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中国家规读书感悟(通用20篇)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通用20篇)

作者:文锋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图书《中国家规》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昆山历史名人顾炎武、朱柏庐的家规家风故事入选其中。

《中国家规》一书是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内容基础上结集而成的。朱柏庐、顾炎武家规家风故事专题《江苏昆山朱柏庐:律己修身,垂训后世》《江苏苏州昆山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先后于,分别刊载于该栏目。朱柏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昆山三贤之一,早年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晚年辍教著书,著有数十册典籍。他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顾炎武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知录》等著作以及给外甥们的家信中。他的三个外甥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皆荣列鼎甲、同朝为官。作为徐氏三兄弟的舅舅,顾炎武虽游历在外,很少有机会与他们见面,但多年来书信不断,一再勉励他们要做清官、做好官。他把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结合起来,强调学与行的统一,将为学和做人共同作为立身之道。

《中国家规》中收录了顾炎武、朱柏庐的经典家规家训,配以故居、地域风光等图片,并编录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和人文地理信息,全书突出文化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主编的《中国家规》一书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基础上,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全书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发展脉络,既讲述人物经历、家族变迁、家规传承,又大量摘编历史文化知识点和人文地理信息。本书由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作序,二月河、冯骥才、唐浩明、王跃文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对家规进行了精彩点评。

说起家规,你的第一联想会是什么?比如我,一提及“家规”二字,条件反射般稍不留神就会脱口而出的,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到哪应该怎么做,哪些千万不能做……紧接着,儿子那些厌恶至极的表情,立刻浮现眼前……肤浅的我,以为这些日复一日颠来覆去的唠叨就是家规。

直到最近,我静心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彻底颠覆我对家规的理解。全书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无一不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风范及文化。

孔子——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家规庭训,被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秦时的孔鲋,面对惨无人道的“坟书”,毅然舍家弃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东汉的孔融,四岁时的谦让之举早已成就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佳话。长大后的他,因与兄长孔褒冒死收容被宦官迫害的张俭,又与母亲合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门争死”的壮举,以此实现家规中“君子喻于义”的叮嘱……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当时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

富贵似烟云,道义须永恒。孔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在今天同样适用。这道义,于公,是工作环境下人人都需共同尊守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于私,是家庭熏陶下人人都该被从小灌输的个人秉性、行为操守……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既是说儿时的性格会影响其一生。任何一个生命主体,他受教育受礼训的初始殿堂,终究是生他养他的家宅大院。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的传承。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必定是从小受教于优良家风,成年后又被党风党纪优化提高。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将家规家训家风引入党风廉政教育,容易触目惊心,提高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自觉性。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好家规家训,就一定要从传统正气之风中汲取滋养廉洁奉公的正能量,将邪恶之污浊,在萌芽之初就狠狠消灭。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最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清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的家规家风故事,从中感受历史人物家规的强大魅力,读后深有感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培养良好的家风,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

书中一典故,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讲的是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打算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杨震在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不肯为子孙置办产业,在他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在杨震的直接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为官清廉,世代杨氏后裔也以杨震为榜样,以“清白传家”作为家规祖训不断传承。

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清正廉洁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我作为一名公干民警,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权力,但也要从思想上警醒,以反面典型为镜,心中把握正方向、守住底线。在执法工作中,坚持原则,依法办案,切实用好手中权力。我常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就要注重家风建设,不能把家风看成是小事、私事。要管好身边家人亲属,管好家人亲属就是爱护他们,就是维护家庭的和谐。要时刻约束家人亲属,在小是小非面前也应该讲规矩守底线,教育好家人亲属正确看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格约束家人亲属,不做干预职权范围内的事,不吹枕边风,不说三道四。经常在家人面前开展警示教育,教育激励家人勤俭持家、清廉做人、谨慎处事、宽厚待人,形成家风正、家人廉的浓厚氛围。做到家人之间相互提示,相互警醒,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家风不正会给后辈埋下罪恶的种子,家风没有传承好,也会发生“癌变”。近年来在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林,滋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纯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作为党员,尤其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家风家训,提高自身的约束力,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规矩,在工作中守纪律,为党风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家规。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

