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优质24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优质24篇)

作者:XY字客

教学计划是教师制定的一种指导教学工作的安排和策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译文: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赏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名为饯别诗,而离情别绪却并非重点,只因诗人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抱负不能实现,于是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全诗感情。

沉郁,狂放不羁,是太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李白(7—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有“诗仙”之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

明确:低-高-高-高-低-低。

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

明确:低沉。

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具体地说,这种低落的心情是忧愁,李白因何而感到忧愁呢?

介绍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五、诗句赏析。

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明确:

1.写了时间的流逝和功业未成。

2.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

2.感情的变化。一个简单之景就使诗人的内心由苦闷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

(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

2.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补充: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传说仙府图书都集中藏在这里。蓬莱文章:即汉代文章,这里只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公元2)。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四)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是作者大胆的想象。

2.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直飞青天。及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诗人举杯消愁,却愁思难抑,在日渐增长的愁思中不能自拔。

2.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也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

2.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也表现了诗人的洒脱和旷达。

六、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七、作业:

1.积累李白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李白。

时间流逝、功业未成--雄心壮志、高洁理想。

封志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7-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1会背诵能默写。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学会运用名句。

教学重点。

1名句理解:

具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由曲折变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导语。

你知李白多少?引入学生对李白的介绍。进而引出校本课程dd《走近诗仙感受浪漫》,明确本课学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读一读(老师订正读音及停顿)。

酣han清发fa逸兴xing扁pian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说一说(老师纠正字义及句意)。

高楼:即题“谢i楼”,南齐诗人谢i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4议一议(老师重在引导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5写一写(学习名句的运用)。

运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造一句话。

6作业。

背诵,隔周默写。

《登高》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颔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成为双子星座,韩。

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课题作者)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跟随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二、整体感知。

1在导语创设的情境中跟随音乐范读诗歌。

2学生集体诵读。

找出学生诵读的差距,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诵读。3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诗句内容。4学生概括该诗内容,明确前两联以写景为主,后两联以抒情为主。

三、细读文本,咀嚼字句,品味感情。

1首联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引导学生结合岳飞《满江红》中的诗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来理解诗中的悲壮、悲愤(板书)之情。并通过诵读来把握诗人的感情。

2颔联中把“落木”换成“落叶”行不行?

比较分析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冒险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是因为作者想形成一种空阔、萧瑟、凄凉的诗境。

该联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体会该联气势恢宏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悲叹(板书)人生短暂的情感。

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悲”是这首诗的诗眼,这种情感在这联诗中得到了集中地体现,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把隐藏在该诗中的种种情感统统挖掘了出来。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一层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艰难苦恨”表明了世事的艰难和两鬓苍苍却功业无成的遗憾。作者愁社稷,愁苍生,形象在此得到了升华。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

作者是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但是老人现在却不能喝酒了,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

呢?

作者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家只秋,层层郁闷。

无法排解,作者悲咽了(板书),我们悲咽了。

6我把这首七律改写成一首五律。

风急猿啸哀,天高鸟飞回。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悲秋常作客,百年独登台。

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杯。

学生通过和原诗的比较阅读,能够更进一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五作业。

1、吟诵这首诗。

2、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写一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客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互文手法。

教学步骤:

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明确:蓬门(蓬门荜户生辉)。

四、鉴赏1、解题:“喜崔明府相过”中的“相过”如何理解?

明确:拜访我。

2、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

3、“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

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4、如何理解颔联?

明确: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例如:

(1)主人下马客在船。

(2)秦时明月汉时关。

(3)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请写出此联含义蓬筚。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

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客开。

(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

5、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

明确:肯与临翁相对饮?

(酒兴渐增,邀临翁对饮,达到兴奋的高潮)。

板书。

孤独――欣喜――兴奋(高潮)。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概述。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

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dd淘、穿、卷。

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

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预习《定**》,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七、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故事原文: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赏:

