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经济学的研究及体会论文范文(16篇)

经济学的研究及体会论文范文(16篇)

作者:笔尘

阅读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应该多加利用。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研究西藏经济学的现实性和迫切性论文

摘要:从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前景不容乐观,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内地特别是沿海一带相比差距甚远。除了经济体制、地理位置及经济环境因素之外,影响该地区小企业的发展,不外乎是受资金的约束和融资的困难。从新疆小企业融资现状及模式着手,分析了融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阻碍融资的诸多问题,并对解决此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小企业;融资模式;民间资金。

1我区小企业融资现状。

1.1小企业发展迅速及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关政策的出台,新疆小企业(法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截止底,该地区注册的(法人)小企业已经发展为1万多家,经营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因限于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规模小、专业性强;层次少、产品单一;投资少,转产容易,吸收新技术快,管理灵活;而且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高。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其经营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成为当地的经济中最具有活力、有生机的部分,它们在促进市场竞争、提供就业、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新疆小企业的融资情况不容乐观,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决大多数小企业融资基本上是通过民间信用的方式去解决。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11月末,法人类小企业从当地银行贷款额为994亿元,法人户为4795占小企业贷款总额的74%。从银行方面来分析:新疆小企业贷款占法人类总额的51.56%,小企业的不良贷款为59.3亿元,占法人类客户不良贷款总额的33.33%,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达52.9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分析:新疆的小企业融资状况不佳,并且小企业发展空间不大。

1.2小企业目前的融资模式。

新疆小企业目前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小企业资金来源较大企业而言比较复杂。总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以自有资金(包括赢利留存)和民间借贷为主,由于这些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少,民间借贷在此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并具有简便、快捷、灵活的特点。这部分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有强烈的需求,但因大部分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等原因,金融机构考虑风险因素不愿发或多发放贷款,因此无法满足这部分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因而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呈现单一的渠道。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例,分析区属500多家(含法人类)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有三个明显特点:

(1)资产负债率比较适中,从理论上分析,增加融资量还有一定的空间。

(2)固定资产占有率比较低,表现为增加融资时可用作抵押的资产或物品不足。

(3)该地区的银行贷款投放不均衡,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较大规模企业上。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鲜血液,虽说该地区的小企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结构上与上世纪比较的小企业状况相比,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内地特别是与我国的沿海南部地区的小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小企业在推动新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新疆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2.1造成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原因。

(1)自身的条件限制了融资。

由于小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盈利能力较低,表现出较低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不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成为金融机构不愿意支持信贷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仅乌鲁木齐500多家小企业当中,绝大多数的小企业企业法人整治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实,报表账册不全,报表数据不连续,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全与信息失真;有的依据不同的需要,虽已编制不符合实际的财务报表;给银行信贷人员客观分析企业情况造成困难。这样一来,小企业需求发展时,无法从银行筹措资金,只有选择民间信用的融资模式。

2.2未建立直接的融资渠道。

绝大部分小企业都缺乏诚信,成为金融机构考虑金融安全危而不愿冒风险支持其信贷。目前新疆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较少、手续费高、手续复杂,而且涉及职能部门多,较高的综合费用夹杂了小企业的筹资成本;再加上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严格的条件和过高的收费加重了小企业的负担;放弃了对银行贷款的申请。小企业资金信贷评估体系缺乏统一性。“黑幕”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银行对企业资金信贷的客观、公正、公平的认可;社会信用环境差,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称为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因素。

2.3商业银行信贷分险控制与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矛盾。

商业经济下的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个体,商业银行要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的基础上运营,必然对小企业贷款做出慎重考虑。

3新疆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分析及发展思路。

3.1对现行模式的建议。

(1)调整现有的融资模式。

从大多数小企业自生的条件限定了融资模式的单一,但是小企业要发展就必然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的选择融资模式,会融通或缓和小企业因资金不足而出现的问题。因此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定位、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关系着小企业的生存。健全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积极增加自我积累,提高企业诚信度,可以拓展融资的渠道,解决恒心改造和扩大再生产是资金不足的问题。

(2)抓住机遇整合自身资源。

小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政策环境是其自身获得快速发展的`好机遇,应该树立现代企业的理念,完善企业整治结构,整顿财务纪律;正确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树立合法的经营意识,努力防范道德风险,努力构建诚信企业,赢得银行的信任和理解,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勤俭创业,不断提高自身效益,注重资本积累,增加投资,使注册资本与自身实力相一致,从而实现企业资金需求与企业经营实际相匹配。

3.2发展思路。

(1)要为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经济环境。

为了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切实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国银监会于207月25日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业务指导意见》,确定了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应遵循的原则和要实现的目标,从政策、机制、程序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为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突破了银行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为小企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政策平台,也为银行业改进信贷管理、优化贷款结构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自治区在遵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保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给予小企业以政策保护,让小企业休养生息。还应该统筹安排,建立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整治社会信用环境。针对小企业经营、纳税、财务、信用、守法等状况,建立一个完整的中介服务体系,供银行、担保机构等查询。探索建立小企业担保机构、建立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小企业互助基金,完善担保功能,从财政和其他各方面筹集担保基金、充实担保风险基金,增加经济担保能力。改革和完善投融资体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允许各类居民向企业投资。并完善企业资产登记、评估制度,为小企业提供快捷服务。

(2)改善和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央行推出有关信贷政策的前提下,制订适合针对新疆小企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导意见和措施,并督促商业银行不断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考虑成立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吸收小企业股份,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防范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与加强为小企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应是首先支持经济发展,同时保持安全性,并获得效益。

(3)充分发挥民间融资支持小企业的辅助作用。

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它能在当今社会生存,并能有效发挥积极作用,自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民间借贷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灵活、简便、无须抵押和担保,它在小规模企业和小企业发展早期的重要性往往超过其他融资方式;民间信贷受高利率、高风险影响,不利于政府监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金融秩序。对民间融资活动,应在保护合法契约基础上,进行有效保护和监督,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自主创业,营造企业创业必要的经济环境。引导民间借贷,又可解决金融机构尚无法满足的小企业的借款需求,发挥民间借贷的融资补充作用。

同时,要引导民间资金流动的规范化,允许吸收民间资金成立民间创业投资公司或民间创业投资基金,并将其作用定位于解决小企业创业资金需求和发展资金需求。

(4)规范、发展、扩大融资租赁业务范围。

融资租赁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模式,目前新疆的融资租赁市场很有潜力,它很适合小企业各个阶段的需要,与传统的银行贷款相比较,融资租赁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如担保安排比较简单,对小企业来说较易获得融资机会,因为资金用途直接,不易挪作他用。固定资产更新速度可以加快,因此小企业可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取得土地、厂房,迅速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促进技术进步。在同样条件下,安排租赁一般比贷款更快、更简单。这样有利于小企业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赢利能力,企业不必一次性全额投资,就可获得所需固定资产的使用权,从而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利用率。目前可考虑设立面向小企业的小规模融资租赁机构,解决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与二板市场[j].中国工业大学学报,,(3).

