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杨桃课文(专业20篇)

小学语文杨桃课文(专业20篇)

作者:文锋 小学语文杨桃课文(专业20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方式和技巧。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彩片段,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蓝鲸》(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蓝鲸的形体特征及行动,呼吸、吃食等方面的生活习性。文章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四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二、三自然段重点写了蓝鲸的形体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书,圈出描写鲸很大的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1)蓝鲸的体长可达()多米,体重有()多吨,相当于()头黄牛的重量。鲸须有()米多长。它每天要吃()吨饭,每顿竞能吃下()吨鱼虾。(列举数据)。

这些数据说明蓝鲸很___________。

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蓝鲸很_________。

通过读、圈、填,让学生体会初步认识举数据这种说明方法,更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蓝鲸确实很大。

二、比一比。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不仅介绍了蓝鲸大,还介绍了蓝鲸行动、呼吸等生活习性。在列举数据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切实体会蓝鲸行动、呼吸、拉力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的句子有:

1、蓝鲸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作比较)。

2、一头蓝鲸相当于300头黄牛的重量。(作比较)。

3、一头蓝鲸的拉力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作比较)。

4、3米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打比方)。

5、远远望去,水柱宛如一股喷泉。(打比方)。

怎么体会呢?就是抓住比较的事物,将两者深入地比一比。如第一句可设计如下比法:

a、这句话拿()和()作比较。

b、估算一下十几个成年人睡觉得要多大的地方?

c、闭起眼睛,想像一下蓝鲸的嘴巴就有多少大。

d、这一句话说明蓝鲸__________。

e、再读一读句子,要读出这种感觉,这种特点。

剩下几句可在上述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比较体会。在比一比中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获得感性的体验。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三、演一演。

演示,一个解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四、拓一拓。

学完了二、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再回到课题上。让学生看着课题说一说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关于蓝鲸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把刚才学得的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成块,并通过学生自主发言练习说话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投影片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赛马》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2、孩子们,为了更好的读懂课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语。

词语:课前我已经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完成的很棒,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词语中,用你们最美的声音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吧,每个词两遍。你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三、再读释疑,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释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己再次读一读课文。)。

靡,势如破竹),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严严实实,所以,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他的邻国(齐国)求救。齐国会帮助赵国吗?为什么?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我们再来看看地形图,或许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齐国会出兵帮助赵国了。请看这是赵国与齐国相邻,如果魏国占领了赵国,那魏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可能就是(齐国),所以可以说齐国既是为了帮助齐国,更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课件出示)孩子们,刚才我们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请用双竖线做好标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并记在文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钟)。

(2)故事经过:齐国是怎样救赵国的呢?这是故事的(经过)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在写作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怎样描写?(详细)现在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完成课后第二题,并按照提示用双竖线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田忌和孙膑先根据战势商议好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却直奔大梁,逼得庞涓只能放弃攻打邯郸,回护大梁。(交流)(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9----12佯攻襄凌、围魏救赵)(10分钟)。

a、第二部分,齐国派谁出兵帮助赵国呢?起初他们各自是怎样打算的?他们最终商议,直接攻打哪里?孙膑是怎样说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3---8)你们小组合作完成得不错,我想再请一个小组为我们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一过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这部分内容。(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怎样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么意思?虚张声势的进攻。而齐军主力却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9---12)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3)故事结果: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请快速浏览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并归纳它的主要内容。(魏军感到桂凌时,进入齐军埋伏圈,庞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简单的话就概括为: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本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有哪几个国家,(魏、赵、齐),谁攻打谁(魏国攻打赵国),魏国派出的是谁去攻打(魏国将军庞涓),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得个严严实实,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田、孙商议,在佯攻襄凌的同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魏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时,在桂凌设伏,齐军大胜。

四、抓住重点,复述故事:(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场战争,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回忆复述故事的方法。

(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

(3)主要内容复述略详,次要内容简单带过。

2、请生复述。

五、积累词语,结束新课。

(孩子们:通过复述故事我们知道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最后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了呢?让我们下次课再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吧!)。

