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近代史人物论文(优秀15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优秀15篇)

作者:GZ才子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常见的写作错误和陷阱,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准确和流畅。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在写作方面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精选】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作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中兴”的第一名臣,拜相封侯,全国景仰;也是湘乡近代最知名的大人物,号称曾湘乡。他自幼熟读经史,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又点翰林,学问相当了得,可以说是一位传统的高级知识分子。正当曾国藩在仕途上不断攀升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势如破竹,攻克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天国政权。于是,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办团练,组建统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几经反复曲折,艰苦奋战,终于取得镇压太平天国的全面胜利。他可以说是极具典型意义的一名儒将,值得研究。我对本县这位先贤没有专门研究过,却也颇感兴趣,颇为敬仰,或亦有些惋惜。个人有几点粗浅认识,提出来就教于学者方家。

一、保卫传统与学习外洋。

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斗争,原是农民起义与封建王朝两个对立政权的斗争;而曾国藩却从文化的角度,说他所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是保卫传统文化——儒家名教与学习外国文化——拜上帝教的斗争。在《讨粤匪檄》中明白指出:

曾国藩又揭示太平军“焚彬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所过州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此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曾国藩号召湘军及军民人等,为保卫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战。这样的口号对于官僚士绅和一般读书人,自然都有极强的鼓动与号召力量;即对于长期在儒教和传统思想风俗熏陶下的民众,同样有相当的召唤力。正因为如此,湘军从两万人出征,迅速扩大,虽经不少曲折挫败,还是取得了战胜太平军的巨大胜利。

洪秀全所领太平军,学习外国,提倡一种朦胧的平等观念,认为天下民众都是天主的子民,皆以兄弟姊妹相称;又提倡剪辫留长发,故俗称“长毛”;还提倡放脚。这些都有积极的意义;起义之初,能激起长期受压迫剥削的农民手工业者及下层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因而队伍迅速扩大,战争进展顺利,势如破竹,先后打败了满清王朝由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的江南江北大营,占据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了与满清相对峙的天国王朝。

应该说,他们学习外洋文化是不错的。但他们只学到了皮毛,并不真正了解耶教的本义。而更大的错误在于全盘抹煞传统。“凡民之父母皆称兄弟姊妹”之说,否定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加上欺神灭道等行径,使所学外国的东西,难以被本国民众所接纳,也就不可能在本国生根。其实早期(或耶稣教),曾反映被压迫的奴隶阶层对奴隶制度的憎恨,但后来也曾为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所利用。而洪秀全本身也曾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侵染,是多次应考失意的下层小知识分子。进入天京以后,竟完全搬用封建王朝的那一套,他做“天王”,自称“万岁”,其实质等同于做皇帝,奢靡享受,后宫竟选用有数十位“姊妹”,供他一人淫乐享用,与众多“妃嫔”无异。天国封了许多王,大多奢侈骄横,争权夺利,民众对这些王稍有不敬,便要遭杀头惩处,并没有什么平等可言。凡此种种,便成为招致天国政权崩溃失败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既中进士,又点翰林,是清代道咸以后,正统派一路文人。他崇尚儒学及其后续的程朱理学,传承了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良好道德风尚。如孝道、宗亲之情;师道、友道;对乡邻的关切,乡间社仓积谷的热心,以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等等,都有良好的表现,不必赘述。

曾国藩所尊奉的儒学,确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适应中国封建主义专制王朝的需要,也曾促成封建社会的安定和谐。然而时移世异,清道咸以后,世界早已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儒学已不适应近代世界的发展,而且蔽固思想,阻碍革新,致我堂堂中华日趋衰惫,屡受外敌侵凌,割地赔款之事屡见不鲜。究其根源,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儒学便难辞其咎。而曾国藩这时却说:“我朝崇儒一道,正学翕兴。”[2]大加吹捧,这就显得十分保守,近乎顽固的了。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曾氏在某些地方也曾突破儒家的藩篱。如他本来是科举出身,官运亨通,却也开始意识到科名进学的道路不合世用,“此中误人终身多矣”。在家书中谓纪译儿“八股文,试帖诗皆非今日急务,尽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3]。又说他“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毋徒汲汲于进学也”。[4]而更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实践中也开始感受世界潮流,主张向外国学习,成为洋务运动的先行倡导者和最初的实行者。早在咸丰年间,他已经认识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5],并尝试创办军械所,造小火轮;同治二年(1863)派容闳赴美购办机器,随后即在上海建立并扩充江南制造总局,在国内自己制造兵器和轮船。曾氏的这些举措,不仅仅是为“可以剿发逆”,而且为的是“可以勤远略”[6],即振本自强的长远谋略。同时为了振本自强,曾国藩曾几次上书朝廷,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书院及军政、船政等院,分门学习[7];“同治十年”(1871)七月初三日,曾氏又与李鸿章专门合奏《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摺》,并订有章程12条,为具体实施办法[8]。他们希望把幼童培养成人才,归国以后,“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凡此种种,不必讳言,也表明了曾国藩思想和行为的某种进步意义。

二、尊崇孔子与帝王专制。

作为儒将,曾国藩在根本上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践行者;他要保卫的传统文化,也主要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他对孔子的尊崇,是相当真诚的,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曾国藩所表彰的文周孔孟以下儒家的思想家们,确实承继了儒家“修齐治平”的道路和宏远理想。曾国藩自己也是努力这样做的。他曾说:

他是因六弟为“小试不利”,有些牢骚,笑“其所忧之不大也”,故在家信中发了这番议论,表达的是正统儒家那套“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曾是这样表白,他一生确也是这样做的。按孔子教导的那样克己治家,那样治军治国,从而与诸多同仁一道实现了所谓“咸同中兴”。

然而,儒家的后继者一直到曾国藩,他们所尊崇的孔子,在自己生活的春秋时代,其实也是很平常普通的儒者;他所代表的儒家,只不过是当年百家争鸣时代较为突出的九家中的一家而已。他后来之所以成为“圣人”,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样阔得可怕的头衔,正如鲁迅所说,“完全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15]从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6],从而为促成汉朝大一统帝国的出现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孔子儒家学说是在小生产经济的条件下,总结东周以来的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封建思想的集大成者,故能适应君主专制社会的需要,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能独占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长达二千余年。后继的许多思想家们自然也有发展与完善,承传并发展了儒家的优秀成分,故促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康雍乾等鼎盛时段的出现。然而儒家思想的根本——三纲五常,君主专制,却也一直传承下来,长期适应并服务于封建专制社会,而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灵魂。它对人性的压抑,对个人自由的束缚与摧残,对外的闭关锁国,愈到后来愈加发展到极至,以致中国社会的专制主义也特别严酷,残忍和保守。如前所述,近代中国也便愈加落后而衰惫,不断被外敌侵凌欺辱。曾国藩尊孔,正处于这样的时代,也便和帝王专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他难以超越的时代局限。

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升任翰林院侍讲,感激涕淋,说“受君父皇上天恩,蒙祖宗之德荫,将来何以为报,惟当竭力尽忠而已。”[17]他要努力尽忠并维护满清封建王朝。即如他的征讨太平天国所要捍卫的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挽救清王朝的危机。在《讨粤匪檄》中,有明白的表述。曾国藩之所以“卧薪尝胆”,统湘军征讨,“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同时赞颂“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18]这就把尊崇孔孟与忠于君父、颂赞君主,完全统一起来。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太平军围逼集贤关,安庆形势紧急,曾国藩在家信中说:“此次安庆之得失,关系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19]这位孔丘信徒,已经把自家的命运,与清王朝的安危连成一气,不可分割了。

辩证法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两面或多面,孔子及儒家思想也不例外。曾国藩也知道孔子最初并不时行,“仲尼干诸候不见用,退而讲学于洙泗之间”。[20]那时诸子各家自由争鸣,到汉武帝以后,孔子儒家思想才一家独尊,终止了自由争鸣的时代。二千余年来,孔丘既有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也有与封建帝王专制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的一面。正如李大钊所说的,孔子是“历代君主所塑造之偶像”,是“专制政治之灵魂”。[21]以史为镜,凡尊孔的时代,多是封建帝王专制的时代。民元以后,实现共和,而袁氏尊孔,接着便上演复辟丑剧;张宗昌尊孔,便是辫子军企图扶溥仪复辟坐龙廷。国民党政府明令规定孔子诞辰为“国定纪念日”,令全国举行“孔诞纪念会”,说如此可以“奋起国民之精神,恢复民族的自信”。胡适批评说,这是“做戏无法,出个菩萨”。[22]而紧跟着国民党便提倡所谓“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专制。由此可见,既要继承孔子儒学的优秀传统文化一面,又要批判其封建主义灵魂的消极一面;只热加追捧,而不正视并批判其负面,便有思想文化倒退复辟的危险。验之历史,屡试不爽!