[2]@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尹晓冰,冯景雯.中小企业困难:根本原因和现实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3).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体育运动实践的推动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自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岩等编著的该学科的第一本专著(体育经济学》,中国已出版了10多部体育经济学的专著。以《体育科学》等为代表的刊物发表了众多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到底,全国已发表的体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有近万篇。第二,体育经济学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从学科、专业及课程设进行了调整,突出了体育经济学的位置。20世纪80代末体育经济学已列入许多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99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已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体育经济学与经济学整体联系不断增强。

2.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体系不明确,教材多,专著少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制较晚,受西方体育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缺乏对体育经济深层次的研究,而且学科的细化和内化程度不够,造成教材不少,但真正的具有中国体育经济特征的专著并不多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树立体育经济学学科意识,对体育经济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在借鉴西方体育经济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梳理、内化,然后形成文章和著作,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经济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

2.2缺乏研究环境,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不仅缺少高度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作为支持,而且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规范研究,而涉及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典型的如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和体育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匮乏,已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瓶颈制约。

要发展中国的体育经济学,需要对学科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体育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共生群落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体育经济学本身就是学科交融化的产物,加上现代体育运动和体育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制约,其他学科如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与体育经济学密切相关、对体育经济学研究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学科,通过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共茂,为体育经济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学科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细分化和完善化,任何学科的发展进程,都必不可少地伴随着研究对象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分割细化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年轻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细分化,体育经济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细分化趋势,其内部亚学科会渐次增多:(1)从内容看,可细分为体育消费经济学、体育投资经济学、体育组织经济学、体育产业经济学、民族体育经济学等;(2)从体育活动的性质看,则包括观赏体育经济学和参与体育经济学;(3)从具体的体育产业活动看,包括体育赞助经济学、体育电视转播经济学、大型赛事经济学等。

体育经济学已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成都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高等院校也已经设置经济学本科专业(体育经济方向),但数量不多,北京体育大学全国统招本科生专业招生简章中就没有设置该专业,而有社会体育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体育经济学受到的重视不够。根据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科下设4个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同样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20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会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方案中,下设的研究方向都没有包括体育经济学,这种专业设置与中国目前体育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和培养体育经济人才的紧迫任务是极不相称的。

最后,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作用,体育经济学及其所属的体育社会科学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是体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发挥作用,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

―是要加大对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经费投入。目前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成为研究工作的重大制约因素,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社会科学管理机制。目前体育经济学乃至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单兵作战”的倾向都比较明显,应充分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实行开放式、联合式的研究,使研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做好学科布局,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强体育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要探索、创新、加强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社会科学的运行机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从建立并完善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成果库”、“专家库”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经济学等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文章摘要: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其在短短几十年里,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传入我国。对法律经济学一方面应看到它的研究方法与观察视角的新颖性与独特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将法学泛经济化。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法学流派,开始跻身于传统法学流派之林,并因其视角之新颖,方法之独特和实际的运用价值,越来越引人注目,影响不断扩大,在法学界尤其在西方法理学界地位日益提高。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并且拥有自己的专门的学术刊物和有关的学术研究机构。本文试图从法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轨迹和当前研究状况方面对其作一个简单介绍,并予简略评析。

一、法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法律经济学,即用经济学的概念与方法去研究法律问题的一门学科。在西方尤其在美国,一般将其称为“法学与经济学”。例如,该理论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刊物就冠名为“法学与经济学杂志”(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称其为“法律的经济分析”;此外,该学科还有一些类似的称呼,如“法律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分析法学”等。概括而言之,它是一门由法学和经济学相互b透相互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广泛地论及了法律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因此,有人称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为“经济学研究的法理学”。

而经济学与法学的真正结合肇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于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剧烈冲击使法律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与无能,促使人们寻求新的法律模式。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法学研究内容,改变纯粹的逻辑推理式的法律演绎和归纳法,于是在美国兴起了法律现实运动。人们开始将法律与包括经济在内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便能对已经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率先酝酿课程设置的改革,经济学开始成为法学院的正式课程,芝大也由此获得“法律经济学发祥地”的美誉。1958年,芝大法学院经济学教授阿隆?迪莱克特(arondirector)创办了法律经济学方面的最具权威性、代表性并对该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的学术刊物-《法学和经济学杂志》,该杂志对推动法律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前,法律经济学仅局限于分析反托拉斯法等。

[1][2]。

国防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

不论是帕累托最优还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都反映了对效率的追求,关心的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至于如何在社会整体之间进行分配,则并不关心。但是,分配的不公平往往导致社会矛盾的计划,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改进。非经济性目标的规制,力图实现分配正义。第二个目标是家长主义,它本质上是对个人自由的彻底干预,政府可能并不相信公民具有辨别是非或者有效保护自己权利的能力,因而施加了许多规制,如规定开车必须系安全带、限制吸烟等等。一些臭名昭彰的行为的确有害于个人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具有负外部性。但是怎么干预才是正当的呢?是否专家更能够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况,并作出更好的福利改进?家长主义不论结果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的自由是相背离的,有学者就认为,家长主义的规制,很容易导致专制主义。

有学者提出某些人,尤其年轻人,并不能够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构建,所以需要采用规制对其利益进行维护。奥格斯认为,将家长主义建立在反对个人主义的观点之上,很难具有确定性,并没有说清楚何种干预是正当的,只有证明个人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才具有干预的正当性,但这样的交易成本太高,如对某一行业的限制,则会导致具有辨别能力的个体被剥夺做出选择的权利。规制的经济性目标主要包括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问题、协调一致问题和市场例外条件与宏观经济考量。针对外部性问题,奥格斯提出,外部性的解决,要考虑交易成本的问题,一个外部性会引发资源的错误配置,但行政手段可能成本过高,高于社会收益,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小问题就被忽略了,但这些问题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成本。传统的经济学总是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但很明显,这样的情况从来都不存在,私人只能处理他们能够获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选择,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这一假定是市场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人类行为受制于有先理性,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人们也曾经试图构建一个决策模型以求实习效用最大化,但是这十分困难。协调一致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如交通规制,如此多的主体参与到交通当中,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靠右还是靠左行驶,并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只关心别人是否也和我们一样。规制的正当性根基正是在于“它不是强迫人们去做他们并不原因的事情,而是通过强制人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还有一个有待讨论的规制领域,也就是宏观经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通货膨胀,无论对于什么政治体制来说,这都是必须控制的。对通胀率的控制,可以通过对合同和利率进行管制,现金的持有量应该降低,这样,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调整措施的行政成本是很大的。奥格斯进一步指出,通货膨胀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增加了投资风险,投资额会减少,通胀也使得私人和企业更加难以区分引发价格上涨的两种原因,一种是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一种是一般的通货膨胀,即使这个问题不出现,市场中的决策者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轻松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且这种无效率将一直持续。

奥格斯对经济规制的手段,提出了很多见解。我着重分析价格控制手段。奥格斯将价格控制分为两类:一是普通的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控制,二是非竞争性市场中针对垄断性企业实施的价格控制。前者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分配正义,让低收入者负担得起某些商品,或者控制通货膨胀。后者主要针对的是公用事业部门,这些部门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产生充分的价格竞争的。当价格管制是基于分配正义的目标时,首先,我们假定,竞争性的市场中,价格反映的是边际成本,但这高于了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并且低收入者必须购买这些生活品,那么能否利用价格控制保障这部分人的供应?由于还存在着种种规制工具,比如财政补贴。经济研究认为,价格控制是最低效的控制方式,实行一个地域市场自然价格的价格上限,将意味着某些供应商无法从中获得利润,因此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都将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后市场后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供求关系的基本作用不能通过一部法律来消除。奥格斯对租金管制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公平租金”存在很高的行政成本,虽然它保护了既有承租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长期承租人的利益,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比如,私人出租房屋的规模持续减少。可供出租的房屋数量的减少为“公平租金”创造了更大的需求,法律要求评估者在假定不存在供应紧缺的前提下决定租金,更是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体育运动实践的推动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自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岩等编著的该学科的第一本专著(体育经济学》,中国已出版了10多部体育经济学的专著。以《体育科学》等为代表的刊物发表了众多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发表的体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有近万篇。第二,体育经济学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从学科、专业及课程设进行了调整,突出了体育经济学的位置。20世纪80代末体育经济学已列入许多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99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已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体育经济学与经济学整体联系不断增强。

2.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体系不明确,教材多,专著少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制较晚,受西方体育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缺乏对体育经济深层次的研究,而且学科的细化和内化程度不够,造成教材不少,但真正的具有中国体育经济特征的专著并不多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树立体育经济学学科意识,对体育经济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在借鉴西方体育经济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梳理、内化,然后形成文章和著作,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经济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

2.2缺乏研究环境,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不仅缺少高度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作为支持,而且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规范研究,而涉及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典型的如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和体育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匮乏,已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瓶颈制约。

