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人才工作调研方案及调研报告(通用16篇)

人才工作调研方案及调研报告(通用16篇)

作者:琴心月

调研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调研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要素,以及相应的附表和图表。如果你正在写一份调研报告,以下范文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调研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不但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有了很大的影响;三是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了。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化,继而在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专业建设滞后的情况,东北要和地方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协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好对其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的改造,紧紧跟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步伐。务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进行对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才在其职业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从事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安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术岗位群体和一般技术岗位群体之间不同的要求,学校也要明确专业建设的要求,要确保专业能够处在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体系的交叉点,一方面是为教育培养与社会职业紧紧相关的人才而设置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培养相应的学科承担人才从而设置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进行各个专业的分析和建设,以与老工业基地紧紧相关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所需,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第一宗旨,合理科学的进行各项专业设置建设,本地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服务的若干意见》当中指出的“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一定要根据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体系构架对各类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会用人单位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的工作上要把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地创办、开设本地的省里老工业基地急需的网络信息工程和电子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等各项新兴专业,来为本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教育培养其所需的各门各类的高层专业技术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肯定是一个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当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本地省的石化工业、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以及能源工业和医药工业这些老工业五大基地的各自特点,一方面通过和东北老工业地基联合,在高校内建立相关研究所或研究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则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共同地科学和研究,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努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在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和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践教学的基地,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践的劳动工作岗位,把学校作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坚实支援,共同为本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出自身的贡献。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至20xx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31-35岁人员67人,占%;36-40岁人员120人,占%;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

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一份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要求,为切实掌握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工作现状,找准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规范、更科学的开展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局现有在职人员共108人,其中行政编17人,机关工勤2人;事业编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岗位8人;临时工6人。***局机关在职干部队伍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为在职学历)50人,占46.3%;大专及以下学历58人,占53.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27人,占25%;35-45周岁38人,占35.2%;45周岁以上43人,占39.8%。从职称级别上看,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的39人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9人。

通过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初始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50人,占总人数46.3%。但除了近年新录用人员,毕业于全日制院校大专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成人学历,掌握的知识深度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不足。多数人员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接受过更高学历的深造。

二是人员老化,梯队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上人员81人占75%,成为我县***系统的中坚力量,但35岁以下人员仅有27人占25%,新鲜力量补充不足。

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从职称级别情况看,专业技术岗39人中,高中级职称20人,情况总体良好。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19人中多数为35岁以后新进人员。年轻新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称有待提高。

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少。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35周岁以下27人,占25%,占比较低;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多为在职取得,全日制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点高校专业人才,高层次年轻人才缺乏。现有人才聘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稳定的人才引进体制,事业单位没有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或先例。县里没有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问题,在人才引进时,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社保、职称等方面的顾虑,在同等待遇下,这些紧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导致出现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以及引进的人才易流失问题。

二是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与干得多和干得少没有关系,与贡献大小没有关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重,而在推荐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训、落实报酬待遇、评优选先时,大部分看资历、看职称,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极应付、混资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有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干部的所想与所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训名额少,导致很多人员不能参加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培训。从调查了解的培训内容上看,各种培训大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且知识点零散,忽视了干部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训,部分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员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目前,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是我局培训师资的中坚,但是由于很多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整天忙于事务,钻研教学、肯钻研教学的人不多,造成了县级***培训教师少。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培训工作上的这些欠缺导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后劲不足,难以在系统内形成人才养成的长效机制。

一是重视教育培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的议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1)根据***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根据不同的岗位、职级、培训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覆盖的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培训需求而工作又有需要的干部选派参加级别较高的培训、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实地跟班学习或考察。同时做好培训后的培训情况反馈,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或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全系统的大范围培训,切实了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岗位的干部培训,这样既可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也可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

(3)建立分享交流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对系统内好的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等进行分享交流。可以采用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提出自己工作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学习上的感悟等,通过讨论、分享,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就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及时将自己想分享的好内容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带动、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多举措并行,完善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培训工作,更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在现有人才资源下创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探讨研究、着手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在政策上适当给予优待,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家落户、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库,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方便根据需求调配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解决单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要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特性多样化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常规选用人才。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对考录、聘用的应、往届毕业生,按专业分配工作岗位,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台更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及时发现人才,大胆使用各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导向。在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感情照顾等传统观念,树立“唯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子”的导向,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压担子、给位子,及时调整空谈误事、庸懒散浮、工作打不开局面者,激励各类人才大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x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内外知名专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市党委政。

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xx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x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市科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

组织xx个职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xx人、高级技师xx人;。

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一。

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

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x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

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

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

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

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农业缺xx多人。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

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

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

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

人才投入。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

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

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

缺人才。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

落实工作,着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调研人:何志群。

按照组织部人才科要求,为切实掌握我镇紧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况,大力推进人才兴镇战略的深入实施,我镇成立了人才情况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总结我镇近年来的人才工作相关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我镇实际,提出我镇在201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如下:

大坪镇地处普宁市西南部,毗邻陆河、陆丰、惠来等县(市),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约13万亩,耕地面积12398.5亩。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共有62个自然村,全镇总户数4432户,总人口3万多人。农业特色突出,是普宁青梅、青榄主产区之一,逐步形成了以青梅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素有“小山城”的美誉。

截止2021年3月,全镇有各类人才392人,全镇约每76人拥有人才1人。其中:

2、经营管理人才:65人,女21人,大学本科及以上8人,大学专。

科及以下77人,35岁及以下28人,36岁及以上37人;

5、农村实用型人才:183人,女39人,大学本科及以上0人,大学专科及以下183人。

近年来,我镇农村基层人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层人才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对基层人员的管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我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人才老龄化,部分人才流失,大量农村基层人才外流,造成我镇基层人才短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镇农村基层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围绕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谋划推进人才工作。组建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党政办、劳保所等单位组成的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科学建立了青年人才库,并将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二)建立人才工作框架。

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多个范畴,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做了规定,增强了我镇人才工作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我镇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全镇人才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相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并确立了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1)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党委政府、各建制村、企事业单位变“管人”的观念为服务的观念,把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努力营造强大的舆-论环境、宽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积极主动引进人才。对党政人才要着力培养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的领导和行政能力;对企业管理人才要着手培养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品质的管理营销能力;对专门技术人才要着手培养技术创新、研发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村干部要着手培养驾驭领导、应对突发事件、与群众打交道等能力。按计划逐步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高建制村干部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此外,积极引进急需人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学”的引才思路,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3)坚持六类人才一起抓。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坚持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类人才队伍一起抓,努力、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满足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队伍。一是储备人才。镇政府每年准备一批人才储备基金,每年从愿意留在镇里工作的大学生队伍中选拔一批储备人才,根据所学专业分别输送到政府机关、学校和农村。二是掌握一批各类人才。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高新技术企业、效益好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建立人才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表彰奖励优秀人才。每年在政府财政中抽取一部分资金,评选一部分优秀干部、优秀企业家、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并进行广泛宣传,在全镇逐步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一)基层人才流失问题的客观原因。

1、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人才外流,造成人才流失。我镇平均每年有10000人左右常年在外务工,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近1500人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术,他们怀揣过硬技术到流沙市区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城市务工经商,给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却给家乡的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税费等,不愿回乡创业,回归工程十分艰难。

3、一些学有所成的大中专毕业生,追求大中城市的优越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愿回乡搞家乡建设。家乡的住房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生活单调、小孩接受教育条件差等诸多因素,对其没有吸引力。

4、由于我镇属于贫困山区,镇村两级收入较少,特别是村级“三提五统”取消后,每村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财政补贴,村干部工资发放困难,部分40岁以下的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难以坚守清贫,辞职外出经商或务工,不同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5、乡镇七所八站工作人员,他们各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对乡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工资难维持“家属下岗,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岗位,抛妻别子,远走他乡。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的人才挖走。第三,市以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局委,经常招收公务人员,人往高处走,一些符合条件的`拔尖人才,勇跃报考,一考就成,谁也不敢阻拦,无可奈何被上级钓走。

2、用人机制的弊端影响人才队伍的健全。

政府的用人机制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明朗的阳光也有其阴暗的一面,用人唯亲或用人失察时而有之。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往往不被重用,千里马无缘伯乐。相反,一部分纨绔子弟、绣花草包,不学无术之人,利用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不良优点,往往赢得上级的青睐,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挫伤了真才实学者的积极性,愤而走之,二来贻误了工作,给镇村两级组织带来不利后果,形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1、以情感人,留住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镇村两级组织,应扑下身子,拿出一颗真诚的心,留住人才。一是实事求是告知人才对象,家乡条件虽苦,但要以艰苦朴素的精神,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舍弃他乡他单位优厚的条件,留下来一块共同奋斗。二是尽最大努力改善现有的生活工作条件,留住人才。三是给现有在乡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能力空间,解决其身份,给其适当位子,人尽其才,发挥其最大潜能。四是提供平等竞争平台,能者上,庸者下。上者给以相关位子和待遇,下者给以重新竞争机会,让其感动,为我效力。

2、利用政策,招来人才。

一是利用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涉农人才政策,招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其发挥优势,协助村“两委”发展村域经济,搞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优化环境,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吸才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吃亏,敢于让利,谋求“双赢”,树立安才、亲才、护才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别人图利益,我们图发展。三是多措并举,让现有人才招来人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边远穷地区,条件虽苦,但苦中有乐,扎根山区,也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有些现有人才已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让这些思想已认识到位的人才,多方联络,跟踪追击,让他们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