三、曾国藩湘军传统的正面与负面。

曾国藩及其所统率的湘军,既有优良的传统,对后世有良好的影响,但也有其负面的不良的影响。试分述之。

其一,曾氏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统率湘军,而“以爱民为第一义”。在咸丰十年(1860)四月,《致沅弟》信中说:

这是曾国藩的真心话。刚隔一年,又说到同样的意思[24];其他地方还多次提到。咸丰十一年(1861)旧历除夕,在军中遇大雪,外间饥民甚多,故而放赈的举措;[25]皖南亦有设粥厂放赈的事[26];对湘军统领营官哨弁的教诫,第一条便是“禁骚拢以安民”,指出“若官兵扰害百姓,则与贼匪无殊矣”[27]。又说:“凡为将帅者,以不骚扰百姓为第一义。”[28]他看到大乱之世,“一片荒凉之景”,凋丧不忍耳闻情境所表示的同情[29]。以上数端,都可见曾国藩戎行之间对百姓的关心。而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则是他所作的《爱民歌》,歌前有“禁扰民之规”的引言,其中说:“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故兵法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爱民”。[30]歌词中的扎营不要“取门板”,“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鸡鸭,“切莫掳人当长夫”,“号令要严明”,“军士与民如一家”,及后作的《解放歌》中优待俘虏的政策等优秀传统[31],对后世影响更为明显。毛泽东早年崇拜曾国藩,受过曾氏影响。他创建领导红军,制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体现出受曾氏影响的痕迹。自然,毛泽东点石成金,其思想境界的高度,表现的完整缜密,影响的广大深远,则与曾国藩所言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二,曾国藩认识到,“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32],因此特别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他曾说“凡将才有四大端”,第一条便是“知人善用”;再加上“善觇敌情”,“临阵胆识”和“营务整齐”。他自己这样考察人才,也希望弟弟曾国荃于这四大端下功夫,并以此“考察同僚及麾下的人才”。[33]他曾告僚属“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34]总之,人才是办事之本,也是战争胜利之本。

曾国藩以为“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乃是“君子之乐”[41]。他的知人善用,成绩最显著者,莫若对李鸿章,左宗棠的选拔,培养与支持。李鸿章,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间进士。原在本籍办团东,后投靠曾国藩充任幕僚。曾对其赏识有加,影响良善。咸丰十一年(1861),李初组淮军,曾国藩便多方关注支持,说“少荃一军……新军远涉,孤立无助,殊足危虑”[42];曾对九弟说,“少荃欲再向弟处分拔千人,余亦欲许之,不知弟有何营可拔?”[43]一个“再”字,可见支援帮助之多。这是因为曾国藩认为李鸿章“劲气内敛,才大心细”,是一个可任封疆大吏的干才。说李研核兵事,于水师尤有心得,故向朝廷奏请派李“前往淮扬,兴办水师,择地开设船厂”;又请旨擢授两淮盐运使,“以济舟师之饷”,代其筹划周全[44]。使李鸿章的淮军得以迅速成长,发展壮大,连外国人戈登的“常胜军”对李也不敢怎么样。曾在家书中赞扬说,“此间近事,惟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戈登虽屡称欲与少荃开仗,少荃自度力足制之,并不畏怯。戈登亦无如之何。近日渐就范围矣”。[45]李鸿章后来的建成淮军劲派,称霸北洋水师,与曾国藩的爱赏、支持和影响是分不开的;李也始终对曾国藩感恩不忘,待以师礼;曾死后,在《曾文正公神道碑》里犹极加颂扬。而左宗棠则有所不同。左系湖南湘阳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几次会试皆不第,便不再去应考。每自比诸葛亮,出语令人感觉狂放。曾为胡林翼所赏识,后入骆秉章幕府,赞助湖南军务。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攻克武昌,因左宗棠“济师济饷”有功,曾奏请朝廷升任兵部侍郎,加四品卿御,入曾营襄办军务。期间,湖广总督官文“为蜚语”攻击左,曾国藩胡林翼等皆奏左无罪得免。曾国藩在后来的奏稿中,对左有分析,还有评价。说他“求才太急,或有听言稍偏之时,措辞过峻,不无令人难堪之处”,深中左氏缺点。另又褒扬宗棠“其才可以独当一面”,且“思力精专,识量闳远,于军事实属确有心得”;又说他“素知大局,勇敢任事,必不肯舍难而就易,避重而就轻”,故奏请留左宗棠襄办江皖军务[46],优点评论也相当精当。曾在家信中也说,“与左季高同行,则以气概识略过人,故思与之偕,以辅吾之不逮。”[47]这些都说明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赏识和器重。然而左宗棠后来却自己说有些意气用事,以致八年与曾国藩不通音问。曾国藩却还是从大局出发,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西征叛回过程中,曾国藩以两江总督之重任,为左筹解饷银,每月以三万两协济左宗棠军营。并强调“甘肃艰险情形,实为各省至苦之区,权衡缓急,不能不先尽甘饷”,“每月仍筹足三万两,全数解交甘肃”。[48]左宗棠之所以能荡平新疆,并取得新疆建行省的历史性胜利,与曾国藩的协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让左十分感动。最终结果是大家所知道的,左氏终于在赠曾国藩的联语中,上联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这样的话从左宗棠这位战功卓著,又睥睨一切的人口中说出来,对曾是极大的慰安,尤其可见左对曾国藩是从心底折服了。

其三,曾氏组建统领湘军另一显著特点,是多用书生领兵。湘军的四大名将,曾自己是道光十八年进士,左宗棠是道光十二年举人,彭玉麟是附生,胡林翼是道光十六年进士。名将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江忠源,道光十七年举人。湘乡人罗泽南,诸生,讲学乡里,他的学生李续宾也是诸生,李续宜系文童,王鑫诸生,许多弟子都跟随老师出征;所谓“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兵,暮归讲学”。[49]这是罗泽南师生提兵破贼的特点,也大致可以概括儒将治军的特色。语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不一定是所有儒将能够做得到的,但曾国藩提出的将才四大端,则基本上都能具备;特别是“知人善用”,“善觇敌情”,可以说是儒将的长处。曾国藩还因知识丰厚,往往善于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能讲求舆地,相度山川脉络,审慎行军;断言兵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50];又能从大局出发,顾瞻战争全局,如同治《湘乡县志》所说:“其治军,则不分畛域,湘、鄂、江、皖、苏、浙诸军,联为一气,而粮台之军火饷糈,以时分应他军,接济邻省”[51]。这正是曾氏之所以为各地各军将士拥戴,湘军迅疾凝聚扩大,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然而,曾氏及湘军不僅有优秀传统,如前所述,也有重要的不良方面,对当世和后代都有突出的影响。

统领湘军的儒生,曾国藩以下诸人,都是传统的知识分子,饱受“四书”“五经”的熏陶,“三纲五常”那一套牢不可破。他们无论领军打仗,治理民众,或提倡洋务,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所谓“咸同中兴”的短暂光焰,其实正敲响了满清王朝统治崩溃的丧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任何人也阻挡不住民主共和取代帝王专制的历史潮流。

