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沁园春长沙课实录(专业18篇)

沁园春长沙课实录(专业18篇)

作者:梦幻泡 沁园春长沙课实录(专业18篇)

范文范本中的优秀篇章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一些范文,希望能够为你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沁园春长沙的课堂教学实录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上课前我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请举手……多得很;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少得可怜。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培养自己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

毛主席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是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许多长篇叙事诗泱泱大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爷爷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爷爷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师:同学们是喜欢老师范读,还是自己齐读一遍?

生:老师范读。(老师读)。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诵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四、学习全词。

生:在深秋时节,毛爷爷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小滚滚北。

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慨。

生:“千山……,万……,孤……,独……。”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生:望。

师: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

(生2再读)。

生:放眼望去。

生:收回来。

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摹仿)。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俯察”,写的是“低景”。(生摹仿)。

生:插腰。

师:“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了。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好/。

生:用了拟人手法。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师: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飞”可以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天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生:值得学习。

生:号召和呼唤。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生:清静悲凉。

生: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爷爷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生:主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这样上阙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下面齐读一遍上阙。

生:独立。

生:惜。

师:对,它领起七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据此推断这首词下阙的领字是哪个?

生:恰。

师:对。一直“领”到哪里?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也是七句,请一同学读这七句。(生读)。

生:国家大事。

生: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华主宰国家命运。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师:是的。那么现在的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都是些什么人物?

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风流人物。

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

师:“稍逊风骚”是吗?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爷爷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白、太直。所以不像诗。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注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爷爷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浩大志,革命气慨何其大!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板书)。

背诵全诗。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生:会。

师:哇噻!这么伟大的诗篇,这么快都会背了,你们真伟大。齐背这伟大的诗篇,好不好。

生:好。

师:异口同声说“好”,真感人,感动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能叫你们齐背。“独立寒秋”开始背。

生:背。

师:朗诵是鉴赏古诗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一个故事。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轼。苏轼还没有打开诗卷,郭正祥自己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诗歌。读完征询东坡的意见:“我这些诗能评几分?”东坡回答得相当的干脆,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为什么能有十分”。素食笑着回答:“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板书:三分诗,七分读)。这个小故事说明对古诗词来说,朗诵是相当重要的。

师:这首诗写于1925年的哪个季节?是大约在冬季吗?

生:寒秋。

师:问一个很白痴的问题:什么是寒秋?

生:寒秋也就是深秋。

师: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生: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师:浙江人的文学细胞很发达,文学基因很发达,文学鉴赏能力很突出。王国维的一句话就说出了古诗词的本质。景与情有何关系?“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感情是诗歌的胚胎,是诗歌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这种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通过景物描写呈现出来,读者通过欣赏诗词里面的景物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景物是诗歌的媒介。这节课我们欣赏风景,下节课我们在体会胚胎。

生;(笑)。

师:词分上阕和下阕。从内容来看,这首词上阕是。

生:写景。

师:既然上阕是写景,那么下阕就是胚胎。请在座的诸位有感情的朗诵上阕。

生:朗诵。

师:再问一个非常蛋白质的问题:上阕描写了什么景物?

生:诗人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长沙深秋的景物。

师:诗人在开头的三句作了明确的交代:齐读这三句。

生:齐读。

师:每次读这三句,我都有一种神经错乱的感觉。你们有这种感觉吗?谁有?

生:正常语序应该是: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生:为了压韵。

师:这两句诗充满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也就是这份深情使江青喝了几缸醋,她当着毛泽东的面说:“你怀念杨开慧,我想念唐纳!”江青气之下,给一个叫郑君里写了一封信,打听唐纳在国外的地址。最后还是毛泽东做了让步,不要闹了,杨开慧死,她怎么会与你争我呢,我已经是你的'独资丈夫了,以后有机会,我也给你写一首更短的,更有哲理性的。江青说:“我不要哲理性的,我要充满感情的。”

生:(笑)。

师:扯远了,回到课文。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生:(思考)。

师: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一首诗词就好象一块压缩饼干,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泡开,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的画面、诗歌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很好的欣赏诗歌了。所以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三句诗所描写的画面。