3、改善条件,稳住人才。

人才来了,如何让其安下心来,扑下身子为我服务,就需要政府改善各方的条件,稳住人才。一是改善其发展环境,由政府出面协调,在征地、劳动力、税费、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其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二是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提高工资待遇,让其享受与大中城市同样或基本一样的待遇。三是提供其发展保障,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障其发展的和-谐空间,减少干扰,变换政府领导者为服务者的角色。对影响或干扰投资者的利益的人或事,轻者批评教育改变方式,重者打击处分重新决策,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xxxx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xx”以来,xxxx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xxxx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xxxx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结合xxxx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xxxx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xxxx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xxxx—2020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xxxx”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xxxx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xxxx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四)着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长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人才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突出技能评价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在评价机制上,以专业评价与行业认可相结合,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健全完善党政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根据综合协调、窗口服务、社会管理、执纪执法等部门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政治表现、工作业绩、群众认可等评价内容。三是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综合评价机制。围绕岗位绩效管理这一关键,突出首问责任制、办结制、服务制、责任追究制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以工作效能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性内容。四是健全完善乡土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立足我旗实际,以推动新牧区建设、加强嘎查“三资”管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牧区乡土人才标准依据和资格条件,探索社会化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认定评价机制,构建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紧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我旗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化工、口岸贸易等领域积极与驻地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借船出海”力度,通过引进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选派当地专业人才参与相关工作,以及定向考录培养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努力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并发现和培养一批紧缺型人才。

长期看来,虽然中国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已展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户籍制度的制约。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到落实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里找自我适宜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户仍然受到严格限制,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表此刻: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贴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且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贴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可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与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暂行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胜任的人该走却走不了的局面,这些都导致了人才市场供需主体难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就全国范围而言,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的执法检查制度,未对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实行日常即时性的监督管理,人才市场的就业歧视、职业安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资料得知,我国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20xx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1746万报告统计分析证明,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从年均增长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xx年,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实际经济总量gdp的增长速度年均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异常在假日期间,人才网站的招聘活动却热火朝天。长假正好成为那些准备跳槽者的绝好机会,不仅仅能够事先在网上搜寻好“东家”,还能在网上学习应聘、面试的技巧,既省却了奔波之苦,又能获得许多免费学习的机会。八方人才等人才网站在假期中均安排了不一样类型的网上招聘活动。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地级××市组建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人才引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将人才引进工作调研报告如下:1998年8月、2000年1月相继出台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市人事局还于2000年11月颁发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高层次人才享受的优厚待遇作了具体规定。

吸引人才易,留住人才难,人才流失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并不少见,地级××市创立伊始,也遇到了这种现象。市卫生局组建后,碰到一位从事肿瘤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要求调出,原因是北京某肿瘤研究所以优厚的待遇、家属和子女户口进京为条件,要挖走这位研究生。经过了解得知,该研究生颇有报效家乡之心,但是所在医院缺乏应有的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卫生局领导及有关几个科室的负责同志先后数十次找这位研究生促膝谈心,真诚地希望他留下来,为××地区的肿瘤防治工作发挥作用,并承诺为他创造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必需的科研条件,努力解决其工作、学习、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化了这位研究生。该同志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肿瘤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去年又被选送到芬兰国进修学习一年。

各单位下决心以诚留才,让高层次人才人尽其用,全市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良性循环。不少外来人才不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出佳绩,而且成为人才引进的好帮手。在我市建设局工作的耿博士,在武汉点将台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上现场宣传,一下子就为我市有关用人单位吸引了1名博士、4名硕士,令许多自认为条件优越的地方和单位刮目相看。一些武汉大学的研究生通过他们已经在泰工作的师兄师姐介绍纷纷来泰应聘。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该所高校已经形成了××的人才同向效应。

“××是个新兴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引进人才的政策优厚,引进人才的心也特诚。”刚刚举行的南京秋季高级人才洽谈会上,一位姓范的高工站在××人才招聘团摊位前,自发地向在场的应聘人才宣传。

据了解,这位范工是南京人,1999年曾参加首届××高科技人才洽谈会,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用人单位求才若渴的举动一直让他感动。这次他在报纸上看到我市参会的信息,就主动到场帮助我市宣传人才引进政策,并表示现在已经可以到××工作了。在他的现场宣传下,徘徊在双登集团摊位前的3名硕士研究生最终将目光锁定了该公司,双方顺利达成试用协议。

农村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框架

按照上级开展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组织相业务单位进行,采取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农村人才调研活动,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全县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新干县农业局现有农业专技人员1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管理人员29人,工勤人员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4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7名,未聘任高中初级专技人员9名。学历分布为:本科以上57人,大专学历30人,中专学历为48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2.2%、22.2%、35.5%。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为62人,41—50岁的为56人,51岁以上的为17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5.9%、41.5%、12.6%。专技人员从事种植业专业的有65人,畜牧兽医专业的29人,农业机械专业的12人,经济专业有24人,水产类5人。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产能手4602人,经营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产能手中,种植能手3023人、养殖能手1376人、捕捞能手5人、加工能手198人。

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在省级现化农业区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县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每年培训实用人才达2.5万人次以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以上。实现了优质稻率达95%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全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户20000户。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25家。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42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00户。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先进合作社12家,农户入社率达6%。

三、紧缺或急需人才情况。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乡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3年内急需招聘35人充实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三农”人才850人,其中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0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100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100人,农村经纪人1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200人,其它人员100人。

四、人才引进情况。

通过落实国家“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近3年我县招聘7名专业人员,引进了186名专家、学者。

五、主要做法与经验。

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职称评定。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县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按一定比例并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经费。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我县按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税收、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宣传与落实。切实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辅导培训和教育宣传,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

六、主要困难和问题。

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关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县将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明确农村人才主体。对农村人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注重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着重围绕我县水稻、生猪、果业、蔬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实用人才,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正确的农村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现化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农村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和创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从而促进我县农业农村人才有序健康发展。

新干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农村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框架

为深入了解日照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010年5月,日照市气象局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先后到下辖莒县、五莲县气象局及市局人事教育、业务、财务、科技服务等有关局属单位进行了气象人才体系方面的调研,听取了受调单位对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今后全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作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日照市气象局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面贯彻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党管干部和人才的原则,面向气象事业发展的新需求,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为全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亟需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目前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3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49%,其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的仅有10人,占13%左右,而且县气象局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气象相关专业人员。全市第一学历为大专毕业的2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35%,第一学历为气象中专相关专业的人员共有31人,占39%,包括其他专业在内,第一学历为中专的人员共占70%。从技术职称上简析:全市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7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7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0%。从年龄结构上看,50周岁以上人员有11人,占在职人员14%;40-50周岁人员18人,占25%;30-40周岁人员46人,占58%,是目前的高峰年龄段;30周岁以下年轻人员4人,仅占5%。从性别上看,男职工50人,占63%,女职工29人,占37%。此外,因工作需要,另有局聘人员4人,已报省局人事处备案。

此外,日照市气象局为1996年新升格的市地局,建局时间在全省市级局中最晚。就日照市局本级而言,人员编制包括两种,其中,省编人员32人,多数为气象相关专业,市编人员27人,多数为非气象专业。两种编制人事管理复杂,全局参照公务员管理15人,其中,省编管理9人,市编管理6人。一个单位,面对两类人员编制政策,干部的教育、培养、使用、保险、养老、财税等多头对接,事务繁杂,疲于应付。

(二)对人才工作的主要作法。

等现状,对全市非气象专业人员首先提出相关要求,并制定了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相关激励配套政策,将非气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人才培训政策范围,先后通过成人教育取得气象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6人,约占20%左右,仍在读成人本科教育的还有6人。同时,对非气象专业的人员的开发、培养、服务锻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将市县两级统盘考虑,树立整体人才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了整体人才观,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打破编制性质(省编、地编、局聘)、专业分类、市县差别等因素统一进行安排。一是加强了重点领域气象相关专业的人才教育,按计划分批安排市、县局关键技术岗位和非气象专业的地方编制人员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学习气象相关知识;二是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加大了对在职研究生进修的培训力度;三是对紧缺和急需的非气象业务如财会等专业,也责成有关人员加强学习和考试;四是加大了对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3.加强人才使用,积极为新晋级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一是在岗位设臵中的级别,每年根据新晋升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这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创新工作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提高其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三是选派一部分技术骨干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进行新技术的实习培训教育。

二、基层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日照市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和培养问题,甚至3。

为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出台了鼓励在职职工参加成人教育的种种政策,但受各种条件制约,特别是因在职职工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我局又是超编单位,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后的人才使用没有及时进行岗位调整,仍存在亟需人才缺少、专业与岗位不能有效匹配等问题,此外,在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上还做得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基础差,人才培训政策的实施相对较晚。

由于日照市是个新升格的市,1993年才完成目前的建制,由于前期发展的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日照市气象局于更晚的1996年才设立地市局,人才队伍的基础差。就加强非气象专业人才工作而言,前些年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教育的匹配度不好,缺少符合非气象人才工作特点的相关政策或规定,与我市气象事业的要求相比,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同步。

(二)人才教育培训后的跟踪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活,没有发挥出教育培训的最大效益。

能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学习防雷专业的并不在防雷岗位,而长期于某一岗位工作的人员,又参加了非本岗位所需专业技术强化的学历教育等等。这些学历教育与岗位和部门业务联系还不够紧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需做进一步的人员调整。

(三)对人才工作的意识不够强,工作理念不够新。

虽然从中国气象局到基层气象台站,各个层面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相比尚不能同步。一方面,气象事业特别是市局下属的实体、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对人才使用的自主权,市局本身也综合考虑到编制性质、养老等各方面因素,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远科学规划不够,在用人理念上往往急功近利,存在“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的现象。另一方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较重,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在职称评聘等各方面没有更加平衡制约的政策,于实际工作中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如财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宣传引导、认识和重视不够,存在虽有规划但并不深入细致,或者虽有了政策但并不能服务到位等现象。