曾国潘标榜“不要钱,不怕死”[52],他也曾严惩贪官,这些自然很好;他自己大致也做得不错。但到后期,湘军中腐败现象却也逐渐滋生发展,甚或相当严重。打破天京以后,曾经抢掠数日。洪秀全的天国金库,原来传说金银多多,后来竟无有下落,不僅朝廷怀疑,国人也不无疑问。留下一个大谜团。有些人讽称曾国荃为“老饕”;而湘乡后来流传俗谚云,“打开南京发洋财”,大概都是这谜团中的事例。

四、研究儒将曾国藩需有一定的知识准备。

曾国藩一生读书甚多,经史百家,涉猎广泛;后来军旅生涯,仍坚持每日读书数十页,很少间断。应该说他的知识相当广博,而且丰富;生活阅历也十分充裕而多经验。但大半生戎马倥偬,学问成就不突出,不足名家。而要研究他,却需有多方面的知识,否则容易出偏差。湘乡出版的《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2012年第一期所刊曾氏手书日记若干篇的文字移译,便有不少的纰漏,大多由于知识准备不足。我并未全部接触过曾氏手书日记,更不用说研究,仅就上述若干篇按刊发顺序说点个人意见。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二日]温《诗经》《鼓钟》《楚茨》。三者不能并列。前面是总书名;后者是《诗经》中的两篇。可于《诗经》后用冒号,或不用标点。“伦仙”,应是“崙仙”。《汉书》后可用冒号或不加标点。马官传,应为《马宫传》;为《汉书》中三人合传的末篇,先天读完了前两人传,接着又读下一篇三人合传,这是曾国藩读经史的特点,一篇接一篇点读,基本上不间断,很值得后人学习。可胜“概”哉,应为“慨”。“初虞日”,应是“初度日”,出自《离騒》,后即指称生日。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大人“寿履”反菲,应是“寿辰”,系指本月初九日,父亲“大人寿辰”,“酒食太菲”。自己生日反而“酒食较丰”,故觉得“颠倒错谬”。下面“应酮”,系“应酬”之误。“天头”以下数语,是国藩的前辈好友,倭仁字艮峰的批语,整句应加括号。他的日记写好后,请师友传看,并求批评指教。艮峰看过后加批语,“自寿诗”是否改为自警诗或自勉诗,如何?故断句应为:“寿字,易警、勉等字,如何?”“次于自寿诗韵”,“于”应为“予”,《正韵》与“余”同,即“我”。次韵,亦称步韵,即根据我的自寿诗的韵及用韵的次序来作和诗。

[道光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夜月如画”,似应为“夜月如昼”。繁体畫与晝两字易混。用昼可与夜对照,因夜月如昼光明,可以清楚观览南山雪景、渭水寒流诸美景。“伺”以过此,当是“何”以过此。

[咸丰八年十月十一日]书籍字“面”,是书籍字“画”。“树立于孙”是“树立子孙”。这反映曾国藩不积家财遗留子孙,而要让子孙自立的思想。

[咸丰十年十月十一日]“鬯谈”误为“久谈”。鬯谈与久谈二者在曾的日记中均多次使用,却有区别。颜师古注《汉书》,谓鬯同畅。久谈只表谈话的时间长久;而鬯谈则可能表谈话的对象相悦,谈话的内容投机,含感情色彩。两者一般不应混同。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一日]“因国割未满百日”,“国割”系“国制”之误。咸丰帝(文宗)于本年七月十七日(癸卯)崩,朝廷规定百日丧制礼,全国遵行,不得娱乐宴请等。因百日丧制未满,故曾的生日也“谢绝请客”。旋改水陆各军克复“无力”运漕等处摺一件,“无力”系“无为”之误,地名。又“隋”心泉“朴”安庆府摺一件,系“陈”“补”之误,手书繁体“補”。本日所改另二片,合计四件,并皆见于《全集·奏稿三》整理本此日均不误。

[同治元年十月十日]《尔雅义奠》,是《尔雅义疏》,书名,为我国古代解释词义名物的专书,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各家注疏颇多,而以清代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的《尔雅义疏》较为详审。写祭帐四幅,“帐”系“幛”之误。幛,在较长宽的整幅绸布上题字或词句,用作庆贺或悼唁用。帐则是蚊帐或帐(账)册,《全集·日记》整理本亦错。

后面几日日记文字移译,大多不误,只有几处衍字、漏字及标点不甚妥当处,不赘述。

以上若干篇的纰缪,或者出于对经史不太熟悉,或者由于社会风俗礼制知识缺欠;或由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知识未备,或对古代各种书画文体了解不多,等等。除有些纯粹由于粗心所致外,大多是知识准备不足。这些缺憾对于研究作为著名儒将的曾国藩,应该是有妨碍的。补救的办法,看来还得向曾国藩学习,勤字当头,“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53],“读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此之谓“专学诀”;又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54]自然,还得在实践中学习,充实阅历,丰富社会知识,熟悉风俗习尚等等。说得如此头头是道,在下做得怎么样呢?实未能至,心向往之,愿与诸君共勉。

注释:

[1]《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32页。以下凡引是书,均简称《诗文》、《家书》、《日记》、《信札》、《奏稿》等。

[2]《书学案小识后》,见《诗文》,第166页。

[3]《家书》,第292页。

[4]《家书》,第87页。

[5]《奏稿》三,第1603页。

[6]《奏稿》三,第1603页。

[7]《奏稿》十二,第7191页。

[8]《奏稿》十二,7331—7335页。

[9]《书学案小识后》,见《诗文》,第165页。

[11]《送唐先生南归序》,《诗文》,第167页。

[12]《书学案小识后》,《诗文》,第166页。

[13]《诗文》,第249页。

[14]《家书》,第39页。

[15]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14—316页。

[16]《汉书·董仲舒传》。

[17]《家书》,第62页。

[18]《诗文》,第233页。

[19]《家书》,第673页。

[20]《送唐先生南归序》,《诗文》,第167页。

[21]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载1917年2月4日《甲寅》,后收入《李大钊全集》。

[22]胡适:《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载《独立评论》第117号,后收入《湖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23]《家书》,第540页。

[24]《家书》,第548—549页。

[25]《日记》,第699页—670页。

[26]《家书》,第814页。

[27]《诗文》,第437页。

[28]《诗文》,第456页。

[29]《日记》,第632页。

[30]《诗文》,第466页。

[31]《诗文》,第429—432页。

[32]《家书》,第868—869页。

[33]《家书》,第352页。

[34]《家书》,第559页。

[35]《日记》,第740页。

[36]《诗文》,第393页。

[37]《家书》,第183页。

[38]《日记》,第391页。

[39]《奏稿》二,第1247页。

[40]《奏稿》九,第5506—5507页。

[41]《日记》,第421页。

[42]《家书》,第814页。

[43]《家书》,第808页。

[44]《奏稿》二,第1188—1189页。

[45]《家书》,第1061页。

[46]《奏稿》二,第1181—1182页。

[47]《家书》,第585页。

[48]《奏稿》九,第5799—5800页。

[49]《诗文》,第307页。

[50]《家书》,第723页。

[51]《湘乡县志》(同治本)人物志·名宦篇。

[52]《家书》,第388页。

[53]《家书》,第11页。

[54]《家书》,第55页。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精选】

一是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做什么。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但是,党的政治先进性并不是不变的,暂时先进性并不意味着永远先进,放松自己的建设,淡化性质,迷失方向,动摇理想信念,这种政治先进性就会丧失,一切都不能说话。党史、新中国史是记住初心使命,保持党的先进性,继承红色基因,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历史。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理解和思考我们党的道路,指导我们前进,上下追求的是什么,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依靠的是什么?总而言之,答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信念、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复兴。

