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教学理论文章的读书笔记(通用13篇)

教学理论文章的读书笔记(通用13篇)

作者:文锋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在教学这个岗位上已工作有十几年,通过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自己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虽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可还是有时候面对出现的各种教学状况有些措手不及,或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比较生硬,不够巧妙,缺少艺术,使得自己在教学中总是感觉欠缺点底气,尤其是担心公开课这样的场合突发意外,怕应对不了,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结。本学期,在学校教务处借书时,恰巧看到了这本《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这不就是解开我这个结的灵丹妙药吗?我毫不犹豫地拿起这本书,心中一阵欢喜,就像是寻到了一件宝贝似的。放学时,我把书带回家中,放在枕边,打算抽空闲时间细细品读,学习名师们对课堂教学意外的机智处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处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释。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这本书则诠释了名师的课堂教育机智,针对教学中和公开课中碰到的突发事件问题该如何处理给我们做分析指导,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名师的课堂精华,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对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下面我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两个收获。

一、教育机智源于日常扎实的修炼。

教学智慧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创造性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的综合素养。教学智慧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心智技能,从根本上说它离不开教师的综合人文素养,而正确的教育理念、浓厚的专业兴趣、浓厚的学识积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等是构成教学智慧的要素。小语特级教师殷光黎老师指出:教学若要在意外中收获精彩,则需要日常扎实的修炼。书中收录的一位老师在上《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使得这位老师措手不及,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这样的一种解释便使得课堂生成半途而废,无果而终。而实际上,如果老师巧妙的加以引导:”同学们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诗人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从而实现综合性学习,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备受鼓励。想想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是也会时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吗?面对课文的学习,孩子们有时能提出不少五花八门的问题,而我通常的处理方法便是告诉学生:大家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建议课后查资料,再抽时间交流。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面对现在知识面越来越广泛的学生,我已有些招架不住。这样长此以往,不是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虽然老师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会,但是一次次面对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真的能心安理得的这样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面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大,他的话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讲述的字时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由此对”老师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感受便更深刻了,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滋润自己,从而拥有浓厚的知识背景和开阔的教学视野,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认真品读完十位名师教学机智精彩片段摘录,最大的一个感受便是:教育机智源于师爱。所有名师都是以爱为出发点,以真诚、宽容、理解为基础,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为学生保留成长的空间,保护学生身上那些脆弱的东西。当读到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巧妙处理迟到学生的做法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面对迟到的学生,我总会非常严厉地批评教育几句,然后让他回到座位,偶尔还有受到写”情况说明书“的惩罚,压根就没想过把学生迟到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智慧的利用。而于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则是放下手中的课本,走到迟到学生跟前慈爱地摸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为什么迟到了?然后又问他是什么心情?发现只有一个人时是怎样的感受?从而非常轻松地让全班同学们理解了《惊弓之鸟》一课中”孤单失群“的意思。然后于老师再次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你虽然一时失群,迟到了,但你帮助大家理解了一个词,你也是功臣啊!“面对课堂上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于老师处理得是这样自然高妙,而且不留一点痕迹,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借迟到加以智慧巧妙的利用,这可谓是一箭双雕。想想自己为什么每次面对孩子们偶尔的迟到的处理会是如此地武断,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教学智慧和教育艺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对各种”生成的信息“加以甄别、筛选,并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以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生成“,从而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总之,课堂教学机智依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各种”意外的生成“做到游刃有余,把对”意外“的艺术,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msn(中国大学网)。

教学读书笔记

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延长我们人类有限生命,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的文本。每一篇小说都有其最突出的一些特点。例如《孤独之旅》中环境变化与人物的成长,例如《边城》中诗意朦胧的环境与淳朴唯美的人情,又如《驿路梨花》中巧妙的误会、美丽的人性。小说教学,我们就要抓这些最突出的特点教才有意思。

关于每一篇小说的特点,我们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但我们可以先了解它的一些共识上的特点。

首先,小说是叙述的文本。大多教学都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去整理事件,分析内容。这种简洁的模式化的处理方式,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每一篇这么去分析,就太过于“套式”化了。小说是说“故事”的。讲故事,只需要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讲清晰就可以了,但是讲情节则该看其因果关系是否讲清楚。现代小说,突出的是故事中的“因果关系”。我甚至觉得结局都可以不关注。

其次,小说叙事的中心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中外文学史上对“圆形人物”的评价比较高。因为它的内涵表现更加的丰富,而且塑造这样的人物更困难,代表小说成就也更高。我们要注意的是,人物的性格有静态和动态之分。例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性格变化是很大的。赏析时候就要去发现、品析这种变化。粗糙的给人物性格定位是不可以的,笼统地给他按几个抽象的词更是对文本的不尊重。在人物品析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环境、情节、细节、角度。例如《驿路梨花》中的瑶族老人。他不是文中“我们”要找的“梨花”,作者甚至没给他一个具体身份和姓名,但是我认为作者描绘他时,极花心力。老人有好几处“笑”,好几处“说”。他那持重沉稳,却在见到“梨花”时“立即”走去,这些地方都颇值得玩味。

