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质6篇)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质6篇)

作者:ZS文王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

3、有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课前准备:

1、上网查资料(科技知识)

2、多媒体课件

3、带字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自主识字

1、默读本文

2、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借助拼音读一读。

3、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

4、检查生字词朗读情况,多种形式读。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你是怎么记的。

6、不懂的词语,用不同方法解决。(交流、查字典、问老师)

7、儿歌韵语识字法,帮助学生巩固识字。

二、默读本文,感悟梦境。

1、默读全文,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是一场“梦”?

2、阿德梦见了什么?

3、小组交流朗读体会。

三、看图读文,感悟“梦”的奇。

1、随连环画逐段读课文,想想课文中说的事,哪些与现实不一样。

2、同桌交流体会。

3、现在老师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梦”,你会用什么词语?

四、朗读全文,感悟实践。

1、分角色朗读全文,说一说从阿德的梦中,自己想到了什么。

3、说说你的“梦”。

五、小结

只要你们努力学习,从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一定能够“美梦成真”!

《阿德的梦》教学反思

杨守仙

乘坐飞船可以到火星上旅游了;月球上可以定居了;手提电话不仅能打到天上,而且能看见通话了;地球上购物可以不出家门,在地球上也可以预订月球的物品了……哦,原来这是阿德的梦!这个梦多么有趣啊!如果我们先带着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他们一起进入阿德的梦境,分享阿德的幸福与快乐,然后让孩子们闭上为个“白日做梦”,再向小伙伴们说说自己的“梦”,课堂气氛应该是非常活跃的吧。

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要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等方面。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人教版第四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了红日照射下的香炉峰紫烟缭绕,衬托出了瀑布背景的雄伟壮观。一个“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后两行诗既写出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一个“飞”字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直下”既写出山的高峻陡附附险,又突出了瀑布飞奔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一个 “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新奇而又真切,十分贴切自然,令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教学一课时。

1.反复吟读,是本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通过查找资料积累李白的古诗。

2.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生字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

3.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1.诵读学过的李白的诗。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如《静夜思》《赠汪伦》)除了学过的,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诗,背一背。(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

师:李白看到月光想到了家乡,写下了《静夜思》,送朋友时依依不舍写下了《赠汪伦》,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想想他又为什么写在这首诗呢。

(板书:望庐山瀑布)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趣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事半功倍。)

2.读题

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

师述: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录相,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提问:庐山的风景让我们如痴如醉,刚才的画面中给你映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瀑布)

师: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各种瀑布图片)

描述:瀑布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它是河流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形成的浩浩荡荡的水势,风光迷人,正是因为这样,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它们情有独钟,写下了无数的华章。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去看看庐山的瀑布别样的美姿。再读课题。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

【导语】本站的会员“sulove”为你整理了“《北京的春节》获奖课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平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平》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平、爱北平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庆丰收

二十三求平安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范本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获奖教学设计

最新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质课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四

一、学习目标:

1.会认“德、段、婆”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能说出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

3.有科学幻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默读课文,知其大意。

难点:幻想未来,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字词卡片、课件、收集一些有关现代科技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若干年后人类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阿德想象的未来世界吧!

2.齐读课题――――《阿德的梦》。

过渡:阿德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默读全文,读准字音。

1.请大家默读课文,默读的速度可以稍慢一点,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借助拼音默默地再读几遍,并找出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情况。

(三)再次默读全文,亲身感悟梦境。

1.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速度要加快,看看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是一场“梦”?

2.结合课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阿德梦见了什么?小组交流朗读体会。

4.指名汇报交流情况。

5.出示儿歌,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儿歌如下: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呜声,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欠叫一声梦惊醒。

提问:儿歌中的每一句分别说的是课文中的哪一段?

6.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

(四)看图读文,感悟“梦”的奇

1.随连环画逐段读文,想想课文中说的事,哪些与现实不一样。

2.同桌交流读书体会。

3.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4.你从阿德的梦中,想到了什么?

(五)感悟实践

1.学了这篇课文,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请大家动笔把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吧!

(六)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文排序,看图识字。

1.出示课文连环画,让学生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2.对应图贴出相应的生字卡。

3.小组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4.练习给生字组词。

(二)积累词语。

认读“载人飞船、顺便、移居、打发、时光、外婆、聊天、屏幕、新型、污染、销售、预订、长鸣”等词语。

(三)实践交流。

1.默读全文,自己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展示自己画的未来世界,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上台向全班展示交流。

4.把画得好的作品展出于展示台中。

(四)课堂总结。

(五)、朗读感悟,激趣升华。

1、朗读全文,说说从阿德的梦境中,自己想到了什么?

2、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3、闭眼做个“白日梦”然后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梦”。

(六)、实践活动。

1、创办“我心中的未来世界”专栏。

2、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板书设计:

火星上旅游

月球上定居

可视电话打天上阿德的梦

网上购物不出门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五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多媒体

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火烧云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六

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理解本词 体验情感

品味语言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 黄昏 秋天(黄花)晚||风 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 雁 ||窗儿

1、人的活动 寻寻觅觅 三杯两盏淡酒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 正伤心 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 黄昏 风急 细雨

国 家 自己

寻寻觅觅

亡国之恨

声声慢

李清照

淡酒怎敌

丧夫之哀

过去 现在

守着独自

孀居之苦

地:家 窗儿 黄花梧桐 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

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