踏着历史的足迹,寻找中国家规的力量源泉。相信王羲之、范仲淹、包拯、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家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提及家规,不由想起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这些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最近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诵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家规、家训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遵守的规矩,也不是一家一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定家规,让家族成员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亦或者说是希望其成为怎样的一种人。规矩在字典中是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但一旦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那么它又是温暖的让人愿意维护和遵循的。古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家风不正会给后辈埋下罪恶的种子,家风没有传承好,也会发生“癌变”。近年来在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在书店里来回徘徊,弄得我眼花缭乱。我不知道该选哪一本书,一瞬间那几个英语英文字母:redstaroverchina。下面是几个红字“红星照耀中国”,看到这本书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的象征——五星红旗。

这本书是一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

让我了解到,毛泽东、彭德怀……他们都是领导人,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吃,同睡。在贺龙二三事一章中,斯诺骑着一个皮包骨头的马,背弓起像一弯新月,它在发抖。斯诺嘲讽道:“你们怎么能够骑着这种瘦狗去打仗呢,你们的红军骑士就是这样吗?”李长林说道:“什么事都是这样——枪炮、粮食、衣服、马匹、骡子、骆驼、羊——最好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啊!在前线,那些英勇杀敌的红军战士更值得我们敬仰。

记得小时候冬天,我总嫌天气冷,不愿意起床,在被窝里真暖和,妈妈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可是对我还是无计可施,最后家里还是点上了炉子。想一想红军在长征时,雪山连绵,鞋子、衣服破了没人缝补,他们不冷吗?不是,他们心中那份执念,给他们温暖,支持他们走着下面的长征路。

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共产党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人知道,有一个为人民的党叫做共产党,有一个英勇的军队叫做红军。

他们的友谊不分国界、信仰,都有自己要奋斗一生的理想。共产党如此,斯诺又何尝不是呢?读完这本书,我想:我也要像红军一样,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把,加油吧!(史舒蕊)。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体会年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国与家,就像血与肉,天与地,时光与微风,深深镌刻和穿梭在浩瀚博大的历史轨迹上,通过阅读《中国家规》中讲述的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跨越了时间的纬度,牵引住传承的脉络,无异于幽谷中的潺潺溪流,梅雨后的一抹艳阳,醍醐灌顶,心旷神怡。

拜读《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可以发现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获得绝大多数族人认同,是约定俗成规矩。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族人希望通过制定家规,树立“道德标杆”,划定“道德红线”,形成家族式“公序良俗”,让家族成员明白有所为之,有所不为,为而有序。

家规不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印证了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从“四知拒金”到“画荻教子”,再到“孟母三迁”,充分说明家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即是良好的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从而对后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歌中传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在警示教育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特别近年来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x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规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规始之在于“言传”。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求格物致知,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一不是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结果,言传好的家规,以润物无声的地内化人们的精神意识,成为人们的社会意识追求。

家规行之于“身教”。“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家风要言传更要身教,需要传承更需要垂范示例。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家人、约束自己,让好的家风真正得到发扬。领导干部只有“身正”才能“清廉”,最终才能“齐家”,才能严格要求配偶、子女,才能不放纵、不默许、不姑息。才能让好的家风教有其果,行而有效。

阅读《中国家规》,可以寻找到一份言传身教的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规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政风清,“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只有将家规升华为家风,家风聚为国风,国风细化为家风,言传身教,保持自律原则,坚持家风建设永远没有落伍。“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与君共勉!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最近阅读了纪检部门推荐的《中国家规》,感受了中国历史上50名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想起了已经离开我四年的父亲,想起了普通父亲的寻常家规。

家规一:。

家规二:

