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个人>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7篇)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7篇)

作者:影墨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通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篇一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一路上,“曾以为世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将左脚迈到右脚之前”但后来才知道将一件最简单的事日复一日的做好就很了不起,因为那每一步都是到达目的地不可或缺的一步,哈罗德就这样一步步上路。

起先,难免会被一句浅浅的鼓励所感动,会为陌生人的善意所动容,会去聆听形形色色人的种种经历,会疲惫,会像个旅行者一样学者去享受旅途。

后来,他开始融入自然,成为山川河流的一部分,与回忆作伴,丰盈而自由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篇二

人在这社会中,竞争太大,从而每个人都在加快自己的脚步,因此,谁还会记得放松自己?别说是对大自然的花草微笑,就连对身边的朋友微笑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人总是这样。

其实在我们忙碌时,也应空下一个时间”回过头“去忆往事。像是去回顾幼稚但又是欢乐的童年,像是一次游行,哪怕是一件无趣的事情,起码能放松自己,告诉自己其实并不用这么努力的去打拼,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只可惜,茫茫人海只有少数人会这么做,大家努力向”工作狂“靠近,学习。在他们的词海中,”放松“离他们太遥远,太陌生了。

会有这么些时侯,人的脚步比汽车轮子转的还要快,但汽车总还有休息的时刻,人的脚步确实没有尽头的。每到那个我们觉得自己到达自己的原先目标时,却在仅离他一步之远时,把他又拿到了一个遥远,在原地看不到的地方。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包括我的一些同学。而我总是不理解他们的做法,大家总说”上吊也要喘口气“,可从现在大家快速且匆忙的脚步看来,应该是一口气都没喘好吧!

在生活中,我更希望我是一只乌龟,他的步伐虽慢,但他最终还是超过了兔子。妈妈也总是说我会享受,我其实并不是在享受,我只是觉得当我们走得太快的时候,身边美丽的风景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掉,却无法用心去感受,无法去领悟其中的真谛。

所以,轻放慢你的脚步,适当的休息一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发现社会中的美。有时一个无意间的回眸也可以让你有所收获。但请不要给自己按上螺旋桨,尽管这样能让你争到领头的位置,但你会失去更多更美好的事物。有时旅途并不在目的地,而是旅途中的随便一景。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篇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新书,名叫《一个人的村庄》。它是一本具有80篇美文的散文集。作者刘亮程通过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他儿时生活在黄沙梁的许多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村里的人和牲口,花草树木,甚至几只小虫与老鼠间,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俨然一个多彩的乡村大世界。

刘亮程的那么文章,并不那么华丽,也没有过多的修饰,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简简单单的文字里还透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哲理。我的心仿佛也跟着作者,来到了黄沙梁,随他一起看那里的生老病死、春耕秋收;随他一起听鸟的耳语、虫的呢喃。他告诉我们,怀着感激之心看这万物,你会发现这世界的美丽。

《一个人的`村庄》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句:“靠近我的两朵(花),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也禁不住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是啊,对一朵花露出笑容,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一个人的村庄》没有华丽的彩衣,没有绚烂的外表,只有朴素的语言和浓浓的恋乡情绪,却打动了我的心灵。双手捧着这本书,心情享受它。仿佛有一抹麦香,由远而近缓缓送来。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篇四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己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看完这本书,原来没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可以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可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有时间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间。

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拥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够看到路的方向。对,中途一定也会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们身边都存在的那些穷游者。他们有的.搭车去柏林,有的骑行川藏线,有的徒步穿越亚欧。都是灰头土脸,吃尽苦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体验着难以想象的身体疼痛。他们的勇气,来源于对梦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梦想,可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淹没在生活的琐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期待一场旅程精彩万分你却还在等等到荒废青春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气去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听从我内心的声音。说偏了,下面说回去。

在哈罗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个女人对他说:“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的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路途的最后,我们从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好,书中,哈罗德不嫌负累,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带在身边。他从此知道了这土地上许多许多植物的名字,一一问名之后,这些闲花野草,在老头眼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们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闲闲带过的一笔,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

