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于丹的心得(汇总21篇)

于丹的心得(汇总21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写心得体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总结。这些心得体会都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而总结出来的,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于丹论语心得

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于丹论语心得

对于我来说,听后的感觉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销售的成功的看法。二是对《论语》一书中某些观点的体会。

一、《》一书销量巨大的原因前一段在中关村图书大厦调研时正好碰到五楼于丹在签名售书,但是并没有去看,因为在我看来这无异于一种炒作,而凡是炒作的,无一例外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见面不如闻名。而后在办公室第一次听到同事用音箱播放于丹的《论语》,当时并没有仔细听,只觉得普通话说的很清晰,以前一直认为,如果想读学术性的论语评论,首推钱穆;如果想通俗的阅读论语,则读南怀瑾。中庸的选择,就读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其他都不算大家。这次公司组织,很细致的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述,此前诸多看法被推翻。《论语》虽然流传了几千年,人们生活中也有诸多格言之类出自于此,但是如果说真正的推广到人群之中,却很难做到,而于丹的讲解却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她的语言平实易懂,可以说,即使是一个读书不多的人,也依然能明白其中的含义,我想,这对于以往学术界人士往往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探讨一些东西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来说,于丹无疑是更为真实的为古代思想知识的推广做了贡献。当然,相比之下,钱穆、南怀瑾、李泽厚,都远比于丹要权威,所讲述的,也更为有力度,但是,就推广而言,这几个学术大家又有哪个敢说自己的书能卖六十万册。他们的论述,也许更为适合一少部分人,而于丹的著述,所适合的对象是当今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群。过于晦涩的传统文化知识,绝大多数人们早已没有了耐心去研究他固有的实用价值。人们想要在工作之余更好的.充实自己,自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吸收方式,于丹的成功正在于此。图书的策划人无疑是抓住了信息时代人们得学习心态,从而成功的利用了这一心态,图书配讲课光盘的销售模式、低廉的销售价格、签名售书的宣传方法,完全抓住了读者心理。更何况即使懒得读书,也可以在休息时间将光盘放入电脑或者dvd机,闭着眼睛去听作者平缓流畅的讲解。所以,我想,六十万册的销量,也并不让人惊讶了。

《论语》中提到“人欲”,在儒家学说中,“欲”是万恶的根源,儒家认为人在“致知”的过程中应该“存理”而“去欲”,所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儒家所说的“欲”字,在今天的理解,我想该是“无限制膨胀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嫉妒他人所有而自己没有”等等已经引申过了的意思,这种“欲”的遏制是十分必要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内心所想得到却还没有得到的,我们经常将不能得到的理由归之于没有好的机遇、没有遇到好的环境、我比另外一些人优秀却没有得到自己该得到的、其他人不能友好地与我协作、上司的有意为难……这直接的让人想到一句俗语:“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实在是听则实易,做则实难。无论是对待任何事,人应该有一种我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思想。信念的树立是必须的,因为你的内心是为自己的信念所努力的,但是,关键是看要树立哪种信念。《大学》开篇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如何“修身”呢?“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这么说,“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而后天下平”,这一切都是一个十分流畅的过程,如果引申到我们的现实中,我想可以说成:在提高了自身的同时,也得到了回报。

反之,如果一个人对自身的品德修养都不能提高,那么又如何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其实听过之后感想很多,但是诉诸于笔端时,却很是滞涩,可能很多人认为《论语》离我们已经太过遥远了,拿古人的道理说现实的事是十分不切实际,我们该现实些才能适应社会。可是,有用的道理和时间的长短并没有什么关系,古人的智慧未必不如今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我们所了解的道理,又有多少是自己领悟的呢?真理并不会因为时间的久长而变了自身的味道,有时反而会如酒,越陈越醇,因为今人会赋予他更为实用的意义。《大学》提到“止于至善”,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无穷尽的、无法达到的理想化境界,也正是因此,人们才会不停的鞭策自己,让自己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再进一步。因为做不到,而不去提升自己,这是一种十分苍白而没有说服力的观念。

