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数学的教案(专业19篇)

数学的教案(专业19篇)

作者:纸韵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中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学的教案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体验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前后”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五官位置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和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与顺序,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练一练”里的习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自己判断上下的位置关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好,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在“森林运动会”上学习了“前后”,今天,我们继续在森林里逛一逛、玩一玩,看一看还能发现和学到什么数学知识。

(二)情境探究,体会领悟。

1.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初步体验上下(先不让中间的小松鼠出现)。看,眼前有一棵柏树,还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说一说。

出示松鼠,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瞧!又跳过来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松鼠在小兔的上面,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3.议一议。

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谁说得对呢?为什么?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4.教师小结。

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是因为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兔比,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鸟比,所以说法不一样,但是说得都是对的。

5.放松小游戏。

说一说自己鼻子的位置。

6.说见闻。

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物品,它们之间也有上下的位置关系吗?(学生、教师身边物品的'上下关系等等。)。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小书架,请同学们看一看、填一填、说一说,指名到前面摆一摆并提出问题,找同伴解答。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在班上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先按要求写数,写完之后,自己说一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练一练”第3题。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多种说法和答案,只要孩子们说得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对只说一个答案的学生,教师也应鼓励和表扬。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4题。

本题答案不统一,先组织学生观察图,房子有几层?哪是第一层……哪是第四层?然后再按自己的意愿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即把小狗、小猫、小兔、小象的头像贴在相应的窗户里,最后说一说它们的上下关系与顺序。

5.“练一练”第5题。

本题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让大部分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只标出名字就可以了。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可以小组帮学、交流;还可以用人物头像试着贴一贴,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知识。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愉快呀!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课后到商场和家里再观察观察,看看还有哪些东西也有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用你的巧嘴巴讲一讲、说一说。

由上节课的“森林运动会”设计情境,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由于低年级学生专注时间短,又爱活动,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撂放书架、写字、鼻子在哪儿、分房子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的关系,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直接给出的三个小动物比较上下,改为先出示两个小动物,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再出示第三个小动物,比较三个小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符合《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指鼻子游戏、说生活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如: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表不同见解等,教师都能用准确的语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形式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二下数学的教案

课本 6566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课件、计数器等。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算法。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当出现竖式计算时,要板书竖式

让学生对照竖式再说一说算理及算法。

2.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3.小结: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计算加法时要的问题。

4.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你自己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

说到竖式时板书

说算法:个位减起,5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15减6等于9,十位2减7不够减,从百位退1,12减7等于5,百位3减2等于1,所以,435减276等于159。

5.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用你喜欢的方法去做。全班交流自己的竖式算法。

6.小结: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四、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192+58=答案

432-153=答案

646+354=答案

542-169=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竖式计算的算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的教案

第45页、46页的例4、例5,做一做的3题,练习十一的习题。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量方法。

1米长的彩带纸或细棉绳每人一根。

1、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1分米表示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3、揭示估算的意义,板书课题:估计

(一)教学例4

1、读题,理解题意

2、想一想:你画出的线段应是什么样的?

3、各小组派代表演示。

4、对比交流,找出不足,讨论:怎么画会更准确一些?

5、再次派代表修改。

6、每人尝试画在练习本上,画完后用尺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长度准不准确。

(二)教学例5

1、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决,说己估计的方法。

(三)估计的方法

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

(2)量一量,再算出每个图形的准确周长。

(3)比较,你估计的准的原因在哪儿?