一本好的小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能够让人期待不同的生活,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个人的朝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篇五

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以为是一个关于宗教信仰的故事。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不然,一个回忆,一个救赎的过程。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其实就是主人公在收到一个故友的信,得知她得了癌症的,然后在给她寄去回信的路上碰到了一个加油站的女孩,她的一句话让他决定要徒步走到英格兰的另外一端,他认为带着信仰会拯救她,在一路上碰到了很多的人,从一开始盲目的往前走,到中期的抛下一切,轻装上阵,到后来的跟随者,到后来的想要放弃,在经历87的行走,他到了疗养院,见到了那个故友,而她比他想象的要脆弱,87天的朝圣,结果与他想的太不同,可他同她的妻子,朋友都有了新的开始。

哈罗德,一个从小缺乏爱的人,小的时候被母亲抛弃,酗酒的父亲在他16岁的时候扔给他一件大衣便让他走了,他靠着自己成长了,可也成长的不够成熟,还是缺乏安全感,他没能成为一个好的丈夫,一个好的父亲,甚至一个好的朋友。在他退休的时候收到了那份改变了余下的日子的信,便是一个故友的来信。他唤起了一些过往的回忆。生活就是这样,当我们漫不经心的时候,我们会被它侵蚀,我们感受不到变化,生活的一成不变,而我们会忘记了一些人和事。他在经历加油站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姑娘说有信仰是很重要的事,让他有了勇气去启程这一段不可思议的朝圣。也许毅力这件事本来就是很少人天生都有的,如果不是哈罗德一直都有和其他人说他要去见一个癌症的朋友,有的人嘲笑,有的人鼓励,有的人泄气,我想他也很难去坚持,面对嘲笑的人,他忽略,面对鼓励的人,他感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而我们是否让自己的心跟随自己,还是跟随别人,这个很重要,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怎么想的。虽然人的想法是会不断改变的,但也只有经历过自己的验证才能真的去明白这样的事。

朝圣的过程被一些人传言,一些人加入,一些媒体的报道,让这个单纯的朝圣变的商业,变了味道。不管人和事都应当简单点,不需要太多华丽的包装,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不需要太多的刻意。也许一味的去追求绝对的单纯很难,也几乎没有可能,但人总不要太和自己较真,随心去做。当越多的人有越多的意见,越多的人的离开,哈罗德决定一个人重新开始一个人的朝圣。他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初心。人的内心要平稳,自己不要晃动。在热闹的时候,你一样,在暗淡的时候,你一样。可也就在快到到达的时候,他想要放弃了, 很多的失败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逼自己一把吧,不然会后悔一辈子。可他见到了他的朋友的朋友时,他的内心比他原本想的那个温馨的画面沉重的多,他不知道自己的朝圣,是否是一个任性,他无法拯救她,反而让她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他甚至不确认她是否希望他这样一路来见他,这个都一个善良的人的想法,可是我想人总是要自我一点,无法顾忌到那么多,做了变不要后悔。

在一路的朝圣中,人们认为他在解救他的朋友,其实他在拯救他自己 ,他救赎了他的婚姻,也让一个自责的父亲放下,也对他朋友表达了歉意。所以没有一件事是没有意义的,有些意义是一边做一边产生的。没有一分是浪费的,即便别人觉得你在无用功,可你依然可以找到对你有意义的一个点。

人生是什么,很难下定论,人生该怎么过,很难下个程序,订个计划,无非是走一步算一步。一个人心是脆弱的,不定的,所以不要轻易的指责自己,即便别人都在否定你,你自己也该给自己一个信心,你有你的生活,你的想法。

对于现在的状况,我无力,我后悔,我自责,我甚至有些绝望,可那样又如何,该过的一天依然这样的过着,黑夜白天依然这样的交替着。对于我当走的路,我依然不太确定,即便我下了决定,我也很难做到不被环境也搅扰,而解决问题的人只有我自己,我无法怨谁,当初的因,所结出的果,我无法推到任何一个人身上,因此不要怪谁,也不要怪自己,自己过好,便是天晴!