二是深刻认识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果是什么,为什么。98年来,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和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果,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年、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8年的探索实践,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志、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公众号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信心是基于实践检验、人民选择、科学真理上的深厚积累和坚实基础信心。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明白我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如何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之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取得既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也经历了艰难,需要珍惜、不动摇。深刻理解这一点,四个自信非常坚定。

三是深刻认识为谁,靠谁,我是谁。我们做革命、建设、改革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有为了人民,才能依靠人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否则,什么也做不了。正因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汲取力量,党才能带领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为了人民,要牢牢依人民,必须记住自己是人民公仆,不是官员,而是切实把大众路线贯彻到党的所有工作中。

四是深刻理解现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承担这样的使命。眺望98年奋斗的历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接力赛跑的基础上,向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奋斗,是需要更多代人努力的更长的接力赛跑。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认真思考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怎样把我们的棒跑得好,为下一代人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我们以成功为基础,不必在我的精神领域、成功为基础上承担我的历史责任,承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坚持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步一步地脚印向美好的未来和最高的理想前进。

五是深刻理解对党的忠诚是什么,怎么办。忠诚是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品格,是党员入党宣誓时的政治承诺。对党的忠诚是绝对的,也就是说,这种忠诚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无杂质的、无水分的忠诚。对党的忠诚是具体的,在革命战争时代,如川巨大的贡献,杀死敌人报国,保护秘密,看死是对党的忠诚,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履行职务,敢于负责,坚持本色,也是对党的忠诚。忠于党还是实践,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守信践诺,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奋努力。

学习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要从典型的人物和感人的事例中深刻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党有团结力、战斗力,经受各种考验,克服各种困难,进一步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最重要的要求是坚定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则,始终在思想上自觉地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

1.林则徐虎门销烟(联系乡土历史)。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

2.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结果。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识图:“焚烧后的圆明园”。1860年,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结合乡土历史)。

左宗棠收复新疆。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6.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壮烈牺牲。

7.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19,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的侵略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向北京进犯。于1900年8月中旬攻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俄、英、美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8.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9.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0.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条约规定:(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讠斤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口号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等。

(3)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船政学堂的内容要结合乡土历史。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北: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18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3.武昌起义。

19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

此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4.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

1911年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孙中山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胜利意义: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19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5月4日,北京十余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和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声响彻云霄。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反帝爱国运动的重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

19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3.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4.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5.红军长征;长征精神。

结合地图、诗歌了解长征,知道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甘肃会师,可根据自己体会,认识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共同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在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万人以上。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4.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1940年,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百团大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5.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6.西安事变的史实;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的史实。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1949年4月解放军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经济和社会生活。

1.张謇兴办的实业。

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他兴办实业的历程,成为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剪去辫子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詹天佑、侯德榜的成就。

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作做出了贡献,他发明的制碱工艺被化工界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从此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列。

2.魏源、严复等的主要思想。

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魏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严复译述《天演论》,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3.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维新变法期间,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科举制度的废除。

19,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5.鲁迅、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成就。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人民音乐家聂耳代表作品是《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

[摘要]李大钊宗教思想是立于唯物主义基石上的,他从物质经济变动的角度解释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并指出善恶根源的不可解是宗教产生的一个原因。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向往使李大钊对____有一定的好感并对基督____有所发挥。在彻底批判宗教的同时李大钊提出了科学的真理观,以真理取代宗教。因唯物主义贯穿于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始终,使其宗教思想更具有彻底性和革命性。

[关键词]李大钊唯物史观无神论非宗教。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名激进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受者、宣传者,李大钊在非____运动和非宗教运动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研究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唯物主义理论在反宗教运动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对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无神论宗教思想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真理观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以唯物主义为指导。

李大钊是最早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之一,唯物主义史观始终是其宗教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李大钊无神论宗教思想最为彻底的根本原因。

第二,宗教生活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宗教必须适应经济生活。李大钊指出,“精神界现象,完全是人间社会物质经济情形之反映。认社会生活是整个者,有经济生活而表现宗教种种生活”,“宗教生活一部分亦由经济生活发生者也。”由此,李大钊还论及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宗教的前途,他说,“社会主义者反对立在旧的经济组织所建之宗教。将来新的经济组织亦许发生新宗教,但此宗教是适用于新的经济组织。”[3]由此可见,李大钊并没有武断指出将来的人类社会定然是无宗教,他从经济变动角度出发科学地指出了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是允许存在的,但它必须与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社会主义与宗教不是根本对立的,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李大钊的这一理论与今天“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政策是相吻合的。

第三,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李大钊还从宗教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人类对于自然界或人间现象不能理解的地方,便归之于神。”这是唯物主义者对宗教起源的一致共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基本观点,李大钊对宗教起源的论述是其唯物主义无神论立场的集中体现。他指出,“道德这个东西,既是无论如何由人间现实的生活都不能说明,于是就有些人抛了地上的生活、人间的生活,逃入宗教的灵界”,“在人间现实生活以外的地方,求道德的根源,就是说,善心是神特地给人间的,恶心是由人间的肉欲生的,是由物质界生的,是由罪孽生的。本来善恶根源的不可解,就是宗教发生的原因。”[4]从道德与宗教关系的角度论述宗教产生的原因,说明李大钊对宗教的认识并非肤浅,而是有一定深度的。

总之,唯物主义史观的传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宗教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表明中国知识界对宗教的批判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始逐渐摆脱单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反教言论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李大钊以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的分析和批判影响了同时代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并壮大了反宗教的队伍,推动了“非宗教运动”的发展。

二、李大钊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宗教的产生与存在总是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的。宗教曾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因此,从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出发,坚持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忽视或抹杀过宗教的作用,他们对待各类宗教,均是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李大钊也是如此。

(一)早期对____精神的赞美和发扬。

首先,____作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其教义中所含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其“爱人类”的伟大精神吸引着初步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李大钊。他指出,“立宪国民之仪度,当以自由、博爱、平等为持身接物之信条。此等信条入人既深,则其气质之慈祥恺悌、中正和平,必能相为感召,以成循礼守法之风习。”[5]这说明李大钊希望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来塑造国民修养,改善国民性。这与陈独秀主张吸收基督____大精神以塑造新国民性格的观点有一致之处。[6]李大钊还指出,东方宗教处处显“寂灭之象征”,而西方宗教“示人以发见新生命、创造新生命之理,其教义以永生在天灵魂不灭为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与祈祷,皆足以助人生之奋斗。”[7]可见李大钊对西方基督____有的创造的、助人奋斗的精神是肯定的。

其次,李大钊继承发展了____义中“爱”的思想,主张以“爱”为基础创立新民国、新生活。他指出,“博爱”、“自由”、“平等”、“牺牲”是“我们创造‘新生活’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建立民国的基础”,“充博爱的精神,应该爱世界的人类都像爱自己的同胞一般”,“博爱的生活,是无差别的生活”,“是以爱为基础的生活。”[8]李大钊对基督____dquo;爱”的精神的发挥体现了他为全中国人民,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宽广胸怀。此外,李大钊还主张建立以博爱为基础的新文学,“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9]李大钊早期对基督____的赞美与发挥是与其政治思想主张相一致的。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作为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李大钊的宗教思想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必然的。在西潮涌入,全盘西化的时代,对西方文明的赞美与拯救中国文明之弊相联系,李大钊对基督____精神的发挥体现了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期待与向往。

(二)对宗教的批判与否定。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大旗,坚持进化论,注定要对宗教迷信展开讨论和批判。因此,无论是孔教、佛教、道教,还是后来居上的____,均难逃一劫。接受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后来的“非基督____”中自然站到了反对宗教的立场上。他对宗教的批判是彻底的、否定的,对宗教的斗争是不妥协的,体现了其唯物主义的坚定立场和荡涤一切宗教迷信的决心。