第2题:比一比,估一估,再说出来。

第3题:小组实践。

练习十

小学数学的教案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一、谈话导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数学的教案

1。了解的概念。

2。掌握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和相交的概念。

3。使学生熟悉简单的几何语句,并能画出正确的图形表示几何语句。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一些几何语句(如:某点在上,即“经过”这点;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有且只有”的双重含义,即存在性和惟一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几何语言,并能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说”与“画”的尝试实践,体验领悟到“言”与“图”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严密的思考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学习好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公理的讲解,举出实例说明它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再进行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激励学生要勤于动脑、敢于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使学生体会物体的对称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体会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尝试指导与阅读相结合。

2。学生学法:自主式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和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

(一)重点。

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及相交线。

(二)难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公理的理解。

(三)疑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实验法解决公理的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解决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疑点。

1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三角板、木条、铁钉。

活动设计。

(一)明确目标。

通过知识点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及其性质,通过画图及对几何语言的认识培养学生图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领悟,教师概括总结和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投影仪显示本章开始的正十二面体的模型,学生观察这一复杂图形中有哪些是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线段和角。)。

演示:投影从正十二面体的模型中分离出某一部分,即线段、角。

引出课题:要掌握比较复杂的图形知识,需要从较简单的图形学起。本章我们就学习最简单的图形知识,即线段和角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的两个图形。在这个基础上,以后我们再学习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板书】第一章线段角一、射线线段1.1。

探究新知。

1。的概念。

【教法说明】学生有小学的`基础,会很快说出一些实际例子,如:黑板边缘、书本边缘、拉直的线、笔直的公路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演示: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利用电脑显示一些实例,如:黑板、书本、笔直公路等等。然后变换抽象成一。

师:我们在代数中,常用一条特殊的,你知道吗?

(学生会回想起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几何中的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我们可以用直尺画,但画出的只是的一部分。

2。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总结的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对于的表示方法很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理解。但记忆不一定深,这种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看书且会看书。自己学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的记忆深刻得多。

由学生小结,得出的两种表示方法:

(1)用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图形,小学没有介绍,现在学生初步接触,所以教师这里要补充说明点的表示方法。同时指出:以后学习中,常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便于说明与研究。

3。点和的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

(1)点在上,如图,叙述方法:点在上,或经过点。

(2)点在外,如图,叙述方法:点在外,或不经过点。

【教法说明】在点和的位置关系中,要注意几何语言的训练。点在上和点在外,各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法,要反复练习,以培养他们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4。的公理。

实验尝试:用一个铁钉把木条钉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转动木条,并观察现象。教师在木条上加上一个钉子,再让学生转动,并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同时板书公理内容。

[板书]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简言之,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

体验证实: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经过一点和两点画。

【教法说明】。

(1)学生通过实验,对公理有认识,但欲言之而不能,或虽能表达出意思但不严密。此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强调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向学生们讲清“有且只有”的两层含义。第一个“有”说明的是存在性,过两点有存在。“只有”说明的是惟一性,经过两点的不会多,只有一条。如果把公理说成是:“经过两点有一条”就是错误的了。(2)公理得出后,让学生再次动手验证,使学生体会到公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便于学生对公理的记忆。(3)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说明】通过公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使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现在好好学习,积累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并体会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5。相交线。

师:根据公理,过两点有几条?

(学生会答出:有且只有一条。)。

师:反过来,两条不同的可能同时经过两个点吗?

(学生容易答出:不能)。

[板书]如果两条有一个交点,我们叫这两条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这两条叫相交。

如图,和相交于点,点是和的交点。

【教法说明】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从公理入手提出问题,再反过来考虑,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突破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1)。

1。问答题。

(1)经过一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2)经过两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3)只用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是否可以?用上的两个点表示呢?

2。读出下列语句,并按照这些语句画图。

(1)经过点。

(2)点在外。

(3)经过点的三条。

(4)与相交于点。

(5)经过、三点,点在点与点之间。

(6)是外一点,过点有一与相交于点。

【教法说明】问答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巩固公理,作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言”与“图”的转化能力。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预习下节内容。

补充:按照下面的图形说出几何语句。

数学的教案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体验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前后”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五官位置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和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与顺序,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练一练”里的习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自己判断上下的位置关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好,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在“森林运动会”上学习了“前后”,今天,我们继续在森林里逛一逛、玩一玩,看一看还能发现和学到什么数学知识。

(二)情境探究,体会领悟

1. 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初步体验上下(先不让中间的小松鼠出现)。看,眼前有一棵柏树,还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 说一说。

出示松鼠,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瞧!又跳过来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松鼠在小兔的上面,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3.议一议。