生:联想。

师:通过闭起眼睛联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

生2:

生3:

师:还好,没有同学说看到一只巨大的猴子在橘子洲偷吃句子。说明同学的想象力,古诗词鉴赏力还可以。

生:笑。

师:如果你能想象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也就能够体会到这里采用语序倒置的手法所获得的表达效果,谁来说一说。

生:

师:“独立寒秋”,我独自一人伫立在寒冷的秋风之中,把这一句提到最前面,诗人想突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1925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阁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把毛泽东藏到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撤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

在长沙他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与家人联系,不敢与朋友来往,感到十分孤独。所以诗人把“独立寒秋”放到最前面是为了突出自己当时的孤独的情怀。当然也能使我们在诗歌的一开头就能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生:(记)语序倒置;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也能使人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师:孤独是诗人最常见的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读钓寒江雪”等。有的诗人还有点孤傲,总认为自己是独孤求败。

生:笑。

师:孤独的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欣赏长沙的秋景,一看就是几句?

生:看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

生:忆。

师:伟人就是伟人,高瞻远瞩,目光远大,一看就是七句。像我这种凡人一看只能看一句:啊,石夫人你真高。

生:笑。

师: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要讲究变化,讲究起伏。这其句是景物描写,富有变化吗?请同学把这七句轻轻地读五遍,体会体会。

生:朗诵、体会。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吗?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

师:视角变化:远眺,近观。(板书)。

生:抄。

生:颜色的变化。

师:颜色变化:红,碧。

生:抄。

师:“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呢?

生:“俯瞰”

师:板书:视角变化: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生:抄。

生:动态的景物。

师:板书:动静变化:静态景物,动态景物。

视角变化: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景物描写富有变化:颜色变化:红,碧。

动静变化:静态景物,动态景物。

生:抄。

师:景物描写富有变化,毛主席写作方面是百变男。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有两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为了推敲一个字,不知不觉竟然捻断了好几根胡须。不是有一个百里改诗的故事?唐代有一位诗人,名字叫做任藩。有一次,任藩到天台的巾子峰游玩。优美的景色使仁藩诗兴大发,随口就吟颂了一首,最后两句是: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闲)竹房。

任藩非常自得,这里风景实在不错,但与我的诗比就差远了,于是他就把这首诗写在寺庙的墙壁。第二天,任藩离开了台洲,向南方走。他突然感觉到昨天的那首诗有一个字没有用了,“月照一江水”的“一”字用得不好。因为江边有高峰耸立,月色只能照到半江水而不是一江水,应用“半”字。再说用半字,显出半是清辉,半是幽暗,明暗相映,且更富诗意。这时任藩离开天台已经有一百多里,但是他选择返回修改诗歌。等到回到寺庙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人把“一”字人改成“半”字了。他说了一句:台洲人太有才了。

生:笑。

师:古人写诗是很认真的,十分讲究炼字。课文描写景物的七个句子里面有几个字用得很好,富有表现力,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例如:“层林尽染”的“染”,“百舸争流”的“争”的“争”,“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

生:记“染”“争”“击”“翔”。

师:分析字的表达效果,高考经常考。怎样分析一个字的表达效果?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生:(记)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师:例如,分析“层林尽染”的“染”的表达效果,先看“层林尽染”整句话的意思:岳麓山一带的枫林重重迭迭,经霜以后,一片火红;再看“染”描写的内容(对象):枫林一片火红;最后看“染”字的表达效果:枫林红得像人工染的一样美。我们把这三方面的内容整合一下,就成了“染“字的表达效果:”“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生:(记)“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师:下面请同学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分析剩下的三个字。第一组分析“争”。第二组分析“击”,三、四组分析“翔”。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换看法。

生:思考讨论。

师:哪一组同学先来?

生:“争”字描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师:第二组同学?

