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教师的读后感(模板17篇)

教师的读后感(模板17篇)

作者:曼珠

读后感是我们对于所读内容的心理和思想反应,也是对于作者观点的评析和理解。下面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

教师读后感

最近就段时间我总是在读作者陶继新老师写的书名叫《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捧着此书,感觉很奇妙,初读时,兴奋无比,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灵魂的提升,越往下读心头越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挥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觉头脑中一片绿地铺展开去,绵延无尽。读后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一向在小范围内不无自负、自信的我,不知所向。

透过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岁月,审视我们这天的教育,在我看来,此刻的教育也曾强调“以人为本”。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才知自己思想多么浅薄,大谈“以人为本”的时候并不明了什么是人之“本”,怎样去“以人为本”。是啊,以前提出的“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利用率高、目标达成率高”的课堂三维目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灵魂幸福指数的帮忙能有多少?只但是是把知识的掌握、潜力的提高,透过一种近于反复训练的方式做了一种规范和评价范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绩服务于考试。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一向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潜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潜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潜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习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能够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务必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明白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齐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就应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就应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习到了好多教师就应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用心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着太多的帮忙。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忙。尊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刚开始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哪有老师会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取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等等。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做智慧的研究者——读书有感。

白下进校马瞬琴在冬天寒冷的假日里,读着陈震老师的书——《做温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动。我在思考,作为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不仅仅要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

做温暖的教育者,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充满爱心、充满真心、充满公心、充满慧心。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平等、理解的爱。这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而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则是我们每一个教研员应有的追求。

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决定处理和发明创造的潜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决定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现行为目的的过程中,始终以研究的心态参与其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得到新的认识,取得新的成果,与此同时增强并发展着自身的这种研究潜力。我想自己是一名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己也在不断地提升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我终身的追求。

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高效的教师教育,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透过系统理论学习;透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教师的学习同儿童的学习一样,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构成教育潜力的过程。斯腾豪斯的后二条途径都涉及“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超多的研究证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引领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研员,要和一线教师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和教师们一齐,用心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帮忙教师逐渐由新手型向成熟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要引领教师研究,就务必了解教师研究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我认为,教师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教师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学中研究。教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专业自主”——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意味着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决定、决策。完整地说,“专业决策”是在工作中“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决定和行事的标准。决定即指一个人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长远后果的认知过程。”

每当想起这些,总感到职责重大,做智慧的研究者是我的长期追求。我要不断努力学习让自己逐渐成为智慧的研究者,也要带动全区的幼儿教师把做智慧的研究者作为共同的追求目标。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为高尚的智者交谈,使人受益匪浅。《做卓越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在这本书中,,彭兴顺大师从“做卓越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做会当家长的教师”等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卓越的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寒假里拜读、品味《做卓越的教师》,我对教育、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做卓越的教师”强调:“教育是打造卓越灵魂的事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求事业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辉煌,这才是我们教育所终极追求的目标,这才是把我们国家和民族引向腾飞和强盛的教育!”能够从学生长远来分析思考,真正体现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培养卓越的学生,就务必有卓越的教师!

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追求卓越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过程,是对人本质的弘扬和价值的升华。”要想走向卓越,务必自觉从六个方面进行修炼:差异有限,潜能无限;不能离开,好好爱她;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加强研究,勤于写作。书中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了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彭老师深入浅出的对这六个方面作出生动详尽的讲解。

“一个人想要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就能成为怎样的人”。“这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存在的状态。”做教师,就要努力做卓越的教师,这不仅仅仅是教师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是更是一份职责,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今后,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将会按照书中讲的六个方面修炼自己,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爱我所选终不悔”;多读书、读好书,“腹中有书气自华”,以书为友,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更加注重教研与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注意多磨“斧子”,在反思实践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登新高”,走向卓越。

读陶行知文章有感。

透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提出许多教育观点,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此刻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贴合幼儿园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

伟大教育陶行知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开展师陶学陶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将教育立为人生大事的信念、毕生奉献于教育、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才能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开拓。

创新。

不断进取。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根据托班幼儿心理的发展、年龄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主角定位,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的水平,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孩子,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爱岗敬业,开拓。