再者,小说有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就是它变化无穷的叙述方式。《驿路梨花》一文中采用了“移动焦点式”的叙事方式,通过瑶家老人、梨花妹妹两个人的叙述,将“驿路人家”的来由交代清楚了。又如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是通过“共焦点式”的叙事方式,将武士之死案件展现于读者面前。这过程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真相,而是为了展现人性。因为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是叙事的中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篇小说都有他的叙事特点。

最后,小说教学中不能疏忽的就是小说的“虚构”性。虚构有目的,或再现生活,或探索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此,《智取生辰纲》便不建议去探讨什么“杨志为什么丢纲”的话题。把一个虚构的情节当做事实来研究,是一种误导,是在解读“成功学”“社会学”。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文学是“人学”,更应该关注细节,从杨志的心理与性格角度多加揣摩。关注角度不同,课堂走向就不一样了。

英语教学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英语教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唯一的,但是,任何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目标。那么小学英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作了一个明确的回答,这就是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学生的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是决不能被泛化而失去其最基本的学科特征。它应当主要地是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一个以英语作为外语教育的国度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还是靠课堂。这就给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小学英语教师一直在实践中艰苦探索,努力在实践中做出了一些改进,也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研究只是试图不断调整我们那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而并没有真正触及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即没有真正解决制约英语教育发展的理论与理念的问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犹如一缕春风,向我们扑面而来。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又被认知心理学所广泛应用的建构主义,其基本原理一经应用于课堂教学。就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也因此应运而生。

与西方以往外语教学法各种流派不同的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思想这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有其坚实的哲学基础的。

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发展总是有条件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语言知识的建构不仅需要激发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而且需要创设、呈现新的语言现象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去体悟新的语言现象及其语义和用法。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运动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建构和发展过程是必须循序渐进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则认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是需要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究和亲历体验的,而不能是被动接受的。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的新教育的主张,从教育目的、原则、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改革旧教育的方案。书中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等原则。因此,本书被誉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被视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本书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泛智”的要求出发,为各级学校规定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我是一名山区教数学的体育老师,通过自己对《大教学论》的学习及老师的专业的导读,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谈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些思考。体育是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家长过分的关心智育的发展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体育得不到自然的开展。比如体育课程被挤占,体育教师被安排任教其它文化课程,即使上体育课也是不脏衣、不出汗、不对抗,学生的身体得不到自然的成长。虽然现在中考体育的分数已经和文化科目一样,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也只能盲目的训练考试项目,中学学校体育发展也不是那么自然。自然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磨练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学生心理疾病也不容易发生。据调查发现在大学生自伤事假当中,没有一名学生是搞体育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慢慢的实现全民体育,全社会都能对体育重视起来,这样体育设施相对完善学生们除了学校以外在自然的生活中体育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成为了最重要的部分,我的实际经验告诉我,游戏不但在幼年时期重要,游戏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都是很重要的。在上一节体育课的时候按部就班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整节课的集中,还会出现抵抗的情趣,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运动损伤,学生还会出现厌学、恨学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好动。如果把体育的内容和游戏很好的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这节课就会充满期望,其次学生能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参与进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又在团结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意识。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

在学校体育中我们不能把体育单纯的看成体育课,在学生生活中走、跑、跳处处都充满了体育,我们要把学校的体育遍布于整个校园,让学生们在自然无拘无束的条件下都能进行体育运动。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思考把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体育的存在,在体育课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们在学校自然的成长提高。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好好学习夸美纽斯的教学论思想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去。当然,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夸美纽斯没有也不可能把教学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但是,他基于实践经验所提出的教学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教学工作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以后教学论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职责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些都是消极的、无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压抑,一种挫伤。

此刻,很多教师都明白这样不好,但又苦于无处借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学习了《有效教学》一书。《有效教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不像一般理论书籍那样深不可测,而是植根于现实教育,用质朴生动的语言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学实践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仅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职责,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本事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经过学习《有效教学》使我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当是学校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想做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其次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认识,可是真正会去反思的还比较少。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进取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进取的行为改善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本事提高的职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己监督、自己调节、自己激励、自己强化的过程。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提到:“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说提问贯穿在每一天的教学中,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体”发展为今日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本事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进取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提议:一是使问题具有必须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坚持必须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资料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到达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

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供给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贴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关于有效讲授,书中提到了一条就是要幽默风趣,令学生坚持简便活泼的心境。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简便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必须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教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任务导向不明确。教师应当为学生供给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学习的材料,而不应当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资料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资料在时间上要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资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教学读书笔记

