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通用5篇)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通用5篇)

作者:梦幻泡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篇一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

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判断?”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篇二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六、说活动延伸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篇三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3、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塑料玩具、气球、剪刀、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鸡豆豆,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豆豆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

(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

(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缝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难点是尝试按一定标准分类。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以及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硬币、钥匙、玻璃球、布条等除了探索区小猫钓鱼的玩具外教师又在活动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铁制品。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开始幼儿以小猫的身份介入到小猫钓鱼的游戏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专心的投入游戏。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儿的本能。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有的鱼能吊到鱼竿上,有的鱼却吊不到。”幼儿初次探索磁铁的存在和奥秘(会吸铁)。“原来有的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没有。”

将情景游戏和科学有机知识结合,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

2、试分类,满足求知欲。

通过前一环节的开展,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特性并尝试探索分类。“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试一试那些能被磁铁吸起来那些不能”幼儿自由的尝试分类。最后得出结论:能吸起的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铁做的。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倡幼儿交流、合作。幼儿学习方法,主要是尝试法和操作法。

3、联系生活,感受乐趣。

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铁制品,并能够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这次活动从探索熟悉的'游戏,到探索身边的事物,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法。

最后是活动延伸部分: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详吸的现象。

引导幼儿寻找、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做的物体。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围绕着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展开。小朋友既有观察的过程,思考动口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因此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一些老师课后跟我说,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内容比较深奥,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记住,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后面来进行。这是我对课前所选择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上考虑不周的表现。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篇四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竹子真好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竹子真好用》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的科学领域活动内容。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竹子搭成的房子、奏出悠扬乐声的笛子、供人休息的竹椅、旋转腾空的竹蜻蜓、盛放食物的器具等。竹子的用处非常广泛,本次活动主要是带领幼儿走进竹子世界、了解竹子的各种不同用途。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纲要》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爱。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发展观察能力。

3、认知目标: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竹子有哪些用途。

在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抽象逻辑能力,能初步获得外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设计的活动,主要以幼儿的观察、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观察、游戏中知道竹子的不同用途。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尊重、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观察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法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运用游戏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观察法是幼儿初步认识周围世界,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竹子用途。根据这一特点,我主要准备以下材料:

1、挂图和制作好的视频;

2、代表各种不同竹制品的头饰;

3、每人一个竹蜻蜓。

以上对于教材和幼儿的分析都是为我们活动过程的设计做铺垫的,接下来我将说说我的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小朋友熟悉的熊猫博士为主人翁来创设情境,进行如下导入:竹子是熊猫博士的最爱,最近呀,熊猫博士又多了一项爱好,他呀,建了一座非常大的竹子家园,里面全是用竹子制成的物品,熊博士喜爱的不得了,逢人就说:竹子竹子真好用,它的用处多又多。

多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想知道么?那今天我们就有请熊猫博作为导游,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竹子世界。

以熊猫博士为主人翁进行导入,即联系了上次活动的内容,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自由交谈,初步了解

1、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以熊博士的`要求为由,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用竹子制成的物品?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

2、出示图片,集体交流

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刚才我们的谈话呀,熊博士都听到了,他说,他见过的竹制品可比大家的还要多!比我们说的还要多,那还有哪些竹制品是我们没见过的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那我们就跟随熊博士一起走进他的竹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认真的看一看,找一找,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是用竹子制成的?其中哪些是你以前没见过的竹制品?先让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再找人回答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幼儿观察、交流,

(三)集体讨论,探讨用途

这个环节通过播放视频,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观看,让熊猫博士对竹制品用途进行介绍。视频结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回顾。

了解了竹子不同的用途后,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巩固以上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竹子的不同用途。游戏开始之前,要向他们讲明游戏内容和规则:戴上标有不同竹制品的头饰,等待熊博士打来电话,他会讲明需要什么,谁能满足他的要求谁就要主动站出来。

(四)游戏环节设计如下: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休息,哪个工具站出来?”(椅子)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了,熊猫博士要扫地,哪个工具站出来?”(扫把)

……

这部分主要通过视频和游戏展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育于游戏的目的。

(五)游戏活动,玩竹具

最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玩竹蜻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学习的完整性、延续性,我会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讲一讲竹子的功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