第一,李大钊认为宗教妨碍社会进步,并将斗争矛头指向一切宗教。在组织非宗教大同盟时,李大钊指出,“我们坚信宗教是妨碍人类进步的东西,把所有的问题都想依赖宗教去解决,那是一种不承认科学文明的态度。”而我们反对宗教的目的,“并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单单是反对阻碍人类进步的所有的宗教”,而组织非宗教同盟的原因,“那是因为我们历来认为宗教对探求真理,亦即对人类进化上是非常有害的东西,为此我们曾利用一切机会来讲这个道理。”非宗教大同盟的诞生是针对____而来的,因对基督____判而延伸到了一切阻碍人类进步的宗教,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孔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李大钊等人组织的非宗教大同盟及其活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宗教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李大钊认为应重点批判____,并将基督____判资本主义社会联系起来,他说,“在现代社会中,基督____发达的,有最多的信徒,最大的势力,因此应首先反对这个最有势力因而流毒最广的基督____rdquo;基督____人安于贫穷的说教,“是要使他们卑躬屈从,而人的本性是绝不甘于忍受贫穷的”,因此,基督____教有违人性。况且,“富人决不会无缘无故来施舍他人的”,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看看资本主义是从何处发达起来的就可以完全明白了,资本家听了基督的‘富人进天国比骆驼钻针眼还难’的说教,就真有舍弃自己钱财的吗?”[10]由此,基督____教只是让人们妥协退让,安于现状,对社会进步毫无用处。

第三,受非宗教运动的影响,李大钊否认了____与自由、平等、博爱的关系,并对此予以了逐次批判。他认为宗教必信仰神,心灵上必受神的束缚,那么便“断无思想自由存在的余地”,“真正的思想自由,在宗教影响之下,断乎不能存在。”而非宗教运动即是申明这个道理。欲“求得真知而确信,非先从脱离宗教的范围做起不可。”而非宗教者,则是“为拥护人人的思想自由,不是为干涉他人的思想自由。”在论及宗教与平等时,他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不平等关系的表现”,而没有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博爱”,也达不到博爱的目的。[11]李大钊对“自由”、“平等”、“博爱”与宗教关系的否认,受到了当时_运动和非基督____的影响,这与他政治立场的转变相联系。此时的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已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放弃了以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观念。在紧张的革命斗争年代,文化运动应服从于救亡图存这个主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创始人,李大钊的对宗教基本精神的批判尽管有偏激之处,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主张思想自由,坚信科学真理。为弥补因批判宗教迷信而引发的信仰缺失,李大钊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号召广大青年坚信科学,反对宗教迷信。他反对宗教束缚,认为信仰自由,“决不许稍加限制”,因为“信仰一种宗教,乃在求一安心立命之所,出于人类精神上之自然的要求,非可以人为之力施以干涉也。”[12]谈到宇宙真理,他指出“余信宇宙间有唯一无二之真理。此真理者,乃宇宙之本体,非一人一教所得而私也”,“非传说之迷信所得而蔽也。”[13]宗教中所含之真理,“偏而不全,驳而不确”,“真理乃自然的因果的宗教传说乃神秘的迷信的。故吾人与其信孔子,信释迦,信耶稣,不如信真理。”[14]李大钊坚信真理反对宗教迷信,他指出,“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一时幻妄之象,虚伪之用,举不足移易吾人真理之主张也。”“而自信者,又人生达于真理之途径也。”[15]以真理取代宗教信仰,体现了科学主义思潮对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影响,这表明他是科学的坚定信仰者,他的真理观不仅激励了同时代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以科学反对邪教和迷信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李大钊宗教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首先,李大钊无神论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始终。李大钊是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与其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相比,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更鲜明地体现了无产阶级对宗教的基本态度。他最早从物质经济变动的角度解释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指明了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的。他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对宗教的批判为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李大钊的宗教思想是无产阶级宗教思想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次,李大钊在批判宗教迷信时提出了自己科学的真理观,并主张以真理来代替宗教信仰,这也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与陈独秀“以科学代宗教”,“以美术哲学代宗教”,以及蔡元培等人的“以美育代宗教”相比,李大钊的“以真理代宗教”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更具革命性和科学性。

注释:

[1][2][3][4][8][9][10][11]《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37、139-143、382、135、96-97、164、555-556、566-567页。

[5][7][12][13][14][15]《李大钊文集》(上),第332、559、248、261、262、446页。

[6]参见《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278―287页。

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的近代史中有这样的一个女人,她不像武则天那样直接当权,也不像吕后那样干涉朝政,她用了一个新的词,叫“垂帘听政”。她曾经是咸丰的妃子,从咸丰末年得势开始,历经三朝皇帝,倘若计上她临死时钦点的宣统帝溥仪总共是四代人,她——就是慈禧。对于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慈禧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她对爱心觉罗氏的江山其实“孝心可鉴”。自1861年当政,到1908年驾崩,慈禧太后控制中国实际政治近五十年之久,其间处理应对了很多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善后、平定太平天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新政改革,等等。在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里,她是中国的实际掌舵人,她的功与过是与非,都有太多的总结价值。

关键词:慈禧改革派政治家知人善用铺张浪费。

正文:

他曾是咸丰的妃子,鼓励过咸丰进行鸦片战争,她相信中国地大物博,是天朝大国。因此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她不断进行战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反对新的技术和观念,即使一次次失败也还是坚持。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很少成功。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暂时镇压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纵观慈禧的一生,上苍压根就没把她当做女人看待,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战乱纷争变革贯穿始终。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按这一点来说,武则天也好吕后也罢又或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都是无法与之比拟的。故我认为,我们应从理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慈禧。

毫无疑问,她可以称得上是晚清时期最重要的一名政治家。她对于中国发展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起促进作用的。

首先,慈禧还是知人善任的,且不说曾国藩,象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都是为慈禧所重用的,客观的说,慈禧还是勤政有为的。从她垂帘听政,就能看得出她的能力可见一斑,切她当权以后,很快扑灭了太平天国,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在她统治的四十八年时间里,除了革命党,维新派,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果她真是桀纣之辈,怎么可能稳坐四十八年的江山。

其次,慈禧晚期也是改革派。不错,慈禧确实镇压过百日维新,那是因为她长期隐居深宫,对真正的国内形势并不了解,事实上,如果没有慈禧的默许和支持,光绪皇帝的新政一个月都维持不了,在维新变法的初期,是得到了慈禧的赞同的,当然后来在周围守旧派的挑唆下,慈禧镇压了维新派。两年后,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被迫西逃的过程中,她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社会实际情况,她怒斥大臣们说:国家坏到这种地步,你们怎么忍心骗我母子。回京以后,慈禧立即着手改革,其力度实际上远远超过光绪的维新。延续了上千年的六部制度被新式制度所取代,户部改制成为大清银行,这是中国新式银行的发端,毅然排除守旧派的阻拦,大兴铁路和开矿,著名的中国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就是得到慈禧的支持得以开工的,废除了科举制度和各种酷刑,开始准备实施君主立宪,派大臣出国考察外国制度等等,只是她死了早了一些,所以没有彻底完成。

再次,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最后,她能体验民间疾苦,她是从民间选入宫中的秀女,对民间生活有直接的了解,这种出身使她不同于自嘉庆之后历代出身深宫的皇帝,这对她的政治决策作用很大。

当然,她也有不足之处。第一,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操纵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竣。

第二,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

第三,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

“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花费巨资重修和扩建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秩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且对于皇帝及大臣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

第四,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心态及揽权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嘎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

总之,既然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就应该正视历史。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同样的道路不要再走一遍。一个人的好与坏,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考虑,慈禧既是我们的政治家,但同时亦是导致国家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罪人。

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

1947年,年仅19岁的湖南伢子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一进校就拿到了奖学金。

因为喜爱文科,英语又好,朱镕基刚进清华时“老想着转系”,不过没转成,这也促使他下决心在工科埋头钻研起来。朱镕基的同窗好友、着名法学家郭道晖回忆说,朱镕基学习很用功。当时,电机系的功课在全校是最难的,他却应付自如,是班上的“业务尖子”之一,当过“课代表”。他待人诚挚,在同学中很有威信。朱镕基非常热爱文学。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常开玩笑说,自己做官是“误入歧途”。

