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19篇)

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19篇)

作者:灵魂曲

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教师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得到的肯定和鼓励,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信心和动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3、怎么不拍了?每只兔子分几个?那半个能用掌声表示吗?那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那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同桌合作学习活动,学会合作,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3、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出示自学指导。

1、仔细观察例1,然后用圆形纸片折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怎样用圆形纸片表示出1/3?

3、想一想:用正方形纸片能表示出?吗?如果能,该怎样表示?

4、为什么正方形和圆形都可以用?来表示?

四、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1、同桌合作。

五、检查自学效果,教师给予适宜点拨。

(一)认识1/2。

1、折好了吗?那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折的?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折?

2、对了,像这样把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呢就是这个圆片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2呢叫做“分母”,表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而横线呢叫做“分数线”,它表示的是平均分;1呢叫做分子,表示的是这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全班跟着老师齐读两遍)。

3、那现在呢请同学们用直线把自己所折的折痕划下来,并在圆片上表示出1/2,然后涂上色。

(二)认识1/3。

1、哎呀,不好!第四天,兔妹妹也来了,他也想吃苹果,这可怎么办,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却有三只兔子,这又该怎么分呢?(把一个苹果拿来平均分成3份)那每只兔子能够分到多少苹果呢?说说你的想法。

2、哦,你真聪明!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同学们,听了xx的叙述,你们会分了吗?老师也会了,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分分看,好吗?(出示课件)。

3、首先呢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然后每一份呢就是它的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1/4。

2、那好,现在呢,请同学们用老师所给的正方形纸片折1/4,折好后,请同学们在自己所折的图形上表示出1/4,并给它涂上色。

3、涂好了吗?现在呢我请一个同学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4、说的真好,对了,他呢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呢他取其中的一份,并给它涂上了色。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5、刚才呢我们是用正方形纸片来折1/4,那圆片呢,我们能用它来表示出1/4吗?那现在请同学们用另一面折出1/4,并把它表示出来。

6、对了吗?那你们看,我们刚才折的和现在折的:方法不同,然后形状也不同,可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生理解:只要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

7、那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现在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练习,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

六、出示课堂练习。

1、生独立完成;

2、师边指导边改。

3、一起校正答案。

七、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了什么?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2/100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初步联系使用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对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图表来表示数量,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使用图表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它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百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它?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读教材中的资料,说说里面的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一练:

1、读65页“练一练”中的(1)、(2)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这些百分数所标示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析下面表格中百分数的意思。

2、设计图案:

(1)观察教材中的图案,说出蓝色部分分别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百色部分分别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

(2)自己设计一幅图案,分别说出各种颜色的方格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是什么。

3、写出教材66页中第3题中的百分数。

4、收集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中见过的百分数,说说他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评价。

读写百分数。

设计有关百分数的图案。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常用百分数对事物进行描述、分析、统计、比较。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了百分数,但是对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其应用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运用知识的迁移,找准生长点。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之前,我首先复习了分数的意义,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分率;接着运用知识的迁移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想一想百分数的意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而总结归纳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又对生活中的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行了解释与应用。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猜想,然后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3、注重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挖掘。

(1)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联系时,我通过对比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着重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明确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而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表示具体的数量,从而得出百分数后面没有单位名称。

(2)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除了着重得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意义之外,对于百分数为什么叫做百分率和百分比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与说明。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既叫做百分率,也叫做百分比。

1、对于学生在猜想百分数的意义时,有一名学生猜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有一名学生猜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100的百分之几,对于这种特殊的形式,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但是学生能这样表达说明知识的迁移起到了作用。

2、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没有及时对数学方法的每一个步骤及时补充,导致后面匆匆总结。

还是尽可以能的预设到学生的想法,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教学最终落实到学生主体这个重要的角色上来。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模式进行。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

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5、3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辩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通过谈话,引入校园场景图,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生:我认识长方形。

生:我认识正方形。

……。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从这幅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图形?把你发现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板书:四边形。

二、创设情境,体验新知。

师: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都认为四边形应该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这幅图中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出示例1图)。

生:独立完成。

师:谁想把你找到的四边形和大家说一说?