人的一生,怎么样才算是幸福快乐?这不仅仅在于我们的能力,也在于我们的欲望。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超出我们能力的欲望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当然有人会说这样才有奋斗的动力,可是奋斗的目标,一定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欲望可以伴随能力的增长而增长,但是过高的欲望,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一同压迫与痛苦。人是否应该为未知的未来而奋斗,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某一个阶段,回过头来看看卢梭的这段话,总是会有一些感受的:生命的长短听天决定,这是第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自然教给我们的。远虑!使我们不停的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是我们种种痛苦的根源。像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

第二卷所讲述的是两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对于父母而言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与发展将由父母来铸就。在此之后,到了十四岁,孩子将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父母所起的作用已经比不上孩子自己的体悟,到了十八岁,就需要远远的躲开,让孩子创造自己的生活了。

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孩子。在书中讲述了如何培养她的感官能力与学习能力,由于时代与背景的差异(贵族的孩子到现在相当于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了),不是特别适合我们。这里要谈及的是对于一般城市中产家庭如何养育孩子的一些个人体悟。

应该有什么样人生目标。

作为普通人,没有一份家业或者某种事业需要孩子去继承,因此不能要求孩子的人生目标高于一个普通人。虽然每个人都很容易把孩子看做一个天才(有的时候看做一个蠢材),但是我们的孩子毕竟都是普通的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与选择,我们可以影响他的人生与选择,但是不能替他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他的目标就是一个普通的学校、一个普通的职业、一个普通的人生,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责备的。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靠我们自己实现,而不是靠孩子,就算以爱的名义提出也不应该。

但是影响他设定更高的人生目标是应该的,所以需要领他看书、领他到各处去旅游,看见这个世界、看见这么多种不同的人生,他才有机会树立更高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一定是他自发形成的,而不是我们灌输或者要求的。

学校、性格与人生。

一个好的学校不是目标,而只是目标中的一个手段或者过程,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过程,并不是说他没有上一流学校就一定不会有一流的人生,或者上了一流学校就保证有光明的前途。即使是大学,在人生的马拉松中都只不过是开头的十公里,至于中学,基本上只能算是热身了。

在公司中,学历只是一个第一次就业时的敲门砖,一旦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无论是在公司内的发展还是寻求其他机会。在公司内的优秀人士,他们的优秀之处都表现在性格、为人处世等内化因素,与学校所学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好的学校并不代表好的人生。好的性格可以代表好的人生。

好的性格有什么,排除那些人情世故的学问(这些学问还是等上了大学在学习吧,因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人情世故,热情奔放社会关系广泛与埋首书牍钻研学问都是人生),在学习上好的性格无非有以下几种:

*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

*对知识执着的钻研。

*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追求上进的竞争精神。

作为一个孩子而言,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天性,培养其执着与刻苦决不能以压抑其天性为代价,否则得之甚少,失之颇多。一旦天性被压抑,可能得到的是一个表面听话乖巧的懂事孩子,可是他的人生从此失去了,乖巧孩子就意味着他的人生是为了小心翼翼的满足强势者的要求,家里可能是父母,学校可能是老师,社会可能是更大的权力。我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乖巧的好像希德(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孩子,他的人生应该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别人。对自己最大的善就是对所有爱他的人最大的善。

为了培养他的执着钻研与勤奋刻苦,我们可以利用的是他的竞争精神,我们可以使用的是我们的身教而非盛气凌人的言传。我们希望他钻研与勤奋,我们自己就需要钻研与勤奋,我们希望他看书,我们自己就要更加努力的看书。家长的示范作用会内化为性格,家长的言语要求只能转化为应对。孩子主要的性格来自于和他最亲密的人,而不是来自于学校、同学或者朋友。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确保永远是他最亲密的人,然后努力在他面前展现(包括自我性格的持续改善,虽然这可能很难)性格中最好的一面。

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

学习有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内在动力就是孩子自己的追求与性格,外在动力就是家长、老师、同学的影响。对于学习而言,内在动力是核心,外在动力是辅助。好的外在动力能够刺激内在动力,就好像孩子自己说的,和跑的快的人一起可以跑的更快。但是只要内在动力建设好了,外在动力只能影响好或者更好了。

现在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有一种趋势就是刷题。这样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孩子就会背诵很多文章,就会完成各种计算,就会考出好成绩。我本质上是反对刷题的,因为这是一种对于内在动力毫无建树的外在动力,在较短的一个时间内可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可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与道路选择。刷题所形成的短促效果,甚至划重点所形成的超强优势,如果被内化了之后,就会变成投机取巧、临时突击的学习方式,有无数在中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成绩一落千丈,再难赶上,就是这种方式内化的结果。我支持为了打牢基础而进行的各种强化练习(比如可汗学院那种方式),但是我反对各种题海战术的刷题,这种刷题的目的不在理解,而在固化对于某种题型的思维从而可以快速有效的解题,并不利于知识的掌握,新东方那种高分tofel低能英语的培养方式,对于成年人的特定目的可能可以考虑,但是对于孩子是绝对不应该的。