在清华园里,朱镕基结识了一群大师级的教授,每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都感觉值得回味。“朱(自清)先生为人廉洁、谦虚。他讲话的样子,音容宛然。”“我们很喜欢去张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听他纵论天下,大骂国民党。”学习之余,朱镕基痴迷唱戏,曾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

1948年4月,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北平各校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四月学运”风暴,清华等校的师生员工举行了连续半个月的罢课。为保护校园安全,清华的学生们成立了“护校纠察队”,朱镕基是队员之一,和同学们一起夜间轮流值班,拿着棍棒守护校园。

1948年秋,清华大学的十来位湖南籍同学自愿组成了一个“过共产主义生活”的小集体——“明斋117室生活小组”。朱镕基积极参与,并很快成为组织的骨干之一。小组生活的内容是组织读书会,学习从解放区传来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办了一份油印报《晓露》,还油印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新民主主义论》等书,供全校同学学习,在读者中声名大噪。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据当时的电机系党支部书记李叔平回忆,朱镕基是支部里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人。他作为班长,代表本班同学在全校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后来,党组织考虑到工作需要,没有批准他参军,并于1951年1月推荐朱镕基担任学生会主席。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朱镕基不但要指挥、开动庞大的“学生会机器”,还要随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发表演讲,动员和组织同学积极参加活动。他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五一”大游行,声援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动员同学踊跃参加捐献运动;还同清华大学的校委会与青年团联合制定了《全校爱国公约》等。后来,朱镕基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时,有人夸他组织能力强、口才好,他说:“这是在清华当学生会主席时锻炼出来的。”

1951年,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一直十分珍惜在清华的同窗情谊,他所在的51届电机系,确实也是英才辈出,光院士就有4位。朱镕基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集体的优秀,并深深为之自豪。

近代史人物传记论文范文

我们所认识的蒋介石,很大情况下由于中学历史书的原因,因此所了解的对其事迹几乎都是在在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而事实上,作为一个国民党的领导人,他的事迹当然远远不止这么少。

百度百科中对他的简介是这样的:

“蒋介石(01887.10.31—1975.4.5),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逝世於台北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具有这么多身份的的人物,其出身却是卑微的甚至是低下的,他母亲是二婚,当过尼姑,而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至此,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就从小蒙上了阴影,很自然的滋生出自卑,从而在成长中慢慢地演变成我们所认识的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

曾有过这样记录他的一些儿时的事情:

“蒋从小顽劣,据记载,奉化有旧历新正参拜宗祠后分芝麻糖的习俗,但蒋介石小时候不肯按次序领糖,要抢先。经别人阻止后,竟倒地弄得满身污泥,然后往人群中乱钻,别人只好让他先领。又据蒋介石同学蒋周兰的女儿玉英说,蒋介石在私塾读书,不守规矩,遭塾师打手心,但还未打着,就已倒地打滚哭闹。他哥哥因为同他不是一个妈妈生的,对他妈妈非常不孝。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在四五岁时,曾经误将取暖用的『夹炉』当成坐的『板凳』,致使他的臀部和阴囊都受到了严重的灼伤,后来为了止痛在其阴囊上涂沫了猪油,因为狗的咬伤,丧失了生育的能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蒋的心灵,给遭受创伤的心又撒上了一把厚厚盐。

蒋不断遭受着来自家庭内部的折磨,家庭的矛盾让他变得暴躁,多疑。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怀疑毛福梅有外遇,一次抓住毛的头发,将毛从二楼拖到楼下,毛向他跪下,请求不要将自己赶离家门,他还又踢又骂。他的小老婆姚冶诚好赌,他天天同姚吵架,气不过就经常在日记里咒姚为何不死。对于小舅子宋子文也特别讨厌,经常怀疑他居心不良,骂他跋扈,少年得志;骂姨夫孔祥熙是头猪,骂外甥孙科是阿斗。”有这样一句话:“三岁定八十。”虽然某种程度上这样说是猛烈了点,可是从小所显示出的,就是一种极为极端的性格。

至此,不得不想起在近代的近几次战争乃至最后撤至台湾的一系列事件,都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他的这种性格。

对于外敌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导人,即使面对着内战的担忧,却能先以国家的完整为先,对维护国家完整说到做到。抗日战争时期,带领全国军民最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是个伟大的人物。而这方面早在蒋介石留学日本,勇于驳斥日本教官对中国的蔑视时就已经体现了出来。所以,虽然有“西安事变”这一事情的发生,而且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对于一个自小就不孝而且狭隘和极端的人来说,先答应后倒戈也是未尝不可的,但事实上这场战争正是因为他给与共军的重大战力,才得以抵抗日本侵略者。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战略计划。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蒋介石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而又对敌人毫不留情的人,却只限于对国家的“大爱”而非顾及全部人或者大多数人的“泛爱”,充分显示了他的残酷与专横,因此在内战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并抵御了侵略之后,他的国家“大爱”转移成个人的对国家的获得和领导的贪婪。

于是新一轮的对共产党的围剿又开动了。

因为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至此,蒋介石终于失去了对占有大陆的所有力量。,因为此行再也难以归去,可是作为爱国者的他的确始终不承认“两个中国”,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这种说法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这种极端的爱国情绪始终是畸形的,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最终落得败走台湾的收场,谁人都知道,他的心依然对中国带着贪婪,正如他“不可动摇的国家决心”和“光复大陆”的说法一样,正是那些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成就了他,也在他心中扎了根,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想要统一,却又要是由一个独裁者上场主导。今天,独裁者在世界上越来越不受待见,人民期待的是那个自由而非独裁的统治,所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只是历史的路注定有人走的是一条荆棘满途但最终却因为方向从一开始就错误而无法达到理想的终点。

近代史人物论文范文

1.引用有关政策、方针性内容务必正确无误,不得泄漏国家机密。

2.一律使用a4纸打印,双面使用。

3.编排格式。

摘要:四号宋体,居中;内容为小4号宋体。

目录:四号宋体,居中;内容为五号宋体,右对齐。

一级标题:3号黑体,居中。

二级标题:小4号黑体,左对齐。

三级标题:小4号楷体,左对齐。

正文:小4号宋体(字数要求:文科类不少于6000字,理工类不少于4000字)。

表题、图题:小5号黑体,居中。

参考文献:小5号楷体,左对齐。

版芯:39行40字。

4.封面采用a4白色纸,格式见附件。

5.使用普通语体文写作,要文句通顺,体例统一,无语法错误,简化字应符合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符号的上下角标和数码要写清楚且位置准确。

7.使用外文缩写代替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的,应用括号注明其含义,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

8.国内工厂、机关、单位名称等应使用全名。

9.公式应另起一行并居中书写,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或在运算符号处转行。公式编号用圆括号括起,示于公式行末右端。公式编序可以全文统一依前后次序编排,也可分章编排,但二者不能混用。文中公式、表格、图的编排方式应统一。

10.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应写成由公式(10)可知。

1.学术论文格式。

2.学术性论文格式。

3.标准学术论文格式。

4.大学学术论文格式。

5.学术论文格式标准。

6.关于学术类标准论文格式指导。

7.学术论文格式模板参考。

8.学术论文格式和撰写规范。

9.学术论文格式规范模板。

10.标准学术论文格式模板参考。

近代史学术论文

1884中法战争。

1895甲午中日战争。

1898维新变法。

1901八国联军侵华。

1905同盟会成立、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15新文化运动。

1919五四运动。

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开始北伐。

1937—1945抗日战争。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史开始。

近代史学术论文

匆匆地走过求学的两年时间,毕业即将来临却依旧浑然不觉,只记得刚踏入研究生阶段时的激情与理想,细数着现今的遗憾与感慨,两年多的研究生涯让我得到了很多,也让我明白失去的是什么。