创新。

勇于奉献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老师一齐搞好托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扎实工作多关心群众、关心同事在幼儿园的建立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

想起自己也以前尝试着写数学日记,坚持了两年,但是回头翻翻,写论文案例时,总感觉这些例子都用不着。或者有些想把它用起来,都是手写的,不想再打字了,打字太麻烦了。看看自己所做的,总是后一件推翻前一件,尝试的事情总是达不到自认为最好的。无法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更别说与别人比了,看看小学数学教师上的文章,那是有条有理,字斟句酌,头头是道,总有它的道理,有前因有后果,这样写得文章才能获奖发表。而我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但是我有吗能行吗?一切都是否定的。也许是懒,也许是本领就不高,看书少,写得少,想得少,就更不知如何写得更好。因此在还未动笔之前就停笔了。

为什么那么多得否定?真的就不行吗。

读了《一线教师》让我更相信自己,首先写文章不要想太多的修饰,普通就是美,平淡就是真;另外就是学会坚持,坚持看书,不要求多看多想多写,只要求坚持看,坚持想坚持写。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应对那些淘气顽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个性是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各级各类的比赛,我们幸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

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使我感悟到:幸福是一种心态,是自我的一种体验,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去感受职业的幸福呢我想,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教育。课堂是我们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齐痛苦、一齐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我们要懂得享受学生,因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任何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能够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务必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而要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明白用你的权威来管理学生,也许你就会离幸福更远。

2、做幸福的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以前夸奖过的,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以前批评过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所以一个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评价学生时,多一些鼓励,使学生时刻感到自信;当学生犯错时,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学生送上掌声;当学生有疑难时,做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时,做学生最好的欣赏者。总之,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阳光,她会让我们每个人拥有健康,拥有幸福。

3、做幸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务必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个好教师必须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在这本书中,陶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读书。他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能够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让教学与读书相得益彰,要享受自己的课堂,使自己乐教,学生乐学,让每次课堂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4、做幸福的教师,要有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无论人生的路多艰难、多痛苦,脸上带着微笑,心里就是宁静平和的,这就是幸福的人生。我们教师也是这样,虽然我们此刻实行了绩效工资,收入增加了,但工作整天是忙忙碌碌的,而且压力也很大,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也要学会做个幸福的教师,创造幸福的自己,培养幸福的学生,服务幸福的社会。在学生需要我们指导、帮忙的时间里,我们要真诚的关心、爱护、帮忙他们,尤其是那些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热爱学生就务必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做到从容淡定,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与经典为伴,与学生为友,多一些享受,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赏识,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真正做一个拥有“健康的身体,宁静的心灵,幸福的人生”的幸福教师!

读《班主任成长日记》后感。

前些天,我翻阅了王桂芝老师的《班主任成长日记》,此书是以教育叙事的手法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情境。作者在对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与认真反思中,让我领略了人生,教育的极致境界,即“点点滴滴都是诗”。正所谓生活着是美丽的,和孩子们一齐成长是温馨、感动、诗意的。

当初选取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一年多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选取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也就是选取了风雨兼程的旅程。因为在教学生活中,总有许多莫名的烦恼困扰着我的心房,总有许多的失意和彷徨折磨着我的神经,我以前一度抱怨教师生活的艰辛、繁杂,但看了这本书,心灵一向随着作者的思路,和孩子一齐慢慢长大,感受着凄苦过后的酸与甜的感觉。的确,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数的七彩光圈,教师也是如此,只但是它的七彩光圈更绚丽复杂些罢了。只要我们用用心,乐观的心态来应对教育中的种种琐事,那么风雨兼程的旅程也就别具风味了。

写教学日记、读书心得正是引导教师思考、反思、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透过写教学日记能够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能够帮忙教师积累教学资料,研究探讨创新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能够鞭策教师不断地进行总结,为构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积累第一手材料。此书让我明白作为新教师的我来说,写教学日记是尤为重要的,是自己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记录下我在幼教岗位上的点点滴滴。它能够帮我梳理一天的工作,记录一事的过程,思考一日的得失,到达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目的,为我今后工作带给了素材,也是为自己以后的发展铺路。

