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程门立雪教学反思(汇总5篇)

2023年程门立雪教学反思(汇总5篇)

作者:文锋 2023年程门立雪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程门立雪教学反思篇一

《程门立雪》是一篇成语故事。本课通过描述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故事,使学生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同时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课文情节生动、感情真挚,易引起学生共鸣。

上课时,我的课堂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实施的。

(1)揭示课题,进行质疑。由学生颇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入手,引出课题,然后读题、看图,提问。

(2)整体感知,学习生字。带着提出的问题听录音,然后自由交流,由老师根据交流情况作一个小结,把课文主要内容和文中生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概括成一段话并出示,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进一步感知课文。

(3)再读课文,感悟内容。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布置一个大问题“杨时真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说说理由。”整个过程完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去讨论、去争辩,去感悟,真正做到全体总动员,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4)课外拓展,完成练习。由课文学习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联系实际,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也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净化。

程门立雪教学反思篇二

《程门立雪》是一篇成语故事。本课通过描述“宋朝大学问家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故事,使学生体会到杨时很爱学习和非常尊敬老师的好品质,同时教育学生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

上课时,我通过:(1)揭示课题,进行质疑。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然后读题、看图,提问。(2)整体感知,学习生字。带着提出的问题齐读课文,然后自由交流,我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做一个小结,把课文主要内容和文中生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概括成一段话并适当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进一步感知课文。(3)再读课文,感悟内容。这是本课的重点,我主要让学生围绕“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这句话来让学生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一点,由这一个问题贯穿全文,品词品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从读中感悟课文。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对杨时尊敬和赞美是朗读训练的重点,因此,在朗读第三自然段中杨时尊敬老师的句子或词语时,我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悄悄地”“一声不响”“默默地”“静静地”的情景,体会杨时他们生怕有一点动静都会吵醒老师的心情,程老师和杨时的对话也是朗读的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心疼”“慈祥”“惊动”等词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后,我通过指导学生用深沉的语调读出程老师爱学生和学生爱老师的浓浓师生情,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4)课外拓展,完成练习。由课文学习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联系实际,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程门立雪教学反思篇三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生字“杨、宋、著、敬、题、敲、默、待、慈、漫”;正确书写并记忆“著、敬、题、待、漫”。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杨时为什么冒雪站在程老师家门口。

3.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程门立雪教学反思篇四

《程门立雪》是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里的一篇课文.短文主要讲宋朝的大学问家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就到老师家,当看到老师在午睡时,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雪地里等候,被冻得浑身发抖.短文赞扬的是杨时尊敬老师,求知心切,意志坚定的优秀品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含义。整堂课,我就提了一个大问题,“课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杨时尊敬老师?”就这个问题,同学们划句子,圈词语,再读一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好品质。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学生并不是一张让老师随意泼墨的白纸,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相反,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基础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老师如果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展开教学,显然是会碰钉子的.在课堂上,有好几个学生圈画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这些重点词,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有想到,比如有一个学生说,句子中一个“您”字,也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尊敬,虽然我的`电脑课件上并没有事先圈画出这个词语,但我当场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读书比老师还仔细。课堂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些学生圈出的词语并不是特别重点,但是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就行。

"教学有法",无论何时,我们都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差异,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教育是一门科学."教无定法",教学是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面对教学中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老师的机智,灵活和应变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育更是一门艺术!

程门立雪教学反思篇五

《程门立雪》是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宋朝的大学问家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就到老师家,当看到老师在午睡时,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雪地里边等候,边小声地背书。短文赞扬的是杨时尊敬老师,求知心切,意志坚定的优秀品质。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养成读课文边读边想的习惯。所以教学设计时,我特意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

首先,我出示以往学生们读过的成语故事中的插图,让他们回忆已学过的成语,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文《程门立雪》。接着我出示《程门立雪》这篇课文里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直观的视觉材料比文字更有吸引力,学生们可以看到很多信息,比如今天的天气很寒冷,一个大雪纷飞。雪地里,有两个人站在一扇虚掩的门前,一动也不动。而且他们的肩上,帽子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雪花。等到学生说出这些以后,我立马抓住他们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提问。站在雪地里的人是谁?他站在谁家门前?这么冷的天气,他为什么要站在雪地里?门没锁,他为什么不进屋?这是第一个激发求知,促使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因为之前学生感悟了图片上的内容,事实上,就算我不提出这几个问题,他们也很想知道《程门立雪》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被我这样一渲染,他们更是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于是我们开始了,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在完成第一次求知探索后,因为答案很容易寻找,学生们收获了自信,课堂氛围活跃了起来,接着我请学生用课文中的话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程门立雪》中的主人翁,学生们都能准确找到相关语句,其实就是课文的第一小节: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他很爱学习,也非常尊敬老师。再指导完学生朗读第一小节后,课文的教学的节奏稍微慢下来一点,此时,我继续向学生抛出问题,你的介绍中说杨时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你能找到证据证明吗?并且还非常尊敬老师,是不是也有证据呢?这个问题难度比课前预习提的难度要大,因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对整个成语故事有了整体的了解,所以问题难度如果没有提升,随口就能答出来,不利于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因为如果一个苹果随手都能摘到,人往往不稀罕,只有伸出手,跳起来摘到的苹果才觉得甜。接到这个问题后学生们立马到课文里圈划起来,划出了相关的句子,圈出了关键词语。在进行交流时大家纷纷举手,都想说一说自己找到的证据。课堂氛围再一次活跃了起来。借着学生们高涨的热情,我指导好课文2、3小节的朗读,学生们在深情的朗读中,似乎穿越到了宋朝,来到了杨时身边,脸上都露出了敬佩的表情。

对杨时更加敬佩了。要说在第二个环节的朗读中,也能感受到孩子们对杨时的敬佩,但还不及此时从心底里对杨时的敬佩。

整堂课在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的推动下,顺利地完成了。留在我们课堂的是孩子们可圈可点的课堂表现和朗朗的读书声;留在孩子心中的是杨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尊重;留在我眼里的是抓住孩子求知绽放出的语文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