生:上台来利用课件把所选出四边形放到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多的图形中能准确无误的找出四边形,老师很佩服你们。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找到的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

生:我发现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并板书特征。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生:(纷纷发言)。

师:同学们能找出这么多表面形状是四边形的物体,看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数学问题。

三、操作探究,互动交流。

1、给四边形分类: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组图形。看看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合作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试着把这些图形分分类,边分边想一想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2、生汇报。

师:哪组同学想想把你们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展示本组的分法。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根据这些四边形的特点想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你们很了不起。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你发现什么了?也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一量。

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测量有这么多的发现。这两个四边形的特点是其他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他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3、剪一剪。

生:想。

师:1、每个同学剪一个四边形。

2、2、剪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然后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3、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生生进行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让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把认识四边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几何初步知识中关于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如教材例1中的图,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剪一剪的活动,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从而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二、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准备:ppt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咱们二年级学过了除法,里面有平均分,谁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2、把4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得到多少?

把2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又得到多少?

把1个东西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呢?

3、导入课题:以前学习的整数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

二、新授。

只要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就能用1/2表示。

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数线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分数线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写作:1/2。

三、教学四分之一。

1、学生动手操作:

用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对折两次,就是平均分成几份?

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2、展示:谁有不同的折法?

3、讨论:这四种不同的折法(可以说是三种)为什么都用1/4表示呢?

(让学生总结说一说,巩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巩固。

1、读出下面的分数。

1/61/91/71/51/101/12。

2、读出下面的分数。

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十三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3、填空。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六份,每份是它的。

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七段,每段是它的()。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它的()。

4、生活中的分数。

一个人在月球上的体重是这个人在地球上的体重的1/6。

中国有1/5的人口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生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线段的特征。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评析认识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

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通过“玩”的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兴趣吗?谁给大家说说,你去那些地方玩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图片。(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学生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玩”的谈话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定义。

(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引导,这边几道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一个一个算式的说如:3+3=6种加数都是3??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

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算式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习惯和简单归纳的能力。也是认识乘法的必要过程。

2、教师说加法算式,学生写,有意识地说一个长一点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出学习乘法的需要。如:100个3相加,归纳求几个几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

3、学生自己写算式,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写算式,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相同加数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为后面改写算式创造素材,重要的是引出学习乘法的意义。激发学习乘法的兴趣。

4、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5、通过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

三、揭示课题,体验生活。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如我们每只手上有5个手指头,我们的双手就有2个5可以有2×5=10或5×2=10来计算。

师:在生活中你还能举那些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交流。

四、简单应用,形成能力。

1、教师提出摆花片的要求,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交流摆的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写算式的情况,使下面的交流活动做到心中有数。

3、交流计算方法。对直接写出来乘法算式的同学给予激励性、导向性评价,并让学生读一读写出的乘法算式。

4、乘法的简单应用,考查学生能否会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出示:同学们看小花猫也来为我们喝彩,谁会算一算来了多少只小花猫。

5、拓展练习,呈现算式并讨论。

师:3+3+3+3+2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五、反思回顾,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一堂课上的快乐吗?快乐重要,但学习知识更重要。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乘法,今后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学习呢。学会了知识,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就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2、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不少学生注意力在20分钟后就不能注意,尤其是当教师一味的讲,或讲话时间长课堂效能很低。课堂不易平铺直叙。

3、班上学生好动者多很多孩子是人来风,喜欢表现。

4、本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强,基本上能用自己个性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5、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较强,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观察比较中获得事物的一般特征。

1、情景创设策略:出示课件许多人站在同一条线上套圈,套的是同一个物体,问学生这个游戏公平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较要学会今天的知识——《圆的认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学生历数生活中的圆进一步唤起兴趣。

2、观察比较策略: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明白圆是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3、动手操作与观察策略:让学生对折自己准备的圆发现圆心,直径和半径。再用直尺量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应有很多直径和半径)得出直径相等、半径相等以及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观察直径和半径在圆里位置特征,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表述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画圆时a:先圆的实物画(得出不方便)b用圆规画容易。继续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半径,从而得出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相等、半径相等。

4、多媒体策略:ppt演示在圆中的`幻化的半径和直径,学生表达半径和直径由无数条。也用课件展示几种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知道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的大小。

