容的改变。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任何设计方案或工程合同都无法对未来出现的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工程变更在所难免,而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变更管理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导致工程发生变更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环境因素。由于天气条件、自然灾害以及工程环境变化而导致出现的变更;第二,设计因素。由于设计失误、遗漏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设计变更;第三,勘察因素。由于勘察工作不到位、勘察数据准确性不高而延误了工程进度,使得额外工作量增加而导致的工程变更;第四,施工因素。由于施工方法、技术、质量等因素而引起的工程变更;第五,合同因素。由于发生合同条款补充或修正而导致的变更;第六,业主因素。由于业主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或降低项目预算等原因而导致出现变更。

2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变更管理研究。

2.1明确工程变更实施程度。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承包商、发包人、监理或是设计单位中任意一方提出工程变更,首先,应向监理申请工程变更,提交工程变更意向书,并出具相关证明以及变更后的施工方案。其次,监理受理变更申请后,先对工程变更的必要性进行审核,对工程费用、工程进度等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估算,并向发包人提供工程变更的实施意见。再次,经过发包人与监理共同商榷后,再决定是否实施工程变更。当工程确实有必要进行变更时,变更申请方需要提供具体的施工方案,并交由发包人进行审核,并对其变更方案进行适当的优化,并且承包商与发包人应对工程变更的计价方法与付款时间都能内容进行协商与约定。当工程变更协商一致后,承包商应按照要求切实完成工程变更任务,对工程完成量进行如实记录,由发包人对变更工程的完成质量进行验收,并依照约定支付工程款项。

2.2加大变更评审力度。

加大工程变更评审力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工程工期与造价以及工程变更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在监理将变更意向向发包人汇报时就开始进行变更评审。当监理接收到工程变更意向时,就应当开展初步测算与核实工作,并将自己对于是否实施变更的意见上报于发包人,由发包人核实变更意向并计划评审深度。通常可以根据工程变更对项目的影响情况来分级别确定变更评审深度。如若工程变更导致施工内容或工作量大于合同范围,或是有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工程性质时则必须要提供两套以上的施工方案,并且经过监理、承包商、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发包人共同对变更的各项指标,如安全指标、技术指标、成本指标、工期指标以及功能治疗等内容进行评审后方能决定是否实行变更。而如若工程变更对合同性质以及工作量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由监理初步估算工期、功能以及工程造价等内容后将自己的变更意见提交给发包人,并由发包人结合实际变更复杂程度来要求变更意向方体统具体的变更预算与方案,最后在对变更方案是否实施予以确定。

2.3严格变更执行与记录。

由于在原设计中没有包含有工程变更的内容,所以,是没有办法通过竞标方式来对变更计价与工艺进行控制。所以,在进行工程变更时,应当始终围绕原合同主旨。简而言之就是所制定的变更计价以及方案应当参照原中标单位报价以及原施工方案来进行。如果变更超过原合同合理范围,需对其变更予以拒绝,或是申请重新进行招标。此外,在进行变更时,必须完整、及时的做好施工记录,对于重要的影像资料、相片以及文件做好相应留存工作。完成工程变更后,需第一时间联系发包人,并与其共同进行签证、验收,给工程结算做好铺垫。总的来说对变更资料进行完善,并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执行能够有利于承包商顺利获得合理报酬,并且还能有效降低承包商与发包人纠纷或矛盾的发生率,所以必须对工程变更的记录与执行予以充分重视。

2.4实施变更控制绩效评价。

在进行实施项目过程中,特别是施工与设计同时进行的项目,发包人应当合理评价工程变更管理的效果,并酌情进行相应的奖罚。在工程竣工阶段,发包人应对总工程变更数量进行统计,并对各个工程变更的价值进行评价,结合工程变更实施效益以及被拒绝变更数所占的比例来对相关工作人员变更管理水平进行客观、合理评价,从而更好的调动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工程变更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5增强项目施工管理,掌握工程变更主动权。

项目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建设经过中时间跨度最长、改变最多的阶段,对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而言是最难、最繁杂的,也是建设投资集中与工程量发生变更最多的阶段,项目管理部门要把管理水平提高,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类施工方案实施技术上、经济上的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可以科学运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方案,从而使工程造价降低,并能主动提出有效的节省项目投资的变更。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建筑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导致工程变更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到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措施来加强对工程变更的管控,以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成本费用的支出。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摘要:德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今天,进行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回避网络的影响。首先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大学生德育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三种不同理解;再以第三种关系为出发点,提出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核心,大学生网络德育应注重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网络德育。

1对德育和网络的认识。

1.1对于德育的理解。

对于德育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为了在分析德育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本文选取狭义上的理解。

1.2对于网络的认识。

随着网络影响的逐渐深远,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人们谈网络更多的是指网上资源。此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网络与高校学生的关系上,不约而同地将网络看作是主体,是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可能对学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因此,面对网络的影响应该“趋利避害”。这种对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认识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本身纳入道德教育范畴,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与“害”的制造者,是网络和网络资源运用的主体。大学生自己同时也是“网络问题”的制造者,应该尽量减低大学生网民自己制造的“网络污染”,正本清源。

2对大学生德育与网络的关系的探析。

2.1“并列”关系。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指将网络看作技术载体,德育是思想内容,网络和德育都可以独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依托网络这种载体来进行。在这种关系中,网络基本处于价值中立地位,“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谁来利用、如何利用。

2.2“包含”关系。

所谓“包含”关系,是指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环境,而德育是教育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面临负面的.、消极的网上资源的冲击,德育必须加强和创新。

2.3“同一”关系。

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将网络和德育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即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网络及其资源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认识中,网络既是一项技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与使用者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的“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恰当的使用行为可以使网络发挥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违反规则规范的使用行为则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甚至引发犯罪。

由于对网络与德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开展德育工作对策及效果的不同。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研究和实践多是以第一、二种关系为前提展开的,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护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第三种关系下的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3同一关系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解析。

第一,规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的切入点和归宿。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行为的不断强化也可以辅助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它应该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入手,以行为促进德育,再用德育规范行为,让大学生成长为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的积极维护者,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避开危险,这才应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高层次价值。

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但对于大学生这样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好奇心正胜的群体,单靠对一些显性行为“就事论事般”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归宿,要保证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使规范的网络行为仍需要内在动力。规范的网络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仅以上述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每条都与计算机使用者诚信与否、诚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诚信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和核心,要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有效、自觉进行,加强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诚信的内容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从逻辑关系来看,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二者是体与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诚信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后引起学校对网络德育的关注一样,诚信教育也成为新时期从中小学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性问题,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许多表面性解决对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法律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等行为。亦或提及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种认识已经关注到了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在动力问题,但有些宽泛空洞,难免影响网络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诚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则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德育所需要解决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诚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对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防治利器。因此,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环境下,认清网络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本文认为网络德育可以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现象深入实质,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最终达到以内在思想道德素质指导网络行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河工程管理的运行机制探究论文

