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参观武汉站心得 武汉抗疫日记读后感(优秀5篇)

参观武汉站心得 武汉抗疫日记读后感(优秀5篇)

作者:BW笔侠 参观武汉站心得 武汉抗疫日记读后感(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观武汉站心得篇一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我亲眼见证着我们的国家从一片祥和到兵荒马乱,从国泰民安到人心惶惶,见证着武汉的封城,从热闹都市到萧瑟寂寥。肺炎感染人数/确诊的人数一天一天增多,城市一天一天戒严,人心一天一天恐慌。所幸一切都过去了。

事过境迁,重读《武汉抗疫日记》依然感动。1008位医护、235位患者、79位志愿者、15位疫苗志愿者等武汉一线同胞们以第一视角实名记录了抗疫的亲身经历。亲历者的经历更令人信服,也更应让人铭记,留给后人的是真实记录,而非道听途说!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一次次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好像能透过这张纸与他们并肩作战,边看边抹眼泪。

一个个小家的聚少离多,是为了更多家庭能够聚多离少。感恩那些在一线坚守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是你们的付出和爱,挽救了无数生命,也护佑了中华儿女。很多医护工作者本来正常的生活着,现在却成了新闻,他们可能也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上新闻,被记录。也许他们在一场历练后,或许依旧回归平凡,但这些平凡人却是真英雄。

正如张文宏医生在序里所写的——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想想疫情初期,万城空巷;再看如今,欣欣向荣。因为他们,一切成为可能。在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每个人都是战士,都是英雄。

从这些文字中,我看到了冲在第一线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精神压力,我看到了无数个从祖国各地赶来的逆行者所汇集成力量,我看到流量越大、责任越大的公众人物在危难时刻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我看到来自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的温暖和支持,我看到被病魔折磨的病人用坚强的毅力与病毒斗争,心怀希望向阳而生……还有很多普通民众居家闭门,出门口罩,在疫情中发声、传播正能量。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大家众志成城,用自己的方式贡献着一份力量,最终我们挺过去了!

参观武汉站心得篇二

我是山东人,长着一张山东脸,走到哪儿都简单被认出来,就算偶然没被认出来,只要一开口说话,就有人说,“您是山东人吧?”每每听到,总忍不住想找面镜子照照看,自己还是不是山东人。

前不久的一天,我真的勇敢地站在了浴室镜子前,我保证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看自己,就是想弄清晰,山东人的面孔有什么特殊之处。得到的结论是,除了国字脸颧骨略微有些高之外,也没什么特殊的,继而想到,看脸,其实是次要的,主要人们还是想透过面孔看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吧。

我有几位河南朋友,或是因为同属广义上中原的缘故,见到这几位朋友,总是让我觉得亲切,去河南旅游,更像是到了老家一样。河南口音里带着一种戏剧化的“哭腔”,每每听到河南话看到河南面孔,都忍不住想到,这都是历史与文化啊!自豪与苦难掺杂在一起的文化,积淀成面孔上丰富细腻的表情,让人一目了然。

我辨认山东河南东北面孔在行,基本不会认错,但其他省的人长什么样,还只停留在含糊的概念上,假如问我“中国面孔”是什么样子,还真给不出清晰的描述。

山东卫视做过一档名为[中国面孔]的综艺节目,用两个思路来呈现“中国面孔”,一是提取了曾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中呈现的人物面孔,他们是刘翔姚明邓亚萍袁隆平杨利伟等,二是从现实生活中查找800名与秦俑相似的面孔拆分组合……最后通过荧屏给出来的“中国面孔”,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但我没法说服自己,接受这一张通过技术合成出来的脸。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面孔”?前两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组照片,照片拍摄的是一些坐在不同角落里的人,有摆摊的锁匠,有卖西瓜的摊贩,有坐公园一角闲聊的中年人,有无所事事靠着商店橱窗歇息的人……这组照片让我觉得震撼,震撼的原因是,图片里每个人的表情都极平静,通过他们的面孔,不用再有任何讲述,我都能看到他们的故事与生活。

把一个国家的人的面孔具体到一个人的面孔上,这太难了。相对而言,记住一群人的面孔就简单些,比如那组“角落里的人”图片,我觉得,那就是一张张真实的“中国面孔”,看到他们,也就看到了所有人。

泛舟西湖,薄薄的青雾布满着整个山色,平静的湖面不时有几圈涟漪荡漾开来。一切,都显得那么朦胧缥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着这眼前这充满诗意的画面,我蓦然想起了一代才子――苏东坡。