信守承诺不失言。记得六七岁左右,父亲规定不准在菜园摘生黄瓜吃,当时农村物资缺乏,为了解馋,我终于忍不住在菜园偷吃,还没吃完就被父亲发现了,罚我跪在堂屋看了半天的“中堂画”。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父亲当时小题大作,后来才听说,农村有习俗,认为女孩子吃了生黄瓜会得怪病。父亲罚我,不仅是因为我偷吃,更是关注我的健康。记忆中,父亲曾承诺我:无论多忙,都会接送我上学;无论多苦,都会供我上完大学。我的头脑中一直都有这样的画面:父亲冒雨骑着嘉陵摩托,白发在风中拖曳,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送我、接我......

家规三:

孝敬长辈不吝啬。我的奶奶常年多病,只有父亲一个儿子,父亲无微不至照顾她40多年,保障了奶奶在农村的基本生活。父亲是奶奶心中的山,是奶奶晚年生活的最大依靠,父亲去世后十天,奶奶伤心过度才离开人世。现在,很多人依然把养老当作负担,我身边的亲戚和朋友,偶有说起兄弟姐妺间的养老纠纷,我经常把父亲作典范,实践证明,只要有孝心,一个子女完全能够养活一个老人,不需要摊任务,全凭责任和感情。

家规四:

尊重他人不添堵。打我记事起,父亲就要求我们:盛饭时锅盖要轻拿轻放、晚上关门要没有声响、和人说话时不要大声嚷嚷........他甚至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换位思考,不麻烦人。父亲在世时,家里的一日三餐都是他做,父亲每天晚上洗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好晾好自己的衣服。母亲在饭来张口的蜜罐中泡了接近40年,经常成为姐姐和我茶余饭后的取乐对象,羡慕她命好,鼓励她继续开心生活。

我已为人父母,一直在引导子女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探索着,细细回想,却有诸多地方不如我的父亲。我愿意多次诵读《中国家规》,怀念父亲、教育子女。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体会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x以来,习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历史悠久,流传亦广。最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学习了50个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者家族的家规,感受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书中,x晋商大院群体的杰出代表:王家大院一直秉承了“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的家规家训,做生意懂得吃苦吃亏,讲究合作共赢、对乡土乡亲“为善最乐”,王家人代代都坚守家训,因而历经700余年,八世繁盛;而位于x祁县的乔家大院中堂第一代先祖乔致庸治家严谨,为了防止子孙习染富家子弟的诸多不良风气,制定了著名的“六条家规”。他的教诲对子孙的立身处世有很大影响,也使乔家商业走向了辉煌。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文明建设,通过家规家训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从古至今,兴家之训代代相传。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流传下来的家训,对我们今天培育良好的家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培育优良家风,践行家庭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新风尚。而家风的建设,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党员干部要向榜样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要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将修身、齐家落到实处。要从思想上规范约束自己,时时刻刻把握住方向,守住底线,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切实用好手中权力。同时,也要注重培育良好家风,要身体力行,示范做好“最美盆景”。树立旗帜、确立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清正廉洁的党员身份在社会大家庭中有情怀、负责任、勇担当,在生活小家庭中立得起、叫得响、有分量。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好家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坏家风似顽疾毒瘤,毁其一生。近年来,“家族式腐败”时有发生,从xx的“子接父任”,再到x“房媳”,这无一不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讯息:坏家风会铸成大错。习总书记曾指出:“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纠正不良家风。

党员干部有了良好家风,才能带动社会风气的形成。千千万万家庭培育良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看了让人深刻感受到家规家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仅使人陷入沉思。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诵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家规、家训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遵守的规矩,也不是一家一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定家规,让家族成员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亦或者说是希望其成为怎样的一种人。

