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高中诗歌说课稿(优质13篇)

高中诗歌说课稿(优质13篇)

作者:QJ墨客

教案模板可以被不同教师使用和分享,提供了一个共享教育资源的平台。借鉴他人的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案的质量。

诗歌说课稿

诗歌《梦》语言优美精湛,赋有一定的寓意。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这里,星星、露珠等等都会睡觉和做梦。诗歌通过对优美、温柔的梦境描写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梦境,同时也让幼儿在欣赏诗歌,感受美丽梦境时,体会、联想着这段美丽的梦境。诗歌语句中创设了一种优美、温柔的梦境,通过奇妙的想象让幼儿在诗歌中获得丰实的美感。诗歌中大量的运用了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不仅是对其相应事物的一个现实状况反映,(如亮晶晶找你正是表现了星星在天空中亮亮的,一闪一闪的样子。)同时还将梦境进行了一定的美的渲染。正是这些abb式的词语,让诗歌更有韵律美和内涵。

大班幼儿由于词类范围的扩大,思维的不断发展,他们分析理解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篇精炼而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及饱含丰实的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非常适合咱们大班幼儿。

精读这首诗歌,不仅为其优美的意境所感叹,而且更为作者构思的美妙所叹服。活动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去欣赏诗歌所创设的语言意境美,通过轻柔、温馨的背景音乐《梦幻曲》为幼儿创设这美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理解对梦的抽象思维使其更具体化。在理解诗歌中去更好的感受诗歌,欣赏诗歌中所传达的优美意境。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丰富对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词汇的理解与认识。

2、能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并仿编诗歌,在说说、听听、看看、编编中,感受诗歌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活动重点: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丰富对叠词“亮晶晶”、“绿莹莹”、“香喷喷”、“甜滋滋”词汇的理解与认识。

重点突破策略:大班幼儿对于儿歌、诗歌这类文学作品欣赏,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词类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对于叠词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比较缺乏。为此,我把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作为重点。我通过利用图片填充诗歌语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及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性的理解叠词的涵义,来更好的突破本次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能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并仿编诗歌,在说说、听听、看看、编编中,感受诗歌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难点突破策略: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美是比较抽象的存在,所以需要老师充分引导幼儿的想象力以及视听感官。因此,感受诗歌蕴含的意境美正是难点所在。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多次欣赏渲染意境,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所传达的语言美及意境美。利用图片填充诗歌句式条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两人一组的合作仿编来进一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诗歌相关的卡通图片及句式条,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表示地点的图片和诗歌句式纸条两人一张、背景音乐《梦幻曲》。

1、背景音乐:我选的是梦幻曲,音乐本身就是比较轻柔、温馨如梦幻一般,跟我的主题《梦》也是相衬托的。

2、多媒体课件:课件能让幼儿对梦的抽象思维更具体化一点,同时也能帮助幼儿更直观的理解诗歌内容。

3、图片:图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能够降低幼儿的仿编难度,同时也能为幼儿参与活动增添一丝兴趣。并且相较ppt来说,诗歌句式条能展示给幼儿一个整体的印象。

活动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展开,首先通过谈话引梦来揭示主题,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梦的已有知识经验;接着通过听梦、解梦、赏梦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最后通过编梦来进一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学会运用诗歌的句式来创造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谈话引梦,揭示主题。

1、师:“你们每个人都做过梦吗?你做了个什么梦呢?”(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自由的讲述)。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时的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会做梦,而且我们梦都是各种各样的,梳理幼儿对于梦的原有经验认识。

2、师:“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那什么时候才会做梦呢?”(睡觉的时候)。

小结过渡句: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都会做梦,我这儿也有一些朋友它们说呀我们也要睡觉,看看它们是谁呢?教师出示诗歌句式条,星星、露珠、蝴蝶、宝宝的图片以及天空、荷叶、花丛、小床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诗歌句式条及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二)配乐听梦,初步感受。

1、分析诗歌句式,理解诗歌内容。

师:“这是谁呢?”(星星)追问:“星星在什么地方睡觉?”(天上)“星星在天上睡觉”(师幼共同朗诵诗歌短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星星图片粘贴到诗歌句式条上,引导幼儿将句式填充完整。提问:“我的朋友露珠在哪里睡觉?”(荷叶上)提问:“你还想请谁先睡觉?”(幼儿自主讲述填充的诗歌句式)。

