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手工课教案反思(实用20篇)

手工课教案反思(实用20篇)

作者:琉璃

良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提供给大家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手工课教案

1、从课题入手,激发幼儿制作欲望,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2、围绕主课题,引导幼儿大胆实践,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1、废旧材料:饮料瓶、玻璃珠、光盘、彩绳等。

2、背景图:草地、树。

3、制作蜗牛的`流程图。

一、出示礼物盒子。

二、幼儿探索蜗牛转珠的方法。

幼儿猜测制作的过程,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测出示流程图。

手工课教案

1、培养幼儿参与折纸活动的兴趣。

2、锻炼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及手眼的协调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用长方形纸进行简单的折、粘、画,做成小小电视机。

范例作品一件,长方形纸、长条形、浆糊、蜡笔人手一份。

1、出示范例作品:这是什么?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幼儿讨论。

2、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并示范小小电视机制作步骤和方法:将长方形纸段边对折,做成电视机的机身;将长纸条斜折成一个“v”字型,做电视机的天线;将纸折成“v”字型,做电视机的机身上;在电视机的'一面画上屏幕和开关,一台电视机就做好了。

1、交代作业要求,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先折电视机身,短边要对齐。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除了画开关和屏幕之外,还可添画简单的图画作为电视节目图像。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天线的折叠和黏贴发。

1、评价幼儿作品。表扬积极动手、折叠平整、大胆添画的幼儿。

手工课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对角折的方法表现郁金香花的特征,培养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

2.练习撕的'技能,促进小肌肉的发展。

活动材料:

1.大红.玫红.橘黄色正方形蜡光纸.绿色蜡光纸。

2.白色a4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出示做好的完整作品。

(二)主题部分:

出示准备好的各色正方形蜡光纸。请小朋友一起跟老师来学折纸:把正方形纸有颜色的一面朝下,一个角和对面的另一个角对齐用手指将折痕抹平,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再将三角形底边上的两个角往上折一下,让他们翘起来,一朵郁金香花就折好了。“小花长在哪啊”?(小草上)再用绿色的蜡光纸,小草长的长长的细细的,我们来把纸撕成小草的样子小草有的长有的短。撕好后我们让小草和花都长到这张纸上我们看谁的最漂亮。用手指沾沾糨糊摸到小草上先让长出一片漂亮的草然后再将折好的花也粘上。

(三)结束部分:

漂亮的郁金香做好了,我们来一个郁金香画展吧!请幼儿园所有的小朋友来参观。(四)活动延伸:

鼓励托儿在操作材料上添画上一些其他的自然物。如太阳.小草.蝴蝶等。

幼儿园手工课教案

1、学习用搓、剪、贴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眼中的柳条和迎春花、桃花等。

2、体验与同伴合作设计、各种花门帘。

1、课前组织幼儿观察迎春花和发芽的柳条,了解他们的特征。

2、课件《动物新房》,各种花门帘。

3、绿色、黄色的.皱纹纸、剪刀、浆糊等若干。《春天在哪里》音乐磁带。

一、开始部分:

1、谈话交流:引导幼儿回忆春天有哪些秘密然后进行提问:

2、出示课件《动物新房》,引导幼儿观察。

二、基本部分。

1、带领幼儿一起来看看小象家的门帘是什么做的?(皱纹纸做的)你们看皱纹纸做的门帘漂亮吗?现在,我们来帮助小老鼠和小鸭制作漂亮的花门帘。

2、出示各种花门帘:幼儿讨论如何帮助小动物做门帘。激发幼儿制作花门帘的兴趣。

3、请幼儿观察制作材料,师幼共同讨论材料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4、制作花门帘: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幼儿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花门帘,教师巡回指导。

5、展评作品:相互参观评价同伴做的门帘。

三、活动延伸:

1、按不同的形状分别挂在动物家的门上做门帘。

2、角色游戏《开花门帘店》,组织幼儿把制作好的花门帘装饰在活动室里,来进行游戏活动。

手工课教案

1.了解和认识橡皮泥的基本特性。

2.认识具体的花点心的特征。

1.掌握做泥塑过程中捏、粘、卷、揉、搓、揉等技能。

2.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1.学会用橡皮泥捏制自己喜欢的花点心,并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动手能力和感恩意识。