摘要:“信则立,无信则废。”信用既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的信用大多数是通过合同这种书面形式来体现,合同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的管理领域,遍布于企业的各个方面。文中从建立机制、执行合同评审、责任制度几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合同管理;机制;评审;责任。

合同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生命线,是保障交易安全的基石。国有企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更要求其应具有较为成熟可控的合同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应当施行有领导主管,有机构统管,有人员专管,有制度保障的二级合同管理运行机制。

1.人员落实首先是领导到位。按照责任明确的原则,应当设立一名分管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为合同管理负责人,机关职能部门有专门抓合同管理的人员,下属分公司、子公司等单位应当成立由经理或主管副经理亲自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合同管理机构负责人参加的合同管理小组形成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其次是合同管理机构要配备合格的合同管理员,实行持证上岗要求。

2.机构落实按合理分工、相互制约、便于协调的原则建立具有纵向管理层级关系的合同管理体系。公司作为一级管理机构,除分管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作为合同管理负责人外,机关企业管理部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合同管理机构,对合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奖惩,以有效地约束公司下属单位的合同行为,保证合同管理按规范运行。3.制度落实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在企业内部搞好制度建设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基石。国有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务和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合同评审、合同责任、合同检查、合同考核、合同培训等管理行为和管理程序。合同签约人是把好合同质量关的关键。对合同签约人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防止签约范围太宽太广,并便于集中管理,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单位、部门对外签订合同实行法人授权委托制度。

二、执行合同评审制度要严格规范。

合同评审,就是每一份合同必须经过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合同评审机构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查、评定后才能正式签约。我们对合同评审制定了一套比较科学、严格、规范的运作程序。合同管理机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进行审查。合同评审的工作程序中首先明确的`是合同评审的内容包括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合同合法性、经济可行性、条款完整性。其次是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责任如合同管理机构负责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严密性财务部门负责审查合同的结算、付款方式、保险条款等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审查涉及工程、技术方面的条款。重大合同应当成立有技术、经济、财务和法律人员参加的合同项目组。且合同必须报公司级合同管理部门审查。其程序是合同起草(合同承办人员)—合法性审查(合同管理机构)—财务审查(财务部门)—技术性审查(专业技术部门)—把关审查(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将合同对方的资信审查,特别是对初次接触的单位的资质情况、资金实力、与主要客户的交往情况、营业趋势、资产负债、经营损益、银行的信用评价、历史背景、业务范围、业绩及未来发展等等作为合同审查的前置程序。审查业务人员采取各种措施,将资信审查的结果写成书面材料交合同小组决策。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宣讲和指导安排公司法律人员结合公司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的进行培训。国有企业应当尽量做到每年定期对直接操作合同人员至少培训一次。合同培训中应当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为了达到培训效果,可以将培训与任职上岗资格挂钩对合同管理员实行考核上岗的任职资格制度,不能取得培训合格证将不能在本岗位继续工作。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业务能力不能达到合同操作的实际需要、责任心不强等情况。通过培训各级合同管理人员不但加深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依法经营而且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意识大大增强。

三、执行合同责任制要一丝不苟。

制度制定,重在执行。国有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应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在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工作失误、失职、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等主观责任原因,而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其经济责任和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另外,在合同管理的考评方面公司对所属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应当实行年度检查考评制度。每年度结束,公司应组织以合同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检查小组对所属各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年度检查,检查以公司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和专业管理要求为依据,重点是对9项指标进行检查,包括合同管理“三落实”情况、印章管理、合同文本、合同审查、履约、合同报表、合同档案管理、年终总结、合同管理员的素质等等。设立相应的排名及奖惩,以调动合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合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应当重视合同管理,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国家经济有序发展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概念。

对于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危机势头进行预先的警报,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危机发生前早期的控制活动。危机预警是企业经营中矛盾关系的一种连接,随时的对企业的运行进行监督,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是发展中有危机因素存在,危机预警机制就是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处理,为企业发展排除干扰,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原理。

饮料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是在危机和安全中来回的变化。危机的发生会随时的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的损失,危机预警就是提前的对这种潜在危机隐患进行控制,避免企业陷入困境。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内容。

危机预警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预警和预控两个部分,然后将这两个部分进行细分,比如预警就划分为监测、识别、诊断、报警,而预控的划分相比预警来讲更加的简单,主要是组织准备、风险的控制及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预警。

预警的监测是危机预警处理的前提条件,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对饮料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及时的监测,侦查有无危机因素的存在,识别主要是根据监测的目标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识别的指标是在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趋势上升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识别的结果和企业的外部环境相结合,就可以具体的进行危机因素的判断,诊断的`任务是比较复杂,它是在很多的危机因素下寻找到主要的矛盾因素,并对其产生的矛盾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判断结果,最后对可能的危机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描述。预警就是对于危机因素达到事前设定的预定值后进行及时的警报处理,根据危机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将危机分为轻度警报、中度警报、重度警报,因此,从警报的程度就可以判断,对企业造成危害的大小。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预控。

危机预控的组织准备是危机进行预警的前期基础,组织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准备包括对危机处理人员进行集中的任命、进行任务安排和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来确保危机预控方案的正常实施,危机控制就是对于预警中的警报进行监测,对潜在的危机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饮料企业的内部若是哪个管理部门出现了问题,就对其部门进行纠正处理措施,防止部门问题的扩大,另外若是危机因素的危害已经蔓延至企业的各个部门,则就需要企业上下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动态,来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营。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比较简单,就是将危机控制中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时候危机处理计划就是危机控制的管理的领导,整个危机处理计划的有效实施,不管对于危机控制,还是企业危机因素的消除,都非常重要。

随着饮料企业的发展,随之出现危机因素也会增加,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危机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会进行无限的放大,导致企业难以发展。危机预警的存在就是将危机因素进行消除,使企业得以不断的发展,此外,面对现在高科技网络环境,危机预警可以和网络环境进行相互间的融合发展,这样能更加有效的处理企业经营中的危机,在现今的发展中,饮料企业也可以在网络环境的监督下,不断的进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将危机因素消灭在萌芽中,这样一来,网络环境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使饮料企业在竞争中牢牢的占领市场,从而推动饮料企业长久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开始普及到各家各户,人们可以从网上对当今世界上最新鲜的事物进行了解和掌握,面对网络环境的发展,很多企业也借助于网络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发展,但是网络环境也会将危机对于企业的破坏进行放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来讲这将是毁灭性的打击,饮料企业的经营预警机制能够对潜在的危机因素,在没有爆发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杜绝危机的出现,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促进企业稳定、长久的发展。

激励机制绕不开的思考题探究论文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管理学里有一个案例,说的是有个开拉面馆的小老板,只雇了一个拉面师傅。开始,为了调动师傅的积极性,小老板按照销售量,一碗面给师傅5角钱的提成。经过一段时间,拉面师傅发现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多,于是他就在碗里放超量的牛肉片来吸引回头客,打薄利多销牌的小老板自然是扛不住了。

