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热门16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热门16篇)

作者:XY字客

范本可以提供不同类型和主题的写作例子,满足不同需求。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认知情感体验

人文文本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没有人文文本这一载体,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于空洞的直白式说教,倾向于政治思想说服教育。语文情感教育,情与理总是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语文的语言形式之中,寄寓于语文具体特征之中。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语文文本中的情感载体,通过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从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再现文本“真实”场景。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感染学生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主题,创设和谐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该怎样创设情境氛围呢?(1)精心设置导语,营造情境;(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阅读文本情境;(3)通过朗读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围。

例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引入课文前,可以简介总理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人格,简述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奋斗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题时,利用课件,再现当时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再造缅怀周总理的环境氛围:悬挂总理遗像;讲台摆放白色台布;学生佩戴白色小花……让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感受周总理伟大形象的同时,也受到了总理人格的教育和影响。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发掘文本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发学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强化情感教育。

由于时空的限制,语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拓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弥补情感和强化情感的有效途径。阅读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系文本的写作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反映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深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对作者(安徒生老爷爷)和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受到经典文化的情感熏陶和感化。

五、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情感培养和表达情感能力的训练。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道:“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言传身教,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口头传达的语言)和无声语言(眼神、表情和动作等)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学生)。

语文教师在阅读中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阅读教学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健康,符合时代风尚和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适度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充满感情投入的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认识,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应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同时,也领悟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与理,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岳东镇初级中学校)。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认知情感体验

乐趣感。有乐趣感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课很有趣。如应用问题、巧妙算法和美丽的几何图形都吸引了他们。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例如,有学生说,我觉得上课中有的数学问题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解决应用问题,解应用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自己平时生活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总和我一起做数学思考游戏,我觉得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比较擅长数学,所以一直对数学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喜欢数学课,觉得上数学课时间过得很快。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数学课老师今天讲课很有趣,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数学课堂上有一些讨论,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很愉快。

成功感。许多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类学生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学习数学要求比较高,我这一段数学成绩不错,我觉得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有进步了,我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最近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也表扬了我,我太高兴了。

焦虑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考试和测验存在焦虑。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在测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不理解数学知识或做不出数学问题等等情况下。这些学生有的很希望能学好数学,有一定的上进心。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数学成绩好一些,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上课有的问题不会做,很着急。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我每次数学测验总是很紧张,以致影响测验的成绩,有一些本来能想出来的问题也想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看到数学课很害怕,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测验很粗心,计算结果总是有错误,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

厌倦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这一类学生表现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疲劳,对学习新的知识厌倦。这些学生得过且过,并无很大的上进心。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后说,我觉得数学课上练习太多,内容很没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除了对付考试以外并无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一做数学题目就感觉到没有什么劲头。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使我觉得有些疲劳。有的学生说,我学习数学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认知情感体验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二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练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测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学习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准备测验(或者考试),进行测验和事后订正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没有测验,就记不住知识。这些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学习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测验来形成的,准备测验,进行测验以及事后订正等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形成技能。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愉快和满足;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

作文评语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在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里,多数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同时由于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很难静下心来和孩子促膝谈心,与孩子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很多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在最近几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学生、学生家长交流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家长的有些做法不能理解,而家长又认为孩子学习不努力,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父母与孩子之间在认知目标上存在距离,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隔阂,结果是父母过多的呵护和过高的期望,却培养出既无责任感又无情无能的孩子。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变得如此冷漠无情?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很困惑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度的呵护和过高的期望纠结在一起,造成许多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很可能发生扭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一方面,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激情和梦想;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很多困惑,其中很多学生觉得他们已经长大了,厌倦了家长的唠叨,甚至出现了逆反心理。亲情是美好的情感,亲情是教育的源泉,从乞丐到总统,从达官贵人到贫民百姓,亲情都是不可少的精神财富。亲情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表明,经常接受父母抚爱、亲吻等美好情感熏陶的孩子能促进自身内分泌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长大后更容易融于社会、直面人生。因为亲情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难以替代的滋润和营养作用,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存在一些矛盾的现象,我尝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亲情教育,通过亲情纽带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增加孩子与父母的相互理解。