1.掌握橡皮泥的制作方法。

2.了解制作对象的具体特征。

1.掌握具体的`做泥塑过程中捏、粘、卷、揉、搓、揉等技能。

2.学会用橡皮泥捏制自己喜欢的花点心,并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动手能力。

教具:课件图片或泥塑实物。

学具:橡皮泥、牙签、硬木板或纸板。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橡皮泥的基本特性。

2.认识花点心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捏、粘、卷、揉、搓、揉等技能。

2.激发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用橡皮泥捏制自己喜欢的花点心。

2.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橡皮泥的制作方法。

2.了解花点心的具体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捏、粘、卷、揉、搓、揉等技能。

2.学会用橡皮泥捏制自己喜欢花点心并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教学用具:

教具:

课件图片或泥塑实物。

学具:

橡皮泥、牙签、硬木板或纸板。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猜谜语。

软了也不成,硬了也不成,不软不硬最好用。红黄蓝绿由你定,物品捏捏就得到。

2.导入新课。

橡皮泥花点心的制作。

一、讲授新课。

1.欣赏图片。

单色多色橡皮泥作品。

2制作橡皮泥作品的要点和步骤。

首先定出要捏的主题和方案,其次选择捏揉橡皮泥的大概形状。再次调整完成作品。

二、学生创做。

学生尝试,老师巡回指导,将有代表的作品让学生标上自己的代号上交展评。

三、自评互评。

学生自评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学生互评。(首先从创意评,其次从制作的精致程度评。)。

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找机会用泥巴或橡皮泥捏制自己喜欢的各种花点心并能亲自为自己的父母制作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

橡皮泥制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橡皮泥的基本特性。

2.认识花点心的制作特征和橡皮泥的表现技巧。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捏、粘、卷、揉、搓、揉等技能。

2.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用橡皮泥捏制自己喜欢的花点心。

2.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橡皮泥的制作方法。

2.了解花点心的具体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捏、粘、卷、揉、搓、揉等技能。

2.学会用橡皮泥捏制自己喜欢花点心并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教学用具:

教具:课件图片或泥塑实物。

学具:橡皮泥、牙签、硬木板或纸板。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为橡皮泥编谜语。

2.导入新课。

橡皮泥花点心的制作。

二、讲授新课。

1.回顾制作橡皮泥作品的要点和步骤。

首先定出要捏的主题和方案,其次选择捏揉橡皮泥花点心的大概形状。再次调整完成作品。

手工课教案

目标:

1.运用剪贴、绘画等组合方法来进行,让大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有创作的空间。

2.在折一折、做一做、玩一玩中,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准备:

1.各种图片、录象带。糖纸、废旧报纸、各种颜色、形状的纸。

2.各种绘画材料、水等。

过程:

1.认识各种各样的船。

(1)先让幼儿通过观看图片、录象和现实生活中的船,让他们系统浅显地观察了解小船的外部特征。

(2)让幼儿说说小船的特征,还有用处。

(3)激发幼儿对制作小船的兴趣。

(4)先让幼儿用纸折最简单的小船。

(5)评价。

2.折纸小船。

(1)先出示各种小船,引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折纸示意图,让幼儿看折,学习用对折、三角折等方法折成小船。

(3)培养幼儿折纸兴趣和初步的相互合作能力。

(4)评价。

3.折纸美丽的船。

(1)出示各种各样的小船,引起幼儿对制作小船的兴趣,运用折叠、涂色块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小船。

(2)让幼儿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最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评价作品。

4.玩小船。

(1)先让通过折一折,折出各种各样的小船,然后让幼儿把小船放在水中玩一玩,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

(2)让幼儿了解小船在水中的一些沉浮现象。

(3)让幼儿讲讲你折的小船在水中怎样了?

(4)评价。

手工课教案

1.知道有鲤鱼跳龙门这个励志故事。

2.通过活动,让小朋友能口述故事和表演其中情节。

3.初步感知近似色和对比色,并学习运用两种近似色或对比色进行线条彩绘。

材料准备:彩盘、废弃盒子记号笔、蜡笔、水粉、毛绒球、双面胶、透明胶、龙灯会及龙的图片、刻刀、安全剪刀、kt板、大小相同的箱子四个。

1.导入:

(1)请幼儿观看视频——鲤鱼跳龙门动画片,激发兴趣,说说里面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角色?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

2.制作过程:

(1)小朋友拿笔蘸所需颜料涂在纸盒上;

(2)在许愿条上画上自己的`愿望;

(3)老师帮助小朋友把画好的纸盒贴在墙上,配合龙头,形成一个龙身;