但是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是琐碎而又艰辛的,记教学日记一天容易,一周、一月……坚持就有难度,正如魏书生说的“记日记就是坚持道德长跑”。坚持写教学日记使魏书生更深入地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引领其走向成功;王桂芝老师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在及其忙碌和疲惫中,依然遵守着“坚持”的承诺,坚持写教育心得,坚持“细数阳光”。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相信只要我坚持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坚持与孩子们一齐成长的激情,那么他们能做到的,我也必须做得到、做得好。

“教育。

技巧。

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爱是幼小儿童身心健康的精神需要,有爱心的教师能为幼儿身心发展带给精神营养。幼儿相对学前儿童,更需要以爱心滋润幼小的心灵。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每一天面临着繁杂的工作,身心处在重重工作压力之下,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哭了,哄哄了事;孩子打架了,批评了事;孩子退步了,谈话了事······长期以往,孩子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是王桂芝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幼儿园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端正的教学态度,还要用自己博大的爱心、耐心,关心,细心和精心及宽阔的胸怀去关注身边的孩子;教我学会用多元化的生态观点来看待班上的孩子,用一颗平和而真实的心去应对孩子,真诚的爱他、欣赏他,其实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点;明白了为幼儿创造最适宜的成长环境,允许其飞扬独有的个性,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责,因为高质量的生命便是那个性张扬地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需要教师用爱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用心指给每颗心灵成长的足迹,。

教师带着爱心的教育不同于生硬的说教,教师的爱像撒向孩子心灵的阳光和雨露,滋润着孩子的内心世界,焕发出孩子内心蕴藏着的热情,让孩子体验着人与人之间完美的情感交流,启发着孩子们去热爱生活,引导着孩子们去追求光明。我想只要在工作中做到每一天坚持一点点的行动,给孩子一点点的感动,那么就能够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跨越心理代沟,真正用爱去探索幼儿,走进他们的心里世界,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也感谢《班主任成长日记》,是它教我学会在工作中的坚持、反思、以孩子为本位,以孩子们的生命需要为本位。

教师读后感

不是学生第一吗?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吗?怎么成了第二了?单说这本书的书名,便是对当前教育界“学生至上”热潮的一声棒喝。我们喊了那么久的学生第一,而学生的生存状态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好转,却是因为“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书包便得越来越重,上课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喜欢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口号喊得很响,落到实处时还没等落地便蒸发掉了。所以我更敬佩李希贵老师,因为书中第三页中的那个小例子,还有那四个字“实实在在”

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新鲜,我认真地阅读了每一篇文章,被文章中所展示出的人的智慧、真诚和细腻所感动,同时也被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才气,锐气,大气深深折服。只有“不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的.人”才会有如此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目标。所以喜欢,并不是书里的语言有多优美,论述有多深刻,而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作者怎样脚踏实地地改变着他周围的教育现实。

在一切以“以人为本”为先进理念的当今社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句话无疑是对教育人本化的高度的经典的概括。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奉其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终的追求,无人有疑义时,我手头却捧着一本《学生第二》。“学生第二,那谁第一,难道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至上”的高呼声中,谁敢提出“学生第二”?这似乎有些“叛逆”的书名,激起我的好奇。封面上一段浅灰色的,小得几乎看不清的文字——“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我们的许多校长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以至于使他们战战兢兢地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理念’而迷失了自我,在一些学校里,看起来,他们是在直接服务于学生了,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但是他们却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我们需要反思,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师读后感

当我读完《做最好的老师》时,让我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与众不同,里面容纳了他的教学事例,从他自己的身边的故事讲起,句句诚恳,实实在在,每一节都让我很感动。最让我震撼的是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毫不保留的全部奉献给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人人皆知。在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志强,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做到最好的老师?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dd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我们经常会说:“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只要你不断的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超越自己,你就会进步的很快,就这样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会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境界靠拢。

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只要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久而久之,许多更好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最好的。李老师还说到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啊,只有当我们尊重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尊重你。现在每个孩子都非常的爱面子,自尊心很强,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当众批评他的话,就会伤到他的面子,会让他形成逆反心理。所以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给予教育,千万不能伤到他们的尊严。通过读《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后才认识到:要做到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很难,教育上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中氛围。合理运用,会把自己的爱很自然的贯穿在我们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感染每一个学生。

我知道我现在不是最好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教师读后感

 引导语:做一名教师是多么神圣的工作呢,教书育人是多么的伟大!下面由小班给大家整理带来的有关教师的读后感范文,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会喜欢!