在学习了《人的生殖》后,我收集了很多母亲从怀孕到生产身体上的变化的资料,和他们一起观看相关视频,感受母亲的辛苦。很多同学看完以后深有感触。我还要求学生回家和父母沟通交流,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怀孕初期有哪些生理反应,生活中有哪些不便,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令父母记忆犹新的事情,而学生自己又能记起哪些令他感动的事。

许多孩子表示,在和父母共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及分娩时的痛苦,也体会到父亲的不易,学会了理解父母,也理解了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对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初中学生正步入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青春期,这是一个生长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不仅身体变化明显,心理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心理特点,表现为独立意识增强,有的甚至会和父母顶撞,发生冲突。更有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难以自拔,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了《青春期》这节内容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网络妈妈》,剧中妈妈帮助网瘾少年的不易和深情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观看时,很多同学由一开始的喜悦和好奇,慢慢变为感动和泪水,很多同学用“震撼”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适时让他们回去写一篇观后感,并在课上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行动上有了质的变化,他们学会了和父母沟通,学会了互相体谅、关爱他人,对社会和家庭有了责任感,不再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原则。

我们学校属于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很多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农村的情况也制约了家长对营养安全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家的食谱,并给家长设计了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有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他们体会到家长每天为自己做的尽量营养合理的一日三餐,确实来之不易,要花费不少心血,自己不应该挑食,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关心长辈的饮食。很多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心意和进步,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及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初中学生正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认知、情感以及个性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

尽管我们无法去改变每一个家庭,但是在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之间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减少家庭和社会矛盾的产生,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进步。

作文评语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1.实行情感教育。

要想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就必须实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要教师善于发现教材的情感因素,并及时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情感的对应点和寄托点。对应点也就是教材中与同学们情感经历的相似点,比如说一些思乡、思家的诗歌,有的同学也是“离乡背井”的来上高中,这样就容易引起同学们思想上的共鸣。寄托点则是教材中情感寄托之处,比如很多诗歌里的景物就是诗人的寄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这样可以让同学们的理解更加到位。

2.选用情感色彩丰富的教材。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就是要让同学们去体会充分其中的情感因素,引发同学们对教材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或是少情感色彩的教材,很难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就提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不了学生的共鸣,缺乏语文的生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情感色彩丰富的教材,这样才容易把握其中的情感基调,然后去享受其中的美感,体会其中的酸涩感,从而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情感。

3.教师做好“情感模范”,把情感融入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们都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若想把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则必须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整个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也需要平时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因为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而才能渗透到教学中。

1.背景渗透。

背景渗透是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们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与感受。这种背景介绍可以有效缩短作者和同学们的时代感,让同学们感觉此景似乎就在眼前,从而快速的走进文章,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格调。比如说苏轼《赤壁赋》,苏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诗人,在这一课中,教学除了给同学们巩固一下苏轼的生平经历之外,还要给同学们讲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是在王安石变法中遭到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倾轧报复,一些偶发牢骚的诗文遭受弹劾侮辱,被抓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游览赤壁时所写。虽然苏轼遭受小人的弹劾与侮辱被贬,但是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多处表现出其积极、坦荡、乐观的'态度,这可以让同学们学习苏轼在逆境中开阔自己的心境,培养同学们积极的人生观。

2.形象渗透。

形象渗透是通过对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描述和解剖,包括语言、行动、衣着等,让同学们把握该人物的整体形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形象渗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使同学们的精神得以升华。比如说鲁迅笔下《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以及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等,这些人物都被作者刻画都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被人们深深的刻在脑海里。这就是形象渗透的魅力所在,可以使同学们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在形象渗透中,教师除了讲解教材中描述的字句以外,还可以播放相关的影片视频或是画,以更直观的展现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让同学们动手绘制课本中的人物形象,这样也可以加深人物形象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

3.阅读渗透。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阅读不仅是同学们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更是同学们提高个人能力和修养的重要过程。而要使得阅读更好地发挥其效能,就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阅读中,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还是要渗透情感教育。因为只有感情的阅读,才能让阅读的内容走进同学们的心中,住进同学们的脑海里,才能让同学们需要用的时候“手到擒来”。阅读中渗透情感,就是要让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读出写作者的情感,提炼其中的精髓,以用作同学们今后写作的素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同学们读,更要让同学们有感情的读,最好是能够提炼其中的精华与大家分享,这样不仅能让一个个的写作素材住进同学们的脑海里,也能很好地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

