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最新大英博物馆写新闻评论 时事新闻评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最新大英博物馆写新闻评论 时事新闻评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作者:字海 最新大英博物馆写新闻评论 时事新闻评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英博物馆写新闻评论篇一

时事新闻评论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运行的晴雨表,它记录着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折射着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时常关注时事新闻,并且做出自己的评判和反思。下面,我将围绕时事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个人体会和改进措施展开讨论。

首先,时事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时事新闻评价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通过时事新闻评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思路,还能够引发倡导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另外,时事新闻评论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思维,增加人们的见识,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

其次,个人对于时事新闻评论的体会是多元的。时事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要求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个人体会丰富多样,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深度,对问题解决的角度,或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自己的体会可以来源于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也可能是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在以往的体会中,我发现时事新闻评论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要客观、公正,不因为个人偏见而失去理性。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个人体会置于社会实际的背景中加以分析和解释。

然后,对于改进时事新闻评论的措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广泛了解和积累信息,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最新的资讯,才能有话可说。二是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时事新闻评论要抓住问题的本质,需要具备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将问题从不同维度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做出更准确、全面的评价。三是增加社会参与,多与人交流和讨论。通过与身边的人交流,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观点和思想,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与此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四是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善于质疑与反思。对于新闻报道需要保持质疑的精神,通过批判性思考,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实践,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并且及时进行评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之对话,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涵,进而能够参与社会热点讨论,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时事新闻评论不仅是一个口头表达的机会,更是一次培养自己思考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过程。通过对时事新闻评论的体会和改进措施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大势,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总而言之,时事新闻评论是我们了解社会现象、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途径。个人对于时事新闻评论的体会是多元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广泛的了解和积累信息、多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增加社会参与、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等改进措施,我们能够做出更准确、全面的时事新闻评论。让我们时刻保持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并且及时进行评论,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英博物馆写新闻评论篇二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注意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

2、简述《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内容与意义。

三、论述题

1、面对改革开放的实际谈谈对“新闻真实”的认识。2、试述马克思、xxx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新闻伦理思想。3、试论延安《解放日报改革的成果与历史意义。

二、问答题

1、简述录音报道与现场报道的区别,以及二者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2、简述广播专稿接听知规律提炼和表现主题的要求。

三、论述题

1、结合广播(或电视)新闻实践,谈谈隐性采访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四、新闻作品分析

结合《一场不寻常的交通肇事风波》论述连续报道的特点,并分析该报道在舆论监督的特色。(亦可指出不足之处)

1、录音评论

2、现场直播

二、简答

简述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有哪些?

三、论述

何谓新闻谈话节目?其特点及制约谈话节目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广播(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发展的看法。

1、时务文体

2、爱德华。莫罗

二、简述

简要回答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体制的特色。

三、论述

试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和意义,对我们今天做好新闻工作有哪些启示。

1、新闻批评

2、新闻手段

二、简答

简述资本注意新闻自由的实质。

三、论述

1、电波战

2、新闻理论

3、新闻事业

二、简答题

1、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背景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地位

三、论述题

新闻事业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1、新闻体裁

2、消息头

二、简答题

社会新闻的由来、特点

1、《晋绥日报》

2、路透社

3、徐宝璜

二、简答题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情况、宗旨、特点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情况

三、论述

邹韬奋从事新闻活动的事迹,以及对我们现在的启发、意义。

1、新闻的客观性

2、舆论监督

二、简答题

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三、论述题

谈谈当前新闻界“三项学习”的重要意义。

1、新闻集纳

2、社会新闻

二、简答题

消息、通讯、言论三者之间的差异。

三、把1000字的新闻稿改写成一则500字的消息,要求用倒金字塔法。(30分)

1、炉边谈话

2、反“客里空”运动

3、梁启超

4、爱德华。莫罗

二、论述

《新青年》的报刊活动及意义。

一、名解

1新闻价值

2《报刊的四种理论》

二、简答

1事实对新闻传播者的制约。

2新闻事业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方式有哪些。

三、论述

1联系实际,谈谈新闻事业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一名解

1《新莱茵报》

2林白水

二简答

1简述十月革命前列宁的办报活动。

2简述“新生事件”的经过。

三论述

论述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经过及其影响。

一名解

1广播传播符号2谈话节目

二简答

三评析题,就《解放日报》的一则消息按照消息和新闻传播的特点,分别从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部分判断其优、缺点。

新闻理论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5分/1)

1、新闻学2、新闻政策

二、简答:(10分/1)