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李怀政教授,您见证了我的求学路上的磕绊与成长,在我的一段重要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指引。当我在学习上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您总会以开导与帮助让我重新建立起信心;而当我犯错误时,您总是细心劝导,帮助我改正。怀藏万卷书的您,总是将之前所走过的万里道路浓缩成人生真谛,传导于我们。所以,您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从您那儿,我学会了很多很多。这篇论文无处不渗透着您的心血,在此,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

此外,我还要感谢陆云航老师与林杰学长,因为有你们的鼓励,我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研究。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师姐郑霞、钟冰平和黄娜,感谢我的师兄陈俊斌与王林立,感谢我的同门唐凌男和陈先特,感谢我的好友查永波、严龙、郑航星、吴金薪以及我的室友陈錾宇、陈健、王江航,感谢徐小红,谢谢你们在我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感谢我家人的关怀与理解,感谢国贸班的全体同学,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快乐而又意义的两年研究生生活。

最后要向各位评审专家和老师致以真诚的谢意,感谢您们为本文付出了宝贵的时间。

近代史人物的心得体会

近代史的人物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他们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形象,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环境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代史人物对我们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一些近代史人物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夏明翰。

夏明翰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夏明翰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他经历过了从中国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是我们继承传统、走向未来的重要经验。夏明翰为中国的先进科技设施建设做出极大贡献,包括建造中国第一艘T9真空管超导磁控饱和放大器、发明“夏气合成反应”等众多重要科技成果。夏明翰作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激励了许多青年人走上科学的道路。

第三段:马克思。

马克思则是近代世界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对德国哲学思想、法律、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许多问题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他的思想影响着现代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引领了共产主义革命,而且也为各国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做出了贡献。他的思想具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促进人的发展的特点。

第四段:爱因斯坦。

另一位重要的近代历史人物是爱因斯坦。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以其对物理学的贡献而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在相对论原理上做出了重要突破,发明了许多独特的物理原理,大大加速了物理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的思想对其他领域,如哲学、政治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五段:结论。

近代史人物是我们学习历史、了解社会变化、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他们所做的贡献不仅是技术、科学上的,还包括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的见解和解释。他们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引领人们认识未来,还在于让我们珍视过去。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以此去推动自己的人生发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在这个充满机会、挑战的新时代,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近代史学术论文

证明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分析、阐明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科学技术研。

究中的。

各种问题及成果的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

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

或为人。

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

用。

(一)、学术性。

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

或某。

一具体实验,将其研究过程的资料或发现,经过加工、提炼与浓缩的程序,提升为。

理论性。

的叙述。故学术论文侧重理论的辨证,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且都必须在实践中经。

过反复。

探索、研究而成,实践即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学术论文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失。

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

就低。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

造性的。

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

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

严格言。

之应无创造性。

学术论文是记录创造性成果的知识载体,是传递新生的科学信息。有些成果不宜。

作科。

学论文,但可以作科技报告发表。

(三)科学性。

『科学性』这个词在论文中有多重含义:

(1)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

可行,

而且可重复性。

(2)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

文字简。

洁、明确及全面性。

(3)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

规律,

其逻辑性强。

(4)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

(四)可读性。

论文中之文字应力求平易通顺,切忌生涩难懂,否则大大削弱文章的社会效果。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

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

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

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

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

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

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

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

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

观测。

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

复、

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

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

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

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

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

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

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

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

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

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

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

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

和分析。

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

事物。

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

如论。

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

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

般由。

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

纸)。

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

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

些实。

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

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

得看其。

归类。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

围绕。

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

最后。

才能正式确定。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

某一。

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

超越课。

题的内涵与外延。

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

究的`。

结论。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

括表达。

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

关系。

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

价和选。

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

学研究。

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爱。

因斯坦。

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

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

要有创。

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

察世界。

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

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

结果,

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

究时。

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

选题属。

约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

自行调。

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

学性、

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兹说明如下:

1.科学原则。

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

的成。

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

失败。

2.创新原则。

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

此基。

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

前人做。

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

3.应用原则。

研究课题着重于其实际应用,故其成果以能获得实质效益为原则。由于科学技术的。

迅速。

发展,人类知识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虑这类课题时,一要注意信息,避免。

重复;

二要充分估计课题的完成时间,争取尽快得以应用。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课题满足主观和客观条的要求。从理论和主观上可行的课题,事实。

和客。

观上可能无法实现。因此,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课题,诸如容易发挥业务专长。

经过。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来的题目,其效果较佳。

此外,选题目时还要考虑经费来源、实验条件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这些客观条件不。

具备。

再好的题目也难以进行。

(二)选题目的方法。

在选题原则指导下,注意选题方法,就会迅速选到适当题目。

1.从实际系统中寻找课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已达2500种,各学科交错的情况日益增多。

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有些题目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科学研究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下构成的大大小小的。

系统。

这些『系统』又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从考察实际系统之后会发现一些大。

小不等。

的课题,可以供研究者根据主、客观选择研究。

2.在旧理论和新发现的矛盾中寻找课题。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新发现的事实,有时难以用已知的理。

论去。

解释。在这种旧理论与新事实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潜藏着未知的科学领域。选择这。

种课题。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学科史上提出的问题、猜想、假设中选题。

这类著名课题,难度大,若能解决科学性,其创新性是无疑的。

4.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找课题。

遗传工程亦称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是物。

理学。

化学渗透到传统生物学之中,使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分子以下的层次而形成的新。

学科。

在上述学科的交叉地带找到科研的课题,往往容易出成果。

当今,科学技术正由专业化向综合化阶段转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

断涌。

现,有很多新的课题有待研究。

5.计算技术在各学科开发中提出课题。

近年来,计算器应用日趋普遍。以计算器为工具,对实际结果作分析,可以使课题。

深入。

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过去达不到的计算深度藉助计算器可以实现。其次。

利用。

计算器直接作为控制手段并与实验装置串连,这系统的本身是一种创造。选择这类。

课题也。

容易获得成果。第三节科学论文的信息。

一、何谓信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称为信息。控制论。

创始。

人维纳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过。

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那么,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是什么呢?具。

体说,

就是消息、情报、指令、代码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内容的符号。随着通信技术和控制。

论的发。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纪中期普遍被认识后,迅速与材料、能源齐名,成为现代科学。

技术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类。

信息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活跃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础。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种介质,又具有独立的意义。

(2)既可生产,又可消失。

(3)既可传递,又可封锁。

(4)既可记录,又可存贮。

(5)既可搜集,又可扩散。

(6)既可浓缩,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独占。

(9)既可消费,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费使用,又可成为商品。

信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为两大类: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考察或科学实验中直接获取的数据。如:自己观察。

的试。

验记录(或原始实验记录)、观察日记等等。

(2)间接信息。

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收集到各种文献资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称一。

次文。

献、二次文献)。例如:前人积累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假说。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

以是其它各种存储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与科研和科技写作的关系。

信息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的基础,信息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从信息论角度看,

技工作者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脑加工和处理(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并向外。

输出新。

的信息。这就是写作的过程,也是信息的接收、处理、输出的传递过程。通过实践。

检验输。

出的信息,即构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还不断收到反馈回来的信息。

并用。

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应该看作为一个互相联系。

互相。

制约的可控系统。

科技写作是科技研究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

要求作者正确,论据充实、有力。但要达到此目的,是与信息搜集与处理密切相关。

所以。

归根究底科技与写作是以信息为基础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输信息的方式不断改进,人类征服自然、改进自然的信息。

日益。

增多。这给科技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劳动,迅速处理大量的信。

息,以。

便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以满足『信息社会』中,其后之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需。

要,把。

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传递给有关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

至创。

造财富。

在信息、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关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专就写作而言,信息。

的功。

能有:

(1)通过信息数据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点』。

(2)通过信息数据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科研上的经验教训,使自己论文少走弯路。

(3)与论文暂时无关的信息保存和传播,也是有一定科学价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义有四层:

