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数学小论文内容大全(14篇)

数学小论文内容大全(14篇)

作者:念青松 数学小论文内容大全(14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对于优秀作品的概括和提炼,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浅谈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的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现状,研究了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形成文科数学教学大纲;从内容安排上探讨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文科数学教材;从现实状况出发,思考了文科数学的教学方法。

我校及国内很多大学的文科类专业,都开设了数学必修基础课,对提高文科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文科数学基本上是理工类几门数学基础课的压缩和简化。一方面试图把大量的基础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受课时较少的限制必须精简内容,于是普遍采取了重结论,不重证明;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的讲授方法。大多数学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谈不到提高数学素养,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目的。

文科学生往往觉得高等数学不可理解,难以接受,许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显然,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生感到可以理解,并且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来把握教学原则。目的不是教学生如何做题,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针对文科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不仅从学生获取知识的层面,更要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高度,明确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即着力解决文科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学什么,如何学习等当前一直困惑的问题。该项目力争探索出适合文科学生学习特点,确定恰当的教学原则,通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合理架构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类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类数学教材。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层面对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进行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旨在从教学理念的高度,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系列改革、研究,重新审视和梳理,特别对独立学院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师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理念;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意义和要求,大致上有两方面:(1)理解和掌握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初步应用;(2)培养和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能力,文理交融,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通过前者来实现。二者相比,后者更重要。这正是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所在。

2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文科数学教育的导向和关键。

探索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学习规律,从认知规律和教与学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大学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重点,来进行研究与改革,明确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要求,形成具有良好导向教学大纲是关键。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对文科学生的要求,文科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等,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来明确开设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教学要求。文科数学教学目标与原则以理解为主。文科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以及终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的数学素养。数学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提高,它能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思维品质。对文科学生来说,良好的数学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正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数学的特点是概念高度抽象、逻辑严谨、推理精确。但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中学文理分科,使得大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大学学好起点更高的大学文科数学,其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安排至关重要,而这一切究其根本,在于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贯彻这些理念的重要载体――教材。

没有较好数学基础的人,根本无法接受和理解;还有一类侧重于介绍数学文化,而忽略了具体数学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的自然感悟,离开了具体数学知识这一载体,数学文化就成了空洞的介绍和解说,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

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大纲为依据,恰当安排教学计划,注重数学知识与数学历史有机结合、数学文化与数学概念融会贯通,突出数学的文化理念和数学概念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技巧,注重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例题、习题选择恰到好处,目的明确。融入必要的数学软件知识,使学生与时俱进的来学习数学。

教材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该教材的'学习,使文科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意义;了解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及其背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保证数学内容和理论的基本要求下,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的养成,基本数学知识的交代。避免理工科教材的难懂难读;避免多而泛;融合数学文化于具体数学知识中,避免二者割裂空洞。

具体而言,大学文科数学教材应注重体现: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数学历史与数学概念有机联系,合理结合;突出数学的文化理念和数学概念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技巧,注重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例题、习题选择恰到好处,目的明确;融入必要的数学软件知识,使学生与时俱进的来学习数学。

有了适合的文科数学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好的因材施教,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进而领略数学的魅力。文理交融,给学生一个广阔知识空间、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有了适合文科学生的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大程度的因材施教。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着眼于培养文科学生特殊的思维品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2)作为大学老师,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从获得终身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

(4)对于文科学生,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侧重让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减少一些难懂的理论证明,侧重形象、直观地渗透数学思想;弱化一些数学运算技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教授文科高等数学,教师要尽避免用“数学味”过浓的数学语言,采用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适当插入数学历史、数学家趣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尽可能排除文科学生惧怕数学考试的心理,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愉快的接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数学素质。

5结束语。

从根本上明确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研究数学教育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注重将数学文化融入文科数学教学,总体上,必将提升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红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9.

[2]汪国柄.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

[3]严守权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4]盛骤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

[5]姚孟臣等.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

[6]张国楚等.大学文科数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浅析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关内容的比对论文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

随着网络公开课和精品课程的普及,网络教育逐步走进大众视野,进而成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方式。mooc是a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被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作为网络教育最新的主角,依靠名师、名校、互联网的便利,以及其迅猛之势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的知名学府纷纷加入到mooc的平台当中,奉献出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成功的让数以千万人品尝了世界知名学府的精华。有人认为:mooc的兴起将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可以坐在家里,在任何时间、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而不必支付交通、住宿、学费的高昂成本。也有人认为mooc会和传统的网络教育一样,缺乏管理和完善的考核体系,不被社会广泛认可,终将昙花一现。因此,有关mooc的研究成为了当前非常热议的一个话题。

二、将“幕课”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幕课”在多媒体方面的交互性及生动性,打破了以往单纯依靠幻灯片以及黑板、粉笔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将“幕课”引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能够增加高等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其次,随着网络“幕课”教学环境的完善,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观看“幕课”作业,作业既可以是对新知识的预习内容,也可以是学习内容的补充,从而加大了课堂内容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幕课”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消除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将“幕课”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知识的传递过程真正转变为教育价值建构的过程。“幕课”的兴起,加大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态的改革力度,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

在“幕课”的平台上,学生们可以自主学习、在线交流讨论、完成提交作业。学生不但可以在平台上与名师提问,还可以定期得到学习反馈、问题解答,再现真实的课堂,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的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涌现,社会的发展需要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创新人才。“幕课”的诞生,给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与“幕课”深度整合,不但充分考虑了学生们可能的专业知识不足、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还方便不同需要的学生们选择不同的课程自由组合,完成订制专属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三、“幕课”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融合。

首先,教师要注重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幕课的大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数学的思想以及思维方法。除了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更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将一个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知的内容来求解。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幕课”的已有成果。例如,在让学生预习以及复习已有知识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通过“幕课”的平台学习对应的内容,完成作业,上课时,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贴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学与用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微分方程求解时,可以由实际问题:已知初始人口的数量及其年龄分布,如何预测该系统未来某时刻人口的数量及年龄分布的数学问题引入。然后,给出微分方程的解题方法。最后由学生分为讨论小组解决问题。最后总结:生活中有很多用微分方程解决的问题,如:将一杯水放在室内,多长时间内温度会和室温相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最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要积极的'利用幕课的优质资源,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受教育者,虚心领略大师的风采,改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开阔眼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幕课的成功需要团队合作,以及学校在实验设备、网络环境维护上的大力投入和支持。

四、教学质量评价。

单纯从学生成绩评价教学质量显然是片面的。时间效益分析法从花费时间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教学质量或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益问题。

教学的时间效益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测验的成绩,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通过成绩的变化情况,计算出不同起点的学生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的期望时间。基本程序如下:

1.统计实验前学生的分数等级。

2.根据学生成绩的转移情况,列出转移矩阵b.

3.计算矩阵c=i–b.