看看这样不行,小老板就换了种分配方式:给拉面师傅每月发高的固定工资,觉得这样客多客少和他的收入没关系,他就不至于多加牛肉了,拉面师傅拿着固定的高工资,觉得客人少了他乐得轻松,于是牛肉越放越少,气走了不少老顾客。

这个案例中的被管理对象尽管只有一个,却能够引出标准化生产、绩效、激励、人性、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诸多话题,足够mba学员讨论一阵子的。

激励机制无疑是餐饮企业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连接手段。如何根据企业现状,合理安排好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种种,是每一个餐饮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本期的话题就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但应该明确的是,没有一种激励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激励手段。所以,如何才能留得住人才,还得靠智慧的您,用经验甚至失败的教训去琢磨,用富有理性且人性化的方式去贯彻。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探究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与我们的教学,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帮助,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意见。

一、探究从哪里来?

教师经常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这给我们的探究教学提出了很大阻碍,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学生已经融会贯通,打通了全身经脉?当然不是,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接触的知识太少。

有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人的知识好比是一个圆,知识越多,圆就越大,那么他与未知世界的交接面就越广阔,他的未知面也就越广阔”,这个比喻用在我们的学生身上,最恰当不过。所以要我们的学生有问题,就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增加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苏霍母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想让学生学的更好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二、进行探究教学的基础是什么?

教师的知识积累有待于更新和提高!

对于一位合格的教师他必须拥有几倍于课本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读书,真正作到“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但是回归自身,又有几个人能够作到呢?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是范!”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用要求学生的要求同时来要求自己,更应该把学习和读书作为自己终身乐于从事的事业。

三、如何探究。

充分的准备是选择方法的基础,在教师作好自身准备之后,才有资格来议论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的问题到底该轻描淡写还是该浓墨重彩,还是以今天视频的“蚂蚁窝”为例,如果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做一次书面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无意中浏览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加强了自身的不随意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现有的社会背景导致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功利性,教育界的学术气氛已经越来越单薄,这给探究教学给素质教育制造了很大的阻力。

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名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最终万事具备,尽可“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工程管理的运行机制探究论文

在基本建设完成之后,今后主要任务是搞好工程管理,这是水管单位永恒的主题,是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发挥工程效益的需要,更是治黄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主动,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以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拼搏干劲,扎实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建立工程管理良性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安全稳定,持久发挥防洪减灾效益,使其五十年乃至百年后仍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仍然是抵御洪水的屏障。

1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管养一体化管理模式还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层级承包责任制、养护职工分段承包责任制在具体执行上运行程序不理顺,各环节控制不严密。二是,养护总公司应有职责得不到发挥、几近空转的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在工程管理的奖惩机制上还有待强化,有的单位虽有相关制度,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多,考核表面工作多,难以考出实绩,奖勤罚懒、鞭策后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管理理念的滞后性。

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工程管理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低、各类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因而创新力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对新的工程管理体制和管理标准理解不透,标准意识不高,对日常管理重视不够,把权力、利益看的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管理工作开展,致使工程管理存在死角和盲区。

3“日常管理”落实不力。

由于日常管理不够到位,工作不精不细,仍然存在突击整修应付检查的现象。

4装备不适应现代化养护需要。

要想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充分发挥黄河工程抗洪能力,保证维修养护的正常进行,保持工程完整,装备机械化至关重要。黄河养护机械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护的要求。

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缺口大,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一是,由于目前物价上涨较快,人工费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人员经费所占比重较大,退休职工逐年增多,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二是,养护经费到位慢,造成工程维修养护没有经费、工资无法到位,进行的工程维修养护与下达的预算项目可能不一致等问题。

一是,继续推动工程管理新机制的有效运行,全面落实工程管理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管养一体化,实现工程管理新机制的良性运行。二是,巩固水管单位责任主体地位,合理划分参管各方职责,建立工程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

2强化工程日常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日常管理是搞好工程管理的核心问题:一是,建立工程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职工岗位责任制。认真落实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责任制和工程巡查责任制,做到“五明确”,即岗位明确、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明确、考核标准明确、奖罚措施明确。二是,大力提倡和鼓励职工以承包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和养护,将考评结果与干部职工收入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推动日常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要坚持经常化工程管理,彻底消除突击整修应付检查的错误做法。四是,要加大日常检查力度,督促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的日常巡查到位、养护到位,工作到位。五是,养护和运行观测人员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岗位,把握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养护人员要盯在自己的责任段上,随时消除责任段内出现的问题。运行观测人员要不间断对工程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有关单位、人员处理。六是管、养双方要密切配合协作,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分工不分家,及时消除影响日常管理面貌的问题,确保工程时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考核和分配机制。

要将工程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责任人落实到工程、段落,实行考评结果与收入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一是,积极探讨有效的.、符合滨州黄河实际的工程管理检查考评方式方法,加大日常管理突击检查的力度与频次,继续坚持“月检查、季观摩、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努力实现工程管理的经常化、日常化。实现工程管理工作的纵到底、横到边,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二是,根据各类人员岗位不同,建立岗位、业绩津贴制度,激励各类人员争取任务、多做贡献。对管理人员,主要依据其工作责任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以岗位、工作业绩为主的津贴制度;对一般职工,根据各岗位工种、岗位级别和实际工作量的差别,建立以工种、工作业绩为主的津贴制度。人员一旦变动,岗位津贴随之调整,真正做到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真正实现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

4搞好科技与创新工作。

一是,积极研制黄河维修养护急需的设备,大力推广成型的适合滨州黄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需要的创新成果,特别要积极推广自发研制的小型机械设备,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维修养护工作效率和机械化水平。二是,及时做好“数字建管”工程数据库录入更新工作,积极利用已有的工程管理自动化管理模型和系统,逐步实现工程基础资料、管理与维护资料的自动化管理,实现分类存储、网络共享等。三是,集中资源与力量,打造一支能够实现养护精细化与集约化操作的专业养护队伍,以实现维修养护的集约化与精细化。

5切实落实标准管理。

一是,深入学习黄委、山东河务局有关工程管理标准,逐渐养成按照标准实施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的习惯,按照标准开展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工作。二是,加大标准化堤防施工等基建工程尾工的处理力度,确保工程尽快达到竣工验收时的要求和设计标准,为开展工程管理打好基础。三是,把握好工程管理的“度”,不能脱离实际追求过高的“标准”,可以搞试点段、样板段,起一个引导作用。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把钱用在工程的维修养护上。按照工程管理标准,一年一个台阶,最终使各类工程都达到国家和黄委颁布的标准。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在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学生的学习超越了所给的信息,这一超越就是对历史知识归纳、分析,获得历史概念、探索历史规律,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对历史的价值性的判断和估计,教学重心由教师传授答案转移到学生寻求答案。我们探索的历史课网络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五个环节”构成:

