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模板1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模板15篇)

作者:纸韵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心得体会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的体会和认识。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读后老子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

结合围绕总厂“精益打造冷轧品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工作主题,浅谈冷轧一分厂精益生产的推进。

打开百度:什么是“精益”:“精益是指用较少的资源,如人力、空间、设备、时间来进行各种操作,有效组织生产,杜绝浪费,使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推进精益生产是板带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公司上下在推进精益运营进程中的一个必要条件。以最低的成本保证物料及时加工、交付是分厂所追求的目标,符合公司降本系统化和流程高效化的工作要求,因此贯彻精益运营思想,推进精益生产,成为当下冷轧一分厂的中心任务。

推进精益生产在酸轧车间的具体体现即精心的生产操作,精准的参数控制,精益的设备维护和精细的现场管理。

推进精益生产,生产操作上必须要做到精心细致。酸轧生产对酸轧工艺过程有很高的要求,确保钢卷在酸洗、轧制过程中的表面质量良好、尺寸精度精准。对我厂来说,钢卷经历上游的高炉、转炉、精炼、连铸和热轧等多道复杂工序,经过无数人辛勤付出得来,如果因为本工序的不精心带来钢卷表面质量缺陷、尺寸精度不合要求,导致无法满足交期,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要求操作工对待钢卷要像对待自己家的家具一样去操作,严格执行操作标准,专注地生产好每一卷钢卷,争取做到“我不制造缺陷”。同时也要从设备上采取措施,认真对拉矫机、活套、酸槽、轧机等设备进行巡检。

推进精益生产,在工艺参数上必须做到精准无误。只有参数符合要求,生产效率才能提高,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要做到工艺参数精准,需要以mes系统、控制计划等为依托,强化作业区工艺纪律检查和技术组工艺质量督察等机制,循环监督、绩效考评机制,相互督促、相互支撑,避免差错,提高工艺命中准确率。

推进精益生产,在设备管理维护中必须要做到精益求精。酸轧的生产设备有其特殊性,由于机组运行开动率高、检修维护时间相对较少,读书笔记.设备发生故障也可能会直接影响产线生产计划的完成。因此必须完善“操作主导”的工作模式,扭转操作工只管使用不管维护保养设备的不良习惯,将操作工巡检和专业点检相结合,强化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把控;将机会停机和计划检修相结合,开展预防性维修,减少设备故障对生产和质量的影响;同时加强单点课的编制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设备相关基础知识,努力实现设备“零故障”的目标。

推进精益生产,在现场管理上必须要做到精细务实。“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精益的现场管理是企业追求卓越的基础。分厂要持续开展6s活动,运用目视化管理手段,为安全、高效、保质生产创造条件;要通过推进标准化工作,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生产有序、安全顺畅的工作环境;要主动对外协调,管理前置,优化生产计划排程,降低系统操作的复杂性;要实行计划目标值管理,刚性落实计划,提高效率。

贯彻精益运营思想,推进精益生产的关键在于人。生产现场管理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出现状况都会给整个链条的传动造成影响。我们必须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全员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人的活力!必须培养团队作战意识,力求调动每个环节上的积极因素,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努力为下一班次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让链条运行更加顺畅,为冷轧总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传递源源不竭的动力!

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

第一段:引入老子与道德经的背景(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和人生哲学的观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读《道德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确方式。在我对《道德经》的深入阅读中,我领悟到许多道德伦理的智慧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道德经中“无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领悟之一。“无为而治”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顺应事物本来的规律而有所为。它告诉我们,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这种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背负的压力,心情更加轻松自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试图将“无为而治”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渐渐感受到一种放下执着、从容应对问题的方式。

第三段:倡导自知之道,追求内心的安宁(250字)。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自知之道,认为内心的安宁才是最真实的享受。通过自我反省和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内心的安宁不仅使我们更加从容面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也让我们能够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厚的关系。因此,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询问自己是否目标明确,是否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这种自省让我发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四段:践行道德,倡导仁爱之心(250字)。

道德经中强调了“仁爱”这一价值观。老子认为,仁爱是人类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们在行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理解万物的共通性,我们能够培养起一颗心胸开阔、以仁爱待人的心。在现实中,我努力践行仁爱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理解别人的困境和痛苦。这种善待他人的方式让我与身边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温暖与关爱。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内心的自由与宁静(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们能够按照自然的规律生活。通过与自然相融合,我们能够摆脱繁琐的经验和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在我看来,这种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远离现代社会,而是在这个喧嚣尘世中寻找一片宁静之地。我通过练习冥想和花园栽培等方式,与自然亲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这种沉思和与自然的连接,不仅帮助净化我疲倦的内心,也让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总结(100字)。