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谁说得对呢?为什么?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4.教师小结。

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是因为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兔比,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鸟比,所以说法不一样,但是说得都是对的。

5.放松小游戏。

说一说自己鼻子的位置。

6.说见闻。

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物品,它们之间也有上下的位置关系吗?(学生、教师身边物品的上下关系等等。)

(三)拓展应用

1. “练一练”第1题。

出示小书架,请同学们看一看、填一填、说一说,指名到前面摆一摆并提出问题,找同伴解答。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在班上交流。

2. “练一练”第2题。

先按要求写数,写完之后,自己说一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练一练”第3题。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多种说法和答案,只要孩子们说得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对只说一个答案的学生,教师也应鼓励和表扬。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4题。

本题答案不统一,先组织学生观察图,房子有几层?哪是第一层……哪是第四层?然后再按自己的意愿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即把小狗、小猫、小兔、小象的头像贴在相应的窗户里,最后说一说它们的上下关系与顺序。

5.“练一练”第5题。

本题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让大部分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只标出名字就可以了。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可以小组帮学、交流;还可以用人物头像试着贴一贴,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知识。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愉快呀!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课后到商场和家里再观察观察,看看还有哪些东西也有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用你的巧嘴巴讲一讲、说一说。

由上节课的“森林运动会”设计情境,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由于低年级学生专注时间短,又爱活动,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撂放书架、写字、鼻子在哪儿、分房子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的关系,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直接给出的三个小动物比较上下,改为先出示两个小动物,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再出示第三个小动物,比较三个小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符合《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指鼻子游戏、说生活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如: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表不同见解等,教师都能用准确的语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形式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数学的教案

知道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叙述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分类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探究与实践,学习切线的性质;。

通过实例操作体会如何数量关系来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运动变化的观点的教育;。

从运动的观点及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的概念;。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会类比思想方法的运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点、直线和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

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引导式教学、反证法教学。

投影仪、电脑,直尺。

5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从问题情景:要学生解难入手,建立模型,设下悬念,然后让学生探究二个问题,将探究的结论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活动来展开,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朴素的问题情景(射击)自然对学生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性;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释、合作等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还能感受到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数学的教案

1、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水果贴图,统计图和统计表等。

1、学生动手。

那咱们就自己动手挑一挑。每个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那里面有不同的水果图片,现在请你们打开信封,每人挑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举起来,让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

2、开动脑筋,探索新知。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水果有多少个人喜欢呢?谁能帮老师想个好办法?(把喜欢吃苹果的同学排成一行,喜欢吃橘子的排成一行)。

我们就按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喜欢吃苹果的同学站在第一行,喜欢吃橘子的同学站在第二行,喜欢吃香蕉的同学站在第三行,喜欢吃梨的同学站在第四行。

3、动手实际操作(师巡视。)。

提示学生数的时候应该一个一个地数,不多数一个,也就是不重复,还要注意别漏数,现在每行第一名同学数一数你们组的人数。

4、学生汇报结果。

5、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6、小组汇报结果(让喜欢吃苹果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几个人,再让喜欢吃橘子的同学举手,数一数)。

7、还可以用符号表示呀!

这些好办法老师建议你们一会儿在小组学习中去试一试,现在每组小组长为调查员,负责带领小组的同学选一种调查方法,去调查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2号同学把你们各组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1、动手操作。

老师在每组桌面上放一张表格,根据调查表,把各种水果图片贴在这张表中。喜欢吃苹果的同学,将苹果贴在这个格里,喜欢吃梨的将梨贴在这个格里……注意一个小格里只能贴一个水果,开始吧!

