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伯牙绝弦读后感(专业12篇)

伯牙绝弦读后感(专业12篇)

作者:字海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自己思考和成长的记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案例,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灵感吧。

伯牙绝弦的读后感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伯牙从找到知音又是去知音的传说故事。

伯牙在提起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啊,好像有一座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眼前!——”无论伯牙像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想钟子期这样了解他的知音了,接摔断了琴,再也不弹琴了。其实伯牙也是太冲动了,也太重情谊了,要不然他也不会那样着急把琴摔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界那么大,总会有第二个“钟子期”的,即使很辛苦,为了自己以后的快乐生活,也一定要努力寻找,总会找到的。也许,博雅也参与他的想法,我认为伯牙的心灵太脆弱了,的确,知音难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知音,又突然失去了,谁能接受呢?也没许他不想再去忍受那种没人理解它的痛苦日子里的寂寞,才断绝琴弦了吧。我认为不应该这样,万一又在以后一些日子了又遇到了一个知音呢?一定要在生活这座“迷宫”里去努力寻找第二个“奶酪”。我想,失去始终是失去了,如果是永远失去,那就无法挽回,要化悲痛为力量,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不要停留在痛苦的时刻,抛出痛苦的杂念,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去朝着新年的`方向不断努力,那么信念就会变成现实!

伯牙绝弦读后感,伯牙绝弦读后感范文

我们几天前学习了感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在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并反复读过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想。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

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

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这多半是课堂之上的成就。结尾是课下续写完成的,但从情感上来看,我没有感觉到生硬与牵强,秋天的心中满是对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感动与崇拜。这样的语文学习,对于他,这不只是学习一篇文言文,更是一次美丽的人生际遇,他在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一个人物,他觉得事情的结局还有n个选择,但是伯牙的选择仍然是最具有震撼力的。语文之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功德无量的呀!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彩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就成了俞伯牙的一个知音。钟子期去世了以后,俞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我很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想找到我自己的知音,我的手风琴已经练到八级了,可是还是没有遇到我的知音,我好伤心呀。

俞伯牙学琴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俞伯牙和他的师傅学琴,可是他弹得音准了,却没有感情。他的师傅就把他带到一座岛上,让他感受大自然。十几天后他的师傅来接他,他不但弹得有感情了还做出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来比喻知音难觅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干什么都要重情重义,还懂了知音难觅——寻找知音真困难呀!

文章伯牙绝弦读后感

高山流水遇知音讲的是伯牙与子期。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酒已没,世上无知音。都是描写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

现今有穿越剧《步步惊心》中的若曦和十三爷,《甄嬛传》中的甄嬛和十七爷。他们都是知己。尽管不真实,但他们的知己情让我深深感动。

人间得一知己足矣,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一个知己的,得到一个知己是多么的珍贵和幸运。我终于明白伯牙绝弦的道理。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是讲知己的可贵和稀有。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种境界让我感叹。

我多么想得到一个知己,但是却那么的难。祝愿有缘人成为知己。

《伯牙绝弦》读后感【】

古人云:千金难遇知音。知音,一个我们不敢奢望词,知音,一生难求。可是古时候的俞伯牙却遇到了一生的知己——-钟子期。

这段文言文写的是俞伯牙在高山上弹琴,巧遇的樵夫钟子期。俞伯牙谈什么钟子期就能体会出他的感受。钟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了知音,因此把琴给摔了。伯牙到了泰山,突然下起了暴雨,他回想起了从前与钟子期的情谊。

其实现代生活中也有友谊,虽然不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我为王翊骄傲,有施冰清这么一个死党。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晴天。我们去评选星级学生,我被率先踢到了四星级,体育不及格。五个已经评上了五星级,还有两个。候选人是王翊,施冰清,章王超。小章以高人气夺得第六宝座。看着剩下两个患难之交,我们开始投票,意想不到的是,两人的票数一样!第二次,两人的票数还是一样。那对患难之交手拉着手,异口同声地说:“我不需要这个荣誉,让给她吧!”两人嗖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全班的眼眶都湿润了,谢老师也流泪了。令我们欣喜若狂的是两人都晋级了,我们感动了。

友谊之美,永远会闪烁耀眼的光芒。在那对患难之交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友谊真谛!

