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爬山虎的脚课文中心(模板16篇)

爬山虎的脚课文中心(模板16篇)

作者:笔舞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爬山虎的脚》课文

一、分段朗读。

二、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

指名读。(2-3人)。

读完后问:你体会到什么?(美)。

师:带着你内心的真实感受再读一边。(2-3人)。

师:你能体会到几种美?(三种:颜色美、形态美、动态美)。

再指名读或师范读课文读出美感。

最后整体读这一自然段,感知爬山虎叶子的整体美。

自由读再指2-3人读。

问: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1,爬山虎脚的位置。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3,爬山虎脚的颜色。)。

师:找出相关句子自由读。

师指名(8-10人)读。

脚的位置。

再读脚的位置的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理解的吗?(2-3人)重在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瞧!作者描写的多仔细呀!通过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细心观察生活的点滴,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

全自然段自由读,整体感知。

指名读本段,找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语句。(2-3人)。

问:爬山虎爬时用了几个动作?再仔细读书认真找一找。(四个动作:触、巴、拉、紧贴)把这些带有动作的句子再仔细品读一遍。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些个动词?(联系生活实际或教师演示说明)。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给大家演示一下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师可首先演示,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师:由此看出作者用词多准确呀!这都得益于作者平时细心的观察呀。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平时做到细心观察也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精彩的描写吧。指名再读本段整体感知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自学汇报。

师:通过读你了解到什么?

(爬上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和没触着墙的时候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

三、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瞧,作者写得多棒啊!这都是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的结果呀。下面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再次感受一下作者这篇精彩的文章。(生读)。

师:感受的如何?你平时是否也有过类似细心的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

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叶嫩红嫩绿新鲜准确。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波纹好看生动仔细观察。

脚茎上叶柄反面细丝嫩红具体。

爬巴、弯、拉、紧贴、爬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反思

这节课明显地暴露出了学生对内容不完全理解的漏洞,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的漏洞。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自控,教师会以为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已经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教学实践,也使我反思了学生画不爬山虎的脚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另外,第四自然段也有一些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的介绍。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认为爬山虎的脚就是“六七根细丝头上的小圆片”。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四年级课文爬山虎的相关作文

在我的老家屋外的围墙上,种着一株爬山虎。爬山虎“包围”着围墙,远处望去就像给围墙穿上了一片绿油油的“墙衣”。有的爬山虎,从墙底爬到了墙头。有的围绕着围墙缠绕一周,仿佛一个芭蕾舞者在自由的旋转着。还有的'好奇的伸出自己的小脑袋,就像一片绿绿的小窗帘一般。

爬山虎虽然普通,但它的生命力却十分的顽强。爬山虎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全部的生命力都展示给我们看呢,那么多的绿叶,翠绿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发着绿光的鱼鳞。一阵风吹过,一片片爬山虎叶层层叠叠仿佛海边巨浪掀起汹涌波涛。

在许多人眼里,爬山虎可能不值得一提。但在我眼中,它却不是那么的平凡。我喜欢它的坚韧、顽强和那向上的精神。弱小的爬山虎,被细细的茎紧紧的连在一起,就像一对亲兄弟一般,谁也离不开谁。茎上长着触着墙的奇形怪状的触须。没错,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它们三五成群紧紧地黏在了墙上,一年四季,风吹雨打,它们依然顽强的生长着。

它们不仅仅顽强,而且非常的团结。许多棵爬山虎缠绕在一根茎上,这一株要滑落了,另一株就会紧紧的黏住墙壁,让它不会掉落。

就这样它们从刚出土的小芽,互帮互助的长成了满墙的绿油油的“墙衣”。

爬山虎这种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难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交互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来猜两个谜语吧!

出示课件。

师:这两种植物要想生长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种和它们相类似的软藤植物不需搭架,无论是在岩石上或墙上都能生长的很好,不信我们去看一看。

师:谁来说说看了图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秘诀就在“脚”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指名读,评议读的情况。

三、分段学习。

(一)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状颜色)。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作者把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么?

归纳:观察细致。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爬上去的呢?仔细默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运用十分贴切的动词。

学生自由读文,进行勾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交流。

师:也将就是说,细丝原来是直的,后来因为触着墙后用力变弯,弯曲后有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的更紧。多么神奇的植物,多么细心的叶圣陶!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夸爬山虎、叶圣陶)。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师:如果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触着墙的呢?