何谓快乐学习。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快乐学习,这个观点没错。但是快乐学习不是快乐的不学习,而是找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迟早会遇上残酷的竞争。如果不尽早进行积累,那么到最后只能自己后悔。

那么怎么样能够让学习变得快乐呢?这里需要利用的就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了。如果按照课堂上老师讲的枯燥的背诵记忆,当然谈不上快乐(毕竟遇到好老师的机会凤毛麟角),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家长的素质了。当讲到论语,就可以给孩子介绍孔子是什么样的人,那个时候春秋是怎么情况,除了孔子之外庄子、韩非子都是很有意思的。当背诵杜甫的竹里馆,就可以谈谈杜甫倒霉的一生,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有什么不同(一个求官而不成,一个有心而无力)。每一个枯燥的文字后面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这种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继续下去,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发掘了,比如对于项羽,为什么有人说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人说包羞忍辱是男儿,学习,至少是部分的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乐趣了。

什么是成功。

成功有很多定义,虽然看了很多所谓成功学的书,但是我对于成功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唯一的前提是遵守社会规则不破坏他人生活。这可能是驾着游艇泛舟加勒比海,可能是在书桌前攻读绕口难懂的古籍,可能是攀登皑皑雪峰,更可能的是,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样,为了生活中每一个细碎琐事而快乐,可能是初生孩子的笑,可能是旅途中的温馨。成功就是让自己和所爱的人幸福。至于周围其他人俯视或者仰视的目光,这个与成功无关。还有就是那些以财富权势多少为基准的成功观,还有以各种方式抢夺更多资源的成功学(或者叫厚黑学,操纵术等等),我在本质上是反对的。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可能是自由主义的书看的比较多,我比较希望孩子未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他自己的命运与前途由他自己掌握,我们可以协助,但最后必须旁观。为人父母并没有给我们高人一等的资格。孩子与我们是平等的,并不因为他年龄尚小,尚且不能自食其力就必须屈从于我们的意见,虽然我们有很多意见是以爱得名义提出的,但这实际上是把爱功利化了。我们可以引导他,可以影响他,可以批评他,但是我们要求他所做事情,不能以“这是为你好”、“你要听父母的”为前提,而是尊重他自己的理性思维与判断,要相信孩子有这个判断能力。我们所付出的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自愿,并不意味着孩子亏欠了我们越来越大的恩情而必须使用更好的学习成绩或者更好的社会成就或者更多的顺从来回报。我们有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有我们的爱,希望他可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也无法替他选择。

关于家庭的规则。

家庭中当然应该有规则,孩子当然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键是如何建立这种规则。家庭就好像一个小社会。假设一个家庭是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应该是什么形式呢?现在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就是执政者采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管理这个国家,国民享受平等的权利,而不是一个独裁的统治。但是到了家庭之中,为什么独裁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了,为什么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而不能反驳,为什么父母自己可以不做那些他们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为什么孩子要学习父母不学习,为什么孩子不能玩游戏但是父母可以玩游戏),这种管理使得孩子从小就体验到了一种不平等的强权的社会关系。在我的观点中,规则的制定就好像法律一样,在最开始的时候首先需要全家人一起沟通,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孩子可以反驳,但是也需要理由(比如我为什么不能吃糖?因为这样会得龋齿,很疼(顺便进行一下科普教育),而且糖里有很多添加剂都是垃圾),大家认可后形成书面的同意书并且签字,这个约束对每个人都有效。当习惯形成了之后就不用书面这么麻烦了,但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规则之前人人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舒适的环境。

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当然愿意为孩子创造舒适的环境,比如洁净的有机蔬菜,舒适的床铺等等。但是这种舒适的环境不应该培养出娇弱的孩子。床不舒服了睡不着,菜不可口了吃不下去,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有机蔬菜只是为了避免污染,所以不要给孩子强调我们只吃昂贵的有机菜。床铺不需要太过柔软舒适。不需要购买那些昂贵精致的服装,舒适就可以了,品牌不重要。但是有一个习惯是需要养成了,就是整洁。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每个人都可以是整洁的。