这个学期,我读了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是编者精心地从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等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大教育家们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佳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我又另外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和法国卢梭的教育专着《爱弥儿》,作为扩展阅读。

读了这本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教学技巧的提高,皆是因为持之以恒的阅读,依靠读书来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之海。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记得针对这条名言,有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我们或许做不到如苏氏般伟大,但是我们至少也可以实践“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对于学生,阅读都同样重要。“对于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为孩子提供阅读的书籍,让孩子读到能使他感到惊奇与赞叹的东西。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书。”要知道这只是乡村的一所学校呀。

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2006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小得可怜。有专家指出阅读太重要了,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而阅读习惯的培养,最需要的是我们这些老师们的努力。因为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只有自己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于教育,至今还未曾读通一点皮毛,那就让我再一次次走进,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吧!

阅读《有效教师》这本书之后,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我认为所谓“有效”,是指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从中得到些什么。这应该是衡量教师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书中对“上课40分钟的质和量”的强调发人深省,而其中有效的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作业完成有效性的重中之重。这本书对于成为有效教师每个章节都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渗透性的分析。注重学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科能力,也注重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其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用一个个具体而经典的案例说明了“什么是有效教师?我怎样成为一名有效教师?这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同样也属于困扰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的诸多疑问,通过阅读,我对于教师和教学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以求共勉。 一、爱心是有效教师进步的基础 书中用了很多案例描述了名师成长的过程,所有影响因素中,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最为重要。也是导致多年以后有的教师仍对工作充满热情,有些教师却停滞不前出现倦怠的关键。56页到63页张雨、张胜和杨海的案例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常常埋怨自己的出身,埋怨领导的偏见,而不去想想自己的主观因素,这样对自己的教学和人生都只会起到反作用,无法成为有效的教师的。

“埋怨环境不好,其实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其实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其实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魏书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学会改变自己,学会转化压力,学会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以做一个真正有高尚师德境界的教师。教师是一个需要巨大的热情,需要炽热的爱的职业,自古以来我们有所耳闻的名师先辈们都是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走向教育的高点。

教师读后感

我真的无法想象这是《疯狂的外星人》的原著,天呐。我想说,相差太远了。我不知道我有没有真正看懂这本书,可能看懂了,可能没有。我佩服李老师,他不是最厉害的教师,不是学历最高的教师,但是,他是一个最好的教师。我相信世界上有许多和他一样的人,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也或许就是他教的那些孩子们长大后。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短篇,是我看过最短的一本,没有太多奢侈华丽的语句,可是平淡纯朴的描述却让我流下眼泪。没有别的,太伟大,真的。真的值得看,相比之下,电影虽好看,但是毫无意义,而这本书,虽然不长,但是字字诛心。我不曾想,一个老师居然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做如此之多,在这个有些冷血的世界中居然还有那么一个太阳。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换来了孩子们的'温暖,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

教师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教师读后感

做一个有幸福感的老师是我一直在寻觅的,不经意间从当当网新书目录中看到《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终于,这本书握于手中,封面如此简洁省事,上白下黄,中间书名,左上角两行小字:通俗使用的全国中小学一线教师培训用书,这真是智慧的教师案头必备的实战指导手册。

苦干不如巧干,“偷懒”是个好习惯。看到这句话,我更是迫不及待地走进《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这本书里了。全书以典型的案例,总结了一系列可供老师们学习借鉴的“偷懒”通则和方法。这些智慧的“懒”方法,可以使你的工作更加轻松自如、事半功倍。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教师的书,对于任何需要充电学习、提升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的人来说,它都大有所益。