(四)对管理人才队伍教育意识不强,有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

基本内容。

(五)市县人才教育不平衡,县局人才匮乏突出。

县级气象台站,因工作任务重,人员编制少,财力状况差,往往更难以实施在职人员教育,也致使县级气象局成人在职教育发展缓慢。如目前莒县气象局在职职工14人、五莲县局在职职工7人中,都没有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仍不高。

综上,日照市局党组虽然加大了人才在职培养工作的力度,但是由于对县局实施有计划的外出教育培训更加滞后,而且目前全市气象系统在职人员已经超编,因为编制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引进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内部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在职人员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实施人才转型的难度仍然较大,仅仅依靠内部培养很难造就高层次、专业化和岗位适应性更强的业务人员。当前基层台站业务服务任务都较重,人才问题也已经成为今后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今后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历水平不高,但也曾先后两次取得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五莲县局的气象服务近年来也一直为地方党委、政府所称赞。所以,将传统的、扎实的工作作风得以不断地传承,也是人才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需要在未来的人才教育工作中坚持。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拟对日照市今后市县两级气象人才工作进行专项规划,坚持“立足需求、重在使用、着眼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业务服务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重点加强适应基层气象业务、服务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基工程”,提升基层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气象服务需求。结合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整体意识,落实基层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基层人才工作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对人才工作的理念、扶持政策、发展环境、成功经验的宣传,扩大基层人才工作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面,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赴基层工作和锻炼;通过对优秀人才及其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积极的工作效应,缩小基层台站与省级气象局人力资源构成的巨大差距。

级气象局人事科定期对基层气象部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并汇总到省局。同时,广泛宣传,主动服务,促进政策落地,使每位人才都能充分、及时、平等地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三是积极开展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针对预报预测、科技服务、综合管理等各类人才所进行的“技能评比”、“贡献评比”、“创新评比”等活动,召开人才工作表彰奖励大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

(二)理顺体制机制,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工作氛围。

一是要加强对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积极完善市级局在基层牵头抓总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关于人才工作的意见,拟定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建立人才指标评价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坚持需求牵引,以满足气象业务服务拓展需要为目标,优化各类人才布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着手于合理引进与培养相关人才,逐步使各类人才在专业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布局上更加适于本地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力争能短期内实现市级局有4-5名、县级局有1-2名以上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达到省级先进水平的配备标准。

氛围,确保各类亟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以县级局为试点,积极探索对编制外优秀人才同工同酬的使用机制和人才储备缓冲机制,根据事业需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一旦有空缺编制,可及时通过招考等方式引入后备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人才流动和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对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动态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并根据人才现状,及时拟定紧缺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三是要对实际需求和使用中的编制外人才,继续实施好人才代理制度,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其解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问题。

四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队伍。逐步扩大采取公开招聘、竞争择岗、按岗聘用的用人方式,扩大用人视野,合理明确和匹配气象业务和管理干部的上岗使用范围,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把握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创新基层局面。

一是要加大投入,在保障人才政策实施上要有重点和突破。每年从科技服务收入中自筹一部分人才发展资金,确保人才政策通过资金保障得以顺利实施,确保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结合点出发,加强调研力度,围绕“十二五”期间重点业务、重点项目,来推进人才与事业互动、人才与项目对接,明确需重点引进或培育的人才专业的类别、岗位要求、基层导向和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服务。

三是要充分利用气象系统内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局校(院、所)合作机制,开展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培训和赴校(院、所)的专业进修;选送部分优秀人才到上级业务单位或科研院所跟班培训和上挂交流;继续加大岗位技能细化、强化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个人都能及时接受必要的培训。

四是要坚持“立足需求、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强化建设基层气象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结合日照市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特别是港口物流、钢铁化工、海洋渔业、水上运动、旅游观光、绿茶林果等特色工农业生产活动,建设一个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兼具特色服务的新型气象服务和管理创新团队。

五是市局党组要切实加强对基层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探索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定时听取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以此带动人才工作的不断创新和人才工作政策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集合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向上级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近几年来,市委认真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人才市场,重点抓了三支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底,全市人才总量为28,6123人,其中农村人才总量23,5291人;。

党政企事业单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8022人,高级职称的997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的8629人,初级职称的8406人。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强化培训,在对在职干部普遍轮训的基础上,突出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授课;。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省委党校、武汉高校联办学历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理论水平;。

在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35岁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目前,我市享受国务院专项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13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进入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健全。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工作的文件,对全市人才工作机制、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坚持对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制度,先后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起到了较好的鞭策激励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根据人才的各自专业特点,着眼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对不同专业的干部进行了合理调配,大力推行开选拔、开聘用、竞争上岗等方式,使一大批熟悉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水利水电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优秀青年人才被选拔到相应岗位,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

五是招才引智取得较大突破。针对全市主导产业高级人才紧缺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了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等机关事业单位专门赴武汉等地招聘人才,并与省内重点院校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引进人才与引智、招商结合起来,在招商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智力资源,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同时,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农业局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有针对性地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我市开展科技讲座、技术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10月组织开展的院士专家行活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攻坚克难,释疑解惑,为16家企业的20个技术项目进行技术咨询和攻关。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全市各界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12月16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举办的武汉城市圈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在此次会上签订了44项校市、校企合作协议,协议基本涵盖了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机械、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洽谈会上从高校引进了3名科技特派员,现场招聘了3名博(硕)士研究生,为高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几年来,我市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离省人才工作的要求和其他地市州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政策不够完善,体制不活,资金不足。受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约束,人才流动受单位编制、性质,人才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同时,由于财政困难,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严重不足,许多行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流。特别是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各类高级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2、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生产经营规模小,实力差,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同时,对农村实用人才缺乏较。

为完善的组织、开发、管理机制。

3、我市企业改制后,受体制的影响,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与管理,并且此类人才数量较少,培养、管理还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人才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而言主体是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宏观指导。加强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建设,重点是协调有关单位全面清理现有人才工作法规,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并确保落实。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实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以及市管拔尖人才联系制度,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

2、把握人才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三支队伍建设。根据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和打造实力、诚信、生态、和谐的战略目标对人才的要求,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突出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党政干部队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大力培养现代行政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共行政、共服务、共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专家。二要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敬业精神、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意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国际经济和法律的企业家队伍。要依托高校和企业培训基地,建立覆盖广、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三要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第五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换届为契机,建立健全人才的评选、考核、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六大基地,加快培养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培训,积极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

3、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各级各类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实施项目引才、工程招才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不断提高为人才服务的水平。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积极为人才创业搞好服务、构筑平台,真正在形成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树立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想干事给机会、能干事给岗位、干成事给地位的企业人才管理新理念。要大力开展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促进籍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以各种形式为投资献智。同时,要组织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健康体检和外出休养,开展全市技能人才比武活动,逐步完善人才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至2011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工人152,占%,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普通工人37人占%。

(二)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31-35岁人员67人,占%;36-40岁人员120人,占%;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51-55岁人员28人,占%;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

(三)从知识层次看: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

人,占%;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11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2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xxxx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xx”以来,xxxx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xxxx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xxxx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结合xxxx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xxxx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xxxx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xxxx—2020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xxxx”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xxxx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xxxx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四)着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长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人才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突出技能评价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在评价机制上,以专业评价与行业认可相结合,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健全完善党政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根据综合协调、窗口服务、社会管理、执纪执法等部门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政治表现、工作业绩、群众认可等评价内容。三是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综合评价机制。围绕岗位绩效管理这一关键,突出首问责任制、办结制、服务制、责任追究制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以工作效能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性内容。四是健全完善乡土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立足我旗实际,以推动新牧区建设、加强嘎查“三资”管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牧区乡土人才标准依据和资格条件,探索社会化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认定评价机制,构建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紧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我旗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化工、口岸贸易等领域积极与驻地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借船出海”力度,通过引进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选派当地专业人才参与相关工作,以及定向考录培养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努力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并发现和培养一批紧缺型人才。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处用才、何以留才正成为各地市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市委人才办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针对这三个问题短板,对全市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xx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x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累计xx人,省管专家x人,市管专家x人,市级学术带头人x人;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农村实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优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统筹设计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宏观政策文件,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顶层设计,为我市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二是突出制定重点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作用、推进保障机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例如,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39条意见》等,通过58条人才优惠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其中对引进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博士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团队),累计奖励最高可达xx万,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给予xx万元生活补贴;针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冷门专业的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造、分类评价、职称评定、柔性引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市编委会印发《xx市引进人才使用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多措并举“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组织、宣传、人社、科技、教育、医疗、工信、科协、社科等1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提高表彰层级、加大激励力度,在政治上给予更多荣誉,在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在工作上给予广阔平台,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对接,增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名师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开展人才素能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我市专家人才素质,比如,组织选派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学等高校参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实战、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研修班学习培训。开设“工信大讲堂”,举办工业经济管理与创新系列讲座,邀请xx大学、商务部等高校部门专家教授来安授课、开展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建设科技孵化机构。积极构建专业化、功能性孵化平台,先后建成xx县创新大厦、xx火炬研发园等多个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带动形成了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集聚了大批创业人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发挥作用,需要舞台,需要载体,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x家,认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x个,引进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申报专利x件。三是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实施“爱国奋斗学习研讨活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活动、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活动、脱贫攻坚基层服务活动、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活动”为载体,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