《伯牙绝弦》读后感精彩

自从读完《伯牙绝弦》之后,我的心灵有了莫大的感触,我被伯牙高超的琴艺而佩服,为伯牙破琴绝弦而悲伤。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更了解他心意的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我认为钟子期确实是伯牙最好的知音,但是,子期去世了,而伯牙也很顾虑朋友,于是随着朋友子期的死去,就终身不再弹琴了。我为他们这种朋友之间的友谊感到万岁!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读后感

琴断心断,心琴本为一体,伯牙子期也本为一体,若分开其中一方,必定无法再弹。如果在生活中没有一个能真正理解自己、体贴自己的知音,那么在这世上会很难过。正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我如果有像子期一样的朋友相伴,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他这个知音。当然,如果换做我的知音失去了,我当然也会心碎,从此隐居山林,再也不想触碰与知音有关的东西。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八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读了这组课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熏陶和启迪也让我们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也应正了海顿说的那名话:“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伯牙想到什么、弹到什么,子期都能答出来,而且子期等到伯牙弹完一首曲子,他就真心的夸赞或鼓励他。伯牙琴技出神入化,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只有子期能真正听懂他琴里的故事和情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心心相通。伯牙与子期的交友真情成了千古典范。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一句话“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惋惜,伯牙只因为失去了知音,就放弃了他的艺术生涯,失去信心,从此精神一蹶不振,决不弹琴。我觉得他应该继续弹亲继续寻找知音,虽然这样,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诚心诚意的人。

课文主要讲述了伯牙很擅长弹琴,琴艺很高超,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的琴声好象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到河流,钟子期说:“好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惜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子期死后,伯牙很悲痛,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了,终生不弹琴!

《伯牙绝弦》读后感

我们非常有幸聆听了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我深受感动,心潮澎湃,听完课之后更觉余音绕梁,激动不已:伯牙绝弦兮,妙哉!我想就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在课堂上罗才军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罗才军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如果你就是伯牙,假如能再见到子期,你最想说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写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罗才军老师注重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整堂课,教师反复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刚开始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自愿读、范读还是通过填空帮助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课堂中老师自始至终都能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并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如:听了学生精彩的朗读后,及时夸奖:“好一只百灵鸟,真动听”;“读出了泰山的高,同时你的朗读水平也高了”;“很好,能读着下文,念着上文”;“能想着画面,读出韵味”……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也幽默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叫人感到无比佩服。

同时,它也源于老师对于语文的满腔热情,源于老师充满魅力的才气,源于老师“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而这又是罗才军老师所具有的,正源于此,课堂上掀起了情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通过这次听课,使我获益良多,我将不断努力,把自己的所感所获运用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伯牙绝弦》读后感

(1)

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读后感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就成了俞伯牙的一个知音。钟子期去世了以后,俞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我很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想找到我自己的知音,我的手风琴已经练到八级了,可是还是没有遇到我的知音,我好伤心呀。

俞伯牙学琴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俞伯牙和他的.师傅学琴,可是他弹得音准了,却没有感情。他的师傅就把他带到一座岛上,让他感受大自然。十几天后他的师傅来接他,他不但弹得有感情了还做出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来比喻知音难觅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干什么都要重情重义,还懂了知音难觅——寻找知音真困难呀!

(2)

感动《伯牙绝弦》

我们几天前学习了感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在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并反复读过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想。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读后感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段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伟大情怀,简简单单的77个字却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我在六年级上学期时学的,到现在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反复阅读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情。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读完这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两个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出于好奇便借助书下的注释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只是一个低微的'樵夫,他怎么能了解连著名艺术家都费解的《高山流水》呢?而他却和宫廷里人人知晓的奏乐师俞伯牙成为了知音。就好像是现在的艺术家和平民成为了知音一样。放下语文书,我走到了窗前,轻轻的晚风与我擦肩而过。我想,什么是知音呢?是湛一杯酒,一抱拳,说一句关心的话?还是知人知面,知己知彼?我想知音更多的指的是知心,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钟子期一定也是一个音乐奇才。是音乐把他们二人连在了一起;是音乐架起了他们心灵的桥梁;是音乐给他们开启了这扇知音大门。音乐是没有边界的,没有贵贱之分的。

我又重新坐到了书桌前,翻开语文书,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很感动。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曲子;也可以再寻找第二个知音。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摔琴来祭奠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悲痛,而又用不弹琴来忘却吧。

俞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共鸣。真是举世知名,却不如一个知音!