4.计算矩阵c的逆矩阵。

5.求出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期望时间。

实例:

下面,我应用时间效益分析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采用两个班《高等数学》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于是我们得到了每个学生的两次考试成绩。两个教学班级为同一份考试试卷,由同一教师授课,两次考试的成绩均是客观可信的。

1.统计实验前学生的分数等级。

根据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基本上是呈现正态分布的,我们根据正态分布规律进行等级划分。

优秀:p(z1.5)=0.06681良好:p(0.5z1.5)=0.24173中等:p(-0.5z0.5)=0.38292及格:p(z1.0.=“”z=“”-1.5)=0.06681实验班为86人,对照班为88人,我们把两个班级的两次成绩按照上述所占的比例分别划定每个学生期中学习成绩和期末学习在各自整体中所处的等级。

2.根据学生成绩的转移情况,列出转移矩阵b.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频数矩阵如下:

五、结束语。

“幕课”自出现以来,得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其传播和发展之迅速出乎意料。因此,“幕课”对高等教育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如何吸取“幕课”的优点,发挥传统高等教育的优势,使二者有机整合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我们由时间效益分析评价可以看出:实验班级较对照班级的学生到达预定的教育目标的期望时间缩短了,从而改变了以往单纯考虑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定量分析的指标,获得到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方法反应的信息,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提供合理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晓明。mooc理念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

〔2〕李志明。mooc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n].中国教育报,2013,(9):23.

〔3〕焦建丽。m00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05):6.

〔8〕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00c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0):3-10.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摘要:近二十年来,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却出现了和《国家体质监测标准》执行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促进《国家体质监测标准》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成为了体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从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的角度,运用“课课练”和“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了基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模式,并实施在小学三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本文认为,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促进《国家体质监测标准》和体育课程融合是合理可行的;教师应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体质监测标准》的测试,最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质健康水平;教学内容优化;国家体质监测标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的身体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加,这对国民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近二十年来,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吸引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遵循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日常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同时,教育部公布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青少年增强体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线体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然而,在实施《国标》体质测试的体育课堂上,却出现了以下几种场景:一是重视达标,轻视课程。体育课变训练课,反复训练达标项目,导致课堂乏味,学生兴趣缺失,体育习惯难以养成;二是重视课程,轻视达标,导致课堂欢声笑语,测试数据“虚高”;三是意图两者兼顾但是碍于各方面局限,不得不向某一方面倾斜,最终还是把“达标”和“课程”对立起来。由此可见,《国标》的执行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合出现了脱节问题。由于不合理的安排、机械的执行《国标》测试,导致教学过程的混乱,且没有使学生的体质状况得到改善。如何将《国标》的测试活动与体育课程标准相融合进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目的在于促进小学体育教育改革,逐步完善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得到提升,以期为《国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提供一定的依据,并为其他学校提升《国标》数据提供一定的参考。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探讨论文

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与人们对健康概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密切相关。我国目前使用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独立的学习领域,这些领域都是体育老师通过课堂教学等活动需要达成的结果。貌似独立的五个学习领域实质上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改革后的体育课程就是希望能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情况,特别是心理和社会健康情况令人担忧。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发展的引导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次紧迫任务。

体育是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体育实践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环境有极大的差别,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可以改善不良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主要指标。情绪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之一,来自客观世界的刺激越丰富,引起的情绪体验就越多、越强烈、越复杂。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例如忧愁、愤怒、紧张等等。人在不愉快的时候表现为情绪低落,而且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人在愉快的时候情绪高涨,出现的生理反应与刚参加过体育活动后的生理反应十分相似。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可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第二,可以确立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整体评价。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个体自身运动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个人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使其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参与体育活动和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会因为自己的某种运动技能比别人更好,身体更协调、更强壮而在同伴中更有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可以培养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的是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品质,所以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磨炼。在体育课堂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要求儿童挑战自己的体能,调整自己的极限,在活动中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将之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小学在追求升学率压力下,体育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体育仅满足于传授技术和增进体能,加之绝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娇气”,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制、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第四,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疑虑症以及强迫症等,其中焦虑症占心理疾病的一半。而作为一种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也可以有效地防治心理疾病。运动生理学理论认为,人体神经的兴奋性可以在大脑和肌肉之间双向传导,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性水平高,那么情绪就会高涨。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亢奋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从而减低人的应激水平。

体育,这门关注人类健康的学科,借鉴了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更宽广的视野关注着学生的健康。过去的体育教学也谈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由于受到竞技体育和生物体育观的影响,只是着重通过掌握运动技能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导致许多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只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只注重发展和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对于高等院校的体育学者而言,他们倾向于运用心理学中的表象、技能迁移和内隐学习等理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进行各种实证研究。还有将国外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介绍到我国,如模块教学、莫斯特教学等,帮助中小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运动技能。

新体育课程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学习,从而打破了过去的学校体育只把关注的目光盯在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上。特别是在体育课程标准中倡导“淡化运动技能”的指导思想后,众多的体育学者和教师纷纷围绕是否还要保留运动技能教学,即如何理解“淡化”二字,展开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的讨论者都认可:运动技能是实现学生“三维健康”的根基,离开运动技能的传授与学习,体育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紧随其后,大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采用何种手段体现“淡化运动技能”的思想,组织游戏和合作学习等各种方法被体育教师大胆地尝试。诸如此类的探讨,翻开一些密切关注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的期刊杂志随处可见。与运动技能教学密切相关的是运动参与领域。许多研究者认为,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外,网络、游戏等多种娱乐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忽略了自身的健康问题。而学生不具备终身体育意识,则与他们没有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相关。陈莉运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了学生的运动参与,以帮助体育教师科学、合理地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运动活动中。陈永向老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了意义呼唤策略、目标引导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和榜样激励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莉.学生运动参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05。

2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浅谈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的论文

自从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便开始兴起了一股转型的热潮,为了适应整体的国际形势,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开始较为看重在实践中教学、培养应用型栋梁方面的成绩,以便我国的本科院校能够在以后更为残酷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最为有利的位置,提升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竞争力。

一、国内外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情况。

(一)关于如何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分析。体育课程的构建分为六个板块,包括主线思想、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进行方法以及最终评价。这些个课程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缺一不可,而且以最初的思想和目标为课程构建的地基,必须经过详细的思考后才可以确立。

(二)各个地区转型期间的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追求真理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国内外大多数地区在转型期间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很顺利,普遍存在着转型力量薄弱的现象,根本无法适应转型所需,而且很多地区只是着重于形式应付公事,而且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的改革前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关于院校学分制度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关联的探究。其实追本溯源,如果想要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适当的借鉴我国本专科院校内普遍存在的学分制度,根据其他学科学分制的运行方式,打造出学分制的体育教学以及评价方式。

(四)关于体育选课教学的分析。新一轮的本科院校体育教程改革必须更加看重学生利益,更加人性化重组,最根本的是重视人文精神。关于学生自我爱好、自我个性的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构建出完整的课堂体系前提下,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选择。而且体育和健康是紧密联系的,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重视使用科学的'方式去设立目标,而且要最大程度的把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化,将体育与健康更加完整的结合起来,着重打造“健康为先”的体育理念,改革负责人的目光要放的长远一些,看重学生终生体育素养的进步与发展,完善整个课堂教学模式,让体育课程变得更加科学。

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是对本科院校教育方式与高级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新的探究,在展现当今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适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要全面的综合素养,所以必须对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使得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基础上,拥有更为强健的体魄,在精神与身体素质上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关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很明确的意识到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尽管大多数地区对于改革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是比较微薄的,改革中也出现了很多阻碍,比如成果少、分配不均等问题,但是这些阻碍得到恰当处理后也将会是财富,只有最大程度看到问题、了解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健全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并且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改革影响力。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关于体育公共课的供需矛盾,我国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期就出现了活动量少、体质虚弱的情况,而且随着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把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作为关键点,并以此为方向开展更深刻的变革。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改变许多本科院校进行了大范围的扩招,虽然是给了更多学生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但是大量学生到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与学生数量增多一起出现的是就业压力大、公共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也是非常严重的,造成体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很多体育场地的无法使用。还有就是很多大学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教学态度非常随便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本科院校的体育改革不能只是改革教程,还要改革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能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