(4)小朋友将制作好的愿望条贴在龙身下,以丰富我们的作品;

(5)和老师一起粘贴鳞片;

(6)一次请三个孩子,钻到鲤鱼的身体里,用手扶住纸箱,这样就可以自由的游来游去,模仿鲤鱼跳龙门。

重点:使小朋友对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会形成什么视觉感受有一定认识。了解什么是渐变色和对比色。

难点:

1.小朋友可能无法将颜色调涂均匀,需要老师帮助。

2.小朋友对对比色,渐变色概念模糊。需要老师事先调好几组渐变色和对比色,方便小朋友认识和选择。

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安排:

3~4岁:在老师的构图下,幼儿会在纸盒上涂上漂亮的颜色。

4~5岁: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能清楚对比色和渐变色的概念。

5岁以上:通过这次制作和互动,能回家对家长口述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手工课教案

1.尝试用正确的方法沿直线撕纸。

2.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锻炼小手指肌肉。

3.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初步尝试简单合作。

:冰激凌底板3份,范例1份,操作纸若干,各式冰激凌图片,背景音乐。

师:“夏天到了,在炎热的夏天里小朋友们喜欢吃些什么呢?”

师:“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我带来了很多冰激凌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我也做了一个超级冰激凌,你们看!”

分析冰激凌的材质和上面糖果制作的方法。

1.交代操作要求。

师:“你们想用漂亮的纸撕一个正正的长方形的糖果吗?”

师:“这张纸上有两道线,一会就请你用自己能干的小手沿着这两道线去撕出长方形的糖果来。看谁的小手最能干,能把线撕得直直的。”

2.幼儿尝试,教师指导。

3.小结:两只小手伸出来,紧紧捏住小纸片,一下一下向下撕,慢慢撕。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大冰激凌,但是上面没有糖果,请你们做糕点师来给它装上糖果吧!”

1.介绍材料师:“这里有撕糖果的纸,这是什么?”(辅助材料:水果块。)“撕完了糖果,你还可以用这些水果块装饰一下你的冰激凌。”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师:“我们把冰激凌带给娃娃家的娃娃和他们吃吧!”

教案及反思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朗读的处理上,笔者先给学生听配乐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读,或者几句几句的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并适当分析。

这是本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本课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分析本诗中的`景、情、理。这一环节上,学生不是简单读了诗歌的语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诗歌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语言的表现能力读出诗歌,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当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学生读到哪里老师相机引导到哪里,因而随机性较大,老师的课堂驾驭是核心。

其实,诗歌教学,无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同时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欣赏其中蕴含的“志”.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直指诗歌本质的。

三、重视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得注重练笔。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孤篇盖全唐”的美文。笔者选择了月夜美景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境。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美,但太精炼。散文的语言更形象,直观。作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散文更适合他们。其实这项内容也是课前准备的,但是课上依然给时间修改。因为课上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课堂修改时,笔者发现有学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文字!笔者想,这就是课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荐出来的小散文语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说,朗诵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把握的展现,那么写作,则是一个学生感悟、表达等语文素养最综合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所以要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只有始终把写作放在心头,时常练笔,才能更好地驾驭这千年来的方块字,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重视作业,培养拓展能力。

笔者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讲,放到诗歌教学中,就是简单的读和简单意象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层次的意象哲理,该讨论的还是要讨论。所以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寻。一来,学生回家后收集资料比较方便;二来,这些意象在文中的难度不大,就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仅看到本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够的,需要举一反三,所以布置他们探寻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积累了这几个意象,在收集资料时很多同学还积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鸿雁、砧声、柳……可见,只要引导到位,学生的潜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吧。

当然,此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的控制,节奏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点评……俗话说,教学是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与修正,在这条路上,我会让缺憾越来越少。

教案与反思

1、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理解儿歌内容。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幼儿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1、依据诗歌内容,编排一个情境表演。

2、表演用的道具:

(1) 画有蚂蚁的小图片若干,并用绳子系上。

(2) 用黄色绉纸剪成碎片作黄米饭,用绿色绉纸剪出长条作青菜。

(3) 一双筷子,一只用油泥做成的碗。

3、幼儿操作材料“逗蚂蚁”。

1、借助幼儿操作材料,先让幼儿猜猜“老师要请谁到班上来做客”。再请三四个幼儿扮作小蚂蚁,老师做招呼的人。

2、请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表演。

3、请幼儿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

(1)师:你们看见谁来了?我是怎么招呼它们的?