(四)千方百计“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安阳始终坚持环境留才,积极推行人才发展的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一是优化科技服务。打造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场地、宽带网络、公共技术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坚持部门联动,优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在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简化程序;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优惠、教育入学、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专家人才研修、考察、体检、疗养、休假、慰问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照顾。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讲述人才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虽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各项人才工作都稳步推进,但是对照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和薄弱关节,突出表现为: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却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二是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在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问题还不少、任务比较重。三是对基层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财力限制,对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较低,有的政策还兑现不了。导致贫困地区和基层仍然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强化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让引进的人才真正为我市服务、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还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

(二)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集聚效益和链条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机器人终端等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配套人才需求链条,确定各产业的人才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和工作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承接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职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形式、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各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才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x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内外知名专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xx个职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xx人、高级技师xx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x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x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农业缺xx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xxx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人才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近几年来,市委认真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人才市场,重点抓了三支队伍建设,全市人才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截止底,全市人才总量为28,6123人,其中农村人才总量23,5291人;。

党政企事业单位人才5,0832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8022人,高级职称的997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的8629人,初级职称的8406人。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通过强化培训,在对在职干部普遍轮训的基础上,突出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授课;。

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省委党校、武汉高校联办学历班,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各级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理论水平;。

在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35岁以下的占28%,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目前,我市享受国务院专项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13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进入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的6人。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健全。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同时,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工作的文件,对全市人才工作机制、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坚持对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制度,先后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专家拔尖人才45名,取消6名市管拔尖人才荣誉称号,起到了较好的鞭策激励作用。

四是人才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根据人才的各自专业特点,着眼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对不同专业的干部进行了合理调配,大力推行开选拔、开聘用、竞争上岗等方式,使一大批熟悉农业、畜牧、林业、水产、水利水电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优秀青年人才被选拔到相应岗位,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

五是招才引智取得较大突破。针对全市主导产业高级人才紧缺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了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等机关事业单位专门赴武汉等地招聘人才,并与省内重点院校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把引进人才与引智、招商结合起来,在招商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智力资源,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同时,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农业局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有针对性地邀请省、市专家学者来我市开展科技讲座、技术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10月组织开展的院士专家行活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攻坚克难,释疑解惑,为16家企业的20个技术项目进行技术咨询和攻关。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全市各界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12月16日在武汉东湖宾馆举办的武汉城市圈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在此次会上签订了44项校市、校企合作协议,协议基本涵盖了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机械、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洽谈会上从高校引进了3名科技特派员,现场招聘了3名博(硕)士研究生,为高科技人才到我市创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几年来,我市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离省人才工作的要求和其他地市州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政策不够完善,体制不活,资金不足。受相关规定和政策的约束,人才流动受单位编制、性质,人才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人才流通的渠道受阻,造成部分人才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同时,由于财政困难,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严重不足,许多行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流。特别是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尤为突出。各类高级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2、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生产经营规模小,实力差,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同时,对农村实用人才缺乏较。

为完善的组织、开发、管理机制。

3、我市企业改制后,受体制的影响,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与管理,并且此类人才数量较少,培养、管理还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人才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而言主体是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宏观指导。加强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建设,重点是协调有关单位全面清理现有人才工作法规,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并确保落实。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实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以及市管拔尖人才联系制度,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

2、把握人才工作重点,突出抓好三支队伍建设。根据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和打造实力、诚信、生态、和谐的战略目标对人才的要求,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突出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党政干部队伍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大力培养现代行政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共行政、共服务、共管理要求的行政管理专家。二要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敬业精神、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意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国际经济和法律的企业家队伍。要依托高校和企业培训基地,建立覆盖广、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三要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第五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换届为契机,建立健全人才的评选、考核、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六大基地,加快培养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培训,积极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

3、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各级各类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实施项目引才、工程招才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不断提高为人才服务的水平。要加强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积极为人才创业搞好服务、构筑平台,真正在形成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树立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想干事给机会、能干事给岗位、干成事给地位的企业人才管理新理念。要大力开展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实施人才回归工程,促进籍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以各种形式为投资献智。同时,要组织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健康体检和外出休养,开展全市技能人才比武活动,逐步完善人才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竞争能力和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

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x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内外知名专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市党委政。

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xx产业“人才高地”。创建了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大力实施面向x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市科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

组织xx个职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xx人、高级技师xx人;。

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一。

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

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x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

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

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

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

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农业缺xx多人。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

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

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

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

人才投入。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

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

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

缺人才。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

落实工作,着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本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状况,摸清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农委和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于5月13日至6月20日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此次调查涉及全县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大龙开发区84个行政村,调查采用进村入户座谈与访问的方式,实行实名制,调查内容主要是农村实用人才的规模、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术(职能)资格、培养渠道等。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合理。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些观点与建议。

1、农村实用人才规模。按照属地原则,全县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大龙开发区84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120349人,有农村实用人才2695人,占总农业人口的2.24%。其中,女性286人,占总实用人才的10.6%;中共党员462人,占总实用人才的17.1%;少数民族2420人,占总实用人才的89.8%。

占实用人才总量的20%、11.4%、20.7%、21.3%、15.1%、11.5%。

3、农村实用人才结构。2695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农村生产型人才862人,农村经营型人才473人,技能服务型人才518人,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423人,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419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32%,17.6%,19.2%,15.7%,15.5%。在农村生产型人才中,种植能手369人,占42.8%;养殖能手333人,占38.7%;农产品加工能手34人,占3.9%;农机操作能手126人,占14.6%。在农村经营型人才中,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16人,占3.4%;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者73人,占15.4%;农村经纪人48人,占10.2%;个体规模工商业主336人,占71%。在技能服务型人才有518人。在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有423人。在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中,乡村教师32人,占7.7%;乡村医生80人,占19%;民间艺人18人,占4.3%;村两委成员(含大学生村官)289人,占69%。

培训人数的49.7%。实用人才中,技师3人,占0.11%;助理技师2人,占0.08%;农民技术员127人,占4.71%;未取证技能人才的2563人,占95.1%。

二、农村实用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偏少且行业分布不均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仅为2.24%,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行业分布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人才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其次就是农村经营型人才和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相对来说稍少。

2、文化程度偏低。实用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多数,况且在高中及以下学历中以初中文化程度为多,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提升,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靠的是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摸索总结,虽然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但多属于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由于接受系统的国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欠缺。

专业深度不够,种植养殖人才多,农村经纪人才和农产品加工能手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识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意识不强等现象并存。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农民富则国家强,只有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把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由先进乡镇介绍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经验,“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

2、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经济发。

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利用我县农业广播学校、县电大、县职校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家参加劳动,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

3、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使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农村实用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和当地群众结合最紧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放手发展,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并通过评审农民职称,选拔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担任村委领导职务,使农村人才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4、加强领导,建立机制,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今年,本着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宗旨,我们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深入到我市广大农村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农村人才的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开展了农村人才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我们深入到x市、x县、x区等区县(市)的人事局、乡镇、农村,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我市共有x万农村人口,可以说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较少,不能适应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我市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懂得农业科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奇缺。据调查,我市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工作的几乎没有,同时大部分中学毕业生也进城务工,这些都使得我市在乡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层次较低,造成了农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以x市腰堡乡中腰堡村为例,全村共有550户20xx名村民,共中大学毕业生人数为零,高中毕业生只有6人。二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有着急切的通过学习掌握致富本领的愿望。一些青年农民希望参加学历教育的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农村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力争学习回乡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建设新逐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做农村的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希望接受短期的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短、平、快的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如x市腰堡乡中腰堡村村民李x谈到,她在销售植物药品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为植物对症下药,正在自学但收效不大,所以迫切地需要植保方面的专业知识。李x的这一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的心声。

结合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针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需求,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大力培训农村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具体情况为:

(一)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培训农民,迅速而有效地改善农民知识结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实现农民知识化,使“现在”的农民成为“现代”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

(二)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工作措施、进展情况和成效。

沈阳市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主要包括村村培育大学生、致富能手培养、乡土拔尖人才培养等工作内容。

1.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植根于广大农村,懂得农业科技、农业经济,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的农业人才,为实现“一村一业”提供人才保证。

培养方式:委托x农业大学,设置作物生产技术、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开展为期2年的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

进展情况:首期大专学历班已于今年9月份开班。今年共招收135名学员。专业分布:园林专业33人,园艺专业27人,畜牧兽医专业30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44人。目前,学员正在校学习中。

2.致富能手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二项农业实用技术,扶持农民成为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培养方式:围绕农学、植保、蔬菜、园艺、花卉、果树、保护地栽培、食用菌、饲料生产、林业、农机维修、水产养殖、畜牧、兽医14等个专业,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各类乡土人才,选送到沈阳农业大学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或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有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广电局人才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引进急需、注重培养、留住人才、创新机制”的人才开发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次大会精神,围绕“科教兴县”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着力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目前我县人才资源的现状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人才队伍资源现状。

截止20xx年底,全县有各类人才5274人,其中:

5、农村实用型人才:654人,女27人,少数民族487人,中专2人,高中208人,初中及以下444人。

(二)人才队伍结构特点。

人才总量不足。全县各类人才5274人,仅占全县同期人口总数的2.2%,远低于全省、全州水平,人才增长幅度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量不协调,同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造成的人才闲置与基层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依然突出。

人才分布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均匀,且学历低,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行业,除农村实用人才外,其余四支人才队伍中农口人才稀缺,特别是国有单位农口系统人才仅占国有单位人才总量的8.5%;区域上分布不均衡,人才主要分布在县级各职能部门,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县级单位。