一、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主页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此环节中,由于与互联网的友情连接,个别学生有时会出现私自脱离网络主页环境,随意在其它系统中漫游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提醒,教育他们要按要求自觉完成学习内容。

二、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

现在高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制作、展示自学成果。为此我们在网页制作中设计了“读书笔记”、“构建体系”、“学生作品展示”等专栏,展示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他们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工具,梳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建立起了“有别于”教材体系的“新”知识系统和“创造”出个性化的、“新”的历史知识。通过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

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网络软件时,特别注意将自主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开辟了“分组讨论”、“专题讨论”、“网上交流”等专栏,让大家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小组与小组间、正方和反方间的网上讨论、交流和辩论,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由此可见,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者课后的测验,才能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个了解。而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进行反馈和调控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关键性措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信息反馈功能,网络教学软件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适量的检测题,教师利用网络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地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才华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能让教师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我们尝试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设计网络检测、统计两部分:学生使用的是“检测”部分,教师使用的是“统计”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找出学生所表现的`行为与行为目标的差距,并依据诊测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

五、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又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帮助和高效适时的处理等条件。在历史网络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可设计布置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登陆与历史课题研究相关的网站,搜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揭开历史的面纱,得到准确的结论,再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得出自己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网络教学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织起来,确立研究的课题,通过网络去搜集研究的素材,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通过社会调查和他人交流,得到他人的帮助,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学生始终以自主的精神参与,以积极的姿态开展研究。有能力的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洋务运动”与“东局子的变迁”》、《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等相关网页,通过校园历史网站发布,把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供他人评论、质疑,从而使问题解决得更为圆满。

历史网络教学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初步具有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比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终身效应,也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探究论文

1、实践“双新”的需要。

新时代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每一个公民要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要求要依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实现,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的小班化教学具备主体化、活动化、个别化、综合化的特征,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参与与合作,因此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切身体验地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小班化的基础上推行体验式教学模式,二者相得益彰,互相辉映,将有助于顺利进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双新”实践。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传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通过练习与模仿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追求的是正确的答案,学习方式程式化,存在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这些因素造成学生的学习行为障碍,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脱离,而小班教学环境能让儿童充分享受学习的欢乐,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儿童能得到被关注的满足,享受参与的快乐,感受合作的愉快,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有着积极的意义。体验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强调的那样:从“做中学”,是一种非常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注重学生的领悟和体验,注重合作与交往,注重观念和态度的发展。在小班化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式的教学研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立足于本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本县第一所民办全日寄宿制民办小学,我们清醒地意识到,面对公办学校办学史相对较长、地方声誉占据一定优势的现状,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学校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况下,学校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否则必然会因教学的呆板、单一,继而进入质量低、生源少、招生困、留生难、办学苦的恶性循环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机遇和挑战并存,成功与困难同在。我们在确立自己学校的坐标之后,如何改变现状?出路在于改革。我们把服务于社会作为落脚点,寻找改革的突破口。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民办学校易于“翻船”的危机意识中,油然而生成的一个教学迫发点。

本课题从20__年2月申报并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自此一直进行了与其相关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试图从教学中找到一种适时适宜的教学模式,变“独筏”为“千帆”,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开拓良好的学习方式。同时审时度视,又能使民办学校逆境而上,得以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校情、适应教育改革,立足本地,培养出新时代、新世纪多规格人才的新路子。

(一)内容。

1、小班化环境下的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模式的研究。

2、小班化环境下各学科体验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体验式教学方式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

(二)目标。

1、发挥小班化教学环境的优势,构建体验式学习模式。

2、本着稳定与灵活相结合,结构与与功能相统一的原则建设各学科体验式教学基本模式。

3、以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4、以学生为本,革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具体过程。

1、组建课题组,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

课题立项之初,学校是一所创办仅一个学期的新校,学校即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追求学校办学效应的一个重要契机。学校加大对课题组的领导,统一安排,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各学科的子课题,并确保人员、经费、时间的落实。

2、完善实验环境,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学校硬件建设是提供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条件,学校已经全面实施小班化建制,并且已经投资120多万元装配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每个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这些条件均使本课题能够顺利开展研究。为开拓体验学习的环境,学校继续加强环境建设,从室内到户外,从学校到社会,从课本到网络,全面建设立体化体验式学习的环境。

3、全方位围绕课题开展研究。

以本课题的研究为中心,学校在各学科建立子项共计4项,在全体教师中树立“人有课题,群攻一题”的科研思想,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

4、整理实验素材,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三、理论依据。

1、提倡兴趣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行为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它包括学生的学习意向,求知欲,学习兴趣等需要成分。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和最活跃的成分,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

以小班化环境的优势为基础来推行体验式学习,可以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转变目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

2、开拓体验途径,塑造学生的科学态度。

俗语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百闻不如一见”,人的最可贵的知识来自于体验,活的知识可以让人终身受益,体验是获得活的知识的重要途径。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探究活动”、“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实验制作”等,让学生在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自然、社会为补充的亲身体验中去看、去听、去想、去做,慢慢内化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3、关注学生发展,养成科学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定带来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教育教学必须要有革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同时也要发展自己。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体验与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从学生的立场上去了解学生,用科学的价值观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在教改过程中重新审视并矫正自己的基本教学方式。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助于教师科学教学观的养成。

四、实施情况。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究,不是一蹴而就的构想,而是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经过一年半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的。回顾我们的实践,可以用“革、托、统、通”四个字来阐释我们的实践过程。

新时期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与提升机制探究论文

当前的中国正是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期,而工业化正是效率至上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的状况。

近几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在运行中,严重依赖的是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并实施生产规模外延扩张策略,导致工业经济当前的运行,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高消耗,低质量和低效益等效率低下的问题。

对此,科学研究及正确评价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因素,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产权的变革。

当前存在国有与集体,股份制、私营及股份有限制等产权结构,同时,还存在港澳台合资及中外合资等产权结构,不同产权结构在效率上也有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就国有企业来说,它对效率起着明显负的作用,然而股份企业及私营企业等,对于效率则起着正相关的作用,这其中,又以私营企业的推动效率作用为最强。

其次,是市场化的推动发展。

当前,劳动、资本、技术及效率水平是推动中国各大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要的动力。

国内外市场需求对于改革开放后各省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明显的拉动效应。

随着当前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省际间的市场贸易水平将取代省内市场贸易水平,从而变成影响各地区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最主要因素。

而随着国际贸易的程度提高及世贸组织的加入,国际市场波动及国际贸易状况将显著影响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

第三,资本因素。

通过面板数据针对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分行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进行估算可以发现,工业行业全要素的生产率变动,经历过1986年至1993年缓慢增长的时期;1994年至的下降时期;至的快速增长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