关于课外班。

对于课外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样挤占了孩子娱乐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娱乐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愉快的游戏,那么的确需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娱乐是电脑游戏,那么挤占了也无妨。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孩子当下的好胜心与未来的竞争环境。可以看到的是,经过课外班洗礼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明显占有优势。比如大家诟病的奥数,当孩子经历了一定的奥数洗礼之后(当然不一定每个孩子都适合,如果学校的课程都跟不上那么就没有必要了),后续学校的学习就变得无比轻松,这种轻松带来的是高涨的自信心,当孩子认识到这种自信是额外的辛苦带来的,那么课外的学习就不是那么辛苦的事情了。毕竟,对于孩子而言,能够拿到一个好成绩在班里炫耀,也是一个非常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在这个方面而言,家长需要做的是尽量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学校的老师不能选,课外的老师当然要挑。一个好的老师能极大提升孩子的学习乐趣,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同时有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由于学校课程的难度低于课外班,那么是不是干脆不让孩子上学(感觉是浪费时间),全心全意的去上课外班呢?非常不可取。学校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在这里他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如果把孩子关在课外班的课堂中,那么他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堪忧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创造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入口很小,就好像爱丽丝的兔子洞一样,只有小朋友能进去,大人是进不去的。学校的生活,就允许孩子邀请朋友进入自己的小世界享受多彩的生活,脱离了学校的生活,那么孩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只能孤身一人饱尝孤单的苦楚了。

钟声响了,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他失去了眼睛的光辉,他失去了脸上欢乐的容颜,再也不能游戏,再也不能蹦蹦跳跳地玩了。一个严峻而怒气冲冲的人抓着他的手,庄重地对他说:“走吧,孩子”。接着就把他带走了。在他们进入的房间中,我隐隐看到了一些书。书!就他那样年龄的人来说,是多么累赘的东西啊!那可怜的孩子一任那个人把他拉着;他用依依不舍的目光把他周围的东西看了一下,就沉默地走了,他眼里充溢了眼泪不敢哭出来,他心里充满了怨气不敢发出来。

这不是我们要给孩子的生活。

老杨是我们多年挚友,勤于阅读和思考,读书笔记写了几百篇,简直可以结集出版。这篇读书笔记是我看到最有感触的一片,实在太欣赏。征得同意。

体育教学读书笔记

我个人非常喜欢体育游戏内的书籍,所以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体育游戏书――《体育游戏》(第二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类书籍,愿我们共读。

本书由于振峰、赵宗跃、孟刚为主编,全书共分为两篇计14章,重点阐述了游戏与体育游戏的理论,包括我国学校体育游戏发展概况、少年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策略、体育游戏的创编技法与程序、体育游戏的教学、体育游戏与心理健康、体育游戏与社会适应、篮球类游戏、排球类游戏、足球类游戏、田径类游戏、体操类游戏、武术类游戏、室内游戏、野外体育游戏等内容。本书密切结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需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从“体育游戏”教学的实际出发;坚持突出教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力求从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的有所突破,尽可能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范围涵盖多个层次、不同人群的游戏内容;达到传统的和民族的,国内的和国外的以及不同项目间游戏的统一;突出知识性、云汉文化传承和赏析,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性,使此书有力地支持“体育游戏”课程的改革与深入;更好地支持学校和社会“体育游戏”类的人才培养与使用。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学资源极其匮乏,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只是偶尔会出现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很难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出现这类问题并不都是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的体育教学资源,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中没有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而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出现不仅让体育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而且游戏中会运用各种体育教学资源,就很容易让小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了。体育课本身可以解放小学生的身心,但是传统体育课却让小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不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育游戏化教学有效的将这一问题解决,小学生喜欢游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游戏吸引小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并且游戏化的教学会让体育课堂变得比较轻松,小学生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可以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提升体育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小学生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在每一科目的教学中不只可以培养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能力,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多种能力都能被有效培养。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游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不同能力。例如合作型游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智力与体力结合型的游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自己进行创编类的游戏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可见体育游戏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进行“追逐跑”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促进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捕鱼游戏,学生头上戴上特制的小帽子,在帽子前面系一根“鱼竿”上面挂上小纸鱼,学生们分好小组。掷硬币赢了的同学先跑两米后,输了的同学去“捕”他头上的小鱼,因为这样的游戏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且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w生也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运用情境法进行游戏可以真实的还原生活中的情境,学生在情境当中能更有效的进行体育活动。例如在进行《开火车》这个体育游戏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情境,游戏开始前播放火车到站的语音,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关车站信息,让学生在游戏中有一种真实的体验,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育能力,还让学生的了解了乘坐火车的一些问题。可见小学体育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有一定的好奇心,就会愿意对这个事物进行探索,体育游戏化教学也是如此,许多传统的游戏学生已经玩过多次很难有兴趣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中就要给游戏增加一定的难度,这样学生每做一次游戏就会有一次全新的体验,能让他们对游戏始终保持兴趣。并且教师还要不断的对游戏进行改编,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创编新的游戏,如“三条腿走路”“推车”“捕鱼”等。遵从学生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承受外来冲击和打击的锻炼,并产生积极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逐渐了解群体活动的各处规则,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书本里这样的游戏还很多,猎人打老虎、踩石过河、蚂蚁搬家、喊数抱团、丢手绢等我们常见的游戏,都是可以根据我们的课堂需要进行名字上的改编和游戏内容上的创编。