要发展中国的体育经济学,需要对学科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体育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共生群落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体育经济学本身就是学科交融化的产物,加上现代体育运动和体育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制约,其他学科如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与体育经济学密切相关、对体育经济学研究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学科,通过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共茂,为体育经济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学科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细分化和完善化,任何学科的发展进程,都必不可少地伴随着研究对象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分割细化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年轻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细分化,体育经济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细分化趋势,其内部亚学科会渐次增多:(1)从内容看,可细分为体育消费经济学、体育投资经济学、体育组织经济学、体育产业经济学、民族体育经济学等;(2)从体育活动的性质看,则包括观赏体育经济学和参与体育经济学;(3)从具体的体育产业活动看,包括体育赞助经济学、体育电视转播经济学、大型赛事经济学等。

体育经济学已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成都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高等院校也已经设置经济学本科专业(体育经济方向),但数量不多,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全国统招本科生专业招生简章中就没有设置该专业,而有社会体育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体育经济学受到的重视不够。根据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科下设4个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同样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会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方案中,下设的研究方向都没有包括体育经济学,这种专业设置与中国目前体育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和培养体育经济人才的紧迫任务是极不相称的。

最后,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作用,体育经济学及其所属的体育社会科学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是体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发挥作用,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

―是要加大对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经费投入。目前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成为研究工作的重大制约因素,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社会科学管理机制。目前体育经济学乃至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单兵作战”的倾向都比较明显,应充分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实行开放式、联合式的研究,使研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做好学科布局,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强体育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要探索、创新、加强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社会科学的运行机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从建立并完善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成果库”、“专家库”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经济学等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采取verges的方法,选择了后面一种方法。本研究共有45名面试官,都是大学生,并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问培训。每位学生需要采访大概15个人,这些访谈对象需要包括以下的类型:男人和女人;少年,青年和老年;城市和农村。本研究采取了653份方便样本-“真实”的消费者,其中39%为女人,61%为男人,55%为城市人,45%为农村人,41%年龄少于25岁(青少年),33%介于25到45岁之间(青壮年),26%年龄超过45(中老年)。

2.数据来源背景分析。

数据收集和调查设计。本调查于在中国唐山地区进行。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收集数据,一共有40名面试官。本研究所采用的面试官为大学生,他们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谈培训。和第一个研究项目一样,本研究使用了598名“真实”消费者这种方便样本(50%为女性,50%为男性;56%为城市人,44%为农村人;44%年龄低于25,31%介于25到45岁之间,超过45岁的占25%(表1)。120个人把阿迪达斯作为感应词,180人选择耐克,116人选择锐步,182人选择彪马)。问卷调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对词汇的自由联想,消费者需要根据被提议的词汇进行五个联想。被提议的词被称为感应词。对于体育作品,选择10个词汇,因为感应非常大。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第二个部分收集了人口信息,诸如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表1调查对象的背景性别年龄所在地女性男性总和2525-4545总和城市农村总和体育阅读62581204938331206852120体育经济928818082564218010179180体育品牌57591164836321166353116体育媒体889418284554318210379182综合性299299598263185150598335263598比率505044312556443.一个初步的分析数据分析。一共收集了2485份访谈稿。做了三份互补的分析。第一个分析运用第一个研究项目中的5个方面(d2到d6)说明每个体育市场品牌如何定位。换句话说,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是否每种品牌大概符合人们对体育市场品牌的表述。第二个分析研究根据每个方面的具体因素,分析每个体育作品是如何自我定位的。第三,用不属于体育市场品牌表述常见系统的因素来分析,目的在于描述品牌在体育市场市场外的定位。每种体育作品的合理和差异定位显示在分析的每个阶段。尤其是本研究视角和公司管理者的战略有关。两个研究都关注与品牌标识有关的问题。体育作品标识是品牌管理的一个分析单元。表述的社会性质由这些词出现的频率决定。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对于其他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要被视为社会表征,该词必须要被10%的人提及;还有些其他研究者认为词汇计量分析要依赖的规律。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他的规律规定最常见的单词(譬如单词中的5%到10%)必须代表所列词汇的40%到60%,而另外一半被唤醒的词汇由超过90%的词汇组成。

4.小结。

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进一步对体育经济学的社会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探,以期引入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有所启发。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中国高校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经济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必须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实用型人才。现代教育的改革本质是为经济发展进行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开展,要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应当要采用市场竞争的运作机制,建立与经济需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2]把培养应用性人才放在首位,推动经济大力发展。

3.2以经济学的视角,探索供给均衡之路。

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国家办学能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满足人民教育不同的需求,形成新的办学格局与竞争机制,提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发挥重要的综合社会效益。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必须要积极发展和有效规范新制独立学院,扩展办学模式的新方式,以此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缩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缓解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高等教育消费供需的矛盾。此外,还要大力引进境外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满足教育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3.3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及管理。高校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真正成为面向教育市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资源配置应建立多方市场主体。高校要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广开资源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外,社会团体与个人都可以与高校有利益交换的关系,高校不仅通过政府获取资源,还通社会与个人多途径取得经费,高校只有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环境下,高校必须培养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需要,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充足人才,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夏慧夷.从教育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j].教育与职业,,(14).

[2]刘国瑞,高树仁.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10).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论文

福利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它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20世纪早期形成与英国,后来在美、法和北欧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福利经济学其实离人们的生活很近,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事都会和我国的福利政策等一些相关政策关联,例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其中都不乏福利经济学的一些知识,这些问题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

福利经济学的认知,首先离不开对福利,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这三个概念的认知。通俗来讲个人福利便是针对个人来说的,他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物质或是一些心理满足,即个人接收到福利;而社会福利则是针对更多人群而言的,它是指一定的社会团体所获得整个福利的集合同时他也包括团体个人获得的福利。经济福利则是指直接以金钱获得的社会福利,它是针对于社会福利而言的,故它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此也决定了经济福利在社会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地位。

作为经济学的一门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重视与研究,他们也曾给过福利经济学的一些定义,其中有一些早期的经济学家把福利经济学说说成是研究社会福利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而之后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庇古称其为研究增进世界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逊称其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要更多地了解福利经济学,应知他作为一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简单通俗的来讲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是社会如何才能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来使得整个群体的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即社会经济福利最大。福利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是区别于实证经济学的,它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社会经济进行评价从而研究如何才能使得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及其相应的一些条件。

福利经济学于20世纪早期形成于英国,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斯,但也有西方学者认为它最早起源于霍布森。在霍布森看来,传统的经济学只是一种只分析竞争制度中控制价格和人们收入力量而不关心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商业学科,同时,他认为利润、利息、和经济地租都是:“不劳而获的增量”,现实中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则在他看来经济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如何增加社会福利,发现现行社会制度下财富分配所依据的原则并提出改进财富分配以消除不平等的方法。尽管霍布森在福利问题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最终并没有建立社会福利经济学的体系。真正的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的标志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从此,福利经济学成了经济学中的一大重要分支。庇古也因此获得“福利经济学之父”的称誉。

庇古是英国古典学派的最后一个伟大代表,他在19出版的《财富与福利》中第一次吧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看待。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同时坚持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思想。而庇古正是师承马歇尔并继承了他的思想并以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衡论为理论基础,讨论经济福利方面的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福利经济学体系。他的两个中心议题,其一是如何衡量和增进社会经济福利,其二是如何才能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庇古通过分析这两方面得出了政府应当敢于经济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凯恩斯国家干预论的流行让福利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福利经济学家和大量的'经济学的重要论文和著作,使得庇古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大大增加,故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有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此后的福利经济学称为新福利经济学,以此划分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阶段。

福利经济学的出现正是由于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的存在,人们为了解决问题才提出的学说。而其中三大主要问题正是福利经济学说三大定理出现的根源,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即为福利经济学的三大定理。

第一定理:在经济体制确定,其中的市场竞争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在此之下,自由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自主调节有限的资源配置,合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做到贸易利益最大化。