通过对《道德经》的阅读和理解,我领悟到了无为而治、内心安宁、仁爱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指引着我们如何正确行动,也教导着我们如何平衡和和谐地生活。通过践行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建立起更为牢固的关系,并最终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宁静。

老子道德经智慧与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中国道家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我在读完《老子道德经》后,深受其智慧与道理的启发,以下将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谦逊与柔弱。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强调谦逊和柔弱的力量。老子告诫人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顺从,因为柔弱的东西能够征服刚强的物体。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我亲身感受到,当我以柔善待人时,能够减少冲突和摩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谦逊与柔弱也能够让我更加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从而不断进步。

第三段:无为而治与自然。

《老子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即在尽量少干涉的情况下,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个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过去,我常常想要通过努力和埋头苦干,来改变一切,但往往事与愿违。通过学习老子的理念,我开始接纳事物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当我不再强求结果时,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这种解放自我的态度,令我从焦虑和困扰中解脱出来,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对生活。

第四段:道法自然与审慎行动。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在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和谐与平衡。对我而言,这个观念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和选择。我开始审慎地思考我对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当我从内心尊重他人和环境,并与之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有意识的行动,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懂得遵循自然的道路。

第五段: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

通过《老子道德经》的学习,我逐渐明白追求内心平静和和谐的重要性。作为现代人,我们时常被外界的压力和纷扰所困扰,内心难免焦虑和不安。然而,只有当我学会放下诸多欲望,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才能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老子道德经》通过让我学会静心思考与独处,引导我重建与自己内在的联系,从而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结尾段:总结与展望。

总之,《老子道德经》通过其智慧和道理,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它不仅教会了我谦逊与柔弱的力量,还引导我实践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通过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和谐,我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未来,我希望能把《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些道理,为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老子道德经智慧与心得体会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含着许多智慧和心得,对于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通过总结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和个人心得,探讨它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体的启示。

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着许多智慧,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的道,放弃功利心和追求,而是去追求和谐、平衡和自然的存在。他提倡培养内在的修养,并以不争不抢的态度面对外界的竞争和困扰。这就带来了一个智慧的启示,那就是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淡定,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个人在学习和思考老子道德经时,我深深感悟到智慧是通过体验和履行道义而获得的。我明白了“无为”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内心充实并利用合适的时机行动。同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急躁和冲动。这样的心态更有助于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保持内心的平静。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自然和心灵的呼唤。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重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内在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此外,他还强调了不争不抢的理念,提醒人们应当避免过度竞争和争斗,而是以包容和和谐的态度相处。

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同样适用于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我们常常会感到难以接受和承受,而迷失了自我。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保持信心和平静的内心,是克服困难的重要途径。此外,他还教导我们要善于放下和改变,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积累智慧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第五段:总结。

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和心得,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还是对于个体而言,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平静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困境,我们能够获得更深的智慧和更有意义的生活。在我们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不要忘记探索内心的世界和与自然的连接,从而过上更宁静和平衡的生活。这是我从老子道德经中得到的智慧和心得。

老子道德经智慧与心得体会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瑰宝。在这本书中,老子道出了人类智慧和人生的真谛。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智慧与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人生的本质、治理国家、处世的原则、获得智慧以及真正的快乐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道德经》的理解。

首先,《道德经》揭示了人生的本质。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无形无物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而人类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本质上是道的化身。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内在的道,即爱、和、善、美的本性。只有从本质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价值,找到人生的归宿。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深切地领悟到人生的本质是要与道合而为一。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也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他主张以“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这并非是消极怠工,而是指不要过度干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顺应自然,尊重一切万物的自由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明白到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如何择善而从,少言而有信,不争而胜人。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第三,《道德经》还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的指南。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包容,互不侵犯。他主张“柔弱者胜刚强者”的观点,即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随意与他人发生冲突。而且,《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治”的主张,即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和野心,要学会适应环境,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处事。通过研读《道德经》,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懂得退让与包容的重要性。

第四,《道德经》传授给我们获得智慧的方法。老子强调“不为而有,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通过内心的宁静与虚无,才能获得更高的智慧。只有放下一切追求,才能真正领悟到世界的本来面目。通过研读《道德经》,我知道了要学会沉默与静心,将自己暂时脱离尘嚣,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最后,《道德经》给出了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怎样的定义。老子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物质的富有与世俗的名利,而在追求道并与之合而为一的过程中。只有与道相符,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平静,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快乐。通过研读《道德经》,我明白到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宁静和对内在价值的追求,而不是来自外部的物质享受。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富有智慧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触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通过研读《道德经》,我领悟到了人生的本质,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获得了智慧并定义了真正的快乐。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拓宽了我的思维。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追求道,我们一定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

老子“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

每当有老师提起后进生的转化,我都有一种莫名冲动。是缘于自己曾经在后进生转化的困扰,还是缘于自己的情绪?我曾经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说清这一切。可当我《读道经》读明白这句时“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时至今日,期中测试时有一学生成绩为16分,而我一直没有过多处理这学生,甚至没有任何为这学生而设立的补课活动。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师听课,我提问了这名学生,他居然可以顺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扬——而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特色。通过种种方法来设立学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来练习,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适当提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课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哟!