本书除了各类别的游戏以外,还加入了一些体育游戏组织形式图的画法,运用各种几何符号来表示游戏中学生的站位、移动方向与路线。

通过这次的阅读,不光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还让我收获了游戏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积累了教学实践活动中游戏运用和创新的一些经验,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不断积累!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看完《有效教学》,当前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几个“点”来优化教学。

一、把握本文的基点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三、捕捉情感兴奋点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创设思维生成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还应能唤起学生充分的阅读期待、要体现语文味、在读、说、悟一统语文阅读课堂的今天还应引导学生扎实落实“写”的训练。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一晃教书已将近六年,不觉有了一些倦怠,加上课改和应考中的迷惑,“勇气”这样的词在我心中已经渐行渐远了。直到看了《我的教学勇气》,似乎又有了一点沸腾的感觉,或者说,重新点燃了一份从教的激情。

喜欢这个书名——《我的教学勇气》,它表明了一种心态,一种教育生活的态度。也许看它,正是为了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创造需求。

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教师的教学故事,或真实有趣,或充满智慧,或深切感人。故事中描述了教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们爱学问、爱学生、渴望将自己热爱的学科与学生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系,总是千方百计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积极与同事合作,探讨和研究,创造更好的教育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美好的品质。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感言,真实而有趣、深切而感人。

在“说出心里话”这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艾米·西蒙斯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一直坚持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可是现在她的这种热情已经烟消云散,心情特别糟糕,不懂道理的家长、嘁嘁喳喳的课堂、迟到懒散的学生令她筋疲力尽。喊吗?不顶事。哭吗?真想哭!逆来顺受,撒手不管吗?还真有点忍不下去。种种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最终还是低沉而平静地对学生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我为何到这儿来吗?为何每天站在这里吗?”停顿片刻后说出了心里话:“我站在这里是出于爱——爱你们,认为你们应该从学校得到比过去更多、更有人生价值的东西;我站在这里是出于爱——爱教育,我乐于看到教育对你们起到的作用,教育为你们铺就的前途。你们许多人说想上大学,我希望能帮助你们实现这个目标;我来这儿是出于爱,因为我爱教学、爱我的工作、爱读书、爱和你们在一起,爱帮助你们的学习。

但我不愿意你们受教育的时间白白荒废,不愿意你们花那么长的工夫才走上正轨。学习是你们的生活,是你们通向大学的道路,我想尽力帮助你们,但你们也得上心。”这些情真意切地话语让学生从哄堂大笑到嘲讽再到沉默无语。在孩子面前真情的表露感动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真正的艾米·西蒙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学生对老师的选择:学生在私下的议论中把教师分为两类:用心的教师和不用心的教师。用心的教师热情、亲切、活跃、真诚、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学生喜欢这样教师的课,因为他们挚爱自己的教学和学生。故事中正是艾米·西蒙斯说出心里话,用心和学生交流才让学生接受,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优质教学和教师的内心世界”这章中对优质教学的评价是:“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心灵,源于内心深处对学科和学术的热爱。一位拥有如此完整而诚实内心的教师,用任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能非常有效。”如此,教师的心灵是关注的焦点。因为,“教学得失与其说是取决于教师,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如说取决于教师奉献的仁爱之心,取决于用仁爱之心穿针引线,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在一起,使三者之间进行面对面、声对声、心对心的沟通和互动。”

想想自己,站在学生面前,越是满怀希望,越是脆弱的不堪一击——我们不堪学生在角落里打盹,不堪学生在课堂上令人分心的窃笑,不堪学生通过他们的语言,漫不经心地或不屑一顾地无视我们的到来、我们的方法。此时我们甚至怀疑当初为何而从教,呵护教师自我心灵真是很艰难的事情。“教学奇妙迷人,好不枯燥乏味,在各行各业中,这是一种你可以真正称之为‘品尝人生百味’的职业。“我们感到待遇不公”、“我们感到信念被毁”、“我们感到负担过重”、“我们感到孤立无助”、“我们感到底气不足”。然而,并不是艰难就不做努力,并不是心灵受损就放弃心灵。心灵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寻找和召唤也好,心灵的缝补与弥合也好,心灵的维系与呵护也好,终归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无法代替得来的。

因此,教学中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来自心灵的爱来完成教师的使命,需要我们要“用大爱做小事”,虽然反复的说教和劝导使我很疲惫,虽然我们第n次教育学生改正缺点的时候需要找一些理由给自己打气,我们承认我们在找理由让自己爱学生,我们也承认我们对学生的态度可能过于严厉。

