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感动的读后感(汇总16篇)

感动的读后感(汇总16篇)

作者:薇儿 感动的读后感(汇总16篇)

读后感是对读者个人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达,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作者的用意。以下是一些热门图书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这些书籍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感动》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感动故事全集》。刚没翻阅几个章节,就不禁潸然泪下。我自以为坚强,可没想到人世间的真情温暖了我冰冻的心灵,重新拾回了“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的美好憧憬。其中令我感动的莫过于《父亲的怀抱永远属于你》。

同学们,如果你感受不到心里的震颤,那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毫无感情的“冷血动物”。此刻请放下你所以的恶念,感受从心底所听到的爱的呼唤吧!

《感动》读后感

那天,我读完了《回眸感动》这本书,这是配合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丛书。里面有很多故事打动了我,比如《交接》、《信念・希望・爱》、《九步之暖》等等。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交接》一文。

在一所农村小学里,一共有九个孩子:三个是一年级新生,四个读二年级,还有两个上三年级。学校里有一名老校长,有一天,他带着一名叫何娟子的新老师走进了教室。原来,老校长要走了,何娟子现在是同学们的新校长。

老校长为了让娟子认识每一个同学,就开始点名。

“盘山伢。”

娟子看到孩子嘴唇边上挂着两行鼻涕,就掏出手绢,把他的鼻涕轻轻擦去。

“盘小生。”

娟子看见他扣子扣错了,于是忙把他的扣子重新扣好……。

回到办公室,老校长突然说:“我不走了,我要留在这里为你们做饭呢……”

娟子突然伏在老校长的肩头:“爸……”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一对父女。父亲在山村奉献了一辈子,也希望自己的儿女继承自己的工作,难能可贵的是女儿不仅把爸爸的“接力棒”接过来了,而且又要扎根在这里,即使再辛苦,也要为山村教育做贡献。由此,我想到了《桥》中的父亲,他那种不徇私情、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文中的父女真是如出一辙。《白杨》一文中的“爸爸”,为了建设边疆,他现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与文中的父女又是何等相似!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感动》的读后感

我们五彩缤纷的童年,离不开书,因为书就像纯净水,能洗净我心灵的污垢,从中体会到饱含哲理的名言并享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

这本书中的故事多彩多样,读着读着,我会时而惊叹别人的勇气,时而佩服他们的睿智,时而为付出的人感动。其中有一篇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它讲了一位盲人和他的导盲犬被一辆大卡车撞死了,进入天堂之后天使说只有一个名额可以进入天堂,比赛赢得可以进天堂,而输的只能进地狱。看到这儿,我都认为那个盲人会用导盲犬的忠诚而使自己进天堂,但没想到的`是盲人却命令导盲犬进了天堂,自己却进了地狱。这时天使才明白,他们两个应该是一体的,不能拆散他们……但是已经晚了。

在当今的社会上,会有很多人用金钱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而像盲人这样为了他人舍弃自己的好人已经所剩无几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他们,让他们为人类做更大的贡献!

《感动中国》读后感

前些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这本书。书上介绍了爱人民的好警官——任长霞;三次跳下水搭救落水者的女性——魏青刚;经历汶川地震而救助同学的中国少年——林浩……他们的事迹令我感动,也感动着中国人民。

这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中国少年——林浩。

在地震的那一刻,同学们都被倒塌的房子给压住了。在废墟中二年级的林浩没有害怕,他鼓励同学坚强,并积极自救,勇敢地朝外面爬去,经过奋斗终于爬出来。废墟外人们沉浸在地震的恐惧中,倒塌的房屋随时又会二次倒下来。林浩这时没有顾自己,又冲回到废墟边救同学,忙着搬石头,因为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这时,塌墙上一块砖头向林浩砸来,他慌忙避开,但还是被砖头擦破了头。他顾不上自己流血的头,继续救助同学。不断地呼喊同学,给他们生的希望,嗓子喊哑了,手磨出血了,可他一直坚持着,最后小林浩从废墟中背出两位同学。他救出了两位同学,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他想的全是别人。

“如果我不救出他们,我就不是他们的班长了。”林浩的话一直在我耳畔,他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所需要的。我读着这个故事,想着,想着,在我眼前出现了另一幅画面,也是在地震那时,一位冒着塌方危险的少年举着盐水袋,在帮助医生救助同学,他一直举着盐水袋,举着,举着,一直安慰废墟下的同学,要坚持,要等待救援,四五个小时之后,他也没坐下。我知道他当时很累很累,一定很想休息一下。可他一直坚持着,不停给同学鼓励。