2、全班交流。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幅图,看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喜欢吃(橘子)的人最少。)。

3、引导填表。

根据统计图中每种水果的数量,我们来填在这个表中。

4、介绍统计表。

好,我们就提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不同的问题,就跟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下吧!(学生组内互问。)。

5、做中得,得中悟。

新年到了智慧老人给我们班带来了许多新年礼物。(微机出示:电脑、算盘、笔、计算器混放的场景。)智慧老人想请同学们帮他统计一下各种礼物的数量,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下面同学们把事先剪好的图片贴好。(生展台展示统计图表。)。

6、提问:1.电脑有几台?2.算盘和笔共有多少?3.电脑比计算器多多少?4.我一共送来多少个礼物?(生回答)。

数学的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

1.认识简单的统计图,知道统计的对象,会看简单的统计图。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知道统计的对象,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每组一个篮子,4双筷子,4个小碗,玻璃球若干;小印章30个;统计图2种;多媒体课件;纸花若干朵。

1.给小组的每个同学编号。

2.公布奖励办法,给表现好的小组贴小红花。

3.了解学生的生日,教师对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做好记录。

一、认识统计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看比赛,有一场精彩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

(教师边播放小猫钓鱼的课件进解说: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参加比赛的队员,他们要参加什么比赛呢?想知道他们比赛的成绩吗?请看一下比赛的记录单)

(二)指导看图

师:图上有一条横线,下面分别列出了参加比赛的三只猫的名字,上面的小格表示他们钓鱼的条数,一小格代表一条鱼,涂了几格就表示它钓了几条鱼。

(三)认识统计

师:看这个图,你能告诉大家什么?

先小组四个人说说,再指名答。

生1:小黄钓了6条鱼,小白钓了5条鱼,小花钓了4条鱼。

生2:小黄钓得最多,小花钓得最少。

生3:小黄是钓鱼比赛的冠军。

生4:小黄比小白多1条,小白比小花多回条。

生5:小白比小黄少1条,小花比小黄少2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贴小红花鼓励。)

师:如果再有一条小黑猫参加比赛,你猜他能钓几条?为什么?

生1:可能是7条,因为图是按6条、5条、4条的顺序排的,再来一只可能钓7条。

生2:可能是3条,因为图是按6条、5条、4条的顺序排的,再来,只可能钓3条。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很有道理。看这个图,我们不仅知道了每只小猫钓鱼比赛的成绩,而且知道了谁是冠军,知道了小黄比小白、小花多几条等类似的一些问题。

二、感受统计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咱们同学之间的一场比赛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要举行的比赛,请全体同学参加,高兴吗?先听清比赛的规则。

(1)每个同学必须听到老师“开始”的口令再动手,听到“停”的口令必须住手。

(2)必须用筷子将玻璃球夹到每个人的小碗中,手碰到玻璃球就是犯规。

(3)时间1分钟,由电脑计时。

师:请组长给小组的每一个同学发一个小碗,再发一双筷子。

(学生活动。比赛结束时,要求学生将筷子放回篮子,给动作快的3个组贴小红花。)

师:谁想把你的成绩告诉老师和同学?(指名3~5人,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师:大家都忍不住想说,老师也很想知道每个同学的成绩,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一张纸,请组长记录,纸上有一条横线,下面是你们小组四个同学的号,谁夹了几个玻璃球,现在就请组长在谁的上面从下往上盖上几个小印章。(组长注意:盖章的时候要用力,一定要给大家记清楚。)

(每组一张统计图。)

(记完后将玻璃球倒入篮内,组长收起小碗。)

(二)认识统计

(展示一个组的统计图。)

师:这是第6小组的记录,从这张图上,你知道了这个小组比赛的哪些情况?小组的四个同学可以先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举手告诉老师和同学。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商量的情况。)

生1:我知道了1号夹3个、2号夹6个、3号夹4个、4号夹7个。

生2:我知道了4号夹的最多,1号央的最少。

生3:我知道了2号比1号多3个,1号比2号少3个。

生4:我知道了2号比3号多2个,4号比3号多3个。

生5:我知道了1号、2号、3号、4号共夹20个。

(学生边回答,边让被展示的组评价,贴小红花)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这个组夹的最多的是4号同学,其他组还有没有比他更多的?是谁?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师:我们这次比赛的冠军是××同学,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并发给他一个小奖品。

(三)小结升华

师:我们刚才记录了每个同学夹玻璃球的成绩,并且评出了冠军,咱们数玻璃球的个数并且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

师: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评出了的夹玻璃球比赛的冠军。了解了小猫钓鱼的一些情况,统计的作用真不小。

三、应用拓展

(一)统计生日

生:横线上面一个小格代表一个同学,每个月有几个同学过生日就涂几格。

师:说得真好,我们奖励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一朵小红花。

(学生涂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挑几个同学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挑两个同学的作品展示。(第一个同学的作品)

师:先自己评评好吗?