李白,每每想到这个名字,心中总是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在明代王世贞的中说李白的诗歌“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的确,李白的创作。在感情上总是喷薄而出的,像河流,夹杂着强大的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像这首诗,句式长短不一,没有太多的形式上的限制,更加体现了诗人思想与情感上的跌宕起伏,天马行空。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在我看来,李白虽然在诗歌创作上是一个天才,但是在政治、仕途上来说却不是一个聪明人。因此,和大多数失意文人一样,内心也充满着烦忧之思。这首诗的背景。大约是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李白陪他登楼,设宴送行,作此诗。宣州,州治在今安徽宣城市,属于皖南地区。这里有一处古迹,称谢眺楼,又称北楼,谢工楼。是南齐诗人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多次登临,还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要送行的李云,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李白称他为叔,但并不是族亲关系。李云又叫李华,所以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做《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遇朝中故人,自然少不了一些关于时政的谈论,以及对于各自近况的询问。然而,仕途不顺的李白,谈及时政,谈及近况,难免会联想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李白的思维是如此的丰富,自然就会感叹时间流逝如梭,自己在仕途上蹉跎了那么多岁月,也只是留下无尽的烦忧。遥想十几年前(742),李白应诏入京的时候,还轻狂的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其实那时候,李白已经四十多岁了,所以说。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诗的开头写这样的感慨时间的句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742年应诏入京为官,上任之后才发现,所谓待诏翰林不过是皇帝的一个文学侍从,跟自己所想象的根本不一样。自己是因为负有诗名才被诏入京,除了给皇帝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作之外,并没有其他作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政事,更别说什么建功立业了。于是李白在744年又离开长安。之后所做的,我们所熟悉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也表达了他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其内心的思绪也是极其复杂的。然而尽管心中愁绪万千,对远道而来的友人,所说的话也只能点到为止。所以,诗人的思绪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的这一首诗,可谓句句都是名句。记得当初高中的时候,这首诗每一句都要记得很牢固,因为每一句都可能是名句填空的考察对象。可见,这首诗的价值所在。李白写诗,讲求“气”。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作总是一气呵成,随意性较强。然而,虽然李白写诗一气呵成,文思却不因此从事的开始到结尾都没有变化,相反的`却是,跳跃性极强。一开始感叹先前的时光与经历离自己而去。紧接着就跳跃到眼前的景物上,于眼前人物相联系,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悲戚。接下来,又有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与景物有关的先人。“碰了来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情发。”李白和李云,一个是诗坛巨星,一个是古文大家。两人登楼赏景,把酒谈心,自然少不了要评论诗文。而眼前又是谢朓楼。话题自然少不了谢朓。因此,李白诗歌虽跳跃性强,却不因此变得杂乱无序。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面对的是秋天晴朗的天空,心里所想却是登天揽月。足见李白的豪放飘逸。“壮”“揽”,夸张而又贴切,使诗句充满张力,读起来便觉得十分豁达。同时,作者此时虽然已年过半百,但对于理想仍有如此豪迈的想法。一扫诗开始的烦忧阴郁,恢复到作者本来的飘逸豪放,清新浪漫。

烦忧--------惊情满怀------又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前面已经说过,李白的诗作,跳跃性非常强。诗人刚才还忘乎所以,豪情满怀,仿佛现实中的阴霾一扫而光,心头的烦忧也都抛到九霄云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不仅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是全市的高潮。,然而,当情绪到达高潮之后,诗人却仿佛一下子从高处落到了地上,本来诗人还在抬着头摘月亮,现在却低眉垂眼,情绪一落千丈。尤其是酒的意向,给人一种颓废之感。理想虽好,但仅仅存在于想。现实却是作者一路南下,仕途不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李白陷入深沉的苦闷之中。诗人将这无形的苦闷具体化:就像抽刀去斩流水,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的更急:举杯想要喝酒,一醉解千愁,但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不禁让我想起李清照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白的这两句诗,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还具有思想深度。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学意味。

诗的最后,诗人不在意气高扬。而是陷入了思考。其实诗人还是蛮会自我排解的:“人生在世,是这样的不顺意,不如披散了头发,在一叶小舟去泛油江湖”。后人苏东坡也曾有这样的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样的想法,虽说有道家的遁世思想,却也不是豁达。

后人评价李白和杜甫的诗说:“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李白的这首诗基本上每一句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歌跳跃性极强,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人既有着天才的才能,又有着丰富的经历,既有阔达的胸襟,又有着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诗作跳跃性强却不突兀,自然也就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地和谐统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这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是南齐著名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文解释】。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词语解释】。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诗文赏析】。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恼忧愁。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致,飞跃的神思像要飞到天上,

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

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好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1、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出自长春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唐诗四首》。虽为课外篇目,但它的意境和思想是深远的,诗中的很多名句仍是古诗文积累与运用中的常见句子,所以我把它作为讲读课来处理,也希望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大诗仙李白的认识。

2、李白的诗,如他的人,浪漫飘逸,洒脱出尘。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世,都是尤值吟咏与赏析的佳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几乎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所有特色--李白喜月,诗中有月;李白嗜酒,诗中有酒;李白怀才不遇,诗中写满了他的忧愤与期冀;李白豪迈洒脱,于是他诗情如狂涛,笔势若天马......我们既要品味赏析李白诗歌的大气与豪迈,也要努力当堂背诵。我们将再一次领悟与感受,李白作为一个诗仙所带给我们的沉醉与惊叹。

3、学习这首经典之作,我们要用1课时时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如从“月”“酒”“愁”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去拓展李白写月、写酒、写愁的名篇,还可以去进一步去探讨其他古文人写月、写酒、写愁的佳作。但因时间有限,我只选取了拓展李白写月写酒的名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高中之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先布置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搜集。课上提问也要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同时希望通过多读能当堂背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理解李白浪漫而豪迈的思想情怀,并能尽快背诵本诗,我首先选择诵读法;在品味诗歌经典语句时,我选择了点拨探究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李白写月写酒的佳作佳句,因此选择延伸拓展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板书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生:善于夸张。

生:喜欢想象。

生:豪迈洒脱。

生:大气磅礴。

生:喜欢写月亮。

生:喜欢写酒。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既有酒,又有月。

3、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5、师: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

提问学生读。

6、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7、师: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8、师:谁能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教师总结。

9、师:好,我们齐读一遍。

10、时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生:理想无法实现。

生:得不到重用。

生:怀才不遇。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师:什么时节送别?