作业(4分钟)。

摘抄本课的四字语。(完成课后选做题)。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二、游戏导入。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夜晚――白昼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对话平台

一、自学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二、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三、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芬芳”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得好的班级评选“今日之星”。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二、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

(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书写

学习剩下的几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托、摸),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并按照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写法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3、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评价。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这组课文有四篇:

一、《天火之谜》

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三、《诺贝尔》

四、《滴水穿石启示》

应当说这个主题单元,主题清楚,那就是“百折不挠――讴歌了一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伟大人群像”。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熟,尤其是教法、学法、形式多样,具体来说:

2、两次撰写《国榷》的对比。

3、谈迁在《国榷》一书完成后与失窃后心情的对比。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交流搜集的资料,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打垮的人。

(苏教版教材:写字、写话、批注)

说话练习

个人由此联想到:

既然这组课文讴歌了一组伟大人群像,怎样讴歌?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位成功人士,肯定有许多“相关数据”。这一组课文有直接写,也有间接写的许多数据。我想这是我们研读教材应该关注的事,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数据?因为这是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为看似简单的数据,其实背后的世界是相当丰富的.。这也许就是这一类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我想苏教版教材编写者在这此类型教材的编写上,肯定启动了这一重要思维。

这节,有两个数据只要我们关注了,了解了,这一课的教学自然也变得简单了,那就是“500万、500多万”。看似重复,其实一点也不重复的数据,因为两个数据的内涵不一样的。

这一点上,孙老师似乎强调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纠正平时标点符号使用和书写中的不规范行为。

2、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3、掌握易错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

六种符号的用法。

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生字格磁贴。

一、设疑,引入标点符号。

1、课件出示一段乱用标点的话,学生默读,说感受。

今天放学一回到家妈妈就走上来和小明聊天妈妈问小明昨天的语文测试考了多少分我考了90分全班第二呢小明骄傲地说儿子真棒妈妈摸着小明的头说不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哦。

2、引入郭沫若的话,学生读。

3、不管是从生活经验中还是大文豪的话中,我们都能感觉到标点符号在我们表达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标点符号,一起去感受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所蕴藏的无穷奥妙!

4、学生读课题:标点符号。

二、练写,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1、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指名6名同学上台书写。

2、全班交流、评价,明确不同标点在田字格的位置。

(1)逗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2)句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3)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4)感叹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5)冒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6)引号(“”)前后引号各占一格,前引号写在右半格,后引号写在左半格。

过渡:对于标点符号,我们不仅要认识它,能正确地书写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使用它。下面,我们就以“过关”的形式去检查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三、练讲,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四、读记儿歌,牢记标点符号。

五、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桥课文教案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收集洪水爆发的场面,制作课件。

一、课前谈话。看到同学们这么精神抖擞,相信大家一定准备好了,可以上课了吗?

二、交流预习: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读课文,你都有那些收获?)生:自主交流。

2.会读书,已经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没读懂的问题吗?生:质疑。

预想:课文明明是写老汉,为什么却以“桥”为题?

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小伙子为什么先“瞪”而后由“推”?

白茫茫?

为什么直到最后才揭示人物关系?

……。

真好!学贵有疑,听了你们的问题,老师不得不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会读书,确实会读书。刚才有同学们提到,课文明明是写老汉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桥呢?这个问题,老师想先听听你们的想法。生:(板书:逃生桥)。

师:全村的乡亲都是从这座桥逃生的,这座桥救了乡亲们的命,它是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乡亲们心中,这桥的分量是相当重的。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出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生:桥窄,不结实。

就是这座窄窄的木桥,在山洪突然来袭时,成了全村人唯一的逃命桥。

同学们,没有这座窄窄的木桥,全村一百多人将难以死里逃生,但是仅仅有了这座桥,全村一百多人就一定能够顺利地逃生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6自然段,想一想,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三、品读感悟。

(一)情势危急。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也进行了一定的交流。现在,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交流。生:我们认为,仅有桥,乡亲们还不能顺利逃生。

因为(情势危急,人又多又乱)1.情势危急,你怎么感受到的?