5、本课设计活动较多,教学形式转换较多,以此唤起学生兴趣,保持注意。学生具备相当的语言总结能力,我就通过这一点为主要课堂拉动方式去激发他们观察,比较,然后形成对知识发现,有效控制学生的表达,进而使概念明朗清楚,表达流畅,用语准确。同时在知识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屏幕环境;

(3)学生准备圆实物图。

我觉得动手操作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偏重于这一点。就学生的情况而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外部的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但受到年龄和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具备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建立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时,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圆,在学生说生活中的圆的同时,发展空间想象,在欣赏生活中的圆这些美丽的图片中引出课题,让学生对美丽的图形”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由于表象的积累对于空间相象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拟安排操作活动,课内触摸圆的面和边感知圆;折圆自学圆各部分名称和小组合作探究圆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圆、了解圆,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建立了表象基础;在学生有一定认知基础后,通过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强化空间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最后根据圆的特征探究轮胎为什么会设计成圆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出示ppt套圈游戏)学生1——2分钟议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3、教师演示

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践总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

生:喜欢。

生:敢!

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出示一满桶水)。

生:不敢了!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

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

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

一个果冻重150克、、、、、、

(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我想你们在家里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吧!现在大家再观察包装袋,袋上标有了这个物体的重量,大家一起找一找好不好啊?(学生观察后汇报结果)。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可是为了方便,我们国际上就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板书:克)。

2、认识“克”与“千克”

师:同学们,现在观察你们课桌上的小石子,用手捻一捻,猜一猜有多重?

生:大约1克重。

师:真聪明!老师告诉你们吧,它就是1克重。现在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到各小组去指导)。

刚才你们已经感知了1克的重量,现在看看你们桌子上的小豆子,大约几个有1克?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猜一猜,我左手的小石头重还是你们捻的这1克小豆子重?(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最后教师要强调:1克的小石子和1克的小豆子一样重,只是体积不一样。

师:(出示糖果)现在老师手上有包糖果,里面有9颗糖果,共重18克,那你们告诉老师,每一个糖果有多重?(复习前面的除法)。

现在看看你们桌上的盐,观察一下,一袋有多重?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生:是。

师:那今天老师就在告诉你们一个新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

1000个1克就是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并齐读1000克=1千克)。

现在大家分别用手再掂一掂,这两袋盐,也就是1千克,看看1千克有多重?

比一比:1克和1千克谁重?

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克比较好,什么时候用千克比较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一般说来,我们称重的物体用千克,轻的物体用克。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用克?那些用千克?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在学生说了后,可补充并举例说明,为课后作业打基础)。

3、游戏。

左边一位小朋友手拿“克”,右边小朋友手拿“千克”,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听老师说题,学生自己选择该站在哪一边。例如:

师:一个苹果重150学生马上选择该站在哪一边。

教师也可出示实物。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2)、小明体重30克。()。

(3)、一袋面粉重35千克。()。

(4)、一头大象重500克。()。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1、与生活相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汽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汽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桌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捻一捻、掂一掂,等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3、教具直观、形象。

在课堂上我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常见的东西作为教具。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53页8和9的认识。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与数交朋友,关于数的秘密可多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去校园里探索8和9的知识。(板书:8、9的认识)

1.教学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悄悄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同桌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

师:你从这幅校园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主题图为师生提供的了数量为8,9的物体有:

a. 校园两旁有8棵树。

b. 花坛里有8朵花。

c. 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 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 有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师小结:8棵小树,8朵花,8个小朋友,黑板上的8个字,他们的个数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8)

师:而蝴蝶的只数,人的个数,花盆数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9)

2.寻找身边的数

师:在校园里,我们探索了8和9所表示的物体数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身边数量是8或9的物体。

师: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和9来表示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教室里有9盏日光灯,有8块窗帘,8扇窗户……

1.8,9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

()1 2( )4 5( )7 ( ) 9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

先填写,再顺读,倒读。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能向其他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吗?

学生间互问互答。

比如: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做一做(54页)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翻到第54页,运用你发现的知识,来解决书上的问题。

出示点子图。

() () ()

师:怎样很快数出点子数?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表示它们的大小。

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88〈97〈9

8 〉7 9 〉7 9〉8

1.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对派3名小朋友上来!