于丹论语心得

翻开于丹论语心得的扉页,于丹手书“大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真正伟大的思想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一如灰色,适于和其他所有色彩搭配,而更显其高贵和纯粹。论语里的道德思想,普适于大众,固此,孔子,也是灰色的。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如何解读《论语》呢?视角独特、眼光现代,《心得》涵盖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7个篇章。穿越2500年的光阴,我们看到,孔子没有圣贤的姿态,他向我们传递着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态度一:对待缺憾,心态平和。

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并尽己所能去弥补这个遗憾。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和真正的勇敢。有一篇关于北宋才子苏轼和高僧佛印交往的故事,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一次,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啊?佛印答: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就像一摊牛粪。苏轼回家后在妹妹苏小妹面前炫耀此事,不料,却换来了妹妹的冷笑。她说,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态度二:对待他人,留有余地。

人们常说“花好月圆”,但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内心有所期待和憧憬,却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论语》告诉我们,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要本着平等理性的态度去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把握分寸,适度最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我们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照耀温暖他人。

态度三:对待事业,“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和信念。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心灵的声音。历览古圣先贤,他们都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当我们的内心越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张扬的、外在的形式,去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样,当我们走入社会角色时,能够不失自我、有所担当、做到最好。

态度四:对待岁月,淡定从容。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30岁以前,用加法生活,获取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走到30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于丹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对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就是“立”的一种见证。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要学着用减法生活,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知天命时,内心有了一定的定力,能把各种道理进行融会和提升,不为外物所动了。这就好比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手无寸铁,但双手一出,却能挥出剑气,因为,所有的武艺都已在他内心深处。这种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的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我对《论语》里一个“子贡问政”的小故事印象深刻。

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需要什么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国家要强大,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有足够的粮食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这让我想到,现在的我刚刚踏进组织部的大门,部里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种无形的、信仰的力量把部机关凝聚起来。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快乐地工作。

《论语》的真谛,在于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带领我们跨越千古的沧桑,做孔子席前一名安静的学生,建立心灵的智慧。灰色的孔子,并不遥远,他的灰色链接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于丹:《论语》心得

谈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远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或许也曾经有一瞬间想要做出些什么事、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亦不了了之。于丹对于理想的阐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实践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远比要挣多少钱、要有怎样的地位来的实际。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成为一个善良、快乐的人。工作后对社会逐渐接触,越来越清楚这两个简单朴素的词组,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

“神于天,圣于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

同学、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其实我只是倾向于美化一点、乐观一点,笃信人性本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愿意为了一天充足的阳光、寒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而感动,继而感激别人的赐予。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从来不否认自己有虚荣的一面,我喜欢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欢精致可口的食物,我喜欢出行可以有车接车送……但一直很庆幸,仍旧可以被生活的细微而触动,于是,我的快乐变得很具体、很悠长。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2....;《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文档为doc格式。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认为,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骂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cheng)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他非常荣幸,有一天带着国家使命出使秦国。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得到了秦王的欢心。回来时,带着上百乘的车马浩浩荡荡,趾高气扬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织草鞋,做手工,对这样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没有那种能力。但是,一看到国君,一看到高职位的人,我只要用几句话就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我的能力也许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庄子听完此话,淡淡地对他讲,我听说,秦王患病时,常求遍天下名医。比如说他身上长疮,长疖子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为他破一个脓疮,就赏他一辆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为他舔痔疮,就赏他五乘车马。他问曹商,你是不是去秦国给秦王治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呢?这个故事,说明“利”这个字,困不住庄子。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

这个寒假,我拿出了妈妈给我买的“中华国学经典”这套书。其中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六本书,每一本书都使我受益匪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这本《论语》也根据当中的典故和内容。选配了相应的故事、解释。使我更好地弄通《论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举止、学习态度要怎样做到最好。比如里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说:古人不轻易开口许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言语不相符合是可耻的。又举了赵括“纸上谈兵”这个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总是制定了计划而不切实实行,当我读了这句论语后,我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做事也勤快起来了。还有一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懂得:不能死读书,也不能不读书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读书,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学从不读书,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看了这句话,我读书时都会边思考边读,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