可是我们仍旧没有理由不爱学生。如果某个学生身体不舒服而我们未曾发现,如果某个学生最近上课有些心不在焉而我们未曾察觉,如果某个学生学习或是生活困难而我们未曾发觉,如果某个学生某个学生上课时常偷偷看课外书而我们未曾警觉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却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忘记询问、劝导、批评或赞扬学生,他们如何感受我们的爱呢?爱的表达常常不在言语上,而在辛苦的批改、严格的检查、亲切的劝慰和耐心的说教中。如果教师不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生身上,做细致的工作,发现和观察他们,陪他们一同成长,那么我们的爱多半是美丽的说辞而非真性情的流露。因为有爱,就会用心,用心的人不会缺乏教学技巧和实践经验,有爱的人也不会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开创事业的激情。

正如第一页中所述“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不断的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

《我的教学勇气》唤醒了我沉睡的激情,使我对教育教学,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感悟,让我明白了“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来自于心灵”。教学的真谛就是爱,“教师就是怀揣大爱做小事的人类工程师”。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心去打动学生,去获得学生的共鸣。同时,我们要做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师,永远保持着对教学的热爱和兴趣,勤于创新。我想: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我就要从小事做起,我也要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忠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体育教学读书笔记

在上大学时就认真学习马启伟老师主编的《体育心理学》,暑假里结合13、14两届训练又把该书读了一遍,其中体育与心理的关系、体育参与的动力系统、运动技能学习、心理技能训练、体育教学心理、体育比赛心理对我们的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是第三章的内容,主要阐述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问题,参与体育活动要靠本人的积极性,同时人的动力调节系统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以个人的需要为基础,由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就学习心得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注重体育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兴趣对促进体育学习有指向和强化的作用。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这就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的作用。

首先我注重队员对体育的兴趣的引导,在13、14两届体育生组队时,提醒学生考学的重要性(考不考学跟40岁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结合训练成绩和语数外成绩制定目标,循序渐进,注重周、月目标及短期目标最有实效性,定的太低学生没有通过努力就超过了此目标,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潜力也不能得到充分挖掘;过高目标,学生通过刻苦训练没有达到目标,就会有挫折感恐惧感而失去自信心。为此,我们教练要指导学生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高考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最有实效性,但必须要有高考目标做引导,短期目标如每月的体能目标和每月的月考成绩及时反馈,做到及时张贴公布,同时还要做到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训练有动力,学习有方向,让学生训练、学习都能够达到的相应的目标,高考目标相应也就完成,学生的信心也就有了,学生的训练热情、斗志也就上来了。

其次对这些体育生纪律较松散,特别是学习的习惯差,目标不明确,所以一开始就帮助学生一一分析:一类是体育成绩好,文化成绩好如王子瑜、蒋凯等,这类学生是为了考大学选择了体育训练,因此对这些学生平时生活、学习、纪律、训练等方面多关心,对每次月考及时统计并及时小结反馈,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二类是体育成绩好,文化课成绩还可以如仲伟春、陈修桥李子岩等,这类学生主要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和纪律的管理,加强考学的理念指导,平时要求严,但一定要多关心;三类是体育成绩好,文化成绩差如袁帅、王磊、杨闰杰、臧秀峰等,对这类学生主要加强文化课的学习的指导,平时与班主任、语、数、外老师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平时学习的情况,来提高学生文化成绩;四类是体育成绩差,文化课成绩好如滕超、秦超、刘志文、程子瑶主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但不能放松文化课的学习;五类是体育成绩差,文化课成绩差,如刘柳、刘倩、尚冠宇等这类学生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活泼好动、情绪波动较大,自觉性差,对此要加强纪律教育。

第三、注重家长会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关注高考、学情,与家长及时交流校表现如纪律、同学之间交往的问题、手机上网的问题、学生打架、谈恋爱、星期做作业情况、关注学生的目标或考什么大学问题(强调多与孩子交流,家长是学第一教师),告诉家长:感情+意志力=幸福;合作,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二、创造成功机会、创建愉快情景、满足需要、教学引趣等多种方式实现。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教学读书笔记

在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最吸引我的: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陈述个人教学的案例时对个人心灵挣扎的描述,这种描述能让人感觉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是基于对自己心灵的彻底体察,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整体洞悉,并结合对教育对象的换位思考,几方面的交替进行,夹叙夹议,陈述观点。这种论述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说服力,让人感觉到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忱,对人性的反思,对教育同行的热情激励,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心。这种叙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层层的逻辑的论证说服力更强,更能关照到深层的现实的问题。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带领着我,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最无法释怀的:最令我无法释怀的是蕴含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那份源自作者心灵深处的自我剖析情怀。我们承认: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学得好的学生未必就是教得好的教师最美好的成果。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方法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超越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然而,我们更应该清楚:教师是最有力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最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的人!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成为天使——引领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可以堕落为魔鬼——扼杀学生的天性,阻碍学生的成长。如此说来,教师操控学生生命成长的权力远大于其他各行各业,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个用心的老师,用心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自我内部景观,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气,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动,在解剖中认识真正的自我,变回自我!惟有如此,才会真正对学生的生命负责!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如今每年暑假总有一本教师必读书,今年也不例外,学校推荐了一本美国教师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初始一看这书题目,高!大!上!教学勇气,我们做老师的每一次进讲台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哪怕现在我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过十年,每当看到那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脸,总有那么种新鲜感,更不用说次次教室人相同,节节课堂知识却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识也总要想出不同的学法。

