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放飞蜻蜓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作者:琉璃

教学计划应该灵活调整,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修改。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分享的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作者:莺语流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1个,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 陶行知 慈爱 抚摸 孑孓 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

抢——枪     蝇——绳     纹——蚊。

钩——构     饿——我     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课文《放飞蜻蜓》这一课是一篇记事文章,是按“捉蜻蜓——识蜻蜓——放蜻蜓”的顺序来写的。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蜻蜓有关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蔡老师的这堂公开课中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一、块状教学凸现。

在课堂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教学设计中的“识蜻蜓——识陶行知”这两大板块的存在,师生的多层次对话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

二、文本解读精致。

蔡老师对让学生了解蜻蜓知识这一教学设计中,能从图片入手,层层深入,并将课外资料适时补充,让学生对蜻蜓的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

商讨:1、课后作业能否增加一项:为蜻蜓做一张动物名片。

2、板书“陶行知”的位置应调整,不要与课题对齐。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1、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2、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指名交流。

(2)评议,补充完善。

(3)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4)教师总结。

4、感悟朗读。

(1)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评议。

(4)练读。

(5)感情朗读。

1、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3、朗读感悟。

1、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来!

1、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填表:

特点作用

尾巴一节一节,又细又长。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平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万世师表。 ——宋庆龄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放飞蜻蜓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平等

参与文本对话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蜻蜓眼睛、尾巴、翅膀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

1、(投影出示)慈爱抚摸商量。

七嘴八舌   入神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 。

(2)集体读。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

(1)阳光下,它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指导朗读。 。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1、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1)指名回答。

(2)小结:描写蜻蜓眼睛和尾巴,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3、过渡:蜻蜓被称为“除害飞行家”,这和它有一对神奇的翅膀是分不开的。

(投影出示蜻蜓翅膀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翅膀的外形。

(1)观察图片,指名交流。

(2)师结合资料介绍蜻蜓翅膀的作用。

(3)迁移练习:(课堂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蜻蜓的翅膀。

(4)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五、课后实践 。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好朋友。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课堂实录】。

19放飞蜻蜓。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1、(投影出示)。

慈爱   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入神  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强调读音注意点。

(2)集体读。

生:第一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 陶行知 先生。

生:第二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小朋友们。

生;第三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蜻蜓。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1、提出读书要求。

(生自主阅读课文,师深入指导。)。

2、师:把你的收获先和同桌进行交流。(生同桌交流)。

3、组织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生:它的眼睛很大。师:是呀,大约占了头的一半。

师:这么奇特的眼睛本领可大啦!它能——生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生:它的眼睛能看到 九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

生:蜻蜓的眼睛能看到千米之外飞行的同类。

……。

师:继续交流,你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师(出示图片)蜻蜓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生: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师:谁能通过读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尾巴。

生:读(突出“一节节”“又细又长”)。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蜻蜓的尾巴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生: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生(议论纷纷,说法不一)。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出肯定的答案呢?

生: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一个“据说”。

师:“据说”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

生:据说就是听别人说,在课文中不能去掉,去掉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 陶 先生是听别人说的,他自己也不敢肯定,所以要加上“据说”。

师:继续交流。

生:我知道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一闪一闪”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星星、钻石、金子……。

师:谁还有自己的收获?

生:蜻蜓的尾巴会点水。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蜻蜓真的是在点水吗?

生: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在产卵。

……。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会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生:都写出了样子的奇特和作用大。

(出示图片)先观察翅膀的样子。

生: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

生:蜻蜓的翅膀很薄很薄,

生:蜻蜓有两对翅膀,对称。

生:蜻蜓的翅膀上有一些黑色的点。

……。

生;蜻蜓的翅膀能连续飞行一个小时。

生:翅膀上黑色的部分是翅痣,有了它蜻蜓在飞行时,翅膀不会被折断。

……。

师: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写一写蜻蜓的翅膀。

(生动笔写话。)。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写的片段。

(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投影出示)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师:“口吻”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口气。

师:谁来用商量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评价。

师:孩子们纷纷说:

生接: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师: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生接: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生: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回到大自然。

生;我们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请不要再捕捉我们了。

生;希望你们能和我们友好相处。

生:保护我们,不要再伤害我们。

……。

师;你们道出了所有动物的心声。(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五、课后实践。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好朋友。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

