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老人与苹果树教案设计(模板12篇)

老人与苹果树教案设计(模板12篇)

作者:JQ文豪

教案模板的撰写应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方便教师备课和学生复习。以下是一些经过多年实践和改进的优秀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

《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1、通过课堂交流,回忆文中印象深刻的情节,练习说话,指导学生精读名著经典片段,进一步推进学生深层次阅读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形成争论。

2、感受老人“硬汉”形象,感受老人的魅力。

2、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欣赏电视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成果。

2、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难点】小说的象征意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故事导入主题。

孤独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舍不弃,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终于在第5天钓上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经过两昼夜的殊死捕斗,筋疲力尽的圣地亚哥最终降服了这条前所未见的大鱼,并把它绑在了小船的侧舷上。夜色降临,遍体鳞伤的圣地亚哥满怀喜悦地返航,却没料到,看似平静的海面上,一大群饿疯了的鲨鱼正循着血腥味尾随而来,老人费全身力气,筋疲力尽的把鲨鱼杀死,把死鲨鱼栓在小船后面,拖回来享受果实。展示了进取者与自然搏斗和人的不屈性格,胜利者的喜悦。然而,老人把鱼拖到岸边,死鲨鱼却剩下一架空骨头架子。

2、“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海明威这样评价《老人与海》,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伟大的名著。

(一)了解大概内容,了解作者。

1、这个故事是《老人与海这本书内容浓缩后的视频朗读,你们对《老人与海》这本书有什么样的了解?(学生可以从作者,主人公,配角,主要情节方面回答。教师不作评点)(还有谁想说,请说。)。

2、小结:海明威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通常称他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一个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于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篇杰作。小说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人公——桑提阿果老人也成为文学史和电影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是个精典的人物。

(设计意图:先对全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略回顾,认识《老人与海》,重点评价老人,要求学生要有根有据,通过书中印象深的地方认识老人有什么特点。练习说话,指导学生精读名著经典片段,进一步推进学生深层次阅读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形成争论。)。

明确:

1、印象深刻之一:老人的外貌……你说说老人长得怎样?(板书:饱经风霜)。

2、印象深刻之一:捕鱼技艺高——是个有经验的渔夫。(板书:捕鱼技艺高)。

3、深刻印象之一:桑提阿果追捕马林鱼的故事。——可以看出老人有自信,勇于拼杀特点。(板书:老人有自信,勇于拼杀)。

导引:老人如何制服大鱼的?老人在捕马林鱼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4、深刻印象之一:一句话——写出了老人硬汉的精神。(板书:硬汉)。

5、深刻印象之一:梦到狮子。

6、深刻印象之一:老人在制服大鱼的时候非常想念孩子。——老人孤独。

7、深刻印象之一:勇斗鲨鱼的场面——勇敢拼搏的渔夫,看出他不服输的特点。(板书:勇敢拼搏,不服输)。

《老人与苹果树》教案

1.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3、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美好的心灵。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带。

学生:动手制作苹果图形生字卡片。

两课时。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题

3、出示“苹”、“果”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6、教师设置悬念:小朋友们,老人和苹果树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老人与苹果树》。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教学学生无法自己拼读的生字。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2、再次播放,学生跟着轻声读一读。

3、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

4、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其他评议。

6、大家一起读一读。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老人和苹果树间的什么故事?(尽可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教师出示老人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学生看图说一说)

3、教师:你们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4、教师:是呀,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可是这篇课文中的老人年纪也不小了,可是他却在干什么呢?(出示老人种树的图片)

5、指名反馈。

6、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质疑)

7、教师导:是呀,这个老爷爷都这么老了,他种树干什么呢?人家是怎么问他的?

8、指名反馈,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你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果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

9、理解上面的话。

(1)出示“着”,指导正确读,区别多音字“着”。

(2)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3)指名说一说“好久好久”以及“恐怕”的意思。

(4)人家觉得老爷爷不该去种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句子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10、读文,了解老人种树的原因。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爷爷是怎么回答的?

(2)指名反馈。

(3)集体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爷爷为什么要种苹果树?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师:是呀,我们假设爷爷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想跟爷爷说什么呢?