也许在老师的眼中,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比较困难的,我曾经在反思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反应给家长,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学校,自己也没有办法。),是典型的学困生,连二年级的数学题也不会做。就是在教学中,发现这学生居然在抢答。原来是买文具的练习,说二十元一个书包,问八十元能买几个?(通过情景图得到的信息),这学生张口就来。我改成100元,120等,这学生依然张口就来,我让他列式子,他低下了头,说不会。

从这个例子中,我意识到就算是他这样的后进生,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生活经验,如购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导,他应该能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意识到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只不过具体的说法有些不同。)。

正是这个例子的启发下,我读懂了课程标准,也树立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是班级中多数的后进生有明显改变,从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到主动回答问题,学生慢慢对数学产生的兴趣;慢慢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从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后到八、九十分,当我再次看学生的成绩时,居然发现学生多数可以达到优秀生的行列了!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也许我们不必追求谁是圣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悟

老子说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读过《道德经》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在我的感悟中,《道德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谦逊与柔和、无为而治,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及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思考,分享我的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领悟。其中的“道”被解释为自然规律或宇宙之道,其内涵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德经》告诫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逆其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物物种的灭绝。我们应该借鉴《道德经》的思想,提倡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其次,《道德经》倡导谦逊和柔和的品德。《道德经》中说:“柔弱胜刚强,柔能克刚。”对于一个人而言,谦逊和柔和是成功的重要品质。一个谦逊的人,能够虚心地向别人学习,接受批评和指导;一个柔和的人,能够以礼待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在现代社会,谦逊与柔和的品德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持谦逊与柔和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解决问题。

第三,《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这里的无为并非懒散或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刻意去干预事物的运行。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忙于工作和生活种种琐事,往往充斥着焦虑和压力。如果能够放下一切杂念,不强求事物的改变,并且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我们会发现明白了许多事物,反而容易达到目标。

第四,《道德经》对于领导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考。道家注重领导者的为人才能带动整个团队或国家。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领导者只有保持谦卑心态,虚怀若谷,才能带领团队或国家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与员工平等相处,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必能凝聚人心,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道德经》还给了我思考生活意义的启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传达着人与自然、宇宙间的一种秩序与关系,告诉我们生命是辽阔而不可捉摸的,而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与宇宙间的大道相通。人生短暂,我们应该把握当下,追求内心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存、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追求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以及思考人生的意义。读完《道德经》,让我深感自己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我将从《道德经》中获得的智慧和启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修养,提升自我,谦逊从容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共鸣和启示。

老子

三年前,大约2020年夏,感恩给孩子考察幼儿园的机缘,我了解到了一莲瑞德学堂。曾经尝试过加入一莲大家庭。后因一些缘故,机缘还未到。人虽离,心却在。如果用能量场的说法,一莲瑞德学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着我,感恩一莲。

2020年底,开始加入读经队伍,得益于学友们的陪伴,老师的引领,一直坚持到现在。今天虽然是最后一课,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却是刚刚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记得老师说过,“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找经典做靠山,才会底气十足。”听着,学着,悟着,我感觉到经典是圣贤们的总结,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探索,那么经典就是指明灯,当我们陷入迷茫的时候,经典会在冥冥中指引着我,帮助我们拨开云雾,重见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现在也会有一些执念,接纳力不足,对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坏的,但是现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会有黑夜,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很多时候,心态就会变了,更奇妙的是,当我们的心改变了,周围的能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齐家。

最喜欢子复老师的国学课,还有一点就是,老师总能给恰当好处地将经典和育儿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了我们家长一些启发。

反观我的家庭里,亲子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我与婆婆,我与父母。学了一段经典时间后,我发现我们的争执,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了,而这个爱,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认为好的,带给对方,而忽略了对方真正想要的。当我们收到自己不需要的爱,却不知感恩,反而嫌弃。这样,就进入了情绪恶循环。

学了经典以后,每当唱起《春歌》我都会泪流不止。当然,现在愈来愈好了。

我有时候也会反问我自己,学经典是为了什么?这或许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条路是修身,齐家,我会继续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对了,自己的小事,自己处理,醒悟,悔改。

治国。

近几年,在国内外新闻中,总能找到经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学堂,得益于家长涵养班。感恩学堂,感恩经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错愈改,愈改愈好!