救援终于成功。废墟里的同学被安全救出来后。这时,他想把胳膊放下来,可发现胳膊一放下就痛。在灾难面前,他们包括被救的同学表现的多么勇敢与坚强啊。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阳光少年。

《感动中国》读后感

那晚的电影是最动人的电影,那电影的主角是最感人的主角,那主角的精神是最伟大的精神,小小的人儿,大大的爱,深深的敬佩。

我并不认识他,也从未听说过他,第一次的相见是在那晚,可惜他已不在人世。王锋,陌生的名字,王锋,陌生的人。但现在我认识了,认识了他的人,他的名字,他的精神,他的生命。那小巷带血的脚印是他人格的写照,令人恐惧的火焰吞没不了他,熊熊的烈焰成就了他美丽的的人格。我敬佩他!

我不知他人怎样认为,我只知自己被深深的感动了,他的逝去并不是默无声息,他的贡献并不是不为人知,新闻,报刊,网络纷纷都在报道,他的事迹传了一方又一方。一千摄氏度的火焰,阻挡不了他的脚步,敲了一户又一户,救了一人又一人,凌乱的血印是最好的证明。政府不是冷眼旁观,群众不是不为所动,他们都尽力的贡献出自己的爱心,令我最感动的是,在他救助了135天后去世了,他的妻子抱着他的骨灰,后面跟着敬礼的军人,两旁也站满了行礼的军人,这是对他的认可,对他的尊崇,在他骨灰回来的途中,街道两旁站满了人,牵着横幅:英雄一路走好。我哭了,原来老师叫我们备好卫生巾,并不是大惊小怪,是真的感动得令人哭。

英雄一路走好,你身躯被毁灭,你人格永存人间,你的芳香传遍四方,永远难忘!王峰,我歌颂你!你令我感动。

不畏生命逝去,只因留爱人间;不畏滔天火海,只因正义永存心间;不畏伤痕累累,只因本性使然!

《感动》的读后感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把爸爸给我买的《感动小学生故事全集》给看完了。里面有许多故事,可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小孩子的心》。

它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单身女子刚搬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一个孩子。有天晚上,突然停电了,女子点起一根蜡烛。没一会儿,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的小孩。只见他紧张地说:“阿姨,你家有蜡烛吗?”女子想:他们家穷到连蜡烛也没有,千万不能借给他们。于是,女子吼了一声:“没有!”小孩说:“就知道你没有,这两根蜡烛给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首先,那个单身女子嫌弃隔壁那家穷人家,他看不起他们,对他们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其次,那个单身女子很不诚实,对小孩子就应该诚实。而那个小孩子却很有同情心,听她说没有就给她。我们的`爸爸妈妈可不能像那个单身女子一样哦!

我的朋友也是穷人家,而有一次,他带了两支笔,而他问管彧涵:“你有笔吗?”管彧涵马上吼道:“没有!”我的朋友便拿出一支给管彧涵。如果我也是穷人家,我也一定要向我的朋友学习,当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身,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

感动中国读后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田世国为母亲捐肾的行为不但挽救了母亲的生命,也温暖了天下慈母的心。

田世国是个从小懂事、处处为父母着想的人。当他得知母亲身患尿毒症时,坚定地做出决定,将自己的肾给了母亲。田世国手术苏醒后说:“我有母亲了!”此时的他是多么地高兴,而读着他的故事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多好的儿子啊,多幸福的母亲啊!

田世国的故事感动着我,也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位孝敬母亲的好女儿。

李素兰奶奶已经年过半百,生活很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逢年过节总要给母亲添几件新衣裳,买一些好吃的糕点、水果。李奶奶家跟母亲家住得近,平时烧了好吃的总不忘叫母亲一起来品尝。母亲年纪大了,可还种了两亩地,李奶奶每次都是先帮母亲把活干完了,再回到自己家的田里忙活。李奶奶的母亲有老烂脚,每年都要发病,一发病就不能下床走路。每次都是李奶奶煮了饭菜送过去,风雨无阻。

有一次,李奶奶的母亲感冒迟迟不好,还引发了头晕。李奶奶不放心母亲一个人在家,可母亲又不肯住到她家去,于是她白天在自己家干活,晚上就搬到母亲家里,每晚跟母亲睡在一起,为母亲端茶送水,洗衣做饭,端屎端尿。在她的精心照顾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李奶奶的母亲见人就说,她能活到这么大年纪,多亏了这个女儿啊!