3、教师:想一想这位种苹果树的老人听到大家刚才说的话心情怎样?(高兴)

4、教师小结:是呀,看到大家吃上自己种的苹果,看到大家吃得那么开心,老人也开心极了,他也感到高兴。

6、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小结,教育学生。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卡片,学生认读,并进行组词练习。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双姿。

4、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辅导。

5、集体反馈,评析。动。

《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1、学会课文8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随文理解“亲昵、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标注法,抓住老人的言行、神态以及海鸥的动作,品味语句,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并进行语言运用。

4、在读中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明白只有人类付出爱,才能赢得动物的`信任。

《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冰山理论。

硬汉;海明威简介。

学案预习部分的解决。

合作互动三个问题。

简介作者。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对海明威的传奇一生了解了多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作补充]。

明确:

海明威: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时就因其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遍体鳞伤,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晚年患有多种疾病:消瘦症、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血色沉着病、肝炎、肾炎、精神疾病等,最终用猎枪自杀。

补充: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

迷惘的一代:1926年,海明威将美国女作家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彷徨、失望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冰山原则:。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懂的。这种创作理论首先是由的,有较大的影响。)。

(汉子)。”

(汉子:顶天立地,坚强不屈,负责任、有担当的男子。)。

我觉得仅仅是“汉子”一词还不足以说明海明威的气概与精神,我觉得还能称其为“硬汉”。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他的小说里大多数内容都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塑造了许多“硬汉”形象。其中《老人与海》就是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著作。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老人与海》,看看桑地亚哥老人算不算到底算不算一位英雄。

检查预习。

在品读课文之前呢,我们先解决一下学案预习部分的内容。

ppt展示重点字音。

请学生回答表格所填内容,并找出对应的段落ppt展示表格(在归航的途中,老人与鲨鱼勇敢地搏斗了五个回合。依据这五个回合,我们很自然地可以把节选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合作互动。

桑地亚哥是世界文化长廊里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请简要分析。

自主思考(动笔写出要点)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5分钟。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内心独白);语言描写;侧面描写(鲨鱼的巨大可怖)】。

坚强、刚毅、无畏、勇敢。

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勇敢、坚强、果断、善良、幽默、乐观,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在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桑地亚哥最为典型。请在文中找到一句话,他可以用来概括这类硬汉的性格特点。

《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海鸥送老人情切切。

赞老人。

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特别建议】。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1、由动物图片入手,启发学生谈感受。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结构。

1、出示词语,指读,正音。

2、理清文章大意,梳理结构。

三、抓住“意想不到”,感受震撼。

1、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人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

四、品读句子,感悟“情理之中”

1、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老人给了海鸥亲人般的关爱?

2、交流、品读。

3、写话练习:

假如你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五、深化感情,拓展延伸。

《老人与海》教案设计

一、帮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二、让学生了解内心独白对塑造形象的作用,提升对人性的认识。

三、提升学生对“对手”和“硬汉”的认识,丰富其现实意义。

正确把握主人公形象及其现实意义;心理描写训练。

引子:齐读第一自然段。

他们在海里走得很顺当,老头儿把手泡在咸咸的海水里,想让脑子清醒,头上有高高的积云,还有很多的卷云,因此老头儿知道还要刮一整夜的小风。老头儿不断地望着鱼,想弄明白是不是真有这回事。这是第一条鲨鱼朝它扑来的前一个钟头。

环节一:角色塑造——大马林鱼。

可以通过这个部分具体地帮助大家了解前面发生的故事,知道老人经过艰难的奋战才战胜了大马林鱼。(补充一些与大马林鱼搏斗的细节)。

塑造角色的基础是全知视角(小说的叙述形式,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对象、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的运用。

环节二:角色塑造——老头儿。

通过这个部分的学习,首先,让同学们找出老头儿总共遇到了几次鲨鱼;其次要求能讲清楚与鲨鱼搏斗的历程。老师示范与鲨鱼的第一次搏斗,由同学来模仿概括第二次。通过对情节的描述,发现老人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挑战,实力对比悬殊,从体力,从工具,从心理等了解老人的艰辛与不易,进一步体察其不屈与坚持。

经历:鲨鱼的考验,老人的应对;结果;心理描写(懊恼,自我安慰,自我激励)简要概括如下:(老师概括的第一次与鲨鱼的搏斗历程)。

他们说我是“硬汉”,我也是看了许多大片的,片子里的硬汉不都是那样的吗?他们或是有强健的体魄,或是有高超的技能,抑或是有尖端的装备。

不论是过去的一系列的《第一滴血》系列、《终结者》系列、李小龙电影系列、《警察故事》系列、……或者是仍在紧张拍摄的经典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塑造出一个一个经典丰满的人物原型。