文档为doc格式。

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真的是博大精深,义理渊明,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这本书的作者是古代哲学家老子。《道德经》是一本极其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道德与人性的关系。在阅读和研究《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对道德的本质、人性的优劣以及修身养性等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道德不是外在规范和束缚,而是内心的自律和责任心的体现。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觉和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源于人性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正如老子所言:“为善者,天之道也;不善者,不天之道也。”道德的本质是善良,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在行为上体现了人性中的高尚品质。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格外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决定了其为人的表现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只有在内心修身养性,才能做到从容淡定、坦然处世。而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心静则事成。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意识到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个人修行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沟通与和谐的基石。

《道德经》对于人性的论述也给予了我许多启迪。老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容易被功利和欲望所驱使,从而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他强调了回归本性和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摈弃虚荣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一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陷入功利和欲望的追逐中只会迷失自我,反而应该反思自己的真实需求,重拾内心的纯真与善意。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在《道德经》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本书通过反思人性的善良、倡导修身养性以及呼吁回归本性等思想,使我对道德的内涵和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深信,只有通过道德的引导和塑造,才能培养人们内心的善良品质和道德观念。而修身养性则是实现道德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修身养性,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推动社会发展。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博大精深、弥足珍贵的著作,它对于人们思考道德与人性的关系,提升自身修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读完《道德经》,我深刻地体会到道德的重要性和修身养性的价值。我相信,只有在道德的引导下,人性的善良才能真正得以绽放,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与进步。因此,我将继续深入研究《道德经》,在实践中行善尽义、修身养性,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向人们诠释哲理。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并且带着中国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努力的学习,不停的前进,也许身心具疲,却不敢放慢脚步。把本应属于我们的快乐丢失,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人之道,只为求功利之名。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了必须走好我们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遗憾吧!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无论从世界本体上确立统一规律,有无欲望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会拥有大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改变自己去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德经心得体会

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读《道德经》,修为虽浅,感悟犹多,参学百家,对于老子水之悟犹为尊崇,所以作下散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广济通达。水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山有水则灵,园有水则秀,木有水则青,地有水则绿。水是地球的血液,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居功,彰显自己。水的这种广济通达品格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学习水不争的品格就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价值体现在对事业的默默奉献中。

抽刀断水水更流,水具刚柔相济。水虽柔弱但意志坚定,它信念执著,追求不懈,没有走不通的路。长江黄河,奔流向前,万千阻隔,东流入海的意志没有一丝的动摇。还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义是为官者必学之道。水从不嫌贫爱富,不管泥缸瓦罐,还是金盆玉碗,随形就物,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蛰伏地下,依然清澈纯真。若以水为镜,能辨出忠奸善恶,照出真善美,假恶丑。人若修养到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地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水无坚不摧,滴水成河,团结无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强大,一旦融为一体,就不分你我,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水聚集在一起就能显示自己的强大力量,故有“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之道理。这印证了要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向前进,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荣辱与共、包容豁达的境界与情怀。

我们学习水的优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质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即要谦虚谨慎,豁达包容,积极向上,增强能力,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不计较名利与地位,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老子说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Laozi)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经》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解读。本文将通过对《道德经》的阅读和思考,述说我对于这一经典著作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以“道”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简朴、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遵循“道”的原则,以达到真正的幸福。我在生活中深有体会,在现代社会,繁杂的物质需求和虚荣心常常使人迷失自我。而当我勇敢站在“道”的角度来审视一切,我发现自己可以返璞归真,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只有用简单的心态对待复杂的事物,才能拥有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满足感。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不过度干预和管理。他认为政府和领导者应该发挥最低限度的作用,尊重个人自主性,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一思想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相比于过度干预他人的行为,我更倾向于放手,允许自己和他人自由地发展。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路径和经历,只有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而当我接受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时,我发现自己更加宽容和平和,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此外,《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子认为柔软、灵活的力量胜于强硬、刚强的力量。他用“水”来比喻“道”的特性,水具有适应和包容一切的特点,而强硬则容易被打破。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对这一思想表示赞同。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时,我已经亲身感受到柔软和包容的力量。当我以柔和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抵抗时,往往能化解紧张局势,取得更好的结果。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给了我更多的智慧和应对问题的策略。

最后,我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们常常陷入对于成功和成就的焦虑中,不断追求外在的荣誉和功利。然而,“道德经”提醒我们,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满足不是来自于功成名就,而是来自于内在的修养。只有内心的平和与积极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能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我在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当我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成就上时,我会感到极度的压力和不满足。然而,当我放下一切追逐并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和修养时,我会发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综上所述,《道德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和指导,引导我们向简单、自然和宁静的生活方式迈进。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当我们读懂老子的《道德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我们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