4.写作渗透。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很大比例。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其写作能力,因为语文写作测试的是同学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目前的高中语文写作上,很多同学都不够重视,总觉得练与不练写作得分都相差不大,于是很多同学平时不注重素材的收集,写作的时候乱编事例,所以写出来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又“空”又“假”,没有感情色彩;还有的同学写作时生搬硬套几个例子来证明观点,都没有显现出任何的感情色彩,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作文得分总是不高。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比如说让自己表达的语言更加优美,让自己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让自己的写作情景更加动人等,总之,要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调”,达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这样,就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写出好文章,也容易得到一个高分数。

三、结束语。

语文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如何更好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远离陈旧的、死板的、固定、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教学,完成对高中的情感教育,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处事态度,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奋斗的目标。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感势在必行。同时,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策略还需要大家多多探讨研究,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认知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启导自主,重视朗读,培养语感,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情的现象,教学中常常以教师的理性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学生阅读中情感体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和体验是举足轻重的,那么,如何有效地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训练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会阅读,我主要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训练和体验。

一、诱发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倡导变革学习方法,要求阅读教学给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学习知识,情真意切地融入到文中的主人公情感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正如歌德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此,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来起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性和刺激性易引起人的兴趣。教学中要尽量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让学生产生兴趣。

如教学《五彩池》在没有音像的情况下我用彩色珠子放在分别盛有深、浅水的两只碗里,在有阳光的情境下演示五彩池不同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效果,顿时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兴致高涨。于是,大家带着悬念开始学习课文。

二、发掘情感源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发掘情感的源流,使学生较好的积蓄情感。积蓄情感可以首先定好情感基调。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伤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作品中的情况。其次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轻,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藏在“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情感变化的层次。小学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强调,阅读这些篇目,全文中总有一两处感人致深的佳境深深打着读者的心。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以境激趣。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最后三个自然段,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志愿军和朝鲜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我通过范读,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情况下用口演示火车起动时的情景,让学生闭目想象,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再现情真意切的告别情境,让学生身濡目染,从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感知过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情感,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含意、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

如教学《西湖的“绿”》。这是一篇游记,为了让学生体验西湖神奇的“绿”,本教学设计变常规的理性剖析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西湖多姿、多彩、多情的“绿”,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有一段教学我是这样设置的:西湖“绿”得如此神奇,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游客成千上万,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你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们展示一下西湖那别有韵味的“绿”。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一饱眼福。学生先小组准备后选代表介绍,允许他们配以动作、表情、尽量让学生凭借文本语言,适度口语化,老师、学生充当游客,根据“导游”介绍提出一些质疑,在多向互动中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美好滋味,使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即西湖多彩、多姿、多情的“绿”,感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创设表情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诸》一文中说:“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要,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必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导他们的需要。”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洋溢情趣的情境,即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或提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形,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感染,或为优美景观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冲动,创设情境可用于教学的任意环节,如导入新课中创设情境(如《再见了,亲人》,课伊始,教师讲述朝鲜亲人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学习课文中再现情境(如阅读《景阳岗》打虎部分,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培养学生丰富移情能力。叶圣陶先生还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总之,在情感教学中兴趣是前提,情感是延展。阅读教学理想的境界应是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达到有机相融、和谐统一,才能优化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文评语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了教师的关注点。教学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人们希望科学不仅要求真,还要求善、美。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研究和认识上,而重在掌握基本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重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及科学素养。以下是我在科学课中渗透情感的几点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教育学生如何战胜学习中的困难。

二、打破权威,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交流情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换角色,整个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是引导者。同时打破传统的观念,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来完成探究、讨论,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以一种理解、欣赏、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想法,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风气,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角。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只有在合作中才会有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探究灯泡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想不想知道到底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讨论等。我让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如何操作实验;实验过程中怎样分工,怎样记录;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应发挥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讨论汇报后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动手做,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加入到其中去共同探究,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最后再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其余的学生认真、耐心、虚心的倾听别组意见,最后再让他们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互相评价,对于有分歧的观点组织争辩式的讨论。在这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体会到了和谐的欢愉,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乐于接纳他人的幸福,科学探究的信心就这样在积累中慢慢沉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了情感的交流,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情感。