第二定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还得通过政府的插手来调节初始的资源分配才能使得之后在自由市场的自我调节之下达到利益最大化,这就是通常了解到的政府对市场经营体进行的税收调节。

第三定理:指不存在能够同时满足所有人的社会福利函数,即不能做到普遍的福利的平等与满足,故第三定理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这三大定理的出现称为了后续福利经济学家的解决的主要问题。

福利经济学中认为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会有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思想来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伟大代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原理”,即我们经常在经济会议上听到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对经济体制的自我调节使得经济体制能更好的存在并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使得经济体制有着更高的存活力及可信度。通过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无形操控才能使得经济体制稳定的运行下去,可见这其中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操控对当代经济学有着重大影响。继庇古之后,勒纳等人对庇古的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发展,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和补偿原理、消费者行为理论。

这都极大地丰富了福利经济学的内容。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曾提出一个将个人偏好转变成完全的和可转变的社会福利函数,并借此来判断一种财富分配方式是否优于另一种财富分配方式。而这个函数是建立在四个前提条件之上的,他们分别是普遍性、帕累托相容性、独立性和非独裁性。在其看来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不能借助于社会福利函数来判断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才是最好的,在福利经济学范围内,还没有一个逻辑上无懈可击的方式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自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及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人们不得不更多的去研究资本经济的弊端,在此期间,政府的干涉即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得国家福利制度的逐渐完善,同时也使得福利经济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批判了以柏格森、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社会福利函数论,他认为社会福利函数论更多的只是片面的,其中还应该加入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和切合实际。总之,福利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的理解及认识都有一定的侧重方面,这才使得福利经济学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福利经济学成为当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分支。

五、小结。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福利经济学必须取得一定的发展才能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此外,应该知道,福利国家虽然不是以福利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产生和发展的,但福利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而要维系国家的稳定发展,福利作为社会群体中个人的直接利益的获得,起到巨大的作用,而国家的最终发展必然离不开福利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见福利经济学对今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校园经济与校园经济学的研究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在对外贸易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是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在施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名牌战略等政策后,山东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从绝对量来看,出口总额逐年攀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速。改革开放初年,与山东省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截止到2009年,这些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20个,除四大传统市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外,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所占比重趋于提高,占比已高达43.1%。其中,东盟、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所占比重分别高达9%、7%和3%。图1是山东省1995~2009年出口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图。

图11995~2009年山东省出口总值趋势图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0》1.2山东省经济增长现状1.2.1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97亿元,达到1985年的49.81倍、1990~2009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4.49%,扣除物价、通货膨胀等因素仍高达12%。可见,山东省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1.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较高。

总的来说,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均居全国前列。2009年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794元,比同期全国水平25511元高出10463元。2009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04元,比上年增长16305.41元增长9.2%,人均月收入1484.3元。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各项构成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呈现出新的收入特点。其中,人均经营净收入1379.0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增幅最高,增长最快,其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7.3%上升为今年的7.7%。人均转移性收入3559.3元,比去年增长16%,增幅仍保留在第二位。人均工资性收入13985.83元,增幅为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8.5%,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收入412.76元,比2008年增长19%。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

技术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研究技术经济学能干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学院为例,对开设该课程的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办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认知程度;课程论文;调查分析。

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根据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仿造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瑞希、丁伯根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1].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2].计量经济学作为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对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3-7].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改进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我们对全院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课程的学习准备。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关系到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所以就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表示有点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极少数人对此观点表示非常不同意.其中认为统计学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认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小的是西方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认真听讲为主,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习题以加强理解和上机实习理解所学的知识.

2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分为绪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单方程回归模型的扩展.我校使用的是庞皓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各章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对各个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的情况如图2:从上图看出,导论部分感兴趣程度的均值评分明显较低,且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他内容评分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相差不大.针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难度调查,我们发现:(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内容难度最大,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内容难度相对最低.(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同学们认为多元回归模型有关的数学公式的证明难度最大,多元回归模型各类表达式以及参数估计等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小.(3)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多重共线性实例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4)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异方差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几种统计检验方法,最容易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5)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自相关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cochrane-orcutt法及上机操作,自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检验自相关性的基本思路相对而言最容易.

3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3.1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分别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理论性评分、实用性评分、课程期望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从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出,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有95%的把握说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在成绩等级为60分以下的大学生中仅2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重要的,成绩在60分到70分的大学生中有7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重要性一般,成绩在70分到85分之间的大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的仅有10.3%,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不重要的,93.3%的'人是肯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程度在不同的成绩等级中的分布是不同的,认知程度高的一般分布在成绩好的层次中.

4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充分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前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模型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加以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课程论文,使课程考核多样化.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考核,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在理论应用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促进大家的团队协作.考核时通过ppt答辩,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

[2]庞皓.计量经济学[m].3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4-5。

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论文

研究经济思想史是指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本质属性及其所反映的经济矛盾,综合分析各种经济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本文以经济学“新常态”为背景,旨在通过介绍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提出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研究建议,以期引起研究者对经济思想史的广泛重视和研究,正确揭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有效指导“十三五”时期经济活动实践,为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新常态”即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调整之后出现过渡阶段的经济运行态势,主要特点便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经济学研究至关重要,经济思想史不仅在经济学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且是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以加强经济思想史研究来推动经济学研究更加合理的、更可持续的发展。

就理论意义而言。研究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可以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提供较为详实的研究基础与相对特殊的研究思路。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经济思想史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促使研究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或者经济学家的学说和思想,结合经济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个人见解并不断修正,科学的指导开展实践活动,甚至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从而趋利避害。

结合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提出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以期引起研究者对经济思想史的广泛重视,加强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并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经济研究和分析能力,正确揭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有效指导“十三五”时期经济活动实践,为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文献综述与资料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越来越广,经济学研究也随之开展,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涌现出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吴承明(1995)指出经济史应当成为经济学的源,而非经济学的流,研究经济史既要有历史学修养,又要有经济学基础。胡寄窗重点对中国经济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探索出了一整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田甜()认为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自古及今的经济思想、理论、学说、观念的发展历史以及政策、制度等背后的学说与思想等内容,要注意历史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的结合。贾根良()提出经济思想史内容的选择轻视实际问题导向,削弱了对解决现代经济发展问题的启发价值,要在经济学研究中增添以现实观察和历史经验为基础的经济思想。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

研究经济思想史有利于提高研究者的经济学研究能力,就研究者个人而言,研究者通过从实际出发、详细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坚持实证与抽象的`辩证统一、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最终揭示本质、说明现象,这一研究过程会有效提升研究者的资料收集、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实践能力。研究经济思想史有利于推动经济学研究不断进步,就一般性经济学研究而言,各历史阶段经济矛盾的否定之否定,形成了现实经济矛盾,要全面揭示和论证现实经济矛盾,就必须探讨其历史根源,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经济思想史有利于确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学体系,就中国经济学研究而言,中国60多年来的经济思想史就是不断选择和变革的历程,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尤其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决定了中国当前经济问题,在确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经济学研究无法脱离中国经济思想史。

由上文可以看出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更不能忽视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必要性,一方面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十三五”时期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但是相较于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以及新的要求,当前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包括不重视甚至忽视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缺乏主体性、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经济发展动力等等,可以说,研究经济思想史是推动中国经济研究发展,解决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

四、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1.研究结论。

经济思想史是指归纳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理论、经济学说等内容,综合分析各种经济思想产生与发展规律,形成自己的、有利于开展经济学研究实践的能力,从古至今经历了古代经济思想时期、早期古典经济思想时期、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分化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现代主流经济学等阶段。经济思想史离不开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研究也离不开经济思想史,当前加强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是推动中国经济研究发展,解决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因此,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重视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要以人的发展或者劳动者的发展为根本导向,坚持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体性,以世界范围内一般性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为辅,建立起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理论自信,完善中国经济学研究体系,指导中国经济更健康的、更可持续的发展。