【教学反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一、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二、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于课堂各个环节的处理都没能做到尽善尽美,尤其对于课堂生成的东西不能及时把握,教学机智明显不足,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学习,多磨练。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21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学习“蜻蜓”:(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二、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

读再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在学生。

充分自由品读的基础上合作互动学习。]。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三、布置作业,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

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

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

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

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

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

(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

(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习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21放飞蜻蜓

学 科。

语文。

年级班。

三年级一班。

课 题。

课 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慈、复”两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孑孓”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发展。

性目。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朗读法、谈话法。

多媒体课件。

板书。

孩子们                陶行知。

朋友。

捉                   放。

爱护。

组词:

慈(  ) 握(  ) 舌(  )。

复(  ) 构(  ) 抢(  )。

思考: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读谜语,猜一猜。

(谜底是蜻蜓)。

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指名读生词。

同桌轮读。

男女生读。

小老师领读。

质疑:“田埂”是什么意思?

“孑孓”是什么?

生自由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读读1-6自然段,看看从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读书上的句子。

读一读感受“慈爱的问”是一种怎样的语气。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对话。

理解“七嘴八舌”

学生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再现当时热烈的场面。

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学生读读课文7-10自然段,看看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读书了解到什么。

生: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

生: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生:眼睛很复杂,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思考说说孩子们对蜻蜓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指名回答(如下):

他们更加了解蜻蜓!

会更加喜欢蜻蜓!

会更加爱上蜻蜓!

指名读11自然段。

读中体会商量的口吻。

读中体会纷纷说是怎样说。

生:陶行知。

学生认真看陶行知的小资料。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陶先生语言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交流。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放飞蜻蜓!

读一读生字,组个词语。

生书空。

观看演示。

生描红。

1.    抄写课后生字生词。

1.出示谜语:

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后背着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飞来飞去捉蚊蝇。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题目是《放飞蜻蜓》。

板书课题。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都预习好了吗?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第一组(生词)。

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据说。

苍蝇    蚊子   掌握 抢着说   。

构成    复杂   成千上万。

第二组(难读的词)有信心读好吗?

抚摸  保持  入神  。

翠贞  田埂  孑孓   。

平衡  商量  口吻。

“田埂”是田间稍微高起的小路。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

2.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师巡视。

老师小结:

陶行知看见翠贞和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就和孩子们交谈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抓住开始、经过和结果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1.    师:(出示课文插图)。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这时陶行知和孩子们有一段对话。

师: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引读:吃虫子。

师:一个男孩说——引读:吃露水。

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引读: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师:对,就像同学们这样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就是七嘴八舌。

老师小结:

就是这场对话,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他们最后会——放飞蜻蜓。

2.    对于蜻蜓这个人类的好朋友,你还有哪些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蜻蜓。

师: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还搜集了有关蜻蜓的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补补第10自然段的省略号吧。

老师结合蜻蜓图片小结:

可爱的小蜻蜓不仅吃害虫,他还有又细又长的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它的眼睛很大,叫做复眼,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全世界的蜻蜓有5000多种,我们中国就有300多种,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人类在制造飞机的时候都要向蜻蜓学习呢!

是啊,所以孩子们入神的听着。

(出示11自然段)。

师生谈话: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陶行知吧!

(课件出示)。

教师相机梳理:

慈爱地抚摸着     平易近人。

滔滔不绝的介绍   博学多才。

对一群孩子耐心地教育讲解 循循善诱。

对蜻蜓那小心的动作       富有爱心。

……。

老师小结:

看来是陶行知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孩子们带着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带着一份责任与希望,放飞了蜻蜓。

课文学完了,课文中有两个生字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出示:

慈:上下结构兹+心中间部分不能少了两点。

复:中间是一个“日”,不要写成“目”,下面是折文,横撇连在一起是一笔。

老师范写。

导入环节设计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语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陶行知这个人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在枯燥的介绍中,也不是简单的概括中,而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来感悟。只有对陶行知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到是他通过声情并茂的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有了孩子最后“放飞蜻蜓”的举动。

21放飞蜻蜓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大家谈谈。(教师点评)。

21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21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据 构 抢 陶行知 慈爱蚊蝇把握孑孓七嘴八舌复杂。

3、读第2、3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一写。

5、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写出它们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

田埂:

慈爱: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6、我知道:

陶行知:

7、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8、在课本上描红;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从文中找一个生字的词语),把生词和课后第三题在下面抄写2遍。

9、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