转型期间进行的体育改革是院校所必须重视的,是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关键性突破口。如果能够做好体育改革,也就意味着这些应用型本科将会在转型期间跨出重要的一步,对于推动转型有着非凡的意义。要想将高校体育改革做好,必须进行多个方面的全方位设计,用最科学的方式进行改革,最大程度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的借鉴周围院校好的经验,创造出能够适应形势变革的体育课程,建设出公共体育课更加多元化的鼓励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摘要:实现大学中语文课程衔接是大学语文谋求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必然,教学内容是实现大学语文衔接的核心。衔接要在学段和学科这一坐标的两个轴中加以考量。在衔接视域下审视当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知识框架不合理、语用训练严重缺失、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等问题。只有建立共性与个性统一的知识框架,语用训练与人文教育并置,合理转化教材内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与“学”并重,才能实现大中语文的有效衔接。

大学语文是大学阶段的母语教育课。语文是从小学就开始开设的基础课程,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框架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无论从课程论还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学语文都不能以孤立的状态出现在高等教育学段。大中语文衔接是大学语文谋求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必然,也是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由途径。

教学内容是大中语文课程衔接的直观显现。所谓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与信息。”[1](p.3)教学内容不仅包含教什么,也包含形成这些素材和信息的路径、方法。教学内容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载体,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都要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才能得以完成。在语文衔接体系中,教学内容是支撑课程框架的实体部分,是勾连教师、学生最重要的介质,也是实践层面上大中语文衔接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教学内容衔接、如何衔接、会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大学语文教育亟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衔接。

所谓衔接“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也可以说,衔接性是一种顺序的组织”.[2](p.13)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衔接指在学段改变的情况下,大中语文能实现语文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保证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3].两者之间形成延伸与深化的关联,而不是各自为政或重复的关联。

考量大中语文衔接的坐标轴有两个:垂直衔接(verticalarticulation)和水平衔接(horizontalarticulation)[4](p.67)。

垂直衔接(纵向)指在学段坐标中大中语文课程要成为一个体系。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同属语文学科,分属不同学段,大中语文教学目标应呈现逻辑递进关联,这是学科循序、系统、连贯性的要求。语文知识的内容相当多,中学语文完成了语文的基础教育。大学语文虽然课时少、师资有限,但也得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满足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大学语文依然从属于语文教育系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将教育目标分为五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中小学语文教育偏重教授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对句段文的理解与认知,这是语文的低阶教育。高等教育培养专业化、研究性学术人才,强调独立思考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要满足高等教育需要,其教学内容要为培养高阶认知能力服务。此外,大学语文知识点要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要掌握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而不是零碎知识的拼凑。

大中语文衔接还要放在水平坐标(横向)中考量,这是指语文课要与同时期其他学科课程形成关联,为共同的培养目标服务。大中语文所在的课程体系不同,它们与其他科目的关联也不同。中学语文在中等教育阶段是绝对的主干课、基础课、必修课。高中阶段,语文课时数约占总课时的10%,语文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语文课既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与工具,其本身也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他文科科目的学习都或多或少在为语文学习提供帮助。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要进行专业学习,语文的作用迅速弱化,大学语文课时数不足1%,成了辅助课、选修课。大学语文的种差是母语教育类课程,其属概念是人文教育。对大学语文来说,它的作用是通过母语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与个体完善,了解人的价值与意义。对大学语文来说,它为人文教育服务,也为学生深入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群中扮演基础、辅助的课程角色。

过去对大中语文衔接的探讨集中在纵向框架中,研究者们关注大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衔接不太重视。对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状态,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国家政策没有给予足够保障所致。实际上,正视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是大中语文衔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内容。大学语文的课程位置是当下高等教育强调学科化的结果,也是学科建设框架下通识课程被弱化的必然结局。不止是大学语文,所有人文课程都是如此。处理好大学语文与专业课程群的关系,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它的内在活力,是大中语文衔接要解决的问题。

角色的转变要求大学语文不能再按照过去基础必修课的模式来安排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要建立一套既能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又符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5](p.22)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审视与评价要从教材内容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当下,大学语文教材众多,编撰体例众多。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千余种,每个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时都会根据校本原则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材,形成了几种主流编撰体例。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主题+文选模式;东南大学王步高版《大学语文》是时代+文选模式;南开大学陈洪版的《大学语文》是文体+文选模式;温儒敏的《高等语文》是专题+文选模式。不同的编撰体例背后彰显出不同的语文教育观,也表达了对大中语文教学内容衔接的不同看法。中学阶段的语文到了大学被演绎成了“大学人文”“中国文学史”“大学文学”“大学文化”,众说纷纭背后是对大学语文内涵理解的分歧。

大中语文教材选本各有侧重。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古代文学占33%,苏教版30%,华师版35%;人教版现当代作品占18%,外国作品10%.从文体来看,人教版散文诗歌占比42%,应用类文体和写作指导占比27%;华师版诗歌散文占比62%,应用文类、写作指导、口语训练和综合理解类共占比26%;苏教版诗歌散文占比52%,应用文、写作指导共占比39%.

相较而言,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重古不重今。徐本教材古代文学占比50%,王本占比84%,陈本占比49%,温本占比74%.四种教材外国文学选文都极少,徐本有8%,陈本6%,温本1%,王步高先生的教材则根本没有外国文学作品。其二,选本文类集中,重散文诗歌,轻虚构文学(小说、戏剧).徐本诗歌散文合计占比83%,王本占比90%,温本占比75%,陈本则全部是散文和诗歌,没有小说、戏剧入选。其三,重知识、理解(知识习得、人文教育),轻语用训练。四本教材中只有徐本在每三个单元后加编《学文例话》教习写作知识,其他教材没有任何内容对听、说、写给予关注。

对教材的重构和创生也是考量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开发表的大量教学案例以及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发布的视频不难发现,在教材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最注重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大学语文关于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的讲授远深于中学语文,知识点的分布也较中学语文更宽广,历史、哲学、艺术,甚至法律、政治学、社会学等知识点多有呈现。由于古代文学选文较多,在知识讲授上偏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是大学语文的普遍现象。从教学案例及网络精品课程视频来看,授课教师的学养、好恶和发挥是影响教学目标走向和课程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古文字专业的教师和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师在讲授同样的文本时,侧重点会很不一样;善于解读文本的教师和善于阐释理念的教师打开文本的方式也完全不同。此外,也有部分教师的授课与高中没有大的区别。整体而言,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的情况极少。

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衔接方面有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大中语文在衔接过程中,大学语文的知识结构出现明显偏向。原本古文、现代文、语言文字知识、写作和综合训练均分的结构到了大学阶段转为完全以古代文学为主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结构是否恰当,值得商榷。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有教材编者对大学语文理解的原因,也有编者知识背景的问题,更有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惯习原因,多种因素合力造就了当下以古代文学为主的知识框架。这种知识框架有其合理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古代汉语运用和理解能力,更能通过对古文的学习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但这种框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忽略了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知识的学习,也忽略了对听、说、写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知识技能单一、教学内容单薄、价值取向一元的内容框架。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学生的成长需要和自我完善,单一的知识框架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固化其思维方式,阻碍学生对人的深入思考。