生:有点脏,不算太好。

师:挺谦虚的,谁还想给他评评。

生1:他涂得挺清楚,就是有些地方出头了。

生2:他涂得很准,和老师记录的一样。

师:第一次就涂得这样准,这样清楚,就不简单了。

(第二个同学的作品。)

生:他涂得很好,不但涂得很准,而且干净整齐。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二)统计红花

师: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

生1:6组的小红花最多,得了5朵。

生2:1组、3组、5组的小红花一样多,都是两朵。

生3:2组得了1朵小红花,4组得了4朵小红花。

师:6组的小红花最多,说明6组的表现最棒,你觉得他们哪些地方做得好?

生1:他们发言最积极。

生2:他们反应最快,四个人的动作最快。

生3:他们最守纪律,听指挥。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以后就要向6组学习。

四、小结全课

数学的教案

(3)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

(1)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对数的概念.。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一.引入新课。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3)(4).。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否成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

(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

可由学生说出.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得。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或证明如下。

再移项可得证.以上两种证明方法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差)。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并将其一般化改为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

设则,.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可在课下研究.。

(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对数都有意义)。

(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数学的教案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的教案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复习2)

1)出示第6题表格,仔细观察表格说说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计算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的?

1)出示第8题图,老师说明:“今天做了多少?”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引出“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的对话.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求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2)_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口答。

1)出示第9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求什么?是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的?

3)学生集体回答.

1)出示第10题,图中告诉我们什么问题?

2)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集体算出结果,口答.

练习与测验复习(2)

小班数学的教案

我们班一共有30名幼儿,其中有11名男孩,19名女孩,由于小班幼儿已经对数字有了一定的概念,他们都乐于数数。在前面的活动中幼儿已经对“1”和“许多”有了认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小班幼儿对于手口一致的点数还有所欠缺,经常出现手点着“3”,但是口中已经数到“5”的情况。为此,我设计了这堂课,目的是引导幼儿能手口一致的点数3以内的物品。

1.能手口一致的按顺序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2.在操作中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3.乐于参与集体游戏。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能手口一致的按顺序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活动难点:能手口一致的按顺序点数3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ppt演示文稿,小猫,小狗,小兔的图片若干,“1,2,3”的数字卡片若干,雪花片若干。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1.提问导入: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们吗?

那今天咱们就请小动物们和我们一块学本领,玩游戏好吗?

2.听音乐走线。

二.集体活动。

演示。

今天,杜老师请了许多小动物来和我们一块学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吧!(分别演示猫,狗,兔子的图片)。

师: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呀?

幼: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小兔子。

然后,引导幼儿伸出手指一块来点数(从左到右)当幼儿数到3时,教师围着三个小动物画一个圆圈,并声的说:“一共有3只小动物。”

说完了,要求幼儿在数一遍,数到3是用手画圈,然后说:“一共有3只小动物。”

2.在黑板上操作。

小动物们觉得小朋友们太聪明了,它们决定回去请它们的小伙伴和家一起上课,学本领。

分别请幼儿在黑板上操作(三只小猫,三只小狗,三只小兔子)的图片,操作时必须要求幼儿用手画圈,并声说:“一共有几只小猫,小狗或小兔。

三.游戏活动。

1.游戏“按数取雪花片”

老师先出示数字宝宝“1、2、3”的'数字卡请幼儿认读,然后请几个小朋友玩抽字卡,然后其它小朋友拿相应的雪花片送给他们。

2.游戏"马兰花"。

幼儿与老师一块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老师念儿歌《马兰花》但教师说:“开一朵花”时,就自己抱着自己的肩膀站好,到老师说:“开二朵花”时,就两个小朋友抱在一起,“开三朵时”就三个小朋友抱在一起。