我就拿自己先开刀:一周要上一个年级两个班的正常教学,周课时21节,(最多时达24节),还要带2节阅读课,还要写教案,改作业,批试卷等等,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再加上学校开会,上级要检查等诸如此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忙的“焦头烂额”,累的“身心憔悴”:身累、心累、脑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虽然我们每天像驴拉磨一样忙忙碌碌,却始终是在原地打转,每天“涛声依旧”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是当今许多教师的生活写照。

忙者,心亡也。太忙则心死。其实,区别优秀的教师和平庸的教师,不在于教师是否天天忙碌,而在于你是否学会“偷懒”。把事儿做在点子上,把精力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盲目的勤奋上。闷头做事,只做不想,会使你迷失了方向,工作毫无头绪,生活杂乱无章,结果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不知不觉浪费掉宝贵的生命。

事事躬亲,未必是一件好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位教授曾说:“名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会偷懒,会装傻,会踢球。初看这些见解,有些疑惑,但细细一想,这种说法又有道理,特别是“会偷懒”,的确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会的一门教学艺术。

学做个偷懒的老师,其实是要用教育智慧来解决很现实的教学问题。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

总之,只有从忙忙碌碌中解脱出来,你才会有时间去思考未来,才有闲暇提高生活的品质,享受人生的快乐,活得才更有意义。

优秀的人都是会偷懒的人。“偷懒”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陆世仪说过:“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你不快乐,不是工作的错。其实,“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内在动力。

在这本《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中,偷得“偷懒”的技术和艺术,“偷懒”是个好习惯。养成这个习惯,你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偷懒”是科学,是艺术,是智慧;“偷懒”是给学生施展才华机会的灵丹;“偷懒”是给教师创造休闲、放松心灵、摆脱倦怠、提高生命与教育质量的妙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走向“偷懒”的至高境界——“稳坐中军帐,笑看风云起”。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都来做一个有幸福感的老师!

教师读后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读了《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很有感想,最近我在学习了张娟老师的职务培训,看了期中的一段视频,是说海伦・凯勒怎么学习的影片,沙莉文老师怎么教她的故事,结合我的教育教学,感悟很深。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读后感教师

开学初,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为老师们精心挑选了一些教育方面的好书。在众多书籍中,作为教师职场新手的我,瞬间被《非常教师》这本书吸引,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研读了起来。

《非常教师》这本书为褚清源、黄浩、崔斌斌共同所著。书中共记录了遂州外国语小学21位教师的点滴成长及他们日常教学生涯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揣摩又耐人寻味。“做最真诚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是遂州外国语小学校长李启书提出来的理念,外国语小学的每一位教师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个理念。

记得上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副班主任,班里出现了一个格外调皮的孩子“小超”。别看还是一年级的孩子,他的胆子可一点都不小,才开学一周,已经是老师眼中出了名的“小跳蚤”。别说上课认真听讲,就连让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起初面对这个“问题”孩子我也头疼,也及时采取了一些“整改”措施,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找到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向她们描述孩子的表现,她们也给我出了不少“金点子”。

和往常一样,某次,“小超”又因为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被叫到办公室。这次我没有采取所谓的“整改”手段,反而和孩子套近乎聊天,走进孩子的内心。同时,我还及时寻求家长的帮助,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从点滴小事入手,在学习和生活上耐心地引导孩子。时隔半年,“小超”不仅学习跟上了班级的队伍,还成为了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

这种故事似乎在我身边每一位老师的身上都司空见惯。正是因为我们的以心育心,毕业的芊芊学子还挂念着自己的母校,总想回来看望这些和自己交过心的知己老师。身为老师,当孩子们毕业后还挂念着自己,应该也是一种享受吧。

我也会牢记“做最真诚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把“爱孩子”作为每一步工作的出发点,就像罗老师所说的“不仅要理解孩子、迎合孩子、悦纳孩子,更要引领孩子、发展孩子、成就孩子。”