生: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写出了凶鹰展翅高飞,勇猛矫健的雄姿。

生:“翔”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师:谢谢你的分析。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而且用词富有表现力。我们在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陆机《文赋》里面有一句话: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文人有悲秋的传统,这可以从“愁”字的结构看出。什么是愁,秋天的那种心情。可见中国文人有一种悲秋的传统。毛泽东继承了这一传统吗?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把这七句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生1。

生2。

师: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这里的景物描写打破了传统,叛逆有个性,我喜欢。用刘禹锡的诗句来概括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生:(记)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师:以秋天为题材诗词文章不少,以秋天为题材的流行歌曲也不少。我们听几句。

生:听(毛宁)。

师:毛宁,小毛仰望广阔的天空想起了什么?你说爱我到永久。面对广阔的宇宙毛泽东,老毛想到了?齐读有关诗句。

生:齐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仰望星空,毛泽东向天老爷问了个什么问题?

生:谁主沉浮。

师:你说爱我到永久|谁主沉浮。同样姓毛,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生:(笑)。

师: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这个问题很有力感,充满阳刚之气。每次读这几句,我都很激动。是男人的,是伟大男人的,就应该问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当然,在座的诸位都是青年才俊,也应该多问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请同学齐读上阕。

生:齐读。

师:上阕通过描写长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深秋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哪些人才能主宰中国的命运呢?请看下阕分解。齐读下阕。

生:齐读下阕。

师:有几个词讲一下。“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

师:“激扬文字”,“激扬”是“激浊扬清”的省略。(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生:(记)激浊扬清——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师:“激扬文字”用文字激浊扬清,用手中的笔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19毛泽东进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当时的校长是张干。张干真的很能干,32岁就就做了一师的校长,他向省政府提议,从下学期开始每位学生每个月交10块钱学费,省政府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条消息传到一师以后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不满,因为很多学生交不起学费。于是同学在校园里发传单,想通过舆论把张干搞跨。毛泽东认为这是小打小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要玩就玩大一点。于是他写了一份《驱张宣言》,尖锐地批评张干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宣言写成之后,毛泽东组织同学连夜印了上千份,第二天早上带回学校,发给同学,轰动了全校,一师的校内发生大规模的**,并且很快传遍了整个长沙城。省政府立即派一位学督来一师,解决**的事情。学生说如果张干一天不离开学校,我们一天就不上课。学督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下学期把张干掉走。就这样**平息了,毛泽东第一次尝到了小人物斗倒大人物的胜利滋味。张干感到十分窝火,一位堂堂的校长,却为十块钱的学费,被学生赶走了,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他主动向省政府提出辞呈,离开了一师。毛泽东真正是用文字激浊扬清。

生:(点头)。

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体现出了青年学生身上哪种可贵的品质?

生:关心时事,以天下为己任。

师:以天下为己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毛泽东有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士,敢叫日月换新天。但时的进步青年富有献身精神。当时在第一师范有两个学生最有名:蔡和森与毛泽东。由于家境贫寒,蔡和森16岁时才入初等小学读书。经过刻苦攻读,19,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一起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年初,蔡和森他从苏联回国,到香港开展革命工作。由于叛徒的告密,被特务抓了,关进广州的监狱。在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就这样活活地被折磨而死。像蔡和森这样的革命青年很多,他们做到了以天下为己任,为国捐躯。

生:(点头)。

师:毛泽东在一师读书十偏科很严重。他特别喜欢历史和文学,但对理科没有兴趣。数学老师王立庵有一次把毛泽东叫到家里。润之啊,我今天叫你来,主要想和你谈谈学习的事情,你好象不喜欢数学?老师,我年纪大了,学不进去?年纪大了,你多大了?二十一岁。老师感到又好笑又气,“年方二十,就以‘年龄大’自居了。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后来名杨天下。”毛泽东恳切地说:“先生,我知道20多岁年富力强,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可以我们这一代人生逢乱世,国运衰微。我觉得,在目前的中国。一定要从历史和文学入手,先改变天下的民心,然后才能对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用别的方法,是不能奏效的。我已经过去了一个,还有几个21年呢?我想抓紧时间读一读对目前中国有用的书。”数学老师听了以后很感动,想不到这个青年人胸怀大志,为天下的百姓找出路。激动地说:“以后上数学课,你要多带几本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如果不带,你就不让你进教室。”

生:(笑)。

师:“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什么用法?