思路一:洪水来势迅猛,引出细细品读描写洪水的句子。

好一个来势迅猛,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才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把描写暴雨和洪水的句子读出来。

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进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同学们都来读读这些句子,试着把暴雨、山洪的来势之凶通过读表现出来。可以选择你最有感觉的句子来读。

生选择性朗读。

读得再有力些!(生齐读)。

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生齐读)看,语句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谁再来读自己有感觉的句子。

句2.生读:能感受到洪水来势迅猛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同学们看,(课件)来势汹汹的洪水向村庄狂奔而来,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响。什么感觉?把这种感觉放进句子中再读。

生齐读。

句4.生读:洪水在狞笑,我们仿佛看到了它狰狞地面目。

同学们,你发现了吗?作者在描写洪水时,除了语言简短有力之外,都使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是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洪水如猛兽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村庄,死亡正在向人们一步步逼近。

2.人群慌乱。

出示3、4、5、6自然段,指名读。小结: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试想,这座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能承载得了一百多人地拥挤踩踏,我们不得不说这座唯一的逃生桥此时此刻又成了一座危桥。(板书:危桥)。

(二)感悟形象。

1.人们能死里逃生,仅仅有这座桥够吗?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地作用?(板书:老汉)。

你们知道他的名字吗?但是,我们知道他的身份,你知道吗?(党支部书记)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汉,他又是怎么指挥村民跨过这座窄木桥顺利逃生的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出示:我们看到一个的老汉。3.全班交流。

同学们读书有法,能边读边画,边读边思,小组内的交流也很积极,现在,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和其他小组交流。

第一小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

句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生:洪水突如其来,村民们都你拥我挤、跑、疯了似的、乱哄哄的,而老汉却站着、不说话、盯着,他象一座山一样镇定。

师:对比阅读,能把老汉和村民的表现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临危不乱、镇定如山的形象。

生:(严厉、严肃、冷静、镇定)。

师:这目光就像大山一样沉着镇定!让我们沉着镇定地读这段话。关于老汉的外贸描写只有一个词是(生齐:清瘦)。

老汉没有我们想象的健壮、高大,他只是一个清瘦的老人,这里却说他像一座山,这是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生:镇定如山。

师:老汉形象上像山一样镇定。

生:人们都拥戴他,他是人们的靠山。人们看到他就看到了希望。

师:他怎么就成了人们的靠山了呢?想象一下:老汉平时是应该怎么对待村民的?

生:

师:怪不得老汉能得到全村人地拥戴呢?这样的人怎能不得到别人的拥戴呢?同学们,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老汉确实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人?出示句子: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生:

师:真会读书。乱哄哄急于逃命的村民见到老汉能停住脚,在得到老汉的指令后立即行动,很快排成队,依次奔上木桥。可见,老汉在人们心目中地地位。

让我们都来听一听老汉沙哑的喊话。(指名读)。

师:此时,你面对地可是一百多号疯了似的乱哄哄地人,你该怎样喊,要让每个人都能听见。(生再读)。

师:要坚定有力,老人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是这个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有力。

齐读。

师:党员排在后边,排在前面的是谁?老汉心中,村民的生命是排在第一位的。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一个怎样的老汉,哪个组汇报?第二组:爱民如子、大公无私。

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生:老汉从队伍里就出来的小伙子是他的儿子。

生:(凶)师:怎么凶?

冲上前,速度快,毫不犹豫。揪:什么意思,换成拉、拽可以吗?

爱村民胜过爱儿子。

生:爱。

让我们用一名老共产党员地口气读这段话。(你来)让我们用老父亲的语气再读这段话。(你来)让我们一起用老父亲的语气齐读:

师:我听出来了,老汉多么自责,多么愧疚,多么心痛啊!他多想上去救儿子,然而,还没等他喊出声,无情的洪水也将他吞没了。水面上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位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这就是作者目的所在、用意所在。最后揭示人物关系,让人恍然大悟,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一起读,(配乐读)同学们,英雄远去,如果你是前来祭奠中的一员,你最想说什么?(拿起你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告慰吧!