是啊,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将我们抚养长大。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那样,去照顾他们,孝顺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感动的读后感

那个冬天,教室冷,宿舍更冷。前一天晚上,有几个女孩子想把煤放进炉子里取暖,可是不但没弄好,还煤气中毒。第二天有几个中毒较深的几个女孩子躺在宿舍休息。到了晚上,放学回来的同学说,让她们几个人到老师家吃饺子,老师和师母喊着让她们吃,却强行拉走了老师自己的孩子。就在这时,有一个女孩趁老师不注意,去厨房里收拾。可是,没想到,老师二岁多的孩子,碗里是几个已成碎屑的饺子。而师母正在吃一碗水泡的玉米面发糕。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蜡烛一样,为我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老师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可是,我们有很多时候,并不理解老师的心情,有时甚至认为老师太苛求我们,对我们的一些小错误都不放过,一定要求改正。现在想来,世上有一种无私的爱,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有人说,老师是阶梯,让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踏着他们的身体登上高处。今天我却要说,老师就是伟大的母亲,而我们就是他的孩子,在“母亲”的呵护下,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平凡的饺子能让读者流泪,是爱!老师如冬日里的阳光,让人永远感到温馨;老师是丝丝春雨,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

《感动》的读后感

今天,我在书房静静地看书。读了一篇叫《感动》的文章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次,“我”去英语角,存车时,“我”才发现没有带零钱。文中的“我”怕找回一大把零钱抓在手里不好受,于是撒谎说“没带钱”,存车员竟然相信了我。他的真诚和善良感动了“我”,也使“我”心中十分不安。第二个周末,“我”又去了英语角,只为了去存车。当“我”把两次的.存车费交给他时,心中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坦然。

感动的读后感

感动,这是我读完景晓清老师写的这篇文章后的第一感觉。

世人都说师生情,不如父母情至上,不如朋友情纯粹,利益左右着它。可事实真的这样么?不,它有着父母情没有的严肃,它有着朋友情没有的理性。

这篇文章里,学生生病被老师照顾,而学生铭记在心为老师送上礼物致谢。学生的那封致谢信,感人至深,透露出内心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是什么让老师如此关心学生,以至于多年过去仍能记得与学生的故事;又是什么让学生如此心怀感激,以至于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激不尽……对,就是师生情。

师生情,它是尊贵的,即便经历了时光磨难,也用吹不散。这是我从这篇文章里体会到的第一方面。

文中老师给学生一丝关怀,学生给了老师一份感恩。也是应了那句话:“你给我一滴水,我还你一片海洋;你给我一粒种子,我还你一片森林。”

一张小小的纸片,我能想象的到斑斑驳驳的字迹,仔细的被陈列在那泛黄的纸上,或许稀稀疏疏,或许密密麻麻,但那是盛满了怎样的感激啊!我看到了李春辉仔细挑选礼品时的激动,我看到了老师为李春辉找药时的焦急。

小小的一件事,老师以为不足为道,学生却以为大恩大德,我是支持李春辉的。但若换作自己,即便内心对老师十分感激,会不会像他一样敢于对老师说句谢谢呢,或许我没那么有勇气。

最温暖的是情,是感恩,只要心里有,一生时光也吹不散。

感动的读后感

《感动小学生的128个幽默故事》可以使你的人生更加精彩,感悟每一个好故事。点亮一盏心灯,听从内心的声音,绽放绚烂多姿的生命,美丽地成长!回味一个故事,深明一个哲理,关爱成长,让阅读赋予孩子无可替代的成长力量,就选《感动小学生的128个幽默故事》,它将照亮你的.人生。

有人问幽默是什么?我觉得如果生活是一道菜的话,那么幽默就是这道菜调味料。生活中不能缺少幽默,缺少幽默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欢笑,没有乐趣,幽默和生活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没有幽默,哪来的生活,没有生活,哪来的幽默。

有一家人养了一头猪和一头牛,并把它们养在一起,小猪每天吃完就睡,完全不做事。

人也不理它,任由他这样,而小牛就不一样了,他吃完就主动跟着主人到田里干活,虽然很累,但小牛觉得他的生活过得很充实,到了晚上,小猪就嘲笑小牛,“你怎么又去干活?你看我的生活多自在啊,哪像你!”

小牛老实的说:“我们吃了主人的食物,就应该帮主人干活!”但小猪不理小牛的话,依然这样。直到一天小猪在睡觉的时候,主人拿刀走向小猪说:“你终于派上用场了!”