并且工业行业1994年至19间,普遍存在着资本深化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大量依靠资本,而不是技术的投入要素,来带动工业经济效率。

通过对变异系数进行度量也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生产率在增长上存在的差异,呈现出发散的趋势,并且行业间的技术创新差异及市场结构差异、行业所处外部环境差异等,都是导致行业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发散状态的原因[1]。

第四,是技术的选择和进步。

通过dea计算法,对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及分解项,即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等进行研究得出,对于技术的选择及进步关系将明显影响工业经济本身的运行效率。

研究发现,我国的工业行业,1990年至1993年、至存在明显技术的进步。

在这两个期间中,技术进步主要是得益于技术的效率发展与变化。

而这其中,国企及垄断性的行业,技术进步表现的更为突出。

然而技术效率当前的退化状况却令人担忧,竞争性的行业在技术效率上有明显改善,然而技术的进步却表现的并不理想。

第五,要素拥挤影响。

通过生产前沿面的相关理论非参数估算方法,针对1992年至19间中国的经济转轨时,工业生产的要素静态的拥挤及动态的变化规律等,进行定量测算。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还进一步的对生产要素的拥挤与工业经济生产率的演化影响展开研究。

发现生产要素的拥挤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工业领域中,尤其是在高速发展及剧烈变革转轨时候,宏观经济的政策及调整产业结构,导致生产要素的拥挤现象非常明显,而要素的拥挤状态变化,正是影响转轨时期下我国工业经济的生产效率、生产率的增长水平重要因素之一。

第六,规模因素影响。

斯密曾经提出,大规模的生产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斯密理论正是对规模效率的重要阐述。

同时,规模效率的另一代表人物马歇尔,就论述过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依赖个别企业对于资源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内部的规模经济则依赖多个企业间的联合及合理分工。

因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经济的规模巨大变化,对于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七,制度变革的影响。

当技术保持不变情况下时,对于制度的创新及变革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一套完整而有效制度体系将是制约经济运行效率的决定因素。

改革开放化后,我国工业开始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及合作中,利用外资及技术、管理思想等,都促使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变成长期增长趋势。

而市场化下,通过资源的配置权,按照行政等级的规则,在分配时,遵守市场的交易规则,这有效解决了经济运行的动力因素,并为效率的增长提供有效的体制基础。

而民营化下,是针对资本产权真正归属制度变革,破除国有垄断及产权多元化,也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率[2]。

最后,市场扭曲影响因素。

以我国不同省市制造业实际情况为样本来看,通过dea测算方法,可以证明要素市场的扭曲,是运行效率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产业组合技术效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损失等现象,若是消除掉产业组合技术的非效率,可以促使全国的制造业产值总量提高约30%。

而各省市中产业效率情况,呈现明显梯度特点:东部地区的产业效率要高出中部,中部地区则高出西部。

若消除掉要素市场的扭曲,对于运行效率的损失影响,在投入不变基础上,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将得出进一步提高。

3、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发现,在产权变化及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我国传统经济运行角度上看,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上,还是大量依赖高生产要素投入,走的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率,高能耗、低效益的增长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意识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是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而本文除了立足技术角度以外,还对经济运行体制及市场扭曲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探究式学习数学论文

1.创设学习情境,明确探究问题。

当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进行学习,这样就使知识更加抽象,难度也更大。而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能够模拟出知识发现的情境。在创设情景时,提出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探究问题,激发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小学生探究问题为主线,在小学生对所要探究问题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和当代生活,整合教学内容,设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引导小学生自主的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2.选择探究内容,制定探究计划。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探究式学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学生能够探究并且有必要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使探究式学习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实现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的`方式间接的传递和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热情和需求。而教师自身也要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教材中各方面的内容,科学的选择探究学习的内容,并制定出相应探究计划,以使整个探究过程完整的实现。

3.组织实践探究活动。

当今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都是通过抽象的文公式、符号等间接的形式获得和运用数学知识,缺乏数学探究和数学知识构建的直接过程的体验。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给学生提供探究操作的机会,使小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研究过程,得到知识的学习和自身数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感受到知识探究和经验构建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组织一些数学探究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机会,更加全面的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4.交流和。

在数学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于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总结,给每一个人发言的机会,并且允许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来。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可以让小学生深入地认识整个探究过程,并且深刻的记忆。通过交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成功经验,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交流结束之后,教师要针对所有小学生的探究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议。

二、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成分的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的研究探究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建设。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探究

目前,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普遍采用,但是取得的总体效率较低。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着形式化和短期化的现象。如何在政府引导下调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愿,解决现阶段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与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学校校企合作得到大力发展。现阶段,我国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有:吸收合作企业成为学校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设计学校人才的培养方案;建立实训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在学校做兼职教师;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实施订单式的培养等。学校校企合作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虽然校企合作的形成多种多样,但都没有能够深层次合作。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也只是在每个学期做个样子而已,校企合作目前是一种比较松散和不稳定的',甚至是形式的状态。行业企业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即使政府号召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学校主动去“拉”企业,企业也需求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没有体制、机制、制度的保障下,没有明确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无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只是短期、表面、简单、不规范、靠人脉关系和感情维系的一种低层次合作,缺乏深层次沟通交流,无法形成统一的、协调的整体行动,合作成效不理想。大量实践表明,导致校企合作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严重缺失。

1.确定政府的激励主导地位。

加强政府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统筹领导,发挥主导作用,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保障。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并引导职业学校与企业发展合作。具体做法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不仅给予补助、奖励,还利用社会舆论媒体进行宣传,提高企业和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要加大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十分短缺,严重地限制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投入保障的机制。在财政上,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对实施校企合作的学校与企业直接投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的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也投入到职业教育,用来改变校企合作的资金不足现状。完善校企合作法律体系,法律应具有强制性,为了使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得到有效性的保障,必须要立法,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的各个参与主体的职责、权利、义务。同时还要加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校企合作能够运行,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督。政府在监督时,成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管理,对校企合作进行合理的监督、评价。

2.职业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目前,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办学质量不高,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提高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教育观。同时,职业学校应该提高办学质量,突出教育特色,通过质量与特色取得社会的认可,达到提高社会地位的目的。职业学校还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应该积极地改革办学体制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符合企业需求。所以,职业学校要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与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良好的教学质量及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意识和能力的水平,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提高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3.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较低,由于企业责任和权利不明晰,企业主体地位缺失以及企业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应该通过政府政策和法律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应具有的权责利。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政府应该给参与的企业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企业只有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但当前一些高中的政治探究式教学中,很多学生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效果十分有限。一方面,教师的不正确做法剥夺学生的参与机会。高中正处于面临高考的紧张时刻,教师乃至学校都担心探究课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使很多本应该由学生来完成的探究过程,由教师代劳,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压缩,自觉不自觉地减少学生发表看法的时间,使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想象,学生参与性不高,使当前高中的政治探究式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组讨论的自由表达,有些高中的政治教师只记住了教材中对探究课活动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其看法,可以使学生自主思考,却没有注意到对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与要求。如此一来,由于学生并没有做到充分的自主学习,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分组讨论其实已经没有意义,学生也难以真正表达出其真实的看法与想法,讨论流于形式或走到人云亦云的老路上去,效果难以保证。