这座桥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这正是课文以“桥”作为题目的深刻内含。(让我们永远记住它——(桥)。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参上的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要自己去读去悟才行。《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加上试讲一共讲了三遍,感觉每一次讲完以后,都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讲越觉得课文有的可讲。

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文是根据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通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说明了人们对小鸟的关爱,表现了人与鸟的友好相处。课文人和喜鹊两条线展开,感人而有趣。重、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篇。

1、了解小喜鹊有两个家的原因,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2、通过句子比较,体会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喜鹊的两个家展开教学,重点体会郭奶奶一家对小喜鹊的关怀备至和小喜鹊对郭奶奶一家的亲密,也就是重点学习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则以读代讲。

第二次试讲,感觉过程比较顺畅。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到位,情感体验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经过试讲对这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重点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长的。最后,还是决定抓住重点来学习。

在我班讲的时候,感觉较好地实现了我对这一课的设想,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是比较准确、到位。有了一定层次的情感体验。但当马老师说课时,我感觉到马老师对这一课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喜鹊对人的报恩,是我没有体会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鹊对人的亲密。虽意思接近,但不够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要把握学情。在最后回答为什么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时学生有的答道篇:因为小喜鹊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说:因为小喜鹊已把自己当成了郭奶奶的女儿。学生真正是以一颗童心,将小喜鹊当成人来看待,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却并没有。这一点是我应该向学生学习的。如果我事先对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点拨,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在课上的情感体现。工具性则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觉在这一课我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还是比较好的,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对于马老师讲的迂回方法和训练的展开要体现层次,感触颇深。如:在体会关怀备至一词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先说说关怀备至的意思,再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其实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再体会关怀备至的意思。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就给了学生一个台阶,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学生发挥不是太好。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妈妈上班去,下班回来的时候,自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再来进行口语交际,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其中一个环节,对课题提问。马老师认为不太合适,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细品起来感觉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我们通常会把学习生字放到第一课时,讲读课文放到第二课时。这样一来到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就减弱了许多,也就会有个别学生有在学习课文时往后翻看后面的课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认读字。那么对于一些生字较少、文从字顺的课文,就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讲读课文再处理生字。

通过这一课,收获很多。今后,还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实各个训练点的时候,还要更好地给学生搭好阶梯,要有层次。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铺垫。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师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

1、南极的天气怎样?

2、探险队在南极洲遇到了什么困难?

3、火有什么作用?

4、一名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其结果如何?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南极的天气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得?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探险队在南极洲遇到了什么困难?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火的重要性,火有什么作用?

4、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小学三年级语文《画杨桃》教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谁愿意向困难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难读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你来,(第2段)真不错!

你来读,(第1段)你把藏在这段话里的生字读得多正确呀!

你来读,读得一字不差,真了不起!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时间内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那么,这节图画课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你来,你来,你来。

4、看来,图画课上的嘲笑声、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老师的教诲都是因为我那幅画得象五角星的杨桃图而引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堂图画课,目睹我的那幅杨桃图。

1、自由读读第2小节,想想:在课堂上,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划出句子多读几遍。(生读书动笔)你来读,课件出示:

(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你说,你从“认认真真”这个词上发现他画得很认真,很仔细。请你把那份认真读出来。

你来,噢,原来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老老实实地遵从了父亲的叮嘱。

(2)(课件出示)读读这位父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你读懂了“想当然”。对呀,还是在那个前排靠边的座位,如果我想当然地去画,也许会把杨桃画成什么样呢?你来,你来,你来。

对,不管是把它画成苹果,画成香蕉,画成平时最常见的那样,结果都——“画走了样”。

所以,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

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3)你还从哪些地方发现了“我”的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

你来,你可真会读书!你发现了“我”老老实实地在座位上观察。

课件出示:

自己读读这句话,你怎么发现“我”的老老实实的?

你来,原来他将眼前的杨桃和平时的杨桃进行了——对比。

还有什么发现?