其二,当代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中语用训练严重缺失。凡是语文教育就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目标。中学阶段人文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并置,到了大学阶段,人文性目标则完全取代了工具性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里,很难找到有针对性的语用训练模块。在四本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只有徐本有四篇《学文例话》学习“说理”“抒情”“叙事”和“写人”的写作。这些内容在中学语文中都已经学习过,既没有知识的递进,也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研究性、学术化写作的需要。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大学语文不能太功利。然而现实情况是无论是教材选编还是教材重构,大学语文都忽略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人文目标成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

其三,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缺乏依据。在大学语文课上,文本解读完全依赖教师的学术背景和个人能力。现在大学语文教师大多数是中文专业毕业,他们对大学语文的认知和理解更趋向中文系专业视角。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更像中文系专业课,有些高校甚至直接用文学史课代替大学语文课,把针对非中文专业的语文素养课直接变成了文学研究和语言研究课,把普通知识教育变成了专业知识教育课。这其中就有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随意转化的问题。以教为目标的转化会让大学语文课很随意,教师能上什么就上什么,上不了的就放弃。能力不够的教师会把大学语文上成高中语文,中文系专业背景的教师会将大学语文上成中文专业课。文本毕竟只是载体,转化的目标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文本的转化要符合语文教学目标的规定。

在教学内容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的错位。尽管培养目标不同,但大中语文却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法最适合知识传授和文本解读,对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缺乏驱动力。要培养以思辨、分析、综合运用、评价为主导的`认知能力,单纯依靠讲授法显然力有不逮。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这当然与大学语文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课程的把握有关,但背后彰显出的还是以“教”为目的的教学思路。

(一)根据培养目标调整知识框架,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对大学语文来说,调整好知识框架是实现大中语文衔接的关键,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框架搭建的逻辑起点是学生成长需要学什么,而不是大学语文能提供什么或者教师能教什么。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与应用的比例如何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框架和培养目标来具体考量。要保证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要与中学知识框架形成深化或者互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菜单。

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打破已有课程模式,改单一课程为阶梯式课程群,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情况下,能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需要,在语文的进阶学习中凸显深化或互补关系。一个学古代历史的学生,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提高他的古汉语素养,也可以通过学习现当代文本,弥补他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喜好,提高他的审美或表达能力。

大中衔接意义上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追求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把大学语文理解为大学人文、大学文学、中国文学史、大学文化都没有关系,这是大学语文追求个性的必然,关键是,他们都得先踩在语文教育的基石上!

(二)语用训练与人文教育并置。

虽然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太功利,不能为“用”而教,但这恰恰说明大学阶段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大学语文不能无视这种需求。

大中衔接视域下,语文的工具性目标不能停留在教习基础会话与写作,而要指向认知的高阶层面:思辨、分析、评价和批判。要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转换教学思路,将现下流行的讲读教学变为研读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实现对话,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理性地分析现象、有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够判断知识的真伪,这些能力是学生专业学习、个体成长的需要,它们为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以及形成世界观提供了方法与手段,也培养了学生从事学术工作的能力。大学语文在语言和理性之间架起了桥梁,满足了高等教育学术性、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独立思考、理性精神的培养、价值判断能力的形成也是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部分。认识真理、追求真理是大学学习的根本。真理的意义不仅在于认知对象,也在于认知的主体---人!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从中学强调顺从的情感培养模式递进一步,发展到重思辨、重认同、重内化,让主体通过反思认识自身,明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主导人的行为。

(三)实现教材内容的合理转化,转换教学主体,丰富教学手段。

大中语文的衔接需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适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要以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为标准。大学语文仍然是语文教学,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的拓展、语用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理念的形成。无论大学语文要追求怎样的个性,教学内容都不能偏离语文的方向。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时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其次,大学语文不能是高中语文的简单重复。同样的文本通过教师重构,在知识、技能、人文教育上要有难易、高低、深浅之分。其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能适用于研究型阅读和写作的开展。教材只能呈现文本,对文本的理解和打开文本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意蕴丰厚的文本,通过训练学生归纳、演绎和其他写作能力,引导、促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通过解读文本论证自己的观点、回应不同的意见,最后形成文字,实现完善和反思。

教材向教学内容转化还要转换教学理念。中学以讲授为主、知识理解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制高点和决策者,他选择文本,驱动整个教学活动展开,通过他的解释和引导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人文教化。到了大学,研究性学习要求语文教育能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原来教师在上的三角关系变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平行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体与核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性教学才能在反思与行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

与之相应的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大学,教师讲和学生听、记、领会要与问题探究、思辨论争、论证实践并行。讨论、辩论、展示、反思都是大学语文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前材料阅读准备、课中研讨探究、课后反思总结,多管齐下支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语文学习从自发到自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走出课堂后依然有驾驭载体、理性思辨的能力,在没有课堂、教师的情况下实现语文终身教育。

四、依然需解决的问题。

大中衔接的语文教学内容变革势必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大中语文的衔接只能停留在理念上。

要实现大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首要面临的是大学语文越来越糟的教学生态。现有大学语文课时少、师生比高,专业师资严重匮乏:语文学习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学习强度很难产生效果;高师生比意味着教师无法组织可行有效的讨论、辩论;专业师资匮乏意味着在知识和能力上无法驾驭语文教育教学的人很容易把大学语文上成高四语文或者其他课程。这些外在条件得不到满足,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探讨只能是纸上谈兵。

大学语文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阻力。教学内容的改变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努力,甚至要完全颠覆基础教育形成的被动听学的模式。人都是趋易避难的,人天生的惰性和对转变的不适应会形成大中语文衔接过程中的巨大缝隙。面对人的巨大阻力,如果没有教师良好的引导和制度的保障,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语文教学会重新回到“少、慢、差、费”的老路上去。

最后是建立合理评价体系的困难。任何教育都需要有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教育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效果是隐性和延时的,它的作用有时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对课时少、开课面广、学生差异大的大学语文来说,建立一套通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尤其困难。学界对怎样才能合理评价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也一直众说纷纭,到底是像英语那样以全国统考、标准化试题的方式来考评语文教育,还是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衡量教学效果一直没有定论。无标无本固然不好,但有标有本可能也意味着一元、教育惯习和工具理性的彰显。怎样去平衡和协调标准化与个性化是大学语文课程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

大中衔接视域下的教学内容探讨要解决的是大学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的探讨也是对整个语文教育的反思。从基础教育而始的语文教育始终建立在以教为主导的模式中,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教育,都没有平衡好教与学,等到了高等教育才发现语文教育与人的自我成长渐行渐远,意欲通过衔接改变这种情况,对大学语文而言,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也许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早就应该开始的,而今天大学语文却不得不在大学伊始去肩负不该由它来承担的事情。大中语文衔接的问题只是今天整个语文教育的冰山一角,大学语文的变革还有太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臣之。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

[2]林智中,陈建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杨九诠。关于课程衔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8).