学生运用前面分析出的内容(结合学案),通过老人的梦想、行动和思考,紧扣老人的信念(84天没捕到鱼,继续出发)、智慧、勇气、坚韧不屈等品质来证明他的强者本色。成败已然不是他是否成为硬汉的决定因素。

《老人与苹果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3、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重点词口头造句。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生字。

2、学会用“高兴”口头造句。

教学准备:

师:本课的生字卡片。

生:动手制作苹果图形的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语。

2、把自己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们。

3、同桌交流检查,说说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夸夸自己和同桌。

4、利用苹果图形的生字卡片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词语。

三、读课文,感悟情感。

1、朗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谁在干什么。“许多”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表达(意在让学生了解老人付出的劳动多)。再读这一句,读出自己的体会。

2、自读第二段,想想人家问了老人哪些问题,老人是怎样回答的。

3、学生同桌交流学习,集体反馈,练习读好人家的问话,读出人们对老人的不解与担心。

学习第三段。

1)齐读老人说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讨论练习一的问题,体会老人为自己的付出而快乐、幸福的心情,体会老人有一颗充满阳光的心。

3)学习用“高兴”进行口头表达。

4)怀着对老人的崇敬心情朗读课文。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抽读本课的生字。

2、观察要求写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互动评价。

语文教案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

2、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摧不垮的精神。

3、分析主人公的矛盾性格,提升学生对人性的认知。

4、学习文中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

1、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2、分析本文主人公的矛盾性格。

学法指导:

1、识记、读背基础知识。

2、诵读。(1)反复诵读本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大意。(2)分组讨论,分析理解。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知识链接:

介绍作者。

海明威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学习过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

鲭()鲨两颚()脊鳍()。

嘎吱()囊()进吞噬()。

鳐()鱼嗜()杀蹂躏()。

黏()液戳()进榫()头。

桅()杆残骸()。

二、辨析形近字(a级)。

(1)戳穿杀戮(2)攥住积攒(3)树梢俊俏。

(4)仓皇苍白(5)锥形脊椎。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a级)。

桑迪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鲨鱼出现了……….

课文节选部分从这里开始。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攻击者。

数量。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总结: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内容就是:归航途中,老人与鲨鱼勇敢搏斗的五个回合。根据这五个回合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四、仔细分析下列语句,他们表现出了什么?可以讨论作答(c级)。

2、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3、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五、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本文中的桑迪亚哥最为典型,请在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这种硬汉形象。(b级)。

六、学习反思:

掌握文中基础知识,理解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能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激烈场面。

细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特色。

深读课文,了解桑迪亚哥的矛盾心理。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1)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间短,如鲨鱼出现时的情形。

如: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段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他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

(2)大量的文章独白。

2、来分析桑迪亚哥的矛盾性格。

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恶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作,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桑提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

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环境的象征。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

鲨鱼是恶势力的有力代表。

3、《老人与海》精彩语句。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的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4.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的简直发紫了.

5.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6.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7.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8.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9.他的衬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弄得象他那张帆一样,这些补丁被阳光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

10.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西师大版《老人与苹果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难点: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五、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四、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话描绘它。

老人与苹果树教案

《老人与苹果树》是西师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课文,配有情境图,课文以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老人无私地为别人栽种苹果树的事情,通过本课学习不但了解本故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无私奉献的快乐,培养了良好的情感。

1能借助拼音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明白做人不能只为自己,要为他人着想,要有奉献精神。

一、读题质疑,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真爱动脑筋,真会提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勾出课文中的生字,再自由地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学生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当小老师教读。

3读了这些生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音?

通过同学们的提醒,相信我们这次会读得更好,更准确,全班一起来试试吧。全班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字音读得可真标准,你们闯过了读音关,还能闯过字形关吗?