2.研究建议。

(1)从根本上把握经济思想史的内涵和外延,始终坚持经济学研究中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要认识到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把研究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培养对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兴趣爱好,将经济思想史研究贯穿于经济学研究始终。

(2)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通过哲学基础锻炼抽象思维能力,学习多种经济理论服务于经济思想史研究。同时,探索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如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比较、分析与综合等,广泛研读前人研究成果、学说和著作,提高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能力。

(3)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研究经济思想史。联系的观点既包括经济思想史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也包括研究经济思想史与开展现实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二者均不能相互独立和脱离。发展的观点是指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终究成为历史,应该与时俱进的看待经济思想史研究,创新性的发挥经济思想史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防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

本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开始由衣食向住行升级,叠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外部红利,从而促使我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后最长的一波繁荣周期。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该时期江苏省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由8554亿元提高到2601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3.2%,高于同期全国水平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电力工业也取得长足发展。,江苏省全社会实现用电量为4580.9亿千瓦时,用电规模为20的4.7倍。当前,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转折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用电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因此,系统研究过去一段时期江苏省经济结构和用电结构的规律与特征,有助于确保合理安排电力建设规模与进度,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二、经济运行规律分析。

(一)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增速呈现下降趋势。

20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58亿元,较年增长了约6.3倍;从增长速度来看,1978年至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6%,高于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外部经济环境的趋紧,叠加住行消费和城市化空间的逐渐缩小的影响,开始江苏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进入下滑通道。2012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降至10.1%,较增速最高的年份20下降了4.8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处于此消彼长阶段。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表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化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主要表现为由以前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替代转变为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替代。具体来看,1990年至,江苏省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4%降至9.1%,降幅为16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7.4、8.6个百分点,占第一产业降幅的比重分别为46%和54%。至2012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5.6%提高至43.5%,降幅为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降低了1.5、6.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幅的比重分别为19.3%和80.7%。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显示出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软化特征,这也将会是未来江苏省产业结构演化的方向。

(三)重要用电行业周期性波动特征突出。

消费结构由衣食向住行升级,带动了金属冶炼、建材以及化工行业快速发展;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宽了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市场空间,因此,上述行业的走势对于电力需求具有重要影响。这里选取了涉及行业的实物量代表性指标钢材、水泥、乙烯以及布进行说明。2000年至期间,钢材、水泥、乙烯以及布的年度同比增速均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年上述指标开始出现下降走势。20,美国“次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增速加速下行。在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下,国内总需求和全球总需求规模触底反弹,上述行业迎来一波反弹小高峰。但随着刺激政策作用的递减,涉及行业再次出现大幅下滑情形。2012年,在稳增长的政策效应下,金属冶炼、建材、化工以及纺织等行业景气度有所好转。

(四)经济重心仍在苏南,新增量逐渐北移。

苏南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中占主导地位。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9.9%,分别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41.6、38.0个百分点。但从增量来看,江苏省经济的新增量逐渐偏向苏北和苏中地区。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00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同期苏中和苏北地区则分别上升了0.5、1.8个百分点,这充分显示出江苏省经济增量重心逐渐北移的趋势。

三、电力消费规律分析。

(一)用电量实现较快增长。

2012年,江苏省全社会实现用电量为4580.9亿千瓦时,用电规模为2000年的4.7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用电38.0亿千瓦时;第二产业实现用电3605.6亿千瓦时,工业实现用电3562.5亿千瓦时,重工业实现用电2695.0亿千瓦时,轻工业实现用电量867.5亿千瓦时;第三产业实现用电量468.5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为468.9亿千瓦时。

(二)用电结构出现重要转折。

由于各产业用电的不均衡增长,用电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动,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2000年至2007年,用电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替代第一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该期间,第一产业用电和城乡居民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第一产用电比重为0.8%,较2000年下降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为8.7%,较2000年下降4.2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用电比重保持了大致稳定,2000年和2012年的比重分别为8.3%、7.9%;而第二产用电比重则大幅上升,由2000年73.9%升至2007年的82.6%,增幅为8.7个百分点。年至2012年,用电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替代第二产业。该期间,第一产业用电比重保持了大致稳定,2008年和2012年相应的比重分别为0.7%和0.8%。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分别由2008年的8.6%、9.5%提升至2012年的10.2%、10.2%,相应的增幅为1.6、0.8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却进入下行通道,由2008年的81.1%降至2012年的78.7%,相应降幅为2.4个百分点。

(三)重工业与轻工业用电替代关系显著变化。

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占工业用电的比重为分析对象可以发现,2000年至2012年期间工业用电的结构也出现明显的变化。2000年至20,工业用电结构主要表现为重工业对轻工业的替代。具体来看,轻工业用电比重由2000年的32.8%升至年的35.8%,升幅为3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67.2%降至2004年的64.2%。2004年至2012年,工业用电结构主要表现为轻工业对重工业的替代。具体来看,轻工业用电比重由20的29.4%降至2012年的24.3%,降幅为5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70.6%降至2004年的75.7%。

(四)重要行业用电的结构呈现差异化。

2000年至2012年,化工行业、黑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以及纺织行业的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走势并不一致。2000年至2007年,黑色金属行业和纺织行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处于上升阶段,分别由7.3%、8.3%增至11.4%、10.5%,相应增幅为4.1、2.2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2年,黑色金属行业和纺织行业比重转为下降,分别由11.0%、9.6%降至9.4%、8.7%,相应降幅为1.6、0.9个百分点。2000年至,化工行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处于下降通道,由11.5%降至7.7%,降幅为3.8个百分点;2012年化工行业用电比重有所回升,为8.1%,较20上升0.4个百分点。2000年至2004年,建材行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基本持平,维持在5.6%左右;年至2012年,建材行业用电比重处于缓慢下降通道,2012年降至4.1%,较2004年降低1.5个百分点。

(五)苏南用电占主导,但重心逐步北移。

2012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用电量占全省用电量的比重分别为59.8%、15%、19.8%;苏南地区比重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44.8、39.9个百分点。从动态角度来看,苏南地区用电比重趋于下降,而苏北地区用电比重趋于上升,苏中地区用电比重维持基本稳定;具体来看,2012年,苏南地区用电比重较2007年下降5.4个百分点,苏北地区用电比重较2007年上升5.3个百分点,苏中地区用电比重较2007年小幅下降0.3个百分点。分地市来看,苏南地区的地市用电量占全省的比重位居前列,而苏北地区的地市用电比重则排名靠后。2012年,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南京用电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6.0%、12.6%、9.3%;苏北地区的宿迁和连云港的用电比重均为2.5%。从动态变化来看,苏南地区的地市用电占全省的比重趋于下降,如2012年苏州、无锡、南京的用电比重分别较2007年下降1.4、3.0、0.9个百分点;而苏北地区的地市用电占全省的比重趋于上升,如2012年徐州、盐城和宿迁的用电比重分别较2007年上升1.5、1.3、1.2个百分点。

四、经济与用电结构比较。

(一)各产业电耗水平总体趋于下降,但产业间存在较大差异。

2000年至2012年,江苏省各产业单位产值单耗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态势。201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应的万元产值电耗水平为111.0千瓦时、1329.4千瓦时、199.2千瓦时,分别较2000年下降337.9千瓦时、288.9千瓦时、64.0千瓦时。第二产业万元电耗水平远高于其他产业。以2012年为例,第二产业电耗水平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1218.3千瓦时、1130.2千瓦时。

(二)第一产业产值与用电比重同步下降,但两者比例保持大致稳定。

2000年至2012年,江苏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用电比重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12.3%、4.8%降至2012年的6.3%、0.8%,相应降幅为5.9、4.0个百分点。从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来看,2000年至20第一产业产值和用电比重均呈现下降态势。2007年以后,第一产业用电比重基本维持在0.8%。2007年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继续下降,但年后趋于稳定。