(叫9名同学上台。排成一排!每人一张数字卡片。)

师:下面的小朋友请注意了!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答对了,就有一颗星!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上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9个!)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为以后的分数学习打好基础。课本创设了野餐活动时分食品的情景,让学生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通过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时就产生了分数。这时就重点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可以怎么表示,结果是半个。

初步认识“半个”可以用分数1/2表示,在此过程中介绍1/2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并教授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如: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每份表示它的1/2,让孩子们一一说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但是,在教学分数含义的时候,我有点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发现而是自己说了出来,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含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对其提示。而我却在教学中无形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对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不负责任。

在教学分数的比较的时候,我让学生准备的是两张圆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通过图片上不同的颜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也通过举例分糖,有10颗糖果,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只能分得1个,若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5个,尽量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1份就越少。

之后通过练习,孩子们对于这部分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教学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反思认识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让学生认识时、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时,第二部分是认识分,第三部分是认识时与分的关系。主要通过钟面一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总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钟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钟。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钟走一圈就是时针走一大格,从而感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整节课的思路是很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比较少。

动手操作感受的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好。学生参与面不够全面。整节课对学生的关注仍然不够。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三个环节过渡的不是很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够规范。表现在提问上和对学生的评价上。今后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有些东西不一定要通过总结性的话呈现出来。

教学也应有层次性。可以设计些拓展延伸的环节。最后课堂小结不能丢。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不足有很多。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反思认识

《认识钟表》一课是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结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带给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用心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潜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每一天你是几时到学校?你明白下午我们几时放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潜力。同时也能较好地帮忙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透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当时针指在几,分针指在12时我们就读几时;当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我们就读几时半。透过教学使学生还了解到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能够开时、定时的;钟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不足之处: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因此个别学生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会有混淆。还有就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但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

反思认识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得最慢;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作为见面礼。请看大屏幕“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预设:(1)百分数的意义。

(2)生活中的百分数。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有哪费?

2、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课件出示例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小组讨论:你认为该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

队员。

调球数/个。

进球数/个。

淘气。

20。

18。

奇思。

10。

8

不马虎。

25。

21。

引导学生说出:要看进球个数占罚球的几分之几。

18/20,8/10,21/25这样不方便比较。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容易比较些,即90/100,80/100,84/100.

通过比较得出,该派淘气去罚点球。

师:那90/100,80/100,84/100.分别表示什么?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90/100,80/100,84/100.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三个分数表示进球个数是总球数的百分之几。

师: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起来一目了然。我们用种方法解决了“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题。

出示:。

品种。

实验种子数/粒。

发芽种子数/粒。

一号。

20。

5

二号。

25。

7

三号。

50。

11。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生:一号-25/100二号-28/100三号-22/100。二号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师:谁能说一说25/100、28/100、22/100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表示一号发芽种子数古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十五。

生2:表示二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二十八。

生3:表示三号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二十二。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25/100、28/100、22/100表示什么?

生:这三个分数表示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六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什么?(学生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完成)几。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指名学生板演80%、84%。

师:请大家在本子上把100100100用百分数的形式写表示。

下来,并读一读。

师: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数的一种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中提到三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

师: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数又叫百分比、百分率。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渐了解的。

3、生活中的百分数。

师:百分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搜集的百分数的资料可能有: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4、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小组合作研究,全班交流后,师归纳总结。

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影关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2、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课本第40页1,4,5题。

2、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借助生活中的百分数,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一幅简单的图来表示“棉80%”。学生在“想---画---说”的过程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为百分数的意义的表达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展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了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更深入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更直观的认识了百分数。

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本节课借助一组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生疑,在争辩中明晰,从而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数量。这种借助矛盾冲突、在相互辩论中完成对概念的建构的做法,也是知识与能力逐步建构的过程。

在练习的设计中,先设计了判断题,这是基础性练习;接着设计选择合适的数填空,这是一道综合性练习,再接着是一道趣味性的练习,在成语中找百分数;最后出示两条信息,让学生读了之后,谈谈感受,使学生再次体会百分数的应用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最后送给送给学生爱迪生的一句名言,余韵悠长,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给人一种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反思认识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和比的应用》这一节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下面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我再教学这一内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认识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