规矩在字典中是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但一旦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那么它又是温暖的让人愿意维护和遵循的。古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家风不正会给后辈埋下罪恶的种子,家风没有传承好,也会发生“癌变”。近年来在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我按要求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此书是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了杨震、王羲之、范仲淹、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试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家规》一书,深刻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家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数好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燃气公司按上级要求大家组织学习家风、家规,就是为了在我们燃气公司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好风气,来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我们家的家风体现在“孝顺”上,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孝敬长辈,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不能做让长辈生气的事情,无论是在家还是单位,都要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我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是等人到齐了,要长辈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动筷子,不知不觉的这个现象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也影响了我的小孩,我相信这样的习惯会一直保持下去的。

我们家的家训也同样体现在“勇敢自信、敢于承担”上,我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的大家庭,我的父母一辈大部分都从过军,从小就要求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自信和勇敢的去面对,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也可能正因为这一点,我很小也去了部队锻炼,一干就是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做到了父母亲的要求,不论什么时候都记得,不与他人比较吃穿,不贪慕虚荣,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做错了事情也要敢于面对错误,做一个勇敢而又有文化素养的人。

此次通过这次《中国家规》的学习,我一定把同事们好的家风、家训加以学习,来结合自己家里的家风、家训,再把这种好的风气带到我的工作中去,全力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中国家规》读书感悟作文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主编的《中国家规》一书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基础上,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全书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发展脉络,既讲述人物经历、家族变迁、家规传承,又大量摘编历史文化知识点和人文地理信息。本书由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作序,二月河、冯骥才、唐浩明、王跃文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对家规进行了精彩点评。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顾炎武《日知录》、朱熹《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优良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优良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优良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主动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

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搞对象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感悟

中国人之所以丑陋,在于国人永远都不会勇敢地承认自身的错误。无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大量的例子,比如学术抄袭,除非真的是完完全全暴露在了大众的眼帘,抄袭者才可能会承认自身的错误。比如教育上的错失,爸爸妈妈永远都认为是自己是对的,孩子必须按照他们的步伐追随,否则你就是离经叛道的不孝子女等等。

其实面对这一本书,我们首先要有持着一种尊重,和真诚的态度去看待这本书,不管书里面的内容。是怎么样,但由作者自身的出发,是希望新一代的国人,能够知道身上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常言有说,知错能改的人是个好人,知错不改的人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从书中的内容,我读懂了许许多多。但无可厚非,书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纯粹是为了批评国人,而牵强附会加上去的东西。

先从作者善意的角度出发,是希望国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在窝里斗,脏吵乱,不团结,自己人残害自己人都是有目共睹。真心地说,中国的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对教育和精神上的投资是少之有少,以导致了许许多多的恶性后果出现了。

毒奶粉事件,受害者无数的幼童,无辜的婴孩,虽然政府最后也已经要加大力度,进行力挽狂澜的补救,但最后,给国人留下了中国的奶粉不可吃的烙印,同类型的事件还有瘦肉精,毒黄瓜等,都引起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深深思考。

至于社会上的公德事件,也给国人带来了深深的思考,近几个月来,小月月事件不单单在中国流传甚广,而且还蜚声海外了,给中国的形象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大家可曾想像接近14亿的中国人躲避的了道德的底线,让多少人的如小月月一样,因抢救不及时而最后死去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彭宇,也并不是每个法官都是王浩,能否想像一下,在你垂暮之年,你在路上摔倒了,无人对你问津,最后因失去抢救而死去,这是多么可悲啊......

从作者错误的角度上,也是有不少之处,比如上述几个国人的缺点,在任何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一个国家都是存在这样的一种经历.