你在从小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听着你的理解,你仿佛同作者感同身受!真高明!(师走到前排靠边的位置)是不是这样的座位?现在就让坐在这里的同学 “现身说法”。(示意一同学起立)。

还有谁想读?你来,(请同样坐在前排靠边位置的同学再读句子)。

我似乎听到了小作者的心声了。假如你就是这位小作者,此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我该不该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心中升起一种疑惑。

2、你说,正是父亲经常叮嘱我的话使我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让我们再来读读父亲的话。

(课件出示)齐读:

就是这样,我老老实实地听从父亲的教诲,在座位上看到杨桃像五角星,我就老老实实地画出了——五角星。

把自己对“老老实实”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课件出示)。

你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老老实实作画的孩子。

你读,从你的脸上我感受到了一份如此坚定的“老老实实”。我坚持着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换种说法就是——实事求是。

师板书:实事求是(生齐读)。

把那种自信、满意读出来。你读,多自信的孩子!你来,大家一起来。

1、师: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我的这幅画的呢?自己读读下面两则对话,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生读对话思考)。

你来,噢,你发现了,第一则后面是个感叹号,感叹号的语气是很肯定的。那第二则呢?

(2)同学们从这两则对话的字面上发现得不仅多,而且很有价值,我知道你们都在思考,文章的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品出来的。

那么,该怎么把自己的发现读出来呢?自己联系上下文读读2-18小节想一想,怎么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呢?自己有收获了,就和同桌一同分享,合作读一读。

2、(课件出示第一则对话)。

(1)哪对同桌愿意第一个尝试?你们吧。

你为什么这么读?噢他画错了,杨桃怎么可能是五角星呢!

请你们读(另一同桌对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大声呢?

噢,杨桃根本不可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知道,大家的回答是异口同声的,

请你们吧,为什么你的语气中还带有笑意?同学们觉得很好笑,竟然有人这么画杨桃,太不可思议了。同学们会怎样地笑呢?你说,你说,你说。

(2)就带着这种讥讽的笑、轻蔑的笑、讽刺的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话,(师生对读)从你们异口同声的话语中、从课堂上传出的嘻嘻的笑声中,我听出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嘲笑。

3、(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这则对话呢?又该怎么读?哪对同桌想试一试。

你们来,为什么你读得如此吞吞吐吐?噢,原来这里有很多省略号,

你们来,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能联系上下文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真了不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聚集目光的力量,注视着我这里。此时我就是文中的那位老师,我把杨桃的一端正对着大家,(现场演示、慢慢移动让全班同学都体验这个角度)看,你看到了什么?你可以放声地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5、现在,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学生动笔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很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吧!请鼓起自己的的耳朵用心地倾听,别人的理解可能就是自己不曾想到过的。

(1)你读。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了。

你说。你真会学以致用,用省略号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了。你说。我知道你已经学会去评价别人的画了。

(2)请你再说。从你的感悟中,我发现你对父亲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课件再次出示父亲的话)一起读。

从这以后,我们不需要父亲经常的叮嘱了,我们已经将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自信的说出这句话:(课件出示)。

10、父亲就是在教导我们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听着你们用真情写下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愧疚!就把这份愧疚送到这则对话中说出来吧!(课件出示第二则对话)。

孩子,现在的杨桃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那么,它像什么?

听着这些充满愧疚的回答,看着你们充满愧疚的脸庞,我知道你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对照板书)因为你们已经学会如何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的画。

画杨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只要用心地去品,还能品出更多的味来!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老师是怎样引导同学们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别人的画的? 通过下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实事求是”有更深的理解。

作业:预习“画杨桃”下节课的内容。

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写、查、想,做卡片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熟悉、教诲”8个词语,会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通过自身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体会其中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理,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4、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实物——杨桃,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由于所坐位置的不同,观察到的杨桃形状也不一样,使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引导初读、自学感知。

1、师生拟定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顺序,阅读前请同学想一想,初读时你要做哪些事情?(工同完善自学提纲)。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难写的写一写,还可以制作生活卡片,个别不理解的新词,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2、组织学生按“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对有需要的同学适当指导。

3、反馈交流。

(1)汇报用哪些好办法学会词。

(2)展示学生制作的部分生字卡片,并将有创意的卡片收入班级的“资料库”。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控制学习顺序,强化了学生的全体意识)。