而小牛则最后长成大牛,到他死的时候,主人还伤心地哭了,也不舍得吃它!

这篇幽默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好吃懒做,不让的话最终会像小猪一样自取灭亡。

感动的读后感

在面对同学的气愤,老师的愤怒下,她居然敢勇敢地站起来,承认错误,是她认错的勇气让我们感到敬佩。这个故事所发生的一件事,先给你们讲讲吧!

上课铃响了,老师进来上课,当老师喊完坐下时,任星星还一个人站在那里,老师示意他坐下。可任星星仍旧站在那里,只是生气的望着椅子,大家奇怪地望着他的椅子,大家奇怪地望着他,探头一望,他的座位上有一口痰。老师非常愤怒地说道:“这是谁做的恶作剧。”没人应答,老师的脸色都变了。老师的声音变高了:“这是谁干的!”这时任星星旁边的一个女生站了起来,几十双眼睛投去诧异的目光。难道是她------中队长宋婉云?不会,她可是助人为乐的典范。她低着头怯怯地用沙哑的声音说:“对不起,我感冒两天------我不是故意的。”于是就帮任星星擦去了,老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如雷!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也经常犯这种错误,但我们的.错误是难免的,如果我们为了一件事一时的面子,而不敢去面对,就会成为我们心里的伤痕。所以为了不让错误留在我们心里,都应该拿起勇气承认,相信只要你这么做那也会受到大家的鼓掌声的!

感动的读后感

植物的生长需要养分,没有了养分,再顽强的植物也会枯萎而死。人的成长同样需要养分,感动便是一种滋养灵魂的养分。感动着我们的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问候,一句真诚的问候,这或许是一种力量,一种强大的力量。感动能够洗净灵魂中的斑点和污渍,斩断性情中的劣根。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感动能够让人健康成长。感动能够让人有智慧和激情。感动能够让人保持良知和天性。大自然中的一株草,一束光,一朵浪花,都是那么持久地回馈着大自然。想一想,一株草,因为什么而不畏艰难,一束光因为什么而照亮他人,一朵浪花因为什么而坚持不懈。如果不报以感恩之心,对一切事物都冷漠无味,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自然中索取。文章第7段运用设问的写作手法,一朵浪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澜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连续4个问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揭示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主题。感动是一种养分,它能滋润人的心田。感动是一种养分,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感动是一种养分,它促使人奋进。正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有的时候,感动我们的仿佛什么也不是,即使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无法言说的感动。

感动的读后感

在这几年中,一直陪伴我成长的是一本本精美的图书,而我最喜欢的书的名字叫《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

这本书是有100个精彩的小故事组成的,它就像100颗闪烁着光芒的小星星,结成美丽的花环,让我笼罩在它智慧的光辉里。其中一则故事的名字叫做《没有大人的夜晚》,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个12岁的`男孩阿尔贝,智斗四个盗贼的故事。阿尔贝在一个没有父母陪伴的夜晚,用蛋黄酱滑倒小偷,用裸露的电线改装成了电刑具击败小偷等办法战胜小偷。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从容面对,像阿尔贝一样勇敢、出色的成为智慧角逐的赢家。

另外一则故事叫做《一碗牛肉面》。讲述的是几块牛肉片在父与子之间来回悄悄传递的故事,通过一碗普通的牛肉面,父亲将爱传染给了儿子,儿子的爱也传染给了父亲,这种爱的感染力是那么的强烈,可以让爱的火花永生不熄,教育我们应该从自己开始做传染爱的源头,让世界处处开满爱的花朵。

同学们,通过我的介绍,赶快加入到阅读这本书的行列中来吧,汲取智慧,让爱在我们心头滋生,在我们之间传递,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感动的读后感

当我读完《生命的强音:感动中学生的100人物》这本书时,书里的各个人物深深地感动了我,而令我最感动的是激励大师约翰·库缇斯。

约翰·库缇斯是澳大利亚人,他天生严重残疾,出生时双腿像青蛙般细小,仅有矿泉水瓶那么大,一出生就被医生断言活不到第二天。谁知,约翰坚持了一周又一周,一直活到现在,成为了国际著名的激励演讲家。

约翰·库缇斯曾说过:1000次摔倒,可以1001次地站起来。摔倒多少次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能站起来多少次。这句话是多么赋有哲理啊!的确,有些人摔倒一次后就永远站不起来了,自暴自弃了。而约翰虽然没有腿,然而他以一种无法想象的力量选择了坚强面对,让他活得有尊严,感动我们每一个平凡而健康的人。