美国的南北战争同是内乱,内战,为什么无人指责,而就单单把中国的情况无限扩大呢?说到国人素质偏低,脏乱吵,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追溯到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贫富差距与我们相比更是有过而无不及啊,何况中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国家,怎么能和发展的几百年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无论是从体制上,法律上还是国民素质上他们都有优于我们的优势,我们不可避免也要必须承认彼此间的差距,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要求一个小孩要有一个中年人的成熟呢?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国人之功过,也并非你我三言两语就能清楚说明,毕竟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为了一个社会的和谐,很多事情都不能武断言之,因此唯有现在是把大家自己在本分上的事情安排好和处理好,做好一个真正的自己,不要让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上的内容成为了我们真实的描写。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单位组织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清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讲的是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打算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杨震在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不肯为子孙置办产业,在他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在杨震的直接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为官清廉,世代杨氏后裔也以杨震为榜样,以“清白传家”作为家规祖训不断传承。

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今年的“5.10”思廉日活动中,单位组织全体人员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小官巨贪”,片中原秦皇岛市北戴河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超群因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被带走调查,在马超群的家中和办公室里,办案人员搜出了1.2亿元的现金,还有37公斤黄金,68套房产手续。渭南市住建局建筑业管理科原科长侯福才,通过各种方式向找他审批建筑施工许可证的建筑企业索取钱财,在6年之内敛财5000多万。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利用为开发商拿地、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等机会搞权钱交易,甚至直接造假套取土地补偿金,敛财上亿元,被中纪委领导批示为“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

从这些小官巨贪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一些领导干部一人当官,全家腐败,首先从自己烂起,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把公权力私有化,最终一起走上不归路。无数腐败案例警醒、告诫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绷紧家风建设这根弦,始终守好优良家风这道拒腐防变的思想屏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想事干事前面,从8小时之内延伸到8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家风,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

我作为一名基层行政执法单位的领导干部,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权力,但一直从思想上警醒,以反面典型为镜,心中常记杨震的“四知”,把正方向、守住底线。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坚持原则,依法办案,切实用好手中权力。我常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基层领导干部,就要注重家风建设,不能把家风看成是小事、私事。要管好身边家人亲属,管好家人亲属就是爱护他们,就是维护家庭的和谐。要时刻约束家人亲属,在小是小非面前也应该讲规矩守底线,教育好家人亲属正确看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格约束家人亲属,不做干预职权范围内的事,不吹枕边风,不说三道四。经常在家人面前开展警示教育,教育激励家人勤俭持家、清廉做人、谨慎处事、宽厚待人,形成家风正、家人廉的浓厚氛围。做到家人之间相互提示,相互警醒,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认真读完《中国家规》这本书,从中感受历史人物家规的强大魅力,我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培育廉洁正能量。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体会

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看了让人深刻感受到家规家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仅使人陷入沉思。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诵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家规、家训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遵守的规矩,也不是一家一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定家规,让家族成员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亦或者说是希望其成为怎样的一种人。

规矩在字典中是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但一旦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那么它又是温暖的让人愿意维护和遵循的。古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家风不正会给后辈埋下罪恶的种子,家风没有传承好,也会发生“癌变”。近年来在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___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铃,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纯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孜孜教诲,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

《中国家规》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通过讲述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规通过有形的规范,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化验中心也是一个大家庭,也需要有自己的家规、家风。曾记得在这个大家庭组建后不久,召集全体化验家庭成员进行过专题讨论:我们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团队?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团队氛围?大家公认“公正准确、及时高效”是对化验分析的工作要求,“科学严谨”是化验分析者应该持有的工作态度,“团结包容”强调化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将“公正准确、高效及时、科学严谨、团结包容”作为团队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要形成的家风。

家风是无形的,需要有家规、家训有形的约束,需要有一个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对分析人员而言,化验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是规矩,执行的分析标准更是分析的`“规”和“矩”。石油产品试验多为条件性试验,固定的试验条件、标准的试剂、量具、仪器等,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只有严格按照试验方法标准,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精心操作,坚持方法标准,才能拷贝不走样,才能控制分析误差,保证分析数据经得起第三方的核查。因此,分析人员必须要有规矩意识和执行意识,只有能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那我们的工作才能不简单!目前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中存在的分析数据偏差、执行力软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规矩”有关。所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几千年前孟老夫子的这一经典名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所言,“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如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他告诉我们,要想进步,就是要时常反省,把自己做得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做得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这些对我们现在的每个人都很实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心态决定能力,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做任何事,首先要有主动进取的意识与态度,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事物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日积月累,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延于行。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体会年