第二课时。

(一)学生确定学习内容。

(二)指导细读,感悟语气。

1、探究。

(1)默读研讨。在“我”画出杨桃以后,老师和同学各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指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交流,从“不像”….“不….像”。“像五角星”等词语中体会学生态度的变化,“从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中,体会老师神情的变化,感悟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从老师最后一段话中悟情悟理,受到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受到诲人不倦的真情感染。

(2)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示两个杨桃的侧面图(即五角星形),然后将其中一个杨桃慢慢旋转,形成教材插图中的图像。直观演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悟到“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这一道理,受到实事求是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精读。

(1)自由练读对话,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使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老师教育学生严中有爱,情深义重。

(2)小组内研读。

(3)评读。

(4)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3、比读。

(1)引导学生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所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仔细比较。

诱导:两段放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用“不要…….要….”、“不像…….而像……”这样的句式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感受,多元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与态度。

(三)倡导诵读,积累语言。

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两段,也选择自己体会深刻的语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四)总结评价。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从思想认识、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满意吗?哪些方面需要调整。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生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五)知识迁移。

1、谈谈学习,生活中一些类似“画杨桃”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课后,指导学生用搜集来的事例,集体创办“求实班报”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小学语文课文丰碑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老师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

喜滋滋地送给了。

邻居家的盲婆婆。

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在我上学的时候,

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

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

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婆婆,婆婆,

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您听,它唱得多好,

咯咯,咯咯,咯咯……。

小学语文《画杨桃》说课稿

《画杨桃》是人教版二年级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老师的教诲使“我”终身难忘。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倒”。

2、能积累“靠、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3、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按“看看—找找—读读—说说”的步骤进行探究。即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

在理解重点的教学中,我想先运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再用实物吸引学生感官,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间自由的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道理。

对于难点,我想先采用小组讨论、逐句分析的方法找出每句中的关键词,再反复朗读,联系实际来加以突破。

学生活动过程设想在分析重点段落时,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配以自由读、分角色读等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感悟一下课文。在理解老师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时,可以自由的讨论研究,再加上刚才现场观察的感悟概括而出。

这篇课文我分为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激趣导入——识记生字——整体把握——深入讲解——拓展交流”五个环节进行讲解。第一课时负责前面的三个环节,第二课时需要复习回顾再完成后两个环节。

2.识记生字。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布朗读任务。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比如组词造句、寻找形近字、比赛认读等。对于较难的字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书写,教师巡视,并对写得较好的同学提出表扬。

4.深入讲解。逐段讲解。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回答自然段的内容、“我”画杨桃的过程、态度,画出杨桃画成了什么,为什么画成这样?帮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多媒体展示出杨桃的不同角度图片,请同学们再次观察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角度看的杨桃东西也不同。抛出质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步步地往下深入学习。同学们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后来怎么样了?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这种变化。引出角度不同样子不同的道理。指导学习朗读同学们的语气,强化一开始同学们嘲笑“我”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体会这中羞耻的感觉,读出这种反差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这种情绪,另一方面将同学带入到课文中,体会到老师这样做的教育目的。指导学生朗读老师说的话,表现出老师耐心的态度和谈心式的教育方法。

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对最后一段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模拟设问,比如当别人的看法和想法与自己不一样时应该怎么做?深化主题主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道理带入生活中去。

5.拓展交流。和同学一起完成课文后边的题目。鼓励大家互相评价,指出优点。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说说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行动。

起因: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经过:同学们嘲笑,老师神情严肃角度不同,样子不同。

结果:终生难忘。

不要……要……,要……要……。

这篇课文篇幅较前面较长,所以我采用很简练的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大概思路。让学生明白,无论课文长或者短,我们都可以通过正确方法将之精炼简化。

《画杨桃》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的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

翠鸟。

挑山工。

沟桥的狮子。

琥珀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改,就改,《咱家还缺啥》?