生:名词用做意动,“把……当作粪土”。

生:蔑视权贵。

师:军阀文化素质很低,确实是一堆狗屎,谁都可以鄙视他们。侯宝林先生说过一段相声《关公战秦琼》,讽刺的就是山东军阀韩复榘。

生:(笑)。

师:下阕主要是回答“谁主沉浮”这个问题。谁主沉浮呢?同学少年。这一群同学少年很酷,很炫。酷在哪儿,炫在哪儿?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

生:(记)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无畏。

师:鉴赏诗歌要善于联想。读到下阕你就要联想一群翩翩少年,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无畏。真实迷死人了。

生:(笑)。

师:毛泽东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豪放派词人,下阕里面哪几句最豪放?

生: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师:游泳时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前进的船只。文笔多豪迈。这种豪迈体现了毛泽东的超自信,他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时候,每个人很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超人,告诉自己两个字:我能。齐读一遍。

生:我能。

师:下课。

沁园春长沙的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三、教师范读。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生:望。)。

师:对。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生2再读)。

师: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放?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生上台演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生:插腰。)“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生:慢点好。)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师: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翔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生: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了)。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成“飞”可以吗?(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生:值得学习。)。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生:号召和呼唤。)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生:色彩斑澜,生机勃勃)。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文字投影: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

(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平淡了,没有激情。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习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

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

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

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

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近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生背此曲)。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中国。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毛泽东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中国。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

(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生:1925年。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在开学后,我没有正式上新课。因为根据经验,高一新生一个普遍特征是有热情,对什么都感到很新鲜,但同时又非常盲目。特别是语文学习,头绪很多,如果直接上新课,很多学生会仅仅停留在对一些细微的、具体的问题的解析上,而很难有语文学习的宏观把握。因此我花了五节课时间去和学生“聊”了一些八十年代语文大讨论中的故事和语文学习的一点经验。最后一节课和学生“聊”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概念及阅读诗歌注意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这三天在一起聊了一些关于语文学习的经验诗歌鉴赏的话题,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对我们高中语文的学习形成一个宏观的视野,学习有目的性。想要学好语文不容易,我想借用尼采的一句话来说明我的希望。尼采说:“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就是我对你们的全部期望。”(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内涵)。

今天早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用心读书,有些同学甚至已经提前将这一单元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都背会了,甚至已经背到增加的篇目戴望舒的《雨巷》,这种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我们一起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学生集体朗诵)。

师:(笑)大家的朗诵让我不由自主想到了电视里面一个常见的情节:医院里面,一个病人生命垂危,身旁放着心脏跳动的监视仪,病人心脏跳动停止的时候,监视仪上的绿色线条就会变成一条直线。你们的朗诵就像这条直线,很难找到高潮和低潮。

(学生笑)。

师:没有抑扬顿挫,朗诵是没有魅力的。接下来我想先让大家猜个问题。我读了两首诗歌,我读出来让大家猜猜作者是谁,我提示一下,其中一篇的作者是刘邦,另外一篇是项羽。

(我背诵了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作者)。

师:同学们都猜对了,我想,大家因为是对两个人的个人背景都比较熟悉,所以立刻能分辨出诗歌的作者。只有了解写作的背景我们才能更深刻了解诗歌的内容。

(接下来我介绍了毛泽东写作此词的背景,但没有过多评价,我不想给学生一个现有的观点,而是希望通过接下来的文本学习让学生找到一种“原初体验”,让学生说出心声)。

师:要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我们还要去仔细阅读文本,接下来,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词。

(师读了“独立寒秋”)。

师问:“同学们,这里作者给了我们什么信息呢?”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时间”,有的说是“人物”,师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生:既交代了时间也交代了人物。

师:为什么呢?

生:“独”字说明是作者一人在这里。“寒秋”是交代了时间。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

(板书)。

师:接下来“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交代什么呀?