一首诗引发了一场“乌台诗案”,而苏轼也曾因此遭遇陷害被捕入狱。此后,苏轼又因王安石等新党被打击而放了出来。然而,苏轼虽然获释,他却严肃抨击旧党腐败,于是,他又一次被贬。四次入狱,四次被贬,苏轼并没有因此而忧郁苦闷,反而多了一些洒脱,多了一丝豪气。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首[卜算子],留给我们一个坚定的背影,即使自己再寂寞也不愿踏入那片污浊之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首[定风波],带给我们一种勇气,即使身戴蓑笠,脚穿草鞋也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苏轼与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许你要说他没有辛弃疾一般华丽的词藻,没有辛弃疾一般浓重的报国情怀,没有辛弃疾一般沉痛的哀思,但是,在我看来,他有着一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站在千丈高的赤壁前,对着奔流不息的大江,他大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圆亮的满月前,向西北望去,他满怀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豪放豁达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甘洌爽快:“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将酒杯中的酒倒在地上,让潇洒冲刷壮志未酬的无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是坦率旷达的也是多情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首[水调歌头]牵挂着哥哥对弟弟的思念。苏轼原本被派到天堂杭州做官,而他竭力上书去山东任职,因为弟弟苏辙那里当官,以求兄弟可以见面。可是忙于公务七年以来,没有见过弟弟一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篇,一轮明月寄予着哥哥深沉的爱。

苏轼与妻子王弗的感情感人至深,可叹她在二十八岁时就离开了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首[江城子]足以表达丈夫对妻子的爱。那丝天人永隔的思念,那缕肝肠寸断的痛苦,该是多么的无奈啊!

我欣赏苏轼,欣赏他的乐观旷达,欣赏他的才情与多情!

参观武汉站心得篇三

的春节注定不平庸,注定让人难以忘怀,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肺炎的重灾区是武汉,多少人想逃离这个恐怖之地,而有这么一群人放弃休假时间,放弃与亲人团聚时刻,毅然决然的踏上离乡之旅,与别人背道而行,来到疫情的最前线,他们不为辛劳,不计生死,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心中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为我们守卫着一方净土。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

大年三十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很多医务人员官兵等逆行者坐上离乡的车,他们有的都没见家里人一面,甚至有的还来不及跟家里人告辞,就踏上抗“疫”征程。他们给我们留下的背影是坚毅,是无悔,是抗“疫”胜利的信念!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先生,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凶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后,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安全的志向,始终未变。他的呈现安抚了我们大家的心。

除了钟南山先生还有很多医护人员,为了方便穿戴防护服,她们剪下了秀美的长发;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平均年龄惟独25岁,最小的刚满20岁。即使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出了一身汗,闷到不行,累到低血糖,也要坚持为患者治疗;即使他们明白自己可能会被传染,也要用尽自己全力为患者治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病毒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看到这些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的护士们走出隔离病房摘下口罩的那一刻,脸上被勒出的一道道印痕,手上的一道道疤痕,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心疼!

平安中的我们,与逆行在前线的他们,虽然我们在不同处,但我们的心是团结一致的,我们在远方,尽自己所能,尽量去做到――自觉居家隔离,不给逆行者们添麻烦,保护好自己就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努力学习,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我们会珍惜最美逆行者给我们创新的安全,绝不让他们的血汗白流!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人人奉献担当,从我做起,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参观武汉站心得篇四

抗争疫情进行时,了解那些可爱的人。

每当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总有那么多的人,不畏惧死亡,奋战在第一线。我们都知道现在又发生了一场大灾,难死了无数的人,而且不仅是中国世界也是如此。那么又有哪些可爱的人在守护我们呢?他们是怎样守护我们的呢?如果你想知道他们的故事那你就一定要看看这本书《武汉抗疫日记》。

本次社会各界组织的一次援助活动,有很多组织都参加了,多到你无法想象。这本书的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参与了本次举行了公益活动。此次公益活动援助了很多医生,护士,记者等,在第一线奋斗的人们,援助了169位相关人士,已经取得联系的有576位。以上这则消息在本书的第一页,而后面几页都是参与抗疫相关工作的各界人士的照片。只是我不太明白,照片下面的@是什么意思?是他们的微信名吗?其中还有一幅画,是一个女儿画爸爸去当志愿者的过程。