(2)小蚂蚁来了以后,对我说了些什么?

(3)我给它们准备的食物太多了,小蚂蚁吃不完怎么办?

4、让幼儿再次观看情境表演,然后学说其中的对话部分。

5、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对话部分的内容。

(1)师:如果你请小蚂蚁吃饭请它吃什么饭?

(2)什么菜?

(3)用什么筷?

(4)用什么碗?

6、请每位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预先放好的蚂蚁图片,戴在脖子上,表演儿歌,念到最后两句“吃不了,往回搬,哼哟哼哟搬得欢”时,小朋友做出搬米或搬菜,或搬运其他食物的动作,要求幼儿的动作夸张一些。

最后以一句“我们把食物都搬回家吧!”结束表演。

《逗蚂蚁》教学反思:

《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生兴趣,通过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猜想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喊一喊,逗一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儿歌内容,并熟悉儿歌句式“ 蚂蚁来呀来”。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哼哟哼哟搬得欢”,启发幼儿分别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 ”进行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儿对蚂蚁体型小、力气小的印象:二是发挥了移情作用,让幼儿明白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在试上时,情况并不乐观,出现幼儿对儿歌感兴趣,但是一到游戏环节出现混乱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儿不知道哪些是问哪些是答。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带着“哪些是问的”这一问题听儿歌。并在分配角色时,教师用“请”的手势作为提醒,帮助幼儿理解。小小的一个手势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学习中并进行表演,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因此我设计了让沈老师带领参与,教师的参与起着一种示范,又能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环节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由于创编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此作为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后跟好朋友、家长进行互动。

由于是精选的活动,因此我觉得在课的设计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优化(如:我引用了“蚂蚁老师”逗得台下一片欢笑声。课后,师傅说原话可以改为“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请他们来当蚂蚁”更恰当)。

父亲节手工课教案

2、进一步萌发爱爸爸的情感,乐于赞美自己的爸爸(重点)。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ppt、绘画纸、彩笔、爸爸的照片。

师:6月有什么节日?(父亲节),你们了解爸爸吗?

展示爸爸的照片,说说爸爸的爱好、年龄、工作、样子。

说说父亲节你为爸爸做了什么?

小结:爸爸有你们这样给他过节心里一定很开心,感觉很幸福是吗?

1、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我爸爸)。

说的响亮一点,是的说的很自豪,为爸爸自豪。

2、我们一起看。

(5)往下看,谁来说说我爸爸敢干什么?他敢跟大力士摔跤(ppt)。

托班手工课教案

游戏本《毛毛虫长大了》,根据提示剪开两条毛毛虫的卡片,人手一份。

一、先将毛毛虫卡片藏在身后,用神秘的口吻激发宝宝游戏的兴趣,出示两张毛毛虫卡片,鼓励宝宝说一说它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小客人,要和宝宝们一起玩游戏。

二、示范将两条毛毛虫卡片的'一端对齐、重叠,请宝宝看一看、说一说哪个长哪个短;将其中一条有折线的毛毛虫卡片按折线折叠,然后重叠放在一起,请宝宝再看一看、说一说哪个长哪个短。

三、将毛毛虫卡片分发给宝宝,鼓励宝宝将两张卡片重叠比一比,然后将其中一张有折线的卡片沿着折线折叠后再比一比。

1·可鼓励宝宝先随意地玩一玩毛毛虫卡片,再提示宝宝将两张卡片的一端对齐、重叠比一比。

2·可鼓励宝宝与同伴说一说哪个长哪个短。

父亲节手工课教案

1、使孩子们知道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知道爸爸的艰辛。

2、通过亲子游戏给父子提供交流的机会,增进父子、父女间的感情。

x月x日x:x—x:x。

xxx门口(xxx村附近)。

1、游戏,绘画,做手工。

2、到场后孩子们先签到,领取活动通行证,然后去各区域进行活动。

5、手工区:与爸爸一起做模型。

教师节手工课教案

1.通过命题画的创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综合运用美术知识进行创作。

2.用绘画表达对教师节的祝贺。

要点:启发和引导学生选择表达主题的`内容和形式,把握师生身心特点。

难点:用合适的图片形式表现主题。

一:新授予。

1.提出问题,介绍新课。

(1)回忆一下你最敬爱的一位老师。

(2)谈谈你在教师节之际的想法和感受。

(3)如何向老师表达节日的祝贺?