(学生齐答:地点)。

(由学生的感受出发,接下来互动解决了课文的结构和用词的精当问题)。

(此部分比较琐碎,我无法记过来了,接下来是思考讨论)。

(学生哗然,很奇怪老师问这个问题)。

师补充道:请同学们不要有这样的心理,好像觉得既然是课本上的文章一定很好,也不要觉得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暗示大家一定要唱反调。我们大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原初感受,这就是你学习的中国。同时大家思考问题也要注意角度,不能片面化,一棍子打死。

(学生很开心,并且立刻进入了沉思状)。

师补充道:同学们自己先思考,稍后与同桌和前后同学一起讨论一下,交流你们的观点。

(学生显得很兴奋,讨论的很是激烈,看得出,这不是教学的形式,他们真的是在用心讨论这个问题。)。

(稍后,老师看不少学生讨论后都瞟着老师,老师知道,在他们内心正燃烧着诉说的欲望,老师立刻停止讨论,要求大家畅所欲言。)。

孙奇:老师,我很喜欢这首词的语言,大气、豪迈。(老师很认同地点点头)但是我觉得作者是不是过与“傲”了?我不喜欢这样的思想。

(老师笑了)。

师:孙奇同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是片面的去说是否喜欢,这值得大家学习呀。

(老师话音未落,蔡朝静要求说话)。

(老师笑了)。

师补充道:哈哈,也就是说时代需要伟人对吗?

(蔡朝静也笑了)。

(周天骥抢着要发言)。

周:老师,我也不喜欢。

师:好的,你说说你的理由。

周:读了这首词,我觉得作者是个虚伪的人。

师:为什么呢?

周:他一方面说“粪土当年万户侯”,可是自己却想着要主宰社会沉浮,所以我觉得他很虚伪。

(老师非常惊讶,他的观点有些片面,但是很高兴他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此希望他的观点能够引起别的学生的争论,让其他学生来评论,但是要表扬他的精神)。

师开了一句玩笑:周天骥同学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精神可佳!古代人称一种名马为“骥”,我想他只要能坚持自己的理念,付出十分的努力,一定能天马行空,前途无量阿!

(学生开怀大笑,老师知道,这真的是一种纯真的笑容)。

方水达:我不同意周天骥的说法,书上解释了“万户侯”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军阀或者说是反动统治者,而作者说的是想做一个让老百姓走向解放的领导者。他把这两个混为一谈了。

(学生投来认同的目光)。

师:方水达同学的观点比较客观,其他同学呢?

(接下来还有几位同学说了自己的观点,这里不记了)。

师总结道:

我非常高兴,同学们大部分已经能够学着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问题了。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有很多思想观念是在你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强加给你的,大家要敢于去寻找生活的真实。

另外,我也很高兴大家学会了谈问题找角度。刚才好多同学都从这首词的`语言和情感等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你们的选择是对的。

我来谈谈我的理解,同时我要告诉大家,这只是我的理解,只供你们参考,如果你们不同意我的观点,尽管去准备鸡蛋和西瓜皮好了!

(学生大笑)。

从语言角度看,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喜欢他的大气。我很同意你们的观点,毛泽东的词多是大气而豪迈的,(开玩笑)作为伟人,重要注意点形象阿,(学生笑)我也很喜欢这个风格。他继承了宋词豪放派的传统,同时自己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特质,所以,读到毛泽东的词,总感觉有一种从心底升腾的希望。但是,我同时觉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眼光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你喜欢王维的“空山新雨后”还是喜欢毛泽东的“万山红遍”,那是你自己的事,美不美,请大家问自己。这就是在语言方面的观点。

(学生表现出认同)。

从思想角度看,我觉得首先“时代需要伟人的出现”,毛泽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历史上即使没有毛泽东,肯定会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同时我有时候也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问学生)你们看过好莱坞大片吗?(学生都说看过)西方的大片有一种模式:开始肯定是世界大乱,然后在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英雄出现了。在最后的一秒钟,这个英雄拯救了世界!(学生点头)西方人很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中国人听到这个词语总觉得是一种贬义词。可我觉得,西方人在有意识地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无意识地会去维护民族的尊严!我觉得毛泽东是我心目中的这种“有中国特色的个人英雄主义”,(学生大笑)正是这种精神,才让他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伟人,带领我们走向了新生。解放后,这种英雄主义有些不合时宜了,致使他犯了一些错误,我们要客观去看待,但最终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觉得解放战争时期需要这样的伟人!