小结过渡句:它们都已经找到什么地方睡觉了,那么它们就要开始做梦了!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提问帮助幼儿分析诗歌句式,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2、教师配乐、配课件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第一遍,幼儿倾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师朗诵:“夜静悄悄的,大家都睡了。星星在夜空中睡觉,做着亮晶晶的梦。露珠在荷叶上睡觉,做着绿莹莹的梦。蝴蝶在花丛里睡觉,做着香喷喷的梦。宝宝在小床上睡觉,做着甜滋滋的梦。”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课件渲染梦境带领幼儿想象,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中初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提问解梦,帮助理解。

1、师:“朋友们都已经睡觉了,你听到它们在什么地方睡觉?有没有人听清楚什么地方跟我们小朋友编的是不一样的?(星空)“什么叫星空?”(幼儿自主讲述对于星空的理解)小结:原来有好多好多星星的天空叫星空,我们把这个好听的用进去一起在来朗诵一遍吧!“星星在星空中睡觉”

2、提问:“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它们到底做了什么梦呢?”“谁刚才听清楚了?”(幼儿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回答)“它为什么会做甜滋滋的梦?”(睡的很香)它有可能梦到了什么?什么东西尝起来是甜滋滋的呢?”(糖果、奶粉)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诗歌后半段句式,用简笔画的方式填充完整。

“那么其它朋友呢?”蝴蝶在花丛里睡觉,做着香喷喷的梦。“香喷喷是用什么什么闻到的呀?”(鼻子)小结:用鼻子可以闻到花是香喷喷的!“还有什么东西是香喷喷的呢?”(香水、面油)“你今天擦面油了吗?让我闻一闻晚上我肯定也会做一个香喷喷的梦!”

还有两位朋友它们做了怎么样的梦呢?(星星在夜空中睡觉,做着亮晶晶的梦。)“亮晶晶是什么意思呢?”(一闪一闪的)小结:亮晶晶就是会闪闪发光的,星星在夜空中身旁都是一闪一闪的小星星,所以它的梦是闪闪发光的叫什么?(亮晶晶)“最后露珠它做了个什么梦?还记得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小结,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出现的叠词涵义,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好的解梦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四)朗诵赏梦,完整欣赏。

1、提问:“露珠在小床上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绿莹莹)“绿莹莹是什么意思呢?”(上面有一闪一闪的)“荷叶上一闪一闪的那是什么东西呢?”(露珠)露珠在荷叶上就看起来一闪一闪的会发光。小结:原来绿颜色的荷叶上面有露珠的话看起来会怎么样?(会发光)会发光就是露珠做的怎么样的梦呀?(绿莹莹)。

2、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第二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句式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合作编梦,加深感受。

1、提出仿编要求。

2、幼儿操作图片填充句式进行仿编诗歌,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3、幼儿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句式。

“哪一对小朋友先来给大家朗诵一下你们访编的诗歌,让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两人合作图片填空式的仿编,不仅降低了幼儿仿编的难度同时也让幼儿从中学会了两人合作。在访编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学会运用诗歌的句式来创造语言美和意境美。

高中诗歌说课稿

高一的青涩懵懂,天天向上。

高二的情窦初开,友谊天长。

高三的凤凰涅槃,互相勉励。

还有那些老师,那些时光。

那些历史粉尘与风尘的角落。

那条小路那段砖墙。

那道梨白,那丝清香。

那些过往。

还有我们的哪些夜晚。

那首歌。

那些绵延的思念。

悠长悠长。

像极了那些向你的模样。

在你的身旁。

轻轻依傍,轻抚初妆。

高中诗歌说课稿

我全部的快乐,我全部的敬意!

你呀,

你可曾记得抚爱之温存,

那炉边的温馨,那黄昏的魅力,

我的回忆之母,情人中的情人!

那些傍晚,有熊熊的'炭火映照,

阳台上的黄昏,玫瑰色的氤氲。

你的乳房多温暖,

你的心多好!

我们常把些不朽的事情谈论。

那些傍晚,有熊熊的炭火映照。

温暖的黄昏里阳光多么美丽!

