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曾国潘家书读后感(通用16篇)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通用16篇)

作者:温柔雨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作品进行客观分析和主观感受的综合体现。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文章,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和交流。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着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悦读曾国潘家书心得体会

曾国潘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优秀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家书《曾侯乙编》被誉为孩子们的“家庭启蒙读物”,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在阅读《曾侯乙编》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深感悦读的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品读曾国潘先生的思想精华。

曾国潘的思想以封建礼教为基础,强调中学育人,注重家庭教育。在《曾侯乙编》中,曾国潘详细讲述了孩子们成长中所需的素质和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劳好学、自主自立、尊重父母、热爱祖国等等。这些品质和素质贯穿了整个家书,并通过一位先贤的智慧给出了具体指导和实践方法。我深深被这些思想所感动并深深理解曾先生的缜密思考和实践方法。

第二段:读悟书中的人文思想。

《曾侯乙编》中蕴藏的不仅仅是教育、思想、品质,它还反映了当时的人文思想和文化传统。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曾国潘奉行的家风和教育理念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家训中所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明德齐家的人文思想,让我明白家庭文化的重要和人类文明的根基。

第三段:细品书中的故事情节。

《曾侯乙编》中不乏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能给人一种生动的感受,它们不仅可以教导我们一些事情,还能够启发我们的眼界。特别是在克制自己情感方面,进行勇敢反思、反省是相当有益的。当我们读到刻画曾文正和他弟弟的故事时,我们可以想到家庭的早期成长经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的家庭成员不仅可以互相交流学习,而且还能享受到愉悦的时光。

第四段:悦读的感受与体验。

阅读《曾侯乙编》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那种被文字包围的感觉让我们不断产生好奇心并着手深入阅读。无论是文字运用、故事情节还是语言的表达,这一切都引领我们进入以不同人物的角度观察思考的不可思议世界。当我们那样沉浸在书卷中时,我们就会收获到一种幸福的感觉,它让我们沉醉,感到心旷神怡。

第五段:书籍的实用价值与美感价值。

《曾侯乙编》充溢了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这种价值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那种由书籍得到的美感却是让我们难以凝聚成词的,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变化的豁达心境、升华的智慧与穹廬。在我读完《曾侯乙编》之后,我发现自己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书中的思想以及贯穿其中的情感纠葛都飘散着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我很难言状,但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体验。

总之,在读完《曾侯乙编》之后,我感到很多想法和体验都带给了我非常宝贵的启示。在这个超高速发展的世界中,这本书是备受推崇的一本文化经典。我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向曾国潘先生的教育理念学习,有所感悟,因而找到自己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成功而又有自我价值的人。

读《曾国潘家书》有感作文

走出象牙塔,进入大熔炉,生活和职场的考验接踵而来,在现实中我已有应接不暇之状,迷茫、错乱、焦躁、困惑等负面情绪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一位益友给了我指点,说“不妨读读国学,修炼情商,内圣外王嘛”,我恍然大悟,仿佛在黑夜的海面上寻到了灯塔,自此开始徜徉在卷帙浩繁的国学经典中。

常言说凡事总有一个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浩如烟海的国学领域中找到落脚点也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阅读儒道经典到宋代苏轼,再到近代梁启超,直至折回晚清名臣曾国藩(以下称曾氏),历时两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国学归宿,这要得益于梁启超给其师康有为的信中所言:“弟子日间偶观曾文正公家书,猛然自省,觉得不如彼处甚多”。是什么样的文字可以让近代伟人梁启超抒发这般如获至宝的感慨,莫大的好奇心驱使我开始拜读曾氏文集,从此便与曾氏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们常说西方的达芬奇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宋代的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家,那么晚清曾氏也堪称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因此,研读曾氏文字不失为一探国学究竟的终南捷径。曾氏家书融合了其一生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可涵盖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养生学等各个方面。尤其对于读书这一问题,曾氏亦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下面就以读书这一视角来窥见曾氏家书所蕴藏的广袤而深邃的智慧。

首先,在同治元年四月曾氏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他提到了读书可以改变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属于本性之列,涵盖性情品质之义,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么读书缘何可以改变气质呢。原来,书籍可以教给人们自然的、社会的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把前人的成败得失通过文字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可以从中看出美丑善恶、优劣好坏,从而知道学习什么、弘扬什么、摒弃什么,久而久之,气质在扬弃的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有益的变化。比如性情暴躁的人,在看到《三国演义》中张飞因暴躁而鞭打下属,却最终被下属所杀,以致造成蜀国后来不可收拾的局面时应当有所触动,并反思自己的暴躁性格而力求改善。