这本书是以时间节点玩划分整个故事的,每一个部分是一个时间点,还一个章节,就是一个人的日记。读这本书我有很多意外收获,让我知道了很多抗疫救灾的细节。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冠病毒抗第一线的人们是怎样与病毒抗争,这些可爱可敬的人是如何为我们牺牲的。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和家人分离。有很多父母都是医生的孩子,在家无人陪伴。广大群众知道此事后,有一些人就主动承担起了陪伴这些孩子的责任。很多人都在线上跟这些医生家庭的孩子聊天做游戏。这些行为温暖了广大医生的心灵。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本书里也提到不少这样的事情。除了新闻上提到的捐赠物资以外,有很多司机还自发组成了专门接送医生的车队。

正是由于这些人辛苦牺牲,才有了我们的健康与平安,感谢这些为我们英勇付出的人们。无数个无名英雄,我们大家会记住你们的。生命不止,战斗不息。那些因为疫情而付出生命的人,中国人民永远记得你们,你们的精神永远存在,你们用生命守护的人民,现在对你们充满了无尽的痛惜和无奈,我们会带着你们的生命之光,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

参观武汉站心得篇五

今天是9月2日,2020年9月的第二天,手中这本《武汉抗疫日记》读完已经八天了,原本决定25日无论如何都要完成的读后感却迟迟完成不了,仿佛无论怎样的文字都表达不出我内心的感受。这本三百多页的书实在太“厚”太“沉”了。

纵观人类历史,微生物引起的并给人类带来重大死伤的传染病案例为数不少,如天花、黑死病、霍乱、疟疾等,17年前的非典和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也属其中,但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较前几例更甚。2019新冠病毒(2019-ncov)是rna病毒,具有rna的特性,易复制易突变,而且易传播,毒力较强,并且是之前从未在人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面对这个陌生的传染力和毒力都异常强大的病毒,中国人民不惧艰险,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将疫情有效地控制住,使得各行各业陆续恢复了运营。如今,国内大规模的疫情传播已然过去,防控进入常态化。

如今回忆疫情初起之时,仍记忆犹新,虽已过去多半年却仍像昨天刚刚发生一样。腊月二十六左右,关于疫情的消息开始传播开来,出于孩子太小和对疫情的考虑,岳父母建议我们过年不要回他们那边,在家安生地待着,使得原本决定去岳父母家过年的计划落空了。于是我们三口便没有出门,在我父母家这边过的年。过年的那几天,天空阴沉沉的,就像乌云笼罩了整座城市,压抑,沉重,透不过气来。村里也开始了行动,拉横幅喷消毒液禁外出。进出村的道路只留了一条,其他的都围堵了起来,进村必须登记测体温。村里的路上,除了肩带红袖章的村干部班子成员见不到其他人。多年不用的村广播喇叭也响了起来。腊月二十九,为囤货去了趟超市,等采购完回家,天已将近黑了,整个马路上一个人也看不到,附近的其他村庄也都将进出村的道路围堵得只留一条。今年这个年,是我三十多年来过的最安静的一个年。这便是疫情初起时我身边的状况,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城市进入了冬眠,安静,萧瑟,凄清,而且这种感受贯穿了整个疫情防控期间。身处疫情大后方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疫情一线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新浪读书和新浪微博编著的《武汉抗疫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疫情一线的真实面貌。

繁多的信息条数,拼凑出了疫情一线的面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以无畏和无私谱写出了抗击疫情的青春之歌,先人后己的奉献之歌。他们值得我们一生铭记,如同我们铭记为我们带来自由生活的革命先烈一样。

在翻阅这本书的途中,眼泪数次盈满眼眶,以致阅读不能。看着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真实而又悲壮的文字,感受着文字主人在面对疫情时的心情和思绪,我的心情也随之起伏。“每个在前线战斗的医护人员背后都有一个等待着他们平安归来的家庭”。是啊,虽身穿白衣,可他们也是如你和我一般的普通人啊。他们可能是丈夫,父亲,儿子;是妻子,母亲,女儿。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医生”“护士”。虽前路凶险,然吾意已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他们用自己血肉的肩膀扛起了抗击疫情的整片天。他们身上背负着我们远远想不到的重担,他们付出的是安慰,是护理,是辛劳,是汗水,有时甚至可能是生命,用一个“我”换取更多人的“我”。他们是身穿白衣的天使,他们是坚守阵地的英雄。他们展现的是医护人员的精神,展现的是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铮铮铁骨和无私奉献,他们是民族的象征,是中国的脊梁!

“谢谢,谢谢你们为武汉拼命!”你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