师: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风能吹下它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升华。

1、师:现在你对爬山虎或它的脚有了什么新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3、4、5自然段。

2、师:让我们再一次领略文学大家用词的准确。

选词填空(一)(二)。

3、作业:像叶圣陶爷爷一样观察一种植物,并把你的观察结果写下来。

五、板书。

观察细致、连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课文爬山虎的相关作文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爬山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课文先讲二十六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父亲带“我”爬山。再讲爬山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教育“我”、启发“我”的。最后讲晚上“我们”下山回家。

课文重点讲了爬山过程中父亲三次说的话。第一次是“我们”爬山时,走的是又弯又窄的山路,不觉浑身是汗,父亲说:“……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征服山”是指爬上山顶。从父亲的话中可看出,“我们”爬山的目的与别人不一样。“征服自己”是指要有自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爬山。父亲说这番话的目的.是教育“我”做事要有决心,要有信心,要努力去做。“我”那时年纪小,只有十岁,所以对父亲这些富有哲理的话,只是“似懂非懂地听着”。“似懂非懂”是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

第二次对话是“我们”爬上山顶时,父亲说:“……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父亲的话是说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的。“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数学没考好,自己已尽了力,所以没关系。父亲反问“我”“你真的尽了力吗?”“我”其实并没有尽力,所以羞愧地低下了头。

第三次对话是在下山途中,当“我”逞能地又跑又跳时,父亲教育“我”要注意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启发“我”如何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还要用耳朵去仔细地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以陶冶我们的性情。最后要用脑子去思考,是指从大自然中,想想自己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等。

那天很晚了“我们”才下山回家。对于这次爬山,“我”感受颇深:“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山的“沉静”是指山坚定,不动摇。学到了“智慧”是指懂得了做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及明白了欣赏大自然的方法。

这篇课文叙事说理。父亲说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材理解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仙人掌生命力的顽强的。学会赞赏和学习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3.分类的说明方法以及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去寻找仙人掌,认真观察,最好能自己栽种。

2.搜集关于仙人掌的各种资料。

3.教师:最好能把仙人掌实物带到课堂上。

教材简析。

课文一开头就生动地描绘了烈日的炙烤、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把我们带入了酷热干旱的沙漠之中,这就是仙人掌的生存环境。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灼热的沙漠之中,仙人掌却傲然存活。它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是怎样赢得的呢?课文接着从仙人掌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向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仙人掌独特的根、茎、叶结构功能的介绍,我们知道,仙人掌有着令人惊叹的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不仅高度赞赏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还告诉我们仙人掌的许多用途。它能防止水土流失,能供人观赏,能作食物、饲料,能做染料、燃料,还能做建筑材料。这些介绍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见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在这两个部分之间,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来承上启下,说明仙人掌是一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典范。这在写作上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拿它和其他树木花草做比较,赞扬它能适应艰苦环境而生存,具有坚忍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美丽。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人文内涵,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好好体味,认真落实。

建议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文章第1段是对仙人掌生存环境的生动描写,用了许多词语。如:炙烤、灼目的光晕、恼人的炎热、难耐的干渴、灼热的沙漠……让学生自己把这些词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再根据这些词语在自己头脑中展开想象,体会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生存的不容易。

*第2段是一个总起的段落,作者以一个设问句开头,然后自问自答,原因是仙人掌独特的自身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后面的具体介绍作了概括性的提示。

*第3段介绍了仙人掌的根系,它的根系既发达又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这在第7段中也提到,“根须又长又发达”。如果在教学时能够有实物观察,那就更好了,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仙人掌为什么这么耐旱。

*第4段写的是仙人掌的茎。仙人掌的茎肉质化,有很强的吸水能力,能够储存水分,在缺水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整个植株的生存需要。更为神奇的是,它还能供沙漠中旅人口渴时解渴用。植株:植物整体。

*第5段介绍了仙人掌的叶子为了适应沙漠的干旱环境而严重退化。由它的茎来进行光合作用。按以往的说法,仙人掌的叶子退化为刺。(近年,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说退化了的叶子和刺是两回事。这是一个在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不作探究)。课文告诉我们,仙人掌甚至在缺水6年的情况下照样存活,这真令人惊叹不已。

*第6段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了上面的内容: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开启下面的内容:仙人掌的用途非常广泛。“奉献”与“索取”是一对反义词,在这儿是赋予仙人掌人的品性。典范:典型、模范。

*第7段有两层意思,第1层介绍仙人掌的品种多达一千多种,第2层意思是介绍仙人掌的用途:防止水土流失和供观赏。在这一段里有对仙人掌根须的描写,可以与前面第3段介绍仙人掌的根系结合起来学。关于仙人掌的品种不要求掌握,只要了解到品种繁多就行了。

*第8段介绍仙人掌的果实以及它的用途。我国大陆的仙人掌一般看不到果实,即使有果实也很难作为水果来食用。在亚热带或热带的仙人掌果实又大又甜,还可以炼糖和酿酒。椭圆形:长圆形。炼糖:用加热的方法从某些植物中提炼食糖。酿酒: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第9段介绍仙人掌的广泛作用,可以用来做饲料、染料、燃料和建筑材料。发酵:一般指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如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第10段第1句对仙人掌进行总结: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艰苦的环境中生长着;给人们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第2句用其他树木和花草与仙人掌作比,突出仙人掌的坚忍顽强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称赞它这种独特的美。这里是以人喻物,具有丰富的内涵。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件、彩色笔、画纸。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爬山虎的脚课文

一、谜语导入:

二、解题质疑:

学生读题,质疑:爬山虎长什么样?长在哪儿?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巴金简介。

2、识记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归纳:写了爬上虎的“叶”和“脚”

五、学生默读,思考。

1、把写叶的句子画上横线,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叶”的?