[4]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论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日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

二、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昧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翠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从静态到动态,又从颜色到形体等描写翠鸟的外形,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这样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四、勤动笔写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探讨论文

数学学习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数学方面的训练,可以改善人对于事物的判断,提高头脑的灵活性,并且可以让心思更加细密。如,数学中加减法运算与速算的联系,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意义上数学往往被界定为公式类的运算,其实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运算还是图形都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数字的海洋中去记忆,而几何图形的变幻,角度的幻化与运算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学是一种对数字、图形进行分析判断、计算的结构形式。一个公式、一个答案会有好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这种一题多种方法的解决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应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归纳与推理,让他们能够看到问题发生时的多种可能性。

3.1根据数学总体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其中包括识别数字,简单的数字加减。第二部分是对于有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掌握,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有关数字的现象能够提出疑问。第三部分就是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来进行表述。在实践生活中可以运用现成的事物或图形来表述。第四部分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其中包括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感,以及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生活数学化,能用数字来联系一些问题。例如平日里吃几个苹果,家中有几口人,每人一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等简单问题。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2.1第一学段(1~3年级)。

小学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他们的判断力还没有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刚刚从幼儿园中过渡过来,所以对于这时的学生要格外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其中包括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内容,还有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在整个流程中要尽可能的让他们保持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通过平日里他们所喜欢的食物与事物来帮助他们认识数字,认识数学中所学的内容,尊重他们对于数字的疑惑感。此外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了解调查学生的年龄特点后,根据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来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还要考虑到由于孩子年龄小,他们会比较敏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3.2.2第二学段(4~6年级)。

4~6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够较好地理解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能够独立进行判断,哪些方法能够算得更快,哪些是能够整算的。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很好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使得老师能很好地控制教学秩序,并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这一时期特有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同时也参与了思考。数学是严谨的,它可以通过多个方法进行解答。有的速度上可能会快一些,有的可能会慢一些。不论是哪一种算法,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开动脑筋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4实施的具体策略。

4.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阶段特点,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往往是短暂的,这就需要老师根绝学生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必须来学习“通分”的时候,老师可以预备两块等大的西瓜,让两位同学分别分走四分之三,而另一位同学分走了五分之六,那么究竟哪一位同学得到的会更多一些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用身边的可见的东西来吸引他们对于未知的猜测。

4.2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生活中离不开数字也离不开运算,或许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上的东西并没有那么敏感,但如果将这些理论上的东西转换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过程,一切就变得简单多了。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就可以帮助他进入到数学思维。如:老师问学生平时的零花钱是多少,父母给多少,那么一星期的零花钱会有多少。做了什么事情,花费了多少,最后还能够剩多少。这些都是生活上的思维,也是学生每天需要面对的。他们很熟悉,所以他们并不会从最初就开始排斥运用这样的数学思维来进行思考。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方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到数学的学习情境中,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来思考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内容学习中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地、有条理地来编排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同时也是学习兴趣的引导者。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多联系日常中的情境,用实践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谭帮换.浅析施瓦布科学探究思想及科学教师培养方法[j].世界教育信息,,(1).

[2]范文贵,姚艳伟.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4).

[3]宁连华.动态数学观——数学探究学习的本体论基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4]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3).

数学小报内容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数学小报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然而他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数学考不好。他的大学读到几乎毕不了业,每次考不好都是为了数学那一科。他大学毕业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考不好的科目还是——数学。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然而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恶梦。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课本上"共轭矩阵"是他先提出来的,人类一千多年来解不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来的。自然对数的"超越数性质",全世界,他是第一个证明出来的人。他的一生证明"一个不会考试的人,仍然能有胜出的人?并且更奇妙的是不会考试成为他一生的祝福。怎么会这样呢?嗯……也许能在本文中找到答案喔!翻开欧洲的地图,在法国的东北角嵌着一块小小的版图,名叫洛林lorraine)。

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北扼莱茵河口,南由马恩河(marneriver)可以直捣巴黎;濒临的阿登高地(ardennes)是军事制高点;地层中蕴藏欧洲最大的铁矿。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洛林草场上就染满骑士的鲜血;1871年德国的铁血雄兵蹂躏法国后,要求法国割让的土地就是洛林。

经过百年来战争的洗礼,洛林留下来的是一批苦干、达观的法国人,足能面对环境的苦难。埃尔米特(charleshermite)1822年12月24日出生在洛林的小村庄dieuge,他的父祖辈都参与了法国大革命,祖父被大革命后的极端政治团体巴黎公社(commune)逮捕,后来死于狱中;有些亲人死在断头台上;他的父亲是杰出的冶矿工程师,因为被公社通缉,逃到法国边界的洛林小村庄,在一家铁矿场中隐姓埋名做矿工。

铁矿场的主人叫雷利曼(lallemand),一个标准强悍的洛林人,有一个比他更强悍的女儿玛德琳(madeleine)。在那个保守的时代,玛德琳就以"敢在户外穿长裤不穿裙子"而着名,凶悍地管理矿工。然而一遇到这位巴黎来的工程师,她就软化了,明知对方是死刑通缉犯还是嫁给他,而且为他生了七个孩子。埃尔米特在七个孩子中排名第五,生下来右脚就残障,需扶拐杖行走。他身上一半流着父亲优秀聪明、理想奋斗的血液,一半流着母亲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洛林强悍血统,谱成不凡生涯的第一个升记号。

埃尔米特从小就是个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找老师辩论,尤其是一些基本的问题。他尤其痛恨考试;后来写道:"学问像大海,考试像鱼钩,老师老要把鱼挂在鱼钩上,教鱼怎么能在大海中学会自由、平衡的游泳?"老师看他考不好,就用木条打他的脚,他恨死了;后来写道?quot;达到教育的目的是用头脑,又不是用脚,打脚有什么用?打脚可以使人头脑更聪明吗?"他的数学考得特别差,主要原因是他的数学特别好;他讲的话更让数学老师抓狂,他说:"数学课本是一滩臭水,是一堆垃圾。数学成绩好的人,都是一些二流头脑的人,因为他们只懂搬垃圾。"他自命为一流的科学狂人。不过他讲的也没错,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大多是文学、外交、工程、军事等,与数学不相干科系出身的。埃尔米特花许多时间去看数学大师,如牛顿、高斯的原着,他认为在那里才能找到"数学的美,是回到基本点的辩论,那里才能饮到数学兴奋的源头。"他在年老时,回顾少年时的轻狂,写道:"传统的数学教育,要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地学习,训练学生把数学应用到工程或商业上,因此,不重启发学生的开创性。然而数学有它本身抽象逻辑的美,例如在解决多次方方程序里,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数学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了生活上的应用,也不应沦为供工程、商业应用的工具。数学的突破仍需要不断地去突破现有格局。"

埃尔米特的表现让父母忧心,父母但求他能把书念好,再多的钱也愿意付出,就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louis-le-grand)。因着超卓的数学天份,他无法把自己塞入数学教育的窠臼,然而为了顺父母的意,又必须每天面对那些细微繁琐的计算,以致痛苦得不得了。这位孝顺的天才,似乎注定终生的自我折磨。巴黎综合工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que)入学考每年举行两次,他从十八岁开始参加,考到第五次才以吊车尾的成绩通过。其间他几乎要放弃时,遇到一位数学老师李察(richard)。李察老师对埃尔米特说:"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lagrange)以来的第二位数学天才。"拉格朗日被称为数学界的贝多芬,他所作的求根近似解被誉为「数学之诗」。然而埃尔米特光有天份不够,李察老师说:"你需要有上帝的恩典,与完成学业的坚持,才不会被你认为垃圾的传统教育牺牲掉。"因此他一次又一次地落榜,却仍继续坚持应试。

埃尔米特进技术学院念了一年以后,法国教育当局忽然下一道命令:肢障者不得进入工科学系,埃尔米特只好转到文学系。文学系里的数学已经容易非常多了,结果他的数学还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他同时在法国的数学研究期刊《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发表《五次方方程式解的思索》,震惊了数学界。

