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模板7篇)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模板7篇)

作者:紫衣梦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模板7篇)

编写高二教案要注重反思和改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安全问题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和关注。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篇二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篇三

第二节课是作文课,我们都在发愤图强似的狂写作文。同学们有的疾笔飞驰,三下两下,就写完了一个段落;有的叼着笔,抓耳挠腮,却怎么也写不出半个字;有的则小声地进行讨论,并不时地拿起笔,写上一两个字……写着写着,我突然卡壳了,不知如何往下写。抓耳挠腮了良久,我终于想出了一句话。正兴高采烈的提笔写下,突然,我被老师的声音吓了一大跳。

抬起头来一看,原来是宁志一直没写作文,还与其他同学聊天,被老师给发现了。现在他正被老师批评。哎!我轻叹一声,摇摇头,心想:苏宁志也真是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拿起笔准备写时,我猛然住了。刚才想到的句子,被苏宁志一搅和,便散了——我怎么也想不起那个句子。好不容易七拼八凑地组成一句话,但意思却变了味,再无之前那个引人入胜的句子了。哎!都怪宁志这个“讨厌鬼”!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篇四

1、通过分析早恋、遇事冲动等现象,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些是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2、通过小品的形式,使学生对文明交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激励学生珍惜美好时光。

时代中学音乐教室。

1、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导、自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的。

2、配合出一期《今年,我们十三岁》的黑板报,主要针对学生之间如何进行文明交往。

3、由于不在本班教室开,因此,还另外出了五张手抄报布置音乐教室。

甲:今年我们十三岁,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自尊自爱,每一次失败后总是倔强地甩甩头,告诫自己:“哭过之后别回头。”因为船桅在断了一千次之后,一定会有一千零一次的扬帆。

乙:昂起头,就开始拥有。挺起胸,希望就在前头。带着微笑,在生活中奔走。成长中我们学会了尊重。

主持人(合):初一(5)班班会“今年我们十三岁”现在开始。

甲:路边灿烂依旧,你得目光不要停留,道路尽管漫长,但身旁总有人依伴,请记住生命多彩的理由:关爱。

乙:十三岁一个刚了解爱的季节。

甲:在这个多味的季节里,让我们将彼此最纯真的

乙:请欣赏叶子青等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小品《我长大了》。

甲:一对多么好的父母啊。

乙:友谊永远是属于自己的一笔珍贵财富。但是,在发展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时,如果没有掌握好分寸,就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甲: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把握哪些分寸呢?我们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吧。(组织一场班级讨论)

甲:在十三岁的季节,我们笨笨,我们闹闹,我们冒失,我们骄傲,我们时时心血来潮地异想天开,容易兴高采烈也容易垂头丧气……今天我就自告奋勇请大家随我一同到某中学的课堂上逛逛吧!或许会给大家带来不少收获哪!下面请欣赏由黄舜武一帮人带来的小品《课堂一幕》。

乙:听了这堂课,我还真是受益匪浅呢!

甲:哦?那你说说你收获些东西?让我们也分享一下嘛。

乙: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真的很重要,失去了尊重,就好比生活失去了重心。我们既要学会尊重师长、尊重同学,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如何战胜自己。

甲:是啊,每个人对尊重的理解都有所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听听林静婷同学对尊重的理解吧!请听林静婷同学的演讲《生命的色彩》。

乙:谢谢林静婷同学的动情演讲,同学们是不是该给她点鼓励啊!(鼓掌)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篇五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篇六

教学内容:一件的事。教学目的:能写出自己听到的或看到的一件事,按要求能写出表现社会生活中新风尚的事。教学重难点:能确定中心,并能围绕中心按顺序把事情写具体教学用具:小黑板,白纸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板书:写一件你听到的或看到的表现社会生活中新风尚的事,先确定中心,然后按顺序写,注意写具体些。(板书)二、审清课题:

1、我们已经学过记人写事,写景状物的作文那么这次作文是写什么的?(写事)

2、写什么事呢?(写能表现社会生活中新风尚的事,并且是写听到的或看到的)

3、小结:这次作文要写事是要写你听到的或看到的,能表现社会生活中新风尚(好事)必须注意是写你听到的或看到的。三、弄清中心选材:

1、应该怎样来写好这次作文,首先弄清这次作文的中心是好人好事,所以,按照这个要求选好人好事。

-

2、应该怎样选材。(

1)同学们想一想,该选哪些具体材料?(

4)小结:选材时,还要注意选择别人做的事。

3、请同学们说出要选的材料。(写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事,同学互相帮助的吞,农民自动积资办学校的事,工人爱厂如家的事等等。)

4、强调选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第一个材料是否符合这次作文要求(不符合)写的事不是生活中的新风尚)(

3)第二三个呢?(不较典型,第二个是写“我”的)。

1、怎样写好同学们所选的材料呢?(要按顺序来写,板书)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也就是写清事情的什么?(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3、在这一单元中哪篇课文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一夜的工作》)起因:写总理叫“我(作者)去他(周总理)的办公室,经过:写出看到总理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结果:写作者看了以后的感受。

1)写起因:我在学习碰到困难(

2)经过写小明怎样帮助“我”解决困难。(

3)写结果:写出“我”的感受想法。)五、范文评析

1、出示例文《邻居》

2、请位同学朗读例文,同学们思考;例文的中心是什么?(紧紧围绕邻居对“我”的热心帮助,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3、这中心能否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不是写自己做的事?是不是写社会主义的好人好事?(符合,不是,是)

4、例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起因、经过、结果)

5、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起因:妈爸不在家,没人照顾我,经过:邻居来帮助“我”。结果:“我”的想法。板书)

6、例文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写得具体,)板书

8、找出例文中描写“我”睡在床上的心理活动、叔叔阿姨的语言、行动、神态的句子?

1、根据同学们所选的材料,列出提纲。(一般分为三部分,即事情的起因;点明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内物,。经过:写具体些。结果:写出想法感受。)

七年级跑步走教案课后反思篇七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积为;当负因数个数有,积为;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