教师读后感

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教育专家林金炎老师的《教师成长那些事》,打开书翻了几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清新感人的教育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林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幸福快乐,感受到林老师的智慧和幽默,感受到林老师的人格魅力,林老师忠实地记录自己的心灵,用文字筑起了一条坚实的教师成长之路,让我们领略到一位一线教育人的专注,反思,成长以及醇厚的教育情怀。

“一句话,一辈子”这则教育故事也让我感受颇深。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所谓的“优等生”,二很少关注所谓的“潜能生”当然一些表扬赞美的话对他们更是吝啬,甚至有时免不了还会对他们冷嘲热讽,殊不知老师的一句赞美的话语可以使孩子如沐春风、浴雨露,而一句结论性否定的话语会让孩子大受打击,甚至一蹶不振。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不要吝惜我们的优美赞词,多给孩子一些肯定,赞美,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昂首挺胸,健康愉悦。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要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潜能生,我们更应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充满自信,健康发展。

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往往都有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孺子不可教”的想法,我们何不换种思维,别高估了学生,我们不就觉得“孺子可教”吗?“不要高估了学生”这个教育故事让我懂得了过高估计学生,让自己失望,更上海学生。对于学生我们要想裁缝那样量体裁衣,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态度、方法也“适合”学生穿,这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多谢鼓励,少点讽刺,多谢温馨,少点僵硬,多些和谐,少点缝隙。

我们应该抛弃傲慢和偏见,俯下身子来,不能因“第一印象”而执迷不悟,学会等待,等待学生的慢慢成长。给学生一个成长的时间。给自己一个心理过度的阶段,期待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不要高估我们的学生,要放平心态,去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基础是否薄弱。

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不断为自己“充电”、“补钙”,促使自己尽快成长,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闪光点”、“瑕疵点”、“平庸点”,并作为自己成长路上的一笔财富,一步一步向着优秀教师、名教师迈进,让我们教育的明天更理想,更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教师读后感

最近一直沉浸在《优秀教师成长解码》一书。书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语段乃至词语,每当读到“心动”之处,我总要停下来回忆自己以往的教育经历,或共鸣、或喜悦、或醒悟;有时还会把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怎样才能成为优秀教师?通过细读郑老师的《优秀教师成长之道》,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优秀教师的成功,不来自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特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龚春燕教授,“十几年来做过大量的调查,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著作,分析过数万个学习个案,统计处理了无数的数据。”教师都一样,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能够做到苦中有乐。真是“累着,但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

优秀教师共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刻苦地学习与积极地反思,最终实现充满个性的创新。独特的个性;不断地创新;辩证的思考。教师是一个极有特点、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是广大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榜样。他们不仅引领着广大教师队伍前行,而且随着他们刻苦、执著的学习和思考,他们将创造和发展教育理论,他们当中将涌现一批真正的教育家。

教书的人首先应当喜欢读书,只有喜欢读书,多读有益的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教师的教育观才能更好地确立。

教师读后感

时隔多年印象还是很深刻,再看还是很感人。第二章开始有点猝不及防,画风突变。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师本着对孩子们的热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教给孩子们的牛顿定律,拯救了整个地球!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愿意改变才会有希望!

夜深了,烛光中,全班的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老师歇着吧,明儿个讲也行的。一个男娃说。他艰难地苦笑了一下,明儿个有明儿个的课。他想,如果真能拖到明天当然好,那就再讲一堂课。但直觉告诉他怕是不行了。他用软弱无力的手接过娃递过来的半截粉笔,吃力地把粉笔头放到黑板上,这时这是又一阵剧痛袭来,手颤抖了几下,粉笔哒哒地在黑板上敲出了几个白点儿。他象往常一样从塑料条上取下两片药来,但想了想,便把所有剩下的12片全剥出来,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又挣扎着想向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娃们中有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他人生的磨擦力就太大了。在村里他是外姓人,本来就没什么分量,加上他这个倔脾气,这些年来把全村人都得罪下了。他挨家挨户拉人家的娃入学,跑到县里,把跟着爹做买卖的娃拉回来上学,拍着胸脯保证垫学费。这一切并没有赢得多少感激,先是村里的电工,村长的侄子,把学校的电掐了,接着做饭取暖用的秸杆村里也不给了,害得他扔下自个的地下不了种,一人上山打柴,更别提后来拆校舍的房掾子那事了。他惊奇自己的头脑如此清晰,思维如此敏捷,他知道,自己生命的蜡烛已燃到根上,棉芯倒下了,把最后的一小块蜡全部引燃了,一团比以前的烛苗亮十倍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剧痛消失了,身体也不再沉重,其实他已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他的全部生命似乎只剩下那个在疯狂运行的大脑,那个悬在空中的大脑竭尽全力,尽量多尽量快地把自己存贮的信息输出给周围的娃们他焦急地问,他的眼晴已经看不到周围的娃们,但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懂了!老师快歇着吧!这几百年前就在欧洲化为尘土的卓越头脑产生的思想,以浓重西北方言的童音在二十世纪中国最偏辟的山村中回荡,就在这声音中,那烛苗灭了。老师用生命的最后时刻换来了地球的存亡。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参议员长出一口气说。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竞会存在3c级文明!