三、赋予科学情感色彩。

科学是理性的,抽象的,但也蕴含人文情感,可以赋予它文学、艺术的.气息,以及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在教学《认识空气》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设计让学生想象如果空气有颜色,有气味,请你用画笔或语言描绘你心中的空气。于是学生动手、动脑,给我们展示了奇异美妙的空气,有粉红色的柠檬味的空气、金黄色的桔味空气、绿色的伞状空气、兰色蘑菇状的空气……精彩纷呈,此时教师对于孩子们大胆的想象给予肯定并用实物投影出示另一种空气的图画,图画展示的是一团黑色云状的空气,问““这儿有一个黑色的臭味空气你喜欢吗?”同学们纷纷摇头。教师又问”“你为什么不喜欢它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说这是受污染的空气,我们都不喜欢它,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自然引出了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将空气这样十分抽象的物体具体化、形象化,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的善待自然。

四、走进自然,善待自然,培养情感。

要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只有让他们走进自然,自己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大自然》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录相,放一段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对大自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及附近的植物园。孩子们兴奋极了,提出各种疑问,并弯下腰来观察花、草、虫、鱼,欣赏自然美景。此时他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充满了热爱之情。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奇妙大书,让孩子们接近大自然才能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让孩子善待自然,关爱自然,探索自然,进而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关系。

科学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引导、激励和诱发学生投入热情、思想、情感,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增强自身体验。让科学探究成为有情有味、血味丰满的催长生命的过程,将善待资源,保护自然,善用科技,造福人类等人文情感融入科学教育之中,让科学教育与时俱进,生动鲜活。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我们知道,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情感随着认识发展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在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能够激发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识内容.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个性鲜明,有自己的主见,因此,以往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适应新一代的青少年.

作者:张建军作者单位:济南幼儿师范学校刊名:黑龙江教育(中学版)英文刊名:heilongjiangjiaoyu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平凡甚至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正是在这平凡而繁琐的表层之下,却蕴含着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班主任,作为教师的优秀代表,作为教师职业集中而完美的体现者,他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但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除了引导学生建立班集体外,更要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

形成良好的班风,要从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出发,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由教育目的引发,并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指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由基本任务可以看出,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据首要地位,它涉及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既然德育工作如此重要,我在当班主任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思想品德教育上。

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应有的成效,不能靠单纯地说教,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拓宽教育途径,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我在教育实践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

第一、自觉结合自己所任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如初一英语教材在一、二课就编排了日常用语:“goodmorning!”(早晨好)、“howareyou?-finethankyou.”(你好吗?很好谢谢。)等问候语,对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到好奇和高兴,每堂课同学之间都能用英语彼此说一声。这不仅可以激发初学者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是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礼貌教育自然而然孕育在这一细小教学环节中。还有些课文,介绍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名胜,如“thegreatwallofchina”(万里长城);介绍世界广为人知的爱国英雄的事迹,如课文“nathanhale”(内森黑尔),其情节简单,语言精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事迹感人。在教学时,我注意针对平时班主任工作所掌握的学生思想认识上薄弱点进行启发引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实践证明,班主任结合教育,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有机渗透在知识载体中,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收到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水平的功效。

第二、引导学生记日记。

著名的中国教育家魏书生管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他说那些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坚持长跑的人,都变得身体健康、强壮有力。还有一些别的.体育锻炼的方式,倘长年坚持也能身体健康,使人心灵健康、强壮、开阔,那就是坚持记日记。我在平时实践中要求学生记日记,日记不一定给老师看,如果同学觉得非要保留自己的隐私。此外,每周布置一篇针对同学当中出现的问题的命题作文。如,有些同学平时懒懒散散,目标不明确,过一天算一天,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布置写《我的理想》,要求他们认真分析自己,理智地调节自己,扭转错误的思想。然后在下一周的班会课上,叫同学们畅谈各自的看法。这比平时叫某个学生到办公室,跟他讲你必须要好好学习,要有伟大的抱负等等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更全面。

第三、充分发挥班级骨干的榜样作用。

我从初一开始就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只要有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成绩突出的,在班级中能起带头作用,且不自私,一般来说,都能被同学选中。每一轮新班委的成立,我都数次召开班委会,慢慢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勇于开拓精神,并要求他们时时处处想到我是班集体的带头人,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同学树榜样,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特殊权力。因此,这样一个健全的班委组织对每个同学都在产生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可以将班主任个人的意图、要求、变为同学的自觉行动;它又可以把班主任的个人力量变成同学自我教育的力量:从克服学生中不良习惯及不健康的思想倾向,逐步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巨大的作用,是因为这些班委就在同学们身边,是他们自己推选出来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班级中出现了某种不良现象,例如,抄作业,考试作弊等都能及时得到制止。