(三)第二产业产值与用电比重先升后降,近期产值比重下降速度快于用电比重。

2000年至2012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用电比重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000年至2005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由51.9%、73.9%上升至56.6%、81.8%,相应的升幅为4.7、7.9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快于产值比重的上升速度。年至2007年,第二产业用电比重继续上升,而产值比重进入下降通道。2008年至2012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进入下降通道,分别由54.8%、81.1%下降至50.2%、78.7%,相应降幅分别为4.6、2.4个百分点。

(四)工业产值与用电比重保持与第二产业走势基本相同。

与第二产业用电比重走势相似,2000年至2012年,工业产值比重与用电比重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000年至2006年,工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由45.0%、73.1%上升至51.0%、81.3%,相应的升幅为6.0、8.2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业用电比重快于产值比重的上升速度。2007年,工业用电比重继续上升,但产值比重进入下降通道。2008年至2012年,工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进入下降通道,分别由49.3%、80.3%下降至44.2%、77.8%,相应降幅分别为5.1、2.5个百分点。

(五)第三产业产值与用电比重趋势一致,但近期产值比重上升速度快于用电比重。

2000年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维持小幅上升态势,由35.9%提高至36.7%,升幅为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基本持平,2000年和均为8.3%,20降至8.2%。至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均保持下降态势,分别由36.1%、7.9%降至34.6%、7.7%,相应降幅为1.5、0.2个百分点。2005年至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转为进入上升通道,分别由35.6%、7.8%上升至43.5%、10.2%,相应升幅分别为8.0、2.5百分点。

(六)地区经济与用电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苏南地区产值和用电比重均处于下降通道,但用电比重下降速度快于产值比重。2000年至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和用电占全省的比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且用电比重下降的速度快于产值比重下降的速度。具体来看,苏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62.1%、65.2%降至2012年59.9%、59.8%,相应的降幅为2.2、5.4个百分点,后者高于前者3.2个百分点。苏南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一方面由于地价等方面的高成本,推动部分高电耗产业转移,与此同时,没有转移的重化学工业也向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升级,推动产业单位产值的电耗下降;另一方面,单位产值电耗较低的第三产业逐步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上述原因导致了苏南地区用电比重以比产值比重更快的速度下降。

苏中地区产值和用电比重保持了相对稳定。2000年至2012年,苏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和用电占全省的比重保持了基本稳定。具体来看,苏中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7.8%、14.4%降至2012年18.3%、15.0%,相应的升幅为0.5、0.6个百分点。苏中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构成均处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之间,因此样本期内其地区产值比重和用电比重处于了大致稳定的区间。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江苏省经济和用电结构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大量有价值的规律和特征。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与此行对应,用电总量、用电产业结构和用电地区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总体上,经济结构决定了用电结构,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建议:一是合理配置电源建设和电力输送项目,确保江苏省未来电力供应保障。二是电力布局新增量应重点考虑苏北地区。

浅谈校园经济与校园经济学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economicsofinformation)一词,起源于1959年马尔萨克发表的《信息经济学评论》。1961年,斯蒂格勒(g・stinger)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使信息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学科进入了科学的殿堂。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科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共同点是以物质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及相关活动为主要对象,因而被称之为物质的经济学。[1]在传统经济学中,信息如同空气、阳光一样是充分的,有用而不需要经济成本。同样,厂商、消费者、投资者和政府等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全信息”,且具有完善的信息接收和信息处理能力,所以经济行为者的选择是确定的,信息被排斥在经济学之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行为者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与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信息经济学正是在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理论,提出了信息搜寻的概念。斯蒂格勒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要做出最优决策,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而信息搜寻是需要成本的。把信息与成本、产出联系起来,提出搜寻概念及其理论方法,是斯蒂格勒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贡献。继斯蒂格勒之后,著名经济学家k・阿罗(k・arrow)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在他看来,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就是一项收益,所以,可以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物品来加以分析。阿罗十分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经济的作用。m・勒姆特(h)对不完全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数学描述,用“信息结构”一词来描述经济决策利用信息的复杂分布及其与决策的对应关系,等等。搜寻理论后来经过萨洛普(s・sulop)、截维德和马肯南等人的研究得到系统地发展,成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在不完全信息经济分析领域的创造性成果,诸如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对策理论、非对称信息概念以及价格分散理论等,使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有巨大影响的经济学领域。

随着人们对信息经济的关注,研究的视野逐渐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1962年,弗里兹・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77年,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九卷本)提出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经济学者将信息要素纳入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使宏观信息经济学获得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结论。罗伯特・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生产函数理论,试图说明经济发展取决于投入的资本和劳力数量。但是,过去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发达国家增加投资快于增加人数,投资收益并没有递减。针对这种现象,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力,而应该是四个基本要素,即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信息)。由于知识构成生产要素之一,它像资本那样必须以放弃当前消费为代价才能获得,知识(教育)滞后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国家必须像对待基础设施投资那样对知识及传播知识的教育机构进行投资。由于知识投资长期效用的干预,经济长期发展中可能出现良性循环趋势,即投资促进知识生产与传播,而知识生产与传播获得的效用又促进投资。这意味着投资的持续增长可以长期提高某个国家的增长率,这个结论正是传统理论所否定的。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别已经不在于资本与设备,而在于知识与信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正在由资本依附转向资本与信息的双重依附。

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asymmetricinformation)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jamesmirleee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ery)提出的重要理论。他们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对称信息对交易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此后30多年来,不对称信息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对策理论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两位经济学家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又一次因为在“走进现实生活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分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他们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斯坦福大学的麦克尔・斯澎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三位经济学家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之上,建立了一整套经济学理论,解释厂商、工人和消费者的行为,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基础。其中,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同时也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泰斗。

目前,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3]一种主张是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另一种主张是按照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前一理论体系似乎更多地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即便是按照这一主张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整体框架,也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

思路一为信息经济学“三分法”,即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以个别市场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考证信息对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给、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的影响,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和微观信息市场的效率问题。宏观信息经济学则从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层面出发,论证信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研究信息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信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等等。信息产业经济学着眼于对信息产业的分析,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基础与结构、信息产业国际化、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这一思路,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与传统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体系相衔接,不仅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合理地安排其理论体系与内容,而且还能较好地构筑信息产业经济学的体系。在这一思路下,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构成理论信息经济学,而信息产业经济学则构成应用信息经济学。

思路二为信息经济学“二分法”,即按照市场不确定性原理,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个部分。与此相适应,将微观信息经济学作为理论信息经济学,而把宏观信息经济学作。

为应用信息经济学。根据这一思路构建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将思路一中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归到一块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将厂商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放到一起来分析。宏观信息经济学则由信息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的各种经济理论组成,以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的各种经济影响和福利效果。这一思路的主张者认为,按照这一思路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以将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加以区分,并且能够较好地体现信息产业在信息经济学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信息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4]比如委托一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建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委托―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起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制度正是以合理有效的委托―代理合同为基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资产重组、企业破产与兼并、股份制改造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这个规则就是市场经济主体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代理合同。

其次,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和加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信息经济学较为深刻地探讨了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经济行为的两个主要现象,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面临着不同形式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面临着消费者的大量的、复杂的道德风险行为,而消费者也同样面临着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选择和生产者转移的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无论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助于其作出各自相应的选择与对策。

再次,信息经济学中关于信息资源最优配置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关注信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努力创造信息资源合理流动的外部环境,提高信息技术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认识,协调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强化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功能,以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最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现实经济社会问题开拓了新的视野。实事求是地讲,信息经济学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经济学所使用的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思想方法。比如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和对策论,把现代决策理论的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决策分析之中,使得经济分析不断贴近现实经济生活。实际上,在我国目前经济理论界的经济分析中,很多学者都引入了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相信随着信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分析方法将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中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王则可:《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中信出版社,20。

[3]谢康:《西方信息经济学述评》,《经济学动态》第3期。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