于丹心得体会

水浒传中的武松靠着空手打死了两条猛虎,不仅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武艺,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了“虎死留名”的信念。在现代,也有许多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实力,成就了不朽的传奇。于丹,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和传奇人物。她的书和演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带给人们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第二段:诚信文化。

于丹先生认为,诚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导致社会信任危机。于丹认为,只有恢复和弘扬诚信文化,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这不仅仅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三段:修身养性。

于丹认为,修身养性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通过读书学习,践行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养成优秀的品德和习惯。例如,习惯了说真话,我们就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成为业内的佼佼者;习惯了做好事,我们就可以为社会不断地创造价值。学会了修身养性,我们的人生就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第四段:人际交往。

于丹认为,人际交往需要注意诚信和道德。我们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尤其是面对他人的评价和指责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以避免兴师动众,掩耳盗铃。在交际中,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另外,在社交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礼仪,为人处世,不失端庄和稳重。

第五段:实践和成长。

于丹认为,只有积极实践和不断成长,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要想在生活中实践诚信和道德,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需要坚持信念和原则,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关乎个人成长,也是对社会和民族的贡献和回报。

结语:

在今天这个世界,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与他人和谐共处。于丹先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成就,告诉我们诚信、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当代人最需要注重的品质和传统。只有融入这些价值观,才会实现更好的自我与社会的互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如此的人生理念为引领,奋凯于自我不断的提高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于丹心得体会

于丹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学者之一,其代表作《论语》译注及其心得体会深受读者好评。读完《论语》译注,我深感受益匪浅,从中体悟到不少人生哲理和处世经验。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我对于丹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追求道德和修养。

于丹通过对《论语》的详细解读,强调了孔子弘扬的以道德为核心的人文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悟性。读完《论语》中的各种名言警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孔子说:“不是书读多了,而是思想多了,才会有所领悟。”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明白:要想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仅需要读好书,还需要不断思考、领悟。

第三段:尊重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

于丹在《论语》中,密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强调了人应该尊重传统、传承文明。他心中所想的,是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厚重和博大。读完《论语》中孔子关于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思考,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传统、传承中华文明,并发扬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四段:注重健康生活和精神修养。

于丹还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了身心健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个人价值。在读完《论语》的同时,我也开始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精神修养,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状态,更好地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读于丹先生的著作,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了《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在今天这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我们还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家庭教育、身心健康和精神修养等个人修养方面的问题,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孔子思想的精义,共同推动文明进步,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书稿付梓中华书局,心下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敢站在电视屏幕里谈谈《论语》的话题。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于丹庄子心得

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未必他的快乐不如一个身价上百万上千万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日子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而担忧。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

现在网上流行这么一个段子,说人生无非是为了几张纸。为钱,就是为那么几张人民币。名呢,为了那么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了以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纸钱。一辈子,就是为了几张纸而已。

庄子,把这些东西看得太淡了,所以,利束缚不了他。庄子觉得,要我为了利丧失我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让我用心去为形役,不值得。这个道理今天也许有一些高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到第二层,破名,则要比破利难得多。我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一世,为的是死后追封一个谥号,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他会觉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这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这就是辛弃疾所谓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庄子在乎名吗?庄子这个人,富有雄才大略,但他不爱说。他认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天地之大美,自是不言。这样,他就周游列国,在各地游荡。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惠施,著称是天下有名的雄辩家,在梁国做宰相。这一回,庄子晃荡到了梁国。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惠施)说,庄周(庄子)的口才和雄辩远在你之上,千万不能让他直接去见梁惠王,万一梁王把相位给了他就不好办了。于是惠子就发动他手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后来,庄子听说这个事,就去找惠子。庄子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鵷(yuan)雏(一种像凤凰的鸟),从南海飞到北海的时候,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鴞(xiao)鸟(猫头鹰之类的猛禽)的头上,这只鴞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鴞鸟怕鵷雏抢它的老鼠,便仰头大叫一声。庄子对惠子说,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对我大叫一声啊?其实,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