1、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区别2、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三、论述:(20分)

xxx的一段话关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阐述

新闻史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5分/1)

1、“苏报”案2、邵飘萍

二、简答:(10分/1)

三、论述:(20分/1)

新闻业务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5分/1)

二、简答:(10分/1)

1、主题设计的内容以及与主题先行的区别2、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区别

三、写作题:(20分)

两篇稿件,根据内容写消息。要求:双行标题,消息头和导语要规范,标出主标和副标。材料是:有关鸟巢工程钢结构卸载,引用的北京娱乐信报和北京晚报的消息。

新闻理论

1、五个根底

2、新闻手段

二、简答题

1、新闻事业反应舆论的两重性。

2、新闻事业联系群众的方式。

三、论述题

xx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请阐述你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2、星法庭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二、简答题

1、略述《人民之友报》的创办情况及意义。

2、略述《申报》创办初期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

三、论述题

论述1911年之前报刊思想上的发展

1、广播通讯

2、公共广播电视

二、简答题

1、采写经验性新闻的要领?

2、什么是新闻体裁?广播新闻体裁包括哪些?

三、改写消息

要求:将一篇新闻改写成500字左右的消息,题目自拟。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约翰?威克斯2.反“客里空”运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普利策对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贡献。2.简述马克思、xxx关于传媒经营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2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社会责任论2.媒介公信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2.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作用。

三、论述题(20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西方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认识与评价。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简述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二、论述题(15分)

谈谈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基本类型(试结合实例)

三、应用题(15分)

最近,“时评”这一现象引发了争议。有论者尖刻地批评这是一种“脑残”文体。当然也有不少人肯定这一文体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讨论凸显了这一文体对于社会的独特意义,显示了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忽视。时评目前已经成为报刊等传统媒体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部分。不论是传统的主流报刊,还是近些年流行的都市报刊,现在都高度重视言论的社会影响,几乎都有专门的时评版面,也有一些时评人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欢迎。这说明无论是报刊本身的选择,还是读者的需求,时评的流行都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有这样的弊端,其实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并不应该简单否定时评的贡献。现在所需要的是时评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如《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中有弗里德曼这样的名记者,也有克鲁格曼这样的大学者。像记者这样接触第一手现实材料的人写出的时评往往有强烈的现实感,而学者是术有专攻的专家,对于问题的复杂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让更多的记者和学者加入到时评人的行列之中,这样,时评就有了更多的不同意见的相互参照和相互对话,显然有利于时评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当下时评的问题不是应该做“减法”,让现在的时评压缩,而是要做“加法”,让更多的不同的人来写时评。这样,社会舆论的空间才会扩展,而舆论的理性和客观才可以实现。

大英博物馆写新闻评论篇三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大英博物馆写新闻评论篇四

(2)质疑法律条文、行政法规

(3)质疑某种做法或说法

(4)对新做法或者新现象的赞许这是褒扬类的评论,尤其应注意表扬代表了社会进步方向的现象。

(5)关注细节和细致的分析就别人提供的新闻报道中提到的细节;自己是新闻的目击者所观察到的细节;生活中的细节。

(6)深入全面的思考与分析

(7)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

(8)理性的分析

论证的方法

简短是新闻评论的特征,往往不可能有较长的论证过程。因此新闻评论的论证过程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些短评,可能只是直接提出观点。

a、直接论证

如果是事实论据,要考虑事实发生的概率,要看事实的代表性如何;若为理论论据,要注意观点的权威性,寻找相对有权威者的观点作论据。

b、比喻论证

c、比较论证

大英博物馆写新闻评论篇五

对《被盗官员为小偷“减罪”》的评析

一、选题方面

首先,这篇报道的“吸睛度”高。在“反腐战争”打得越来越激烈、人民群众当家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官员的作风,直接影响着每一位人民的生活。群众愿意看贪官被抓的新闻,因为这是和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因此,这个选题从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其次,“民与官”的选题向来具有争议性。在官员贪污的大背景下,报道主要阐述群众与官员的关系,使一个政治话题迅速地成为一个民生话题。而且这里的群众指的是小偷,将小偷形象上的“暗”与官员的“明”联系在一起,让人颇感冲突矛盾。报道有了冲突性,就容易引起群众的疑问与好奇,进而继续往下读。

