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汇总21篇)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汇总21篇)

作者:温柔雨

高一教案的质量和实施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的高一教案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三章

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

(牛顿认为)。

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

3、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

式中:为万有引力恒量;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

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

物理高一教案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__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基础方面】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

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一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悉一下过渡)

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

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一定补充。

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第三章

一、教学计划的描述:

上学期由于复习初中内容,这学期继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继续使用pep《必修二》,共三章,分别是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共四章。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弯曲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方法目的:学习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能量和守恒的角度培养学生处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曲线运动》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讲述了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征。

在第二单元的第二、三节中,阐述了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并用这种方法详细研究了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单元匀速圆周运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和离心现象的例子,分析圆周运动的例子。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知识;第二单元,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第三单元,第四节,学习天体运动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三章,《机械能》,可以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节,关于功和力。

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节讲动能,动能定理,引力势能。第三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全册教案有哪些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3、评价。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生平著作。

黄宗羲: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物理高一教案

1.知道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的概念,再根据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的计算公式,给出的单位.然后从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本节教材包括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重难点:重点是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的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就大;电流做功慢,就小.的定义公式为p=w/t,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就越大.

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

活动方式: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低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220v 40w白炽灯泡一只.(1)提出问题(2)教师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学生操作.(3)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与灯泡相应的亮度变化.(4)讨论,分析.

高一物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对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小车质量相同时,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小车上的力成正比,即,且方向与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与小车的质量成正比。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

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或.

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3、:

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达式为:.或。

4、对的理解:

(1)公式中的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举例: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体。

所受4个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笔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由此在处理问题时,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确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时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静止物体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物体具有加速度.

汽车在平直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由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当刹车时,牵引力突然消失,则汽车此时的加速度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两种情况合外力方向相反,对应车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运动关系小结: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以上小结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同时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

题目:验证。

组织:2-3人小组。

方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

评价: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2)深化对电阻的认识,掌握电阻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3)掌握电阻率的概念,知道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点评:在课程标准中,有关《电阻定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水平动词——“知道”,属于知识目标中四个水平中的最低水平。但教师给出的目标中“掌握电阻定律”、“掌握电阻率的概念”都是第三层级的水平要求,远远超出了课程标准对《电阻定律》的知识要求。对于非学科重点知识,将教学要求提到如此的高度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

2.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了电阻的定义式r=u/i,电阻与u和i没有关系,只与导体本身的因素有关。根据已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猜出: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2)方案交流。

学生提出两种方案,一种是将几种不同的金属丝串联,控制电流不变,研究电压、导体的某一属性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将几种不同的金属丝并联,控制电压不变,研究电流、导体的某一属性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经过讨论,师生决定采用串联的方式实施测量,和书本上的要求相一致。

教师在这里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次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每一次操作应注意的事项,电压表示数的意义,让学生出充分认识到控制变量在本实验中的意义。

3)学生实验。

根据学生的方案实施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的一个要求,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点评:科学探究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系列活动,要让学生经历一次比较简单但环节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一般情况下总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师生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这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去掉一些环节,突出某些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限开放。

在这里,教师简化掉的几个环节是:第一,猜想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下就先进行猜想,课堂上一带而过,节约了不少时间;第二,电表的接法。要测量一个电阻,必然要测量电流和电压,就需要两个电表。两个电表接入电路,就有了内接法和外接法的讨论,仅这个讨论就可以花上一节课的时间,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采用了四个金属丝串联的方式,让它们在测量中电流相等,去掉了一个电表,也简化了电路的设计;第三,滑动变阻器的接法。是采用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这也不是本节课要讨论的关键,所以教师基本上没有提,随学生自己选用。

教师突出的两个方面是:第一,控制变量的思想和做法。本实验中,有四根不同的金属丝,要通过比较的方式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控制变量非常关键。教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给予了不同角度的强调;第二,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遇到测量就要首先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人的科学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一点通常不被重视。很多教师总是将设计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填写,放弃了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时空。

4)电阻定律。

介绍电阻定律的内容,电阻率的概念。通过标准电阻、灯泡电阻阻值变化的特点,分析并理解材料的性质,知道不同材料电阻率的特点。

5)巩固练习。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核心的内容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电阻定律》,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它来进行解释。从教学的重点看,知识本身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才是重点。

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和教材中其他部分的探究相比,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有两种形式的探究,一是理论探究;二是实验探究。是不是两种方法任选一个即可呢?其实并非如此,教材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式都来进行探究,既让学生知道探究不仅仅是做实验,又让学生明白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是可以相结合的。有相当一批物理理论被确认,就是先有了理论上的探究,然后通过实验得到证实的。

教材的编写顺序是先实验探究,然后再理论探究,是否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如此呢?这倒未必。从学的逻辑看,先理论、再实践,先简单、再复杂比较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学生实验探究之前,应该首先安排学生进行理论探究。

教师在本节课中,将理论探究这部分的内容给放弃了,不知道是出于二选一的考虑,还是前面专门进行了理论探究。如果前面专门进行了探究,那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是否要花费两节课的时间讲授这一内容,还可以讨论)。如果将理论探究放弃了,那就很可惜了,失去了一个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很好的教育资源。

物理高一教案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天文学知识

自学与讲授

多媒体和计算机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 变大b、公转周期 变小

c、公转速率 变大d、公转角速度 变大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 减小时, 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 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 35 kg

得:

解得: =5.3×10 8 m

布置作业: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全册教案有哪些

(1)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作用。

2、顾炎武。

1)生平著作。

顾炎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思想主张:

(1)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反对不切实际学风,提倡实践和真知;。

高一物理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设计示例

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高一物理教案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高一物理教案

上节内容中,学生用所学的“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高一物理教案《功》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j的功大致等于从地上拿起一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举过头顶,在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j。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1j功的概念。

教师对其进行解说: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w=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距离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w=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图(b)。(w=0)。

然后让同学讨论四幅画中哪些做功了,哪些没有?为什么?发表讨论后的结果。

教师总结概括,归纳根据功的概念可知,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讲解。再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四),活动实验,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首先由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再由学生设计动手操作)。

1,在斜面上拉小车的实验,并计算在自己的实验中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

2,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小车,使小车上升一定高度,测量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将两种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析得到的数据,看看利用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

(五),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示引入课题是播放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供轮椅上下的斜坡,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称为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样可以省力,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盘旋公路也利用了同样的道理。研究表明利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或者可以省距离但要费力,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六)小结及作业安排。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也学会了计算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作业设计:

1,一个质量为80g的皮球从高处下落了5m,重力对其做了多少功?

2,若你的教室在三楼,试估算你从一楼走到三楼要做多少功?

2,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功的计算:w=f·s1j=1n·m。

4,力对物体做功注意事项,力,距离,功各自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高一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高中的同学也即将进入一系列的寒假春节,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二、重点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四、教具。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1)至(4)题。

高一物理教案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天体运动向心力来源的理解和分析。

启发引导式。

(一)引入新课。

天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有哪些重要应用。

(二)进行新课。

1.天体质量的计算。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高一物理教案

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

(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

2.进行新课

(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

板书:

高一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五.小结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六.思考与作业p43-3。

七.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高一物理教案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高一物理教案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教法建议。

探究活动。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