二、近几年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主要做法和有益启示。

(一)主要做法。

创新理念,在深化改革上取得了新突破。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本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在人才管理体制、人才选拔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强化管理,在整体实力上实现了新提升。截至20xx年,全县有各类人才5274人,其中:党政人才1165人,经营管理人才134人,专业技术人才2494人,技能型人才827人,农村实用型人才654人,人才结构更趋于优化,人才密度不断提高,人才总量上不断增加,人才素质和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健全机制,在创新管理上推出了新举措。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有力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硬件建设,构建了现场交流、网络互动、平面传播“三位一体”的人才交流模式。

转变职能,在完善服务了达到了新水平。积极开展人性化服务,设立便民服务大厅,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一单式”受理,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为各类人才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积极宣传,在优化环境上营造了新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注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战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营造鼓励人才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几点启示。

必须把党管人才作为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更好地统揽人才工作,管好用活现有人才,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发展确定目标任务,根据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有力武器。把握人才工作的新阶段、新特点,用新思路谋求工作新出路,用新手段打造服务新品牌,实现人力资源大州向人才资源强州转变。

必须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始终抓住改革不放松,对人才管理体制、人才选拔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等进行改革,做到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必须把公平公正作为基本要求。遵循公平竞争、民主法治的原则,制定出台各项人才政策制度,提高人才工作社会公信力,为人才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搭建平台、提供保障。

三、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人才强县理念淡漠。xx县作为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地自然资源优势,但没有足够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资本化程度低,经济、社会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还很不适应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现状。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强县、人才强州、人才强省”战略理念未完全树立,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状况依然存在。

人才环境条件尚差。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对人才政策落实到位率低,“四个尊重”落实不力;特别是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制定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政策上,在供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环境条件上,与州外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人才机制活力较弱。在人才的使用、管理上还较大程度地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重使用,轻培养开发,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管理形式单一,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善的人才投入、培训、竞争、评价、激励和管理机制,在人才选拔、使用和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论资排辈”、一聘定终身,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人才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区所有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打破,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欠缺,人才紧缺与人才闲置同时并存现象得不到解决。

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滞后。与此同时,在我县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才资本投资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开发。

另一方面,我们人才工作本身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一是陈旧的人才工作观念还没有消除。论资排辈、官本位等思想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依然存在。对人才概念的理解比较狭隘,在对人才的录用、统计、职称的评聘、待遇的提供等方面,存在着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现象。对体制内的人才和体制外的人才,对国有单位的人才和非公领域的人才,对自身培养的人才和外面引进的人才,没有统筹协调好。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无所作为的思想意识较重。认为山区发展机会少、经济待遇低、环境条件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往高处走”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引不来且留不住金凤凰,也阻止不了“孔雀东南飞”。

二是体制改革滞后。一些地方和单位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同时存在,人才大量流失和人才难以合理流动同时存在,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同时存在,人才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埋没人才、压制人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单位甚至存在“武大郎开店”的现象。

三是政策措施不够有力、不够有效、不够配套。对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新情况研究不够充分。某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应对之策。已出台的政策没有很好落实,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

四、推进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对策和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xx作为彝族聚居县,拥有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人才资源优势并不凸显,如何结合xx实际,研究制定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要推进xx“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以建设五支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为全面建设经济社会强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一)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快推进人才开发进程。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使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上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相匹配,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全县人才开发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我县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建立一系列符合xx人才开发与建设的政策框架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加快以农业、民族文化等产业为主的产业人才集聚,逐步构建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推动我县人才加快发展。

(二)编制人才发展规划,改革创新人才开发模式。

结合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根据各类人才的需求调查情况,专项编制我县到的人才发展规划。一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着力引进和培养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二是以服务重点产业发展为出发点,逐步完善产业人才的管理服务体系;三是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和建立加快人才开发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力争到“十二五”末,造就一支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素质。

1、党政人才。一是执政为民为主线,培养党政人才的政治品质,引导教育党政人才勤政务实、廉洁自律,保持执政为民的本色,体现立党为公的要求;二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党政人才的业务素质,通过党校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历培训提高文化素质,政策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科学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技术素质,实地考察学习提高改革创新能力;三是以教育体制创新为动力,构建党政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构建党政人才终身学习的体系。

2、经营管理人才。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资格培训,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高层次研修班学习,建立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梯队;二是加强企业专业技术骨干的继续教育,强化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自主、个人自愿”的教育培训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才的社会权益保障制度,对来我州经商办企业的人才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5、农村实用人才。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服务;二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六村建设”、“三级联创”等,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把村干部培养成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实现能人治村;三是扎实做好绿色证书培训,通过参加农广校学习、农技讲座、农村党员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新型技术农民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营销人才、田专家、土秀才;四是加强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行“订单培训”,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农业技能人才。

(四)健全完善配套政策,构建人才开发长效机制。

1、建立人才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抓住国家有关灾后重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有关人才开发方面的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对人才资本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对重点人才开发的预算支出,设立“xx县产业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用于紧缺人才、领军人才、技能人才等的引进和培养。三是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资人才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健全以实际贡献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因岗设人、公开、公平、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高级技术人才自由落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人才特聘、兼职等制度,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股,推进企业人才职业化、市场化。

3、完善区域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障碍,拓宽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城市与农村、中央、省在州单位与地方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深化院地、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

(五)搭建招才引智平台,实施重点人才开发工程。

1、引进一批急需人才。一是根据重点产业建设项目人才需求,研究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工程,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多层次、宽领域吸纳各类急需人才。二是引导和支持企业拓宽引才渠道,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三是落实户口迁移、三险一金、建立人事档案和缩短试用期等优惠政策,放宽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审批权限,实行企业自主引进,吸引大学毕业生及各类人才到xx就业创业。

2、培养一批技术人才。一是立足大项目,实施大培训。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建立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人才,缓解产业发展人才紧缺的需求。二是推进企业自主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机构培训、网上教育、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途径,大力开展自主培训,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化水平。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选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学术带头人到高等院校脱产学习深选。聘请专家教授到我州开办学术讲座,开展业务培训,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课题,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发挥各种产业协会作用,加强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举办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等活动,拓展人才培训方式。

3、储备一大批人才。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和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二是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整合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培训机构资源,组织实施“十年职业教育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双五”人才工程和“五加一、一推五”战略,培养和储备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发展壮大以高校教师、科研专家、职业学校骨干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等为主的师资队伍,不断满足人才培训需要。四是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一职选一”或“一职选二”的方式挑选后备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后备人才库。

(六)强化建设与管理,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产业人才开发与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目标考核管理范畴,在全州上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建设为主、服务为先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分工合理、各有侧重、有效衔接、监管有力、服务到位的产业人才管理服务体系,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是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人才信息库,实现全县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定期发布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和教育培训信息,推动人才市场与技术交易等市场互联互通,实现人才、科技成果和资金有效对接。

三是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发展战略,认真研究人才需求数量、素质和结构,科学制定企业三类人才工作规划,做好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储备等工作。组织部、人事局等人才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实施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目标考核管理,定期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要求,为切实掌握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工作现状,找准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规范、更科学的开展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局现有在职人员共108人,其中行政编17人,机关工勤2人;事业编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岗位8人;临时工6人。***局机关在职干部队伍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为在职学历)50人,占46.3%;大专及以下学历58人,占53.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27人,占25%;35-45周岁38人,占35.2%;45周岁以上43人,占39.8%。从职称级别上看,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的39人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9人。

通过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初始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50人,占总人数46.3%。但除了近年新录用人员,毕业于全日制院校大专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成人学历,掌握的知识深度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不足。多数人员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接受过更高学历的深造。

二是人员老化,梯队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上人员81人占75%,成为我县***系统的中坚力量,但35岁以下人员仅有27人占25%,新鲜力量补充不足。

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从职称级别情况看,专业技术岗39人中,高中级职称20人,情况总体良好。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19人中多数为35岁以后新进人员。年轻新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称有待提高。

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少。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35周岁以下27人,占25%,占比较低;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多为在职取得,全日制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点高校专业人才,高层次年轻人才缺乏。现有人才聘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稳定的人才引进体制,事业单位没有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或先例。县里没有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问题,在人才引进时,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社保、职称等方面的顾虑,在同等待遇下,这些紧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导致出现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以及引进的人才易流失问题。

二是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与干得多和干得少没有关系,与贡献大小没有关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重,而在推荐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训、落实报酬待遇、评优选先时,大部分看资历、看职称,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极应付、混资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有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干部的所想与所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训名额少,导致很多人员不能参加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培训。从调查了解的培训内容上看,各种培训大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且知识点零散,忽视了干部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训,部分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员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目前,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是我局培训师资的中坚,但是由于很多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整天忙于事务,钻研教学、肯钻研教学的人不多,造成了县级***培训教师少。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培训工作上的这些欠缺导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后劲不足,难以在系统内形成人才养成的长效机制。

一是重视教育培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的议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1)根据***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根据不同的岗位、职级、培训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覆盖的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培训需求而工作又有需要的干部选派参加级别较高的培训、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实地跟班学习或考察。同时做好培训后的培训情况反馈,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或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全系统的大范围培训,切实了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岗位的干部培训,这样既可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也可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

(3)建立分享交流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对系统内好的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等进行分享交流。可以采用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提出自己工作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学习上的感悟等,通过讨论、分享,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就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及时将自己想分享的好内容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带动、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多举措并行,完善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培训工作,更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在现有人才资源下创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探讨研究、着手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在政策上适当给予优待,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家落户、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库,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方便根据需求调配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解决单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要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特性多样化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常规选用人才。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对考录、聘用的应、往届毕业生,按专业分配工作岗位,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台更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及时发现人才,大胆使用各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导向。在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感情照顾等传统观念,树立“唯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子”的导向,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压担子、给位子,及时调整空谈误事、庸懒散浮、工作打不开局面者,激励各类人才大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xx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x个中长期人才规划、x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先后出台《xx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人才市场条例》、《xx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xx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xx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x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