更重要的是,选题折射出许多重要的却少有人说的社会问题。第一个是群众的是非观问题。文中提到,“有人拿‘小偷立功’说法为小偷开脱”,认为小偷“牵出”了贪官,对社会的作用利大于弊——诚然,这种是非观是有问题的。小偷的行为无论从动机还是结果上来看,都是恶意、有害于社会稳定的。盗窃属违法行为,群众这种“赞许”的态度间接地认同了盗窃行为,也就是群众认为某些盗窃行为可凌驾于法律之上——而这恰恰违背了法治社会的原则。第二个是,官员腐败的制度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官员对财物过度的贪婪,为躲避审查“主动”为小偷“减罪”,这些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是整个官僚体制的问题。文中提到,被盗官员的行为恰恰“折射出目前官员财产尚未‘阳光化’的现状”。是的,我们为抓到一个贪官欢呼,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不完善的制度为贪污行为开了一条“阳光大道”。第三个是小偷的作案心理映射出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报道在最后用157个字叙述了小偷爱盯贪官是因为他们“发现官员财产明显超过他们的收入,料想盗抢后官员也不敢报案”。这句话不仅反映社会上有一种“仇富”的心理,还认为这种心理所导致的行为是正义的。

这篇报道虽不到2000字,但它的选题折射出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

二、语言分析

这篇报道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准确。它基本不用形容词,而用了大量的动词。如在再现周春红盗窃团伙的盗窃过程中,报道这样描述:“在徐立新住宅楼地下停车场通往住宅的过道中,挟持其妻子,捆绑后带到地下车库塞进租来的轿车内,一人看守,另三人用取得的钥匙入室,抢走现金90余万元”,在这个句子中,“挟持”、“捆绑”、“塞进”、“看守”、“抢走”等一系列的动词使盗窃场景生动客观地再现,让读者信服。

其次,记者只描述现象,文章的结论性语句基本都是专家的话语,这不仅使文章的可信度加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记者的感情色彩。每份报纸因为定位和受众,在刊登新闻时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性,因此,对待人人憎恨的官员贪污、小偷盗窃的新闻时,怎样才能更客观的叙述呢?本文做得巧妙的一点是,新闻现象由记者描述,现象背后的原因、个人行为的动机又专家来定性。如在说到有群众认为应为“小偷立功”现象的时候,记者引用了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韩友谊的观点来评价这一行为,这样就避免了记者掺杂自己的道德评判在报道中,使报道更加客观、严谨。

然后,不得不说的是报道的标题。“被盗官员为小偷‘减罪’”,如此具有戏剧性、冲突性的标题,成功地完成了作为一个标题的最大作用——吸引读者兴趣。

三、结构剖析

报道主要分成三部分,首先再现周春红及房云云这两个盗窃团伙的作案过程,其次解析了盗窃团伙专偷官员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补充了几例官员为小偷“减罪”的案件。从逻辑上来看,文章的结构讲明白了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咋一看少了“怎么办”,但细想这又在常理之中——因为像贪污、社会价值观这类问题,并不是一个记者所能解决的。

其实细读文章,我们还是能发现,报道中有提到“怎么办”。记者在叙述完为什么官员愿意为小偷“减罪”后,紧接着有这么一段话:“新加坡在廉政方面的做法可以借鉴,其中公务员超出合法收入的财产无法说明来源时,往往会进行有罪推定。这是因为其有比较完善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专家表示,推进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将从一定程度上纠偏‘小偷反腐’这种‘歪打正着’。”这一段话,有国外的先进做法,也有专家的建议,但篇幅不长,也没有独立拿出来分析。但我以为,这样的安排符合文章的实际需求。

因为文章从标题开始就向读者抛出了一个“疑问”,也就是读者是带着疑问去找原因的,所以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原因而不是结果,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动机;其次,文章篇幅有限,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内容,报道舍弃讲述“怎么办”,而把主体放在“为什么”上,恰恰做到了突出重点,使文章的主次分明;再说,记者对“怎么办”的一笔带过是对职责的坚守——记者的天职是描述事件,而不是替读者解决问题。

从宏观上来看,文章算是逻辑分明,条理清晰;从微观上来看,报道最后也做了一定了延伸,即简单解析了小偷专偷官员作案心理,对文章整体起到了一个补充作用,使文章更加饱满。

原文:被盗官员为小偷“减罪”

官员遭窃案日前曝出从入室盗窃转为挟持抢劫的“升级”版本:大连市相关部门证实,一盗窃团伙通过挟持大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徐立新妻子进入其家中,抢走价值120万元财产。

从歪打正着到蹲点守候,小偷愈加胆大妄为的背后,暴露的是官员遭窃“难”报案的怪象。“多偷少报”的荒唐背后,揭底官员的隐匿腐败财产,显然并不能靠小偷“光顾”这一小概率事件。