宇宙多么深邃,心灵多么坚强!

我崇拜的女王,

当我俯身向你,

我好像闻到你的血液的芳香,

温暖的黄昏里阳光多么美丽!

夜色转浓,仿佛隔板慢慢关好,

暗中我的眼睛猜到你的眼睛,

我啜饮你的气息,

蜜糖啊毒药!

你的脚在我友爱的手中入梦。

夜色转浓,仿佛隔板慢慢关好。

我知道怎样召回幸福的时辰,

蜷缩在你的膝间,我重温过去。

因为呀,你慵倦的美哪里去寻,

除了你温存的心,可爱的身躯?

我知道怎样召回幸福的时辰。

那些盟誓、芬芳、无休止的亲吻,

可会复生于不可测知的深渊,

就像在深邃的海底沐浴干净、

重获青春的太阳又升上青天?

那些盟誓、芬芳、无休止的亲吻。

高中诗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单元的第**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鉴赏目标是****。

***是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写音乐形象。同时也向我们演绎了一段伤感动人的知音故事。是个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增加诗歌语言的积累。

(2)领悟诗人与***感情的共鸣点,品味***的内涵。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对音乐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3.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教法与学法。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因此对生字词的学习以及字句的疏通可以预习完成。如何让学生在短啊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视听结合法,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精彩,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解读小序,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反复朗读,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赏析文章,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本说案只说明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赏析。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反复朗读,整理出诗歌描绘的五个内容。(主要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分析全文。

3.全文分析结束,进行文章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

(三)从结构上、写作手法上、对音乐的描写上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四)课外拓展。

(六)板书设计(略)。

高中诗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播放黄磊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诗歌说课稿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能根据线索大胆推测、讲述想法,感受绘本的趣味。

2、通过游戏,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齐心协力,成功吃到月亮后的快乐心情,懂得团结力量大,分享乐趣多。

活动准备:

绘本ppt、糖果大礼包、麻将牌若干、幼儿人数15名。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导入,激发幼儿猜想和阅读的兴趣。

出示绘本封底,月亮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3、小动物们是怎么尝到月亮的味道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老师今天带来的这本绘本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结合课件,分段讲述故事画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与表述。

(一)第一页。

1、黑暗中是什么在偷看着月亮?有几双眼睛?能说说有几只小动物吗?(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发现黑暗处有九双眼睛)。

2、它们的眼睛是往哪里看的?为什么小动物都向上看?它们会想些什么?

3、教师小结:它们盯着月亮,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真想尝一小口呀!可是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小动物们都很着急,都想够到月亮。

(二)第二页。

有一天,一只小乌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

1、谁第一个去摘月亮?它是怎样去的?表演小乌龟爬山的样子。

2、是呀,小乌龟的办法真不错。可是它能摸到月亮吗?

(三)第三页。

1、爬到山顶,月亮近了。可是,小乌龟还是够不着。小乌龟怎么办呢?

2、点击画面右下角(大象的鼻子)幼儿根据动物局部特征猜出小乌龟请来谁。

3、引导幼儿学说句型“大象,你到我的背上,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

(四)第四页。

月亮想:“这是在和我玩游戏吧!”

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轻轻地往上一跳。

1、大象有没有够到月亮呢,为什么?它会怎么办呢?

2、教师点击小图,幼儿观察说出请来的小动物,大象还是够不着,它叫来了长颈鹿。教师引导幼儿说句型“长颈鹿,你到我的背上,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

(五)第五页。

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又轻轻地往上一跳。长颈鹿使劲儿伸长了脖子,可还是够不着。

1、长颈鹿请来了谁?它会怎么喊呢?

马会请来谁?

(六)第六页。

“狮子,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就可以够到了!”

月亮一看到狮子,又轻轻地往上一跳。

动物们还是够不着月亮,大家叫来了狐狸。

“狐狸,你到我背上,肯定能成功!”狮子说。

月亮一看到狐狸,又轻轻地跳高了一点。

眼看就要摸到了,可月亮总要飘远一点,让他们够不着。

狐狸叫来了猴子。

“猴子,你到我背上来,这回我们肯定可以够到了!”

月亮一看到猴子,又轻轻往上一跳。

猴子都能闻到月亮的味道啦,可还是够不着。

猴子叫来了老鼠。

“老鼠,快爬到我的背上来,我们就能爬上月亮了!”