人也只有在走完那一步的同时,我们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样都当开朗的活着,以前觉得开心就好,现在觉得轻松自在很重要。放下心情,轻松一点吧!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篇六

哈罗德上路了。

从他收到来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决定出发,一个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将死的老友,这两者之间——不到四个小时。

庸庸碌碌,平凡安静孤独又莫名的执拗,哈罗德如此这般地过了大半辈子。他明白家里摆设的每一个小细节,却不明白活着的好处如何;他明白街头拐弯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顺序,却不明白自己的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了解隔壁邻居每日的作息时间,但是却不了解妻子心中丧子的悲痛和冷漠。

当生活平铺在他面前但是是一张一眼望尽的白纸时,哈罗德打算给它上点色彩。

于是,一个看似借口的理由,一个传说中真正“说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开。

在他打电话给奎妮说,要她等着,他要过去救她的时候,或许他心里根本还没有做好要独自一个人上路的准备吧?是这样的吧,难得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机会,怂恿着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顾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着他的帆布鞋,带着一点零钱和一份坚定的信念,甚至都没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线规划。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错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就这样自然而然随心地前进。“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鞋子破了就补,脚受伤了就休息,飘过每一站购买的小礼物,遇见的人,受到的帮忙,得到的无视和质疑,突然成名之后的无奈……所有这些伴随着哈罗德一同上路。他的坚韧能够说,简单得近乎执拗,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明白前路漫漫也不听他人的好生相劝,带着那只一路陪伴的小狗,只顾低头——“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在看到哈罗德抵住内心挣扎怀疑苦闷脆弱失望之后,历经长路漫漫翻越千山万水,跨越627公里,徒步行走87天,最后,最后,最后见到了他电话那头,以前对其承诺过的奎妮。然而,他见到的是——“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样任她(注:护士)摆布,这就是哈罗德记忆中她最后的样貌——一再忍受着,当别人将她提起来放在枕头上,开着他十分反感的玩笑。”

看到那里,故事将近结尾,我积蓄已久的情绪最后爆发,两行泪水忍不住下落。我一路看着哈罗德前进,和他一齐期盼盼望,想象着他能够赶在奎妮失去意识之前、在她死去之前到达,和这位改变了他一生,影响了他一生的朋友好好做最后的告别,好好倾诉一番。然而,当他到达的时候,才明白,许久之前因为手术,奎妮的舌头被摘除了。

好吧好吧,是不是现实都要这样打击人?哈罗德或许跟我想的是一样的。他做在河边的长椅上,一动不动。他似乎不想记起这一路以来自己的种种期望,他期望见到奎妮的笑颜听到她的声音和欢笑声。但他似乎忘记了,这一路的救赎,不仅仅仅是为了奎妮,更是为了他自己!许久的思索之后,他最后写出一封信,给那位当初无意间促使他急迫上路的加油站小姑娘,把他心里最黑暗,最深处的那个秘密一纸告知。啊,他最后愿意应对那段关于儿子的悲伤过往,他也最后明白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牵起手拥抱并亲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乐起来了。

重要的是,哈罗德最后明白,他需要珍惜的是什么了。

去年。当朋友给我介绍一本“适合你这种喜欢一个人去旅行的人看的”书时,我刚从云南四川兜一圈回来。

一个人去旅行,搭顺风车坐火车,遇搭讪遇骗人遇好人,遇地震遇坍塌遇大雪,五味杂陈,能够说什么都体验过了。去年那时,那是一段人生的迷惘期,刚大学毕业,在陌生的城市上班倍受打击,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明白未来究竟在哪里。说这话矫情了,可当时确实是这样想的。那时心里有一个声音说,“不如出去走走吧。”

