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元日读后感(精选5篇)

元日读后感(精选5篇)

作者:文锋 元日读后感(精选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元日读后感篇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描写春节的诗,反映了春节时人们的喜庆祥和。在这天,大家要放爆竹,喝屠苏酒,挂上新的春联。

诗中的“元日”指大年初一,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从“千门万户”这个词可以看出许多人在庆祝节日。“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那时候,人们用桃木写的门神名挂在大门两侧,用来驱鬼镇邪。

现在的春节,不光要放爆竹,贴春联,还有看春节联欢会,逛超市,买年货,买压岁书,手捧鲜花去走亲访友等等。

电视上说,“端午节”已被韩国申请为他们的传统节日,日本和韩国也正在申请“春节”为他们的节日,如果成功了,中国老祖宗发明的“春节”就会变成他们老祖宗的遗产,可这首《元日》,明明告诉我们,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在热热闹闹过春节了。所以,我们要继承好古诗,捍卫民族遗产,把祖宗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铭记在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元日读后感篇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当然,作为大政治家、哲学家的王安石,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诗中的“元日”指大年初一,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从“千门万户”这个词可以看出许多人在庆祝节日。现在的春节,不光要放爆竹,贴春联,还有看春节联欢会,逛超市,买年货,买压岁书,手捧鲜花去走亲访友等等。

元日读后感篇三

新年的春节已经来临了,王安石看到新一年的春节是如此美丽。

王安石寻找着爆竹声的传来的地方,他看到了:一群顽皮的孩子们在点着爆竹,满脸的开心,王安石心里想道: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呀!春节是多么受孩子们的喜爱啊!

王安石还看到一下早出晚归、忙碌的大人们,在这时也和孩子们在欢迎春节,还喝着屠苏酒。王安石凝视着那些欢天喜地的孩子们,他想到了:儿时的自己,来迎接春节时的那股高兴劲儿――在春节时,在家中可以吃的鱼、肉,也可以受到一些压岁钱,还可以穿上好看的新衣裳,在早上还可以看到自己亲爱的小伙伴们在开心的放爆竹。()也同时跟他们堆雪人、打雪仗。爸爸妈妈也在一旁看着他们玩得如此开心。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啊!到了下午,也可以还跟着伙伴们一块玩儿或到邻居家里串个门,开心得不得了!可是,虽然我们小孩子在春节中快乐地长大了一岁,大人们却老了一岁,但是他们还是开心、快乐的。

好一会儿,王安石才缓过神来。这时的太阳早已升得老高了,他看到大人们已经贴上了新的春联。家家户户在阳光照耀下,更加漂亮。

王安石按捺不住快乐的心情,随即吟出家喻户晓的名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档为doc格式

元日读后感篇四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节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有祭灶、扫尘、贴春联、倒贴“福”字、守岁、吃饺子、放鞭炮、拜年等风俗。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元日读后感篇五

元日读后感
我们这学期第二十五课学习了《元日》这首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他在正月初一写下了刚过年时的情景。这首诗主要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年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都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这首诗也写出了当时人们过年的习俗。
王安石是宋代有名的诗人,他还写过《泊船瓜洲》、《梅花》……
我们现在过年可以拿到压岁钱,门上要贴春联;而且要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还要给长辈拜年……
啊!过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