(此时下课铃响)。

同学们,今天我们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知道了为什么“鱼翔浅底”中“翔”字用得好,我认为你们从我这节课中,应该学到了怎样去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学会找出自己的原初体验。第二个,是我们应该学会找“角度”看问题。

请大家回去做一个工作,找找你们读过哪些写秋景的诗词,我们下节课,讨论一下本文“景”和“情”的关系问题。

下课!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泽东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泽东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

(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

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泽东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

板书:

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

板书:

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

板书:

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

板书:

活用:“粪土”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

板书:

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毛主席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的课堂教学实录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毛主席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

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

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

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

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

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地思索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诗词教学内容怎样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怎样处理恰当?《沁园春。长沙》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诗词中特有的形象性,简练性,音乐性如何落实?这些都是我们老师要考虑的问题。《长沙》这首词,我们总会大讲特讲诗词中豪放大气的风格,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而少讲或不讲这种风格和胸怀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呈现的,如果丢失了语言形式,无异于买椟还珠,词中作者的主观情绪,语言变异,想象夸张,无理而妙,这些关键点落实不到位,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只限于皮毛,流于表面,只记了譬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类的术语,而没有真正进入诗词的内核和文字的奥秘。《长沙》这首词有一种气势,读着读着会让人激动起来,能把人托起来了,也能把人带进去。腾云驾雾,石破天惊,纵横驰骋,自我任性。本人上了好几遍,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总想做到所谓的满意甚至完美。

红字是设计意图,应该是有道理的。

(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毛泽东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同一个词牌名引入,用资料穿插来导入新课,亲切熟悉,从书法的字里行间看出人物的心胸和气度,也为文本讲读做情绪的铺垫。)。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如此博大胸怀,冲天豪气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诗词朗读,初步感受,这一环节很重要)。

师:毛泽东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有人把这首诗的开头评为毛泽东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认可吗?(课文开讲就直奔语言形式)。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句子颠倒了。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但为何要用如此处理呢?(注重诗词的形式,比如倒装,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就是内容和情绪表达的需要,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的语言形式一定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意蕴,得好好留意)。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毛泽东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诗词教学中,词语的精炼、恰当如何体现,最好的方法是换词训练,真正理解“只有这个词”在语境中是最恰当的,或者这个词是独一无二的。品味语言就是学生向语言走去,语言向学生走来,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毛泽东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毛泽东摊上大事了,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我的地盘你做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此段材料的引进是铺垫和启发)。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现实的环境的险恶,只能独自一人来,否则目标太大,自投罗网。

师:独立两个字显示了年轻革命者的从容坚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诗词是抒发人物的情志,但又不能赤裸裸的表达。往往通过外在的事物来传递内心的情绪。而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对景物进行变形想象,写出景物的特点,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能不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讲解)(这一段的讲解是上阕中的关键,词语颠倒、主观情绪、想象变异,走的是语言品味的路线,一直走到底。)。

师: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原话来回答。

生:竞自由(先抓整体感受,而后赏析,这是一种演绎的分析法,或者先分别概括,而后总结,这是归纳的手法。词中的景物特点明显带有人的情绪,且显而易见,所以用演绎法,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较合理,)。

师:非常贴切。作者写景,确实带有主观情绪,如何来写出竞自由的。结合诗句说说。

生:作者看到的是万山,但事实看到的不可能是万山,十座山差不多了吧,是想象。

师:好,注意万山后面是红遍,毛泽东写词就是狠,你看,万山要红就要。

生:红个遍。

师:层林要染就要。

生:染个尽。

师:江水要碧就要。

生:碧个透。

师:这里的遍、尽、透和万、层、漫相互配合,带有主观的情绪,这是描写中的极致,眼中秋色斑斓生机,胸中豪气汹涌喷发,这是另一种的自由的力量。(这就是走进语言的内部,不是空对空的胡乱的分析,是咬文嚼字的品鉴,阅读教学的根,就是深深扎进语言文本的土壤里)。

师:百舸争流中的舸什么意思?