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xx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xx名、国内外知名专家xx名,全职引进博士xx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与xx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xx大学签署人才合作框架协议,推动xx与x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xx试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xx基地协议”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

技创新团队x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x项,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名,累计投入奖励专项经费xx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市组织xx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组织xx个职业工种、xx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xx人、技师xx人、高级技师xx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x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xx万人、农业专项技术人才xx万人。实施xx、xx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人口比例为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x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有x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x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x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x人,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才队伍结构来看,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x个重点领域现有人才x万人、缺少x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x万人、装备制造缺x万人、xx产业缺x多人、新材料缺xx多人、现代农业缺xx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

五是人才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xxx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

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

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

三是健全人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

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xx工作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xx经济区建设、xx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

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人才来xx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动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

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

(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落实工作,着力打造xx四大“xx”品牌。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看建筑类央企发展趋势。

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筑行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潜在的市场风险,将会对建筑行业央企的市场经营提出更大的挑战,建筑类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应该朝着业务细分方向更精准,区域布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经营、强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同时,重点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筑类央企“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化”纵深发展。

国际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基于国内建筑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白热化的趋势,各大建筑央企国际化步伐将会进一步加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政府框架项目的进一步收紧,“十四五”建筑央企在国际上面临的不应该中资企业内部的竞争,而是与国际工程承包商之间的竞争。

从南北船合并的背后逻辑上来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将会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的推进国际化,依靠技术、质量、资金等综合实力与国际标杆企业开展竞争,业务同质化的央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合并,减少海外之间的竞争,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强做优”,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鳄鱼老虎一起抓,忽视建立细分业务核心优势,则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暂的政策机遇,后续增长动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面临“群雄逐鹿”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央企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跨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纵连横,提升综合项目运作能力,打造细分市场的品质项目。笔者认为,未来只有具备专项细分领域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而在细分领域的选择上,“十四五”规划上一定要开展排查式、系统性的外部市场研究,并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优势,内部与外部两者步调一致才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区域化——守住重点优势区域几座城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国家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至关重要,如何紧密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开展区域布局,笔者认为在守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适度区域布局。

链上下游资源,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打造区域生态圈,建设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质大项目。

同时,打造狼性的经营文化,在经营机制改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针对央企下属三级企业且主要市场来源于集团内部市场,加大这类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场,向外要效益,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按照县委人才办的要求,为切实掌握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工作现状,找准我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更规范、更科学的开展人才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局现有在职人员共108人,其中行政编17人,机关工勤2人;事业编69人,工勤6人;公益性岗位8人;临时工6人。***局机关在职干部队伍中,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多为在职学历)50人,占46.3%;大专及以下学历58人,占53.7%。从年龄结构来看,35周岁以下27人,占25%;35-45周岁38人,占35.2%;45周岁以上43人,占39.8%。从职称级别上看,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的39人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9人。

通过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局的人才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初始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47人,大本以上学历共50人,占总人数46.3%。但除了近年新录用人员,毕业于全日制院校大专及以上的不多,大多数干部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成人学历,掌握的知识深度存在缺陷,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不足。多数人员的自学能力相对较低,一些干部甚至工作以后就没有再接受过更高学历的深造。

二是人员老化,梯队结构不合理。35周岁以上人员81人占75%,成为我县***系统的中坚力量,但35岁以下人员仅有27人占25%,新鲜力量补充不足。

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从职称级别情况看,专业技术岗39人中,高中级职称20人,情况总体良好。但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19人中多数为35岁以后新进人员。年轻新进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称有待提高。

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少。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局35周岁以下27人,占25%,占比较低;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多为在职取得,全日制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研究生及重点高校专业人才,高层次年轻人才缺乏。现有人才聘用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稳定的人才引进体制,事业单位没有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或先例。县里没有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改善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生活待遇等方面问题,在人才引进时,部分人才有生活方面如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社保、职称等方面的顾虑,在同等待遇下,这些紧缺人才更愿意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导致出现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以及引进的人才易流失问题。

二是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人才评价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与干得多和干得少没有关系,与贡献大小没有关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重,而在推荐提拔使用、外出考察培训、落实报酬待遇、评优选先时,大部分看资历、看职称,致使一部分人才消极应付、混资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有欠缺。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干部都能意识到参加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培训活动中,干部的所想与所为有一定的出入,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并且培训名额少,导致很多人员不能参加培训,很难做到全员培训。从调查了解的培训内容上看,各种培训大都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且知识点零散,忽视了干部的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培训,部分培训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员的兴奋点,不能激发学习热情。目前,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是我局培训师资的中坚,但是由于很多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整天忙于事务,钻研教学、肯钻研教学的人不多,造成了县级***培训教师少。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由于培训工作上的这些欠缺导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后劲不足,难以在系统内形成人才养成的长效机制。

一是重视教育培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工作的议程,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1)根据***干部的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培训菜单”。根据不同的岗位、职级、培训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建立全覆盖的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培训需求而工作又有需要的干部选派参加级别较高的培训、到做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实地跟班学习或考察。同时做好培训后的培训情况反馈,可组织相关业务科室或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减少全系统的大范围培训,切实了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多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岗位的干部培训,这样既可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影响,也可少占用员工休息时间。

(3)建立分享交流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对系统内好的工作方法,创新的工作思路等进行分享交流。可以采用交流分享会的形式,提出自己工作中、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方法、工作学习上的感悟等,通过讨论、分享,拓宽思路,取长补短。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等平台,定期就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及时将自己想分享的好内容进行交流,形成互相带动、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多举措并行,完善培训机制,不仅要重视培训工作,更要做好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在现有人才资源下创造更大的人才效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希望相关部门探讨研究、着手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在政策上适当给予优待,吸引更多人才来安家落户、创新创业。

三是完善人才信息库,统筹使用好各类人才。

(1)完善人才信息,形完备的人才信息系统,方便根据需求调配人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价值,解决单位的用人需求,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要知人善任,根据人才特性多样化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打破常规选用人才。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对考录、聘用的应、往届毕业生,按专业分配工作岗位,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要敢用善用,希望出台更为健全完善的用人政策,打破人才使用的条条框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及时发现人才,大胆使用各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好人才。

(4)要匡正导向。在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感情照顾等传统观念,树立“唯发展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靠贡献拿报酬,凭本事坐位子”的导向,对贡献突出的各类人才压担子、给位子,及时调整空谈误事、庸懒散浮、工作打不开局面者,激励各类人才大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业绩。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不但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有了很大的影响;三是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了。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化,继而在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专业建设滞后的情况,东北要和地方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协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好对其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的改造,紧紧跟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步伐。务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进行对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才在其职业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从事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安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术岗位群体和一般技术岗位群体之间不同的要求,学校也要明确专业建设的要求,要确保专业能够处在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体系的交叉点,一方面是为教育培养与社会职业紧紧相关的人才而设置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培养相应的学科承担人才从而设置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进行各个专业的分析和建设,以与老工业基地紧紧相关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所需,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第一宗旨,合理科学的进行各项专业设置建设,本地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服务的若干意见》当中指出的“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一定要根据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体系构架对各类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会用人单位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的工作上要把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地创办、开设本地的省里老工业基地急需的网络信息工程和电子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等各项新兴专业,来为本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教育培养其所需的各门各类的高层专业技术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肯定是一个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当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本地省的石化工业、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以及能源工业和医药工业这些老工业五大基地的各自特点,一方面通过和东北老工业地基联合,在高校内建立相关研究所或研究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则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共同地科学和研究,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努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在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和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践教学的基地,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践的劳动工作岗位,把学校作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坚实支援,共同为本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出自身的贡献。

“十三五”以来,园区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履行园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做好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园区“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人才总量持续扩张。截至目前,园区人才总量242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112人,高技能人才4962人。

2.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从学历层次上看,本科及以上学历2340人,专科学历390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为16036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占40%;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26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6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1149人;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36916人,第三产业2673人,人才资源随着产业结构同步发展,呈现向第三产转移的态势,新兴产业人才快速增长。

3.招才引智成果丰硕。通过每年的春秋季“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各类公开招聘等先后共引进各类人才3200余人,实现园区高层次人才的全面提升。

4.人才市场有效整合。园区人力资源市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形成以市场招聘信息宣传栏、苏宿人才网、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招聘宣传模式,开发了一套集就业、人才信息于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情况和人才现状。“十三五”期间,先后有6500家(次)用人单位入场招聘,8万人(次)入市应聘,约2万多人通过市场实现流动与就业。

园区“十三五”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人才发展现状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比较缺乏;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缺乏与创业创新相匹配的投融资体系,社会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普遍确立,用人单位的主体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十四五”时期,将是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园区经济加速济转变的关键期。在新一轮拓园的形势下,园区人才发展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人才资源支撑,使科技、人才的地位更加凸显。

从挑战来看,“十四五”期间园区将处于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阶段,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

实现与8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电子信息类、机电控制类、教育类等人才总量不低于4500人。充分利用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上门征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合作开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二)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