第四、紧密配合学校活动进行思想教育。

紧密配合学校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气氛,有利于学生取得自我教育的效果。如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就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勤劳动,热爱劳动。再如,学校组织的各种图片展,如《香港回归》等,我事先布置学生要写一篇观后感,让他们有目的的仔细观看,增强同学们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的自豪感。

第五、主动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一起进行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dd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我主动找家长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每学期,我一般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家长们一起商讨教育的措施,深受家长的欢迎。家长的嘱托和关心的事,我记在工作手册上,随时留心,并给予家长满意的答复。家长对孩子是特别关心的,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建议一定要重视,不能事过境迁,事后忘记。另外,有些家长爱子心切,但不会教育孩子,或者说不会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教育孩子。就此,我委婉地向他们提出建议,要求他们注意方法。这股“合力”在提高同学们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去挖掘,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是,他们必须建筑在你对教育的强烈爱心上。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情感。语文教学要把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是伟大的,深入学生心中。有意识地把生命教育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在另一篇《为了忘却纪念》中,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其实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赋予人类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如何用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导致生命的夭折。生命无谓丧失,是对革命的最大损失。鲁迅先生鉴于这样的深刻考虑才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出了自己“逃走”的策略。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的这样的行动,学生就会费解,以致误解。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新教材选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类主题作品,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你看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这是一个进行生命意识培养很好的例子。

三、把阅读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生命力。

现行教学体制特别是应试教学的弊病就是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和学习的机器,而不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开讲座,传授生命的知识。人们习惯于开设文学讲座,为了灌输生命意识,把文学讲座和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把一些著名的作家的生命观,或在小说等文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作为讲座的内容向全体学生讲解,使学生了解作家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动态。

(二)、办专刊,写出生命的感悟。随着生命意识的逐步渗透,学生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想对生命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欲望也渐趋强烈,写作的情绪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的作文结集,或利用文学社期刊或班刊和团刊,把这些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予以发表,更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写作欲望,生命意识必然增强。

(三)搞实践,体会生命的真谛。现代语文教学讲究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更多的是在课外的时间里进行。而关于生命问题正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极好题材,组织学生走出去,去调查周边地区的物种情况,人民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

从贱视生命到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现实生活中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依然令人心寒,轻视生命现象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必须要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生命更加灿烂辉煌的印记,让生命之花永远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班主任是学校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主体,同时还肩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初中生是学生青春期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思想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加以引导,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作用,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很多时候胜似父母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多益处。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会特别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班级德育工作无处不在,班主任如何把握和实施是关键。

1.注重班级管理中细节渗透德育。

班主任要从学生的一举一动抓起,从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去帮助和引导学生。班级德育要改变的是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不可能立竿见影,班级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班主任老师可能苦口婆心,声情并茂地去给学生讲道理,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学生已经有了进步,可不久又重蹈覆辙,出现反复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效果不佳时,要不愠不火,坦然接受。不能奢望在学生心田上撒一次种子,洒几次汗水就能收获成长的果实。许多受益一辈子的东西是在学校生活中播种的,但往往来不及开花结果,学生就已经离开了,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去尝试新的方法,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不能对学生轻言放弃,放任自流。

2.加强班主任的自身道德修养。

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意识都在不断的改变,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班主任老师也要学会和学生交谈。可以利用谈网络游戏、谈明星、谈球赛、微信聊天、谈奇闻异事、谈与父母之间的叛逆心理等等。这样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会认为老师离自己很近。班主任老师深厚的知识阅历,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因此,学生会崇拜班主任老师,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学生也会自然地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当做最信赖的朋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一定要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爱献给学生,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动态,尊重和理解学生。

3.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班主任老师做到身先士卒一次,远比在班上讲十遍有效。看到学生在打扫清洁中有几处没有打扫干净,班主任经常拿起扫帚把不干净的地方打扫干净;讲台上很乱,班主任一声不响地把讲台整理整齐;地上有废纸,班主任亲自拾起来扔进垃圾桶等等。