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儿,肯定捉不到我的。”

月亮已经有点累了,这回它没动。

1、小动物们还会请来谁?你们猜猜月亮是怎样做的呢?小动物们会放弃吗?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吗?(师点击小图,幼儿依次讲述)。

2、这么多的小动物一个叠一个做成了梯子,它们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3、教师模仿小老鼠的叫声“吱吱吱”点击画面。

4、老鼠是怎样爬上猴子的背?有没有吃到月亮呢?

(七)第七页。

1、小老鼠吃到月亮了吗?为什么这么小的老鼠也能吃到月亮呢?(合作)小老鼠吃到月亮后又是怎么做的?最后所有的小动物都怎样了?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让你感觉怎么样?(分享)。

2、现在月亮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和前面有什么不同?

3、小结:小动物们一个叠一个做成梯子,它们为了同一个心愿一起努力,一起合作。终于让老鼠够到了月亮,看来合作的力量真大。小老鼠没有忘记它们的好朋友,和它们一起分享了月亮。所以小动物们觉得这是最好吃的东西。

三、盖高楼游戏,让幼儿懂得团结力量大,体验分享乐趣多。

2、交代任务内容和规则:这个任务叫盖高楼,请小朋友们分成三组,每组五个人。请五个小朋友一起将盒子里的十张麻将牌叠起来,盖成一座高楼,要保持高楼不倒下来。成功了就可以得到糖果大礼包。

任务成功,糖果大礼包送给你们,里面有五颗糖。这个大礼包应该怎么分呢?

3、第二次尝试:现在盒子有更多的麻将牌,请小朋友再来盖一座高楼,盖的越高越好,但是还是要保证高楼不会倒下来。你们组盖的高楼超过10层游戏就成功,可以得到糖果大礼包。

四、故事结尾,思考感悟。

1、第八页,(统计图)引导幼儿发现少了一个动物,引出小鱼。

3、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就像小朋友在照镜子一样。

高中诗歌说课稿

我们俩不会道别,肩并肩走个没完。

已经到了黄昏时分,

你沉思,我默默不言。

我们俩走进教堂,

看见祈祷、洗礼、婚娶,

我们俩互不相望,走了出来……。

为什么我们俩没有此举?

我们俩来到坟地,

坐在雪地上轻轻叹息,

你用木棍画着宫: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高中诗歌教学

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有着非常良好的诗教传统。

我们首先看一下我国古代诗歌诵读教学的情况。诗歌诵读教学的兴起应该是与古代学校的出现同步的,我国古代学校的出现大致从原始社会的虞舜时代就开始了。早期的学校称为庠和序,庠和序开设的课程门类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六门技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课的教学内容,,这是最早能够与诗歌诵读教学有联系的学科知识门类。古代百姓教化都是口耳相传,所以重视声教,尤其是要在教学上达到声音能够感人的艺术效果,一般都要与音乐结合起来。古人学习音乐基本都是从“德、语、舞”三方面结合“乐”来进行,称为“乐德、乐语、乐舞”,“乐语”就是语文与音乐的结合,而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讽诵”就包含在“乐语”的教学中。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诗歌诵读教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a.诗教氛围浓厚。

古代诗教氛围浓厚。

孔子是先秦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编选的《诗经》对诗歌教育影响深远而广泛,其中如《氓》、《采薇》等诗篇还以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被收录进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精华,它分为《风》、《雅》、《颂》三类,里面的三百多首诗歌大部分是可以合乐而诵,合乐而歌,合乐而舞的。所以有“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诵”、“弦”、“歌”、“舞”,就是当时诗歌教育的特点,可见古人喜欢将语文学习与音乐结合起来,提倡“诗书教化”,就在情理之中了,孔子恐怕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倡诗歌教育的先贤。《论语》记载了许多关于孔子以《诗》教育学生的例子,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东汉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的《论衡》,反映了他的诵读教学思想。王充认为,进行诵读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把书本上的东西不假思索的直接教给学生,没有自己的心得和见解,就算不得好教师;其次,学生读书要善于开动脑筋,勤于问难,要熟读精思,要博览古今,还要贵在运用。他在《论衡・超奇篇》云:“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现在看来,他所表明的诵读思想是要求将诵读与思考、与实用的目的结合起来,与我们当今提倡的诵读教学主张一致,在当时是极有预见性的。