备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充分做好备课环节,通过有效的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学会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多媒体的字、图、视频、动画等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从课件的制作入手,利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地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要多准备生活中的事例,现代学生更喜欢具有代入性的事迹,以前那种高大全的例子,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并可能因为其过于遥远,使学生没有认同感。通过身边的例子,平凡人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共鸣。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愿意听、愿意学,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政治教学的认同感,使学生主动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寻例子,主动去思考、去准备,从而保障政治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学生不参与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没有意义,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角色,保障其主动性,才能使探究式教学达到预定效果。一方面,要切实将课堂教给学生。不能因为高中学习的紧张就随意缩减政治教学的时间,特别是不能随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或是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没有表达的时间与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力。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在分组讨论等环节中,因为丰富的经历而有所感、有所想,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通过与教师、同学的讨论,得到快速的成长。

探究式教学活动组织的效果,是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效果的重要基础。要根据教学目标,灵活组织探究式教学活动。一方面,要转变学生的不正确观念,使其重视政治课堂前的自主学习,真正为自己准备好分组讨论等活动时的发言,并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习惯。另一方面,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效果。从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开始,从认真的备课入手,以平时的自我修养为重点,以课堂的开放性为手段,不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对学生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使学生从轻松的课堂中感受到上政治课的乐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的政治学科教学新模式———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轻松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改变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的提高。要针对高中的政治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探究式教学的规律,以学生的参与为重点,从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以及组织好探究教学活动等入手,不断提高高中的政治探究式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鲫鱼养殖技术探究论文

鲫鱼的抗病能力虽强,发现了鲫鱼出血性锚头鳋病,虽然此病的发生率不高,但一旦染上任其发展,也会导致鲫鱼大量死亡。

严重患病鲫鱼主要表现为:浮水慢游(乏力)、色泽淡白;鱼体表的腹部、背脊两侧(细鳞部位)可见针状虫体寄生;虫体着生处有绿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红斑,病灶部位鳞片松动或脱落,粘液增多,少数形成明显的溃疡。病原体为鲤锚头鳋。

主要病因:一是清塘不彻底或不清塘,病因待机孳生;二是投入时体表受损伤(或生产操作不慎致使鱼体表受伤)的鱼种,为病原体寄生创造了可乘之机。

预防方法。

在鲫鱼种下塘前1~2天用2.5%敌百虫粉剂全池泼洒,使池水呈1ppm。

小面积主养池,可在发病季节每半月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0.3ppm,大面积鲫鱼混养池,可在鲫鱼生长季节,在食场周围进行敌百虫挂篓(袋),每月1~2次,每次连挂2天。治疗方法:在养殖中,出现患病征兆时,及时观察检查,确诊后一次性全池泼洒0.5ppm90%晶体敌百虫、0.2ppm硫酸亚铁合剂。对于继发性鲫锚头鳋病(或已多次使用敌百虫的池塘),可改用农用敌杀死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水深1m用6~10ml。

1、鲫鱼大红鳃病毒的症状。

鳃出血的主要症状:病鱼身体发红,侧鳞以下及胸部尤为明显,鳃盖肿胀,在鳃盖张合或鱼体跳跃的过程中,血水会从鳃部流出。由于发病的鲫鱼鳃部水肿,呈西瓜经色,所以养殖户称之为大红鳃,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六七月份的鳃出血。

鳃出血病来势凶猛,至今尚未有效药物防控。根据近几年的经验,最好的防控措施是采用应激防控体系来预防和缓和病情,它是由应激防控技术、生态位防控技术、免疫防控技术和药物防控技术等四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此防控体系必须贯穿于整个养殖期。

鳃出血病情况严重的池塘应急方案;半夜每天要开增氧机;。

第二天上午:强力增氧底改,1公斤/亩·米;阴雨天也可以使用;。

第四天上午:三宝维生素c全池泼洒,100克/亩·米;。

第四天下午:三宝蛋氨酸碘50毫升/亩·米;饲料中停喂抗病毒中药,改添加黄芪复合多糖5公斤/吨饲料中,连用三天,药饵一天一餐,最多不超过二餐;,7天为一个疗程。

2、鳃出血病情况较轻的池塘应急方案。

第一天上午:三宝维生素c全池泼洒,100克/亩·米;半夜每天要开增氧;。

第二天上午:强力增氧底改,1公斤/亩·米;阴雨天也可以使用;。

第四天上午:三宝维生素c全池泼洒,100克/亩·米;下午:三宝蛋氨酸碘50毫升/亩·米;饲料中停喂抗病毒中药和黄芪复合多糖,改添加抗菌肽5公斤/吨饲料中,连用三天,药饵一天一餐,最多不超过二餐;这样7天为一个疗程,此方案较适合大红鳃和其他细菌性病比较严重,鳃出血病比较轻的池塘。

注意事项:鳃出血池塘严禁乱用杀虫剂、消毒剂、换水、分塘和并塘等。

混业经营探究论文

[摘要]在中国,尽管目前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进入新千年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同业之间及三业之间的合作也是高潮迭起。银行、证券和保险同业内部及三业之间的合作形式正呈多样化及不断创新趋势,传统金融体系内三业隔离的藩篱正在打破,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动因:(一)经济学实证分析提供了支持混业经营的结论。(二)金融创新使得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界限日益模糊,分业经营的无效性问题日益突出。(三)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将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相反。(四)通过经营证券、保险业务,银行可增加利润。(五)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可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金融一体化的趋势,面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我们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探讨这种选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目前,金融界关于“混业经营”的概念界定尚未定论,但关于混业经营的框架性概念似乎已成共识。狭义上的“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广义上的理解是指银行除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外,还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份。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众多国际金融企业正在通过不断并购和资产重组,来拓展自身业务空间,增加市场份额。这一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同业自身的纵向并购,即银行与银行之间、保险与保险之间、证券与证券之间的并购;二是银行、保险与证券之间的横向并购,即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并购。

西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首推美国。近年来,由于法律、法规及监管环境逐步放宽,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导致了美国金融业并购浪潮迭起。从1992年到1997年5年期间,美国商业银行兼并与合作达2492起,总金额达2000亿美元以上;保险业合并5114起,涉及金额1100亿美元。1998年4月,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世界上业务涵盖最广的国际金融服务集团,其业务范围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等几乎所有的金融领域,成为一艘混业经营的金融“航空母舰”。