约翰·库缇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你努力,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心中有目标,就永远有希望。如果你不想做事,就总能找出借口和理由。和约翰相比,感觉我们的自身条件真是太优越了。我们平时遇到的所谓困难真是太微不足道了。也让我们觉得世上没有什么事做不到,没有什么能把我们打倒。只要你记住:千万别对自己说不能。在遇到挫折时不能轻易放弃,而是像约翰·库缇斯那样克服种种困难,以坚定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加上乐观的胸怀,笑对人生,笑看命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让人们听到生命的强音。

《感动》的读后感

初夏的夜晚,静谧的天空如一池碧波,星星也像侵在谁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我倚在书椅上,细细品味着《学会感动》这本书。看了几遍后,仍有些留恋。

这是一本北大教授曹文轩写给我们去发现、去思索去感情的倾情之作,在他写作前,他提了一个问题: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句话带有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短短问语,令我也不禁扣问自己:是什么能使我感动?我们是不同与往日、90后的孩子,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对于长辈和社会而言,我们所组成的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也是无法接近都的。他们甚至感到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但曹文轩,他在思索,难道他往日的生活,其中每件故事,每个画面,都不足以另我们感动吗?他表示了怀疑。于是,写下了《学会感动》这本书。

就这样他动用了他的生活,写下了一篇篇“感动今世却并非写今世”的文章。他用充满诗意与清新的笔调,把我带回他生长的地方——水乡,大河小河纵横交错,编成一个大水脉。成群的芦苇荡长在岸边,飒飒的风轻轻拂过,白嫩的芦花绒轻轻摇摆。以至于到现在他还回忆:“一出门就坐船,推开门就是水。”他更是用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细致的描写,描摹出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瞬间。特别是关于他对肉的.历史回忆:“那年,我与千名师生去唐山抗震救灾,由于道路受阻、物质紧缺,我们半个月才吃到一顿肉。那天中午,食堂烧了肉,我的一位宿友吃掉了一小半,留下一大半,等晚上在吃,他将肉很细心地整理在盘子里,然后将它放在书架上,开始了午休。不一会儿,当我们睡的正香时,一次特大余震来了。顷刻间,临时搭建的地震房激烈摇晃起来。那位同学忽发一声惊呼,大家扭头看他时,就只见那盘子不偏不倚地倒扣在他脸上,大家一时忘了地震的恐惧,都大笑起来。他抹了抹脸,下意识的添了添流淌到嘴边的肉汁。在他那张被肉汁弄的模模糊糊的脸上,我们依然看出了一脸的懊恼。”读到这时,我总觉得有一种情感,一种思绪传递与我。虽然当下社会我们丰衣足食,但作者细腻描写出那位上海同学对肉的珍惜却如石子般在我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仿佛一种缭人的思绪在我脑海萦绕,使其成为一瞬间,最终演变成令我永恒的感动。本想,令我感动无非是那些——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但阅读他的生活后,我才明白,那些本令我感动的,无非只是一种情感、一个画面、一场电影,感动一场后,就遗忘了。我不能将它们凝结成一个瞬间,一场永驻我脑海中的永恒。

我想起了这个初夏发生的令我感动事情:吴斌,一个普通客车司机。在他被飞来异物中的一瞬间,本能用右手挡住一下腹部,迅即又紧握住方向盘。然后,咬紧牙关,挂挡减速,待客车停稳后,他打开双闪灯,拉好手利,再解下安全带,无比痛苦站起来,面向乘客说:“帮我打110、120你们不要乱走。”76秒后,在他妥当处理了一切后,倒下了。6月1日下午,他离开了24位毫发无损的乘客,一个人去了天堂。在这76秒钟时间里,我看见了吴斌的一生,时间是默不作声的摄像师,美丽心灵的展现就在于瞬间,在这76秒内,他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生而无憾,死而无悔,挺立于天地之间。

这段只有76秒的车载视频,吴斌的人生瞬间截止于此。短短的时间,长长的意味。也正如同《学会感动》这本书中每个故事:它们那些关于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与美的力量都体现在一个瞬间,不知不觉中净化我们心灵,教会我们感动。其它感动人的东西有很多,只是有些会让你感动一时,有时却会感动一生。一时与一生,就取失于你是否选择记住那一瞬间。因为瞬间与永恒没什么截然的界限。瞬间具有一种永恒魅力,而永恒凝结在一个短暂的瞬间。

追随永恒,学会感动;因为永恒,所以感动。

阅一案青卷,世间喧嚣,如潮退去,只留我一人,听得见最轻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