唐代语文教育家韩愈也主张读书要反复诵读、反复玩索,“沉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上兵部李侍郎书》),并深入理解词语和思想内容,汲取精华,甚至主张读书要废寝忘食。韩愈在这里所阐明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是相统一的。

北宋教育家朱熹在《朱子读书法》里明确谈到读书方法中的重要一条就是要“熟读精思”。他认为“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可见读书不仅要读熟还要读通,最终化为自己的知识。可见,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的读书观点主要是“读书须反复,读书须思考,读书须生疑”。应该说,“反复――思考――生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涵泳性情,完善修养,丰富人格,提高美学素养的过程。

b.诵读教材经典。

古代诗歌诵读教材的产生是从孔子编选的《诗经》开始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记录北方民族歌谣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与习礼、习乐结合的专用诗歌教材。它以其美丽的语言和纯朴的诗风激发了人们进行诗歌讽诵的热情,也被选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最基本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楚辞》收集的是楚地民间歌谣,虽然骚体诗句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用韵也不是很严格,但是句中或句末加语气助词“兮”等语气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声调依然和谐悦耳,因此广为传诵。至今,高中语文教材里还节选了《楚辞》里的《离骚》,学生们在学习屈原作品的同时也被他作品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和高尚的思想品格所打动。

古代语文诵读教材都是经过作者精心编写的,编写者既考虑了作品的可读性,又考虑到了读者尤其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如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是秦汉时期的识字写字教材,它的体例就是“类而韵之”,即把一些事物相近的字,以类相从,编在一起,并且押韵,便于记诵。正如章太炎先生说的:“详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故古人教字,多用此种体制。”(《论篇章》)又如宋代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课本编排的时候都尽量照顾到学童的年龄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学子讽诵模仿,因此在宋代相当流行,成为小学最基本的语文教材。另外,宋代还编写了专门用于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等。明清时期,出于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在幼学教材的基础上,又编选了提高阅读能力的教材,其中《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都是当时极为流行的诗歌读本。以上教材之所以流传不废,重要原因就是选文内容丰富而精练,又易于成诵。“选择适合儿童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

c.诵读训练科学。

古代语文诵读训练都是伴随着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变化和语文教材的改革进行的,后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呈现越来越成熟的训练思路和训练体系,与古代教育家们在诵读训练上孜孜不倦的探索是紧密相连的。

高中生励志诗歌

励志的诗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么有哪些励志的诗歌适合高中生朗诵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生。

供大家参阅!

未来,

凝望着,依稀几分——绿色大山,

遥看着,无垠深蓝——天空大海。

注视着,白色裹着的——精细与。

生命。

体验着,血色侵染的——激情欢快。

红白蓝绿——未来,原来是希望的色彩。

未来,

幻想着,天高海阔摘星揽月,

期盼着,老当何为儿孙在怀。

感叹着,壮心不已。

成功。

安在?

憧憬着,风华正茂天生我才!