将进一步结合园区特色产业,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并按照认定办法进行申报,以争取省市两级相关政策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对接,吸取苏州工业园区在人才培训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开发符合园区企业需求的培训项目;二是依托园区人才计划和园区产业特点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三是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工作方式,实施“节点倒逼工作法”,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家培训台帐,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教育培训情况进行存档,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5000人(次)以上。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xxxx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xx”以来,xxxx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xxxx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xxxx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结合xxxx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xxxx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xxxx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xxxx—2020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xxxx”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xxxx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xxxx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如何引才、何处用才、何以留才正成为各地市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市委人才办也在聚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针对这三个问题短板,对全市人才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xx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x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累计xx人,省管专家x人,市管专家x人,市级学术带头人x人;专业技术人才x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人,技能人才x人,农村实用人才x人。全市人才总量和结构持续优化,总体显示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一)优惠政策“聚”人才。我市紧扣改革发展大局,布局人才新政,在人才创新创业、产业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统筹设计宏观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两个宏观政策文件,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顶层设计,为我市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二是突出制定重点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选拔、人才发挥作用、推进保障机制等四方面政策,充分释放人才政策红利。例如,我市印发《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39条意见》等,通过58条人才优惠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机构、平台、人才。其中对引进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博士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团队),累计奖励最高可达xx万,最高可安排xx平米住房、每月给予xx万元生活补贴;针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冷门专业的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人才创新创造、分类评价、职称评定、柔性引才、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等方面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市编委会印发《xx市引进人才使用编制管理办法》,进一步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引进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二)多措并举“育”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组织、宣传、人社、科技、教育、医疗、工信、科协、社科等1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在市人才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提高表彰层级、加大激励力度,在政治上给予更多荣誉,在物质上给予适当奖励,在工作上给予广阔平台,努力提升我市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本土人才特色品牌。二是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开展市级重点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本地本单位中心工作对接,增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名师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开展人才素能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我市专家人才素质,比如,组织选派企业家、中高级管理人才等赴xx大学等高校参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实战、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研修班学习培训。开设“工信大讲堂”,举办工业经济管理与创新系列讲座,邀请xx大学、商务部等高校部门专家教授来安授课、开展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建设科技孵化机构。积极构建专业化、功能性孵化平台,先后建成xx县创新大厦、xx火炬研发园等多个省级以上孵化机构,带动形成了智能终端,电子新材料等一批高新产业技术联盟,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集聚了大批创业人才。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发挥作用,需要舞台,需要载体,坚持以用为本理念,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干事创业。目前,全市共建成院士工作站x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x家,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x家,认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x个,引进和嫁接科技成果xx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x项,申报专利x件。三是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知识分子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实施“爱国奋斗学习研讨活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活动、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活动、脱贫攻坚基层服务活动、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活动”为载体,引导人才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汇聚、力量向基层集中。

(四)千方百计“留”人才。在政策引才、载体聚才的同时,安阳始终坚持环境留才,积极推行人才发展的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一是优化科技服务。打造各级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场地、宽带网络、公共技术等“一条龙”孵化服务,为人才干事创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坚持部门联动,优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流程,实行限时办结;在办理人事关系、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简化程序;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优惠、教育入学、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服务;设立高层次人才就医定点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给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配备健康顾问和就医服务联络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扎实做好专家人才研修、考察、体检、疗养、休假、慰问等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温暖。同时,积极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各类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人选,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照顾。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讲述人才创新创业故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

虽然我市在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各项人才工作都稳步推进,但是对照当前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不足和薄弱关节,突出表现为:一是人才引进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却缺乏相关更加具体、细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术创新奖励政策还不够优厚,加之高层次人才工作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还不够优化,致使人才引进步伐缓慢。二是干事创业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有限,能够助推创新创业的起飞跑道过于拥挤,尤其是缺少集聚、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产业平台,在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上问题还不少、任务比较重。三是对基层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亟待提高。受地方财力限制,对基层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水平本身就较低,有的政策还兑现不了。导致贫困地区和基层仍然存在“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作用发挥不了,作用刚显现却又留不住”的现象。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才改革放在全市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强化人才服务中心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让引进的人才真正为我市服务、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还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

(二)构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集聚效益和链条效应,以及新能源汽车、通用航工制造、智能机器人终端等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配套人才需求链条,确定各产业的人才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和工作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搭建项目承接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育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相关领域科研院所、职技高校的交流合作。

(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在于“待遇留人”。要不断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形式、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结对联系重要人才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投入,夯实人才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通过建立完善住房安居、亲属落户、配偶安置和子女就业等各项保障机制,落实工作待遇、生活津贴等各项激励措施,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旅游等公共服务特别待遇,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广电局人才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我省社会工作主要分布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社会工作的领域范围。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逐渐形成了覆盖民政、教育、医疗卫生、公安、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工青妇、计划生育等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包括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

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目前,我省从事社会工作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其他机构共有4.1万个,从业人员约27.13万名,占就业总人数的0.7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36~50岁、51岁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32.5%、52.8%和14.7%。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接近42∶58。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44.1%。从职称结构看,现有社会工作人员拥有的专业技术职称,主要为政工师、心理咨询师、医师、教师等,社会工作师的评定工作正在启动。

二、我省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延伸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累了经验。随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务实的社会工作队伍。xx市社会福利院、xx市精神病院等机构纷纷引进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实际从业人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推进新型城镇社区建设,切实打牢社会工作的基础平台,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我省8月开始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改革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构建起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开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社区建设逐步完善,提升了承载社会工作的功能。截止12月,全省已建立新型社区3465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1.71万人,他们大部分属于实际社会工作者。其次,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社区管理和组织功能明显提升。社区承担了大量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就业,开展了社区矫正、残障康复、妇女家庭、儿童和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工作,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招标和社区无偿、低偿服务以及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种社会工作运作方式。

发展民办公益社会组织,丰富创新社会工作的活动方式,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在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现有工作基础上,积极培育各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岗位和机构,利用各种民间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截至底,湖北省民办社会服务组织总数已经达到26805个。其中:社会团体237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120个、基金会15个、社区民间组织18300个,占全省民间组织总数的73%,从业人员61600多名。这些机构和组织为社会工作人才应用专业知识、实践专业理念,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就业岗位,成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施展才能的重要载体。

三、我省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趋势预测。

(一)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在工作目标上,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传统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妇女儿童工作、老龄等工作,目标和手段比较单一,侧重于对困难弱势群体外在、物质的帮助,只能解决表面性、临时性问题,而受助对象自助、自决、自立意识并未得到唤醒,受助对象深层次功能和信心并未得到恢复,导致帮扶对象很难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平等”、“接纳”、“自决”等理念的推广,将使现有工作领域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得到升华和拓展,既注重外部问题的解决,也注重内部信心的树立;既注重物质帮助,也注重精神、心理方面的帮助,从而使相关工作具备复合性功能,能够产生更加全面的社会效益。

在工作方法上,由经验型向专业化发展。现有大多数社会工作岗位沿袭传统工作方法,积累了一些作群众工作的经验,但在利益格局调整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面前,这些方法显得苍白无力。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以亲和、平等、接纳为核心,将个案、小组、社区三种工作方法相结合,辅之以心理介入等专业手段,具有亲和力强、效率高、对象受益明显等特点。这些专业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后逐步形成体系,将在我国社会工作中逐步引进和推广,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性将不断增强。

在工作定位上,由从属性向职业化发展。目前社会工作分散在各个工作系统和领域,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统一的职业。相对于民政、司法、卫生、教育等单位的主体工作而言,社会工作还处于从属地位,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规范,大多工作都属于各单位的“自选动作”而不是“规定动作”。随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深入、相关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从分散走向统一,职业内涵和外延逐步明确,职业理念和方法逐步统一,职业目标和作用逐步清晰。社会工作将成为一个有统一规范、用专门方法、由专门队伍从事的专门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在职业化过程中成长壮大。

(二)重点领域社会工作定位及人才需求趋势。

据统计预测,我省到“十一五”末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数达到26万人,其中初级人才9万人,中级人才12万人,高级人才5万人。到总需求数达到33万人,其中初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15万人,高级人才8万人。其中,重点领域社会工作定位和人才需求预测如下:

1、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福利机构是社会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从广义上看,我国福利机构包含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流浪人员救助站、部分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内,为老年人、孤儿、流浪人员、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提供养、护、教、康复等服务的机构。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要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亲属联络与沟通、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文化娱乐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健身辅导与服务、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与辅导等手段,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生命观和身体观,帮助所有福利机构供养对象克服社会隔离感、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认同危机,克服自卑、被遗弃感及社会适应障碍等。

基于福利机构已有的综合性功能和示范效应,福利机构应按照供养对象1%的比例配备社会工作人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福利需求多元化,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人员需求数量将逐年递增,在20达到13万人左右,其中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将达到8万人左右。

2、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工作人员应在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整体应急处置,制定工作方案,预防和减轻受公共事件影响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帮助受影响人群正常开展工作和恢复正常生活。从自然灾害领域看,湖北省自然灾害频率高,灾害损失大,受灾人口多,属我国多灾、重灾地区之一。社会工作介入到救灾领域是当前一项非常必要的任务,以便在灾前、灾中和灾后为灾民或潜在灾民提供一系列服务和帮助。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应提前培训和储备。应根据总人口的万分之三配备应急社会工作人员,区分公共事件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力度,并进入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以便处置突发事件时集中调配使用。根据湖北省人口状况,需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人员2万人左右。

3、社区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平台,社区管理组织集党的基层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四种身份为一体,功能多,任务重,是社会工作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社会工作领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行政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承担社会政策的落实、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分配、社会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等;二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有社区老年服务,社区未成年人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特困家庭服务,社区优抚对象服务以及社区矫正、社区卫生、社区劳动保障等工作。

我省共有277个街道、943个乡镇、3145个社区、29534个农村村委会、531个社区服务中心、2720个社区服务站,按一个街道(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专业社工的标准,湖北省共需配备5万名左右社区专业社工。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开发、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等方式和途径,实现社会工作岗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必须着眼于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城乡困难群体、妇女儿童等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要着眼于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帮助精神心理疾患人群、司法矫正对象、问题青少年完善人格,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要着眼于基层,缓解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村落社会管理的压力,弥补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当前,应尽快在城乡社区、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聋儿康复中心、救助管理站、收养中心、荣军军休机构、减灾备灾中心、司法矫正机构、学校、医院以及工会、妇女儿童机构中明确和增设一批社会工作岗位。