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班主任良好的语言、优雅的行为激励着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平常班级管理中,希望学生语言文明,班主任自己首先要做到。在班级中随时说:您好!再见!对不起等礼貌语言。言教永远比不过身教,学生是看你的行动,不是听你的指挥。班主任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无穷的。

4.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晓之以理。

古语讲得好:“读书事小,明理事大。”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w生的楷模,学生心灵的崇拜者。班主任要明白:教育学生成人远比成才更重要的道理。所以既要教学生做学问,更要让学生修身明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助人为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等。但学生往往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表现漠然。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会心存感激。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也必然会倾力相助。如果你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你遭遇困难时,别人也会袖手旁观,甚至会幸灾乐祸。所以帮助别人表面上看孤立地看是吃亏,实际上是间接地帮助自己。这样对学生讲清道理,晓之以利害,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会心甘情愿地按照道德行事。

5.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交知心朋友。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有的放矢,看准时机击中要害。要避免盲目发表意见,讲得过多、过频。天下的道理很多,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吸收那么多东西,在这一点上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教师的讲解要简洁明了、中肯、深刻而富于哲理,对学生成长有深远意义。绝不是班主任说得越多学生受益越多。班主任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因为单一的说教会让学生疲沓厌倦,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我们可以采用看影视作品、读名人传记、举行演讲会辩论会、有奖征文等诸多更加直观感性、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

许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学生自私冷漠、娇气任性、爱慕虚荣、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加强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是切实抓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农村中学来说更是应该加强,但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让学生厌烦,要提高渗透的隐蔽性,注重渗透的灵活性。只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多渗透德育教育,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必然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高中是人生阶段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接受教育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在加强,他们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些视角、观点,但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关注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但尚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容易多愁善感。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推行,以及高中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对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施者,作为连接学校、家庭、学生的纽带,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品德言行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完善德育渗透。那么,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究竟应该怎样渗透德育,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高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在高中阶段获得健康的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准正在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不和谐的生活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一些阴暗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社会丑陋现象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这就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全面提高,不但需要未来公民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个人品行的要求高于对知识的掌握。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维护师德形象,提高自身的道德榜样作用和意识,拓宽教育空间,完善教育策略,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在温馨的班级氛围中成长。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德育的重要性,以实际有效的行动,促使德育工作向高水平发展。

高中班主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地参加各种与德育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德育意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武装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在面对学生出现各种状况时,才能做出合理科学的应对,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德立人。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在对待优中后进学生时要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对待,不搞两极分化,在班级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要重视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他们的长处,凝聚他们成功的信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高中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的眼光来教育学生、看待学生,促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班主任要走下讲台,发挥主动性,向学生表示友善、平等的态度。可以以课堂上的问题做沟通的纽带,在交流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并顺势给学生做思想的熏陶,围绕着学习展开话题,帮助他们认清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世界观。注重营造班级中的亲和力,将德育工作做得切实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以各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消除学生内心的隔阂,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朋友关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更加拥护自己,从而配合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拓展德育途径,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些高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德育渗透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班主任不能以生为本,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也没有重视德育实施的方法,在德育渗透中方法不恰当,至使学生不接受;德育渗透工作只是重形式、轻过程,结果不理想,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人力。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生,因此,德育工作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德育不仅是口头的施教,更要注重行动的熏陶。要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辅助德育工作的开展,以活动带动讲述,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但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可以将德育于轻松有趣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样的德育比起单纯的说教,自然效果更佳。为此,笔者采取了在学生中开展“说一说”“看一看”“走一走”等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性建筑、走访孤寡老人、采访有影响的人物、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志愿活动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开阔视野,贴近社会,体验生活,随后开展总结感悟活动,以实践教育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方式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会起到深远的启发、教育作用,使他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品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进行音乐、绘画欣赏等等,拓宽学生的涉猎面,激发他们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学习课本以外更富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熏陶,以这种形式使得师生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形成了融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四、扩展德育实效,强化学生抗挫能力。