可是很遗憾,不知道是我这个理科生阅读能力太差,还是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念与我跨度太大,《教学勇气》这本书,我读到越是后来越是迷糊,字倒是认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书本内容与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相联系,我是怎么都理解不了。唯一让我有点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种恐惧的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帕尔默在这两章中以艾伦和埃里克的不同经历及自身如何面对一个“地狱学生”的教学实例来论证,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备的强大自信及无所畏惧地面向全体学生,不拘受于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事件中,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我归之于师生间的相互诚信。

教师,一门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业,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享有最高评价的美誉、最温馨的爱称,在学生时代,老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个“师”的印迹,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向往,有感于此,自己在中学生涯最后一次班级聚会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宣称,将来要做一名好老师。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有很多的无奈、恐惧。

我教书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个初二班级,当时刚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师提醒我了:这个(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干了。我知道我所带班级成绩不好,可绝没想到差到如此。这个班给我带来了很多“第一”——倒数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门主课,三门倒数第一,数学倒数第二。每每想到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为我自己找理由、找借口,逼到最后我对自己说压力就是动力,有挑战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如此安慰自己。调整心态,总结、反思、批评、谈话、教育,我在疲惫之中充满了期待,可是在后面的考试中,五门课,三门倒数第一,现实总是那么惨酷,可是让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学这次总算没垫底,虽然也是那么惨淡。做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况,如果连我都丧失了信心,那我的学生们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学海的“彼岸”。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一届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字就是懒。卫生懒,开学初每每进教室随处可见纸屑乱丢,后面的废纸篓里总是空荡荡的,而在它旁边却倒处是零食袋等垃圾,屡教不改,往往还查不到丢垃圾的学生。体育懒,开学体育课没上几节,体育老师来抱怨了,我们班学生太懒了,做操手脚伸展不开,跑步跑不动,连排队都是东倒西歪的。于是我很“光荣”地成了体育老师,每每体育课前总要训话。作业懒,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中有空白、作业不认真等等,每个任课老师都诉苦过,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这班主任所教课目的作业,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订正、补写作业就差不多占了我一半空余时间。帕尔默遇到的是一个“来自地狱的学生”,而我则面对的是一群。家校的联系让我更受打击,在家时父母根本没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心中不由恼火,我在学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费无数的口水,都让学生到家全败在了家长上。可埋怨归埋怨,工作还得继续做,谁让我是做老师的呢,全当小孩子健忘,耐心着教吧,罗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战胜利都要八年。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是所谓的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将来我的学生能放飞我所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坚持在教学前线的勇气。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寒假期间精心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作者还帮助教师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作者认为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要有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才能完成教育、学校赋予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读这本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也许得益于译者语言的晓畅吧,看着看着,我就好像进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置身在那个课堂里;也像正在与身边教师向我娓娓道说着他心中的困惑与反思,无疑也让我产生共鸣。我在教学中,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开小差”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些学生,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原来是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更谈不上去感受他们面对我时的内心的恐惧了,我也从来就没有按照他们的状况来解读他们,我是以我自己的观点来剖析他们,看来我要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否则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最终消磨我,于是我转向踏实与坦诚,我将教与学等同视之,并循序渐进地发展自我。

《教学勇气》一书的思想精髓,是认为要实现从人的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的最高教育理念,就必须先让教师大写自己,认识教师的真实身份,唤醒教师的内心定力,源自教师的心灵引出优秀教学源泉。鲜活的生命教育和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必须依靠教师自己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而教师要成为心灵导师,首先需要自我意识的唤醒,成为探索内心世界的主人。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不仅要深刻感受到心灵联系产生的巨大教育力量,而且在观念上认识到要建立心灵联系和提升内心力量,在关键时刻接受挑战,获得自主专业成长的契机。现在我们正处在二期课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发展自己的专业自觉,就是教师应该了解自身现状,包括对自己职业特点的充分了解。应该明确,要改变教育对象,也要努力改变自己,从而产生改变自身的动机。其次教师专业思维的发展,就是教师在从事专业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走通“思维的两条道路”。思维的“第一条道路”是指教师要能够“由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思维的“第二条道路”指教师能够“将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也就是教师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思考将经验转化为理论能力,教师在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思考转化为经验的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勇气》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心灵之旅,这是出于教师天职的神圣!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教师在这种心灵之旅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这就是《教学勇气》告诉我们的真谛。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这也是《教学勇气》给与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