生:秋季。

师:为什么写大雁?

生:暗示二人志向高远。

师:怎样送别?

生:设宴饮酒饯别。

师:饮酒的场面如何?

生:酣,喝得十分尽兴。

师总结:足见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师:“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本来指什么?“小谢”又指谁?

生:回答“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

师:那是谁的文章能写得如此神妙高超?

生:李云。

生:李白。

师总结: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

生: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师:那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

生:自己的理想。

师总结: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

(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师总结:同学们搜集得又多又好。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咏月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生:愁。

师:李白如何写愁?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比喻,夸张,写尽李白内心源源不断的惆怅。

师:李白心中的惆怅源源不断,那他将以什么方式来排遣他内心的惆怅?

生:酒,借酒消愁,结果愁更愁。

师总结:因为理想不达,怀才不遇的李白借酒消愁反而愁更愁。

适时板书--酒:不遇的惆怅。

(拓展)师:且不说李白的愁有多深,有多苦,我们早知李白嗜酒如命,杜甫就曾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又曾经留下哪些写酒的佳句呢?指出出处。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师总结:同学们的搜集真是全面。老师也整理了几个李白写酒的佳句,我们来共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齐读)。

(6)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离开。

生:划着小船离开。

师:李白离开了他厌倦的世俗,那他就是消极遁世吗?

生:不是,李白是厌恶丑恶的现实,但不代表他就彻底对现实绝望了,他对未来还的充满信心。

师:你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答案吗?

生: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总结:李白确是没有绝望,他仍然坚信自己有一天还可以上青天去览月。李白只是不愿与那些权贵们同流合污,他还是那个豪迈乐观的李白!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李白对与月和酒的珍爱,带着李白的大气与豪迈齐读这首诗歌。

11、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12、顺势小结:传说,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13、板书设计。

李白。

愁:怀才不遇(酒)。

豪:志向高远(月)。

封志莉。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葹盈高门”(《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歌鉴赏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恼忧愁。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致,飞跃的神思像要飞到天上,

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

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好啊。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

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

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

翠管银罂下九霄。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阵志岁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名为饯别诗,而离情别绪却并非重点,只因诗人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抱负不能实现,于是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全诗感情。

沉郁,狂放不羁,是太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

文档为doc格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苕溪渔隐丛话》)

最后,诗人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赏析及相关练习题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回答问题

1、李白,字 ,号 ,是我国 朝著名的 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 。

3、 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 ,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 、 、 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 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7、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千古名句。(3分)

1.太白 青莲居士 唐浪漫主义 诗仙;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 谢灵运 谢眺;

4、建安风骨曹操 曹丕 曹植 刚健清新;

5、d

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7.示例:巧用比喻,将“举杯消愁愁更愁”比作“抽刀断水水更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结果内心更加愁苦,愤懑,就像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的更急。抒发了诗人虚度光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愁绪之浓,似水难断。

(二)

写出了诗人心烦意乱,忧愤的心境。

2、 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表达效果。

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表现了愁思的绵长不断和难以排解。

3、 最能表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向往追求的诗句是哪两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高远志向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1.愁

3.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4.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5.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四:

1、诗中用比兴的手法表现作者绵绵无尽愁情的语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试描绘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

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南方飞去。

3、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愁。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

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

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叫《宣州谢楼饮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通:揽;明月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明月。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

清晨,只要不在阳光下,会有一种特殊的凉爽,甚至有些冷。让人觉得是秋来了,林荫小道上,树叶一路。果然,植物比人要敏感得多,它都已感受到秋的来临。桂花香是闻过了的,桂花也是见过了的,这样算是见过秋天了吗?还是我还未见过二零意一四的秋就已经告别了?小道旁有许多桂花树,桂花树上却只有稀稀疏疏的桂花,花香也并不浓郁。香飘十里?只是个佳话吧!凉风袭来,它悄悄倾诉着此番旅程的不易,我静静的听着风声,似哭泣穿透人心,似埋怨让人心伤。

桂花的落,是否因为不能有一个盛大的秋?宁愿花落故土也不愿苟活火海?

是的,是我们,是我们做错了。我望着天愁叹,然而我们的错却无人来弥补,以至于影响了自然本该有的美丽和规律。树木的砍伐,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车子的普遍性……我们做了,却又否认。对于不能用语言辩驳的受害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受害者才会变得不同。

而我,作为一个伤害它们的掠夺者,想要弥补,却做不了什么,只能在这悲叹,在这用文字抒发歉意。

见不到的秋,感受得到的忧愁——忧愁之感既为二零一四的秋也为以后的四季,更为生命的硕果。大自然的愤怒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真正觉悟还未起步,可惜了那美好的秋天,可叹那无知的人类!也许我无资格批判,但请容许我为此道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鉴赏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2)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

蓬莱(4)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5)又清发。

俱怀(6)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揽)(7)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销)(8)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9)意,明朝(10)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