最近单位组织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清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讲的是他在由x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打算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杨震在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不肯为子孙置办产业,在他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在杨震的直接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为官清廉,世代杨氏后裔也以杨震为榜样,以“清白传家”作为家规祖训不断传承。

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今年的“5.10”思廉日活动中,单位组织全体人员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小官巨贪”,片中原x市北戴河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超群因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被带走调查,在马超群的家中和办公室里,办案人员搜出了1.2亿元的现金,还有37公斤黄金,68套房产手续。x市住建局建筑业管理科原科长侯福才,通过各种方式向找他审批建筑施工许可证的建筑企业索取钱财,在6年之内敛财5000多万。x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利用为开发商拿地、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等机会搞权钱交易,甚至直接造假套取土地补偿金,敛财上亿元,被中纪委领导批示为“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

从这些小官巨贪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一些领导干部一人当官,全家腐败,首先从自己烂起,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把公权力私有化,最终一起走上不归路。无数腐败案例警醒、告诫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绷紧家风建设这根弦,始终守好优良家风这道拒腐防变的思想屏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想事干事前面,从8小时之内延伸到8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家风,使家庭成为自己拒腐防变,永葆本色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后方阵地。

我作为一名基层行政执法单位的领导干部,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权力,但一直从思想上警醒,以反面典型为镜,心中常记杨震的“四知”,把正方向、守住底线。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坚持原则,依法办案,切实用好手中权力。我常想,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基层领导干部,就要注重家风建设,不能把家风看成是小事、私事。要管好身边家人亲属,管好家人亲属就是爱护他们,就是维护家庭的和谐。要时刻约束家人亲属,在小是小非面前也应该讲规矩守底线,教育好家人亲属正确看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严格约束家人亲属,不做干预职权范围内的事,不吹枕边风,不说三道四。经常在家人面前开展警示教育,教育激励家人勤俭持家、清廉做人、谨慎处事、宽厚待人,形成家风正、家人廉的浓厚氛围。做到家人之间相互提示,相互警醒,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认真读完《中国家规》这本书,从中感受历史人物家规的强大魅力,我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培育廉洁正能量。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感悟

其一,中国人向来喜欢和自己的同胞明争暗斗。这种斗争持续了几千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并且与生俱来。我总觉得中国人与人之间似乎都是仇家,走在街上都是冷冰冰的眼神。人与人之间就象冤家,稍有不顺便要刀兵相见,缺乏一种包容的态度,这是这个世界越来越冷漠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淡漠,真诚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品,甚至被人不齿,究其原因是因为真诚要付出的成本太高,就是大凡怀揣真诚之士,大多都会被欺骗和愚弄。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极度扭曲。毛主席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难道真是是大家都遵照了毛主席的指示?大凡一个公司有几个人,就开始拉帮结派,私底下议论纷纷,暗地使绊。这是一种极端恶劣的行径,想想二战以后大家都在一个起点,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日本一个没有资源人口相当中国1/13的岛国,gdp却有中国的2倍?不能不归结中国人内斗的内耗为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我一贯不支持那些抵制日货的盲目爱国青年的观点,不能不承认人家的东西好,好的东西却要抵制,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有本事埋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超过小日本,这是最好的抵制。内斗就是不团结,中国人总是不团结的,筷子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也没能教育好中国人。这是缺乏自省的表现。

其二,我感觉很多中国人都带着虚伪的面具,而且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示人,虚假逢迎,冠冕堂皇似乎是一种礼貌,当这种风气蔓延开来的时候,真实的内心就已经被掩藏起来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一切倒置,并且我们以为这是常理的时候,我们的路可能就背道而驰了。