青壮老少——未来,原来是生命的等待。

未来,

担心着,丛林里草木荣衰,

陶醉在,天空中鸟儿畅怀,

贪恋在,大海中鱼儿自在,

守望在,屋檐下苦苦等待。

人鱼鸟兽——未来,原来是自由的期待。

未来,

回家来,无论贫富狗儿迎候,

昂起头,即使弱势尊严仍在,

依偎着,直到逝去数码记载,

打开窗,假话空话随风吹开。

诚信。

义——未来,原来是情感的私宅。

未来,

抖落着,纷纷雪花——寒梅早报,

欢笑着,丰收果实——生息静待。

忍耐着,烈烈酷暑——干实稷穗,

滋润着,绵绵细雨——火热情怀。

春夏秋冬——未来,原来是。

时间。

的至爱。

文/汪国真。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

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

道路漫长,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命运让我们相聚。

繁华都市的日升日落。

映在我们眼底。

追求真理的一点一滴。

我们不会轻易放弃。

相信只要我们在努力。

未来将无比绚丽。

也许成长的日子里。

一路是坎坷荆棘。

也许一路的风风雨雨。

会溅上满身污泥。

请别放弃别灰心。

还有我们在这里。

露出微笑拿出信心。

让荆棘风雨全都过去。

我们一起努力。

我们永远珍惜。

我们是团结的集体。

相信我们会创造奇迹。

我们一起努力。

我们永远珍惜。

我们是团结的集体。

相信我们会创造奇迹。

熙熙攘攘的人海之中。

命运让我们相聚。

繁华都市的日升日落。

映在我们眼底。

追求真理的一点一滴。

我们不会轻易放弃。

相信只要我们在努力。

未来将无比绚丽。

也许成长的日子里。

一路是坎坷荆棘。

也许一路的风风雨雨。

会溅上满身污泥。

请别放弃别灰心。

还有我们在这里。

露出微笑拿出信心。

让荆棘风雨全都过去。

我们一起努力。

我们永远珍惜。

我们是团结的集体。

相信我们会创造奇迹。

我们一起努力。

我们永远珍惜。

我们是团结的集体。

相信我们会创造奇迹。

我们一起努力。

我们永远珍惜。

我们是团结的集体。

相信我们会创造奇迹。

我们一起努力。

我们永远珍惜。

我们是团结的集体。

相信我们会创造奇迹。

飞鸟的高中诗歌

飞鸟满载着收获。

我踱着疲惫身心。

一同寻着家的.方向。

暮色朦胧。

夹在熙攘人流的十字路口。

我向东。

鸟儿飞向了南。

远去的飞影,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路灯下我踩着孤单的身影。

夜色笼罩。

星星伴着月亮在遥遥对望。

揣着各自的心思无法互诉。

寂静的我安睡在东面一隅。

鸟儿栖息在南面的枝头。

等待黎明的到来。

曙光里。

攀上枝头的鸟儿清脆吟唱。

一天的美好。

梦醒中我在辗转反侧。

鸟在高歌中已展翅飞翔。

匆忙中我还未启程。

高中诗歌教学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一、培养学习动机。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2]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3]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确定的课前预习目标是:(1)温故知新,复习已学习的关于李白的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李白豪迈洒脱的生命轨迹;(3)诗海探珠,联系诗歌谈别人对李白的评价;结合这一学习目的,我创造性地选用诗歌名句,分别是温馨预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用功时”、知人论世“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诗海探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并将这些学习目的作为学案,课前复印给学生。

“温故知新”环节我引用一段文字:

学习动机的培养途径中最重要的一条:引起学生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这段文字中,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是:秦民吟咏与音乐的魅力;魏武与海的渊源;边塞诗的雄浑豪放与美国西部片的苍凉之美;“怆然而涕下”与“揾英雄泪”的异同点;“三赤”名篇与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柳永与“奉旨填词”的故事;李煜与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三个“情圣”的人格魅力。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求同和求异。”[4]无论求同还是求异,这段文字都能从音乐、地理、影视、文学、宗教等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内心的共鸣,维持其对新鲜知识的好奇心。

“知人论世”环节设计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进入到诗歌中来,达到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诗海探珠”环节我引用李白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的“亮点”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上,“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蓦然回首,发现李白也有人格上的“偶像”孟浩然。由此联想到《诗经·孔子世家》中的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李白傲慢、不可一世的外表下有一颗谦逊的内心。打破对李白认识的思维定势,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方式。

在“温故知新”“知人论世”“诗海探珠”这三个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能带着兴趣去阅读文本、了解诗人、反思自我。这为后面进入诗歌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追求美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是一部多章节的小说。要想让学生打起精神来听课,课堂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内涵,还需要一个精彩的导语。”[7]要让课堂这幕“戏剧”高洁雅净,让课堂这部“小说”气势奔放,“导语设计”可以视为一堂课的“凤头”,应斟酌再三。这是我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生1:风光旖旎、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生2: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神仙世界。

师:同学们概括的很好,那么,除了,天姥山外,还有哪些山让你们向往呢?

生1:我想到少林寺去看看,我向往嵩山,感受一下那里武术氛围。

生2:我想登上泰山,感受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据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经到过那里呢。

师:不错。你也可以去那里沾沾灵气啊。刚才这两位同学向往的山统称为什么呢?