在人类历史上,第三世纪的希腊数学家就发现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后,多少一流数学家埋首苦思四次方程以上到n次方的解法,始终不得其解。没想到三百年后,一个文学系的学生,一个数学常考不及格的学生,竟然提出正确的解法。埃尔米特知道自己已经「对数学的开创性研究中毒非常深,热爱得无法自拔」,幸得好朋友勃特伦(bertrand)赶忙帮他补习学校要考的数学。对这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天才,僵化的数学教育带来无边的苦难;惟有友谊的了解与鼓励能够支持他走下去,并使他在二十四岁时,能以及格边缘的成绩自大学毕业。由于不会应付考试,无法继续升学,他只好找所学校做个批改学生作业的助教。这份助教工作,做了几乎二十五年,仅管他这二十五年中发表了代数连分数理论、函数论、方程论……已经名满天下,数学程度远超过当时所有大学的教授,然而不会考试,没有高等学位的埃尔米特,只能继续批改学生作业。社会现实对他就是这么残忍、愚昧。

能够使埃尔米特不愤世嫉俗、坦然前行的动力是什么?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妻子的了解与同心。埃尔米特的妻子,是他大学好友勃特伦的妹妹,她无怨无悔地跟随这个不会考试的天才丈夫,一年一年地走下去。二是有人真正地赞赏他,不因他外表的残废与没有耀人的学位而轻视他。欣赏他的人后来也都在数学界享有盛名——包括研究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与微分方程式而著名的柯西(cauchy),发表椭圆函数、行列式理论而著名的雅科比(jacobi),「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的主编刘维尔(liouville)。这些都是行家,而来自真正行家的惺惺相惜,比考试高分的一点虚伪荣耀,更能支助一个失败者走较远的路。三是埃尔米特的信仰。埃尔米特在四十三岁时染患一场大病,柯西来看他,并且把福音传给他。信仰给他另一种价值与满足。埃尔米特在四十九岁时,巴黎大学才请他去担任教授。此后的二十五年,几乎整个法国的大数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咱们无从得知他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然而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没有考试。

不会考试给他带来许多麻烦:工作不顺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轻视、自卑……。然而给他带来许多祝福:认识妻子、好友、信仰,与整个生命的成熟。后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bell),在他对历史上数学伟人的回顾上,用一段话描述埃尔米特:在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埃尔米特死于1901年1月4日。晚年写道:"三角几何是永恒、是不朽的。自然界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绝对的三角形,然而在人的脑中却存在着完美、绝对的三角形,去衡量外面的形形状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总和就是180°,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最长斜边对应最大角。这些三角几何的基本特性,不是人去发明出来或想象出来的,而是人在懵懂无知的时候,这些三角特性就存在,并且无论时空如何改变,这些特性也不会改变。我只不过是一个无意中发现这些特性的人。三角几何的存在,证明有一永久不改变的世界存在。"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年)——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大一满盆洗 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死后,人们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遗著全集》,以永远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业绩。

世纪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从小就智力超常,三岁时就能读写,十四岁时就大学毕业了。几年后,他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

在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一脸稚气的维纳,颇为惊讶,于是就当面询问他的年龄。维纳不愧为数学神童,他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今年岁数的立方是个四位数,岁数的四次方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十个数字0、1、2、3、4、5、6、7、8、9,全都用上了,不重不漏。这意味着全体数字都向我俯首称臣,预祝我将来在数学领域里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维纳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大家都被他的这道妙题深深地吸引住了。整个会场上的人,都在议论他的年龄问题。

这个年仅18岁的少年博士,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成为信息论的前驱和控制论的奠基人。

数学手抄报内容

趣味数学题。

小机灵几岁。

过桥。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欧拉(1707~1783)。

欧拉瑞士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欧拉从小着迷数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他13岁便成为著名的巴塞尔大学的学生,16岁获硕士学位,23岁就晋升为教授。1727年,他应邀去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过度的劳累,致使他双目失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欧拉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氢说,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场大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他就凭着惊人的记忆,口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论著多部。欧拉这们18世纪数学巨星,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确定了他作为变分法的奠基人、复变函数先驱者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发表的科普读物,在长达90年内不断重印。欧拉是古往今来最多产的数学家,据说他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够当时的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机同时忙上几年。

欧拉作为历史上对数学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顿、高斯),被誉为“数学界的莎士比亚”。

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后。———高斯。

数学医院。

巧思妙解等等……。

下面是一张刚完成的手抄报作品:

数学小报的内容

关于数学的小报应该怎么制作?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的报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小报的图片1

 数学小报的图片2

数学小报的图片3

数学小报的图片4

一元钱哪里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父亲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父亲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

小马虎数鸡

“人去瑶池竟渺然,空斋长夜思绵绵。一生难得相依侣,百岁原无永聚筵……”这是数学家苏步青在步入百岁之际,为他仙逝的妻子苏(松本)米子写的诗。米子是一位伟大的日本女人,也是最先取得中国国籍的外籍人士之一。苏步青与她风风雨雨60载,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世纪绝恋。

在日本仙台喜结连理

1924年春天,苏步青作为唯一一个中国留学生报考了著名的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帝国大学是日本知名的大学,苏步青年年拿第一名,自己还有一些研究课题在进行,自然而然的成了学校的名人。

这时,苏步青对学校的另一位名人松本米子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关注。米子是帝国大学松本教授的女儿,她不仅相貌才华出众,而且精通插花、书法与茶道,还爱好音乐,尤其是弹得一手好古筝。在一次晚会结束后,苏步青与米子认识了。米子对苏步青其实一直是很仰慕的,苏步青的睿智与赤诚尤其让她感动。后来两个人经常花前月下携手而行。

1927年,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聘请正在攻读研究生的苏步青担任代数课教师,这使苏步青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兼任过教师的外国留学生。两个人的恋情成了学校里公开的秘密,不少人为他们祝福;而那些平素追求米子的人则怀有一种嫉妒心理,对米子说:“苏步青是个中国乡巴佬,家里很穷,再说学习好的人不一定将来就会有出息。你跟了苏步青是不会有好日子过的。”但米子不为所动。苏步青受不了一些男生的.敌意,苏步青也不想让米子再被别人纠缠,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尽快结婚。

米子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日本全职主妇,她认为苏步青是一个可以共度一生的人。松本教授虽然也很喜欢苏步青,却觉得他毕竟是中国人,出身又低微,所以对这段婚姻一直很不赞同。在米子的坚持下,最终松本教授还是妥协了。1928年,这对异国青年终于走到了一起,在日本仙台市喜结连理。松本米子自此改从夫姓成为苏米子。

追随夫君到中国

米子全身心地当起了全职主妇。为了不影响苏步青,她甚至把自己的古筝、书法等特长都荒废了,只留下了茶道和插花,因为这两种爱好有益苏步青的身体和精神。婚后一年,即1929年,米子生了个女孩。1931年初苏步青已有41 篇仿射微分几何和有关方面的研究论文出现在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数学刊物上,成了日本乃至国际数学界榜上有名的人物。松本一家都希望苏步青留在日本工作,东北帝国大学也向苏步青发出聘书。苏步青有自己的难处。出国之前,苏步青曾与学长陈建功相约,学成归国,在故乡建设一流的数学系。现在陈建功已先期学成回国,自己是去是留,成了困扰苏步青心灵的难题。