回忆、讨论、回答。

2.欣赏学生作品的课件。

分析和评论学生在课件上的作品。

3.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a:主题b:绘画方法c:主体形象的位置d:色彩的表现。

学生的作业和老师的行间指导。

总结:下课。

幼儿园手工课教案

1、探索、交流、掌握用毛线的方法,粘贴创作向日葵。

2、培养幼儿乐意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合作能力。

1、范例毛线贴画:向日葵。八块贴好麻布花瓶的蓝色方形围巾、紫色毛线、黑色毛线、金黄色毛线、黄色即时贴、双面胶、剪刀。

2、“欢乐舞”音乐,幼儿对向日葵的认知经验,有过合作作画的经验。

一、随着音乐声,教师带领幼儿以舞蹈形式进入教室。

二、讨论交流:扭动的小线条会变成什么。

三、学习毛线贴画:向日葵。

四、幼儿操作,贴画向日葵。

五、合理布局,合作把一朵朵向日葵贴在花瓶上。

六、评价和欣赏。

将每一组合作完成的.作品悬挂在墙壁上展示,布置”向日葵“专栏。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知道人多力量大。

教案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经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忙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我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理解、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当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当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忙幼儿自我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本事。

小班教案手工课

1.使学生了解有关编织知识,学会编织吉祥结。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善于克服困难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爱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吉祥结的编法。

教师:自编的吉祥结数个,多媒体课件。

学生:长50厘米左右的尼龙绳三根,pvc板一块,大头针数个,剪刀、双面胶。

探究法、讨论法等。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

1.(教室的黑板上挂着大红的中国结。背景音乐:富有民族特色、喜庆欢快的《好日子》)。

学生:教室挂着大红的中国结,非常喜气。

2.中国结内涵丰富,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把她当作吉祥、幸福和力量的象征。我们不会忘记申办奥运会成功时的激动时刻,更不会忘记它——(出示课件)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你看它象什么?通过学生对申奥会徽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结这一博大精深的编织艺术在国际上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结的情感。

3.中国结不但内涵丰富,而且造型优美,(课件播放)结艺欣赏。同时,配以古筝简介中国结。

二、观察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编中国结的'一种——吉祥结。(出示吉祥结)。

2.现在,我们就学习科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展开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探索研究吉祥结的编织方法。老师这儿有编好的吉祥结,请各小组的小组长领取一个样品,同学们可以用大头针把它固定在泡沫板上,仔细观察,还可以把它慢慢地拆开,认真分析、讨论:

吉祥结可能怎样编?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索,汇报。

3.教师归纳总结:吉祥结的编织中,重点是基本结的编法。那么吉祥结到底该怎样编呢?请同学们一边思考一边观察编结的过程。

三、现场展示,学编中国结。

1.视频演示,重点演示基本结的编法。

2.出示课件:动画显示编结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第三步:将四边的绳子均匀拉紧,看看绳子是否有弯曲,将其整平,编结的第一个基本要领:心要静,线要平,调平后再拉紧一次。这是因为吉祥结易松动。

第四步:再将以上图二至图四重复做一编,均匀拉紧后,

第六步:最后调整。编结的第二个基本要领:三分编七分调,因此,最后的调整也非常重要,依据自己的爱好,要将结调平整、匀称、美观。如图六。

这样,吉祥结就编好了。有的同学编结的步骤可能和动画显示的不一样,但中国结的编法有很多种,老师期待你精彩的表现!请同学们自己编着试试看!

3.大屏幕显示编结步骤,选两名同学在前面演示,下面同学们动手独立编结。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大家都已经学会编吉祥结了,在编结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会说看起来容易,做时却需要足够耐心、细心、专心;学会编结很高兴等。

教师: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发现大家都很用心。可有位同学在编结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大家帮帮他!

四、露一手,团结力量大。

教师:根据以往编织的知识和吉祥结的基本编法,如果改变某一步的编法,还能编出什么作品呢?下面,我们举行一个竞赛活动,小组同学合作,也可以走下座位,寻找自己的伙伴,大家开动脑筋,共同努力,编出更漂亮的中国结,把它设计在展板上,我们小组之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手更巧!速度更快!作品更好!请记住住:时间只有10分钟!比赛开始!