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论文

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日渐明显而深刻。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和企业都面临着来自电子商务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抓住并利用好它,就是最好的机遇,能为自己创造竞争优势和赶超机会,可以借此迅速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漠视它,则可能继续落后或丧失优势,结果可能拉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距离。在这场激烈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技术上的落后二是在哪些方面它们可能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

这次模拟分析的出发点是成本节省,假设电子商务可以降低服务成本。由于服务是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投入,它们的成本降低将蔓延到整个经济。在一个局部平衡框架中,成本的降低将推动供应曲线右移,因此达到新的平衡,其中产出将增加,价格将下降。在这次分析中,重点放在成本降低在运输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商业和金融服务业的作用。除运输服务之外,这些部门是在美国运用信息技术和通过电子商务改进商业流程导致生产率增长最见效的部门。尽管目前没有运输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证据(见表1),该部门被包含在内是因为估计传统运输链的转型和其他的电子商务特征将显著提高它的生产率。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国家划分成六个区域:发达国家、东欧、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其他地区。商品也划归13个部门:初级产品/食品、制造业、贸易、空运、海运、其他运输、通讯、金融服务、保险、商业服务、娱乐服务、政府和其他服务。生产因素分成五类:资金、土地、非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和自然资源。

技术滞后是发展中国家的心口之痛。

首次实验模拟仅仅在发达国家由于电子商务导致服务成本降低。这次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当发展中地区在技术上没有跟上发达地区时,电子商务对它们的影响。成本降低通过在发达国家服务部门的生产率增长1%进行模拟。应该提到的是,生产率增长1%等同于单位成本下滑1%,其余情况也是如此。

要重点指出的是1%的技术性变化并不等同于发达国家服务部门技术进步的速率,它仅仅是一个有指导意义的假设。给定gtap模型的结构,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率的增长首先将扩大服务的输出,提高生产要素的价格(收入影响);其次它将降低服务的价格(价格影响)。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以及一个局部均衡的框架中,贸易条件将受到损害或不再依赖于服务是否能够出口。在一般均衡框架中,考虑到对其他市场的影响--假如收入影响大于价格影响,很可能在相应程度上增加其他部门的价格,导致发达国家贸易条件的提高。既然这样,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进口组成,发展中国家很可能由于它们贸易条件的受损而受损。这解释了下面要介绍的实验结论中的部分。

表2显示了不同的服务部门首次实验的结果。贸易服务的产出主要包括零售和批发贸易。零售和批发贸易的产出由商业利润的总值来测量。由于这些利润是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服务成本的降低可以代表b2c和b2b电子商务影响的一部分。表2的第一栏中显示了在贸易服务领域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对发达国家,可以观察到这一变化对gdp、工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十分显著。该部门生产率增长1%导致gdp增长0.22%,工资增长0.03%,非技术劳动力和技术劳动力增长0.05%,社会福利为479亿美元(以的美元计),贸易增长0.01%。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社会福利(-61,400万美元)、工资(-0.12%)以及贸易(-0.02%)下滑。

假如我们考虑物品的运输服务,其产量由运输利润总值来衡量。电子商务导致供应链的改进,从而使运输部门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表2,2-4列显示了仅仅发达国家运输服务生产率增长的模拟结果。例如,在发达国家,海运服务业生产率提高1%将导致gdp增长0.02%,社会福利增加29亿,以及贸易(额)降低0.01%。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海运成本的降低将提高它们的贸易,由此增加发展中地区的出口竞争。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将增加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海运服务进口,并减少它们的产出,由此闲置的资源将被配置到生产率更高的活动中。简单地说,在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提高以及更好的资源配置将使它们的社会福利提高79,700万美元。

[1][2][3]。

国防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研究论文

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研究是通过对近期国外农业经济学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现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分析其理论与方法发展趋势,并说明应当如何科学借鉴,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农业经济发展。本文试图按照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现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

2关于农业生产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农业生产函数研究,主要运用由生产函数、贸易函数、需求函数构成的系统模型分析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有学者试图寻找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农业生产函数,如使用rwtlan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农业机械的弹性随时间不断提高,化肥的弹性呈下降趋势,教育对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效应(mansandfrancis,)。学者们重视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为土地制度改革的趋势是采用自愿的、分散的、市场化的方式将土地从大型农场转移到小农场,可以提高贫困者的需求曲线和大农场的供给曲线,即将土地从富人转移到贫困者手中(deinigerandolinto,)。大型种植园是在殖民地国家存在的一种有效生产方式(robertandan-drew,)。比种植园更有效率的方法是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政府应及时提供上述政策支持,内容应涉及利率、土地税,提供教育、研发和技术普及投入等(hayami,)。1952—1978年,中国土地改革的目标是满足工业和城市部门的发展需要,政府采用土地集中和大面积耕种的方式,各种生产要素向大生产单位集中,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投入要素由国家统一提供。这种方式对农民的生产激励很小,农业生产率低下(shenggenandjoanna,2010)。

3关于农业生产要素研究的新进展。

在农业劳动力投入决策、农业人力资源投资影响、农业人力资源投资、农业生产与农业要素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有学者对择业选择、劳动合同与政策影响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说明了农业劳动力就业选择、劳动合同和劳动力组织问题特点(jamessanghyop,)。在假设有效率的情形下,相关的劳动市场研究涉及了农户决策与生产组织问题(yang,2003)。计件工资可以用于可观测、工作效果可计量的工作,如运输农产品等。但对于不明显的工作,如施洒化肥等,一般不会采用计件工资。对易于监控的工作,则可以采用固定工资合同,对不易监控的工作,则倾向于使用计件工资合同(newmanandjarvis,2000)。在新“二元论”中,一般基于大型农场雇佣劳动力生产的无效率而效率较低,需要采用土地改革政策进行调整(deininger,2003)。当前的研究应关注如何使家庭耕作向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耕作方式转变。需要建立超越空间、时间的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产业链(reardon,)。当农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时,农业收入决定了教育投资;当接受教育的农业工人在非农部门找到工作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提高(hayamiandgodo,2005)。有学者给出了由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引发的可观测的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借助于世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经验数据,给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数据,讨论了健康、营养、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总结了教育对农业产出贡献率(wallace,2002)。技术进步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johnson,2000)研究了由初始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引发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smih和haddad(2000)利用跨时间、跨国界数据研究了改善儿童营养的投资决策问题,认为决策的50%决定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25%决定于粮食的供给水平,20%决定于饮水和卫生条件。在关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变化影响、农业技术研发投资收益等方面,认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水平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学者研究了机械采用模式和作用,以及农业机械化政策问题(prabhu,2007)。农业研发可以直接提高小型农场和农业家庭产量,从而提高食物的自我消费量和市场交易量,可以从农业之外的其它部门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可以改善农民的市场决策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也有学者认为,缓解贫困和收入均等化是不同的概念,农业研发不能同时解决这两类问题(hossain,2007)。增产技术与土地节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土地节约型技术可能会带来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多样化丧失等问题,这种技术仅适用于贫困问题严重和人口密集地区。产量增长型技术有助于保持森林和植被,但也会因化肥、农药使用过度带来新的环境问题(ha-zellandwood,)。证实了技术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重要作用(antonioandrobert,2010)。绿色革命改变了南亚国家的经济状态,也改变了农业研发的目标和实施,即由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转变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农业经济体制创新为目标(asiandevelopmentbank,2000)。信息传递同样具有价值,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从朋友、邻居,从农业投入要素供给企业,从媒体、政府获取信息等。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如何提供信息来满足需求,取决于市场和制度环境(gautan,2000)。扩散对农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扩散投资的回报率为58%、研发的回报率为49%,研发与扩散投资的回报率为36%(alsto,2000)。研发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推动农业部门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非农部门的增长,研发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引擎(robertanddoug-las,2007)。