细心的米子早就发现他整天唉声叹气,茶饭不思。一天吃过晚饭,从不吸烟的苏步青在抽闷烟,米子便问他有什么心事。苏步青把心里话和盘托出,他不想因一己之私,留在东瀛。令他想不到的是,米子听到了他的打算,并没有阻止,反而鼓励说:“青,我支持你的决定。首先我是爱你的,而你是爱中国的,所以我也爱中国。我支持你回到我们都爱的地方去,不论你到哪我都会跟着你的。”短短数语,使苏步青格外感动:米子是一个识大体的女孩!有了妻子的支持,苏步青一人先回杭州。当时浙江大学的条件远比他想象的差,不但聘书上写明的月薪比燕京大学聘任他为教授的待遇相去甚远,而且由于学校经费紧张,他虽然名为副教授,却连续四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幸亏还有在上海兵工厂当工程师的哥哥及时帮助,否则苏步青就要靠当东西维持生计了。为了养家,苏步青打算再回到日本去。

风声传到了浙大校长邵裴子耳中。这位惜才如命的教育家当夜就敲开了苏步青的房门:“不能回去!你是我们的宝贝……”邵校长情急之中,这话脱口而出。苏步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千真万确,你是我们的宝贝!”邵校长激动地说。就是这句话,神奇般地把苏步青回日本的打算冲得烟消云散:“好啦,我不走了。”几天后,邵校长亲自为苏步青筹到1200块大洋,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到了放暑假时,有了点积蓄的苏步青便到日本接来了家人。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苏步青和米子在中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受到了波动。这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本飞机在上海和江浙一带狂轰滥炸,浙大的环境非常危险。校方连夜开会商议,决定搬迁。中午,苏步青正在系里收拾东西,突然一个邮差送来一份特急电报。苏步青打开一看,上写短短几个字:“帝国大学决定再次聘请苏步青回校任数学教授,待遇从优。”苏步青愤愤然道:“你们侵略了我们的国家还想叫我去?” 他气得脸色发白,决定不予任何回复。

几天后,日本驻杭州领事馆一个官员找到苏步青家里。苏步青刚好不在,那个官员以为米子是日本女子比较好拉拢,就说:“作为日本人,不知夫人是否愿意来领事馆内品尝自己家乡的饭菜?我们竭诚以待。”米子当即拒绝说:“我自嫁给苏君,已过惯了中国人的生活,吃惯了中国人的饭菜。”访客只得离去。

过了几天,又有人前来游说苏步青:“你夫人是日本人,你是日本女婿,日本人不会对你不利的。”苏步青当即反问道:“你的意思,就是要我当汉奸?”这话像一把利刃,让对方无言以对。当夫妇俩做好随校搬迁的一切准备后,忽又收到一封来自日本仙台的特急电报:松本教授病危!苏步青把电报递给米子,他与岳父的关系是很好的,但因牵涉到国家的问题他不能回去探望他老人家;他想让米子独自回日本仙台看望父亲。米子听了他的话,低下头略略思考了一会儿,说出了让苏步青震惊的话:“我不回去。无论如何,我跟着你!永远跟着你!”

患难中的世纪绝恋

艰难的迁徙开始了。苏步青挑着担子,一头装着书籍和教案,一头放着年幼的孩子。米子一手提着简单的衣物,一手牵着年纪稍长的孩子。因为路况不好,为了躲避日机轰炸,加上交通工具匮乏,大部分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徒步前进。然而更加难堪的是沿途苛刻的盘查。由于米子是日本人,是敌国的人,每次经过哨卡,值班的军政人员总要反复对米子和苏步青一家进行审查。苏步青百般解释也无济于事,后来是校长竺可桢爱才,讨得战区长官的一纸特别通行证,方才免去此苦。

浙大师生经过2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到达贵州遵义附近的湄潭,建立了临时校舍。当时的生活十分困苦,苏步青出世不久的儿子因营养不良夭折了。手捧着儿子的尸体,米子伤心不已,但日本妇女坚毅的品质让她没有发出一句抱怨。当时苏步青身为数学系主任,但连一件完好的衣服也没有,经常穿着一身满是补丁的衣服上讲台。当他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对他指指点点:“看,苏先生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样样俱全,还有螺旋曲线!”这事让米子知道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职责,于是就把外婆送给自己作结婚纪念的玉坠子当了,给苏步青添了一件新衣服。苏步青惊讶不已:“你怎么能为了我的衣服,当掉那么贵重的东西?快赎回来!”米子却甜甜地笑了:“我不想让我的丈夫受到任何委屈。”学校刚安顿好没多久,就赶上考试、作答辩报告。一天夜里,一个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来到苏步青家,他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苏步青听了不满地说:“你这么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米子听到声音,赶紧披了件衣服出来解围。经过苏步青指点,熊全治回到宿舍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了关。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40多年后他回国探望苏老,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他也异常感激那时米子的善良解围:“否则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迈出那个门呢!”

1982年,米子因长年积劳,终于卧床不起了。苏步青每天下午4时30分就赶到医院,随侍左右,精心看护。1986年5月,松本米子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1岁。她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苏步青不要伤心,要好好地活下去。夫人亡故后,苏步青把夫人的照片时刻带在身边,意味深长地说:“我深深地体味着‘活在心中’这句话。就似我的妻子仍和我一起在庭园里散步,一起在讲坛上讲课,一起出席会议……”2003年,百岁老人苏步青就是在对亡妻的这种怀念之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

数学老师信

作为徐旭的数学老师同时负责学校学生活动处的工作负责协调和协助学生会的工作。我很高兴将她推荐给你们学校。 我从事教育工作26年是一名高级教师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徐旭在当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爱思考总是能提出问题。我教过的学生中对自然科学和数学有着较高的兴趣并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的女生所占的比例不高而她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她总是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能“殊途同归”。 我的身边不乏优秀的学生徐旭毫无疑问是这些优秀的学生的佼佼者。作为全国百强中学之一课程很深很难但徐旭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都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各科总成绩也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她有着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学习上得心应手而在面对难题时锲而不舍持续地思考探索最佳答案并且和大家分享她的发现分享她的解决思路、解决办法常常还进一步提出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思考。 她学习成绩优异喜欢提问题积极追求知识。她因此被选拔进入了我们的荣誉班并表现的一直非常出色。她在课后经常会与老师交流她的观点和问题观点新颖而独特。因此我推荐她参加了数学竞赛并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视中看到中国地震中的房倒屋塌损失惨重的场面激发了他们关于中国现有建筑的讨论以及如何设计一个结构上安全可靠生态上绿色环保布局合理居住舒适的房屋。 3、她还发起了关于飞机安全问题的讨论。其中一个持续讨论的题目是飞行安全的最后一道保护措施是什么。他们提出了一个被他们称作白盒子的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她两次赴美国交流每次回国都在我们学校给大家介绍美国学校情况介绍美国的多元文化生活介绍那里的民主制度。她的报告图文并茂条理清楚事例生动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她还热心回答大家的提问深受大家欢迎。她还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纪实小说在校刊连载获得了优秀新闻奖。她也因此被学校授予了优秀小记者称号。 她还是一位乐观向上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同学。 徐旭还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是我们学校学生会的领导之一我注意到她为她的同学的成功而鼓掌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凝聚力。我在他们班上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的'一个题目是写出你最欣赏的同学为什么令我惊讶的是答卷上几乎都写了“徐旭”的名字徐旭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同学也感染了我。

尊敬的xx-x:

xx外国语学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很高,在高一高二两年就完成了整个高中所要求的所有数学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虽然课程难度较高,但xx-x的课业表现十分突出,在年级排名前5.