蟋蟀的家。

毕昇。

打碗碗花。

我的父亲李。

大钊。

吃墨水。

铁牛。

骆驼和羊。

金色的鱼钩。

让我们荡起双桨。

倔强的小红军。

马踏飞燕。

珍贵的教科书。

曹冲称象。

我家的猫。

1,乌鸦喝水...呵呵..好经典.2,落花生。

3,完璧归赵....4,景阳冈...嘿嘿。

那时候老师也没有说过老虎是保护动物来着....5,这个叫什么?不记得了...大概是讲美术课画杨桃,不同角度观察,画出来的画不同...6,皇帝的新装...现在想想..这样的故事似乎一直在上演...7,猴子捞月...8,老版喜洋洋与灰太狼....哈哈..9,小壁虎找尾巴....10,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嘿嘿.....现在还能背..11,骆驼和羊...还记得寓意: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道理。不能因为各自的高矮,而相互歧视。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因为自己能做某种事情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自己不能做某种事情而垂头丧气。

19,难忘的泼水节?是讲周总理的哦...20,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她长得俊不俊。”一会儿把姑娘领来了。

西门豹一看女孩子满脸泪水,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到河里对河伯说一声,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送去。”

说完,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让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将她一徒弟投进河里。等了一会儿,又将她另一徒弟投进河里...21,少年闰土...嘿嘿..22,丰碑...军需处长——长征不怕远征难!

33,挑山工...34,珍贵的教科书..小时候特别感动,非常热爱教科书!

小学语文说课稿《画杨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画杨桃》。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画杨桃》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为领会编者意图,达到应有效果,根据课标的三个维度、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及本课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语。

2.能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角色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

3.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涵的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实事求是。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我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策略,以“读悟结合法”为主,情景教学法、信息收集法为辅,优化结合,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本节课我将重点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和“朗读感悟法”。

1、主动学习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为落实教学目标和体现教学理念,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1、谈话引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3、精读课文,积淀语感。4、回归整体,进行总结。

(一)、导入部分。

主要是简单介绍杨桃,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杨桃的图片。然后出示课文标题“画杨桃”,并且让学生就标题展开联想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杨桃画得怎样?”等等,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炼。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带着教师提炼的问题默读课文一遍,并圈出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让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问题,选派小组代表在班级内交流答案,然后教师对问题进行点拨与总结,接着出示生字词“叮嘱、审视、轮流、和颜悦色、教诲、一生受用”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

(三)、精读课文,积淀语感。

讨论问题,全班交流、反馈:(层层递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1、引导理解“教诲、叮嘱、审视、半晌、和颜悦色、一生受用”等词的含义,并回归原文进行深入理解。

2、父亲叮嘱我什么,老师讲的话具体指什么?

3、画杨桃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我要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4、父亲的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有感情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1、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就必须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的熏陶。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大概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回归整体,进行总结。

总结全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待学生交流完后,在适时总结学法并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在诵读中感受父亲的话,激起学生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心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精简,重点突出。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总之,以上设计我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设计总体上体现“实”字,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体现“精”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真”字,将扎实的语言训练和“个体价值的体现”结合起来。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语文课文《画杨桃》教案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2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三年级语文《画杨桃》课文及教案

杨桃这种水果,对于北方学生来说是不常见的。简单的了解一些它的特点是必要的。所以在课的伊始,我和同学们走近了杨桃。大家七嘴巴舌地汇报着,议论着,随后课件的出示更是揭开了这层层迷团。唯一遗憾的就是不能亲口尝尝了。这样一来,大家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不过,课文题眼已明确指出了“画”杨桃。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透彻地了解文章中反映出的人物思想变化呢?鉴于此,我改变了原来让同学们“读透教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想把一个东西画下来,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但都最后一致认为:首先要做到细致观察。其次,根据自己所处的角度,实事求是地画。最后还应该注意有认真的态度。我又提出了个问题:“当一幅画摆在你面前时,应该怎样去评价呢?”这回,大多数同学沉思片刻后回答到:从作者的角度去审视。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提出问题,取长补短。

课堂进行到此,我觉得让同学们去理解文中那些开始嘲笑别人,后来觉得不好意思的做法,应该是容易多了。而且当他们用正确的观点接触这类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象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一样,不分缘由,轻易的去下定论。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又使得课文内容易于接近。老师讲起来轻松了许多,学生学起来,陌生的课文亲切了许多。实践证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有利于他们掌握文章的脉络。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