战国时期有三个最大的国家:楚国,齐国和秦国。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想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当时,庄子在蒲水上逍逍遥遥地钓鱼。楚国两个大臣说明请他出山为相的来意后,庄子又开始讲故事。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被放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如此态度而已。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自由就是因为他不在乎。人的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很多事是一个循环,也许你眼下的起点,对自己的交待,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回答,比如说,是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成就,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潜在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这是不是我们给名和利,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有时,就是因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牵引着,沦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于丹论语心得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 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学习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让我们的精神得以饱满,更从容,豁达,乐观的面对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理想之道。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讲述的论语心得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于丹论语心得

最近一向在读《》,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论语心得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校长推荐给我们的《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简单的一百多页字却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心灵都有所触动。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并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因为现代学生共有的特点让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态度。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先贤“取经”。那么,以后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快乐的、缓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人是值得(转载需注明来源ww。hawod。co)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当然,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它将会作为我从教之路上一本永远的教育书籍教会我怎样教育学生。

于丹庄子心得

1、经历和悟性决定了你的眼界。

2、同样的道理,感悟却有高下之分。

3、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4、我爸对我的教育,就是一切从源头开始。

5、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6、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7、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8、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9、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10、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11、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自己的赤子之心。

12、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3、在我们成长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被开发出来。

14、人生没有弯路,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15、而我们今天希望,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

16、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17、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地浸润。

18、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就是你心中有一种仪式。

19、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20、小的迷惑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大的迷惑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

21、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22、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比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的表面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并不矛盾。

23、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的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24、我喜欢把生活分成两个层面:生命层面,生存层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谓生命层面,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有所执守的东西;而所谓生存层面,就是你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东西。

25、一个人,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有责任把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你不能说在你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就逍遥去了。其实,这种不入世,会让人没有一种价值实现感,而且你也挺不负责任的。

26、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27、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文档为doc格式。

于丹教育心得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不明白其中所含的意义,而今天听到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才知道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劝导。

于丹教授从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我们详细的解读了《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在天地之道中,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孔夫子教导他的学生要安贫乐道,但是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意味,那么,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能不能有一个很简单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能起作用的为人之道呢?而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用了一个字“恕”来解答,孔子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所以说真正的圣人不会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论语》告诉我们,为人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其实,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遗憾总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生活带来的遗憾,将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怨怨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还是以后的幸福。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即便是今天,人民还是希望自己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

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

于丹教授的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要踏实地做人,认真地工作,以诚相待的交友,才能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

于丹教育心得

读一本好书就如交到一个知己一样,它能帮你解开心灵的迷惑,能在你困惑时给你提醒,也能在你伤心时给你安慰,更能让你在苦难中变的更加坚强……最近,对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颇有感触,今天写下,愿与关心我的朋友们共勉!

一、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但确往往是离我们最近的东西最难认知,我们常常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而很少有人去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事物,那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而我们,也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才能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呢?那就要进行――“心斋”,即用心的斋戒去反躬内省,看清自己,用心去倾听自己,去孕育自己,给灵魂一双眼睛,以达到“以无厚入有间”的境界,也才能以自己的生命方式善待自己,让我们给心灵装上一面镜子吧,在看清外面世界的同时,也还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二、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的困难,但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要相信,这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就像支离疏、无情、哀骀它一样,哪怕是是长的丑陋,身体有残疾,但他们不也一样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吗?我时常抱怨,我的身材不好,我的容貌不过完美,我的头脑不够聪明,读到这里,才感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笑啊,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为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是内心的一种人格力量,而对于我来说,更应该向叔山无趾,向申徒嘉学习,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勇于改过,无论遇到什么,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有一颗希望的种子,要相信这世上总有属于我们的那一条路!!

三、心态与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而要有一个好的心态,首先的做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也就是说,别去追求我们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放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面对生命,保有一种旷达的态度,我们的生命就会更有质量,同时,让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见识和阅历吧,那样,才能“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在我们生命的流光里,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放下那不必要的包袱,轻松的前行吧,那样的人生也才能够充满快乐!

于丹教育心得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细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北师大教授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将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论语心得》包括“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首先: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

其次:尽可能的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而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源于心态不同。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祥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现代社会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关联。

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于丹教育心得

・出版社:中华书局。

・版次:2006―11―01。

・开本:32。

・精简装:平装。

・页数:157。

・书价:20元。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学概论”、“电视理论思潮。等课程,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书摘。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