除上述提到的读书改变气质的观点外,曾氏还就如何读书也表达了自己的诸多见解。其一,读书应有所选择。在咸丰九年四月给儿子的家书中,曾氏提出读书“不可不知所择”。他列举了韩愈、柳宗元等人的例子,这些学问大家所读之书也不过二三十种,又谈到自己所读之书也不过十余种。众所周知,古代出版业较之今日极不发达,那时的读书人已有学海书山的感慨,今日的著书刊行已成为极平常的事,书籍多到已成泛滥的程度,学问也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如何读书求学,本身便成了一门大学问。其他学问暂且不谈,仅就有志于国学的同仁,将这篇家书中所列的韩愈、柳宗元等人所读二三十种书读懂读通,国学根基就差不多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启迪我们,在选读某一领域的书籍时,可着重参考这一领域的学问大家所读之书,精读细读,读懂读通,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其二,读书之法在看读写作。所谓看,即博览;所谓读,即吟诵。对于这二者的关系,曾氏做了比喻。“看”好比攻城略地;“读”好比驻守所得。“看”好比每天求得未知;“读”好比每天温习已知。简单说就是既要广泛的、迅速的涉猎群书,正如毛泽东同志常说的“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同时又要有所选择性的熟读经典,读通读透。其三,读书的要领在格物诚意、体察涵泳。曾氏在给弟弟和儿子的书信中提到读书之要在于格物和诚意,体察和涵泳。所谓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就是致知,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谓诚意,就是知道了事物的道理或原理并身体力行,知一句便行一句。那么格物诚意实际上就是曾氏提到的切己体察,知行合一,这来源于《大学》思想。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有很多人也可以称的`上是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但有时恰是这些学问之人做出了给社会大众增添负能量的行为,原因之一就是某些读书之人没有将所读之书体贴到骨子里去。曾氏说,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不能切实践行书中之理,那读书又有何用?即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也只能算得一个识字的牧猪奴。总之,读书是为了做明理之人,而不是附庸风雅,这一点值得当代人深思。至于所谓涵泳,大概是曾氏所倡导的读书态度,就是要以轻松愉悦的享受心态去读书,要像鱼儿、花草沐浴在阳光春雨般欣然愉悦,不要把读书视为苦事难事,以致生出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曾氏还教导儿子勿要整日埋首书斋,还要多出门饱看山水,莳花弄草,保持一颗活泼的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四,读书要勤做札记。这一点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不谋而合。较为独到的是,曾氏提出了做札记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记下当时的阅读心得;二是记下当时阅读的疑惑不解之处,随着学问的增长,再读此处时或许会有新的感悟,这一过程要记录下来。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读书的一个习惯,就是在书上圈画批点,据逄先知先生回忆,毛泽东在书中常批有“某年某月初读,某年某月再读,某年某月三读”的字样,所批注的字句常常布满书页中的空白之处。其五,便是曾氏提及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辩证关系,这一点与毛泽东提倡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字之书和无字天书”不谋而合。曾氏曾说“绝大学问在家庭日用之间”,意思就是我们不仅要向书本中求知识,还要向社会中求知识,正如《红楼梦》中所言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记得南怀瑾先生曾讲到五四运动前后大力提倡白话文学的缘由,即若要吸收新知识以图救国,就要像西方那样做到语言(说的)和文字(写的)一致,故需要尽快摒弃四书五经中的“之乎者也”。如今我们已置身于白话的世界,“之乎者也”与普通人渐行渐远,同时渐行渐远的还有深邃浩大、以文言形式记载的古代智慧。为此,如何在当今国人与古代智慧宝库之间建立沟通桥梁,让古代圣贤智慧能惠及全民已成为当务之急。令人欣慰的是,领略这些古代圣贤智慧并非需要我们去啃读大部头的经史子集,而是仅从近于白话的曾氏家书中就可以让当代人获得正宗的谆谆教诲,以此来看,曾氏文字作为国学领域的一颗明珠,切实起到了筑梁架桥的功用,这无疑是当代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本文作者:枣庄市中心支行马辉)。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且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

座右铭。

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悦读曾国潘家书心得体会

曾国潘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实业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一生中,曾国潘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其中就包括了他和家人之间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曾国潘家族对于家风、家训的重视,以及家族几代人传承家学的决心和毅力。最近,我读了曾国潘家书,深深被其中的智慧、温情和奋斗精神所感染,更加深了我对于家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段:家族文化的传承。

曾国潘家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家族的各个方面。在这些书信中,曾国潘一家人始终保持着追求的一致性:依循正道、笃实为人、勤勉好学、积极进取。从父亲曾篡山的批改语文作业,到曾国藩的指导子女的读书方法,再到曾纪泽的自强不息的努力,曾家人一代代秉承着家训,传承家族的精神财富。

品读曾国潘家书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概念,认识到家族文化的重要性;其次,这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曾国潘及其家族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巨大贡献,深化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最后,曾国潘家书的品读,更是让我们更加虔诚地回归传统,学习曾家人那一脉的学习精神和耐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第四段:家书中的人物形象。

在曾国潘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父亲的曾国藩,伶俐严肃,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具体代表;作为儿子的曾纪泽,文弱但执着,是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为女婿的李鸿章,冷静果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与军事家。曾国潘家书中的这些人物,不仅演绎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个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人物形象。

第五段:结语。

综上所述,读曾国潘家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重要性,更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家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曾国潘一家人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厚的财富,更是传播着几代人的家风积淀和家族理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深深地被曾家人的精神内涵所感染,也开始厚植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人生理想,不断拓展我们自身的价值与未来。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地销魂。