在数学学习上,xx-x有极大的热情,在课堂上,她总是聚精会神的听讲,做笔记时,在每道题后面,都会习惯性空出10余行。课下,她在与同学讨论自我回顾时,在空白处再记录下自己的认识。她经常会把笔记进行整理分类,遇到问题是会到办公室来向我请教。这样的笔记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我还在班级里向同学们推荐xx-x的学习方法,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在完成课后作业时,我会布置一些挑战性的难题,xx-x经常能够想出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为了拓宽学习视野和思路,xx-x每天还会进行课外学习,期间她完成了许多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灵活性的习题。她还会与我交流有关问题的学习心得,有时候还会提出对课程教学该进的建议。我发现这位学生对数学有较深刻和独到的理解,这是班上大部分学生所欠缺的。

xx-x对于数学的热情,再加上她的学习能力,使她在数学课程中保持了一贯的优秀,还多次在学校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

推荐人:xx-x

尊敬的领导:

得知xx同学要出国的消息,作为和xx相处三年的数学老师xx-x,我很乐意将他高中三年的学校生活在这里做个概要介绍,以便贵校的评估。

在相处的这三年间,他留给我的感觉是个认真、聪明、活泼、善于思考、非常有上进心的孩子。每次留给他的作业,他都能积极仔细的完成好,碰见不会的题目也能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所以,这三年中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在不断的进步,就整体而言,他还是很突出的。

从另外一些方面,我了解到他也是一个热爱写作和篮球的男孩子,这两样都需要他有着坚强的毅力和敏捷的反应。记得刚开学的时候,他就是因为球打的好进入校篮球队,还有在一次运动会的比赛中,他为了班级的荣誉奋力的奔跑,最终为班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喜欢音乐,并且也积极的参加各类的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还在打球骨折的情况下,坚持的练习萨克斯并取得了等级证书。

在于同学的相处方面,一到下课,就有同学喜欢围坐在他的周围,跟他天南地别的侃,这是因为他具有开朗、幽默、大方、乐观的生活态度;每当老师有任务布置下来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抢着去完成,是老师不可缺的助手,即使在期末考将近,课业繁重的时期,他也是第一个到校为同学们开门,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好门窗。

xx无论是在学习中的表现还是人文方面的表现,我相信都能给贵校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您需要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杰出的学生,请毫不犹豫的与我取得联系。

推荐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数学小报数学知识内容

数学与应用数学可谓这既是历史悠久。从古代结绳记数、丈量土地、分配财产导致算术、代数、几何的相继产生,以及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中246个实际应用问题的汇集;到现代数学概念、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一些数学原理已成为人们必备知识,如对称、百分数、平均数、比例等成为社会生活中常见名词;象人口增长率、生产统计图、股票趋势图等不断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大众信息传播媒介中;而储蓄、债券、保险、面积、体积计算(估算)、购物决策等成为人们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可见,数学已不仅只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更这既是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面临许多发展与对策问题。应用数学也同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间。国际间已多次举行过有关数学物理、控制论、运筹学、计算数学、模糊数学、有限元方法、边界元法法、生物数学等方面的学术性会议。第一届工业与应用数学国际会议已于1987年6月在法国巴黎举行,到会代表约2000人,这既是应用数学界的一次空前盛会。在工业先进的各国中,应用数学受到极大地重视,应用数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我认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重要的就这既是独立思考,学会钻研剖析,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应用至实际问题。但这既是,学习中的合作精神也这既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数模竞赛中,团队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目标这既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数学问题,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数学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因此,大学期间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实变函数、微分几何、数理统计和抽象代数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数学建模、matlab软件及应用、sas统计软件及应用、毕业论文等提高性实践教育课程,还有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创业教育、社团活动课程等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另外,根据师范类专业要求还必须修读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班级经营、教育学、教师语言技能、三笔字技能等。

四年毕业后,我希望能去贵州支教一年,然后再回到宁波成为一名普通却光荣的高中教师。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就这既是去过小山村支教的,从那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关爱他们,来到大学,又在十佳学子报告会上听到了其中一位学长的支教经历,让我心潮澎湃了好久,因此,毕业后我希望能在这样的实践中更好的磨练自己,变得更优秀。

论文内容提要

1。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课堂变革项目。

2。着眼转型,探索重构教师研修新体系。

3。紧扣质量,强化师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4。寻求途径,推进学校课程规划建设。

5。大胆创新,筹划十三五发展新蓝图。

一。进一步推进课堂变革。

1。以温州市实施课堂教学变革为契机,聚焦课堂,开展课堂教学变革活动,积极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以市教育局关于温州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努力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积极探索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在学校的有效整合的实施经验。

2。利用学科专家团队,做好课堂变革实验项目经验总结提炼,开展第二批课堂变革试点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引领学科组课堂变革,提炼“学为中心”课堂教学典型课例、学案设计及相关资源。以学校层面的作业优化项目为抓手,确保基于“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学科组及备课组的作业优化实施,达成“轻负高质”的教学愿景。

二。突出质量意识。

(一)注重常规建设。

1。开学初教师都要制订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培优辅差计划和综合实践活动周历表,教科处要对教师的计划制订和实施情况在开学和期中进行检查。

2。备课(解放教师)和改作。教师应按区教学规范提升要求进行备课和改作。本学期学校继续推行电子备课与书写备课相结合,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不但要做到规范备课,而且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九年级复习课备课量不能少于课时数的2/3,其它的可用已解答的试卷代替。电子备课要“一课一备一传”,学校将抽查教师备课上传的及时性。对于备课的检查将采用月底例行检查和平时教学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对每一个小题进行批改,有批改时间和等级,并要求学生用彩笔进行订正,语文学科的作文一定要写评语,其他学科提倡写评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按省厅减负文件要求做到“精选、先做、全批”,本学期在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检查时要对教师完成作业本的情况进行检查。学校坚持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和每学期的两次作业批改情况检查。

3。综合实践活动和拓展性课程。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学校结合本校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社区环境、家长资源等要素,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关注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本学期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及文体2+1活动等课程建设的经验,将在七八年级于周五下午第三节课进行拓展性课程的“走班选课”(开设七八年级共开设40个左右的课程)。书法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进一步促进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指导一个学生实践小组,开展活动,并记录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等整个完整过程。教科处将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和拓展性课程的过程评价、学生评价和期末评价的课程管理体系。

(二)强化过程评价。

1。继续聚焦课堂。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经验,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切实抓好“三课”(课程、课堂、课外)指导,不断深化“三法”(教法、学法(新生学习规范)、考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常态教学调研制度。学校本学期将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科调研制度,每月组织一次,学校成立教学调研小组,对该班级的五个文化学科以听课、作业检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调研,了解一线教学的现状,形成书面报告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做好各学科组九年级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工作,第20周全体初中毕业生区中学艺术素养监测工作,体育学科规范与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通过精细化诊断性评价,学会对测试数据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反馈,寻找提高学业质量的增长点,优化教学管理,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经验,重视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

3。针对温州市中小学“爱阅读”行动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8周区初中学生“爱阅读”读后感评比活动,参加年度“爱阅读”推动读书人物评选,参加年度“爱阅读”论坛,利用校园网、《瓯淙》刊物,助推全校学生读书行动,促进“爱阅读”书香校园建设。

4。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开展基于人文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升的“小文学家”、“小外交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项目培养活动,继续实施13—17周的校第10届“四小”学科培养项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多视角的活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