生:统称为“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这是我从《笑傲江湖》中了解到的。(其他同学偷笑)。

自我反思:一、展示图片方式的好处:(1)符合心理学“有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来;(2)情境式导入。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绚丽多姿的天姥山的风光,能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领悟到钟灵毓秀的内涵;二、对话式导入。符合心理学中的“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原理,由天姥山到嵩山、泰山,再总结“五岳”,谈《笑傲江湖》,神游万里,但又“入乎其中”,可谓妙合无痕。三、体悟意境美。“如梦如幻”的天姥山与超然物外的李白完美融合,使学生明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诗的意境,并与本诗“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契合。“神仙”怎能被尘世的污垢所蒙蔽呢?四、提升审美品位。这段对话中出现对多的词是“山”,如设计与泰山有关的诗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并进行有关“山的沉稳”与“人生豪迈”的片段写作,必能使学生的作文有“源头活水”,净化学生日益浮躁的心灵。

三、激发创造能力。

“创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首当其冲,因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8]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诗歌鉴赏中立足于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而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代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的了解,感受到天姥山的神秘、梦幻色彩;“四万八千丈”是夸张的修辞,突出天姥山的高峻,并与“横”联系起来,对天姥山获得挺拔、高大的感性认识;而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梦境,是采用象征手法,写梦中仙境的美妙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只有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不断进出才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被思维的“牢笼”束缚,做到收放自如;至于将“鹿”解读为“禄”或“路”,只要有合理的解释,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把决定权交给学生未尝不可。

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本身是个难题,从意象、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四方面赏析诗歌,已成为教学的范式。从动机、美感、能力三个角度谈诗歌改革,本身有些牵强附会。关于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实施策略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抓住学生的心理,“以人为本”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接触诗歌,获得诗歌意境的美感体悟,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平衡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鉴赏能力,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是要追寻的目标。

飞鸟的高中诗歌

同样的触动。

我尽力去驱赶。

既然你不存在现实。

又何必夜夜与我同眠。

你不属于我。

何必点燃我的欲望。

我想不清楚。

眼泪在眼角停留。

夜夜不能睡。

可我还是累到睡着了。

看到它在微笑。

对着我吗?

它对着阳光伸出了手。

对着我的方向。

难道。

我就是阳光。

那一道五彩的光。

就是我自己。

我小小的思想。

已想不清楚。

我感到翅膀拥有了力量。

心里萌生了希望。

我要飞,我要飞。

我要飞啊。

翅膀在向上飞。

身体在向下坠。

我还是停步不前。

我忍不住痛斥我的双脚。

眼泪划过伤口。

没有比痛更痛了。

(五)。

“站起来”

它在说话。

我透过模糊的泪眼。

看见矫健的身影。

箭般消失。

身后划过千朵彩虹。

朵朵都是泪晶。

欲望再次召唤我。

希望为我鼓足士气。

我要飞,要飞,

飞,飞,飞……。

哪怕摔出了迷惘。

丢失了最初的信仰。

也不辜负汗水的期望。

歌声在荡漾。

“风儿吹开了梦想,

会聚了希望。

随风飘散着蒲公英的目光”

我要飞。

风儿在耳边呼啸。

眼泪被风带走。

我能看见了。

身后的翅膀。

洁白如雪。

身后的泪晶在绽放。

阳光下更显得璀璨。

“我会轻轻的飞翔。

飞在自由的云端。

不浪费每一次飞翔的机会。

我会快乐地翱翔。

相信自己的力量。

有一天。

我会是骄傲的飞鸟。

闪亮在阳光的风里”

离别高中诗歌

你挥手的弧度。

化作一弯忧郁的彩虹。

优美的背影。

像是水上蜻蜓点化的。

一片模糊的斑斓。

心声藏进夜来香的花瓣。

不曾与你握最后的手。

不想问今夜的心情。

不去想告别之后。

愿理智的`微笑赋予心跳理性的节奏。

臂间穿行的风啊。

吹散心灵深处的独白。

吹走打破沉默的冲动。

像背道而驰的飞鸟口衔花的矜持。

你长长的步履化作月轮写给黎明的诗歌与疼痛。

当天空与夜一同睡去。

当流星与梦一同陨落。

充盈眼眶的泪滴。

终于悄悄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