(1)信息的接收。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

自己直。

接实践时)两种。

(2)信息的求索。这是指主动地去搜集数据,主动地在科研或社会实践中去寻找。

(3)信息的累积。这是指信息的储存,可以是剪报、录音、录像等。

(4)信息的处理。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类、选择、归纳,而不是指加工。

成论文。

只有经初步整理后,信息才变活,才能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就应从研究对象中直接获取最新的信。

息,

以便推动科研工作。

1.通过实验获取信息。

实验是在较理想条件下,使自然现象(或过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给人们获取第一。

手资。

料。实验方法能够强化研究对象,使其处于极端状态,有利于揭示新的规律。利用。

实验获。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观察记录。

在实验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所有实验现象的细节,并作详尽记录所发生现象的客。

观条。

件。任何现象的微小变化可能带有本质性的信息,而产生某种现象的条件也是重要。

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飞行员信手抓住飞机舷舱旁的一颗子弹,这是在。

飞机与。

子弹相对运动等于零的条件下出现的。杰出数学华罗庚为了推行优选法,到过二十。

几个县。

市,数以千计的工矿、农村。他观察到,优选法可以在不添人员,不添设备,不增。

加投资。

的情况下,收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效果。

在观察时,需要选择观察时间与观察点。如,观察哈雷慧星,不能选在皓月当空或。

艳阳。

高照的时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处乱找,否则会事倍功半或亳无结果。

(2).测量记录。

实验中常常要对某些现进行定量测量。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反映自然现象的重要信。

息,

应认真作好记录。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要重复实验,要记录一连串数字,

同时,

要用精密仪器,良好的测试方法等,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二)通过考察获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过程就叫考察。考察。

和实。

验不同。它要求选好观察点后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考察是十分复杂的事,必须。

紧紧围。

绕科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纷繁的事实中选择。

出来的。

然后才可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说明问题。

考察(特别是野外考察)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需要。

有踏。

实细致的作风。有人说:「直接的信息渗透着考察者的血汗」,这话毫不过分。

(三)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献、情报数据及其它存储的科技信息,均叫间接信息。间接信息可分为书。

面存。

储和非书面(包括计算器软件、微缩照相、电视录像、电影等)存储信息两大类。下。

面简单。

介绍书面文献的分类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献的搜集。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文献。书面文献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等。一。

次文。

献又叫一级文献。它是直接从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写的文字数据,是新技术、新。

知识、

新发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记载和报导。

一次文献包括:科技专著、论文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主要指专利说明书)。

科书、技术标准和其它有一定价值的文献(如学位论文、内部学术报告等)。

一次文献的搜集一般分四步进行:

(1)检索准备,即分析研究课题基础,明确检索范围。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选择检索法。

(4)根据文献线索找原始文献。

2.二次文献的搜集。

二次文献又称为二级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经过加工、压缩后产生的数据。

便作为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二次文献功能如下:

(1)广泛了解科技动态创造条件。当今是信息的社会,要想通过一次文献的阅读来全。

面了解。

本学科或本课题的动向简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献是经过加工、摘要、提炼的文。

献资料。

为科技工作者广泛了解科技动态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通过题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很快找到你。

需要的。

一次文献。

鉴于上述二次文献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二次文献的处理工作,这些文献。

在一。

般图书馆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网络上供人查寻。

3.间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访。除查阅文献数据外,通过采访或专访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国外有。

人出售。

信息,国内也有科技咨询机构。

(2).参加会议、展览会,搜集书面信息。专业会议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较集中,

参加会。

议可以受益非浅。在产品或科技成果展览会、博览会上,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

(3).交换、索取。除了数据交换,有时可与其它构相互交换一些信息,以充实自己。

的『资。

讯库』。当你从信息流中发现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写信求索。有。

时这样。

也可得满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献数据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见于图书期刊中。正确利用这。

些材。

近代史学术论文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奕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9,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途因有法国特务监视,转入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近代史学术论文

用。

阅读文献资料,也有决窍。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又读中文数据,后读外文数据。

(2).先读综合性数据,后读专题性资料。

(3).先读近期数据,后读历史性资料。

(4).先读文摘,后读全文。

(5).先粗读,后精读。

科技信息的搜集需日积月累的进行,经过阅读的文献数据,还要进行鉴别,然后。

决定。

取舍,或用作撰写论文,或作保存,以备后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测试条。

件的变。

化,文献资料也要更新与发展,人们的疏漏也在所难免。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加。

以鉴别。

通常采用比较法分清材料的真伪判明材料之可用程度。一般所用的比较方法是。

:把内。

容相关的不同国家、机构或作者的数据相比较,把数据本身的论点和论据相比较,

把实验。

数据与生产数据相比较,把历史数据与近期数据相比较,把一般数据与权威数据(如。

手册等。

)相比较等等。

经过鉴别的材料就可以『据为己有』,主要的方法有:

1.卡片法。

一次文献散见于书期刊的海洋中,有时查阅总感不便。对常用或已得到的文献资。

料,

总想自己保存,但日积月累,往成了死材料。为避免混乱,且容易调动材料,应作。

文献卡。

片。然后分门别类放入卡片盒中,以利查用。

2.笔记法。

笔记可摘录科技信息的精华。一种整理办法是在笔记本前留几页空白,随时编上。

笔记。

内容的目录或分类索引,在笔记封面写上年月;另一种办法是准备若干本笔记,把。

自己要。

搜集的内容分别记在有关笔记本上,在笔记本封面写上主题内容和起讫年月;第三。

种方式。

是将笔记上内容转录在规格统一的纸上,或将笔记上相关主题之页剪下贴在标准纸。

上,写。

下标题,放在不同纸袋或夹子中,袋面或夹面注明有关主题内容或主要文章篇目。

此部份。

亦可利用计算机进行登录。

3.科技信息目录。

目录有两大类:一是告诉人们阅读什么材料,称为书目;另一是告诉人们什么地。

方有。

什么数据,称藏书目录。除了文献检索用的有关目录外,在自己搜藏的书刊中对你。

有用的。

篇目最好及时地写在图书目录卡上,以便查找。

以上整理工作,看起来很麻烦,但比起你毫无头绪地查找数据是方便多了。而且。

往往。

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

近代史人物的心得体会

近代史人物是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事迹和思想触动着每一个人的灵魂。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回顾历史,探究人物的功过得失,同时也需要从中汲取一些心得体会,来启迪我们自己的人生。在下面的五段式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近代史人物的心得体会。

近代史人物的一生都是奋斗的历程,他们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孙中山,他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让中国人民获得了翻身解放;还有毛泽东,他带领中国人民在长达20年的斗争中战胜了全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他们都深深地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学会自强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权利。

第二段:对特定人物的感悟。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非常钦佩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尽管我们身处现代,但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公和不平等。毛泽东为人民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毛泽东时代,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平等和公正。这位人民领袖的思想、精神、风骨深深感染着我们。他的一生是奉献,他的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精神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

第三段:对人物的创新和机遇的思考。

历史的洪流犹如滔滔江水,一代又一代人在其中奋斗。近代史人物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充分利用机遇并走创新之路。比如,在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毛泽东及其同志们开创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创新。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走创新之路的勇气和毅力,在机遇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不断推进自己的思想创新和实践探索。

第四段:追求卓越的道路。

近代史人物的生命中充满了挑战和选择,更充满了追求卓越的道路。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愿景,对于理想果敢前行。比如,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都经历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苦苦寻找,才有了其伟大的成就。他们教会我们,只有不怕困难和挫折,充满热情,对自己的观念执着追求,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实现人生价值。

第五段:人物的力量在于行动。

近代史人物是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的社会名流。但他们最真正的贡献与意义,不仅仅是在他们的才华和名声上,而是在于行动。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重要的,并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事业中。他们的榜样力量,鼓舞和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精神高度和幸福感。

致力于理想,追求辉煌,人生需要不应满足于安逸的生活,而应该是一种激发个人潜能、挑战极限的过程。从近代史人物中汲取智慧,从中汲取力量,珍惜人生、去追求卓越成就是每一个人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