4分小组讨论记字形。可以采用学过的方法记,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记一个字。

提出讨论的要求: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认真听取别人的记字方法;自己发言的时候声音洪亮;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你们这组的记字情况。

5全班汇报交流记字的情况。

6课堂及时检测。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词卡片(苹果形状的卡片),抽读,读得好的就赠送苹果形的生词卡片。

7.同学们真聪明,不仅读音正确还记住了字形,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记住很多的字,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三、朗读课文,体会老人话中的意思

1自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通。给小朋友们3分钟时间,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读后分段抽读,正音。

2读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3老师也想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人,在自己家门前的小路旁边种了许多小树苗。他每天都给树苗浇水,施肥。等到老人去世的时候,树苗已经长成了小树。老人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仍然细心地照顾那一排小树。儿子去世了,老人的孙子又照顾小树。小树终于长成了参天的大树,茂密的枝叶就像一把撑开的大雨伞。人们路过这里总喜欢在树下停留,休息,说说笑笑。老人的孙子看到这样的情景说,爷爷栽种的不仅是给后人乘凉的树,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顺势小结:这位老人栽种的树让大家乘凉休息,给大家带来了欢笑,老人自己却没有享受到大树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4回到课文当中,同样是个老人,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吧。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3)抽同学读第二段。

老师指导朗读:您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读出疑问的语气,问号表疑问。)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果来呢(读出担忧的语气),恐怕您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读出惊叹、遗憾的语气,这里的感叹号表惊叹。)

(4)你认为老大爷会不会因为吃不到苹果而难过呢?为什么?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你喜欢老大爷吗?为什么?

5老师讲的故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觉得课文的故事和老师讲的故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四、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补充完整。

老大爷种了。

高兴地吃苹果。

2当你吃着老大爷种的苹果时,你想对老大爷说点什么呢?

五、联系实际,拓展学习

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周围有没有发生过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奉献的事呢?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六、写字练习

1请学生先描红一个字,然后观察这个字的结构,观察字与横竖中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

2请同学找出你认为这个字应该注意的关键笔画。

3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4学生动笔练习写字。

5老师辅导,点评,指正。

一、板书课题,直接揭题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题

3、出示“苹”、“果”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6、教师设置悬念:小朋友们,老人和苹果树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老人与苹果树》。

二、自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教学学生无法自己拼读的生字。

三、熟读课文,感知理解。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2、再次播放,学生跟着轻声读一读。

3、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

4、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其他评议。

6、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老人和苹果树间的什么故事?(尽可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教师出示老人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学生看图说一说)

3、教师:你们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4、教师:是呀,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可是这篇课文中的老人年纪也不小了,可是他却在干什么呢?(出示老人种树的图片)

5、指名反馈。

6、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质疑)

7、教师导:是呀,这个老爷爷都这么老了,他种树干什么呢?人家是怎么问他的?

8、指名反馈,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你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果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

9、理解上面的话。

(1)出示“着”,指导正确读,区别多音字“着”。

(2)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3)指名说一说“好久好久”以及“恐怕”的意思。

(4)人家觉得老爷爷不该去种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句子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10、读文,了解老人种树的原因。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爷爷是怎么回答的?

(2)指名反馈。

(3)集体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爷爷为什么要种苹果树?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西师大版《老人与苹果树》教案

一、教学内容:

凡卡的信文内容。

二、预设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诵,自读自感自悟,体会凡卡所遭受的非人折磨。

2、学会质疑问难的本领,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与他人辩论的好习惯。

三、教前准备:

文字投影。

四、教学过程:

(二)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信文的内容,信文的内容是文章的3、8、10、11、15小节。

自读信文的内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哪一小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想想,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自己读。

2、同桌互说。

3、交流。

(三)学习3。

这一小节讲了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凡卡的文明有礼?反复读。

(四)还有哪一段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8。

学生自己分配任务读。

交流你们是怎样分配任务读的,为什么?

这段内容是讲了凡卡所受的苦:挨打挨饿睡不好觉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五)学习挨打。

1、凡卡为什么挨打?请你圈划一下哪些词语把你的心揪得紧紧的?

2、交流。

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随手捞起的家伙可能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读好圈划出来的词语。

同样的方法学习挨饿和睡不好觉。

4、确实,凡卡的学徒生活惨不忍睹,他从心底发出了声声呼唤——学生读。

只要能回家,只要能摆脱悲惨的学徒生活,凡卡愿意干任何事情。他说,我会——(引读)。

7、凡卡的信真是字字血,声声泪,那么凡卡到底有没有回到乡下,凡卡的乡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