生:大船。

师:当时江上真的有这么多的船嘛?(停顿),不怕交通拥堵啊。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只有船多,奋勇争先,你追我赶,才能争流。

师:画面给人的感觉是。

生: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斗志,昂扬奋进。

师:这还是一种自由的力量。当然里面有想象的成分。

生:鹰击长空中的鹰也是想象吧?

师:为何要选择鹰呢?(停顿)选择燕子或其他可以吗?

生:鹰是强有力的威猛的象征,有力量,充满阳刚之气,符合毛泽东的气质。

生:击。

师:你能模仿鹰击这个动作吗?(这个环节很重要,是语言训练)。

生:击是一个腾空的过程,很有力度美。

师:因为是鹰,所以必须击,这样有气势。而鹰必须生活在。

生:长空。

生:长空很空旷,鹰可以自由翱翔,搏击。

生:鱼怎么会飞翔呢?翔应有翅膀吧?

师:翔字动作模仿,(学生模仿)鱼有没有翅膀?这可能是个科学问题。(这就是语言教学的活动,平时是最容易忽略的,)。

生:鱼也有翅膀啊,鱼鳍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蓝天一样,鱼儿在自由的游动,

生:鱼就像鸟儿自由的飞翔,写出鱼儿的快乐无拘无束。

师:鱼翔深渊或深底可以吗?

生:浅底给人的感受鱼游的很轻快自由,自在。无拘束、无拘无束。

师:好,明明是可以用“游”,而偏偏用了“翔”,这是词语的变形。一句话,在词人的眼中,所有物体的存在是自由的,船是自由的,鹰是自由的,鱼也是自由的,相互之间平等相处,互不干涉,自由,自由,一切都自由了。

师:有个疑问,湘江到底是浅还是深?一会说满江,一会说浅底。怎么回事?(此问题有难度,可讨论)。

师:这就是诗人的特权,他需要江水浅就浅,江水深就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任性,这就是诗词的特权。

师:总之,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的特点是。

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语言分析后,及时总结,点题升华环节不可少,不能忘了对语言形式的品赏这个中心,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不到位到相对准确。语言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不可少,它是直观可感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比如学生可以模仿击、翔的动作,有时比老师一味的讲效果要好的多。可以深化浅显的认知,优化零碎的分析。如果缺少整合,文本解读容易滑入“零碎敲打,肢解分析”的泥淖)。

师:作者选择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几种景物,用诗人的别样的眼光,通过想象夸张,变形变异,达到无理而妙的诗歌境界。其实,优秀的诗词都是不讲道理的,谁见过白发三千丈,谁又能我欲乘风归去,都是不合常理的。但就是妙不可言,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远山、江面是静景,老鹰、鱼儿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交错,显得错落有致。

师:万物是自由的,作为万物之灵,人应该更加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生: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引进相关诗歌,为下文的反跌铺路)。

师: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学生朗读)。

生:怅后面停顿,读出忧伤和担心。

师:对,忧伤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个人吗?

生:对国家,对不自由的人而忧伤。

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啊,这就是有志青年的境界和抱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追问技巧和课堂的动态生成相辅相成,追问是因为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通过追问,更加海阔天空,豁然开朗。这就是思维训练)。

师:能想这个问题就是伟人啰,至少有伟人宽大的胸怀。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让我们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

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声朗读)。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其中的谁到底是谁?(环节间如何过渡)。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书生。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确实是这一类人。上阕写景为主,下阕是回忆往事,怀念朋友。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它的名字就来自这首词的下阕,大家猜猜,是哪几个字(学生自由说,各种答案都有,经过讨论都认定恰同学少年最恰当,最能体现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师:那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出示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说说哪个是青年毛泽东。(学生指出)(这是一个怎样引用外部资料的问题,关键是要合理合适,不要过多,勿喧宾夺主,用的不当,易冲淡文本,是绿叶衬红花,不是绿叶夺红花,引进的资料是养眼的小三,但不可越位,绝不能上位。)。

师:年龄特征。

生:风华正茂。

师:行动。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这是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激励。人生为何有意义?因为你曾经奋斗过,努力过。(出示在长沙办革命报纸《湘江评论》出示(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