其实我不明白自己到底能去多久,能去哪里。但是,重要的是,我出发了,并且一路向前。

我从广州出发,我来到形色匆匆黝黑面容各带笑颜的昆明,我感受过大理和双廊的恬静舒适,我看过香格里拉的藏族情怀,我在纳帕海草原上起舞,我踏上海拔4000多米的亚丁,我走过慢节奏的成都,我飘过火车城市株洲,我回到自己的广州。22天一路前行,我甚至忘记了,当初决定出发的时候,是为了找到所谓的“真我”。那些散落在旅途中点滴的记忆,那些和陌生驴友的谈笑风生,那些我纳入眼里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景,或许都已然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于是我最后明白,在我“寻找真我”的路途上,我又在“创造真我”,这个鸡和鸡蛋的轮回,让我豁然开朗。

原先我不是没有真我,只是,完整的我,还在路上,等着我去寻找。

真实地应对自己,理解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个日子里努力着,整装待发,随时遇见一个路口,随时转弯,只为了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凑完整的自己。

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许多人每一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看似再简单但是的事情,然而却有那么多人困顿自己的世界,无法真正迈开脚步。旅途,不仅仅仅是真正地迈开脚步前进,还有,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前进,更加看清自己。

一个人的晚年会很惨吗篇七

《一个人的朝圣》,基调是沉闷的,直到读到主人公哈罗德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时,给妻子莫琳打电话,莫琳义不容辞挺身而出支持丈夫,含泪鼓励他不要放弃,为他订好宾馆,指明方向,再到后来,即便哈罗德偏离目的地贝里克,莫琳认为哈罗德早晚都会达到目的地的,只是默默关注他的动向,不打扰,到最后,她也知道这趟旅行对他的意义,比看起来要重要得多。要知道,此时的莫琳无时无刻不想丈夫早点回家。而比起自己的私心,她选择成全哈罗德。这些细微细节和心里活动的变化,让我读来很是感动,这种感动和温情来自于夫妻之间的深情、义气、成全。而原本这是一对隔膜了二十年的夫妻。

这本书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哈罗德为了救朋友奎妮,或者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二十年前消失在彼此的世界里,二十年后因为奎妮身患癌症给哈罗德写的诀别信,又让她和他连接起来,才有了哈罗德独自上路,从哈姆斯南部金斯布里奇村福斯桥路徒步到贝里克郡圣伯纳丁疗养院,历时87天,途经627英里,完成了一个人的孤独之旅;另一条是哈罗德与妻子莫琳之间的情感纠葛,抑或说哈罗德与他家庭之间的故事,通过他在这趟旅途中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这两条线索相互交融使得《一个人的朝圣》饱满立体,既富有故事性,亦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既有浪漫和纯真,亦有人性的复杂和现实。或多或少还有自我救赎的意味在其中,哈罗德在一成不变而沉闷的生活中感觉迷失了自己,在第1节“哈罗德与信”的结尾处哈罗德发出了“我是谁?”的疑问,他需要作出改变重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哈罗德交信时途经加油站,加油站女孩告诉哈罗德信念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哈罗德就想到只要他在路上,奎妮就会活着,他要救她,就如当初她救他一样坚决,就这样在没有手机没带钱包,什么也没准备的情况下,靠着脚上的帆船鞋,凭借信念和毅力,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简单重复机械的动作完成了他的独自旅行,而他此时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

在旅途中,哈罗德满满回忆的都是他的妻子莫琳、儿子戴维,儿子戴维的死是夫妻二人隔膜的原因,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许分离更容易看清彼此的.真心,因为哈罗德的出走,莫琳也发现她对他的爱未减少一分,而他自始至终都是深爱莫琳的,只是彼此的误会太深,均以为各自都不再需要彼此。我一直觉得相处那么难都不愿离开的,必定是因为爱。而他们就这样错过了二十年的大好时光,都在误解和冷漠中度过,庆幸地是彼此都未曾离开,终因这次孤独之旅,两人终算冰释前嫌破镜重圆。哈哈,我倔强地认为这无疑是作者更想表达的温情,夫妻感情的重塑和回归,更像平常夫妻的真实写照,而无论误会和矛盾如何,患难与共最是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