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他们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有限。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可以通过德育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抗挫能力。挫折无疑是对高中学生的意志的考验,德育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更好地对待挫折。高中时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开始快速向成熟方向发展。挫折是学生能力成熟的“催化剂”,能够使人的意志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抗挫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有足够的自信心,以淡然的态度客观面对。为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围绕“挫折”这一主题,讲述励志故事,讲述抗挫实例,在故事中吸取教训,受到启发,从思想上进行升华教育,从思想上影响行动,实现自身能力的加强。班主任在实施这一活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使学生冷静地面对自己的缺点,教育学生乐观积极,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不至于走向思维误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要学会从细节抓起,把握好各个环节,避免出现漏洞。要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就应该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拓展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真正让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开展,才能结出丰硕的德育果实。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在备课时设计好德育教育的环节。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1、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一些层次性很强的系列问题:先,弄清基本意思,又感悟到字、词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学教学“碴”字,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2、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从多媒体优势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从有感情朗读入手,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四、从写话训练入手,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全班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班主任的素养至关重要。但是,现在许多班主任都有同感:如今的学生难教育。的确如今的独生子女特多、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侨乡的出国热、新的读书无用论的风起、应试教育的顽疾依旧、还有社会上教育公平意识的增强、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等,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挑战。

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既可以使学生积累多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可以进行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能力的训练。而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诸多训练中是最为重要的训练之一。

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很多学生为什么对学语文没有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没有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特别是在阅读文章时,有许多学生往往懒于思考,只是满足于把文章读完便了事,或者只是在于搜奇猎艳,对文章不愿作深层次的探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跟语文这一学科特点有关,也跟教师的长期教学习惯有关。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在理科的学习中,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例如算一道数学难题,当学生们经过冥思苦想后,找到了答案,这时,他们的心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快感,这是一种经过艰辛劳动,获得成功后的快感,是一种美感心理,从美学理论上而言,是因为他们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感性形式体现出来的愉悦,正因为有这种美感心理,许多学生才对数学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语文则不然,同一个问题,往往答案多种多样,学生在思考中,无法明确判断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无法获得成功后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师要明确这点。老师若在教学中,只在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只知道向老师要问题、要答案而已,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他们去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再去彰显一言堂的威风,在学生面前装出自己学识渊博的样子,要多留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并且不要过于在乎他们的意见的正确与否,只要是他们的思维成果,就应给予肯定。课外作业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作业讲解时,应少给死定的答案,鼓励课外多阅读,多做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不管是课内课外,都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意见是有存在价值的,而不应让老师或少数高才生的意见占“统治”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思考,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艰辛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否则他们会对思考失去信心,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懒于思考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思考的质量,就应该讲究一定的思考方法。寻求好的思考方法的过程,就是“利其器”过程。

文章虽然千差万别,问题虽然多种多样,但在思考中,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联系生活思考。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新课标就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在阅读教学时,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到他们在读某篇作品时会想到些什么生活。这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个体,他们来自各方,我们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常生活在他们中间,时刻注意时代的变化,而不只是在讲台上与学生见面,下了讲台,便踪影全无。其次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生活经验,怎么联系生活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在三十岁以下的人是不宜看的。为什么不宜看?他指的`就是生活经验不丰富的人不宜看。现今很多学生为了中考、高考而整天忙于书本之中,对于读书以外的其他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这样下去,很不利于他们继续学习,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引导他们多参加学校、家庭、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便于他们对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的理解。

二、联系作品背景思考。

在教学一篇具体的作品时,老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在阅读思考时有更广阔的联系空间。文章都是时代的产物,要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思考也才更加接近作者原来的写作意义,思考才更有价值。

三、把前后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文章的各个语句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上下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读了上句下句、上段下段,要把上下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明确其关系。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中心句和非中心句、过渡、伏笔、照应、总分、设疑与解疑等。文体不同,段、句间的关系亦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应给予分类指导。

四、跨学科思考。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社会自然、古今中外,它都可包容。学习语文,应要求学生善于把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思考。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联系书本的知识,还应把学习语文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以便顺应时代潮流,拓宽学生们的思维领域。

五、善于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

在思维训练中,应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用文字表达的过程,也是整理思维、加深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我们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要使学生只满足课内做了多少笔记。我们教的目的应着眼于课外,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够独立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卷面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学生道德培育越来越重视。这直接体现在新课改以来的课程设置上,特别是苏科版的政治教材就体现了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特点。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初中的政治的教学工作中,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渗透工作考验着每个政治教学工作者。如何实现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一个全新课题。笔者认为做好苏科版的初中的政治教学工作,必须要结合苏科版教学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做好德育渗透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后,然后在针对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要根据课程内容来进行德育。