师:年轻人拿起笔杆子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湘江评论的创刊词中,毛泽东满怀激情的写道。

(出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湘江评论创刊号)。

师:刚才老师出示的材料和词中想表达的意思很接近,是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粪土是。

生:把什么看着粪土。

师: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功名富贵。

师:万户侯指达官贵人,军阀之类。是借代手法。连起来的意思是。

生:青年把反动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生:藐视它们,不怕他们。

师:这就是领袖的气质,藐视一切反动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毛泽东后来有句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多有气势。

师:类似的内容,散文化和诗词的写法,你更欣赏哪一段?(学生活动)。

(引用这两则材料,一则在于材料的内涵和《长沙》下阕的思想很吻合,二则两者之间文体差距大,散文化的评论,相对直白,缺少形象含蓄,而词讲究精炼。可以通过比较来突出词语言的特点,精炼性和含蓄性,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诗词语言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材料的引进,是比较冒险的,易引火烧身。要避免过度引进冲淡文本主体,也要避免进来的材料不痛不痒。外在资料,就是与文本的无缝对接,相得益彰。所谓选择时机,借力打力。)。

师: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是一群既有理想又有行动的有志青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中国真正的'主宰,就是所谓的风流人物。

师:词的结尾作者回忆起年轻求学时的一件往事。什么事?

生:游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如何写游泳?为何偏偏提到游泳?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飞船,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生:游泳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

师: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象征一种斗争的精神。毛泽东说过一句最具奥运精神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游泳是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到了老年也喜欢游泳。游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斗志。

师:象征和夸张手法,很好的写出伟人的精神风貌。换而言之,年轻的毛泽东的志向必须用极力的夸张和直观的象征才能体现。他在号召鼓励自己和年轻人应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诗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着“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主席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毛主席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主席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毛主席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毛主席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沁园春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教案沁园春长沙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一课时。

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整体感受: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主席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1.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雪》。

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毛泽东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颂秋:少年伟人气象、革命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本词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2.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景物)来写的吗?【问题探究】(此部分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请各位教师根据学情选用或者更换)。

答:“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3.“一切景语即情语”,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描写往往会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寄寓着创作者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正体现了上述特点。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作者寄寓的“情”与“志”。(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中的“景情关系”类题,设问可根据学情有不同表达)。

答: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4.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中的炼字型题,也可作为课后练习使用)。

“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5.从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中,你能总结出如何准确把握住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吗?(建议根据学情选用)。

答:联系背景、注重意象、抓取关键、利用手法(言之成理且行之有效即可)。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

橘 舸   遒    遏 。

三、研习全文 。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 。

略输文采; 。

唐宗宋祖, 。

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

沁园春      苏轼 。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

1、展示作者像 。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

   咏蛙 。

 

      。

   咏蛙 。

    。

咏蛙 。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

 

 

六、小结、作业  。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

  。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

沁园春      苏轼 。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

   咏蛙 。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

      。

   咏蛙 。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

    。

咏蛙 。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

 

    。

   一九二五年 。

    。

   。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

 

    。

   一九三六年二月 。

    。

   。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 。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 。

略输文采; 。

唐宗宋祖, 。

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课型:诗词阅读欣赏课。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语文第三册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二、 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教学重点: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

    教师:{1}词的阅读录音带。

    学生:{1}预习这首词,主要突破字词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由作者导入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 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 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

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 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

        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并学习了词的上阙,上阙之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将自己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客观存在的壮美景物统一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读后当时的情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八、 作业:

1、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你“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2、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

时令:深秋。

起句    地点:橘子洲头。

(记游)游者:独。

近景、俯视、生动    相互蓬情。

远景、仰视、静穆    映衬勃。

    铺叙壮景。

(写景)    俯瞰       点面               丽。

仰视结合交。

                 总括。

怅廖廓激昂。

煞尾问大地。

(思索)主沉浮       慷慨。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提示:下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的。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绘,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2、 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 这三句中,作者运用。

《沁园春·长沙》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这首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这首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一九二五年)让我们以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文字投影: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三、教师范读。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师:对,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生:望。)。

师:对。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师: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一些?(生2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