舰队统帅感叹说。是啊,无论是碳基联邦,还是硅基帝国,其文明扩展和培植计划都不包括这一区域,如果这是一个自己进化的文明,那可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最高执政官说。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这种方式信息我想这是对教师一个准确的描述!教书不是为了赚钱,这绝对不是目的!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听起来象神话。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他们叫教师。教――――师?最高执政官说:在银河系联邦时代,独立进化的文明十分罕见,能进化到5b级的更是绝无仅有,我们应该让这个文明继续不受干扰地进化下去,对它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太古文明的研究,对今天的银河文明也有启示。那就让蓝84210号舰立刻离开那个行星系吧,并把这颗恒星周围一百光年的范围列为禁航区。舰队统帅说。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的最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

教师读后感

放假时间读了教委推荐的《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书中,彭兴顺教授以教育践行者的眼光和头脑,诠释了他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理解和思考,给我很多启迪。古代有教育家告诫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非师也。”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只有高素质老师才能带出高素质学生,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从自身抓起。教育者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积累,挖掘潜能、勤学广集,才能厚积薄发。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将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课堂当成实验的“一亩三分地”,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并不断将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需要创新,没有哪一堂优秀课、示范课是教学的范本。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学中,如果拘泥于条条框框,习惯于照本宣科,不创新,不开拓,则再好的教育资源也是白搭。教师应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电视上经常会听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一句广告语。虽然只是一句口号,但它却折射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最好”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而“更好”才能让我们每天都能有所期望,才会去不懈地努力。教育也是如此。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去追求教育的完美。而应在教育中求反思,在反思中求变化,才得以寻求更好的教育手段。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成长是无止境的,反思也不应有休止符。在反思中提升教育品质,在反思中丰富教育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好”的教育留给学生,让“更好”无限接近“最好”。

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想成为一名卓越的师者,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认真对待关于学生的每一件小事,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把小事做细致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记得彭晓玫说过,即使是名师,他们也是从每一次认真研读教材,用心地进行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写好每一篇教学随笔,批改好每一份学生试卷和每一本作业开始的。从备课、上课到听课、评课,从问题设计到板书设计等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小事能体现教师是否优秀,也能造就优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爱读书的道路上来”。读书是学习,有一种有效的学习,它能使教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游览。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会使我们更用心地去体味生活,洞察世事,从广阔的生活中捕捉到益人心智、怡人性情的知识与信息。我们的总结可以是一次顿悟、一缕思绪或一个念头,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闲暇之余整理和锤炼写成案例供自己回味,或与同事分享,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追求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作为一名教师,要走向卓越,就要做好书中所提到的六个方面的修炼。要知道一个人的差异是有限的,潜能是无限的,工作中,我们应当要学习怎样成就伟大的梦想和人生的卓越,而不是附会平庸!当你不停地朝前走,就会有不断的惊喜;当你充分挖掘你的潜能,你就无所不能;因此,我想我会竭尽全力的。