学生合作编结,播放背景音乐。

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整体出发,做到耐心、细心,并逐步提高编结的速度;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对于编结粗糙的同学,老师要及时地提醒;编织要细心;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和鼓励。在最后的一分钟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提醒。

五、展示劳动成果,享受劳动乐趣。

1.各小组长把本小组的作品放在展示墙上,请同学们集体评议,选出最优秀的作品给予表扬,同时对其他小组的创新给予鼓励。

大班手工课教案

1、引导幼儿按图示用折、剪的方法制作成书包。

2、激发幼儿做小学生的欲望。

1、手工纸。

2、各种书包的图片。

1、小朋友请看,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里面的是什么吗?

2、你们喜欢背书包吗?什么时候你们可以背着书包去上学呢?

你们马上就要进入小学了,当你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时候,你们都要背着书包去上学。

书包里可以放很多的书,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用纸张折的书包,你们想看吗?

3、(教师出示书包)。

今天老师要教你们用纸来折书包,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折。

1、首先用一张正方形的手工纸,对折再对折,折两次,分成四份相等的长方形!

2、把两边的折到中间去!

3、第三部是把手工纸打开!然后剪开上面的三分之一。

4、然后再按照之间折的方法再折起来!

5、然后再打开。

6、最后把上面的纸张翻下来!

7、一个书包就完成了!

老师把折书包的过程完整的再折一遍,折的时候边折边说,增强孩子的`记忆!

小朋友你们看,书包折好了,你们想折吗?

1、刚才你们看见了老师折的书包,你们知道怎么折了吗?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来折书包吧!

2、折的时候要一步一步的折,不能把纸张弄得皱皱巴巴的!

3、幼儿折纸,教师在旁边指导。

4、给折的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与肯定。

1、刚才小朋友很认真折书包车,现在我们一看哪个小朋友折的书包子最漂亮。

2、幼儿作品,表扬做得好的小朋友。

3、带领幼儿收拾材料。

托班手工课教案

1·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学习将平面小鱼贴在作业纸空白处。

2·在教师示范及自我语言提示下,学习用食指蘸少量糨糊。

3·学习使用糨糊等粘贴材料,知道不用手抓糨糊,手指用过糨糊后要在抹布上擦干净。

1·幼儿人手一张画有鱼缸轮廓的作业单,用各色彩纸剪成各种形状的鱼。(每名幼儿3—4张。)。

2·教师教具作业单和各种形状的鱼卡片,内容同幼儿学具,放大2——3倍。

3·糨糊、抹布,每组两份。

1·出示操作材料,以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彩色瀣地卡片。(看,谁来了)。

(2)出示教具作业单。(小鱼要回家了,它们的家在哪里?)。

(3)教师介绍小鱼的'家。

(4)幼儿尝试将小鱼送进鱼缸,帮助幼儿了解“家”的含义。

(5)教师将手松开,引导幼儿发现小鱼会掉下来,并出示糨糊。

2·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活动的玩法和操作规则。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糨糊不要抹的太多)。

4·展示、欣赏作品。

教案反思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朗读的处理上,笔者先给学生听配乐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读,或者几句几句的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并适当分析。

这是本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本课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分析本诗中的`景、情、理。这一环节上,学生不是简单读了诗歌的语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诗歌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语言的表现能力读出诗歌,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当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学生读到哪里老师相机引导到哪里,因而随机性较大,老师的课堂驾驭是核心。

其实,诗歌教学,无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同时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欣赏其中蕴含的“志”.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直指诗歌本质的。

三、重视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得注重练笔。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孤篇盖全唐”的美文。笔者选择了月夜美景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境。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美,但太精炼。散文的语言更形象,直观。作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散文更适合他们。其实这项内容也是课前准备的,但是课上依然给时间修改。因为课上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课堂修改时,笔者发现有学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文字!笔者想,这就是课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荐出来的小散文语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说,朗诵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把握的展现,那么写作,则是一个学生感悟、表达等语文素养最综合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所以要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只有始终把写作放在心头,时常练笔,才能更好地驾驭这千年来的方块字,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重视作业,培养拓展能力。

笔者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讲,放到诗歌教学中,就是简单的读和简单意象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层次的意象哲理,该讨论的还是要讨论。所以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寻。一来,学生回家后收集资料比较方便;二来,这些意象在文中的难度不大,就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仅看到本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够的,需要举一反三,所以布置他们探寻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积累了这几个意象,在收集资料时很多同学还积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鸿雁、砧声、柳……可见,只要引导到位,学生的潜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吧。

当然,此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的控制,节奏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点评……俗话说,教学是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与修正,在这条路上,我会让缺憾越来越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