4关于农业经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政策对价格、产出,以及纳税人、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作用的研究,涉及单一政策工具的使用,分析了系列农业经济政策间的福利转移和转移效率问题,涉及供给条件、要素供给弹性、要素成本分担和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等。多数研究仅涉及对农产品价格、农业投入要素市场有直接作用的农业政策问题的研究(alstonandjames,2002)。对于多数国家,gatt谈判后,农产品贸易政策方面仍然留下了许多问题,存在很多无效率的贸易条款。多哈会谈、wto谈判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部分修正,特别是在市场准入、出口竞争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下一轮的wto谈判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会(daniela.sumnerr,2002)。各种因素引发的“市场失灵”都会作用于农业。农业的外部性表现在土地水分和营养成分的流失;灌溉系统对自然水系的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增加;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等。由于农业生产存在风险,农业政策需要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设计风险分担政策。农业保险市场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采用风险分担合同则可以激励农民降低风险的努力(chambers,2002)。不完全竞争可能引发农业生产中的低效率行为,使农业产量下降。如会出现高定价(产出)、低定价(投入)和过度投资现象(sextonandlavoie,)。为达到粮食补贴政策的目标,政府需要对现有生产状态进行精确统计,为了提高信用市场的效率,政府需要面对信息不完全和“隐匿信息”的问题(robbrt,2002)。

5关于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新进展。

在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根据ravallion(2007)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0—75%。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产业,主要出口产品是农产品,农业产值占gdp的15—30%左右,农业生产率直接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影响经济增长(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有学者借助跨国界的时间序列分析寻找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有相关性,但相关关系不确定。在开放食物进口的条件下认为,资源向工业部门的流动可以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一观点被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国家采用(temple,2005;voll-rath,2009)。有学者(irz,2002)分析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与贫困缓解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对缓解贫困比其他部门生产率提高更加有效;有学者(gardnerandtsakok,2007)找到了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证据,但同时指出,仅从数据分析上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面对使用现实数据无法确定两者的相关性的问题,有学者(gollin,)提出从历史数据中寻找答案,基本研究结论是: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业增长都得益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但农业悲观主义的学者认为,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农业生产率提高将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农产品是基本消费品,直接影响劳动效率;大量工业品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交易成本。对于土地稀缺的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率保障食物供应的自给率很重要,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gollinandrogerson,2009)。农业可以直接提高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缓解贫困、改变性别歧视、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fao,2004)。农业发展的间接作用是改善了国民营养水平,提升人口受教育比例,任何忽视农业间接作用的农业重要性评估都是不公正的(valdesandfoster,2005)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有利于缓解贫困,如亚洲农业生产率提高15%,可以使贫困率下降0.485。在南亚地区,农业部门的贫困弹性高于其他部门(worldbank,2007;hasanandquibria,2004)。这些国家的农业增长主要是依靠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thirtle,andlinandpiesse,2003)。农业也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更有利于建设平等的社会(gollin,2009)。农业气候条件约束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制度障碍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pingali,)。但农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农产品贸易融入国际市场、新技术采用和对气候条件适应能力提高,给农业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农业收入增长引发的食物结构变化,增长提高了农村女性的城市就业率,也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6关于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西方农业经济学者认为,农业经济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不同时期的农业经济学家在农业经济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演进,并找出问题有利于寻求发现农业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经济学数量化研究方法,必然涉及到它的数学性。做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农业经济学也有明显的“数学化”倾向。步骤一:运用公理化方法得出纯农业经济理论的最初分析结构,并进行规律分析。数理分析是把农业经济问题“翻译”成数学方程,然后进行数学推导并得出结论。农业经济问题“翻译”成数学方程是依据观察结果写成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并得出结论是对模型实施的数学演算。数理分析能否揭示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主要取决于数学模型是否表述了规律,数学模型是形成数学语言的思考框架。数学运算对思考框架的展示。建立数学模型只有遵从了准确的范式,才能使研究结果具有解释力、预见力、启发力和规范力,现代农业经济学的数理分析格外强调对范式的表述和对范式的理解。步骤二:测度并精确化展示。经济学认识农业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逐步进行的。农业经济的数理分析只完成了这个思考过程的第一步。数理分析结果必须发展为更精确研究才能完成最后认定,对农业经济规律准确性的认识还要取决于对数量的精确识别,因为仅从数理分析结果中还不能清楚地认识规律。数理分析结果给出了规律组成成分的界限、分类和单位,也明确了计算的意义。测度计量是数理分析的延伸,其基本目标是展开测度计算,并通过数据把规律由定性的逻辑结构推向定量的数值结构,更精确地展示使准确性规律。农业经济学数理分析属于纯理论研究,测度计量是后续的试验研究。测度计量结果是得出一个数量表达经验公式。现代计算技术条件下,只要有必要的数据来支持是可以实现的。测度计量是单纯的方法可以服务于任何数据。测度计量在农业经济研究中可以服务于经验概念,同样也服务于推理。步骤三:检验真实性。一个学科的科学性或其发展状况要以实验观察的成果来反映。逻辑性和精确性不一定能说明规律的存在,只有通过实证检验才能给出证明。农业经济学的实证检验手段主要有两种:即可控制实验和实地观察。可控实验为高级的实证检验方法,实地观察(实证)为初级的实证检验方法。农业经济学中的实证检验只有在数理分析和测度计量的引导下才具创新功能。只有可以证明的结论才是规律,才属于科学的真理。农业经济实践结构复杂,运动周期长,科学能力弱,可控实验一直没有明显的进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引入到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使农业经济学进一步科学化。在农业经济的研究获取现实的数据方面,实地观察的实测性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能替代的,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的经验相当重要。但“第一手”资料并不具有第一的作用。可控实验发展将取代“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经济学论文提纲的编拟作用研究

1、 论文该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需要写些什么内容,使用些什么材料,这些如果只凭脑子想,动笔后写起来可能会丢三拉四,编拟提纲把想到的写在纸上,让思维视觉化,这就便于推敲。作者对问题思考慎密、清晰、有条理,起笔也就目标明确、具体,不会走样。

2、编拟论文提纲可以合理使用资料,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在提纲编拟过程中,将零碎的资料整理归类,有助于行文有理有据,虚实结合,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

3、编拟提纲可以对前面的准备工作如立意选材、布局等项工作进行查漏补缺,为起草扫除障碍。

论文提纲是以纲要形式安排的论文的逻辑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项目:论文题目;基本观点;内容提要。

大项目(大段段旨或分论点)。

中项目(即段旨或分论点的下位论点)。

小项目(更小的下位论点,或段中的一个方面的材料)。

编好论文提纲的关键,是要将“内容纲要”写具体明白,使之成为作者行文的具体依据。“内容提要”

提纲具体书写形式因人而异,因文而宜,从提纲的性质、内容、形式等不同的角度分类,论文提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从提纲的性质分类:有正式提纲和非正式提纲。正式提纲,即作者通过对论题和材料认真研究,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下来作为起草依据的提纲,这种提纲内容的详略因人而宜。但纲目序列讲究,逻辑严密,为提高时效,加快构思,最好的办法是作者将每一步的考虑都写在纸上,不断地修改、筛选、比较、完善,逐渐形成正式提纲。非正式提纲,从狭义讲,是指作者扣住课题作发散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与论题有关方方面面并把它们写在纸条上的那种提纲,这种提纲内容杂乱,有纲无目,但它可以帮助作者打开思路,并以此为基础,拟出正式提纲。

(2)从提纲的内容分类,有简略提纲和详细提纲。简略提纲是指那种不显示大项目,而对每个大项目如何深入展开论述,并不反映的提纲。详细提纲是指有纲有目、有理有据的提纲。

1、拟标题:经济论文的标题以直接、醒目、具体为好。

2、以句子形式写出论文的基本观点。

3、安排论文的“基本骨架”(即写出“大项目”)通过分析基本观点,找出可以展开论述的几个大层次(或分论点),并根据其逻辑关系安排好先后顺序。

4、逐个考虑每个分论点的下位论点,并以此类推,直到写出各大中小项目。

5、全面检查提纲的内容,作必要的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