2、把写脚的句子画上浪线,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脚”的?

六、小结:

写一写你熟悉的植物。

板书:略。

我刚到镇小时,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不太熟悉。谌老师和陈老师及主管教学的张校长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当年虽然没有分别听她们上课,但是她们常常主动找我讨论一些问题,其实是以探讨的名义点拨我。虽然现在我现在很厌倦教书,但是她们曾经给我的真诚的帮助我还是记得的。在我心里,她们就是我的引路人。

今天我们听了谌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谌老师的课简单实用,没有花架子,就如她简单的'人生追求。所谓“大道行简”,这种简简单单直奔目标的教法,需要经过多少年的教学实践才能沉淀出来啊!什么是课堂效率?课堂效率就是课堂上学生脑的活动效率。这种简单快节奏的课堂,学生的大脑恐怕是不能清闲下来的。

欣赏谌老师的课,也赞赏谌老师简单的人生追求!

八、一点设想:

第四环节思考1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额内容?学生基本能说出写了爬上虎的“叶”和“脚”这两方面的内容。这时老师马上追问,既然课文写了“叶”和“脚”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课文的题目用“爬山虎的脚”而不是“爬山虎”呢?学生可以浏览课文后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对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的匠心。那么写“叶”的部分能不能去掉呢?不能,因为脚是长在叶柄上的,得由叶引出脚,这样可以使文章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九、题外话: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语文术语,比如:烘托、铺垫、设悬……等。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常规题的答题套路。比如:联系生活实际的题按什么套路答;分析比较词语的题学生怎么答;赏析句子的题学生怎么答……当然,现在语文考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简单的语文实践。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可能用不上这些术语,但是我们平时在讲课时如果给学生灌输过这些术语,列举简单的例子或者联系课文让学生明白这些术语的意思,我觉得这对学生的写作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是有利于学生写作文的。

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材理解

一、长期观察,总能有所收获。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不长期观察,反复观察,连爬山虎有脚都不会知道。事物的美,事物的奥妙,事物的特征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长期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观察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有脚的特征。这长期观察,反复观察多么重要啊!

二、细细比较,才会抓住特点。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叶圣陶爷爷在对爬山虎进行反复长期的观察同时,还注意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过程中进行细细的比较,对爬山虎的脚以前观察到的`情况与现在观察到的情况比较,把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情况比较,才发现爬山虎的脚“变成圆片”“由直到弯”“变成灰色”及“枯萎不见”的特点。

你在习作时,对事物观察的时间长吗?反复观察了几次?观察的仔细吗?对前后观察到的的情况进行比较了吗?练练叶圣陶爷爷观察的基本功,对一种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到、比较出的情况写下来。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爬山虎的脚课文

第一,潘老师是个有心的人。在课前,潘老师准备了许多爬山虎的枝叶。在讲到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内容时,潘老师将爬山虎的枝叶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实物后,兴趣高涨。将课文与实物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比如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什么是叶柄等。

第二,潘老师是个细心的人。课堂教学,既有提前预定的目标,也有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对此,潘老师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例如有同学说出“样子”一词时,潘老师即使指导,解释到“形状”一词更合适,要注意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写作文要使用书面语;还讲到比喻修辞的特点等。

第三、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潘老师以文章的3、4、5段为教学主要内容,通过实物帮助、修辞、找重点动词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爬上虎脚的位置、形状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等重点。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相关资料:

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

爬山虎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与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除爬山虎之外,牵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绿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爬山虎的脚课文

教案点评:

1.教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变化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细致入微的描写的表达方法,从而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认真、仔细的态度。

2.注意运用教学软件,投影片等现代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活动。

实地观察爬山虎,写一篇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爬山虎的脚课文

王春青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设计有条不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时,当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时,老师就这样提示学生:下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一看对于预习中你已读懂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于读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这一方面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是在引导学生学会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已经读懂的内容不要满足,对于没读懂的内容要力求通过自己读书探究解决。再如,在学生通过读书想象,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与可爱后,老师就进一步总结鼓励: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想,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体验。

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读书,就应该边读边想;而情感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悟,等等。这样,学生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爬山虎的叶子与脚的特点,而且喜欢上了爬山虎这种植物,同时也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做教学的有心人,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如此,在上课过程中,王老师还在课堂上采用学生动手画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认识。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认识,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