(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体系、登记注册管理制度、职级职称管理制度、行业自律评价制度为框架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着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执业资格国际间互通互认。一是抓紧制定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规范。从社会工作者的品行、专业行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与所属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等多个角度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义务。二是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制度。明确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注册管理机关,通过注册把好社会工作者准入关。三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称职级管理。开展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评定和聘用指导工作。四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行业自律制度。

(三)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坚持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职业薪酬制度,不断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有成就感的职业。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投入体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开办运行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购买社会工作项目服务,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进出”机制。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源和培养渠道,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动、职业生涯发展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切实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打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党政领导队伍的通道,积极选拔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进入社会管理和党政领导工作岗位。

(四)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公益组织。

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吸纳人才、使用人才、自我服务、行业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改善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有关税收、人事、就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和创造力。建立阳光财务制度和公众问责制度,帮助社会公益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社会认同度。引导社会公益组织不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构,不断克服行政化、官僚化倾向。

(五)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维护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保障社工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成本及风险,明确社会工作者与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受助对象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要抓紧起草制定社会工作者注册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基础性、框架性政策文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体系,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制度性保障。

广电局人才工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个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首先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新疆即将进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之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为详细了解全县企业使用人才情况,6月16日,木垒县经贸委相关人员深入到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木垒县企业发展及人才现状。

木垒县是以牧为主的农牧业县,多年来主要以农牧业发展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资源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了煤电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民族刺绣三大产业,其中煤化工是近两年在我县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也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围绕以上三大产业建立的纳入工业统计的企业有40多家,全部为中小企业,其中煤炭开采企业3家,煤化工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从的6家增长到10家,企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目前全县企业固定用工1200多名,非固定和季节性用工在5000人左右,从事工种30种。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50人,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250多人,其他大部分工人均为农民工。

二、企业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木垒县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产品以粗加工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招收的都是农民工,技术人员比较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营销人才严重不足,技术熟练工也很缺乏。普遍存在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其主要原因:

一是人才引进的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企业引进人才基本上都是依赖熟人推荐介绍、媒体广告和人才市场招聘,对人才信息库、网络招聘等无形人才市场手段不了解、不熟悉,使用较少。

二是企业对人才引进和培养不积极,反应平凡。有的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当前自已的简单生产经营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经费去引进和培养人才,抓好当前的生产才是最主要的,缺乏发展眼光。

三是大部分企业工作条件差,留不住人才。个别企业也曾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上采取了措施,但由于企业所处地区和自身效益等问题,有能力的人都不愿留下。企业普遍反映,大学生招进来以后,一般干上半年至一年就走人。一者有了工作经历,找工作容易些;二者到发达地区工资高些,发展空间大些;三者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大学生对县级城市环境不满意,一心向往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很多大学生一到企业就不安心,私下不断跟在发达地区工作的同学、朋友联系,一旦学到技术,找到机会,立马走人,企业束手无策,这也是当前我县企业人才年龄老年化的主要原因。

四是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引进人才只是为了使用人才,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比较普遍。加上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没有措施保障自己培训的员工不流失,大多数企业不愿支付培训员工的成本,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有正规的学习培训渠道,缺少更新技术、知识的机会,人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受到限制。

五是人才使用缺乏规范性,激励作用不强。很多企业管理机制和用人制度比较落后。有的企业是家族式管理,人才引进以后,虽然安排了一定的职位,赋予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是不放心,不放手,所受的制约比较多,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

1、要继续强化“人才是社会第一资源”理念的宣传教育,职能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定期组织大型人才招聘会、小分队外出招聘、网上招聘等活动,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2、积极为企业人才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好人才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人才市场对人才信息的集散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预测与信息服务,主动为其储备和输送人才,并加强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

3、发挥好人事管理的代理功能,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扩大人事代理范围、完善人事代理办法,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同时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促进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管理转变。

4、政府要将企业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人才管理和重用措施,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建议将公务员过渡和事业单位人才录用范围扩展到企业一级,每年将专业知识较强的大学生分配到企业进行待岗锻炼,并为在企业发展中做出一定贡献的管理人才提供二次就业机会,使一些有能力的大学生,对在我县企业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而通过在企业安心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已的理想。

人才引进工作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了解掌握我x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工作的思路对策。根据全x组织工作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要求,人才工作调研组就全x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直接引进人才情况。近三年,我x直接引进人才x人。从引进渠道看,x。从学历层次看,x。从专业情况看,x。

2.柔性引进人才情况。近三年我x柔性引进人才x人。从引进方式看,x。从人才类型看,x。从专业看,x。从学历层次看,x。从职称看,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引进的渠道狭窄。近年来我x主要以公开招考、校园招聘会、大型人才交流会、柔性引才作为人才引进的渠道,政府主导的引才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引进方面基本处于企业自行招聘的状态,柔性引进人才缺少规范的制度机制,大多数为挂职或志愿基层、服务锻炼人才,尽管去年以来制定了《x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从政策层面拓宽了引才渠道,但还没有在引才工作中具体实施,工作成效还没有显现出来,这些引才方式还未真正起到“抛出橄榄枝,引来金凤凰”的作用。

2.人才引进方式不够灵活。一是招考设置过于僵硬。政府主导的引才活动中,主要以统一招考为主,招考内容及方式单一,特别是事业单位招考专业设置过于宽泛,导致招考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理想人选有一定差距,专业匹配度不够高,人岗相适性不够强。二是编制管理不够灵活。好多单位缺专业人才,在待业大学生中也有专业相匹配的学生,但因为编制满额,没办法引进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单位工作的滞后。三是在引进人才薪酬确定方面缺少自主裁量权。引进人才薪酬标准都有明文规定,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要求严格,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能通过提高工资薪酬来引进人才。

3.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够合理。引进的人才主要侧重于x等基础性学科,而缺少解决某一特定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问题,尽管近三年直接引进x领域专业人才达x多人、x专业x多人,分别占直接引进人才数的x%和x%,但x和x领域急需专业人才仍然紧缺,引进人才的专业和层次有待优化提高。同时,在我x的x等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严重不足,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稀缺,许多单位缺乏懂管理、会技术的高级人才,现有人才老龄化问题也比较严重,急需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有管理水平远远滞后于发展速度的现象。

4.人才流失趋势仍未得到遏制。近三年,我x有x名各类人才流失,有x人调到省内外其他单位,有x人辞职经商或流向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失的人才以专业技术人员居多,达到x人,占总流失人数的x%,其中副高以上职称x人,以x和优秀管理人才为主,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的流失,对我x是极大的损失。同时,绝大多数x籍国家重点院校高校毕业生不愿回x工作,毕业时就与一、二线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签约,即便是回来的,观望一段时间后将人事关系挂靠人才中心就到外地谋求发展了。

三、下一步对策及建议。

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实施引智借力工程。实施引才引智工程是解决我x紧缺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快速提升我x人才队伍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创新机制入手,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完善外来人才管理办法,用好用活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通过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我x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技术合作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二是破除人才引进流动障碍。积极探索不同行业领域人才交流机制,打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减少人才引进、流动的编制、身份、所有制等障碍约束,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建议将回我x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以考核聘用方式吸收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三是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尽快落实《x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精心筛选一批急需紧缺岗位,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在企业引才支持方面,可以将企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纳入全x引才计划,给予大力扶持,探索出一条因岗选人才、看本事定薪酬的引才之路。

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一是改进人才招考方式。对现有统一招考招聘人才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在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全x人才招考招聘方式进行改进完善,要切实考虑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县市区地域差别,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定专业、学历、学位等要求,既要适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有可选之才。二是完善凭实绩引才机制。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大多数单位都希望引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称业绩的人才,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引进、考核、考察方式,通过实绩考察等更为灵活方式引进人才。三是统筹把握人才引进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在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的同时,注重把握好人才引进与降格引才的界限,严密设计方式程序,杜绝人才引进工作中发生不公正的情况。

3.增强引才工作的针对性。从调研情况来看,我x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大力度扩充人才队伍,根据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扩大人才总量。开展拉网式的人才需求调查,摸清全x人才需求现状,适时编制人才引进规划,推动有计划的精准引才。通过选招、聘用、引进、调整、流动等方式,重点引进与我x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旅游业以及规划、城市建设等重点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拥有专利和特殊技能人才,逐步改善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重视各领域实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将实用人才纳入全x引才计划,并采取柔性引进高技能实用人才的方式,帮助培养更多的紧缺实用人才。

4.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订更加全面系统的引进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措施,真正做到用优惠政策引人,凭本事贡献用人、用感情、环境留人。对于各类人才,包括引进市外人才和本地人才,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要一视同仁,提高人才政治地位,优秀人才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纳入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对象,把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特别是业务部门建议配备专业技术副职,重点技术部门的总工程师、总农艺师、总会计师等也可以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通过设立特殊贡献基金、政府特殊津贴、科技进步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增强各类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进一步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和配偶就业、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他们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各类人才,工作上也要从严要求,奖罚分明,建议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引进人才考核细则,对在学术研究和带动行业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考核不合格的,也应提出相应的处置办法,以激发引进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

5.强化人才培训提高。要制订全x人才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各行各业也要有培训计划,用人单位要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抓好本地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要有计划地选送重点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培养自己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我x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使我x人才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大幅提升。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为科学献身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鼓励他们为x发展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