苏科版政治教材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一方面它较之于传统的教材少了很多的说理性。另一方面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改变了政治教科书过去一向严肃呆板的印象。在课程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了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我们说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时进行德育,一方面是要认真掌握苏科版政治教材的内容设置,另一方面是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政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讲到诚信这个课题。书中列出了古今中外有名的诚信人物,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在把人物事迹讲完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发言,谈他们的看法,从而对症下药。在讲到我国法治建设时,则要教育学生必须要学法、‘懂法、更要守法。在讲到爱国主义时,则可结合当前热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道德素质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况且苏科版政治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关于德育是分散在各个部分之中的,我们要进行渗透德育工作。我们不能贪大求全,企图用一节课的时间,就把德育工作做好。我们要掌握分寸,一步步地来进行渗透。在教学工作中要学会循循善诱,通过提问题,改变教学方式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教学内容的传授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双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有效地沟通。政治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交流,要用真诚的心来打动他们,这样才能使得德育工作做到切实有效。德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课堂之上。在生活中,在于学生的沟通中,政治教学工作者也能进行德育工作。政治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授课,老师应放宽视野,充分走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意见。

五、要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政治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以教材为中心,但也不能仅限于教材,我们必须要把教材同学生实际相结合。在完成教授内容可以适当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来巩固所教内容。这样做更是为了使德育工作能有效渗透。在教学方式上要大力创新,没有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把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大胆进行创新。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在教学方式上一定要保持创新精神。

六、要完善教学机制和建立科学地考核机制。

政治教学机制的完善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们虽然意识到了德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机制设计上对于德育的培养还不完善,这是我们的问题所在,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建立科学地考核机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更针对的是老师。老师的业绩在肯定下,才会有做好德育工作的动力。做好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渗透德育。德育工作的渗透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阅读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渗透的论文

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写作文,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写作规律、素材、技法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阅读与写作教学删繁就简特别重要,具体教学中应该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文笔优美的课文,就重点训练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多采用仿写的形式进行训练;人物描写传神的课文,就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多采用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进行训练;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就重点体会写法,多采用读悟仿的形式进行训练;谋篇布局精当的课文,就重点进行整体感悟,多采用学以致用的形式进行训练……这样,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分析讲解完课文后,从课文中挖掘写作源泉进行“课文作文”,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个性。

教学呈现:

请学生补写内容在横线上或回答问题。例如:

怕茶房不妥帖”。

提示:可想象“父亲”怎样地再三嘱咐,怎样甚是仔细;可设计一些“父亲”认为茶房不妥帖的情节。如倒茶水、放行李等。注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2)到南京后,有朋友约“我”去游逛,请想象“我”的所见所感。

提示:可选一二处景物进行描写。注意景物中一定要有颜色、声音、人的活动,还得结合作品的气氛、人物的心情。

提示:“父亲”是去干什么的?在他买橘子的过程中,会不会引起一些误会?如挑橘、讲价等。注意对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描写,如买方的付钱、抱橘,卖方的收款、称橘等。

(4)在望父买橘这个细节中,“当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提示:结合课文前几段想想,“我”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可以是心理活动)什么。可用一二组排比句填补句中空白处。

提示:注意要着重描写“我”看见橘子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6)认真揣摩那著名的“背影”镜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试使用这样的手法,满怀深情地描写你的父亲(母亲)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提示:注意着装的色彩,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还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使其画面感强烈。如父亲(母亲)在你生日时为你切蛋糕的情景,在你出门时为你扯衣领衣角的情景等。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写作源泉,途径和注意点可概括如下:

(1)寻找隐点,据情补白,不要违背原文。

(2)寻找略点,启思扩展,不要脱离原文。

(3)寻找续点,延情接编,不要拘泥原文。

二、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体悟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精巧,且篇幅不长,与初中学生作文的篇幅要求颇为接近。针对学生在写作结构安排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写作辅导挂上钩,侧重在谋篇布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挖掘。

教学呈现:

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景美”――(西北高原)是不平凡的。

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力争上游)实在是不平凡的。

白杨树内在的“神美”――(坚强不屈)绝不是平凡的。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抓不准,结构就理不清。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三个字,这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继之,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