其三,自私是人的天性,正因为人的自私才推动这个社会进步,我觉得自私是对的,但是伤害别人的利益的自私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人与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权利伤害另外一个人,没有责任感是我们的通病,所以很多人不会看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和扰乱了社会的秩序。没了原则,也就没了底线,利己却要建立上损人的基础上,那人们之间只会不断的互相伤害,并且是无休止的伤害下去。

其四,浮躁是现在这个社会的现状,人们缺乏深刻的思考,功利性强,价值观扭曲,向钱看齐,物欲,感情淡漠,麻木不仁,缺乏理想,没有激情,有太多这样的事例,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一个浮躁的民族是不能有长足的发展的,看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首当其冲的课题是先调整好我们自己的心态,然后塌塌实实的做点事了。

其五,中国人漠视规则,不尊重程序,我以前一直以为我这样的人应该散漫一点,而且我觉得我的散漫是一种理所当然,那样显得很酷,但是我看到了,这是因为还有那么多人和我以前一样散漫,才让中国的效率如此低下,我现在痛恨不守规则的人,事实证明凡是崛起的大国,都是严格的执行制度的,中国太多的人情化的东西,已经严重障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纯粹要面对的也正是要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信守自己承诺,严谨,认真面对工作,把每件小事做到最细节的人,态度是决定一切的。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感悟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一直在探求着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中国为何会落后于西方?知识分子们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自军事到经济,自经济到政治,自政治到文化,可谓从坚船利炮研究到了女人的小脚。结果他们找出了许多的答案,有说是军事上落后的,有说是专制制度阻碍的,有说是自然经济的抵制,也有的人认为罪魁祸首是中国人自己,中国的落后是源自于中国人的落后。总结而言就是这么三个字:国民性。

将中国的落后归结到国民性上的知识分子,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柏杨。而柏杨最为著名的则是他那本著名的《丑陋的中国人》。此书的中心思想从书名便可知一二:中国人是丑陋的。而如果要进入到现代文明,中国人必须掘弃其丑陋的国民性。

诚然,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有着其独特的性格即其国民性的。中国人自然也无法例外,中国人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国民性,而这种国民性当中自然也有丑陋的部分,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确是丑陋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在有着其独特的性格的同时,相似地,也有着与其他民族相似的性格,也就是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人性。同样地,中国人也不能例外。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常常会用判断性的语句说道:中国人是怎样怎样的。例如中国人是崇古的。中国人是虚伪的,是爱面子的。中国人是懦弱的。然而,其实这里的中国人三个字其实是可以换成其它字的。中国人自然是崇古的。但难道只有中国人是崇古的吗?难道日本人、阿拉伯人们不是崇古的吗?就连据说最不把祖先当回事的美国人,不也是无论左派右派都言必称《独立宣言》、建国先贤吗?同样地,虚伪的,是爱面子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懦弱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丑陋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是全人类。

与许多相似的批判者一样,柏杨先生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认知,而纯粹是一种感性的情绪感染。即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柏杨先生看到了一个个的个案,在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丑陋,于是就事论事,批判其中中国人的丑陋之处,这是正确的。然而,看书的人看着看着会渐渐地感觉吊诡起来,因为到了后来,柏杨先生的逻辑竟渐渐地变成了为了证明中国人的丑陋而找出一个个的个案来予以佐证,即所谓的从结论出发,这就难免失于偏颇了,因而也就将许多的人性的丑陋当成了国民性的丑陋。同时,由个案出发的论证,往往就将特殊当成了一般,将一个丑陋的中国人当成是全体中国人一律丑陋的证据。于是也就出现了上面所提及的将人性与国民性混淆的问题。