在欧洲,金融企业之间的并购近年来也已成为一种潮流。

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及趋势。

在中国,尽管目前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进入新千年以来,银行、保险、证券同业之间及三业之间的合作也是高潮迭起。2000年3月,总部设在上海的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率先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之后,上海的中外资银行竞相联手,大兴合作之风。2000年初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有关商业银行开展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后,湘财证券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了第一个股票质押贷款协议。2000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全面合作总协议,协议涉及保险代理、资金结算、证券业务、电子商务和银行卡等多项业务合作计划。同时,保险业参与证券市场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继1998年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发文,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票市场以来,1999年已有多家国内保险公司被批准可用公司资产的5%投资入市,不久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又获批准,可将入市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由5%提高到15%。另外,平安保险公司与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先后推出了连接保险,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日前推出了分红保险,这两种保险新产品都与证券市场运作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银行、证券和保险同业内部及三业之间的合作形式正呈多样化及不断创新趋势,传统金融体系内三业隔离的藩篱正在打破,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动因。

(一)经济学实证分析提供了支持混业经营的结论。

[1][2][3]。

高职专业生成机制创新探究

[摘要]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实质是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结构间的错位在就业结构上的最终反映。而其中,专业生成机制则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需予以重点探究。文章从主体、路径角度出发,构建双重“三角模型”,对专业生成机制予以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衡(1978-),男,河南浙川人,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在读博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督导室,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上海62)王琦(1963-),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浙江杭州310018)。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密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为地方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转岗能力差等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除却学生个人因素,在专业设置、调整、管理上(下文统称“专业生成”),或盲目跟随市场,争上热门专业,或脱离市场,调整淘汰“夕阳专业”不足皆是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专业生成机制的阙如。突出表现为:一,主体缺位。专业生成涉及哪些主体要素、各该发挥什么作用未能理顺。二,路径不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现实、未来需求信息,未能有效传导到高职专业生成上。高职院校或无视产业演变,缺乏调整,或无视自身办学历史,短视功利,争上热门,导致区域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盲目无序、重复同质。正是专业生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有效顺畅连接,亟待予以研讨解决。

谈高职教育专业生成机制,首先须对高等教育专业来源、内涵予以厘定,在此基础上方有助于明晰现有专业生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变革路向。

中国古代教育只有“科目”,没有“专业”。高等教育中“专业”一词,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期,“专业”在当时的解释是“一行专门职业或专长”,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从此,高校中设置专业并沿用至今。近现代西方高等教育只设“院系”,未设“专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未出现专业一词,对应出现的是“课程计划”(pro-gram),对比中外,西方国家如美国高校更为注重开设较多的课程供学生学习选择,学生会有一个主修(major),但并无全国统一规定。而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则通过发布全国统一的本科、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来规范专业名称。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设置的管辖对象也主要是专业,而不是院系。高校有权决定院系的名称和增减,但无权自行决定专业的名称和增减。

在内涵上,专业主要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其具有两重属性:一是活动属性(动态),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二是组织属性(静态),分门别类地进行这种活动的基本单位。

相对来说,本科院校更多依据学科分类,按照知识的分类逻辑,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培养学科理论型人才;高职院校则更多依据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按照能力需求逻辑,设置调整专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政府、高校、社会主体缺位,专业生成职责履行不到位。

结合高职专业生成逻辑,其要点:一是将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转换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规格;二是结合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地市、省域、大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缘优势、高校办学传统等,在专业数、专业点数、专业产业分布等方面予以规划布局。

从目前情况看,广大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吸收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共同开发、调整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换句话说,微观层面――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转换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规格,已经广受高职院校认可、践行效果较好;宏观层面――区域专业的整体规划布局,则尚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缺乏区域各类人才需求信息,二是专业生成盲目无序。可见,需尽快解决宏观层面的问题。

上述宏观层面的两点不足,前者可谓是因,后者可谓是果。社会(行业企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三方作为专业生成主体,缺乏必要充分的沟通。相关部门尽管制定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但对各类人才需求总量、人才使用规格及方向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导。如长三角地区,同样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江浙沪的侧重点各在哪里,反映在专业规划布局上应有何不同;同一省域内,以浙江为例,打造制造业、服务业强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第二、三产业相关专业上,专业设置方向上如何体现差异性,等等。再诸如专业准入、改造、退出机制,专业建设、评估机制上,相关主体缺位,职责履行不到位,自然导致专业生成盲目无序。

(二)产业演进、专业生成间信息平台搭建不足,专业生成盲目无序。

作为紧密联系并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区域地方产业转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适应这种转变的要求。目前的专业生成之路,从专业论证、专业申报和审批(1-2年)到人才培养周期(2-3年),专业调整设置与社会需求间存在3-5年的时间差。鉴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滞后性,市场人才需求的瞬息万变性,专业调整亟待处理好一对关系:适时性与前瞻性。现有专业生成模式更多是结合当下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属被动适应型,前瞻性不够,缺乏主动超前引领,未能有效对未来市场人才需求做出预判,结果便是按寅年人才需求培养卯年人才,时下热门专业成为他年冷门专业。

高职专业生成路径上的桎梏恰恰暴露出产业演进、专业生成间信息平台的缺失。广大高职院校皆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围绕新兴、重点产业领域设置调整专业,但对专业设置的区域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兼顾不够,又因缺乏专业生成相关信息平台,专业生成主体间缺乏必要充分的沟通,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必然是专业生成盲目无序,高职院校争上热门专业、区域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目前的高职专业分布看,专业数上,财经、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大类等一些办学成本较低专业分布甚广;专业点数上,亦是如此。会计、市场营销、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设置重复率极高,更有院校招生专业与设置专业比严重偏低,计划招生、实际录取、实际报到人数悬殊。由此,反映出学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后续发展能力不足也是自然的了。

综合上述分析,高职专业生成机制弊病:一方面是因为专业生成主体缺位、专业生成职责履行不到位;另一方面是专业生成信息平台搭建不足,导致专业生成盲目无序。鉴于此,高职专业生成机制变革当从主体与路径两个方面予以变革完善。

(一)主体。

主体方面,高职专业生成绝非高职院校一方单独可为,须待作为专业生成主体的社会(行业企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三方通力合作,在专业准入、专业改造、专业退出机制、专业建设、评估机制上,充分履行相应职责。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做好区域高职专业总体规划布局,搭建高职专业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人才需求信息,综合利用专业审批、经费调拨、政策扶持、信息发布、评估验收等手段调控区域高职专业布局,密切监控专业数、专业点数、专业产业分布、专业方向分布,防止专业无序趋同发展。同时结合区域重点、新兴、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区域高职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社会(行业企业)应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时将一线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信息传递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供参考决策以规划专业布局。同时,及时将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毕业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情况等信息反馈学校,以使学校了解校内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契合度,及时进行调整改革,从而形成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机制、参与专业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则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人才需求信息,加强相关专业的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办学传统优势,系统规划院校专业发展,同时结合社会(行业企业)的学生实习、就业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改革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二)路径。