摘要: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文字与图片的阅读过程中,对生?拥牟逋急硐殖龈?为强烈的探知兴趣。从小学教材的编写体例看,基本教材的每篇文章均附有插图。这些插图的内容设计与遴选混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认识水平,有效使用课文插图,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课文插图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课文每一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紧扣课文内容,色彩鲜艳、生动有趣,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插图往往被忽略或轻易带过,未能发挥其就有的作用。

插图的功能一般可分装饰功能、解释功能和促进功能。可以说,所有课文插图都兼具此三项功能,只是对某一幅具体的插图来讲,功能会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还应研究图文关系,准确地把握图文设置的目的和作用,找准插图使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就这一问题,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有效使用插图,促进文本消化。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要想把课文插图“盘活”,最基础性的是要让小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外,更须要教会他们进行观察的方法。比如:对于景物图观察,应当讲求一定的顺序;对于人物图观察,关键在于看清楚图上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做些什么。以《珍珠鸟》教学为例。课文通过描写“我”与珍珠鸟亲近和交往的过程,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课文插图与文本语言相互映衬着,如“吊兰覆盖鸟笼”、“雏儿”长相,还有“小鸟趴肩熟睡”等。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图文对应的地方;接着让学生们在图文互动中,在品词析句和实际想象中,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生怕惊动小鸟?描写雏儿绕着笔尖蹦来蹦去等动作,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问题;然后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相互之间“谈一谈、议一议”;最后,在集体范围内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和提炼。如果把插图观察说成是在用眼睛寻找形象性线索的话,那么课文阅读则是在用内心来寻找隐匿性线索。图文结合,其实就相当于这两种“寻找”方法同时共用,我们就会从“盘活插图、消化文本”中攫取“1+12”的实质性效益。

二、有效使用插图,促进想象思维。

在指导图文互动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不但学习兴趣很高,而且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有时竟然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在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中。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小学生在课文学习时,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凭借鲜明生动的插图艺术,能够初步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再造想象力,更加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那么,是否可以让小学生为课文配图呢?以《赤壁之战》教学为例。第一课时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认知和绘画能力为课文配上插图。这毕竟是一种尝试嘛,所以原本也就没有太高的期望。可是,上第二课时前的作业检查让笔者大为吃惊,同时也兴奋不已。学生们那一幅幅课文配图虽然显得有些稚嫩,却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结合相当紧密!譬如:“赤壁驻军图”“黄盖献计图”“黄盖诈降图”“乘风前进图”“火烧曹营图”“曹军大败图”等,(这些图名为笔者所添加或修正)简直就是课文内容的生动缩写和简单再现。其中“驻军图”上展现了曹吴两军隔江而对、互有戒备的样子;“诈降图”中的小船上,外面扎着芦苇人,船舱里还藏有火硝、硫磺等爆炸物等。不难想象――这是咀嚼课文、形象揣摩、主题意会的结果,更是一种再造想象的结果。

三、有效使用插图,促进人文情怀。

有人如是说道:“语文是一个工具,不过与锄头、刨子那些工具不同,语文这个工具本身长着好些东西„„语文和思想始终长在一起,这就是‘文道统一’。”这种“特殊工具论”与新课标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指导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图文互动形式,以独特的美感优势,更好凸显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充满了各种情趣的插图,蕴含着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再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在“走入文本、走向作者”中引发思想渗透,获取情感共鸣,从而逐步唤起他们对美的内在追求。以《游园不值》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借助文中插图,结合对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充分发挥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绘就了一幅幅各有特色的“红杏出墙”图。再如:志南《绝句》中的“杏花雨”和“杨柳风”;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中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等等,诚可谓“诗中有画,如在眼前”。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帮助学生实现“图文互动”的优质资源,以更好地培养他们“发现、感悟、创造”的审美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仅次于文章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插图可以更好地凸显出文章的主体内容,生动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有利的知识并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章与图片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锻炼他们的想象与创新能力。有效使用课文插图,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