四.活动结束。

师幼共同总结。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是数一数自己家里有几口人。

优:

1.本节课选题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本节课思路清晰,环节设计新颖,抓住了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并加入游戏,充分调动了班级幼儿的积极性。与老师配合的很好。

缺:

1.由于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没能让全部幼儿进行操作。

2.在教学过程中,点数方法强调的不够深刻,造成幼儿操作时需要老师提醒。

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比较理想,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加难度,比如,三个小动物要用数字“3”表示,另外在点数方法上我会复想幼儿说明。

小学数学的教案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基础,如果每个教师都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学生,用自己的真情趣感染学生,我认为这比任何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都有效,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吸引。老师处处为学生着想,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要用真情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天以亲切的面孔面对每个孩子,要认可每个学生,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对学困生要多些关爱,教学中注意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作业、检测都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制定评价标准,做对了,及时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做错了,也不指责,耐心讲解,不让他们产生气馁情绪,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只有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他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课。

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习活动,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中,一位教师先用切合实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庆祝会,各班都会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举行大联欢。大家看,这是一(5)班的教室,这个教室布置得有什么规律呢?老师边说边把教学立体图挂在黑板上,经过短暂时间的观察,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这个说:灯笼是按蓝、紫的顺序排列的。那个说:花是红、绿顺序排列的。小旗是黄、红顺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规律找了个清清楚楚。课本上的练习一般是圆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现,而有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很有创意,结合儿童的特点让学生拍手、摆头来找规律。又设计了学两声猫叫、学一声狗叫,让学生在活动中找规律。这样的活动很实在也很有趣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体验到趣味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与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这位教师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就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数学的教案

1、将《含括号的四则运算》微视频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练习题。

一、导入。

1、根据对微练习第一题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已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关内容。

2、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为改变运算顺序,需要用到什么符号?(小括号),如果用到了小括号,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运算顺序的话,我们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那就是中括号“[]”。今天我们在大家已自学了《括号》微视频的基础上来深入学习《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利用微练习第二题,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小组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学生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小结4、总结计算顺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深入学习,根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计算上述算式。

2、教师提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4、学生展示。

5、师生共同总结(三)提升训练。

根据微练习题第三、四题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列出文字题的算式,能根据分部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通过反复的计算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好的热身过程,方便后面的学习。

小学数学的教案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口答:

1、24是50的几分之几?

2、13厘米是43厘米的几分之几?

3、10千克是45千克的几分之几?

提问: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怎样求?

每个题中的单位1是什么?

(一)教学例1(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审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

(2)掌握什么是达标率.

(3)怎样求达标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疑难。

3、学生逐步汇报。

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100%。

120/160×100%。

=0.75×100%。

=75%。

(二)教学例1(2)。

学生自学85页教学内容,了解发芽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提问:

什么叫发芽率?(发芽率是求发芽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这三种.种子哪种.种子的发芽率高?(大蒜发芽率高。)。

让学生感知发芽对农民伯伯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三)其它百分率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了解:

出勤率=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成活率=成活棵树/种植棵树×100%。

命中率=命中球数/投球总数×100%。

岀粉率=面粉重量/小麦重量×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花生的重量×100%。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练习二十的1至4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1、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2、从达标率到出油率,拓宽知识面。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的教案

1、知识与能力:会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

2、过程与方法: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

会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

单名数改写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的方法。

首先作好旧知的铺垫,复习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出现小数的名数改写。

1、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

(1)先让学生熟记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何时乘进率,何时除以进率。

(3)为学生编口诀:大变小乘正好,小聚大用除法。

2、如何让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改写方法

(1)首先牢记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够灵活运用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

(2)审题要仔细,看清楚是向哪级单位转化。

组内老师各抒己见,找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尤其是老教师对此处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来解决的建议和思路都给我们年轻教师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的教案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二下数学的教案

教学内容:

书6768页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答案

615-457=答案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