路径方面,专业生成须分两个阶段――专业设置前与专业设置后,搭建信息平台。专业设置前,主要是将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供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区域专业布局规划、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决策参考;专业设置后,主要是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情况等信息反馈给学校,以使学校了解校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契合度,及时作出专业调整改革。

专业设置前的人才需求信息,既关涉区域全局专业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又牵涉一所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规划的合理性,信息传递之价值由此得以彰显。究竟传递什么样的人才需求信息,如何避免人才需求信息在转化为专业生成信息时,前瞻不够,规划意义不强,是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对该问题的思考,也是对当前专业生成中,短视功利,争上热门,专业同质化问题的直面回应。

1.产业链――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载体。产业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人才结构也同时制约着产业结构。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体现在四个方面: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专业结构与产业转移(转出、转入)、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集聚、扩散)、专业结构与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间的互动。而产业链正是产业演进变革的直接体现,产业链即是以“一业为主”,由市场组织、政府机构和众多企业共生于集聚环境中相互依存、互为作用,不断衍生新的产品或服务,不断衍生和追加价值活动所构成的链式生产(服务)形式。

以动漫产业为例,其绝非只是制作动画片或是出版漫画书,而是涉及影视动漫制作及电视传媒行业,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互联网互动娱乐领域,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无线娱乐领域,漫画制作、动画制作、广告传播等商业制作领域,虚拟仿真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领域等,衍生产品包括电影、电视、音像、出版、广告、旅游、教育、食品、服装、文具、玩具、通讯、网络、数字娱乐及相关附属产品,覆盖面广大,涵盖内容生产、发布渠道、技术支持等多层面的庞大产业链。为此,学校不能仅是培养“只会画故事,不会说故事”的“画工型”人才,而应综合考虑学校总体专业结构、相关专业群支撑,调整设置专业,围绕故事原创、动画制作、游戏制作开发、数字技术、软件开发、产品设计、动画游戏营销等链条,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动漫人才。

可以说,按照产业链来系统调研人才需求,进而设计规划专业生成,有效地解决了以往专业生成模式中动态性不足的`问题,自然顺应解决了专业生成静态短视的问题。又因按产业链来规划专业生成,本身就蕴涵着对区域地方产业的全局性统筹考虑,专业生成规划性不强的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那么高职院校在专业生成中,针对自身办学情况结合度不高的问题,如何解决?结合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缺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区域专业生成规划指导,导致高职院校专业生成盲目冲动、无序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职院校专业生成思路的偏差、生成策略的匮乏。

2.专业方向――专业培育功能,专业群――专业支撑作用。新专业的设立,需考虑专业支撑。是否有相关专业的办学历史积淀,是否在专业背景、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场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能为新专业的发展提供雄厚坚实的基础。结合上文对专业历史演变、内涵概念及产业链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等探讨,笔者建议专业生成需扭转过去仅仅瞄准市场需求的单一视角取向,而应将视角转向专业方向、专业群上。

专业在中国有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管辖对象的单位属性,但其本质属性更着重体现在高深知识教与学的活动属性上。在西方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中,这一点表现更为明确,关注的是开设品种繁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而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后劲。由此带来的启示是,高职专业生成可否从关注专业到关注专业方向。相同专业名称,但却有不同专业方向,体现了专业建设侧重点的不同,如会计专业,方向可在税务会计、银行会计、工业会计等。专业方向,体现了学校不同的专业建设侧重,避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又因其直接面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外部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反应更为敏捷,自然可以作为新专业萌发培育的种子,发挥试误、培育功效,从而为新专业设立积累摸索经验,即便不合适,也降低了因盲目上新专业而带来的沉重淘汰成本。

专业群则直接为新专业的发育提供了专业背景、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实训基地等发展支撑。结合前文对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分析,按照产业链的生成逻辑,分析产业上、下游有关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联结次序,系统规划布局专业群的结构及其演变,则无疑对新专业的孕育大有裨益。同时,结合产业链提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按照专业群、专业方向来充实专业人才培养,而不是仅仅围绕一个行业、一种产品、一项服务,则无疑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就业、转岗能力,增强其可持续发展后劲。此种专业生成方式,一方面依托产业链发展,紧跟外部产业演变,保障了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另一方面,也依托了内部专业群的自然演化,有效结合了高职院校办学实际。此种“外发内生型”专业生成模式,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内、外部规律结合的特点,既适应了社会需求,又按照教育的自身内在逻辑规律办学。

结合专业群的分析,针对专业生成策略,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需对专业群内专业结构进行分析,具体可结合“波士顿矩阵法”,根据“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将现有专业分为四种类型:明星产品、幼童(问号)产品、金牛产品、瘦狗产品(如图1所示)。

对于明星产品,其市场增长率和相对竞争地位较高,相应策略是增加投入,支持其迅速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竞争地位。幼童产品,市场增长率较高,但目前所拥有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有较好的前景,但高增长要求高投入,较低的市场占有率,又只能带来少量的回报。策略是或追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使其转化为明星产品,或选择放弃。金牛产品,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相对竞争地位强,但市场增长率低,前景不好。可采取收获策略,不宜增大投资,而应将其作为回收资金,支持明星产品的后盾。瘦狗产品,市场增长率及占有率均较低,属不景气专业,应采取缩小规模、放弃策略。通过该四象限法的分析,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了解专业结构现状,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进而有效、合理地分配专业发展资源。在专业生成结构调整中,不是在专业发展到了“瘦狗”阶段才考虑如何撤退,而应在“金牛”阶段时就考虑如何使专业演变造成的损失最小而收益最大。

3.岗位适应――专业生成现时、反馈控制。如果说专业设置前,主要是将外部人才需求信息转化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信息,供规划布局之用,发挥前馈控制作用的话,专业设置后则重在通过社会(行业企业)及时反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适应情况,使学校了解校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契合度,以便适时调整完善,从而发挥现时控制、反馈控制作用。具体需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度,形成社会(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可吸收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共同开发、调整专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设计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走访行业企业,了解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以及时调整完善。

(三)模型。

结合以上在主体、路径两个层面的分析,笔者尝试构建高职专业生成双重三角模型。第一重三角,从主体角度出发,依据专业生成职责履行,构成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角。第二重三角,从路径角度出发,依据专业生成信息传递渠道,构成产业链、岗位适应情况、专业群(专业方向)三角。其中,产业链、岗位适应情况,体现了外在控制的两个渠道,其一为新专业设立前,外部产业演进人才需求方面的前馈信息,其二为新专业设立后,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情况适时信息、反馈信息。而专业群(专业方向)一角则体现了高职院校根据前馈信息、适时信息、反馈信息,依托专业群(专业方向)所做出的内在控制。具体高职专业生成模型见文末图2。由此,形成了多方参与、内外兼顾、全程调控的专业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l.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