2.天涯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

3.组练三千朝踏浪;貔貅十万夜观书。

4.文涵万古江山气;道续千年丝竹声。

5.大笔高名海内外;君来我去天东南。

6.荷气竹风宜永日;花光楼影倒晴天。

7.业绍二南,群伦宗主;道承一贯,累世通家。

8.梦泛扁舟镜湖月;身骑瘦马剑关云。

9.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10.于汉宋间,折衷一是;以江海量,翕受群言。

11.大笔横飞,颠张醉素;名山高卧,鹤骨松心。

12.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

13.遇事让三分,天空海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心耕。

14.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与岷樵同死,日月增光。

15.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得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16.期服去官,有犹子能行古礼;儒仕为侠,如先生岂是今人。

17.百战勋威,半壁东南摧上将;九天温诏,再生申甫佐中兴。

18.生死何奇,且完却一生忠孝;哀荣毕备,只益增九陛忧劳。

20.冯唐易老,雍齿且侯,三字故将军,四马短衣春射虎;左抱宜人,右弄孺子,孤山林处士,芦帘纸阁夜谈龙。

21.无日不以龚黄召杜相规,愿诸君力行古道;斯民正当水火刀兵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22.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23.栋材尽杞、梓、梗、楠,带来衡岭春去,荫临吴地;源派溯湘、资、沅、澧,分及洞庭秋月,照彻秦淮。

24.苍天不忍没斯楼,全仗那国手神工,再造千秋名胜;黄鹤依然来此地,愿借得仙人玉笛,长吹一片承平。

25.湖山积久发奇光,藉此地鼓舞轩鼚,聊寄酬洞庭衡岳;科目何尝无国土,愿诸君淋漓感激,安排作孝子忠臣。

26.英名百战总成空,泪眼看河山,怜予季保此人民,拓此疆土;慧业几生磨不尽,痴心说因果,愿来世再为哲弟,亦为纯臣。

28.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30.或曰:交处乎世,如何可以免乎谤。曰:“去六邪,用四尊,则可矣。”曰:“谏未深而谤君,交未至而则友,居未安而罪国家,家不俭而罪岁,道不高而凌贵,志不定而羡富,此之谓六邪也。自尊其道,尧舜不得而卑也。自尊其亲,天下不得而绌也。自尊其己,孩孺不得而娱也。自尊其志,刀锯不得而威也,此之谓四尊也。”

31.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贷而富者曰文。噫!吾将谓得时乎?尊而骄者不为矣,吾将谓失时乎?富而安者吾为矣。

32.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33.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35.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善恶报缓者非天纲束,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

36.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37.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搏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38.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间;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39.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皆。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40.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41.水不能不遇风,长川巨浸,泓澄无底,虽大风不能使之浊。心不能不应物,欲尽理明,表里莹彻,虽酬酢万变,不能使之昏。无风则清,有风则浊者,尘滓之伏于下也;静之则明,动之则昏者,利欲之藏于中也。

42.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尝。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43.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44.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45.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46.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47.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50.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我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受其影响很深。

修身。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我“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青年时代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我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反观此刻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就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透过考试入“仕途”,为自我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潜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治家。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待人。

帮忙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一样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我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我的前程。

养生。

曾国藩一生体弱,但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养生方法,至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他的养生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他劝九弟勿恼勿怒,生病当以自养自医为主,不宜过多服药。

虽然此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们借鉴。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2.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3.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4.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5.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6.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7.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8.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9.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10.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1.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12.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13.无好小利。

14.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15.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曾国潘全传读后感作文2

闲来无事,喜欢读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全传》,昨天临睡觉时读到这段文字:静思细虑,古今亿百年无有穷其,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一百年多年前就是有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治学严谨,懂得退让,家教严厉,由于在其的感染下,曾家后世一百多年里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以自己的才学、人格和一部《曾国藩家书》被喻为“万古完人”,还是毛泽东和蒋介石推崇的人……但他在阶级斗争时,也曾被贬低过,是地主阶级的形象代言人,参加剿灭天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其实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时代的产物,盖棺定论,我们没有必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诋毁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如果换着我们去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一定会身不由己。因为时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怎样,但其治学、为官、家教还是让我十分侧面的。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当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学胡雪岩。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能被后世有这样的点评,足以。

曾国藩相人识人的语句,我感觉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如观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2、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心至苦,事至盛也。

4、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6、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7、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8、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9、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1、智慧愈苦而愈明。

12、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13、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14、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15、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6、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17、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18、无好小利。

19、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20、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2.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3.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4.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5.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6.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7.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8.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9.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0.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1.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12.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3.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义,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14.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

15.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16.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17.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18.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19.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20.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21.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22.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23.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24.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25.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26.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

27.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28.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29.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30.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

31.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32.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

33.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34.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

35.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36.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37.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38.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39.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40.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5.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7.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8.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9.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10.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1.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12.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3.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14.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15.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16.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7.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18.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9.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0.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读《曾国潘家书》有感心得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01、学习其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02、学习其读书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

03、学习其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04、学习其为人之道。

《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

1.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2.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4.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5.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6.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7.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8.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9.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10.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