对香港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实还不过是在二三十年前,香港还是一个腐败横行,吏治败坏,警察公然在大街上收取保护费的地方。当时也有许多人痛心疾首地说这是由于中国人的国民性导致的,这是由于民族劣根性导致的,必须经过长年的努力改造香港人的国民性才能改善这种状况。然而,在二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香港却在一系列政治改革、行政改革而非国民性改造以后成为了全亚洲最为清廉、行政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而香港警察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有礼貌最有纪律的治安部队。如今的中国也有着许多与二三十年前的香港所相似的地方,都有着极其严重的腐败,也有着许许多多将腐败的根结归结为国民性的人。什么问题都往国民性上推是一种十分便利的方法,因为表面上看来,任何问题都是与国民有关的,因而任何问题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归结到国民性上。所以说,国民性其实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而一旦将问题装到了国民性当中,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改造国民性。如何改造呢?写文章批判国民性,如此而已。何时改造完毕呢?遥遥无期。于是也就不是批判者所需要担心的了。然而,这种动不动就将问题往国民性上推的做法,恰恰却最为腐败者、专制制度、专制政权所青睐。这是国民性的问题,那也是国民性的问题,全都是国民性的问题,于是大家都埋头批判那难以动摇的国民性,结果就不会有人来追究腐败者、专制制度、专制政权的责任了。既然是国民性导致了腐败,那么腐败出现在这样的国民中也就再合理不过了,那么这样腐败的政权来治理造就了这种腐败的国民岂不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然而我们从香港的例子可以看出,国民性并非腐败的症结所在。国民性也许会加深腐败,但绝非腐败的根源。问题并不是出在国民性上,而是出在专制制度上,或者更深层次地说,出在人性上。因而,与其埋头批判国民性,还不如抬头建立一种基于人性而遏制那丑陋的人类本能的规章制度来得实际。

事实上,这种对于国民性的批判,从来都是做无用功。或者说,任何改善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尝试都必将以失败告终。这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因为看了一篇批判国民性的文章而从此洗心革面掘弃自己的自私与虚伪,他们只会以这种自私与虚伪的普遍性为理由更加理直气壮地自私与虚伪下去。就像如今每年都会有的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论一样,无论他们争得怎样的面红耳赤,无论他们争论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到头来该过的还是要过,人们不感冒的他们怎么推广也没用。鲁迅与柏杨的书已经出了这么多年,中国人却还是如他们所言的那么丑陋,鲁迅的文章选入小学课本中学课本的一篇又一篇,小学生中学生们也不会因此而掘弃他们丑陋的国民性。五讲四美讲了几年就讲不下去了,八荣八耻……(以下内容涉及,出于保护青少年的考虑予以屏蔽)。

个人认为,这种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往往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思维。冯骥才先生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丑陋的中国人”是一个“充满自责与自警”的题目,我对此难以认同。我认为,当批判者们讲到“丑陋的中国人”的时候,往往是把自己自绝于中国人以外的。当他们说中国人是自私、虚伪、好面子的时候,他们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私、虚伪、好面子的。而他们也往往认为必须要去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自然而然地,这个沉重而艰巨的任务也就落到了他们的肩上。这样的责任感十分可贵而值得我们真挚的尊重,然而这样的责任感却同时带有一种致命的自负: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改造一个民族的性格。但事实却是残酷的:他们不能。于是他们就陷入到了与西西弗斯相似的处境当中:西西弗斯总有搬不完的石头,而他们也有着永远都批判不完的国民性。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却未曾因此而改变。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体会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家规。“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正如_____指出的那样,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

踏着历史的足迹,寻找中国家规的力量源泉。相信王羲之、范仲淹、包拯、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家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提及家规,不由想起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这些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曾国藩是历史上为人做官的典范,拥有良好家风的集大成者。其以洞悉经世之道,铸就治家之言,形成以“尚廉、尚谦、尚劳”为核心的良好家风,已成为其子孙一生的坚守。清朝著名郑板桥曾以竹入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孙:“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树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我们每个人应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榜样力量,弘扬传统美德,培育良好家风。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现实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无论是刘铁男的“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还是苏荣的“家是权钱交易所”,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_____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在《中国家规》中寻找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风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需要当好“家庭纪委书记”,常吹“风”、常念“经”,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