教师读后感

一切从书开始,《成为有信念的教师》伴我走过了混沌与置疑,渐渐清晰内心,催人奋进。我知道了信念,是一种默默的坚守,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一种克服的动力。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那必须有自己的教育信念;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那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需要成长和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加倍呵护,用教师的爱心,甜美的微笑,关爱的眼神,安抚的双手,循循善诱的教诲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当他们那一张张因我而变得快乐的小脸从眼前闪过时,我无比幸福;当他们在课堂上那充满灵动与欢欣的画面闪现在我脑海里时,我无比欢悦;当他们一次次和我碰撞后收获,我无比欣慰。我坚信用我的善良、正直、关爱、严格……让我的每一个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而又五彩缤纷的`童年。

为信念去投身,所有的忙碌都是快乐的。找回自己最初的信念,在不断思考中充实自己,在不断坚持中磨砺自己,在不断沉淀中净化自己。要做一个乐观、有勇气的教师,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一切都可以改变。

要做一个脚踏实地、有激情的教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面对每节课和每位学生,把学到的变为现实,让学生的羽翼丰满起来。

从今往后,要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教师,追逐自己年轻的梦想,带领学生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教师读后感

做为一名教师,哪怕工作再忙,也必须多读书,与名著牵手,与经典为友。因为每天读书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悟生命、感受生活。这个寒假,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切合实际,最终能充分实践。就如朱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才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关爱孩子,是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你伸出援助之手,他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当学生有少许进步时,你投去赞赏的眼光,他会产生自豪感、成就感;当学生做了错事时,你用和蔼的语调指点迷津,他会轻松改之。面对着一个个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无疑就要爱上他们中的每一个,在平时处处播洒暖人的话语、露出会心的微笑、投去赞许的眼神,时时校正自己的爱,不要让它偏离航道,让学生感到老师不但“可敬”而且“可亲”。

活。写诗是要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他还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作家从事创作,自己要有一口井。今天教育学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一口井,只有勤于学习,不断汲取知识的源泉,这口井才不会枯竭,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拥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教育者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学不可以已。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件永远也不能停止的事情。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总之,学习是教师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教师要注意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正如书中所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朱教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自己要做到心存责任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互相讨论,这样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明确对错是非,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富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我想教育的成功在是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风风雨雨十一年,踏踏实实走过来。一路上虽然有苦、有甜、有悲、有喜,但是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有经典名著的指引,我感到充实而快乐。今后会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争取做一名学生喜欢的理想教师。

教师读后感

这些年教育界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李镇西老师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就有所耳闻,就在前两天有幸观看了学校组织的李老师的视屏讲座。

在讲座中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开始说的几句话:“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日三省吾身”

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 “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俗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说,只要我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日三省吾身”,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绿油油的叶子,在属于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有次在家长会上,听见有位家长说:胡老师人很好,她从来不当着孩子们的面骂同学。我一愣我真是这样的吗?回想有时候火气上来,控制不住,就会在教室里斥责学生。可自从开完那次家长会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马上想到学生的自尊,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

允许学生犯错

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有些学生在读书方面实在是不行,没有这个能力,比如曾经我们班有一位叫蔡智斌的学生,一开始我希望他能够认真学习,按时交作业,所以每天督促他,可后来的事实让我觉得这样根本就不现实,所以决定原谅他,就转变策略,告诉他:学习不好没关系,可品德一定要好,希望他不要触犯校纪校规,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从反馈来看,他告诉我,这样做让他很感动,他也意识到自己行为要规范,比如上课迟到他会喊报告,如果有事需要他帮忙,他也很乐意帮助,这说明他还是很懂礼貌的。

我真的爱每一个学生吗?

教师读后感

《麻辣教师》是我很喜欢看的一部作品。它讲的是,一位有着独特个性,积极乐观,有担当的中学老师——鬼豖老师,被安排去管理一个所有老师都不愿意接的三年级四班。面对不同问题的'学生,鬼豖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应对,慢慢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欢,和其他老师的认同。

我喜欢这位老师,因为他的行事风格,跟传统的老师不一样。学生们以为他会往东,结果他往西,常常让学生傻了眼。因为他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做事的时候也没有条条框框。所以其他老师没做到的事,他做到了。

如果我当老师,希望我也能成为像他那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