暗偷变明抢,官员遭窃案“变本加厉”

大连市去年底到今年初破获一个8人盗窃团伙。该团伙供认,先后盗窃大连市两名局长住宅,被盗的分别是大连市财政局局长李圣君、大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徐立新。

大连市相关部门日前证实,此前披露的上述两名局长家中被盗百万元案已经进入法律程序,二人被盗现金及财物总值均超过100万元。大连市纪委表示已对二人立案调查。

据大连警方最新透露,2013年12月18日16时许,周春达等4名犯罪嫌疑人,在徐立新住宅楼地下停车场通往住宅的过道中,挟持其妻子,捆绑后带到地下车库塞进租来的轿车内,一人看守,另三人用取得的钥匙入室,抢走现金90余万元以及玉器、手表等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20余万元。

随后该团伙将徐家中监控设备搬走,还在车上用其手机给徐立新发短信称有事晚些回家,后将被害人及作案工具丢弃在大连市金州区。徐立新回家后发现家中被盗,怀疑妻子被绑架而报警,警方随后展开侦查,抓获相关嫌疑人。

警方在深挖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又供述了2013年3月7日破窗盗窃大连市财政局局长李圣君家中120余万元财物的另一案件。

从暗盗升级为“明抢”,犯罪分子的盗窃越发胆大妄为。参与大连两起案件的策划组织者表示,曾对被盗官员进行过长时间跟踪并掌握行踪规律。而合肥房云云盗窃团伙也是盯紧官员财产,精心策划、分工明确。

现金、购物卡、金条、玉器,各种形式的财物都被小偷收入囊中。合肥的房云云在安徽一副厅级官员家中盗窃时,偷走面值500元到2000元之间的各类购物卡多达约600张。河南正阳县破获的一犯罪团伙,从几个县级领导家中除了盗窃现金250多万元外,还包括金条、高档礼品等贵重物品。

专“盯”贪官,折射官员隐匿腐败财产现状

小偷频繁“顺手”牵出贪官,这种现象受到舆论关注,还有人拿“小偷立功”说法为小偷开脱。对此,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韩友谊认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线索不仅不属于立功,而且应依法惩处。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表示,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把财产损失拼命往低里报,但贪官偏偏与众不同。他们的虚报、作假、回避,都是为了遮住黑幕,维持官位。官员被盗“难”报案,折射出目前官员财产尚未“阳光化”的现状,对于贪腐官员家中现金无数、遭窃不报、资产转移等隐匿腐败,纪检部门仍需保持高压态势。

新加坡在廉政方面的做法可以借鉴,其中公务员超出合法收入的财产无法说明来源时,往往会进行有罪推定。这是因为其有比较完善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专家表示,推进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将从一定程度上纠偏“小偷反腐”这种“歪打正着”。

官员被盗背后有三“怪”

富有戏剧性的是,遭遇财产损失的官员大多反应颇为冷淡、低调,甚至怪象重重:

1怪:家中被盗不报案

在大连市财政局局长李圣君家中被盗走人民币现金95.7万元、5万美元及其他物品后,李家并未报案,至2014年1月警方找到其妻子核实时,才承认被盗,至于所盗现金,则称是李圣君的哥哥暂放在其家准备购房的款项。大连市纪委9月15日表示,已对李圣君立案调查。

2怪:报案财产“大缩水”

在2011年轰动全国的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白培中家遭抢劫案中,其妻报案称被抢财物300万元,随后还有人称白培中家被劫近5000万元。而最终法院确定被抢劫财物价值为1078万元。有关方面查明,白培中家被盗财产中有84万余元财物涉及违纪,白也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3怪:“笔录游戏”为小偷“减罪”

在河南省正阳县公安局打掉以县处级领导为盗窃目标一案中,出现正阳县原县委书记赵兴华指示“多偷少报”的荒唐一幕:当地4名办案民警受到领导指示修改小偷笔录,将赵兴华家中原本失窃的100多万元金额大幅减为6040元,为此其中两名警员已被刑事拘留,而赵兴华也受到组织调查。

官员被盗背后的作案心理

从一些官员财产被盗案中可以发现,小偷爱盯贪官,是因为发现官员财产明显超过他们的收入,料想盗抢后官员也不敢报案。如白培中家被抢案中,原是小区保安的犯罪分子,发现白家经常收到贵重物品,有的茶叶、月饼甚至搬起来很重,怀疑其中夹带钱财,于是心生歹意。在抢走上千万元财物后,两名犯罪分子甚至大摇大摆开着白家的汽车将财物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